用龜甲占卜的三個階段(龜甲銅錢占卜是怎樣占卜的)
一:古代人們是怎樣占卜的?真是用火燒龜甲嗎?
占卜是中國比較古老的巫術之一,有很久的歷史。那時候人們對於自然不清楚,生產力低下,被自然地力量所禁錮。所以先秦時代,凡國傢大事,都要用龜甲進行占卜問吉兇。後來到漢代,直到漢武帝時期,龜甲仍然是占卜的主要形式之一。
《禮記·曲記》中記錄載入:“龜為卜,蓍為筮。”這裡面的“卜”就是用火燒龜殼使其產生裂痕而預測推算禍福吉兇的方式方法。而“筮”則是用蓍草來占卜的方式方法。古代人們通常認為“小事則筮,大事則卜。”
古代人們認為天圓地方,而烏龜的背甲隆起來像天,但是腹甲平坦,就像大地。烏龜仿佛背負著天地一樣,因此一般被看作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靈物,龜殼也被用來預知存亡興衰。殷商時期,帝王的卜官用碳火燒烤龜甲,緊接著依據龜殼的裂紋來卜卦。
占卜的時刻,把龜甲放在火上灼烤就會發出噼裡啪啦的聲音。這種聲音被古時候的人們理解為神在傳達什麼旨意,可以預測推算吉兇禍福。預知國事、戰事、災難、天氣等等。“卜”字的來歷,就是由於火燃燒龜殼以後,比較容易出現“卜”字般的裂紋。
first of all用古文在龜殼中間刻下所要占卜的事情,盡最大力量寫得簡短一些,最好在3個字以內。緊接著把龜甲放在火上燒,等到龜殼裂開以後把它取出來。假如裂痕沒有經過那些字,說明是吉兆,假如裂痕在那些字上停止,說明是一般。假如裂痕穿過那些字,這就論明是兇兆。
《周易·系辭》中記錄載入: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亶亶者,莫大乎蓍龜。《禮記·禮運》記錄載入:“麟、鳳、龜、龍,謂之四靈。”古時候的時刻能把龜和麒麟、鳳凰、龍這幾個傳說中的動物一起並列,足以見得龜的地位很高。
《禮記·曲禮》疏引劉向曰:“蓍之言耆,龜之言久。龜千歲而靈,蓍百年而神,用其長時間,故能辨吉兇。”所以春秋時期還有“筮短龜長”的講法,認為龜象長,卜更為靈驗。
但是龜甲卜卦已經失傳,後來都是用蓍草。但是由於蓍草的流程較為繁瑣,一般人很難掌握運用,所以後世又顯現瞭三錢。就是用三個銅板來測禍福吉兇,民間較為盛行。
龜甲著重是由角質和骨質等有機質組成。一般為白底黑斑或黃底暗褐色斑。色斑多呈褐、黃、黃褐及黑色。在放大觀察下可見很多圓形色素點堆聚組成瞭邊界不規則的色斑。色素點愈密集,則色斑顏色愈深。
刻錄卜辭的時刻,還有另外一個重要根據,那麼這樣就是伴隨著龜甲被灼燒的聲音同時出現的龜甲裂縫。在占卜者看來,龜甲的裂縫看起來奧妙無窮。刻錄在甲骨上的文字痕跡,行之疏密,字的結構回環照應。郭沫若曾經感嘆道:其契之精而字之美,令吾輩,千載後人神往。
殷商刻在龜甲、獸骨、人骨上記錄載入占卜、祭祀等系列活動的文字,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成熟文字。用灼燒龜甲來占卜吉兇,是商代巫師們占卜的主要方式。殷王武丁占卜用的一般是龜腹甲。由於商王幾乎每事必占卜,所以甲骨文內容涉及商代社會的方方面面。
二:烏龜殼怎麼占卜
那是遠古的時刻一種占卜方式,此刻會的人不多瞭,
或許博物館裡搞此類鉆石的人會知道些,也會專業點,
呵呵,祝你好運
三:古代人們常用龜殼占卜,請問他們是怎麼占卜的呢?
