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學的時刻改名字行嗎(讀大學期間改名字有哪些個影響)
一:正在讀大學可以改名字嗎?
正在讀大學的情況下,也是可以依據實際需求進行修改個人名字的,但是務必要註意和提防依照正常的手續程序到指定的單位進行名字修改,這樣才能夠起到科學規范化的使用效果。
二:高考完可以改名嗎,進瞭大學可以改名嗎?
高考完可以改名。
依據《戶口登記管理規定》姓名變更、更正登記公民有下列理由之一的,可以申請變更、更正姓名:
一、變更姓氏為隨父姓或母姓或其他直系長輩血親姓或其他扶養人姓的;
二、名與世俗名改換的;
三、收養或解除收養、父母離異或再婚等原因需要將子女姓名變更的;
四、在同一學校或工作單位內姓名完全相同,給生活、工作帶來不便的;
五、姓名用字實屬不雅,字音字義有辱人格的;
六、名字中含有冷僻字的;
七、因戶口登記機關工作失誤,造成居民戶口簿、居民身份證及人口信息管理系統記錄載入的姓名不一致的;
八、有不違反公序良俗的其他正當理由。
更多閱讀:
新命名、更名的人名用字應使用《通用規范漢字表》中的字。對依法被剝奪權利、正在被通緝、受到刑事追訴、服刑的人員,一律不予更改姓名。
申報材料有:
一、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或其他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變更、更正姓名的:
1。申請表;
2。父母雙方或法定監護人當場簽名確認的書面申請。10周歲以上未成年人變更姓名的,還應征得其本人同意;
3。未成年人或其他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居民戶口簿、居民身份證(未滿16周歲可免交);
4。父母雙方或法定監護人的居民戶口簿或居民身份證;
5。姓名變更更正理由憑證材料;
6。系在校學生的,提交就讀學校學籍管理部門出具的接受其變更姓名的證明。
二、年滿18周歲以上的成年人變更、更正姓名的:
1。申請表;
2。居民戶口簿、居民身份證;
3。姓名變更更正理由憑證材料;
4。系在校學生的,提交就讀學校學籍管理部門出具的接受其變更姓名的證明;
5。有工作單位的,提交本單位人事部門出具的接受其變更姓名的證明。攜帶申報材料前往戶口所屬轄區的公安辦理。
參考資料:長沙市-關於更改姓名
三:高考後,進大學前,可以改名字嗎?
改名字是可以改但是改瞭名字你所有的東西都改名字是,許多的東西都要重新的去辦理,無比的許多的東西都要重新的去辦理,無比的麻煩。
四:已經讀大學瞭還能改名字嗎?
; 許多人出生的時刻,就會被父母付與一個專屬於本人的名字,一直陪伴著自己長大成人。然而,隨著時間的延長,自個的成長,假如這個人不再喜歡以前之名字,就涉及到改名字。假如是初中之前改名字,還相對容易些,後續也不可能有多少麻煩,但是,假如是大學畢業,並且已經步入社會工作的以後,再想改名字,改完名字,就會面臨諸多麻煩,具體如下。
1、戶口信息需要更改。改名字的時刻,最要緊的一步就是更改戶口本信息,同時需要辦理新的身份證信息,而這幾個隻是第一步,後面會因此帶來一大串麻煩,需要一步步解決。
2、學校畢業信息很難更改。一旦大學畢業,畢業證上之名字代表著你的學歷,改名以後,學籍信息和畢業證信息已經定性,非常難更改,對以後證明個人履歷情況產生作用與影響。
3、、手機卡等需要重新註冊。隨著手機信息化的發展,手機上都綁定瞭,涉及重要財務信息,更名以後,這幾個信息需要到銀行或者通信公司更改,重新綁定。
上面便是幾點改名字以後會遇見的麻煩,實際上,遇見的問題會比上面講述的還要復雜得多。名字,當然是可以改的,隻是後面會有一大堆證件和證明需要開,非常繁瑣,如非必要,對於已經畢業的人員,不建議改名字。
五:戶口改名字什麼理由能通過
劉邦(公元前247~前195, 一說前256~前195)
