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兇以情遷有什麼含義(什麼叫吉兇參半)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兇或害之,悔且吝。” 求解釋
6,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兇;或害之,悔且吝。(《系辭傳》)
相得則吉,不相得則兇的“情”肯定是情感感情之情。韓康伯雲:“近,況比爻也。《易》之情剛柔相摩,變動相逼者也。近而不相得,必有乖違之患也。或有相違而無患者,得其應也。相須而偕兇,乖於時也,隨事以考之,義可見矣。”[17] 韓氏的詮釋相當深刻,把陰陽、剛柔、仁義與“時”的摩蕩中,“情”的相違、相須而致使的吉兇悔吝說得很有生活的厚重感。近而不相得,故兇。為啥不說“遠而不相得”呢?由於隻有“近”,情感感情才會產生真正感應的效果,喜怒哀樂,才會引起應有的反應。陰與陽、剛與柔,都隻有在一個能夠引起彼此排斥或招引的范疇之內,才會相推、相蕩,這與情感感情的感應形式是完全相同的。
將“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兇,或害之,悔且吝”之“情”解釋為情感感情的另一個重要佐證,就是在這個表述的後面,《系辭傳》然後就寫道:“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遊,失其守者其辭屈。”金景芳先生針對這幾句話說:“這段話與《周易》沒有絲毫關系。總的來看,這一章語無倫次,雜亂無章,當然不是孔子做的。”[18] 金老的這幾句話說得過頭瞭一點,作者本人是這樣想的值得商榷。第1,這段文字也見於馬王堆漢墓帛書之《系辭傳》,說明這幾句話已經歷史悠久,屬於先秦文字的可能性很大。第2,我們說《易傳》傳承瞭孔子的思想,不過而不是說就一定是孔子親筆所作,二者的不同是相當大的;孔子的後學良莠不齊是難免的,即使是寫得差一點,莫非就不是孔子的後學?特別是,莫非就不是傳承孔子的學問?第3,這幾句話事實上是圍繞著“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兇,或害之,悔且吝”而發的,其目的一方面是為瞭避開“兇、害、悔、吝”,另一邊也是匯總相得與不相得之情有哪一些表現的方式,與“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乾·文言》)、“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系辭傳》)的思想理路大體上是一致的。總之,“辭”是人的性情的直接表現,在它的慚、枝、寡、多、遊、屈的背後,隱藏著樣式不一的情緒與動機,所以,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註意和提防。
愛惡相攻
“變動以利言,吉兇以情遷,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兇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兇,或害之,悔且吝。”
人類為啥會信仰?為啥要卜卦去求不可知的一面?為啥八卦每一卦都談變動?這都是就人類自己一身利害與需為有關者而講的,亦即“變動以利言”。而吉兇呢?則是依據人類心理的需為來定。同是一卦,在你看起來是大吉,在我看起來說不定是大不吉;在別人看起來是大不吉的,在我用起來說不定卻是大吉的。因此講吉兇是因自個的需要來定,人們對變動的觀點是著眼於利害關系的,“吉兇以情遷”,是看個人心理情緒的需要而言的。
《易經》最後還是回到人文文化上來。怎麼回事才叫吉與兇呢?“愛惡相攻而吉兇生”。你不喜歡,給我好瞭,對你是大不吉,由於你不喜歡嘛!你厭惡它,而我喜歡它,我們兩個愛惡相反,愛惡因矛盾而相攻,古兇由愛惡心理而來。孔子研究《易經》來這裡,所得的結論是:全地球沒有絕對的吉兇,沒有絕對的善惡,沒有絕對的是非,也沒有絕對的好賴……所有的都是跟著人義文化,跟著人們的需要來的。所以“愛惡相攻而吉兇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肚子餓的時刻面包擺放在面前就很喜歡,不餓的時刻擺放在面前便很討厭;需要的時刻,一伸手就拿得到就很興奮,需為而不得會很傷心,所以“遠近相取而悔吝生”。其道理就是如此。
“情偽相感而利害生”,“情”就是真實的,“偽”是虛情假心的。一個人不要隻聽一句話“我愛你”便興高起來,有時候此句話是真的,有時候是假的。“情偽”互相有感應,其實也就是說都不能騙人,也騙不廠人的。“情偽”互相感應而發生利害關系,這是孔子研究《易經》的最終的報告,非常重為。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兇。或害之,悔且吝。”
我們研究《易經》以後,瞭解瞭人情世故,《易經》經常提到的人生,“近而不相得則兇”。譬如夫婦兩人剛出嫁好得不得瞭,那肯定是吉星高照瞭,最怕是“近而不相得”,那便是兇瞭。因此我也經常告知大傢,打垮本人的人,不是敵人而是你自己或最親近的人。假如“近而不相得”,就是說越親近越不能合作,這是最壞的最危險的。因而變成大害,即便不能夠大害,但至少也是悔吝,那麼這樣就很糟糕瞭。這幾個都為註意和提防。
《周易正義》系辭下詩解7乾易坤簡情通天人
《周易正義》 系辭下詩解 7乾易坤簡情通天人
題文詩:
易之興也,當殷末世,周之盛德。當文王與,
紂王之事。故辭危懼,危者使平,慢易使傾。
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戒慎畏懼,懼以終始,
其要無咎,謂易之道。乾者有情,天下至健,
德行恒易,易以知險;坤者有義,天下至順,
德行恒簡,簡以知阻。簡易之至,能悅諸心,
能研諸慮,以定吉兇,以成亹亹,微妙之事。
乾坤通情,變化雲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
占事知來。天地設位,聖人成能。情通萬物,
