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與佛學有哪些區別(易經屬於佛教嗎)
一:佛學與周易有哪些共同點與不同點
固然二者區別很大,相通處也不少,這裡隻能簡單提一點自身體會到的最本質的要點: 第一,共同點: 1。都承認現象世界的變化。佛傢說“諸行無常”,易經說“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2。一致認為變化無常、無我的現象正所謂不變真理的昭示。佛教《解深密經》說“一切行相共相,名勝義諦相……諸行唯無我性。唯無自性之所顯現,名勝義相”。《易緯.乾鑿度》說:“易一名而含三義,所謂易也,變易也,不易也。” 第二,不同點: 1。佛傢認為一切現象世界歸根到底不能離開知覺而單獨,並且將一切物質現象以及精神現象都歸結為“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個心、識是超越二元對立的,不是唯心主義的那個“心”。佛傢還揭示瞭生命生死來去的內在規律--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而易經將一切現象歸結為“陰陽”的效果--“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此陰陽雖歸根為太極,但沒有像佛傢那樣批露出人類、生靈的行為、活動與現象世界的相互作用規律,而是停留在現象本身的規律上,未能充分返照心靈,匯總出生命的輪回規律。 2。佛教之所以成為對社會有利的,是它有明確的社會倫理道德導向和行為準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同時,作為一個生命覺悟的科學,又有一套規整完善的修證實踐系統,概括說就是戒、定、慧三學。而易經乃至易學固然有一定的倫理道德價值取向(如“積善之傢,必有餘慶”),但其提倡的“君子之道”事實上沒有明確的標準--何為君子?何為小人?而且其提倡的行為準則,還未能把握根本--如雖認為“謙謙君子有終吉”,而這種“謙謙”的境界怎樣達到,卻沒有答案--那是隱藏內心的傲慢與偏見而表面謙遜和藹嗎?假如是那樣的話,易學充其量隻是“術”(和“厚黑學”同流)而不是“道”。而佛教則不然,在佛傢看“謙謙”事實上要體悟般若智慧,破除我執;更高明的是,破除我執的菩薩在需要的時刻,不僅可以謙,也可以勇於“不謙”而承當,可以默如處子、也可以獅子奮迅,可以忍辱也可以調伏眾生,可以顯現慈祥、也可以顯現威猛,這幾個境界恐怕都是世間種種外道所望塵莫及的。
二:怎樣從易經的角度看待佛學??
假如是學易經的,可看佛學裡的禪學,有相近之處
三:佛教和易經的不同
佛經佛教是改變人的,易經是預測推算學!
四:易學與佛學的不同和聯系?
佛學說萬事皆因果,所謂三世因果。《瞭凡四訓》說,對不懂佛學和命運終極道理的凡人來講,這一生一飲一啄,皆前世緣定,就是說你這一生的命運、長相、健康、八字、福運、惡運等等一切一切可以被感知的東西,都因你前世的所作所為而註定,你這一生看起來是你個人努力辛苦的成果,實則都是前世註定的。當然,你這一生的所作所為和人生態度,又註定瞭你下一世的一切一切。
而易學不過呢是通過某種征相,如八字、面相(手相、骨相、名字等等等等)來推測斷定預測推算你這一生的運勢與運氣、健康、福祿壽等等,實則是對因果關系中那個果的感知。並通過某種竅門方法規避災禍,實則從佛教來看,這種規避是有害無益的。既然災是果的話,他因你前世造的業是必然要發生的,躲得瞭一時躲不過一生,而且災禍就象躲債一樣,越躲越大。
佛學是人生命運的本質,而易學是一種竅門,終究還沒有上升到命運的終極本質層面上來,所以名符其實的佛學非常反對人去猜啥命運,更反對什麼神通,隻是主張你為善,為善自然會有這一生或下世的福報。所謂福報等不來、求不來,沒有善因,是不會有福報的。
五:周易和佛教有關嗎
周易和佛教無關。
六:佛經和《易經》,誰的境界高?為啥?
佛經。出三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