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能起名

易經裡的人文指的是什麼天文人文易經(易經的內涵)

夫妻 智能起名 04-17

人文是指的是什麼?

《周易》的《賁卦·彖傳》

“人文”一詞最早出此刻《易經》中。《易經》賁卦的象辭上講:“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是說,天生有男有女,男剛女柔,剛柔交錯,這是天文,即自然;人類據此而結成一對對夫妻,又從夫婦而化成傢庭,而國傢,而天下,這是人文,是文化。人文與天文相對,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會人倫。治國傢者必須觀察天道自然的運行規律,以明耕作漁獵之時序;又必須把握現實社會中的人倫秩序,以明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等等級關系,讓人們的行為合乎文明禮儀,並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人文區別於自然,有人倫之意,區別於神理,有精神教化的意思;區別於質樸、野蠻,有文明、文雅的意思,區別於成功、武略,有文治教化的意思。可見,所謂人文,預示著人類文明時代與野蠻時代的不同,預示著人之因此為人的人性。

《易經》主要講的什麼?

《易經》概述易是變化,經為方法(或說經典)。即闡述變化的經書(易之經),易經是一部嚴謹的哲學著作,並可以在科學的范疇內用作術數占卜。隻是特別深奧難懂,才會有眾多牽強附會之說。 《易經》是中國文化最古老的典籍,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首要代表作。歷代正統派的學者,用很多不同的文字贊揚它,大體說來,推崇它為“群經之首”,致予無上的崇敬之意,相反的,認為僅是古時候的一部卜筮之書,近於巫祝的誣詞,卑不足道。隻是經過孔子的傳述《周易》以後,又加上歷代很多學者穿鑿附會,才有瞭後世的盲從和崇敬。甚之,近代以來,還有很多類似輕薄的譏刺無可否認的,《易經》原是上古卜筮的學術,但到瞭商、周之際,經過文王的整理和註述,把它由卜筮的范疇,進入“天人之際”的學術范疇,由此《周易》一書,便成為中國人文文化的基礎。自東周以來,再經過孔子的研究和傳述,並且還散為諸子百傢學術思想的根源,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於是,如要研究中國文化,不管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儒、道、墨和諸子百傢,乃至唐、宋以後的儒、佛、道等諸傢之學,不從《易經》探研,便有數典忘祖之概瞭。《易經》與三《易》通常來講我們提到《易經》,就很自然地知道是指《周易》這本書。由於中國文化,自經孔子刪《詩》、《書》,訂《禮》、《樂》以及編寫魯國史書《春秋》以後,冠以《周易》一書,統稱六經(後因《樂》丟失所剩書籍即:《詩》《書》《禮》《易》《春秋》並稱五經),《易經》成為六經之首。經是天地的大準則,也是人生的大通道。稱《周易》等書為六經,便是說明經過孔子所整理過的這六部書,它是包括我國傳統文化“天人之際”所有學問的大原理、大金科玉律。自秦、漢以後,研究易學的,對於《易經》一書命名的內涵問題,就有“三易”之說的異同顯現瞭。第1:屬於秦、漢以後正統儒傢學派的論理,依據《易緯乾鑿度》這本書的觀念,認為“易”的內涵,包括三個意義:(一)易。就是簡易、平易之義。由於天地自然的金科玉律,一直就是那樣簡樸而平易的。(二)變易。認為天地自然的萬事萬物,以及人事,隨時在交互變化之中,永無休止。不過這種變化的金科玉律,卻有其必然的準則可循,並 不是亂變。(三)不易。天地自然的萬事萬物以及人事,固然隨時隨地皆在縱橫交錯,互為因果的變化之中,但所變化者是其現象。而能變化的,卻本自不易,至為簡易。第2:屬於秦、漢以後儒、道兩傢學者通用的觀念,依據《周禮·大卜篇》對於“三易”的涵義,是指上古以來直到周代初期之間的《易經》學術思想,約分為三個系統:(一)《連山易》。(二)《歸藏易》。(三)《周易》。據說伏羲時代的易學是《連山易》,first of all以艮卦開始,象征“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意思是指人類的文化和文明,都以大地為主,萬物皆生於地,終又歸藏於地。周代人文文化的開始,便以此刻留傳的《周易》為寶典,first of all從乾、坤兩卦開始,預示天地之間,以及“天人之際”的學問。但東漢的大儒鄭玄,認為夏代的易學是《連山》(故《連山易》又稱《夏易》),殷代的易學是《歸藏》(又稱《殷易》)。誠然,周代的易學便是《周易》瞭。又另有一說:認為上古的神農氏世系名“連山氏”,也叫作“列山氏”。所謂“連山”,便是“列山”的音別。黃帝的世系也叫作“歸藏氏”。《連山易》相傳為宓戲所作;《歸藏易》相傳為軒轅黃帝所作。因此兩說,又有異同的問題存在其間。假如認為夏代所宗奉的易學便是《連山易》,殷代所宗奉的易學便是《歸藏易》,到瞭周代,經過文王的整理,才構成《周易》體系的易學,那麼關於這兩個分岐的建議,也就沒有太大的出入瞭。但以考據學者的看法來看《易緯乾鑿度》和《周禮·大卜篇》這兩種文獻資料,應該皆有值得懷疑的地方。歷來考據學傢們認為《易緯乾鑿度》等書,純出漢末或魏、晉人的偽作,假托是上古的傳承。這種觀念,並 不是完全無理,也的確值得研究、考慮。可是兩漢以後的學者,硬性舍棄《周禮·大卜篇》的觀念而不采信,偏要采用更有問題的《易緯乾鑿度》之說,認為“簡易、變易、不易”為天經地義的易學內涵,這就是後世以儒理說《易》的依據。那是不顧考據,隻取所謂“三易”原理的內義,用之說明易學的大要而已。此外,關於《連山》、《歸藏》、《周易》的三易之說,在漢魏以後道傢的學術思想中,便又發生瞭兩種觀念。(1)認為《連山》、《歸藏》這兩個系統的易學,早已失傳。(2)認為漢、魏以後的象、數易學,便是《連山》、《歸藏》的遺留,頗為合理。而且《連山》、《歸藏》易學的精義,確已成為秦、漢以後道傢學術思想的主幹。如十二辟卦之說,便是以《歸藏》的坤卦為主。卦氣起中孚說,便是以艮卦的半象為用。

