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的智力和易經的奧妙秘訣易經周易月亮(易經的智力和易經的奧妙秘訣比較)
一:《易經》裡的知識博大精深,其中暗含哪些?
易經裡面的知識隱含瞭什麼,這隻能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瞭,任何人對於這幾個知識的理解都不一樣,就看個人領悟瞭。
二:《易經的奧妙秘訣》-- 曾仕強
當年突然想知道《易經》,於是在13年買瞭這本那個時候銷量挺好的書。可能那時心性比較浮躁,經歷又較少,看瞭幾頁並沒有看下去。時隔七年,終於看完瞭。假如自己當年能夠看完,那麼後面的人生選擇將會和此刻有很大的區別吧。很遺憾!!!希望後面看見這本書的人,皆能耐著性子地看完它,使自己以後的每一個選擇皆能更明智。
許多人提到《易經》感覺都是晦澀難懂的,拒人於千裡萬裡之外的,可是曾老師卻把《易經》講得非常接地氣,接近我們的活法。我們每個中國人每一天都遵循著《易經》在生活,卻不自知。大傢都清楚的四書五經等等所有的古時候經典總源頭都是《易經》。所以“《易經》為群經之始。” 不論你是讀《道德經》還是《論語》,裡面的基本思想都來自於《易經》。孔子是晚年才讀到《易經》,他對《易經》高度贊賞,並作瞭《十翼》,也稱為《易傳》,為後人更細致地講解《易經》。有一個成語叫“韋編三絕”,就是說“孔子‘晚年喜易’,花瞭很大的精力,反反復復把《周易》全部讀瞭很多遍,又附註瞭很多內容。他這樣反復閱讀,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瞭幾次,不得不數次換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讀書勤奮用功。”(知識混裝大無極) 假如當年孔子花瞭如此多功夫來研讀《易經》,那麼相信今天的我們亦應當去好好瞭解下,這部流傳千年的中華文化之書。
《易經》一共有六十四卦,是從伏羲的八卦發展而來的。八卦是基礎,緊接著周文王把它擴展到瞭六十四卦,對應我們人生裡的各式變化。六十四卦並不是隻有六十四種變化,由於每一個卦皆有六個爻,而這六個爻又能夠從陰爻變為陽爻,又能夠從陽爻變為陰爻。。。。。。所以六十四卦裡面每六個爻又皆可以陰陽轉化,這樣排列組合下來,變化就非常非常地多。為啥有如此多變化?是由於我們的人生本來就充滿著各式變數,要慎重考慮到各式變化的可能性。
伏羲八卦即是構成萬事萬物的八個最基本的元素:天、地、水、火、風、雷、山、澤。這八種元素就對應著八個卦象。本來感覺不是很好記,可是在《第4集何為八卦》中,經過曾老師一解釋,一下就記住瞭。這八種元素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不過假如隻是看這八種具體的元素,那麼對 命運的指導意義就不大,所以古代人們把這八種元素的性質進行瞭延伸,用來指導我們的活法。
天是乾。 “達於上者謂之乾。”乾,從剛開始就解釋為向上,健行之意。“由於天最大的特性就是健(天行健),它真的可以不停往前、往外去發揚,永久不停息。”乾卦的《象》就論,“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也指代男性,但在《易經》中所說的 男人也或許是具有男性特質的 女人。
地是坤。 坤代表柔順。地明 白與天配合,能順應天時讓萬物生長,因此用坤代表地。坤卦的《象》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水是坎。 在水裡,人踩未到底,也看不清,不曉得水裡有啥,會有危險的體驗感覺。而坎就是“欠”“土”,缺少土,因此用坎代表水。
火是離。 由於火務必要依附在別的東西上才可以燃燒,一離開附著的東西,火就沒有瞭。因此用離代表火。
風是巽。 巽代表散,“物皆生佈散也”,就好像風一樣,到處皆可以吹到,無孔不入。巽代表風,有時也代表木。
雷是震。 由於打雷的時刻會感到震動。
山是艮。 艮有止之義,山會阻住我們的去路。因此用艮代表山,也是告知人們要明 白適可而止。
