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笑姻緣是哪三個人寫的(三笑姻緣成佳話)
求唐伯虎三笑姻緣傳說的具體情況
唐解元三笑姻緣
書名:警世通言 作者:馮夢龍輯
三通鼓角四更雞,日色高升月色低。時序秋冬又春夏,舟車南北復東西。
鏡中次第人顏老,世上參差事不齊。若向其間尋穩便,一壺濁酒一餐齏。
這八句詩乃吳中一個才子所作,那才子姓唐,名寅,字伯虎,聰明蓋地,學
問包天,書畫音樂,無有不通;詞賦詩文,一揮便就。為人放浪不羈,有輕世傲
物之志。生於蘇郡,傢住吳趨。做秀才時,曾效連珠體,做《花月吟》十馀首,
句句中有花有月。如:“長空影動花迎月,深院人歸月伴花”;“雲破月窺花好
處,夜深花睡月明中”等句,為人稱頌。本府太守曹鳳見之,深愛其才。值宗師
科考,曹公以才名特薦。那宗師姓方,名志,鄞縣人。最不喜古文辭。聞唐寅恃
才豪放,不修小節,正要坐名黜治。卻得曹公一力保救,固然免禍,卻不放他科
舉。直至臨場,曹公再三苦求,附一名於遺才之末。是科遂中瞭解元。伯虎會試
至京,文名益著,公卿皆折節下交,以識面為榮。有程詹事典試,頗開私徑賣題,
恐人議論,欲訪一才名素著者為榜首,壓服眾心,得唐寅甚喜,許以會元。伯虎
性素坦率,酒中便向人誇說:“今年我定做會元瞭。”眾人已聞程詹事有私,又
忌伯虎之才,哄傳主司不公,言官風聞動本,聖旨不許程詹事閱卷,與唐寅俱下
詔獄問革。伯虎還鄉,絕意功名,益放浪詩酒,人都稱為唐解元。得唐解元詩文
字畫,片紙尺幅,如獲重寶。其中惟畫,尤其得意。平日心中喜怒哀樂,都寓之
於丹青。每一畫出,爭以重價購之。有《言志》詩一絕為證:“不煉金丹不坐禪,
不為商賈不耕田。閑來寫幅丹青賣,不讓人間作業錢。”
卻說蘇州六門:葑、盤、胥、閶、婁、齊。那六門中隻有閶門最盛,乃舟車
輻輳之所。真個是:翠袖三千樓上下,黃金百萬水東西。五更市販何曾絕,四遠
方言總不齊。唐解元一日坐在閶門遊船之上,就有很多斯文中人,慕名來拜,出
扇求其字畫。解元畫瞭幾筆水墨,寫瞭幾首絕句。那聞風而至者,其來愈多。解
元不耐煩,命童子且把大杯斟酒來。解元倚窗獨酌,忽見有畫舫從旁搖過,舫中
珠翠奪目,內有一青衣小鬟,眉目秀艷,體態綽約,舒頭船外,註視解元,掩口
而笑。須臾船過,解元神蕩魂搖,問舟子:“可認得去的那隻船麼?”舟人答言:
“此船乃無錫華學士府眷也,”解元欲尾其後,急呼小艇不至,心中如有所失。
正要教童子去覓船,隻見城中一隻船兒,搖將出來。他也無論那船有載沒載,把
手相招,亂呼亂喊。那船漸漸至近,艙中一人,走出船頭,叫聲:“伯虎,你要
到何處去?這般要緊!”解元打一看時,不是別人,卻是好友王雅宜。便道:
“急要答拜一個遠來朋友,故此要緊,兄的船往哪裡去?”雅宜道:“弟同兩個
舍親到茅山去進香,數日方回。”解元道:“我也要到茅山進香,正沒有人同去,