人謀鬼謀,百姓與能。八卦象告,爻彖言情,
剛柔雜居,吉兇可見。變動通之,以利萬物;
卦辭情遷,趨吉避兇。如此是故,愛惡相攻,
而吉兇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
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不相得,則必有兇,
其或害之,蒙悔且吝。將叛者也,其言辭漸;
中心疑者,其辭枝分;吉人辭寡,躁人辭多;
誣善之人,其辭遊移;失其守者,理屈辭窮。
王弼註,孔穎達疏
【原文】(十一)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王之事邪?①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②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③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
王弼註: 文王以盛德蒙難而能亨其道,故稱文王之德,以明易之道也。是故其辭危。文王與紂之事,危其辭也。[疏]正義曰:“《易》之興也”至“易之道也”。此一節明《易》之興起在紂之末世,故其辭者,憂其傾危也。以當紂世憂畏滅亡,故作《易》辭,多述憂危之事,亦以垂法於後,使保身危懼,避其患難也。周氏雲:“謂當紂時,不敢指斥紂惡,故其辭微危而不正也。”今案康伯之註雲:“文王與紂之事,危其辭也”。則似周釋為得也。案下覆雲:“危者使平”,則似危謂憂危,是非既未可明,所以兩存其釋也。 危者使平,易者使傾 。 王弼註: 易,慢易也。[疏]正義曰:“危者使平”者,既有傾厄,以蒙大難,文王有天下,是危者使平也。“易者使傾”者,若其慢易,不循易道者,則使之傾覆,若紂為兇惡,以至誅滅也。 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王弼註: 夫文不當而吉兇生,則保其存者亡,不忘亡者存,有其治者亂,不忘危者安,懼以終始,歸於無咎,安危之所由,爻象之本體也。[疏]正義曰:“其道甚大,百物不廢”者,言易道功用甚大,百種之物,賴之不有休廢也。“懼以終始”者,言恒能憂懼於終始,能於始思終,於終思始也。“其要無咎”者,若能始終皆懼,要會歸於無咎也。“此之謂易之道”者,言易之為道,若能終始之懼,則無兇咎,此謂易之所用之道,其大致如此也。
(十二)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恒簡,以知阻。①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②是故變化雲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來。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③八卦以象告,爻 彖 以情言,剛柔雜居,而吉兇可見矣。變動以利言,吉兇以情遷,④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兇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⑤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兇,或害之,悔且吝。⑥將叛者,其辭漸。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遊。失其守者,其辭屈。⑦
[疏]正義曰:“夫乾天下”至“其辭屈”,此第九章。自此巳下終篇末,總明易道之美,兼明易道愛惡相攻,情偽相感,吉兇悔吝由此而生,人情不等,制辭各異也。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恒簡以知阻。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 王弼註: 諸侯,物主有為者也。能說萬物之心,能精為者之務。[疏]正義曰:“德行恒易以知險”者,謂乾之德行,恒易略,不有艱難,以此之故,能知險之所興。若不有易略,則為險也,故行易以知險也。“德行恒簡以知阻”者,言坤之德行,恒為簡靜,不有煩亂,以此之故,知阻之所興也。若不簡則為阻難,故行簡靜,以知阻也。大難曰險,乾以剛健,故知其大難;小難曰阻,坤以柔順,故知其小難。知大難曰險者,案《坎》卦《彖》雲:“天險不可升,地險山川丘陵”。言險不雲阻,故知險為大難,險既為大,明阻為小也。“能說諸心”者,萬物之心,皆患險阻。今以阻險逆告於人,則萬物之心,無不喜說,故曰“能說諸心”也。“能研諸侯之慮”者,研,精也。諸侯既有為於萬物,育養萬物,使令得所,易既能說諸物之心,則能精妙諸侯之慮。謂諸侯以此易之道,思慮諸物,轉益精粹,故雲“研諸侯之慮”也。 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變化雲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來。 王弼註: “夫變化雲為”者,行其吉事,則獲嘉祥之應;觀其象事,則知制器之方;玩其占事,則睹方來之驗也。[疏]正義曰:“定天下之吉兇”者,言易道備載諸物得失,依之則吉,逆之則兇,是易能定天下之吉兇也。“成天下之亹亹”者,亹亹,勉也。天下有所營為,皆勉勉不息。若依此易道,則所為得成,故雲“成天下之亹亹”也。“是故變化雲為”者,易既備含諸事以是之故,物之或以漸變改,或頓從化易,或口之所雲,或身之所為也。“吉事有祥”者,若行吉事則有嘉祥之應也。“象事知器”者,觀其所象之事,則知作器物之方也。“占事知來”者,言卜占之事,則知未來之驗也。言易之為道,有此諸德也。 天地設位,聖人成能。 王弼註: 聖人乘天地之正,萬物各成其能。[疏]正義曰:“天地設位”者,言聖人乘天地之正,設貴賤之位也。“聖人成能”者,聖人因天地所生之性,各成其能,令皆得所也。 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王弼註: 人謀,況議於眾以定失得也;鬼謀,況寄卜筮以考吉兇也。