漢朝開國皇帝,著名傢、軍事統帥。字季。沛縣(今屬江蘇)人。曾在咸陽(今陜西咸陽東北)服徭役。秦末,為沛縣泗水亭長。送本縣刑徒往驪山(今臨潼東南),途中將刑徒釋放,自匿於芒、碭山澤間(今河南永城東北)。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受蕭何、曹參等推舉,據沛縣反秦,稱沛公,聚兵3000人。二年四月,投項梁,屢與項羽協同作戰。項梁死,劉邦被封為武安侯、碭郡長。後九月,奉令收集陳勝、項梁散卒西向攻秦。僅率數千人自碭郡出發,轉戰半年,兵始逾萬。三年七月,克宛城(今南陽)。自此攻撫兼施,順利挺進至霸上(今西安東南)。漢王元年(前206)十月入咸陽,滅秦(見秦末農民戰爭)。與秦民約法三章,並分兵把關,欲為關中王。十二月,見項羽擁40萬大軍入關,慮及實力懸殊,乃委曲求全,親至鴻門(今臨潼東北)謝過,險遭殺戮。其後被迫接受項羽封號,為漢王。八月,回兵復取關中。二年三月,進至洛陽(今河南省洛陽東),聲討項羽殺死楚懷王之罪,發動楚漢戰爭。四月,大敗於彭城(今江蘇徐州)。其後,親率主力扼守戰略要地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成皋(今滎陽西北),與項羽抗爭兩年餘,最終迫使項羽訂鴻溝之盟。五年十二月,圍殲楚軍於垓下(今河南鹿邑東,一說安徽靈璧東南),統一天下。二月即皇帝位於定陶(今山東定陶西北)氾水北,建立漢朝。劉邦順應民心,知人善任,故能屢敗屢起。曾與諸將論楚漢戰爭得失,認給自己之所以獲勝,主要在於重用張良、韓信、蕭何。為帝七載,屢次親征,陸續平定燕王臧荼、楚將利幾、韓王信、陽夏侯陳豨、淮南王英佈、燕王盧綰等反叛,並剪滅韓信、彭越兩大功臣。以和親之策結好匈奴,對南越割據政權實行安撫,註重和重視農耕,休兵養民,使社會趨向安定、發展。
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傢人生產作業。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從王媼、武負貰酒,醉臥,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怪之。高祖每酤留飲,酒讎數倍。及見怪,歲竟,此兩傢常折券棄責。
高祖常繇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老公當如此也!”
單父人呂公善沛令,避仇從之客,因傢沛焉。沛中豪桀吏聞令有重客,皆往賀。蕭何為主吏,主進,令諸大夫曰:“進不滿千錢,坐之堂下。”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乃紿為謁曰“賀錢萬”,實不持一錢。謁入,呂公大驚,起,迎之門。呂公者,好相人,見高祖狀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蕭何曰:“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諸客,遂坐上坐,無所詘。酒闌,呂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後。呂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無如季相,原季自愛。臣有息女,原為季箕帚妾。”酒罷,呂媼怒呂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與貴人。沛令善公,求之不與,何自妄許與劉季?”呂公曰:“此非兒女子所知也。”卒與劉季。呂公女乃呂後也,生孝惠帝、魯元公主。
高祖為亭長時,常告歸之田。呂後與兩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過請飲,呂後因哺之。老父相呂後曰:“夫人天下貴人。”令相兩子,見孝惠,曰:“夫人所以貴者,乃此男也。”相魯元,亦皆貴。老父已去,高祖適從旁舍來,呂後具言客有過,相我子母皆大貴。高祖問,曰:“未遠。”乃追及,問老父。老父曰:“鄉者夫人嬰兒皆似君,君相貴不可言。”高祖乃謝曰:“誠如父言,不敢忘德。”及高祖貴,遂不知老父處。