如今隻得要趁便瞭。”雅宜道:“兄若要去,快些回傢收拾,弟泊船在此相候。”
解元道:“就去罷瞭,又回傢做什麼!”雅宜道:“香燭之類,也要備的。”解
元道:“到那裡去買罷!”遂打發童子回去,也不別這幾個求詩畫的friend,徑跳過
船來,與艙中朋友敘瞭禮,連呼:“快些開般。”舟子知是唐解元,不敢怠慢,
即忙撐篙搖櫓。行不多時,望見這隻畫舫就在前面。解元分付船上,隨著大船而
行。眾人不知其故,隻得依他。
次日到瞭無錫,見畫舫搖進城裡。解元道:“到瞭這裡,若不取惠山泉也就
俗瞭。”叫船傢移舟去惠山取瞭水,原到此處停泊,明日早行。“我們到城裡略
走一走,就來下船。”舟子答應自去。解元同雅宜三四人登岸,進瞭城,到那熱
鬧的所在,撇瞭眾人,獨自一個去尋那畫舫。卻又不認得路徑,東行西走,並不
見些蹤影。走瞭一回,穿出一條大街上來,忽聽得呼喝之聲。解元立住腳看時,
隻見十來個仆人前引一乘暖橋,自東而來,女從如雲。自古道:“有緣千裡能相
會。”那女從之中,閶門所見青衣小鬟,正在其內。解元心中歡喜,遠遠相隨,
直到一座大門樓下,女使出迎,一擁而入。詢之傍人,說是華學士府,適才轎中
乃夫人也。解元得瞭實信,問路出城,恰好船上取瞭水才到。少頃,王雅宜等也
來瞭。問“解元那裡去瞭?教我們尋得不耐煩!”解元道:“不知怎的,一擠就
擠散瞭,又不認得路徑,問瞭半日,方能到此。”並不題起此事。至夜半,忽於
夢中狂呼,如魘魅之狀。從人皆驚,喚醒問之。解元道:“適夢中見一金甲神人,
持金杵擊我,責我進香不虔。我叩頭哀乞,願齋戒一月,隻身至山謝罪!天明,
汝等開船自去,吾且暫回,不得相陪矣!”雅宜等當成真的。
至天明,恰好有一隻小船來到,說是蘇州去的。解元別瞭眾人,跳上小船。
行不多時,推說遺忘瞭東西,還要轉去。袖中摸幾文錢,賞瞭舟子,奮然登岸。
到一飯店,辦下舊衣、破帽,將衣巾換訖,如窮漢之狀。走至華府典鋪內,以典
錢為由,與主管相見。卑詞下氣,問主管道:“小子姓康,名宣,吳縣人氏,頗
善書,處一個小館為生。近因拙妻亡故,又失瞭館,孤身無活,欲投一大傢充書
辦之役,未知府上用得否?倘收用時,不敢忘恩!”因於袖中取出細楷數行,與
主管觀看。主管看那字,寫得甚是端楷可愛,答道:“待我晚間進府稟過老爺,
明日你來討回話。”是晚,主管果然將字樣稟知學士。學士看瞭,誇道:“寫得
好,不似俗人之筆,明日可喚來見我。”次早,解元便到典中,主管引進解元拜
見瞭學士。學士見其儀表不俗,問過瞭姓名住居,又問:“曾讀書麼?”解元道:
“曾考過幾遍童生,不得進學,經書還都記得。”學士問是何經,解元雖習《尚
書》,其實也就是說五經俱通的,曉得學士習《周易》,就答應道:“《易經》。”學士
大喜道:“我書房中寫帖的不缺,可送公子處作伴讀。”問他要多少身價,解元
道:“身價不敢領,隻要求些衣服穿。待後老爺中意時,賞一房好媳婦足矣!”