人文的基本含義

人文,是人類文化的簡稱,是人站在自己一身或者其它的角度,用自己或別人提出來的方法對世界中已知或未知存在的客觀事物或現象進行理性的思考而匯總出來的符合世界發展規律的又能被大眾接受的屬於個人主觀的知識點。

中國《辭海》中這樣寫道:“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式文化現象”。大傢都清楚,文化是生物在其發展過程中一步步積累起來的跟自己一身生活相關的知識或經驗,是其適應自然或周圍環境的展現。於是,具體到人類社會當中,文化不但蘊含瞭人們外在的的衣、食、住、行,還蘊含瞭人們的內在的心理、意識也可以這樣說思維活動。 人文的分類,是一個簡單而又繁瑣的事情。說它簡單,是由於人文的核心是“人”,隻要這個事物的出現跟“人”的活動有關,就能夠作為一類羅列出來。說它復雜,是由於“人們”的活法方式與習慣不但有區域的限制,還有時間上的區別 。這就造成瞭人們認知上的區別。於是,其產生的文化是不同的。

求同存異,是我使用的分類方法。具體概括為,尋求不同地區、不同時間上的人們活動的共同點,保留有爭議的地方。於是,我把人文分為以下幾大類:

服飾文化:跟“衣”有關的,蘊含瞭人們所有的跟穿著、打扮有關的物品,打比方說服裝、首飾、鞋帽等。

飲食文化:跟“食”有關的,蘊含瞭人們可以食用或跟食用有關的所有的物品,打比方說蔬菜、水果、調味料、畜產品、水產品、加工品等。

建築文化:跟“住”有關的,蘊含瞭人們所有的可以居住或跟居住有關的物品,打比方說洞穴、房屋、閣樓、庭院等。

交通文化:跟“行”有關的,蘊含瞭人們所有的出行或跟出行相關的物品,打比方說,馬匹、車輛、飛機、輪船等。

文學或者教導文化:用來幫助人們掌握相應技能,交流、知識的普及、進行大范圍活動等具有特殊性質的文化。

其他文化:衣、食、住、行之外的文化,打比方說,商業、管理、信仰、書畫、音樂、節日慶典、軍事、、武術、手工業等。這幾個文化的產生,是跟人的職業分工有關,跟人的愛好有關。 人文分類:文化、藝術、美學、教導、哲學、國學、歷史、法律(俗稱規矩)。

二級分類:

文化:文學。

藝術:美術、電影、音樂、神話、舞蹈、戲曲。

美學:跨學科(哲學、藝術、心理、倫理、文學)。

教導:學術、科學、素質(禮儀素養品德)。

哲學:、思想。

國學:諸子、易學。

歷史:中國、外國、世界。

社會:、、經濟、軍事。

人本主義(humanism)