澤是兌。 古代,兌通“悅”。當人們來到池塘邊,看見美麗的景色,心情都會很愉悅。因此用兌代表澤。
本來不太容易記憶的卦名,與我們的活法聯系在一起後,就變得特別好記瞭。
曾老師在講座中經常提到“一陰一陽之謂道”。此句話來自於《易經・系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後面一句不正所謂我們時常說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麼?此刻終於知道它的出處瞭。
陰陽的概念是《易經》最基本的概念,即萬物皆有陰陽的變化。有陰必有陽,有陽必有陰,而陰陽合在一起叫做“道”。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太陽是陽,月亮是陰;白天是陽,夜晚是陰;手心是陽,手背是陰;奇數是陽,偶數是陰;。。。。。。如此的例子不計其數。陰陽是相對的、變動的,而且也是不可分割的。因此我們看見陰面,務必要想到還有陽面;看見陽面也務必要想到還有陰面。
學瞭《易經》,瞭解瞭陰陽互相轉換的道理,我們就更加能去思考那些看不到的部分,不再那麼執著於本人的眼睛所看見的和一已的念頭瞭。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是我們經常學到的。“太極”的概念是孔子提出的。“太”裡包括“大”和代表“小”的那一點。“太極”就是指極大和極小,大可以大到無邊的宇宙,小則小到不能再小。“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兩儀就是指“陰陽”。四象是兩儀排列組合出來的,緊接著四象再組合出八卦。
何謂“道”?“道”就是自然。老子說:“道法自然。” 告知我們判斷是非的標準是看是否合乎自然。
中國是從農業社會發展起來的,所以早先的人們都必須遵循自然來讓農作物生長。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便是農業社會的人必須遵循的最基本的自然規律。我們常說的“靠天吃飯”,亦即這個規律。遵循“道”就是遵循“自然”,遵循“自然”就是遵循“道”。
而今的world世界業已不再是那個完全看天吃飯的農業社會瞭,以前遵循“道”相對簡單,此刻遵循“道”變得愈來愈難瞭。我們經過努力已經做未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部智能手機就足以打亂我們身體應遵循的自然規律,更不用說其他別的飯局、酒局、卡拉OK、宵夜。。。。。。。
我認為“道”最有趣的一點就是,沒有好壞。我們常說,“道不同,不相為謀”,“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俺的獨木橋”,“盜也有道”。。。。。。可見我們所行、所言、所思皆在“道”中。小人有小人的道,君子有君子的道。世間的“道”有萬萬千千,任何人並不需要走相同的道,不過不論走哪一條道,都要遵循自然,這條道才能走得好,走得順暢。有很多人不遵循自然,做瞭違背自然的事,這其實也就是說也是一條道,不過呢這條道將把人帶到一個並不美滿的結局,人最終是要自作自受。自作自受,此亦為曾老師不停提出的觀念,亦即“種什麼因,得什麼果”。所以天道是啥都不會講的,就看你本人作不作。
“道”無關乎好壞,那麼假如我們想走出一條好道,應該怎麼做呢?第1,就是要遵循自然。第2,就是要修“德”。所以老子作瞭《道德經》來告知後人,假如想要走好“道”,就要靠“德”。
《易經》的“易”是變化之義。但由於《易經》所描述的是陰陽轉換的概念,所以“變”中肯定有“不變”的部分,而“不變”中也肯定有“變”的部分。打比方說大傢對一個人好,好是不變的部分,而好的方式多種多樣,這是可變的部分。曾老師時常說,“我們要站在不變的立場來變,才不會亂變。”
持經達變,也是一樣意思。我們有很多人認為,一個正直的人心中想的和嘴上說的應該一致才對,不過當我們懂瞭變的道理,我們就知道,隻要本心不變,表面上糊塗一點兒又如何呢?隻要本心不變,需要在表面上跟別人爭出輸贏嗎?