高祖為亭長,乃以竹皮為冠,令求盜之薛治之,時時冠之,及貴常冠,所謂“劉氏冠”乃是也。
六:改名字容易通過的理由
楊姓起源主要有三:
一、出自姬姓
是中國人民的共同祖先黃帝的直系後裔,因此,楊姓的起源,要從黃帝說起。
1世,黃帝:世嗣少典氏。少典氏為諸侯(有熊國君)。母曰附寶,視大電繞北鬥樞星,感而有孕,24個月,生帝於軒轅之丘,因名軒轅。國於有熊,故號為有熊氏。長於姬水,故又以姬為姓。納4妃,生25子。元妃西陵氏之女,曰螺祖,生昌意、玄囂、龍苗;二妃方累氏,也叫作白節,生休及清;三妃彤魚氏,生妃及夷彭;四妃曰嫫母,貌惡而德充,生蒼林、萬陽。其眾妾之子 16人而已;已得姓者14人,為12姓。八月既望,帝在位百年崩,葬橋山,年110歲,傳子玄囂。
2世,玄囂:名摯,黃帝次子。母螺祖,感大星如虹,下臨華清之祥而生帝。黃帝之世,降清江水,邑於窮桑,故號窮桑氏。國於青陽,因號青陽氏。以金德王天下,遂號金天氏。能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都曲阜。在位84年崩,壽100歲,葬於雲陽,故後世又曰雲陽氏。生子曰嬌極。傳位於兄昌意之子高陽,是為顓頊。
3世,嬌極:玄囂子,未繼位。生子麥嗣位,是為帝嚳。
4世,帝嚳:嬌極子,名(俊-亻)。生而祥靈,年15,佐顓頊帝受封於辛。年30,以水德代高陽氏為天子。用其肇於帝,故號高辛氏,都於亳。帝四妃:元妃有邵氏女,曰薑(女原),與帝禮祀上帝而生稷;陳鋒氏女曰慶都,有赤龍之祥,孕14月,而生堯於丹陵;有娥氏女曰簡狄,祈於高襟,有飛燕之祥而生契;娥訾氏女曰常儀,生子摯。帝嚳在位70年崩,年105歲,葬於頓丘。子摯嗣立。
5世,後稷:名棄,母有邵氏女,曰薑螈,為帝嚳元妃。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悅而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辟而不踐;徙置平林,適會山林
多人遷之;又棄之渠中冰上,飛鳥以翼覆之。薑螈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因初欲棄之未果,因名為棄。棄為兒時,屹如巨人之志。其遊戲好種樹麻菽,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穡焉。民皆則之。帝堯聞之,舉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封於邵,號曰後稷,別姓姬氏。後稷卒,子檠璽立。
6世,檠璽:後稷子,襲父職,務稼穡。
7世,叔望:檠璽子,襲父職,務稼穡。
8世,不窟:叔望子,當夏太康政衰失國,不窟不務稼穡,遂失其官,逃竄西北戎狄間。生子曰鞠。
9世,鞠:不窟子。生子曰公劉。
10世,公劉:鞠子,雖在戎狄間,復修後稷之業。咸清甲子,自土沮漆渡渭,遷國於豳,百姓懷之,多從而保焉。周道之興,實自此始。公劉卒,子慶節立。
11世,慶節:公劉子,國於豳。慶節卒,子皇樸立。
12世,皇樸:慶節子,嗣位豳國。
13世,弗差:皇樸子,嗣位豳國。
14世,毀喻:弗差子,嗣位豳國。
15世,公非:毀喻子,嗣位豳國。
16世,辟方:公非子,嗣位豳國。
17世,高圉:辟方子,嗣位豳國。
18世,侯侔:高圉子,嗣位豳國。
19世,亞圉:侯侔子,嗣位豳國。
20世,雲都:亞圉子,嗣位豳國。
21世,太公:雲都子,嗣位豳國。
22世,組紺:太公子,嗣位豳國。
23世,諸益:組紺子,嗣位豳國。
24世,公叔祖:諸(幸攵皿)子,嗣位豳國。
25世,古公直父:公叔祖子。復修後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因熏鬻、戎狄攻擾,遂去豳渡漆沮,逾梁山,止於岐山之下。豳人舉國扶老攜幼,盡歸古公於歧下。及其傍國,聞古公賢,亦多歸之。古公有長子曰泰伯,次日虞仲;其妃太薑,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太任生子昌,有聖瑞。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長子泰伯、次子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二人乃亡如荊蠻,文身斷發,以讓季歷。古公卒,季歷立,是為王季。