不役思慮,而失得自明;不勞探討,而吉兇自著。類萬物之情,通幽深之故,故百姓與能,樂推而不厭也。[疏]正義曰:謂聖人欲舉事之時,先與人眾謀圖以定得失,又卜筮於鬼神以考其吉兇,是與鬼為謀也。聖人既先與人謀鬼神謀,不煩思慮與探討,自然能類萬物之情,能通幽深之理,是其能也,則天下百姓,親與能人,樂推為王也。自此巳上,論易道之大,聖人法之而行。 八卦以象告, 王弼註: 以象告人 。爻彖以情言 。 王弼註: 辭有險易,而各得其情也。[疏]正義曰:自此巳下,又明卦爻剛柔變動情偽相感之事也。 剛柔雜居,而吉兇可見矣 。 變動以利言 , 王弼註: 變而通之,以盡利也。[疏]正義曰:“剛柔雜居,而吉兇可見矣”者,剛柔二爻相雜而居,得理則吉,失理則兇,故吉兇可見也。“變動以利言”者,若不變不動,則於物有損有害;今變而動之,使利益於物,是變動以利來講說也。 吉兇以情遷。 王弼註: 吉兇無定,唯人所動。情順乘理以之吉,情逆違道以蹈兇,故曰“吉兇以情遷”也。[疏]正義曰:遷,謂遷移。凡得吉者,由情遷移於善也。所得兇者,由情遷於惡也。 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兇生, 王弼註: 泯然同順,何吉何兇?愛惡相攻,緊接著逆順者殊,故吉兇生。[疏]正義曰:若泯然無心,事無得失,何吉兇之有,由有所貪愛,有所憎惡,兩相攻擊,或愛攻於惡,或惡攻於愛,或兩相攻擊,事有得失,故吉兇生也。 遠近相取而悔吝生, 王弼註: 相取,尢相資也。遠近之爻,互相資取,而後有悔吝也。[疏]正義曰:遠謂兩卦上下相應之類,近謂比爻共聚,迭相資取,取之不以理,故悔吝生也。 情偽相感而利害生 。 王弼註: 情以感物則得利,偽以感物則致害也。[疏]正義曰:情,謂實情;偽,謂虛偽。虛實相感,若以情實相感則利生,若以虛偽相感則害生也。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兇。 王弼註: 近,況比爻也。易之情,剛柔相摩,變動相適者也。近而不相得,必有乖違之患。或有相違而無患者,得其應也;相順而皆兇者,乖於時也。存事以考之,則義可見矣。[疏]正義曰:近,謂兩爻相近而不相得,以各無外應,則致兇咎;若各有應,雖近不相得,不必皆兇也。 或害之,悔且吝。 王弼註: 夫無對於物而後盡全順之道,豈可有欲害之者乎?雖能免濟,必有悔吝也。或,欲害之辭也。[疏]正義曰:言若能弘通,不偏對於物,盡竭順道,物豈害之?今既有心於物,情意二三,其外物則或欲害之,則有兇禍。假令自能免濟,猶有悔及吝也。故雲“或害之,悔且吝”也。 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遊,失其守者其辭屈。 [疏]正義曰:“將叛者其辭慚”者,此巳下說人情不同,其辭各異。將欲違叛巳者,貌雖相親,辭不以實,故其辭慚也。“中心疑者其辭枝”者,枝,謂樹枝也。中心於事疑惑,則其心不定,其辭分散若閑枝也。“吉人之辭寡”者,用其吉善辭直,故辭寡也。“躁人之辭多”者,用其煩躁,故其辭多也。“誣善之人其辭遊”者,遊,謂浮遊。誣罔善人,其辭虛漫,故言其辭遊也。“失其守者其辭屈”者,居不值時,失其所守之志,故其辭屈橈不能申也。凡此辭者,皆論《易經》之中有此六種之辭,謂作《易》之人,述此六人之意,各準望其意而制其辭也。
《易經》的“吉兇”智慧
《易經》的“吉兇”智慧
人人憧憬“美夢成真”,孰料不如意十之八九。所謂“美夢成真”,但是是自欺欺人罷瞭。真實的,“事與願違”如影隨形。理想總是很豐滿,現實常常太骨幹,從而覺悟“事與願違”是常態。
我們應該有屬於本人的夢想,夢想最大的意義是給予我們一個前進的方向,一個奮鬥的目標。希望是美滿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未來是坎坷的。
總有些時刻你會不再相信,可在心底又不停的追尋。之後的日子,你還是豁出去瞭,在每一次求索中,遭遇太多的不可控。沒有誰知道明天是天堂還是地獄,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此刻努力,跑但是時間就跑過昨天的自己。
任何人皆有不能稱心如意的時刻,皆有願望落空的窘迫,還有不願面對失敗的畏懼。但,隻要還存有一點希望、還沒有心灰意冷、還沒有碰得頭破血流,執著與英勇的人,總會義無反顧的去追求。直到自己身心疲憊、筋疲力盡,仍要借助睡夢苦苦追尋。
大都人不會用意志作用與影響現實,他們寫下一個意圖緊接著又擦掉,由於他們認為這樣很傻,他們做未到。緊接著他們“見賢思齊、不甘落後”又再寫,再擦去。由於他們不相信他們能做到,所以真的“美夢成真”,終究沒做到。
可見,“美夢成真”末必都是好事,“事與願違”或許不是壞事。其實也就是說,天道無吉兇,所有的都是最有利的安排。——丁俊貴
一、天道無吉兇
自然現象,本身並沒有吉兇的分別,站在人類的立場,才有吉有兇。有所得為吉,有所失即兇。
吉,即順從易經所說的道理。系辭上傳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意指上天所佑助的人,必定順應天道,所以吉祥而無所不利。
人們通常把“吉利”連在一起,事實上,吉是吉,利是利。吉無不利,而不是利都是吉。有些利帶來吉祥,有些利反而致使不吉,亦即兇。 同樣的道理,兇必定是害,而害並不一定為兇。有時候看起來是害,結果卻帶來吉祥。善惡也是這樣,善未必吉,而惡也不一定兇。
從《易經》的道理來說,一陰一陽的變化,不管怎樣都是善的,並沒有相對的惡。隻是人不心愛的,就把它叫做惡。社會上有善有惡,則是人與人之間牽扯不清的結果。
二、吉兇以情遷
命運的吉兇,都是由什麼決定的呢?其實也就是說許多時候,我們的情緒會給我們帶來吉兇的變化。
《易經》曰:“吉兇以情遷。”的確,假如我們總是大發雷霆,不但是對別人的一種無禮,對自己也屬於一種禍端。所有的壞情緒,終究都要由自己買單。而一旦保持情緒的穩定,便會發現那些煩躁的事情,不再來困擾自己,相反的會招來福相。
那我們應該怎麼樣控制情緒呢?很簡單,在每一次發脾氣之前,不妨先問自己三個問題:我在氣什麼?生氣可以解決問題嗎?有還是沒有比生氣更好的方式方法呢?