對於變,曾老師提出瞭三個規則:第1個規則是權不離經。寓意講的是無論怎麼變,皆有一個規則,不能沒有原則的亂變。第2個規則是權不損人。寓意講的是所有的權變不可以損害別人。第3個規則是權不多用。意思是不能變得太多,一旦尋覓到一個合理的規矩,就好好遵守,不能過於求新求變。不然非常難讓他人建立信任感。老子說:“不知常,妄作,兇。”現代許多人就是原則和根本都還沒有確立,就不停求新求變,不停作,最終的結果就是“兇”。
《易經》有六十四個卦,每一個卦皆有六個爻。爻分為陰爻和陽爻,在不同的情形下,二者可以相互轉換。為啥有六個爻?由於俺們是可以把每一件事分成六個階段,每一個爻就代表一個階段,並且從一個階段到下一個階段都需要進行調整。不同位置的爻代表著你的身份地位和環境變化。而卦就代表整個大環境。
以上是曾老師整理出孔子今生的卦,每一爻都是一個階段。卦的爻是從下往上讀的。有一部分人的畢生可能都走不完一個卦。
六十四卦,每一個卦都有著自己的名稱,每一個卦中的每一個爻也皆有對應的解釋。假如自己拿起《易經》就看的話,如今的人肯定很難看得懂。曾老師的另外一個系列的書《易經的智力》就為俺們詳解瞭每一個卦和卦裡的每一個爻之寓意,及今天的我們怎樣用現代的思維去理解。在《易經的奧妙秘訣》這一本書裡,曾老師主要為俺們解讀瞭兩個卦,乾卦和坤卦。乾坤兩卦被稱作“易”之門,就是說它們是進入《易經》的兩道大門。一個是全陽卦,一個是全陰卦。我們的人生多數都是陽中帶陰,陰中含陽,基本不會出現全陽或全陰,不過正所謂這兩個純陽卦和純陰卦之間的陰陽交流轉換才產生瞭其他別的六十二個卦,因此要first of all學習這兩個卦。
荀子說:“善《易》者不卜。”寓意講的是真真正正擅長《易經》的人通常是不用它來占卜的。由於當一個人清楚明白瞭《易經》要教我們的道理,占與不占業已不重要瞭。
《易經的奧妙秘訣》這本書就好像進入《易經》的導引手冊,在正式學習《易經》之前,讀一讀可以瞭解《易經》的基本思路。《易經》博大精深,一 生都學不完。
三:易經的奧妙秘訣和易經確實非常容易區別?
緣起
筆者之前的工作一直是以科普類方向為主,對於易經的認識之前純粹是從歷史文化的角度出發,不過因為編輯部裡林子還算大,存在一些稀有“品種”,其中一位就是神棍級別的易經愛好者。因為其經常利用易經推演一堆事物的發展最終,正確率還頗高,致使挑起瞭俺的關註。後仔細研讀瞭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的《易經雜說》一書後,才慢慢領悟到易經能夠用於預測推算占卜的可能的緣故。想借這個機會和大傢扯白通俗的共享一下。
國學大師南懷瑾
易經與《周易》的不同
這裡我把《周易》使用瞭書名號而易經沒有,說明其實也就是說易經並不是指一本具體的書,而周易的確是一部書籍,這是第1個區別。
易經是古時候先民研究事物變化規律的一套理論體系,而這套體系通過《連山易》《歸藏易》《周易》三部書籍得以文字化的展現。
依照南懷瑾的講法,《周易》是周文王在殷商坐牢期間的研究成果,他通過鉆研周易的論理體系後所作的結論,加上一些改進形成《周易》。而中國之後的儒道文化乃至百傢爭鳴中的許多思想的基礎都是從《周易》中來的。
易經到底說的是什麼?