將有陰陽面的銅錢三枚放到龜殼裡
上下搖晃三次就好瞭
記得以前看到別人是這麼做的
不過
龜背是朝上的
其他不瞭解瞭
四:占卜的龜甲占卜
占卜時,用火灼烤龜甲時會發出噼啪之聲,這種聲音常常被理解為,是神在傳達旨意。刻錄卜辭內容時另一個重要的根據,是與龜甲之聲同時出現的龜甲裂縫,在占卜者看來它充滿無窮的奧妙。這種占卜方式被稱為龜甲灼卜。刻錄在甲骨上的字痕,行之疏密,字之結構回環照應。郭沫若曾經感嘆:其契之精而字之美,令吾輩,千載後人神往。
甲骨文是龜甲、獸骨文字的簡稱,全稱“龜甲獸骨文字”,也稱“龜甲文”、“卜辭”、“占卜文字”、“契文”、“殷契”等。是青銅時代(約公元前1339-1281年)殷商刻在龜甲、獸骨、人骨上記錄載入占卜、祭祀等系列活動的文字,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成熟文字。十九世紀末,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小屯,歷史稱為“殷墟”。甲骨文已具備瞭中國書法用筆、結字、章法三個基本要素,形成瞭莊重、肅穆的書風,是一種最古而造極的書體。用灼燒龜甲來占卜吉兇,是商代巫師們占卜的主要方式。這一發現說明,那個時候中原文化已傳播到合肥地區。
因為商王幾乎每事必卜,故甲骨文內容涉及商代社會的各個范疇。從甲骨文中有關商代階級和國傢的資料可知,商代的奴隸和平民由眾、芻、羌、仆、奚、妾、?#91等不同身份的人組成,奴隸主和貴族有先公先王與他們的配偶如高妣某、妣某、母某及子如子某、多子等,各級官吏則有臣、尹、史、犬、亞、馬、射和侯、伯等;軍隊有師、旅等;刑罰有儨、刖、劓、伐、俢等,並設置瞭監獄"墳"。甲骨文中也記錄載入瞭商代人殉人祭的狀況,對於解決商代社會性質有直接關系。商王朝經常對外發動戰爭,被征服的方國對商王朝稱臣納貢,甲骨文中常見氏(致)來、入馬牛羊象龜等記錄載入。
五:怎樣使用周易八卦占卜
在周易系辭裡說得很清楚瞭如下:“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像兩,掛上一以像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大意是用五十艮籌測,一根不用以象征太極,隨意非為二分,在其中抽出一根掛在小指和無名指間象征天,將剩下的各自四根一組數,如剩下四根或四根以內,掛在無名指和中指間象征人,以此類推,再掛象征地,四根一組象征四時,三變得一爻,四根一組得六七八九組,其中六九為動爻,分別是老陰,老陽,十八變成一卦,依動爻辭或因動爻依卦辭及之卦辭解。占筮之時,應沐浴更衣,以至誠無息為上,發感於爻象,如此則感而通之。
六:易經怎麼算命?具體方法是什麼
周易占卜的基本方法
五十根竹簽,先拿出一根,始終不用,以象征天地未開之前的太極。
將餘下的四十九根,隨意分開,握於左右兩手中。左手握的代表象征天,右手
象征握的代表象征地。由右手中抽出一根,夾在左手小指與無名指之間,象征
人。
放下右手中的竹簽,用右手數左手中的竹簽,每四根一數,象征四季。
最後餘下四根或四根以下,夾在無名指與中指之間,象征閏月。
再以左手數剛才由右手中放下的竹簽,每四根一數,最後餘下四根或
四根以下,夾在中指與食指之間。
小指中的一根與左右兩手數餘下的竹簽,合起來必然是九或者五。以