26世,季歷:古公三子,修古公遺道,篤於仁義,諸侯順之。王季卒,葬鄂縣之南山,壽98歲。子昌立,是為西伯文王。
27世,文王昌:季歷子,母曰太任。太任之性,誠一端莊,維德之行。及其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而生文王。王生而聖瑞。及長,受殷紂命,為諸侯領袖,得專征伐,稱西伯。遵後稷、公劉之業,則古公、王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禮賢下士,以此士多歸之,諸侯響之,天下三分有其二。以服事,即位50年,被囚羨裡,後6年自歧下,遷都於豐邑,7年而崩,壽97歲,謚為文王。葬雍州萬年縣西南28裡畢原上(今陜西省咸陽西北18裡處,有周文王陵)。太子發立,是為武王。
28世,武王發:文王太子。商紂五十三年(前1122年),西伯(文王)崩,太子發繼位,以太公望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爽、畢公高之徒皆左右。武王率修文王緒業。時紂王無道,武王以薑尚為師,遂率戎車300乘,虎賁3000人,甲士45000人,的東邊伐紂。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師畢渡孟津,諸侯咸會,陳師牧野。商紂聞武王來,亦發兵70萬人拒武王。武王使帥尚父與百夫致師。以太公卒,馳於紂師,紂師雖眾,皆無戰心。武王亟人,紂師皆倒兵,不戰以歸,武王馳之,紂兵皆岸畔。紂走,登鹿臺自焚而死。於是諸侯尊武王為天子。十有九年十月,王有疾,後崩,壽93歲。葬雍州萬年縣西南28裡畢原上。太子誦立,是為成王。
源於西周唐叔虞次子楊杼
周滅唐(其地約在今山西翼城西)後,周成王把唐地封給他之弟唐叔 (唐叔,姬姓,名虞,字子平),並賞給他懷姓九宗。唐叔的兒子燮繼位後,改唐國為晉國,這樣唐叔就成周代晉國的始祖。晉武公(唐叔虞十一世孫)時封次子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其世系為:
1世,楊杼(姬杼):周武王姬發之孫,唐叔虞之次子,晉侯燮父的弟弟。海南《楊氏宗譜》稱其也叫作平杼,並尊其為楊姓開派之始祖,生於周成王二十年丙辰(前1085年)七月十一日子時 (均為夏歷,下同)。周康王六年戊辰封楊侯,食采於楊國,始以楊為姓。卒於周穆王二十三年庚辰(前999年)四月初八日醜時,壽85歲,謚忠廉。葬於弘農西門外金龜形,乾山巽向。
配姒氏,生於周成王二十五年辛酉(前1080年)二月初二日亥時,(卒年不詳)誥封貞靜夫人。葬同夫山。生二子:伯沃、仲沃。仲沃,官拜中卿大夫,配政氏,生子唐。
2世,楊伯沃:生於周康王二十三年丙申(前1045年)三
月初三日子時,襲楊侯。卒於周孝王元年丁卯(前953年)五月十四日,壽92歲,謚勤簡。葬山東武昌府東門外螃蟹形,甲山庚向。
配胥氏,生於周康王二十六年己亥(前1042年)六月初六日卯時,壽89歲,誥封專肅夫人。葬同夫山,生子庚。
3世,楊庚:生於周穆王元年戊午(前1022年)四月二十日醜時,卒於周懿王十一年乙醜(前954年)十月十六日卯時,壽68歲,謚閔惠。葬山東城南門外虎形,寅山申向。
配賁氏,生於周穆王元年戊午(前1022年)六月十一日卯時,卒於前953年四月初八日酉時,壽76歲。葬同夫山。生子三:文、宜、亭。直,為邑宰,配郗(胥)氏,生子五:元始、元發、重邑、應春(青)、常五;亭,官中都宰,配胥氏,生子三:統伯(阮伯)、耀高(叔蒿)、謂明。
4世,楊文:生於周穆王二十三年庚辰(前999年)正月初八日酉時,襲楊侯,卒於周夷王二十年丙午(前913年)正月十六日戌時,壽86歲,謚清勤。葬山東城南門外虎形,同父處。