這個問題好像是沒有統一答案的,就好像易經本身一樣包羅萬象。不過可以從字面簡單容易的理解,易經就是研究“易”的“經”。(先不要打小編,聽我慢慢說)易是代表變化之義,經就是經驗的匯總。因此可以理解為是:研究事物變化現象和規律的經驗匯總。
早期易經的內容主要側重關註的是自然界事物的變化規律,古時候先民生產力不發達對自然現象瞭解也不充分,因此特別關註天氣變化和許多自然現象的變化。因為和生存密切相關,在長期勞作的過程中一步步匯總出瞭一堆事物變化的規律,打比方說,太陽東升西落、下雨前經常是先刮風、木頭能生火、水能滅火等這幾個樸素的自然規律。從而構建瞭懵懂的天地宇宙運行規律的基礎認識。而這一時期的易經主要的效果是指導生產生活。
側重自然規律的五行生克
而在《周易》成書之後,周文王對易經體系最大的改進,是從之前的側重對天地自然的研究加入瞭人的因素,稱為“天、地、人”三才。因為人類生於天地間,人的變化也符合整個宇宙體系的變化規律。由此開始易經體系中關於人和社會的變化規律的內容和研究豐富瞭起來。其中更包括人與自然相互作用與影響、人與人相互作用與影響、人與社會相互作用與影響等變化的規律。
文王三才
易經為啥研究變化?
為啥易經研究關註的是變化本身?由於假如沒有變化就叫做恒率,因為我們的宇宙時時刻刻皆在發生變化,行星在圍繞恒星運動,我們身體裡的電子也在圍繞原子核跳動。變化本身推動瞭宇宙的發展。有的人講時間的根本就是數學中的一個變量,這個說法我是覺得很解惑的。因此變化將會有它的規律在其中。所以易經鉆石的就是事物怎麼變化的規律。
舉個例子:天黑之後過一些時日大約率是天亮(極晝極夜除外)。晝夜現象10天是如此的,100天也是如此的,所以古代人們認為晝夜交替就是一種規律。因此誕生瞭易經的陰陽交替概念。就是我們十分熟悉的陰陽魚圖像。
太極生兩儀陰陽
有人可能好奇會問,黑中白點和白中黑點是什麼?那麼這樣就是月亮啊。:)
所以經過長期的生產生活和經驗匯總,先民就把觀察認識到的一些規律匯總後,形成瞭一套體系這便是易經的內容。
易經的數學模型基礎
有的人講打開宇宙奧妙秘訣的鑰匙就藏在數學中,其實也就是說一點沒錯。你本人思考一下,數學是否就是把自然規律數字化預示的一門學科呢?老子的《道德經》第4十二章中說“道生一,畢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論,也是受到易經理論的作用與影響而出。其實也就是說某種意義上看,此亦為數學的生成論。
在初引入0(零)這個符號到西方時,曾經引起西方人的困惑, 因那個時候西方認為所有數都是正數,而且0這樣一個數字會使那個時候的許多算式、邏輯不能成立(如除以0),甚至把0稱為魔鬼數字,而被禁用。直至約公元15,16世紀0和負數才逐漸給西方人所認同,才使西方數學有快速發展。
緊接著其實也就是說假如沒有這個0(零)人類的數學理論將永久停留在嬰兒階段。這個0(零)就是老子說的道。亦即大爆炸理論中的混沌之初,或者虛空。(其實也就是說0不是啥都沒有,隻是物的一個中間態,我理解是不可觀察態)
並且從易經到《周易》二儀生四象再有八卦到64像其實也就是說都是借助數理基礎把事物演變過程圖形化。易經中經常提到的卦,可以通俗的看作是數學中的公式來理解。
卦象就是數學公式
由此,我們就把一個事物的發展演化過程形象化公式化瞭,這個過程在預測推算科學中稱為建模。打比方說我們最熟悉的天氣預報。
單個氣候模型預測推算
天氣預報是經過對預測推算對象進行建模來預測推算發展規律從來做出預報。
易經為啥可以拿來預測推算?