其實也就是說,我們每一次發脾氣,都是由於沖動二字,而當我們度過最關鍵的沖動時刻,心緒靜下來,內心和諧瞭,那麼這樣就是情緒最有利的解藥。
心靈的寧靜與和諧,才是一切福相的起源。有人的地方將會有矛盾,無道之人去激化矛盾,有道之人會破解矛盾。和諧是人類生命的真締,能不爭不鬥,就不爭鬥。不爭是一種大道境界,更是一種快樂和幸福的代表象征。人與人之間的和氣而不是沒有喜怒哀樂,和氣隻是在千變萬化的活法中,體會大道生命力的柔性之美。這裡所說的“和諧”也不隻不過是一團和氣、不講原則。
您跟有些人和事過不去,那些事情必然跟您過不去。隻有和諧的心態,才能引發出和諧的事態。某人過去總有許多朋友給他打電話,聊一些沒用的話題,特別耗費本人的時間,每一天都被搞得很疲憊,不能安心做事。導致他非常厭惡,但又不好意思拒絕,每次都是生著暗氣和朋友閑扯一番。有一天,他去求助一位修養相當高的人,那位高人說道:“這不能怪你的friend,是你的心念出瞭問題,心能轉物。”那人不解地問道:“心能轉物有什麼含義呢?”高人答道:“當你越是知道心念的重要程度,你就越知道在生活當中我們真的不需要生氣。你想要做什麼事情,你就問問本人的心念想不想去。一切的事情都是因心成體,當你的心念非常堅定的想做一件事情,無論碰到什麼,總有方法可以處理和解決。假如你的心念不堅定,你會發現總有障礙。”
你生氣,不能很好地控制本人的情緒,你與你的心念背道而馳,這才是你生氣的源泉。你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你應該問問你的心念,想做就認真做,不想做就應該停一停。永久要讓自己處於一種和諧的狀態,這才符合道。
情緒並非不可控制的野獸,學會控制情緒,做一個情緒穩定的人,你的福相會愈來愈多。人生路上的最大敵人,不是能力,不是條件,也不是別人,而是情緒。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別讓壞情緒左右瞭你的“吉兇”。
三、趨吉避兇的智力
《易經》裡面所講的吉兇之義,是你假如依照《易經》的道理去做,那麼這樣就是吉,由於你一定會有所得;你假如不依照《易經》的道理去做,那麼這樣就是兇,由於即便你有所得,也一定受不住。
何謂有所得?即便生意虧本瞭,亦會有所得,由於虧瞭本,學到瞭經驗,長進瞭,這對於本人的成長而言就是有所得;被別人騙瞭,亦會有所得,由於本人的品性變好瞭----本來他騙我,俺就要騙他,此刻他騙我,俺也不騙他瞭,這不就是得嗎?誠然,這幾個行為都必須是依易理而行才可以。
恩生於害,害生於恩。領導對你好,你就不長進瞭,放縱自己,養成許多壞毛病。相反,領導一直督促你,對你很苛刻,你就會學到一身的功夫。利是害的來歷起源,害才是利的基礎。依照《易經》的思維,把利跟害結合在一起,就會逐漸得到正確的觀念。
一個人成功的時刻,最怕的就是馬上失敗。你成績不那麼好,別人不能追趕你,你成績優異,所有人都追趕你,你就為自己帶來許多壓力。假如你這一次排名第1,你要知道許多人都在默默的努力,發奮地學習,僅有一個期望,就是想超過你。於是,我們千萬要記住,做任何事都為所當為,少問結果。人生是積極向上的過程,並不是計較結果。
做一件事情,先問問自己心裡有還是沒有夢想,有瞭夢想你就沒有啥吉兇瞭,沒有夢想你將會有吉兇。假如這檔子事情是我畢生務必要做的,那無論失敗成功都要做,不要再去考慮結果是吉還是兇。人一旦有瞭吉兇的觀念,就預示業已不是最高等的瞭,已經來到中等瞭,假如不敢說吉兇是自己在定,而是相信吉兇是命在定,那麼這樣就更下一等瞭。
所以,人分三種。一種人認為吉兇是命在定,這是最糟糕的;一種人認為吉兇是自己在定,這還可以;一種人認為根本沒有吉兇,做任何事情都遵循為所當為,假如當為,就算舍生取義也是死得其所。
自然是沒有吉兇的。一朵花開瞭又謝瞭,它本身並沒有好,也沒有壞;一隻兔子死瞭,沒有兇;一隻蟲生瞭,也沒有吉。這幾個都沒有吉兇。
吉兇是人才會產生的體驗感覺。一隻動物跟你很有感情,它死瞭,你會覺得很難過。一隻動物跟你一點感情都沒有,死就死瞭,你不會覺得怎麼樣。所以,同樣一條狗,為啥有人討厭它,有人喜歡它?由於不同的人,對狗的情感不一樣,不能一概而論。假如你看見一個人抱著一隻狗,比跟他母親還親,比對他父親還好,你更不要笑他,更不要生氣,由於他是存心氣他爸媽,遲早他會自作自受。我們任何人都要保持平常心,追求大傢公眾承認的、正常的、合理的東西。
人生不要跪求吉星高照,但要慎持無咎。《易經》所說的無咎,意指一個人會犯錯,不過犯錯後會改正補救,緊接著就無咎瞭。這個地球上哪有不犯錯的人?你說你不犯錯,那指定是認識不夠缺乏自知之明亦或是自欺欺人沽名釣譽。
《易經》裡面列舉瞭許多錯,到最後都演化成無咎,是由於人知道錯後會去補救。善於補救,才能夠使損害降低到最小,這是生而為人該盡的責任。