【漢語註音】:rén wén

【釋讀解義】:1、指禮樂教化 2、泛指各式文化現象 3、人事,多指人世間事 4、風俗,人情

【English】:humanism 人文,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基因,代表一種樸素的習性和意識,古已有之,不管是西方還是東方,不管是中國還是外國。不過,代表一種社會潮流,代表一種普遍的文化,即更加的多的人、更大的人群共同具有並更為穩定的價值觀及其規范,則始於我國春秋時代(傅斯年先生早已指出:春秋時,人道主義固以發達 ),通過阿拉伯人在12世紀傳到西西裡的羅傑二世與英格蘭的亨利二世的朝廷 ,昌明於 15。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形成於17。18世紀的約翰·洛克、亞當·斯密和法國啟蒙運動,以及美國的單獨宣言和法國的宣言時期,反思於19。20世紀初的馬克思、尼采、羅素所處的時期,發展於20世紀中後期的現代時期。在發展期,聯合國的兩個宣言那麼是人文走向法制化、國際化的標志,而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和自我價值的實現,那麼是現在的人文思想最傑出的代表。

近代以來,人類社會發生瞭一系列的深刻變化。first of all是人文剪掉鞭子 ——文藝復興,科學剪掉鞭子——近代科學誕生。並誕生兩大觀念:人文觀念——尊重人;科學觀念——尊重規律。然後是工業剪掉鞭子,工業剪掉鞭子又經歷瞭蒸汽機時代、電氣時代和電子時代等三個階段。人類社會發生瞭天翻地覆的變化。

遺憾的是,在這幾次偉大的變革中,中國人民始終沉睡不醒。更糟糕的是,一覺醒來的時刻,我們又常常把世界的一系列偉大變革,人類的很多共同文明成果,尤其是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偉大成果,誤認為是資產階級的,或資本主義的,長期加以否定、拒絕和抵制,極大地增添瞭我們轉變過程中的阻力,也給我們民族的歷史進程留下瞭很多空白和斷層。更遺憾的是,這幾個誤解、空白和斷層長期內化在我們的教導之中,使我們的教導往往處於尷尬的地步,進而增添瞭我們理解當今社會文明進程的難度。我們醒來,卻沒有醒正。

20世紀,又發生一場新的剪掉鞭子:信息化、知識化、民主化、全球化。人在社會中的地位以及社會本身皆在發生基本的改變。人從過去的工具人,經濟人,進展到現代的社會人,文化人。人的價值得到充分承認,人與人的互相交流與認同得到更佳的實現,自信、平等和價值感等現代國民素質得到更寬廣的提升。 1952年1952 年以來, 咱們國傢的人文發展一直是一片空白。