結合上面說到的數理建模內容,其實也就是說用如今的觀念來看,易經可以稱為:通過長期實踐經驗匯總,通過數理建模方式,研究事物發生變化大約率結果的一門學說。易經中的各式占卜方法,無論是六爻也好,燒龜甲看裂紋也罷。其實也就是說是對所要預測推算的事物進行瞭一次數學建模過程剖析。
舉個例子,在古時候往往用易經來預測推算出征打仗的結果和吉兇。燒個龜甲看看裂紋走向就知道是輸贏看起來很奇妙,為啥一個微觀事物的變化可以拿來預測推算一場宏觀事件的走向呢?其實也就是說原理我理解是如此的,因為我們的宇宙是一個全息的整體,單個事物也蘊含瞭宇宙的整個信息,這個信息是什麼?就是變化的基本規律。宇宙看起來無比巨大,不過基本運作規律可能就幾個。所以一個微觀事物也能承載。
龜殼形成的結構也是符合自然規律的
一隻烏龜的龜殼形成過程也是受到規律支配的,固然最終外觀或許不一樣,不過形成過程是相同的。
龜甲受熱後膨脹裂開,裂紋發展也是有其規律的,由於受熱位置的不均衡所以裂紋呈現一定規律的向薄弱處或者龜甲成分脆弱處方向開裂的情形,因此最終裂紋到哪個區域停住,經過瞭那些區域。也是在整體規律控制之下的。
其實也就是說假如你把龜殼和坐標系放在一起看,發現龜殼就好像是天然的坐標系。占卜的過程就是把一場戰局的發展放到瞭一個坐標系中參考,裂紋就是戰局發展的走勢預測推算。打仗這種宏觀的事件,其發展變化致使最後的輸贏也是在過程中的細節與關鍵決定的,繩子從薄弱處斷,兩軍交戰的過程中也是輸在某方過程中出現薄弱的地方,這與龜甲在火上烤出現裂紋的變化所遵循的規律是相同的。因為存在這種變化規律上的聯系,區區的龜甲也能大約率的預測推算打仗的發展變化趨勢瞭。
關於預測推算的準確性
其實也就是說易經也好,《周易》也罷,終究隻不過是一門變化規律論的學說,其準確性也隻有幾千年的經驗匯總和推理基礎,在人類沒有完全掌握名符其實的宇宙變化規律前,其預測推算結果都隻不過是一個參考。卦象的變化提示隻是事物大約率發展的可能結果。就好像《周易》卦辭中的講法一樣,結論並不是絕對的吉或者兇,好壞都是相對來講的,著重是看身處裡邊 的人如何去看待這個事。占卜的結果隻是告知你一個大約率可能發生的方向而已。就好像身處極地的人晝夜更替規律就和別的地方不同。規律也是有一定前提條件的。
有句話說"知易者不占,善易者不卜"意思就是假如你靠易經的預測推算來作為生活的行動指南,就沒有啥意思瞭。易經它包羅萬象,講的是世間的基本規律和道理。假如隻狹義的用以占卜,一是不一定100%準確,另外清楚明白瞭這幾個規律和道理,自不然就不去做那些占卜一類的事情瞭。不然啥都被提前劇透瞭生活還有啥樂趣呢?
知生死不如把酒當下
梵看法:易經是面向大眾的規律論和一種預測推算方法論,旦絕對不是那些用以搞封建,未卜先知的神秘論,當你瞭解易經後你會發現,這隻不過是一門成體系的規律論學說,並且人人可以 使用。假如你遇見那些把易經搞得玄幻神秘的人,抱歉,那一定是騙錢的。
四:求視頻,百傢講壇曾仕強的《易經的奧妙秘訣》和《易經的智力》
我近期正在看呢,很是喜歡!!!優酷視頻搞瞭個專題《易經的智力》,共6部,有150集之多,是曾仕強教授首次詳細講解易經,無廣告。。。。。。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5313二十四5、html
希望能夠幫到你!!!謝謝采納!!!