有時候夫妻吵架,老公學西方的模式說:“太太,我最愛你。”太太心中想,你講過好幾百次瞭。效果怎樣,可想而知。老公再學西方的方式道歉說:“太太,我對不起你。”太太心中想,老這麼做對不起就算瞭?有還是沒有別的預示?因此這種西式行為對中國人是沒有效果的。夫妻吵架後最有利的方式,是老公倒杯熱茶給太太,什麼話都不要講,太太拿雙拖鞋給老公,十分鐘以後二個人就有說有笑瞭。
無咎,就是不遺憾,也不找措辭。《易經》裡面經常出現兩個字,一個叫悔,一個叫吝。悔是從心,就是一個人做錯瞭事情後心裡面真的想改過,而且會用實際行動來補過。吝是找措辭說:我不是有意的,我實在是沒有辦法。“吝”字上面是個“文”,下面是個“口”,意思就是嘴巴找許多理由來掩飾過錯,心裡面卻完全沒有想要改過的想法,僅是一味的文過飾非罷瞭。
人在很順的時刻容易大意,講話就隨便瞭,緊接著就變成兇,這是人生的規律。由於自我放縱,會在無意當中得罪許多人,這幾個被你得罪的人就會反撲,於是兇就來瞭。這時候你會咋樣呢?你有兩種辦法:一種是後悔----我真的對不起人傢,不管怎樣都不應該那樣刺激人傢,緊接著英勇地面對這種挑戰,去破解之中的問題;另外一種是找措辭----我罵他不對,可他也罵過我!他當年罵得比我兇多瞭,我此刻罵他有啥不對?……
《易經》的玄妙就在於運用大自然中的規律,來貫通掌握人類社會的規律。大自然中月圓則缺,潮起潮落,而人生的悲劇,也在吉兇悔吝中,無奈地重復著。
吉生吝,吝生兇,兇生悔,悔生吉。當一個人很順利的時刻,他就開始吝嗇,能幫忙的也不能同意幫忙。我們細心觀察一下周圍的人就會發現,凡是窮人大多數樂意幫助別人,很大方。而富有人多半不樂意幫助別人,很吝嗇。有人解釋說:反正窮人沒有錢,就是通通給別人也沒有多少;富有人則會想,我有如此多,給你還得瞭嗎?現實就是這樣,富有人很吝嗇,沒錢的人反而很大方。假如富有人能夠不吝嗇,窮的人能夠合理的節省,那麼整個世界就改觀瞭。這叫作“反之道”。說的再清楚一些,《易經》中的爻辭,告知你這樣做的同時,就是告知你假如不照這樣做,你還有另外一條路走。《易經》是有選擇的,當它說這樣的話會吉的時刻,就在告知你,你假如不這樣,則一定是兇;當它說這樣的話會兇的時刻,你就知道反其道而行就會吉。所以,所有的都是你自己在決定,不是經常提到的命運在安排。
什麼叫趨吉避兇?就是要從吉兇悔吝的循環裡面掙脫出來。如何才能做到呢?答案很簡單,隻要能後悔在先,不要後悔在後,就能夠瞭。
吉、悔常用的時刻,吝、兇就能夠減少。常將吉跟悔聯系在一起,當我們順利的時刻,先不要太興高,應該想到自己這樣順利,會不小心得罪許多人,緊接著倍加小心,這樣可以避開許多麻煩。假如你賺瞭大筆的錢,一回到老傢,就把新房子高高蓋起來,你就不經意間得罪瞭左右鄰居。由於你讓鄰居們都沒有自尊。你有錢瞭是還是不是?你可以蓋高樓是還是不是?你笑話我們是還是不是?你欺負我們是還是不是?假如鄰居們產生如此的想法,自己遲早要吃苦頭。
古代人們掙瞭錢回傢也要蓋高樓,不過有一個過程,不會啥都不顧,自己想蓋就蓋,而是first of all請左鄰右舍吃飯。傳統思維是,別人一請他吃飯,他就開始想:為啥請我吃飯呢?想來想去大傢就有數瞭,知道你這是為瞭自己傢要蓋新房子。飲酒吃飯的時刻,主人一句蓋房屋的話都不講,而是問左右鄰居:“您近日怎麼樣?小孩怎麼樣?”絕不講本人的事情。這時候其中一定會有的人講:“你發財瞭,應該把房子重新裝修一下,而且你傢人口多瞭,平房不夠,最少得蓋三層樓。”主人一定說:“不行不行,萬萬不可,俺們這麼久的鄰居,要同甘共苦。”馬上會有的人講:“你不能這樣啊,事情有個先後,你先蓋起來,我們再學你的模樣,不也很好嗎!你客氣什麼?”主人此時會更推辭說:“不行不行,你們的好意我領瞭,不過我做人切記不可以這樣。”馬上又有人會敬他酒:“我們全村就靠你爭氣瞭,你再不蓋高樓的話,我們全村都沒有自尊。”“好,為瞭全村的名譽俺就蓋!”主人這時候不能再推辭瞭。這樣溝通下來,發財的人會得罪誰呢?而現在咱們多數人就是不懂這一套,把所有人都得罪光瞭。要記住,你尊重別人,別人自然尊重你。
《易經》告知我們,如果想趨吉避兇,就要跳出吉兇悔吝的旋律,做到後悔在先。當我們取得成就的時刻,就如果想到,不能得意忘形,要尊重別人。當我們獲得財富的時刻,就如果想到,不能丟掉勤儉的好傳統,要盡力去幫助別人。所以,我們必須養成習慣,講話之前先想想時機對不對,這一時刻講此句話合不合適。固然許多人說要愛護自己,其實也就是說人對自己是最殘忍的,該睡覺時不睡覺,吃飯時務必要吃十分飽,緊接著一直說肚皮撐,誰撐的?都是自己撐的。
人的一言一行都要分身份、時間、地點和場合,叫作“當位”。德不配位,必為災殃。孔子隻要當天參加過喪禮,他那天根本不會唱歌。假如場合不對,身份不對,時機不對,再好的話也不能講,假如一條道跑到黑,鉆牛角尖,就為“不合時宜”,從而產生一大堆後遺癥。
一個人若能做到時時刻刻謹慎,不亂說一句話,不亂做一件事,即便會有難,也可以避開掉,反兇化吉、遇難成祥立於不敗之地。這幾個完全是自己能夠做主的,跟命運一點關系都沒有。故曰:“我命由我不由天。”
丁俊貴
2023年9月20日
“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有什麼含義?