1975年 在人文發展指數排行榜中,1975年之後,中國一直處於弱勢國傢之列。 1987年 1987 年, 日本、新加坡、韓國和馬來西亞的人文發展指數已經比原先提升。 1990年 在1990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選用收入水平、期望壽命指標和教導指數這三個指標,來把人文發展作為一個全面綜合的度量。 1990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創立瞭人文發展指數(HDI)即以“預期壽命、教導水準和生活質量”三項基礎變量依照一定的計算方法組成的綜合指標。 自1990年以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每一年都發佈世界各國的人文發展指數(HDI)在世界很多國傢或地區頗有作用與影響。 自1990年以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開始在《人類發展報告》中使用由預期壽命指數、教導成績指數和實際人均GDP指數三大指標復合而成的人文發展指數義(HDI)來衡量各個國傢人類發展的水平。 人文發展指數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1990年的《人類發展報告》中發佈的。 經過若幹年的研究和設計,美國海外開發署的D·莫裡斯(Morris)博士提出來的生活質量指數(PQLI指標)即用平均預期壽命、嬰兒死亡率、識字率三項指標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出版的《人文發展報告》1990年)提出來的用預期壽命、成人識字率和國民生產總值三項指標衡量消費構成質量成為世界通用的指標體系。 1990年5月,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首次公佈瞭人文發展指數(HDI),將經濟指標與社會指標相結合,揭示瞭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不平衡。 此外,外國的評估在年度之間差距過大,如人文發展指數,1990年中國被評選上64位,而1994年以同樣方法計算,咱們國傢的位次卻降到94位,反映瞭某些國際評價不太符合實際。 聯合國從1990年起發表的關於人類發展的報告提出瞭人類發展水平的人文發展指數HDI。 1990年以來,依據這一方法編制的人文發展指標已在指導發展中國傢制定相應發展戰略方面發揮瞭極為重要的效果。 直到1990年,聯合國開發署(UNDP)在發表的《人文發展報告》中引入識字率和人均壽命兩項社會人文指標,從教導和社會生活質量兩個方面彌補補充瞭單一經濟增長指標的缺陷,在某種程度上建立瞭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的二維指標聯系。 早在 1990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就發表瞭一份《聯合國人文發展報告》提出瞭“人文發展”的概念 指出人文發展狀況 :人的健康長壽、受教導機會、生活水平、生存環境和自由程度等指標的綜合發展狀況是衡量一個國傢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 從1990年開始,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每 年發表一份不同主題的《人類發展報告》強調必須把人置於發展的中心位置,提出用人文發展指數(HID)來代替國民生產總值(GNP)作為衡量經濟發展的指標。 1990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表《人文發展報告》提出用人文發展指數來綜合評價社會福利狀況,為俺們解決非經濟福利指標的綜合問題提供瞭一個根本的思路。 依據聯合國1990年《人文發展報告》,1990年蘇美GDP對比為,實際國內生產總值蘇聯為美國的40%,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蘇聯為美國的34%。 1991年 在1991 年的《人文發展報告》中,又增添瞭環境破壞和居民自由程度兩個因素。 1992年 1992年蒙古代人們均國內生產總值為2389美元, 人文發展 指數為0.604,這在發展中國傢並不算低,重點是要解決怎樣發展的問題。 1993年 1993 年, 中國國際金融研究所對人民幣幣值研究結果為:1 元人民幣合0。83 美元;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佈的“ 人文發展報告” 精密推算結果:1 元人民幣合1、6 美元; 廣東省研究中心依據世界銀行ICP 指數套入省內數據研究結果:1 元人民幣合0。93 美元。 聯合國的《1993年人文發展報告》指出:1960年,占世界人口20%的最富裕人的收益為占世界人口20%的最貧窮人收入的30倍,到1990年,這個差距增添到90倍。 1993年聯合國的人文發展報告說:男女平等問題上已經辯論瞭很多年,女性進行瞭無多次的鬥爭,國傢的法律作瞭不少修改,不過,沒有一個國傢對女性同對男性一樣。 1993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人文發展報告》稱當今年代為“ 人民的年代” 提出“ 發展以人為中心,發展圍繞‘ 人’ 轉;而不是人以發展為中心,人圍繞‘ 發展’ 而轉”。 該系列的閾值選取謹慎地參考瞭1993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人文發展報告》的統計結果和中國“ 三步走” 發展戰略的量化標準。 1994年 聯合國在《1994 年人文發展 報告》中指出:地區差距擴大及行政分割是致使國傢分裂的重要原因。 聯合國《1994年人文發展 報告》列出瞭全球四個地區差距較大的國傢,我國其實就是裡邊 的一個。 1995年 1995 年,聯合國前秘書長加利在其《發展綱領》中宣稱:人民的幸福是發展的定義,人民的特點決定持續的人文發展的性質和方向; 現從1995 年世界各國的人文發展指數排序中選取高發展水平, 中等發展水平的國傢各五個, 作為兩組樣本, 另選四個國傢作為待判樣本作距離判別剖析。 咱們國的人文教導和人文發展比較落後,聯合國開發 署公佈的(人文發展報告)中,1995年世界人文教導和發展處於前三位的分別為加拿大、美國、日本,我國處於111位。 思考《1995 年人類發展報告》指出:在很多情況下,有益的措施能在資源貧乏的國傢裡改善婦女的人文發展 。 1996年 1996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表的人文發展報告稱,在過去的10多年中,發展中國傢的貧困人口增長瞭4倍。 1996 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表的“ 人文發展 ” 報告指出:1965—1980 年間,發展中國傢的貧困人口約為2 億,而1980—1993 年,這樣一個數字上升為10 億。 1997年 發展中國傢的農村貧困問題依據聯合國1997年6月公佈的《人文發展報告》在全球性近60億人口中,約有13億人人均每一天生活費用不足1美元。 另據1997年聯合國《人文發展報告》即便在那些最富裕的國傢也生活著1 億窮人,3700萬失業者。 設在伊斯蘭堡的人文發展中心1997年發表的前世界銀行行長、巴基斯坦財政部長馬赫佈卜· 哈克:關於南亞社會發展狀況的調查報告。 1997 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從“ 人文發展 ”的角度提出“ 人文貧困” 的概念。 1998年 富人和窮人的開銷: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佈的 人文發展 報告顯示,1998年全球用於購買商品和服務的開銷接近二十四萬億美元,消費者從未像今天這樣幸福,但先要做到的是你務必是富有的少數人中的一員。