學士更喜,就叫主管於典中尋幾件隨身衣服與他換瞭,改名華安。送至書館,見
瞭公子。公子教華安抄寫文字,文字中有字句不妥的,華安私加改竄。公子見他
改得好,大驚道:“你原來通文理,幾時放下書本的?”華安道:“從來不曾曠
學,但為貧所迫耳。”公子大喜,將自己日課教他改削。華安筆不停揮,真有點
鐵成金手段。有時題義疑難,華安就與公子講解;若公子做不出時,華安就通篇
代筆。
先生見公子學問驟進,向主人誇獎。學士討近作看瞭,搖頭道:“此非孺子
所及,若非抄寫,必是倩人。”呼公子詰問其由,公子不敢隱瞞,說道:“曾經
華安改竄。”學士大驚,喚華安到來出題面試。華安不假思索,援筆立就,手捧
所作呈上。學士見其手腕如玉,但左手有枝指。閱其文,詞意兼美,字復精工,
愈加歡喜,道:“你時藝如此,想古作亦可觀也!”乃留內書房掌書記。一應往
來書札,授之以意,輒令代筆,煩簡曲當,學士從未曾增減一字。寵信日深,賞
賜比眾人加厚。華安時買酒食與書房諸童子分享,無不歡喜。因而潛訪前所見青
衣小鬟,其名秋香,乃夫人貼身伏侍,頃刻不離者。計無所出,乃因春暮,賦
《黃鶯調》以自嘆:“風雨送春歸,杜鵑愁,花亂飛,青苔滿院朱門閉。孤燈半
垂,孤衾半枌,蕭蕭孤影汪汪淚。憶歸期,相思未瞭,春夢繞天涯。”
學士一日偶到華安房中,見壁間之詞,知安所題,甚加稱獎。但以為壯年鰥
處,不無感傷,初不意其有所屬意也。適典中主管病故,學士令華安暫攝其事。
月馀,出納謹慎,毫忽無私。學士欲遂用為主管,嫌其孤身無室,難以重托,乃
與夫人商議,呼媒婆欲為娶婦。華安將銀三兩,送與媒婆,央他稟知夫人說:
“華安蒙老爺夫人提拔,復為置室,恩同天地。但恐外面小傢之女,不習裡面規
矩。倘得於侍兒中擇一人見配,此華安之願也!”媒婆依言稟知夫人,夫人對學
士說瞭。學士道:“如此誠為兩便。但華安初來時,不領身價,原指望一房好媳
婦;今日又做瞭府中得力之人,倘然所配未中其意,難保其無他志也。不若喚他
到中堂,將很多丫鬟聽其自擇。”夫人點頭道是。
當晚夫人坐於中堂,燈燭輝煌,將丫鬟二十馀人各盛飾裝扮,排列兩邊,恰
似一班仙女,簇擁著王母娘娘在瑤池之上。夫人傳命喚華安,華安進瞭中堂,拜
見瞭夫人。夫人道:“老爺說你小心得用,欲賞你一房妻小。這些粗婢中,任
你自擇。”叫老姆姆攜燭下去照他一照。華安就燭光之下,看瞭一回,固然盡有
標致的,那青衣小鬟不在其內。華安立於傍邊,嘿然無語。夫人叫道:“老姆姆,
你去問華安:‘那一個中你的意?就配與你。’”華安隻不開言。夫人心中不樂,
叫:“華安,你好大眼孔,莫非我這幾個丫頭就沒個中你意的?”華安道:“復夫
人,華安蒙夫人賜配,又許華安自擇,這是曠古隆恩,粉身難報;隻是夫人隨身
侍婢還來不齊,既蒙恩典,願得盡觀。”夫人笑道:“你敢是疑我有吝嗇之意。
也罷!房中那四個一發喚出來與他看看,滿他的心願!”原來那四個是有執事的,
叫做:春媚、夏清、秋香、冬瑞。春媚,掌首飾脂粉;夏清,掌香爐茶灶;秋香,
掌四時衣服;冬瑞,掌酒果食品。管傢老姆姆傳夫人之命,將四個喚出來。那四
個不及更衣,隨身妝束。秋香依舊青衣。老姆姆引出中堂,站立夫人背後。室中
蠟炬,光明如晝,華安早已看見瞭,昔日豐姿,宛然在目。還不曾開口,那老姆
姆知趣,先來問道:“可相上瞭誰?”華安心中明曉得是秋香,不敢說破,隻將
手指道:“若得穿青這一位小娘子,足遂生平。”夫人回顧秋香,微微而笑,叫
華安且出去。華安回典鋪中,一喜一懼,喜者機會甚好,懼者未曾上手,惟恐不
成。偶見月明如晝,獨步徘徊,吟詩一首:“徙倚無聊夜臥遲,綠楊風靜鳥棲枝。
難將心事和人說,說與青天明月知。”
次日,夫人向學士說瞭。另收拾一所潔凈房室,其床帳傢火,無物不備。又
合傢童仆奉承他是新主管,擔東送西,擺得一室之中,錦片相似。擇瞭吉日,學
士和夫人主婚,華安與秋香中堂雙拜,鼓樂引至新房,合巹成婚,男歡女悅,自
不必說。夜半,秋香向華安道:“與君頗面善,何處曾相會來?”華安道:“小
娘子自去思想。”又過瞭幾日,秋香忽問華安道:“向日閶門遊船中看見的可就
是你?”華安笑道:“是也!”秋香道:“若然,君非下賤之輩,何故屈身於此?”