五:經典常談周易第2內容概括
《周易》此刻已經成為瞭儒傢經典的第1部,但早期的儒傢還沒註意和提防這部書。孔子是不講怪、力、亂、神的。《論語》裡雖有“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的話,但另一個本子作“五十以學,亦可以無大過矣”,因此這句話是很可疑的。孔子隻教學生讀《詩》《書》和《春秋》,確沒有教讀《周易》。
《孟子》稱引《詩》《書》,也沒說到《周易》。《周易》變成儒傢的經典,是在戰國末期。那時候陰陽傢的學說盛行,儒傢大概受瞭他們的作用與影響,才研究起這部書來。那時候道傢的學說也盛行,也從另一面作用與影響瞭儒傢。
儒傢就在這兩傢學說的作用與影響之下,給《周易》的卦爻辭作瞭種種新解釋。這幾個新解釋並 不是在忠實地確切地解釋卦爻辭,其實也就是說倒是藉著卦爻辭發揮他們的哲學。這種新解釋存下來的,便是經常提到的《易傳》。
《經典常談》內容概括為: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文等十三部分。
《經典常談》包括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文等十三部分,詳盡解讀瞭我國古代文學的發展與歷史脈絡。文字要言不煩、通俗流暢,講透華人文化遺產中的典籍精髓。
《經典常談》寫於1942年,80年來廣為流傳,成為普及我國傳統文化的啟蒙經典。全書經過對經典的梳理與講解,讓讀者對古文更親近、熟悉,從而產生興趣,是讀者概覽中國古典文學的首選佳作。此外,書中還特別收錄《唐詩三百首》指導大約,以饗讀者。
作者簡單介紹:
朱自清(1898至1948),原名朱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中國現代著名作傢、學者、教導傢、批評傢。
曾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朱自清的散文素樸縝密、雋永深刻、沉鬱頓挫,以語言洗練、文筆清麗、思想沉厚著稱,極富真情實感和感力,他的散文作品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傢庭小品,如《背影》,《給亡婦》等;二是海外遊記,如《歐遊雜記》,《倫敦雜記》;三是寫景美文,如《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春》等。
六:高亨的著作
高亨先生把大量精力用於古籍整理和國學研究,留下瞭總計約五百萬字的學術著作,涉及《周易》、《詩經》、《楚辭》、先秦諸子、文字學、上古神話等諸多范疇,享譽學術界。高亨先生的學術生涯長達六十個春秋,他的著作的寫作與出版,跨涉漫長的歲月,有的因出版較早而流通未廣,如今已不易求索,《高亨著作集林》的出版,解決瞭其著作搜尋難的問題,對全面地瞭解、評價其學術成就,學習其治學精神及研究方法,提供瞭非常大的便利。
《集林》共計匯收專書十五種,又輯散見論文為一種,共十六種,分為十卷。在編排上,內容相似、相近的專書,置於同卷。新輯論文十七篇的編排順序,則完全依照發表時間先後為準。所收十六種論著,每種均設“本冊說明”一篇,或點明原作主旨,或簡單介紹成書過程,或說明版本的演化,或交代整理的情形,為讀者瞭解本書提供瞭非常大的便利。編末“附錄”部分,收列《高亨先生傳略》與《高亨先生生平年表》兩種,向讀者提供關於高亨先生及其學術成就的必要的參考資料,頗有助於讀者瞭解其為人治學,加深對其著作的理解。 周易古經今註
(含《周易古經通說》)
周易古經今註
重訂自序
舊序(摘錄)
述例
本書引用周易書目
周易古經今註卷首
周易古經通說
提要
第1篇周易瑣語
第2篇周易卦名誤脫表
第3篇周易卦名來歷表
第4篇周易筮辭分類表
第5篇元亨利貞解
第6篇吉吝厲悔咎兇解
第七篇周易筮法新考
周易古經今註卷一
周易古經今註卷二
周易古經今註卷三
周易古經今註卷四
周易雜論
小序
《周易》卦象所反映的辯證看法
《周易》卦爻辭的哲學思想
《周易大傳》的哲學思想
《周易》卦爻辭的文學價值
《左傳》《國語》的《周易》說通解 詩經選註
楚辭選
上古神話 老子正詁
老子註譯 諸子新箋
莊子今箋 墨經校詮
商君書註譯 文字形義學概論
古字通假會典(存目) 高亨先生傳略
高亨先生生平學術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