配山氏,生於周穆王二十三年庚辰(前999年)三月初十日子時,卒於周孝王二十三年己醜(前930年)二月初二日亥時,壽69歲,謚端莊夫人。葬山東武昌府東門外螃蟹形,甲山庚向,生子昭成。
5世,楊昭成:生於周恭王元年甲辰(前974年)七月初十日子時,襲楊侯,卒於周夷王二十一年丁巳(前901年)六月初十日卯時,壽73歲,謚密察。葬山東武昌府東門外同母處。
配宣氏,生於周恭王七年乙巳(前967年)五月十一日寅時,卒於周夷王三十四年庚午(前882年)四月二十五日醜時,壽85歲,謚敬德夫人。葬同夫山。生子四:辛、康、京、襄。辛,配向氏,生子六:冉、沈(遊)、杭(慨)、載(栽)、騫、顏;京,配萬氏,生子二:羨明、羨光;襄,官太傅,配華氏,誥封紫閣夫人,生子四:豐、禮、鰲、魯。
6世,楊康:生於周懿王十一年乙醜(前946年)九月十四日午時,官周王朝卿士大臣。卒於周夷王三十三年己巳(前 882年)十二月二十日未時,壽64歲,謚威烈。葬古塘坳牛形,庚山甲向。
配柳氏,生於周懿王五年己未(前952年)六月初十日亥時,,卒於周夷王三十六年壬申(前889年)正月二十日戌時,壽 73歲,封慈德夫人。葬同夫山。嗣祀子紹甲。
源於西周宣王少子尚父說
西周的王位由武王數傳至宣王時,已是西周末年,國力已經大不如前。宣王有位小兒子,名尚父,因在宣王時未能獲得封爵,直到周幽王時才被封於楊,為侯爵,所以史書也稱他為楊侯,建立楊國,後為晉國兼並,原楊國侯族子孫從封邑命姓為楊氏。
源於春秋晉太傅楊(月八十)說
伯僑生文,文生突,食邑於羊舌,為羊舌大夫,這便形成後世的羊舌氏。羊舌轄有銅(革是)、楊氏、平陽三邑。突生職,職生赤,(月八十)、鮒、虎、季夙。其中第二子(月八十),字叔向,又稱叔(月八十),是晉平公時的著名傢,官居太傅之職,因戴晉有功,被分封於楊氏邑(今山西洪洞東南),其子伯石,字食我,以邑為氏,稱楊氏。
公元前514年,晉滅強宗祁氏,羊舌氏,食我有子逃於華山仙谷,遂居華陰(今屬陜西),稱為楊氏。其後開基各地,成為楊氏繁衍發展的主流,歷史稱為楊氏正宗。是為山西楊氏。又據《廣韻》、 《通志·氏族略》所載,周宣王少子尚父封於楊(今山西省洪洞縣東南一帶),號曰楊侯,後並於晉,由於氏。
二、賜姓轉姓
1、因功賜姓
由於建樹功勛而被統治者賜予大姓,以使其門庭生輝,光宗耀祖,是賜姓中最基本的那種。
隋代楊義臣。楊義臣本姓尉遲氏,尉遲氏屬西部鮮卑,為北魏勛臣八姓之一。義臣之父尉遲崇,北周時為定州總管,隋初隨行軍總管達奚長儒與突厥交戰,力戰而死。那個時候義臣年幼,養於宮中,數年後奉詔宿衛宮掖。因為常在隋文帝楊堅左右,不免引起隋文帝對尉遲崇功業的追憶,於是下詔:“義臣可賜姓楊氏,賜錢三,酒三十斛,米麥各百斛,編之屬籍,為皇從孫。”不但賜予皇室姓氏,還確定瞭義臣在皇族的輩份,這在受賜姓者中,可謂極受恩遇。
2、從其養主
最普遍的現象,是他姓之人由於養父或主人姓楊而轉從其姓。
西晉時候,活躍於武都仇池(今甘肅成縣西北)一帶的氏族首領百頃氐王楊飛龍,有外甥令狐茂搜,茂搜為飛龍養子,遂從其養主轉姓楊氏。後來楊茂搜繼飛龍為氐族首領,被晉愍帝封為驃騎將軍。
從其養主現象最頻繁的時期,為唐末五代。唐代自“安史之亂”後,方鎮不斷膨脹,一些方鎮逐漸成為與中间位置相抗衡的單獨王國。或出於野心,或為瞭自保其土,藩帥紛紛招兵買馬,一些兇悍迅猛之徒,成為藩帥的義兒假子,轉從養主之姓。宮中宦官為擴展本人的,也紛紛養他人為己子。從其養主而轉姓的風氣,一時大盛。
唐代楊思(日助),本姓蘇,由於楊傢養子,遂從養父姓楊。楊思(日助)是唐玄宗時期人,從史籍看,那時這種轉姓現象尚不許多。以後情況就大不同瞭。楊復光,本姓喬,少時養於內侍楊玄價傢,遂轉姓楊。唐僖宗時,楊復光因鎮壓王仙芝起義軍有功,被封為弘農
郡公,而弘農(治今河南靈寶北)正所謂楊姓最顯赫的郡望。楊守亮,本姓訾名亮,楊復光平定江西黃巢起義軍時,得訾亮,養為假子,轉姓楊,改名守亮。楊復恭,本姓林,因系宦官楊玄翼養子,遂轉姓楊。楊復恭在唐僖宗時任左神策軍中尉,後而定策立唐昭宗,權傾一時。
3、改姓
在中國剪掉鞭子史上,屢有如此的情形,剪掉鞭子者為瞭工作需要,轉改姓名,以後原姓不再起用,所轉之姓一直使用下去。