此句話之義是:賢明的人言辭少,急躁的人言辭多。
吉人:好心的人,賢明的人。
躁人:急躁的人。
《易經》裡面提到,吉祥的人言語很少。由於他的心靜得下來,心一靜下來就明 白審時度勢,鑒貌辨色,所以話不多,不過話一出來就能夠讓人傢覺得很能夠信任,因此他都在適當的時機才開口。“躁人之辭眾”,言語許多代表內心怎麼樣?很急躁,似乎不講話自己就沒有安全感,似乎很不舒服。
黃歷中今日宜忌分別怎麼理解
黃歷術語:
今日宜忌:
宜: 今日適合做的事情。
忌: 今日不適宜做的事情。
吉神宜趨: 宜接近,會有吉利的神明。
兇神宜忌: 應遠離,會有沖犯不好之事發生。彭祖百忌: 每日時辰應忌諱和避諱之事。
日歷吉兇有什麼含義,時辰吉兇有什麼含義
日歷吉兇有什麼含義
在古時候,作為平時生活指導手冊的日歷,是朝廷管控的印刷品。因為它不但是 婚嫁農作的吉兇預測推算,還有和風水指導,而所涵蓋的預言性質,對咱們國傢的生活和來講至關重要,甚至威脅朝廷的安危……
在兩張長 90 多厘米、高不足 30 厘米的黃紙上,有幾千個細小的漢字、多張表格和圖畫,這幾個內容被分成三欄,每欄又被劃分成不同區域(見下圖)。這是一件印刷品。中國在 8 世紀時發明瞭印刷術。到 877 年,即這件物品的年代,這項技術發展得更為成熟。這是一件歷日,即平時生活的指導手冊,不但 年歷,婚嫁、洗頭、農作等重要的吉日和兇日,還有、、風水指導,以及一些農作大事、天文數據、占卜預言等。
大傢都清楚這件歷日的其中一些主要原因。當雕版印刷術被發明的時刻,兩個群體迅速意識到這項技術的潛能。經說,復制像或經是一件大。徒利用印刷術印制經是為瞭自己一身,當然暢銷的也叫他們獲利。私人印刷者則主要對經濟利益有興趣,並不是。在那個時候的中國,更受歡迎的書是歷日(直至今也是這樣)。歷日不局限於識字的人,擁有很大的商場。手工抄寫的歷日費時且成本高,利用雕版印刷則能出更加便宜的歷日,因此私人印刷者數量激增,他們紛紛抓住這個商機。
盡管歷日很受歡迎,但歷日存在風險。要認識這件物品,我們first of all需要理解它與那個時候的關系。
《十件古物中的絲路文明史》,[英]魏泓著,譯,後浪丨與建設出版社2023 年3月版
這件歷日,是介於文學和權力之間的例子。歷日中的文字是有權威性的,但這種權威不同於者或的權勢。它代表的是另一種權威,即自然秩序,其力量要比世俗者的更強大。占星術那麼可以將天上和地下的 起來,對咱們國傢的生活和來講至關重要。從古至今,中國能看懂星象,會預測推算日食、月食和彗星等異常的占卜者和天文學傢,都處於朝廷的專門控制下。這是很重要的,由於這幾個也許會被對手利用,以證明那個時候的皇帝與自然世界“失和”且不再適合。這種擔憂並非毫無依據,中國各朝代就曾數次被那些自稱執行“天命”的叛亂者威脅。有一些這種人就成功瞭。東漢末年,黃巾軍聲稱有權反抗,說帝國境內的饑荒和洪水都是皇帝失天命的表現。他們的,最終致使漢帝國的衰敗。從此以後不久,267 年 瞭一項禁令,那些被看成是異端的文本,包括讖書。
在早期,皇帝的天文學傢已經計算出日歷,或結合陽歷和陰歷“定時”,以決定某一位帝王紀年從什麼時間開始,並確定一些周期日,或預測推算天文大事。有固定季節的陽歷對農民來講是最有用的,由於它給出瞭春種、收割等時節的日期。但中國將陽歷和陰歷混合起來,著重是將它用作 的調節工具,並不是為瞭農業生活。日歷是的代表象征,一部精確準確的歷法展示瞭者完美的道德,並說明者與宏觀世界或整個宇宙的大事相和。於是,制定一部未經批準的新歷,是一項性的行為。
傳統認為,之一部皇傢歷法的頒佈時間在公元前 2265 年,但現存最早的年歷其年代為公元前 3 世紀。湖北荊州周傢臺的一座秦代墓葬出土瞭 4 件日歷,年代分別是公元前 213。211。210 和209 年,由木牘制成。木牘是中國在紙發明之前用以圖書的一種傳統材料。這幾個日歷還 “日書”,即為特定活動提供吉兇參考的占卜文獻,以及一部分與占星術和相關內容。那個時候,從低級官吏到貴族精英的墓葬中皆有這種日歷。它們為墓主人生前所使用,而它們的隨葬又說明瞭它們對死者的重要程度。我覺得,它們是年歷與占星術和其他占卜術文本融合的開端,這幾個文本組合在一起就構成瞭歷日。
歷日中的12生肖。大英圖書館 Or。8210/P。6(局部)
最完整的日歷之一,是寫在一種更加昂貴的書寫材料—絲綢上的。它被發現於中國南方的馬王堆三號墓,墓葬年代為公元前 168 年,處於西漢時期。西漢在秦王朝滅亡後,經過數年紛爭最終贏得瞭。而秦始皇在期間做瞭一件讓他臭名昭著的事,就是於公元前 213 年下令燒毀秦朝正統思想以外的書,其中包括儒傢經典。在漢代,這幾個經典通過口頭傳播被復原瞭,由此顯現瞭經常提到的“今文經”。“今文”指的是它們的書體,即秦統一的文字,被人們用以謄寫口頭傳播的文獻。但此時其他文獻也逐漸被發現,如發現於孔子故宅壁間的古文經籍。這幾個采用的是先秦書體,所以被稱為“古文經”。由此,古文經學今文經學派開始瞭一段長久的爭辯,後者認為古文經實系,的目的是為那個時候的某種主張提供傳統論據。
那個時候也很流行的另一種文獻是讖緯書。讖緯書是對經典的一種深奧解讀,解釋據稱是經典 中的一些隱秘預言 ,涉及對數字之寓意、吉兇的預兆、天地間的關系,以及對星雲形態、歷史和王朝衰敗的解釋。今古文之爭,還論及經典是還是不是一種預言性文本。