上是第1變。
將第1次餘下的九或者五根竹簽除去,再用四十或四十四根竹簽,同
樣的分握於左右兩手,由右手取出一根,夾在左手的小指,緊接著分別每四根一
數,左手餘下的加上小指的一根,合起來必然是八或者是四。以上是第2
變。
再將其餘的三十二根或三十六根竹簽,同樣的數,餘下的合計,必然是
八或者是四。這是第3變。
經由以上三變,得到位置在最下方的開始的第1爻。第1變餘下的
是九或者五,第2、三變餘下八或者四。九和八是大部分,五和四是少數。
三變中有兩次大部分一次少數,即九、四、八,或九、八、四,或五、
八、八時,稱為"少陽",也稱"單",就是陽爻,記作""。
三變中有兩次少數一次大部分,即五、四、八,或五、八、四,或九、
四、四時,稱作"少陰",也稱"拆",就是陰爻,記作""。
三次都是少數,即五、四、四時,稱作"老陽",也稱"重",是陽爻,但可能
變成陰爻,記作""。
三次都是大部分,即九、八、八時,稱作"老陰",也稱"交",是陰爻,但可能
變成陽爻,記作""。
"老陰"和"老陽"可能變化,稱作"變爻";"少陰"和"少陽"則不變化,稱作"
不變爻"。以數字預示,"老陰"是"六","老陽"是"九",即易經中的"初六""初九"
等所指的六和九。相對的,"少陰"是"八","少陽"是"九"。
三變中得到第1爻,同樣再做五次,即可得到其他五爻。但必須註意和提防,"
初","二","三","四","五","上"的順序,是由下而上。
問卜的占斷,是在卦中變爻,變爻的爻辭就是求得的答案。但卦辭也
要一並參照。
當一卦中出現二個變爻時,看本卦的爻辭,但以在上者為主。有兩個
以上的變爻時,看本卦的卦辭。
第2種方法,擲錢法
我常用此法占卜。用三個相同的銅錢拋擲。
兩個面一個背時,是少陽,
兩個背一個面時,是少陰,
三個背時,是變爻老陽,
三個面時,是變爻老陰
易經是占筮的書,而且占筮的方式方法,與註釋也有關連,因而,將占筮的方
法,簡單容易的介紹一下。
占卜之前,當焚香靜坐,神思通明。占卜方法有千萬種之多,但準
確與否,重點在於有還是沒有發揮至靈思的潛力,所以焚香靜坐可以幫助我
們得到靈力。此時心中可想一想所要占卜之事。
易之寓意:一說:伏羲畫八卦,“遠取諸物”,易是飛鳥的形象。
一說:根據最古老的字書《說文解字》,易即蜴,蜥蜴。蜥蜴的保護
色,隨環境不時變化,以變化之寓意,命名為易,以象征宇宙森羅萬象
的千變萬化。《說文解字》中說:易由日月兩字組成,因而日代表陽,
月代表陰,以象征易的陰陽二元論。後漢鄭玄更將易的定義,高度發
揮。他說:易有“簡易”、“變易”、“不易”三重含義。
宇宙萬物,時刻變化,人事也是這樣,因此講:“變易”。不過,
變化不息的大宇宙,卻具有金科玉律,整然有序,循環不已,有一定的規律
可循;相對小宇宙的人的運命,也同樣具有金科玉律,因此講“不易”。由
於這一“不易”的金科玉律,就能知曉大宇宙的天地金科玉律,可以遵循,同
樣,小宇宙的人的動向,也能夠預知,可以規范。因此講“簡易”。所
以易經,就可以以簡單容易的象征符號與數字,預示出這種“簡易”“變
易”“不易”不現象變化,產生占卜的效果。其實也就是說,鄭玄的這一“易即
不易”的絕對辯證法的哲學論據,往上追溯,在易經的系辭傳中,可以
找到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