中員楊靖遠,滿族人,原姓趙。1938年,任冀魯邊區抗日武裝部隊副司令員。次年元月,被偽保安司令孫仲文殺死。
中員楊林,朝鮮平安北道人,原姓金名勛。1936年任紅15軍團75師參謀長,在率先鋒營強渡黃河的戰鬥中負重傷犧牲。
抗日名將楊靖宇將軍,原姓馬名尚德。
4、回歸舊姓
有的楊姓成員由於特殊的緣故,改瞭姓,後來又改回楊姓。如楊老令公——楊業身上。楊業本名崇貴,後避北漢世祖劉崇名諱,改名重貴。楊重貴少年時投身劉崇,劉崇賜其姓劉,改名繼業。劉崇之子劉承鈞有養子劉繼恩、劉繼元、劉繼忠,楊重貴賜姓名為劉繼業,或許是由於劉崇長子劉(斌貝)早死無後,遂以楊重貴為劉繼業而為其後嗣。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統兵攻北漢,圍太原,北漢主劉繼元降宋,而劉繼業猶據城苦戰。宋太宗喜其忠勇,喻劉繼元招降繼業。於是繼業歸宋,復姓楊氏,隻名業。”楊業歸宋復姓。
貴州臺江巫腳鄉的苗族楊姓。過去,有一戶姓楊的遷到翁慕溝居住,因為那裡是歐姓聚居區,這位楊姓苗民不久也改姓歐,以便同歐姓村民親密相處。後來他的兄弟又恢復楊姓。解放後,他的兒子也改姓楊。
三、少數民族楊姓
白族楊氏 楊氏一直是白族中的主要姓氏,人口最多,唐代楊氏曾成為白族中的首位大姓。楊幹貞,五代十國時大義寧國君主,白族,雲南賓州人.先世為南詔權貴,大長和國時為劍川節度使,後為大天興國權臣,1927年滅大天興國,自立為主,改國號為大義寧國.由於暴虐,被殺,在位8年。元代以後,楊氏仍是白族大姓。楊鼐,白族,雲南大理太和縣(今雲南大理市)人。明弘治二年(土489年)舉人,任黃州府(治在今湖北黃岡縣)通判,退休後居傢四十餘年,閉門讀書,鄉人都稱他為長者。今天的雲南喜洲地區是楊氏的聚居地。
滿族楊氏 滿族楊氏的祖先多為漢人。居住在吉林市的楊氏,祖先就居住在雲南貴州,後遷居山東登州。康熙年間遷居吉林,耕種官田,由於能提前交納5年的額糧,被批準入漢軍鑲黃旗,成為滿人。這支楊氏自始祖楊榮至今已傳十四世。
納西族楊氏 楊昌,清代納西族散文傢,雲南麗江大研裡人。喜慶十二年(1807年)舉人,任湖北天門等縣知縣,疏導江流和修築大堤很有政績。他的散文非常出眾,著有《四下可齋》集。他還寫有很多遊記、雜記等,內容包括、軍事、經濟等,深得士林嘆服。他有大概三十篇文章被收入雲南叢書《滇文叢錄》《麗郡文征》等集中。楊元之,清代納西族詩人,雲南麗江大研裡人。祖父楊本程,道光十四年(土834年)中順天鄉試舉人,任刑部主事。楊元之以善寫漢、納兩讀的詩出名。
苗族楊氏 楊再成,元代苗族教育傢,湖南城步人。大概於元皇慶元年 (1313年)在城步建立儒林書院,對傳播漢族文化、教育苗民子弟起過重大作用。楊洪,苗族,人,明朝將領。爸爸楊(王景),楊洪初從明成祖北征,機警敏捷,以勇著稱。正統三年(1438年)任都指揮同知,正統九年,擊敗兀良哈部,升任左都督,宣府總兵官,景泰二年(1451年)任鎮朔大將軍。
回族楊氏 楊應奎,明代詩人、書法傢,回族,山東益都人,正德年間進士。此外在侗族、朝鮮族、蒙古族中也有楊氏。
介紹文件
楊姓遷徙史
楊姓遷徙史
楊姓的起源之地,是在今山西省境內,後為晉所滅,其子孫因避亂,遠在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年)時期就有個別楊姓人自山西遷至江蘇和安徽省境內,散佈於長江中下遊地區。
至秦漢之際,有的遷居河內,有的遷居馮翊 (今陜西大荔)。楊姓為晉所滅後,便向西發展繁衍,其先遷入陜西,後遷入山西省汾水中遊的霍縣一帶,而後繁衍至今河南境。
至漢時楊姓已廣泛分佈在我國北方多數地區。楊姓入川也於此時,多由湖北、陜西遷去。早在春秋戰國之時,已有楊氏族人遷入江漢地區(今湖北潛江一帶),後因楚國不斷加強,迫使他們再向東南遷至江西。與此同時,又有楊氏族人自山西遷至江蘇和安徽,散佈於長江中下遊地區。