公元 9 年,西漢者失去瞭權力,此時攝政的王莽宣佈他的新朝成立。他的較為短暫。公元 25 年,漢王室重新當權,但因為叛亂他們被迫從長安遷到洛陽,洛陽成為黃河沿岸的第2個漢王朝都城。經過叛亂,漢王朝的版圖縮小,者也更加嚴格地推行正統思想,日書等很多之前流行的文本都被看作是在正統之外。文本也由此有瞭“內”“外”之分。外學文本逐漸以那個時候流行的文摘形式被組合在一起,從此時開始內容愈來愈豐富,包括日書、生肖書、使用不同占卜的占卜書、,以及展示住宅更佳風水佈陣與佈局的風水圖。
歷日中的風水圖。大英圖書館 Or。8210/P。6(局部)
黃巾軍之後,漢朝衰落,漢朝的領土被各式時期相對較短的割據。這段時期內,其中一個晉在 267 年瞭之一項 這幾個流行占卜書籍的禁令:任何被發現有這種書籍的人,將被判處兩年監禁;任何研究這種書籍的人,將被。不過,從此以後的幾個世紀內經常有如此的,這說明禁令並不奏效,同時反映瞭這類書籍的持續流行。375 年的禁令除限制占卜和預言書外,還瞭文獻《》和《莊子》。這項禁令由一位非漢族者推行,他試圖以儒傢學說作為的正統思想,從而使他的合法化。651 年頒佈的唐律也有相關規定:“諸玄象器物,天文,圖書,讖書,兵書,七曜歷,太一,雷公式,私傢不得有,違者徒二年。”
試圖控制私人歷日的生產和傳播,但事實上這幾個文本大量存在。835 年,一位中國西南(今四川省)的向皇帝奏請:“劍南兩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歷日鬻於市,每歲司天臺未奏頒下新歷,其印歷已滿天下,有乖敬授之道。”
那個時候唐朝者隨即頒佈,地方私自印刷和持有歷日。從此直到 1900 年,都沒有私印歷日的被發現。固然這幾個歷日經常被翻閱,但隻能短暫流行。它們的有效使用期僅有一年,隨著新的一年的到來,舊的歷日就會過時,非常可能被放棄,也也許會被再次利用,打比方說用作鞋墊、修補,或充當“廁紙”。但 1900 年經洞的發現讓這一點發生瞭變化。位於中國西北部的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座城鎮,遠在唐朝都城千裡之外。經洞中發現的數萬卷文獻多數都是經,包括當地的書、已故的私和廢棄的一般文書。其中還有 世俗生活的殘卷,包括一些抄本和此處討論的版印歷日。很多抄本是當地的,從它們和其他文獻中,我們可以更加的多地瞭解當地占星的活法。這可能可以解釋為啥這件歷日出此刻這裡,並因此得以保存到現在。
出自都城長安的版印歷日殘片。大英圖書館 Or。8210/P。12
不過,在發現的這件版印歷日幾乎能夠確定不是在當刷的。目前已知另有三塊歷日殘片,其中一塊殘片的年代暫定為 9 世紀晚期,左邊寫有一列大字“上都東市大刀傢大印”。自 762 年始,“上都”用於指代長安。東市毗鄰長安的衙署和富人居住區,從絲綢之路來的生意人則集中於西市,西市所在的地區有很多各的活動場所、旅店、飯莊和酒肆。這件歷日是在這類文本生產的的眼皮底下印制並售賣的,也許還會賣給這幾個與他們的傢人、奴仆。那麼,將出版者的姓名印出來,表明瞭並不會處罰他們。原因不難辨明,那麼這樣就是利益。936 年,皇帝下令讓欽天監編纂和印制歷日,並公行。這無疑是在試圖控制歷日的內容,也是提高財政收入的一個手段。
私人印刷者和買傢應該會承擔一定風險,但被反復強調的條例(953。958。1071。1080、1202 年)和該殘片存在的事實都表明風險的作用與影響並不大,很明顯印刷者還在繼續生產違禁的文本。除瞭這件已知 都城長安的殘片,作為這一時期的主要資料 ,其有限的證據支持瞭中國西南地區有印刷業的看法。另一件歷日的殘片標明瞭年代為 882 年,且有文字“劍南西川成都府樊賞傢歷”。從出發,除瞭東西向的貿易路線,人們還經常取道南北向的路線,最終可到達蜀地,即今天的四川。第3塊殘片的 還不瞭解,但內容和結構與本章討論的這件歷日類似,年代為 834 年。
蜀地的版印歷日殘片。大英圖書館 Or。8210/P。10
許多人或許不知道這幾個文本是違禁的,特別是在那個時候唐朝邊疆的人。從 8 世紀開始,唐朝對這片區域的控制斷斷續續,而且比較微弱。此時唐朝發生安史之亂,需要撤回駐邊的,由此吐蕃於 786 年占領瞭該區域。吐蕃一直待到瞭 848 年,盡管把吐蕃驅逐出去的傢族聲稱忠於唐朝,但他們與都城和朝廷的 依然時有時無。在 11 世紀中期成為西夏王國的一部分之前,受到的作用與影響愈來愈大。誠然,這而不是說大都購買和使用歷日的人,以及歷日的制 把歷日看作一種的工具,或者帶有相關意圖去使用它們。對於大都時期的大都人來說,歷日隻是用以輔助平時生活的,並且能夠為人們提供他們無法從 或正式權力機構處得到的答案。
盡管歷日中多數內容是文字,不過俺們不能認為它是僅供一小部分完全識字的精英使用的。中國是一個習慣使用文本的,文本是平時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對文盲和半文盲也是如此的。韓森(Valerie Hansen)解釋瞭契約是怎樣被普遍使用的,即雙方會用或其他號來簽名。這幾個人是一個龐大的“功能性識字”群體的一部分,他們或許不會寫字,但在平時生活中也使用文本,由此“與書寫創造的 絡產生 ”。在契約中,書面文字不但僅用以預示 權威。用約翰·莫蘭德的話來說,文本在“展現權威和對權威的抵抗中被使用,也可以拿來在平時生活中創造意義和建構習慣”。書面文字也有單獨於其字面意思的力量和意義。準文字號、和語,都是具有潛在性和私人用途的表達。契約等 文本的使用,將使用者與其上的 世界 起來,而等文本的使用則將他們與其下的world世界 起來,即靈和神的world世界。“書寫動作本身”成為一項禮儀活動。