華安道:“吾為小娘子傍舟一笑,不能忘情,所以從權相就。”秋香道:“妾昔
見諸少年擁君,出素扇紛求書畫,君一概不理,倚窗酌酒,旁若無人。妾知君非
凡品,故一笑耳!”華安道:“女子傢能於流俗中識名士,誠紅拂、綠綺之流也!”
秋香道:“從此以後於南門街上,似又會一次。”華安笑道:“好利害眼睛!果然,
果然!”秋香道:“你既非下流,實是甚麼樣人?可將真姓名告我。”華安道:
“我乃蘇州唐解元也,與你三生有緣,得諧所願。今夜既然說破,不可久留,欲
與你圖諧老之策,你肯隨我去否?”秋香道:“解元為賤妾之故,不惜辱千金之
軀,妾豈敢不惟命是從!”華安次日將典中帳目細細開瞭一本簿子,又將房中衣
服首飾及床帳器皿另開一帳,又將各人所贈之物亦開一帳,纖毫不取。共是三宗
帳目,鎖在一個護書篋內,其鑰匙即掛在鎖上。又於壁間題詩一首:“擬向華陽
洞裡遊,行蹤端為可人留。願隨紅拂同高蹈,敢向朱傢惜下流。好事已成誰索笑?
屈身今去尚含羞。主人若問真名姓,隻在康宣兩字頭。”是夜雇瞭一隻小船,泊
於河下。黃昏人靜,將房門封鎖,同秋香下船,連夜望蘇州去瞭。
天曉,傢人見華安房門封鎖,奔告學士。學士教打開看時,床帳什物一毫不
動,護書內帳目開載清楚明白。學士沉思,莫測其故。抬頭一看,忽見壁上有詩八句,
讀瞭一遍,想:“此人原名不是康宣。”又不知甚麼意故,來府中住很多時,若
是不良之人,財上又分毫不茍。又不知那秋香怎樣就肯隨他逃走,如今兩口兒又
不知逃在那裡?“我棄此一婢,亦有何難。隻要瞭解瞭這樁事跡。”便叫傢童喚
捕人來,出信賞錢,各處緝獲康宣、秋香。杳無作用與影響。過瞭年馀,學士也放過一
邊瞭。
忽一日學士到蘇州拜客,從閶門經過。傢童看見書坊中有一秀才坐而觀書,
其貌酷似華安,左手亦有枝指,報與學士知道。學士不信,分付此童再去看個詳
細,並訪其人名姓。傢童復身到書坊中,那秀才又和著一個同輩說話,剛下階頭。
傢童乖巧,悄悄隨之。那兩個轉灣向潼子門下船去,仆從相隨共有四五人。背後
察其形相,分明與華安無二,隻是不敢唐突。傢童回轉書坊,問店主:“適來在
此看書的是哪些人?”店主道:“是唐伯虎解元相公。今天是文衡山相公舟中請
酒去瞭。”傢童道:“方才同去的那一位可就是文相公麼?”店主道:“那是祝
枝山,也都是一般名士。”傢童一一記瞭,回復瞭華學士。學士大驚,想道:
“久聞唐伯虎放達不羈,莫非華安就是他?明日專往拜謁,便知是否。”
次日寫瞭名帖,特到吳趨坊拜唐解元。解元慌忙出迎,分賓而坐。學士再三
審視,果肖華安。及捧茶,又見手白如玉,左有枝指,意欲問之,難於開口。茶
罷,解元請學士書房中小坐,學士有疑未決,亦不肯輕別,遂同至書房。見其擺
設齊整,嘖嘖嘆羨。少停酒至,賓主對酌多時。學士開言道:“貴縣有個康宣,
其人讀書不遇,甚通文理。先生識其人否?”解元唯唯。學士又道:“此人去歲
曾傭書於舍下,改名華安。先在小兒館中伴讀,後在學生書房管書柬,後又在小
典中為主管。因他無室,教他於賤婢中自擇,他擇得秋香成親。數日後夫婦俱逃,
房中日用之物一無所取,竟不知其何故?學生曾差人到貴處察訪,並無其人,先
生可略知風聲麼?”解元又唯唯。學士見他不明不白,隻是胡答應,忍耐不住,
隻得又說道:“此人形容頗肖先生模樣,左手亦有枝指,不知何故?”解元又唯
唯。少頃,解元暫起身入內。學士翻看桌上書籍,見書內有紙一幅,題詩八句,
讀之,即壁上之詩也。解元出來,學士執詩問道:“這八句詩乃華安所作,此字
亦華安之筆,怎樣有在尊處?必有緣故,願先生一言以決學生之疑。”解元道:
“容少停奉告。”學士心中愈悶道:“先生見教過瞭,學生還坐,不然即告辭矣!”