晉、唐這一時期,是楊姓在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時期,因為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和唐玄宗時的“安史之亂”,及宋代的“靖康之亂”,中原社會動蕩,很多楊姓子孫為瞭避亂,大舉南遷,其中以福建為遷播中心。隋唐後便一步步向今河北、山東、內蒙、安徽、湖南、浙東、福建、廣東、四川、貴州雲南、廣西等地發展。
至宋代起,楊姓已廣佈江南廣大地區。南宋初有大商人楊垢,隨康王南渡,自河南定居寶山白沙,“潛心經商,誠一無偽,商民共信,聚集成市”。宋末,楊榮從上虞遷至上海;另支楊氏,與鐘王李三姓被流配到奉賢濱海地區;元代,渤海濱州人楊乘、嘉靖進士楊道亨的老祖宗,相繼自杭州和河南遷入青浦;元末,錢塘楊璃遷南匯下沙;著名詩人諸暨楊維楨避亂華亭天馬山。
明代洪武初年,人們叫作“洪武落業”。據志書記錄載入,在元末明初朱洪武“血洗湖南”的戰爭中,湖南土著居民遭受瞭空前浩劫,尤其是長沙、嶽陽、常德、益陽、湘潭等地區成為一片廢墟。朱元璋建國後,為瞭復蘇湖南,采取瞭“江西填湖廣”的政策,因而大批的江西(包括浙江)楊姓宗族,遷往湖廣地區。
也就是說,楊姓族人在隋唐以前,除集中在今河南、陜西、山西三省外,還有以甘肅天水為中心的一線,以湖南、江西為中心的一線,直至遍及全國各地。
楊氏
臺南佳裡楊氏
臺南,即今臺南市,是省西南部的歷史名城,1661至 1886年間為、經濟中心。市裡有鄭成功祠,為著名古跡。隨鄭成功人臺的楊文科就落籍在臺南佳裡,成為望族。其後有楊文魁,字子偉,號逸齊,奉天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以都督僉事調任鎮總兵,到任即分佈營訊,講究的是軍務,又立義塾,延聘內地名儒為師,設置學田資膏火,因之大陸去者甚多,對開發起瞭非常大的作用。有次藍理入朝,康熙問總兵怎樣?藍理對曰:“練兵馬,興學校,潔己奉公,兵民相安無事。自己每日所食惟腐萊。”第二天康熙對薦舉文魁的巴泰說:“楊文魁身為封疆大臣,惟食腐萊,可謂廉矣!”那個時候藍理奏言實行兵屯,文魁亦疏言以為不可,謂之田皆為民業,若奪為兵田萬不可以,況兵皆由內地調來,父母老婆隔洋相望,誰肯舉傢渡海以事屯田乎?康熙從其言,兵民皆喜。及舉軍政,被劾者皆無怨言,而所拔將弁,多至鎮帥,都有聲。故兵民念其德,繪像立祠以祀之。
臺北半線楊氏
康熙三年(1664年),人居臺北的楊志申,字燕夫,祖籍福建。為拓建學宮,其父墓另擇穴於魁年山麓,平坦如掌,約2.3畝,邑人說此地為“金盤搖珠”。墓畢後有人告之曰:“您素行孝義,子孫必昌,但您當遠徙,十年以後可致巨富。”正所謂當時,半線初啟,草萊未墾,志申遂往之,居於柴坑子莊,貨番田而耕之,督率諸弟(有六兄弟,志申居二),盡力農耕,數年傢漸富,辟田亦愈廣。遂鑿二八圳,引貓羅之水灌溉,潤田數百甲,歲人谷萬石。又鑿福馬及深圳,因之線東西兩堡之田,皆為楊氏所有。又以餘力開墾淡水、佳臘埔及金包裡,歲亦人谷數千石,傢畜亦多,佃農數千人,鋤耕並進,半線景象是以日興。雍正元年(1723年),臺北建縣治,志申移居東門街。他好行慈善事業,睦宗族,恤鄉裡,治橋梁,捐學田,邑人莫不稱頌之。塋墓於彰化,後循眾議,祀臺邑孝悌祠。以長子振文,追封為中憲大夫。楊振文能識大致,人郡庠,捐資為知府銜,賞戴花翎。孫楊應選,亦有盛名。
臺中楊氏
臺中縣楊氏的開基祖為楊璉,字至器,號華堂。祖居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金門金沙鎮官澳村下八巷。兄弟兩人,至器居第二,其父楊鴻畔之嫡出。自幼抱有大志,嘉慶年間渡臺。初時,身中僅有18銅錢,人地生疏,舉目無親,不得已挑水度日,後改作廚司。每日克勤克儉,兼作生理,漸有積蓄,即開辦船頭行,即現時所稱貿易商。他與內地各行店交接生理,店號楊合順。其從商不僅信用可靠,兼對貧民甚多援助,對亦多貢獻,數十年間置田園數千甲,發大財。那個時候娶一妻兩妾,育8個兒子,即現時8祧房親,享年63歲。其次子潤卿,進秀才及廩生;三子連卿,進秀才及廩生,至考中恩科進士,由吏部任官福建儒學正堂;五子瑤卿,日人時代為參事。其餘各房子孫,皆勤儉,繼續購有田園數百甲,亦皆昌盛。
臺中沙鹿鎮楊氏