1998年9月9日聯合國《人文發展報告》宣佈:一名1997年在美國、法國或英國出生的嬰兒在畢生中的消費、浪費和造成的污染將超過在發展中國傢出生的50名嬰兒--因為燃燒礦物燃料所產生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美國每一年為21噸,而在咱們國傢每一年隻有3噸 。 1999年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1999 年人文發展報告認為,世界化或全球化為人類發展提供瞭特別好的機會,不過,隻有伴隨著更佳的管理,這幾個機會才會變成現實。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1999 年《人文發展報告》說,占世界總人口最富裕的20 %和最貧窮的20 %之間收入差距1960 年為30∶1 ,1990 年為60∶1 ,1999 年為74∶1 。 1999 年7 月, 聯合國公佈瞭《人文發展報告》,該報告指出,英國是人口增長相對緩慢的61 個國傢之一,為瞭讓人口增長保持穩定,英國婦女平均每人必須生育2 個孩子。 正如1999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表的《人文發展報告》所說,市場競爭角逐或許是效率的最大保證,但不一定是平等的最大保證。 兩千年 並認為隻要有效地去解決和提高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社會發展指標,就有可能提高全國總體平均水平,進而可以在兩千年真真正正實現共同富裕含義下的較高的人文發展指標。 兩千年聯合國人文發展 報告指出瞭人口受教導程度與技術發展的關系,首次列入瞭技術領先的指數。 2001年 《2001 年人文發展報告》資料顯示,2001 年世界人文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傢是挪威,其人文發展指數為0 .939 。 在聯合國開發署《2001 年人文發展報告》中,將世界各國國民的預期壽命,成人識字率,初等、中等和高等教導、綜合入學率等與國民素質關系親密的指標,合成為 人文發展 指數。 據《2001 年人文發展報告》資料顯示,我國人文發展指數首次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據《2001 年人類發展報告》1999 年世界人文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傢是挪威,其人文發展,指數為0。939 。 《2001年人文發展報告》資料顯示,2001年世界人文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傢是挪威,其人文發展指數為0.939。 2001年中國人文發展指數為0。718,首次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居中等人文發展水平。 2004年 資料顯示2004 年世界人文發展指數最高的國傢是挪威,其人文發展指數為0。956,瑞典和澳大利亞分別居世界第2位和第3位。 2005年 人文的核心是“人”,用人為本,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這便是我們往往所說的人類關懷和生命關懷。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在人世間的各式權利,隻有是天賦的,生來擁有的,不可剝奪,也不可替代的。承認人的價值,尊重人的個人利益,包括物質的利益和精神的利益。

人文,first of all是一種思想,一種觀念,並 且,也屬於一種制度,一種法律。人文思想是人文制度的論理基礎,而人文制度又是人文思想的實現,人文思想的制度化,法律化。

觀念的誕生以及的法制化、法的國際化、全球化,是人文真真正正確立的標志,是人文思想得以實現的本質保證。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問易》強調:“《易經》講,物雜成‘文’,乾道變‘化’。陰陽矛盾相薄的表現說起來不外乎是‘文’與‘化’,世界各國最後的較量也將在於文化。我們要重新贏得世界尊重,還須依靠悠久燦爛的的傳統文化!!!” 1、書

具有人文涵蓋面任何一種的人文類書籍。

2、人文雜志

1)具有人文類涵蓋面任何一種的雜志。如《矢量年華》《書城》、《讀書》、《風夕》等。

2)刊名為《人文雜志》,當代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范疇的著名學術期刊。陜西省社會科學院主辦,1957年創刊,為全國哲學類核心期刊。 國際君友會認為人文主義是一種基於理性和仁慈的哲學理論及世界觀。代表一種生活哲學,人文主義從仁慈的人性獲得啟示,並通過理性地推理來指導。

人文主義以理性推理為思想基礎,以仁慈博愛為基本價值觀。至於自個的興趣、尊嚴、思想自由、人與人之間的容忍和無暴力相處等等,都是應有的意思。

人文主義以理性思想為基礎,同時和人本主義以及人道主義有親密的關系。

除瞭一般無的人文主義,在各個主要的中亦有人文主義,在這兒普通人文主義與該的信仰和傳統相結合。亦有的人文主義運動認為人有參加儀式和規則的需要,並組織一定的團體來滿足人的這種需要。人文主義註重人的精神心靈,顯然不同於唯物主義;另一邊,人文主義註重理性,因而有的人文主義者認為和理性精神相違背的神靈崇尚的精神並不是人文主義。

到瞭近代,人文這個詞被用以翻譯Humanism,人文主義,這個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代一部分知識分子,在超越和反對中世紀歐洲守舊的過程中,把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代表一種依歸,用這種辦法來回歸世俗的人文傳統。這幾個人就被叫作“人文學者”,後來人文學者所做的學問就成為瞭“人文主義”,到瞭19世紀的歐洲又有經常提到的人文學科,20世紀英美的大學裡面也開始出現經常提到的人文學科。”人文學科之義不是說人文的東西用一種科學的論理來解釋,而是說對於人的各方面的一種求知以及對於人的知識的一種探討。

人文思考從根基處說是一種對存在的抽象玄思。事實上,Humanity(“人文”——在咱們國傢其實沒有詞源學基礎),Humanity,它的本質性觀念是從人類的角度來思考人(Human beings considered as a group; the human race),思考人的存在根基,由此才會有下述超越性問題:人的本性、人的本源、人和自然界的關系、人和神的關系、人和人的關系。由於它把人作為“類”來思考,因此我們說它的思考是超越具體人倫事功,超越有限存在的。從這個角度而言,“人文”一詞的源泉古希臘和羅馬(Humanity在西方也可以解釋為Th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of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the classics),它是以古希臘思想及其方式為根基的。

關於近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對人文的理解是如何在傳統和西方的雙重作用與影響下變化的,可以參看李歐梵和汪暉的相關文章。