解元道:“稟復不難,求老先生再用幾杯薄酒。”學士又吃瞭數杯,解元巨觥奉
勸。學士已半酣,道:“酒已過分,不能領矣!學生惓惓請教,止欲剖胸中之疑,
並無他念。”解元道:“請用一箸粗飯。”飯後獻茶,看看天晚,童子點燭到來。
學士愈疑,隻得起身告辭。解元道:“請老先生暫挪貴步,當決所疑。”命童子
秉燭前引,解元陪學士隨後共入後堂。
堂中燈燭輝煌,裡面傳呼:“新娘來!”隻見兩個丫鬟,伏侍一位小娘子,
輕移蓮步而出,珠珞重遮,不露嬌面。學士惶悚退避,解元一把扯住衣袖,道:
“此小妾也,通傢長者,合當拜見,不必避嫌。”丫鬟鋪氈,小娘子向上便拜,
學士還禮不迭。解元將學士抱住,不要他還禮。拜瞭四拜,學士隻還得兩個揖,
甚不過意。拜罷,解元攜小娘子近學士之旁,帶笑問道:“老先生請認一認,方
才說學生頗似華安,不識此女亦似秋香否?”學士熟視大笑,慌忙作揖,連稱得
罪!解元道:“還該是學生告罪!”二人再至書房。解元命重整杯盤,洗盞更酌。
酒中學士復叩其詳,解元將閶門舟中相遇始末細說一遍,各各撫掌大笑。學士道:
“今日即不敢以記室相待,少不得行子婿之禮。”解元道:“若要甥舅相行,恐
又費丈人妝奩耳。”二人復大笑。是夜,盡歡而別。
學士回到舟中,將袖中詩句置於桌上,反覆玩味:“首聯道‘擬向華陽洞裡
遊’,是說有茅山進香之行瞭,‘行蹤端為可人留’,分明為中途遇瞭秋香,擔
閣住瞭。第二聯‘願隨紅拂同高蹈,改向朱傢惜下流’,他屈身投靠,便有相挈
而逃之意。第三聯‘好事已成誰索笑?屈身今去尚含羞’,這兩句清楚明白。末聯
‘主人若問真名姓,隻在康宣兩字頭。’康字與唐字頭一般,宣字與寅字頭無二,
是影著唐寅二字,我自不能推詳耳。他此舉雖似情癡,然封還衣飾,一無所取,
乃禮義之人,不枉名士風流也。”學士回傢,將這段新聞向夫人說瞭,夫人亦駭
然。於是厚具裝奩,約值千金,差當傢老姆姆押送唐解元傢。從此兩傢遂為親戚,
往來不絕。至今吳中把此事傳作風流話柄。有唐解元《焚香默坐歌》,自述畢生
心事,最做得好!歌曰:“焚香嘿坐自省已,口裡喃喃想心裡。心中有甚害人謀?
口中有甚欺心語?為人能把口應心,孝弟忠信從此始。其馀小德或出入,焉能磨
涅吾行止。頭插花枝手把杯,聽罷歌童看舞女。食色性也古代人們言,今人乃以為之
恥。及至心中與口中,多少欺人沒天理。陰為不善陽掩之,則何益矣待勞耳。請
坐且聽吾語汝,凡人有生必有死。死見閻君面不慚,才是堂堂好男子。”
三笑姻緣的人物介紹
林奴兒,也叫作金蘭,秋香則是她的號。林奴兒生於明景泰元年(1450),比唐伯虎足足大20歲。亭中人氏,出身官宦人傢。因是獨養女兒,故被父母視作掌上明珠。秋香自幼機敏聰慧,熟讀詩書,且酷愛書畫藝術。可惜未到及笄之年,父母就不幸雙亡,她由伯父領養。不幾年。伯父見秋香已長成姿色嬌艷的窈窕淑女,便帶她到南都金陵。那個時候的南都,腐敗不堪,秋香因生活所迫,隻得在聲色場中作官妓。美麗容貌聰慧,冠艷一時。又從史廷直、王元文學畫,筆墨清潤淡雅。後來,秋香脫籍從良;有老相好想和她再敘舊情,她畫柳於扇,題詩婉拒:昔日章臺舞細腰,任君攀折嫩枝條。如今寫入丹青裡,不許東風再動搖。
秋香是金陵名妓,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所以那個時候“點”她的人非常多。那麼人稱風流才子的唐伯虎有還是沒有可能點過她呢? 歷史上雖有秋香其人,且和唐伯虎同是生活在明代中葉;不過她至少要比唐伯虎大二十歲。秋香雖在金陵高張艷幟,但她二人之間實難發生風流韻事。倒是祝枝山不知在什麼場合見到秋香扇面,寫瞭一首七絕:“晃玉搖金小扇圖,五雲樓閣女仙居;行間看過秋香字,知是成都薛校書。”
註:薛校書指唐代名妓薛濤。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據傳於明憲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時生,故名唐寅。漢族,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氣橫溢,詩文擅名,與祝允明、文征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才子”,畫名更著,與沈周、文征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傢”。並且也是一部歷史故事劇和一位漫畫傢之名字。
有誰可以告知我“三笑姻緣”的故事?謝謝!