沙鹿鎮人楊清欽,生於1934年2月23日。幼承庭訓,受爸爸經商作用與影響。長大後,和昆仲合開味精廠,由小而大,逐漸擴大到今日的味丹集團,員工近5000人,工廠動力達3萬匹馬力,關系企業計20餘傢。
八閩弘農楊氏
孫中山先生的兩名親密戰友民主剪掉鞭子先驅楊衢雲和“四寇堂主人”楊鶴齡 (“四寇”指孫中山、陳少白、尤列和楊鶴齡)都是生活在的民族精英。在1997年,勝利回歸的前夜,以寓居的福建各地楊氏為主體自願結合而成的民間群眾團體——八閩弘農楊氏宗親聯合會成立瞭,並推選產生瞭第一屆理事會。現任會長楊金溪,副會長楊友誼、楊慈意,理事長楊丕漢, 秘書長楊思敬。聯合會的主要宗旨為:弘揚中華文化,光大楊氏正誼明道、廉潔奉公、清白傳傢等倫理道德規范;並肩負聯絡宗誼,增強民族凝結聚集力,互助互濟,加強經濟合作,促進閩港文化經貿交流,以及扶危濟困,舉辦社會福利與慈善事業等任務。建會初期,就有會員500多名,蘊含個人會員與團體會員兩種。
移居海外
楊姓向海外比較大范圍的移民,是在元末以後,特別是在明代鄭和下西洋以後,這是中國南部尤其是福建、浙江、廣東等省的楊姓人向海外遷移的發軔時期。著重是為瞭避開天災人禍而向海外謀生的。移居的主要地區是在今天東南亞一帶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斯裡蘭卡、孟加拉、越南、老撾、柬埔寨等國傢。
在鴉片戰爭以後直到 20世紀初葉,或因避難,或為追求西方科技,或為尋找剪掉鞭子真理,楊姓人遷居的主要地區則面向西方歐美一帶,這也是楊姓人飄洋過海的第二個重要時期。
馬來西亞沙巴州楊氏
這是楊姓人足跡踏遍東南亞的第一步。據史料記錄載入,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的浙江紹興人楊雲川,曾隨軍渡海去北婆羅洲,即今馬來西亞沙巴州。雲川在此長期羈留,而與當地魯順族酋長女兒相愛而出嫁。公主後因雲川遇難而為夫跳海殉節,留下瞭“寡婦山”這一遊覽勝地。而後有原籍福建漳州長泰人楊原抄(1858—1925年),於1877年隻身南渡,抵達新加坡,寄宿同鄉宗親會館中,後又移居今馬來西亞的沙撈越州,經過艱苦努力,創建立古晉市,成為當地著名的實業傢和華僑領袖。目前這裡已建立瞭沙撈越古晉董楊宗親會。如今馬
來西亞楊氏最活躍的要數沙撈越第三、六、七省的董楊宗親會,他們的總顧問是拿督阿瑪楊國斯。這個宗親會成立於1971年,包括沙撈越的民丹莪、泗裡街、加帛、加拿逸和詩巫等5個地區的楊姓,其次還有美裡楊氏公會和雪龍楊氏公會。
孟加拉楊氏
清乾隆四十五年至四十八年間(1780—1783年),楊姓人楊阿秋去印度經商,在孟加拉胡格裡河畔定居下來,並招引、接納咱們國傢的僑民,在那個時候的印度加爾各答建立瞭“中國城”,從而在印度和孟加拉繁衍生息。
緬甸仰光楊氏
始於清咸豐四年(1854年),至今已146年瞭。他們為謀團結、敦親誼,於清光緒元年 (1875年)在仰光建立瞭“四知總堂”。嗣後,1922年旅緬僑領楊昭固,又倡議新建植德堂於仰光海濱街三若開恒頭,門牌 75—76號第三、四樓,1925年冬落成。那個時候“四知總堂”的會址系租賃,歲時蒞止、春秋祭祀,咸感局促。1957年由幾位正副理事長倡議籌建會所,推舉楊唐豪為建委會主任,著手勸募基金,幸得諸族親熱烈支持,踴躍捐獻,數月之間,巨款立就。1958年購地於仰光海域街門牌400號,第二年己亥冬興工,越三年辛醜告竣。內部雕刻佈置和佈局,歷時經歲,至1962年12月舉行落成慶典。目前已在全緬各重鎮、市區籌設分堂,宗旨是聯系宗親、加強團結,盡力推行族親福利,並協助貧窮子弟就學或介紹職業。
楊氏
楊姓人已散佈在全國各地方。宗親總會成立於 1950年3月19日,會址設在馬尼拉市,下面還有禮智三描分會(禮智市)、宿務分會(宿務市)、三寶顏分會(三寶顏市)、納卯分會(納卯市)、班乃西黑人省分會(怡郎市)和美骨區分會及五寶楊氏傢族會等。此處的楊姓人大多數來自中國福建的泉州市、廈門市及其附近的晉江、金門、同安、安溪等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