認為科學和之間存在差別也是一件誤導人的事。在這件歷日中即天文學和占星術之間的差異。但這並不象征著兩者在中國相差無幾。士大夫階級就公開反對,但如薛愛華(Edward Schafer)所言:“對大都早期中國人來講,甚至對大都觀測天象的權威機構來講,天文學並沒有從占星術中分離出來……當然也有人懷疑,但大都人,甚至包括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仍然相信木星的出現表示著災異的來臨。”經洞中發現的另一卷文獻,揭示瞭中國天文觀測的縝密性和占星所涵蓋的更加廣闊的范疇。這卷文獻現於大英圖書館,包括兩份文獻,末尾還有一幅奇怪的電神草圖。之一份文獻是依據雲氣形狀所做的占卜,即雲氣占卜。它以中國人的為基礎,認為沒有事物是超自然的,所有的都是與自然秩序相 的一部分,咱們能夠通過用其他形式展現出來的自然秩序預測推算大事(同樣的論理也存在於星象現象學中)。所預測推算的可能與傢庭或相關,比如:
凡人傢及園中,有氣如狼虎騰躍蹲伏者,必出將軍之子及封公侯,不出三年。
或
呂不韋雲,凡近原阜,有氣如萬丈竿,沖天直豎,黃者,之氣也;青赤白黑者,皆主有災襄。臣淳風言,凡此郡邑出公侯,色青者,疫病;白者,有兵起;黑者,邑有盜賊興也。
上述文獻的 李淳風(602—670)認為這幾個預測推算建立在觀測的基礎上,也通過觀測被證實。他並沒有談及沒有經他親自觀察和驗證的雲氣形狀。除此,李淳風還查閱瞭呂不韋等外人的觀測,但他堅稱,對於所有記錄,“臣曾考有驗,故錄之也。未曾占考,不敢輒備入此卷”。
時角圖。大英圖書館 Or。8210/S。3326(局部)
該卷的第2份文獻也是基於觀測的,兩份文獻非常可能出自同一人之手。它完整地呈現瞭從中國觀測的天空,包括 1339 顆星和 257 個星官,刻畫瞭整個天空中一連串的星圖。裡邊 的 12 張時角圖采用偽圓柱投影法,1 張環極星圖采用方位投影。偽圓柱投影法接近於 9 個世紀之後由荷蘭地圖制圖學傢墨卡托(Gerardus Mercator,1512—1594)發明的“墨卡托投影”,這種投影從此被用於繪制全球地圖。這幾個星圖十分重要,不但是全部文明中最早的手繪星圖,而且精確度很高。與雲氣形狀相同,這一部分也參考瞭中國 3 位古典天文學傢石申、甘德和巫咸的著作,他們是早期的天空觀測者,創作瞭刻畫星象的參考書。三位天文學傢判定的星官以不同的顏色(分別為紅色、黑色和白色 / )來標記,而且旁邊寫有名稱。
環極星圖。大英圖書館 Or。8210/S。3326(局部)
盡管現在咱們認為第2份文獻是科學的,而把雲氣占卜的文本歸於的范疇內,但第2份文獻在那個時候也是用於占卜的工具, 和外人會認為兩份文獻屬於同一類型。除瞭赤道帶,天空的其餘部分被分成數量眾多的星官,星官之名字多與實際物體和咱們國傢的人物有關。從古典天文學傢的時期開始,這幾個名字就被用於占星術瞭。三位早期天文學傢各自的占星成果共同流傳於整個漢代,後來被三國時期的吳國天文學傢陳卓整合到一起。出於占星的需求,將每個星座(或星官)分到不同學派的傳統被保存下來。每一張時角圖中的左側文字描述瞭中國年的 12 個月份,而且給出瞭相關的星象預測推算。例如,“自女八度至危十五度,於辰在子,為玄枵。玄者,黑,北方之色;枵者,耗也。十一月之時,陽氣下降,上升,萬物幽死,未有生者,天地空虛,故曰玄枵。齊之分也”。這並不妨礙這份文獻具有科學價值,讓-馬克·博奈-比多(Jean-Marc Bonnet-Bidaud)、弗朗索瓦絲· 普熱得瑞(Francoise Praderie)和我覺得,“這幾個文獻主要用於占星,但科學的度數號顯示它們是以天文觀測為基礎的,並且盡可能地追求精確”。
就好像古希臘的許多故事與星座相關一樣,我國古代的星官也有很多故事可講。許多故事廣為人知,有些還成為節日的核心。所以,盡管普通民眾沒有受過科學的訓練,但許多人還是能夠辨認出天空中的一些星星。
與俺們這件版印歷日一樣,星圖也有潛在的性。它們的都由控制,並且對天文知識的控制非常可能比在歷日上的控制更成功,但是 840 年頒佈的顯示這種控制顯現瞭漏洞。此前彗星多次出現,其中還有哈雷彗星。要求從事天文工作的與他們的屬官守舊秘密,不對每個人提起,包括的外人員。盡管歷日是不受許可的文獻,不過俺們可以合理地假設其是為瞭給任何願意購買的人。而星圖的,還存在許多謎題。
魏泓(Susan Whitfield),曾任大英圖書館項目負責人,現為東安格利亞大學教授,過去三十年一直致力於研究絲綢之路的歷史、藝術、、物質和文化,著有《絲綢之路:十二種唐朝人生》(Life along the Silk Road)、《絲綢之路上的斯坦因》(Aurel Stein on the Silk Road)等作品。本文節選自《十件古物中的絲路文明史》,由後浪出版公司 刊發。
上面便是與日歷吉兇有什麼含義有關的內容,是關於歷史的共享。看完時辰吉兇有什麼含義後,希望這幫助到大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