唐伯虎賣身為奴追求秋香的故事,
秋香曾對他笑瞭三次~
三笑留情
三笑姻緣有什麼含義???
電影《三笑姻緣》,也叫作《唐伯虎點秋香》。
《三笑姻緣》是一個在老百姓中廣為流傳的作品,主要情節是寫江南大才子唐伯虎與無錫華鴻山太師婢女秋香的戀愛故事。
曹操的三笑
一笑 世俗太荒涼
二笑 功過是非如浮煙
三笑 牙好身體就好 身體倍棒 吃嘛嘛香
曹操“三笑”為哪般?
談到“三國”,你就不能不談到曹操。由於曹操是“三國”中,乃至中國文學史上塑造的最為成功的文學形象之一。也正由於如此,所以談起曹操來就難。難就難在大傢對這個人物太熟悉瞭,這是其一。還有其二,就是想談透,就需要很長的篇幅才行。所以,就有人寫出瞭“細說曹操”,“品曹操”,“阿瞞出道”等鴻篇巨作。在這裡關東妙聲明一點,咱談曹操絕不是在作學問,而是探討羅貫中老先生是怎樣將這個人物塑造得如此豐滿,刻劃得入木三分的。因其這個人物在書中所占的篇幅也過多,一篇或幾篇博文也難說清楚明白。所以,咱也隻能找其中的一段或幾段的章節加以評說。 另外,加以說明的是本人隻談“三國演義”中的曹操,而不談“三國志”中的曹操。更不會將這兩者混在一塊談,來賣弄本人的學問。而且,依據本人經驗,初開始學寫作的人,還是先看透“三國志通俗演義”為好。再有,“三國”的版本有120回的也有240回的,我的經驗是選擇240回的先看,為好。為什麼?由於120回的有褒劉貶曹的傾向,而240回的描寫的就比較客觀。相對來講,主觀傾向性少一點作品,常常藝術性就強。 提起“三笑”,有個電影名叫“三笑”。此故事源出《三笑姻緣》。這是一個在老百姓中廣為流傳的作品,主要情節是寫江南大才子唐伯虎與無錫華鴻山太師婢女秋香的戀愛故事。《三笑姻緣》,也叫作《點秋香》,不署撰者姓名,是三卷本,且不分回。 本文寫的是曹氏版的“三笑”,是火燒赤壁後,曹操折瞭83萬大軍後,一路逃亡的描寫。這一段描寫得十分精彩,確實可為我們寫作時的借鑒。 且說曹操在赤壁被燒得幾乎凈光後,隻得望彝陵而逃。在路上撞見張郃,操令斷後。縱馬加鞭,走至五更,回望火光漸遠,曹操這時驚心方定,於是問道:此是何處?左右說:此是烏林之西,宜都之北。曹操見樹木叢雜,山川險峻,於是在馬上仰面大笑不止。 諸將這時問:丞相何故大笑?操說:吾不笑別人,單笑周瑜無謀,諸葛亮少智。若是吾用兵之時,預先在這裡伏下一軍,如之奈何?說猶未瞭,兩邊鼓聲震響,火光竟天而起,驚得曹操幾乎墜馬。刺斜裡一彪軍殺出,大叫:我趙子龍奉軍師將令,在此等候多時瞭!操教徐晃、張郃雙敵趙雲,自己冒煙突火而去。這段描寫可謂曹操的一笑。 再看曹操的二笑。待到天色微明時,黑雲罩地,東南風尚不息。忽然大雨傾盆,濕透衣甲。操與軍士冒雨而行,諸軍都有饑色。操令軍士往村落中劫掠糧食,尋覓火種。方欲造飯,後面一軍趕到。操心甚慌。原來卻是李典、許褚保護著眾謀士來到,操大喜。令軍馬且行,問:前面是那裡地面?手下人告之:一邊是南彝陵大路,一邊是北彝陵山路。操問:哪裡投去南郡江陵近?手下人說:北彝陵過葫蘆口去近日。操教走北彝陵山路。走到葫蘆口時,人困馬乏。操令暫歇。軍士有埋鍋造飯的,有倒地歇著的,有脫去濕衣去吹曬的。所騎的馬也都摘鞍野放,咽咬草根。