奧運景觀

人文奧運的提出,其中一個主要的理由是由於中國人民傳統文化之中蘊涵著深邃的人文思想。

咱們國傢的人文思想同咱們國傢的傳統文化一樣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早在西周時期,咱們國傢的人文精神就已萌芽。“人文”一詞最早見於《易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儒傢思想對中國人文思想的形成產生瞭重要的作用與影響。儒傢經典《孟子》、《大學》、《中庸》、《論語》,以及《周易》、《詩經》、《尚書》、《禮記》、《春秋》,亦即大傢常講的四書五經,是對儒傢思想與中國人文精神的系統而又完整的闡述。誠然,咱們國傢的道教和佛教文化對咱們國傢的人文精神的形成也產生瞭一定的作用與影響。咱們國傢的人文精神在探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神靈以及自己一身道德與欲望的關系中,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發展和完善的,於是它具有瞭強大的生命力,不論是在過去還是在當今社會或是將來,都為人們或將為人們解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許多方面的問題提供智慧和理論根據。

人文奧運是一個系統工程,經營定位應該準確。

人文奧運(People's Olympics)是指“奧運各式文化現象”,是指以“人”為主體的奧運參與人文現象,其核心是“奧運”,其現象是“奧運人文”;“人文奧運”不等於“人文中國”,“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人文現象”才能叫作“人文奧運”,把咱們國傢的文化溶入到奧運的參與文化之中,才能是真正的“人文奧運”……通過奧林匹克運動會直接形成的“奧運文化現象或景觀”才是“人文奧運”!!!

人文景觀,又稱文化景觀,是人們在平時生活中,為瞭滿足一些物質和精神等方面的需求,從而在自然景觀的基礎上,疊加瞭文化特質而構成的景觀。反映這一方面的詩,如詩人志歲先生《德昌公園》:“四藝人文盛,三湖秀水明。怡遊思烈士,不敢忽興平。”(《載敬堂集·江南靖士詩稿》)

人文景觀,最主要的展現即聚落。其次有服飾、建築、音樂等。而建築方面的特色反映即建築景觀,如伊斯蘭建築景觀、佛教建築景觀。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話出自那有什麼含義

出自《周易》的《賁卦·彖傳》

翻譯:治國傢者必須觀察天道自然的運行規律,以明耕作漁獵之時序;又必須把握現實社會中的人倫秩序,以明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等等級關系,讓人們的行為合乎文明禮儀,並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

《易經》中的待人接物之道

《易經》的獨一無二魅力招引瞭大批學者,用“設卦觀象”的方式方法刻畫自然界千變萬化的玄妙情景,直叫人眇乎小哉、扼腕興嗟。《易經》中的卦繁多以及復雜,足以叫人眼花繚亂、望洋興嘆。六十四卦形成瞭一套完整的一生密碼,首尾相應,福禍相倚,吉中有兇,兇中帶吉。人生回有很多遭遇,而德行修養是離苦得樂的最佳保證,《易經》開啟瞭我們的智力,使俺們不為苦樂所困,漸漸領悟瞭怎樣自我調適和自我定位。我們探察大自然的並且也在改變環境,《易經》不單單教導我們認知“坤於順”,要遵循規律,也使俺們清楚明白“利用侵伐,無不利”的道理。世事無絕對,我們是有主動抉擇的能力和責任。因 此,學習《易經》要義理與象數並進,人生才會充實和有趣。

君子之道,厚德載物

做人的道理,不管是陽春白雪,還是下裡巴人都有著自己的論理來源而形成的做人準則。這種準則亦不是一層不變的,他會依據人的社會地位變遷而變化,依據年紀的增長而變化,依據不同的對象而變化。亦即《易經》中所說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當我們處於逆境中的時刻務必要伏地,亦即易經中說的潛龍勿用,陽在下也,它源於乾卦,總之我們要放低本人的姿態,要努力進德修業,培養實力,等待時機。古代人們在考取功名前,便是如此,潛心修煉,心無旁騖。他們整日勤奮不休,在君子之道上反復修煉。那個時候機成熟的時刻,往上躍升,向上進取是沒有兇災的,由於前期的修煉使現在成為順境。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不管才華怎樣傑出,都必須紮起口袋,不要外露,要謹言慎行,利牝馬之貞,像母馬一樣正固,性情柔順,這樣才會德行兼備。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我們要厚植本人的道德來承載眾人,有德則可為首,眾人信服。