這時,曹操坐於疏林之下,仰面大笑。 眾官問:剛才丞相笑周瑜、諸葛亮,引惹出趙子龍來,又折瞭很多人馬。如今為啥呢又笑?曹操說:“我笑諸葛亮、周瑜畢竟智謀不足。若是我用兵時,就這個去處,也埋伏一彪軍馬,以逸待勞;我等縱然脫得性命,也不免重傷矣。彼見不到此,我是以笑之。”正說間,前軍後軍一齊發喊、操大驚,棄甲上馬。眾軍多有不及收馬者。早見四下火煙佈合,山口一軍擺開,為首乃燕人張翼德,橫矛立馬,大叫:“操賊走那裡去!”諸軍眾將見瞭張飛,盡皆膽寒。許褚騎無鞍馬來戰張飛。張遼、徐晃二將,縱馬也來夾攻。兩邊軍馬混戰做一團。操先撥馬走脫,諸將各自脫身。 曹操迤邐奔逃,追兵漸遠,回顧眾將多已帶傷。正行時,軍士稟報:前面有兩條路,請問走那條路?操問:那條路近?軍士說:大路稍平,卻遠五十餘裡。小路走華容道,卻近五十餘裡。隻是地窄路險,坑坎難行。操令人上山觀望,回報:小路山邊有數處煙起;大路並無動靜。操教前軍走華容道小路。諸將說:烽煙起處,必有軍馬,何故反走這條路?曹操說:豈不聞兵書有雲:虛則實之,實則虛之。諸葛亮多謀,故讓人於山僻燒煙,使我軍不敢從這條山路走,他卻伏兵於大路等著。吾料已定,偏不教中他計!諸將皆稱:丞相妙算,人切記不可及。遂勒兵走華容道。 此時人皆饑倒,馬盡困乏。抓耳撓腮者扶策而行,中箭著槍者勉強而走。衣甲濕透,個個不全;軍器旗幡,紛紛不整。大半皆是彝陵道上被趕得慌,隻騎得禿馬,鞍轡衣服,盡皆拋棄。正值隆冬嚴寒之時,其苦何可勝言。操見前軍停馬不進,問是何故。回報說:前面山僻路小,因早晨下雨,坑塹內積水不流,泥陷馬蹄,不能前進。操大怒,叱曰:軍旅逢山開路,遇水疊橋,豈有泥濘不堪行之理!傳下號令,教老弱中傷軍士在後慢行,強壯者擔土束柴,搬草運蘆,填塞道路。務要即時行動,如違令者斬。 眾軍隻得都下馬,就路旁砍伐竹木,填塞山路。操恐後軍來趕,令張遼、許褚、徐晃引百騎執刀在手,但遲慢者便斬之。此時軍已餓乏,眾皆倒地,操喝令人馬踐踏而行,死者不可勝數。號哭之聲,於路不絕。曹操大怒:生死有命,何哭之有!如再哭者立斬!結果,逃出來的三停人馬,一停落後,一停填瞭溝壑,一停跟隨曹操。等過瞭險峻,路稍平坦。曹操回頭一看,手下的人馬隻剩三百多人瞭。這樣又行不到數裡,曹操則在在馬上揚鞭大笑。這是曹操在逃亡中的第三次大笑。 眾將問:丞相為啥呢又大笑?曹操說:人皆言周瑜、諸葛亮多智多謀,以吾觀之,究竟是無能之輩。若使此處伏一旅之師,吾等皆束手受縛矣。曹操話音未等落地,隻聽一聲炮響,兩邊五百校刀手擺開,為首大將關雲長,提青龍刀,跨赤兔馬,截住去路。 操軍見瞭,亡魂喪膽,面面相覷。曹操說:既到此處,隻得決一死戰!眾將說:人縱然不怯,馬力已乏,安能再戰?程昱曰:某素知雲長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義素著。丞相舊日有恩於彼,今隻親自告之,可脫此難。曹操從其說,即縱馬向前,欠身對雲長說:將軍別來無恙!雲長亦欠身答:關某奉軍師將令,等候丞相多時。操曰:曹操兵敗勢危,到此無路,望將軍以昔日之情為重。雲長曰:昔日關某雖蒙丞相厚恩,然已斬顏良,誅文醜,解白馬之圍,以奉報矣。今日之事,豈敢以私廢公?