我們給別人的首要印象極為重要,《金瓶梅傳奇》:“鏗鏘話語,浩然正氣,使世貞為之所震,”。可見人由內向外散發的氣場是可以讓人折服的。對俺們來講,我們要善於培養自己一身的浩然正氣。孟子曾說過浩然正氣是充滿天地之間,一種十分浩大、十分剛強的氣,這種氣是用正義和道德積少成多形成的。總之,一個人擁有瞭浩氣長存的精神力量,面對外界一切巨大無比的誘惑也好,威脅也好,皆能處變不驚、鎮定自若、不卑不亢。怎樣獲得這種浩然正氣,《易經》中有解釋道,君子認為“元亨利貞”,可以清楚明白仁、義、禮,並成就事業,既是德行以備。但德行不是一天就可修成的,需要積少成多形成。物不可以終止,顧受之以漸,漸者,進也。漸卦是講究進展的,萬物發展到一定時候,就要有個歸宿,就顯現瞭歸妹卦,君子以永終知蔽,以恒之。歸妹卦是講究趨利避害,已達到恒久,俺們是可以理解為,在累積正氣的時刻,我們不可避免的會遇見很多的誘惑和瓶頸,因此我們要保持正固,而獲征吉。浩然正氣便可以恒之。

亨,君子有終。如果想和人長時間友好的相處下去,我們要敢於做一個謙卑者,而不是滿盈者,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謙而又謙的君子,可以渡過大河,固然謙卑能夠得到世人的敬重與支持,不過對於桀驁不馴的人,我們不能隻圖謙卑而無威嚴,也就是要恩威並重。眾多古時候的君主便是如此,現今社會的領導者亦要如此。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要成為謙卑者,黃離元吉,得中道也,中道者亦謙卑者。其光不耀,但可長明不滅。離為火,或本身不能獨存,務 必要有附麗才可顯示。所以離卦有附麗、依附之意,作為一個謙卑者,我們要讓身邊人依附在我們,叫他們顯示本人的才華,而我們自己一身也可以有意或無意的依附在他們身上,而達到陰陽平衡,福禍相依,這樣彼此便可以長時間友好的相處下去,以繼明照於四方。

知天,識人,順之

《易經》非常好的解釋瞭三者之間的聯系:天道、人道、地道。而其中關於對人的吉兇禍福的判斷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依賴於自然規律,人存在於天地之間,天地之間的自然規律變化必然會牽動人吉兇禍福的變化,但自然規律極為復雜和多變,為瞭更佳地展示和掌握自然規律,《易經》就衍生出瞭用符號代表大自然的現象,亦即如今的卦。而在《周易》有一個基本看法,就是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大體上是一致的。於是,它總是用自然現象來類比社會現象,用自然現象的已然性來論證社會現象的應然性。但自然規律隻能順之,一旦改變,天地之間的平衡便會打破,而人類必然會遭殃,因 此,人類不得不遵循自然規律發展下去。然而社會規律的可變性極為大,由於人類的認知能力及其強大,在社會建構的框架下亦即社會規律的基本原則下,人類理所當然構建,建設自己想要的社會框架。

處世,亦即大傢對待天地人之間的聯系。古代人們認為“天圓地方”,其中表達瞭人的正直與包容之意,對於天道、地道,是不必特意修習或修治,自然而然就好,沒有啥害處。天地與人之間的聯系已成定式,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卻是復雜而敏感的,對他人的體驗感覺,處事的態度,可謂是生活的種種都需要一顆巧妙地心。識人,樂事。便是不錯的方法。古代人們對一自個的判斷的根據及其繁瑣,有德行、才華、門第,甚至涵蓋瞭緣分、生辰八字。可能對於我們現在的人來說這是有所詬病的,但在古時候卻湧現瞭一批又一批的伯仲君子之交。對於交友這方面,我本人認為順之,亦即我們說的隨緣,能將俺們招引到一起做朋友,那我們一定有一樣的品行,假如我們是德行具備的人,故此我們的friend亦是如此。

而對於處事的態度,平和的心態極為重要,過分的追求則會致使盈則損。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憤怒最易讓人沖動,從而失去理性,做出各式令自己後悔的事,現在最容易說出損人利己的言行。在處事的過程中要杜絕這種嗜欲,已達到平和的心態,追求正常的欲望。

其實也就是說,做人的原則和處世的態度是相通的,天地人我們改變不瞭,我們能做到的就是提升自己、改變自己,用本人的德行來對待外界的一切。把《易經》簡單容易的歸到待人接物的道理,難免有一點管中窺豹,但《易經》的魅力之處就在於它的博大精深,我們沒必要要求自己透徹的領悟他,我們能做到的一層又一層揭開它神秘的外紗。可是,待人接物就是裡邊 的一層。

��

孔子思想簡單介紹:仁是人與人之間適當關系的實現

“仁”是人與人之間適當關系的實現。

東漢的著名學者、文字學傢許慎編撰瞭一本字典—《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怎麼理解仁呢?“親也,從人從二。”

“仁”其實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親相愛,這個字是由“人”和“二”組成。“二人”就是仁,總之,仁是怎樣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準則,這個準則就是親,用今天的話而言,要友善。

這個善字,落實到具體的人與人之間,有不同的內容。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

孔子說:“弟子們在傢,就孝敬爸媽;離傢在外,要尊重師長;與人交往,言行謹慎,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多餘力量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爸媽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和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論語。學而》)

子夏說:“註重和重視女子的品德而不是美色;侍奉爸媽,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所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種人,盡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俺必須說他已經學習過瞭。”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

魯定公問:“君王差使臣子,臣子事奉君王,要如何做才好?”孔子回答說:“君王依照禮制使喚臣子,臣子盡忠職守事奉君王。”

面對爸媽,是孝敬,面對子女,是慈愛,朋友之間,言而有信,對待下屬,以禮相待,對待上級,盡職盡責。面對不同的對象,都有對應的道德條目。

周文王是儒傢推崇的聖人,他之因此為聖,《大學》引用《詩經》的話稱贊瞭周文王,並作瞭解釋:

“《詩》雲:‘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詩經》說:“品德高尚的文王啊,為人品行端正,做事始終莊重謹慎。”做為國君,他做到瞭仁義;做為臣子,他做到瞭恭敬;做為兒子,他做到瞭孝敬;做為爸爸,他做到瞭慈愛;與他人交往,他做到瞭講信用。

從人與人的關系而言,仁有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父子之間有骨肉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妻兩口子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老少之間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

在這五倫之中,啥關系是最基礎的呢?夫妻關系。《易經。序卦傳》曰:“有天地,緊接著有萬物;有萬物,緊接著有男女;有男女,緊接著有夫婦;有夫婦,緊接著有父子;有父子,緊接著有君臣;有君臣,緊接著有上下;有上下,緊接著禮儀有所錯。”

寓意講的是:有瞭天地,緊接著才有萬物的產生;有瞭萬物,就有雌雄男女的分辨;有男女之別,緊接著有瞭夫妻;有瞭夫妻關系,緊接著才有父子;有瞭父子關系以後,而遂有君臣的名分;有瞭君臣名分之後,就有瞭上下尊卑的職務分別;有瞭上下尊卑的職務分別後,各式社會規范就錯落實行於人間社會瞭。

夫妻關系是各式人倫關系中最根本的,一個傢庭搞得好還是不好,和不和睦,夫妻關系最要緊,夫妻關系差的傢庭,傢庭的氛圍絕對好未到哪去,對老人、對小孩都不佳。因 此,要齊傢,first of all是夫妻兩人的相親相愛、相互尊重、相互體諒。

五倫,著重是就不同的人群之間應該采取怎樣的具體道德條目而言。孟子從人的本性出發,發揚瞭孔子仁的學說,提出瞭性善說和四心說。

孟子曰:“惻隱之心,人都有之;羞惡之心,人都有之;恭敬之心,人都有之;是非之心,人都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孟子說:“同情別人的心,人人皆有;羞恥的心,人人皆有;恭敬的心,人人皆有;明辨是非的心,人人皆有。同情心屬於仁,羞惡心屬於義,恭敬心屬於禮,是非心屬於智。這仁義禮智,不是外力強加給俺的,是我本來就有的,但是是沒有去思考追求罷瞭。”

四心的基礎就是惻隱之心。孟子說:"人人皆有憐憫同情別人的心。為啥說人人皆有憐憫同情別人的心呢?舉個例子,假如有人突然看到一個小孩要掉進井裡面去瞭,必然會產生擔心同情的心理。這不是由於想去和這孩子的爸媽攀交情,不是由於想在鄉鄰朋友中博取聲譽,亦不是由於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產生這種驚懼同情心理的。”

由惻隱之心再生發出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裡邊 的邏輯關系也要以一個小孩子快要掉到井裡為例。羞惡之心就是義,當你看見小孩子快掉到井裡瞭,本來可以把他抱起來你不抱,就是羞恥,由於當為不為;恭敬之心就是禮,禮從本質上而言就是對生命的尊重,我抱這個小孩,並不是說我想獲得什麼好外,而是心裡面對生命有一種恭敬的心,愛的心。是非之心就是智,智就是清楚明白事理,當你看見抱小孩的行為,你就知道是對的,不抱,就是錯的。

因 此,從孔子的仁,到瞭孟子那裡又具體又分仁義禮智四項德行。到瞭漢代,董仲舒為瞭與五行的觀念相配合,又添瞭一個信,變成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

人是社會關系中的人,人人都應該心存仁愛友善之心,面對不同的對象扮演好不同的角色。打比方說,在爸媽面前我是兒女,在兒女面前我是爸爸或媽媽,在老婆面前我是老公,在老公面前我是老婆,在領導面前我是下屬,在下屬面前我是領導,在顧客面前我是供貨方,在供貨方面前我是顧客……對應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道德準則把這幾個關系都處理好瞭,人才能活得自在。

歡迎訂閱連載作品:《論語》問道:http://www。jianshu。com/nb/1366二十四45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