操曰:五關斬將之時,還能記否?大老公以信義為重。將軍深明《春秋》,難道不知道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雲長是個義重如山之人,想起當日曹操很多恩義,與後來五關斬將之事,怎樣不動心?又見曹軍惶惶,皆欲垂淚,一發心中不忍。於是把馬頭勒回,謂眾軍曰:“四散擺開。”這個分明是放曹操之義。操見雲長回馬,便和眾將一齊沖將過去。雲長回身時,曹操已與眾將過去瞭。 後人有詩曰:“曹瞞兵敗走華容,正與關公狹路逢。隻為當初恩義重,放開金鎖走蛟龍。” 看完這段章節的描寫,確實給我們很多感悟和啟示。普通人寫這段時,恐怕多是寫曹操一路逃一路在懊悔,當初自己為啥呢沒采用手下的意見,中瞭龐統的“連環計”,又上瞭周瑜和孔明的當兒。或是對周瑜和孔明恨得咬牙切齒,不報此仇,誓不為人等等。 而曹操這三笑,客觀上也反襯出瞭孔明用兵如神的特征。而且這三笑也各具神態和不同的涵義。例如,第一笑時,寫曹操仰面大笑不止。這說明曹操那個時候真的以為孔明沒有在此處伏兵,所以“大笑不止”,笑得有底氣。第二笑時,是曹操坐於疏林之下,仰面大笑。這一笑,是笑本人的部下,看得沒有自己深遠,更由於有瞭第一次笑後的經歷,因此他不說對手不行瞭,而是說其“智謀不足”。所以,第二笑,不再是大笑不止瞭,隻是“大笑”瞭,略顯底氣有些不足。第三次笑,是曹操則在在馬上揚鞭大笑。這一次笑是曹操發自內心的笑,是居高臨下的大笑,是蔑視對手的大笑。這三笑的描寫,就把曹操這個“奸雄”形象,刻劃的入木三分。 最後,華容道一段的描寫,更是刻劃出曹操臨危不懼,臨危不亂、鎮定自若的心理素質。他對關羽先是“動之以情”,望關羽以昔日之情為重。關羽說:“我已幫你斬顏良,誅文醜,解白馬之圍,回報過瞭。今日之事,豈敢以私廢公?曹操又說:五關斬將之時,還能記否?大老公以信義為重。緊接著,曹操又舉《春秋》中庾公追子濯孺子的事,對關公“曉之以理”。結果,利用瞭關羽講義氣的弱點,而達到瞭本人的目的。 通過這一段的描寫,我們確實感到瞭名著的魅力。由於在名著中,總是給我們留下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同時,我們看到瞭不管是戰事或是賽事,不管是敵人還是對手,都應該是兩座並峙的山峰。例如,沒有曹操的“三笑”就沒有諸葛亮的高明。縱觀如今的一些作品,例如,描寫日本鬼子,一是拿把糖兒,緊接著說,“小孩兒,你的吃吃”。再則,就是惱羞成怒“八格,死瞭死瞭的!”。給人的體驗感覺,敵人除瞭兇殘外,似乎不堪一擊。就是我們任何一個人當個電影裡的指揮官,打敗敵人也是易如反掌。一寫到正面人物,就全都是優點,沒有一點毛病。絕不會犯關羽如此的錯誤,為瞭義氣,竟然把對手給放跑瞭。 再有,我們如今的一些作品中,敘述性語言多而描寫性語言少,缺乏刻劃人物形象的藝術功力。試想,把“三笑”從這段中拿出去,我們也能知道孔明伏兵三路,把曹操打得落花流水。可是曹操的形象就不會如此生動鮮明。所以從這段對曹操“三笑”的描寫中,我們真的能夠得到一些有利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