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能起名

婚喪禮儀帖式吉兇占卦等寫本婚姻夫妻月亮(跳眼法測吉兇)

婚姻 智能起名 04-18

中國民間婚喪風俗有哪些?

中國漢族傳統習慣,出嫁時要貼紅對聯,戴紅花,新郎新娘要披紅掛彩,故稱為“紅事”。人死瞭,其子孫要披麻戴孝,一律用白佈,故稱為“白事”。紅白喜事的操辦因為民族習俗的區別而異。隨著人們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移風易俗,紅白喜事的操辦也已大大從簡。 1、愛情婚姻風俗我國愛情婚姻風俗有幾千年悠久歷史,特別經過封建時代的演變與豐富,形成一整套婚俗規范。愛情婚姻風俗直接受愛情婚姻制度的作用與影響,我國因為多民族及其社會發展不平衡,在愛情婚姻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瞭眾多的婚俗形式,有些婚俗到現在都還存在一定作用與影響。就我國民族的婚俗現狀來看,我國愛情婚姻目前最少有以下幾種禮儀,即求婚、合婚、相親、訂婚(過小節)、完聘(過大節)、定婚期、迎聚、拜堂、婚宴、合巹、鬧房、歸寧。這幾個流程聯系起來構成瞭完整的婚禮。 2、喪葬風俗人死為喪,為死者舉行一定的安葬儀式稱為葬。不以禮儀的葬叫做埋。喪葬禮簡稱喪禮、葬禮。喪禮的流程一般有停、奔喪、掛孝、坐夜(守靈)、入殮、吊孝、出殯。葬禮有集體葬、合葬、遷葬、蒿葬、水葬、風葬、懸棺、洞穴葬、火葬、土葬、天葬等。現代喪葬禮儀有下面一些具體禮節:成立治喪組織、發訃告、贈挽聯、唱挽歌、獻花圈、戴黑紗白花、守靈、向遺體告別、開追悼會、致悼詞等。

閩南婚喪風俗

苗栗蹦龍為苗栗縣元宵節主要核心活動,俗寫為苗栗[火旁]龍(蹦俗作[火旁] = ㄅㄤˋ),指客傢人在苗栗地區發展出來的傳統元宵客傢炸龍活動又為“北天燈、中蹦龍、南蜂炮、東玄壇”之一,或“北天燈、北蹦龍⓵、南蜂炮、東玄壇”之一,其中“蹦龍”即苗栗蹦龍。苗栗市所舉辦‘蹦龍’到現在2008年,已邁入十周年,陣容一點也不輸鹽水蜂炮

歷史

蹦龍從客語而來,也叫炸龍,為苗栗傳統客傢舞龍活動,采用大量鞭炮、蜂炮去炸舞龍方式得到去邪(去舊)迎新年的效果,每一年快接近元宵節時,許多龍隊開始出來練習,到瞭元宵節那天則進入高潮,在此除中國有“火龍陣”外,但並無“龍”項目,另外苗栗火旁龍是源於苗栗地區的迎龍慶典而演變而來,是一個相當熱鬧又刺激的元宵迎新年慶典。

蹦龍六部曲

糊龍

祥龍點睛

迎龍

跈龍

蹦龍

化龍返天

鹽水蜂炮是元宵節時著名的地方民間風俗活動,地點在臺南縣的鹽水鎮,所謂蜂炮是指很多沖天炮組成的

大型發炮臺,點燃時萬炮齊發,有如蜂群傾巢而出,故稱“蜂炮”。

曾經繁華一時的月津港,指的就是現今的鹽水鎮,“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道出清朝時期的

四大商港。(於“一府、二鹿、三艋舺”之後添加“四月津”系鹽水地區文史工作者之說法,此種說法亦

見於其他“古時候時為海港”之地區之文史工作者社群中,例如“一府、二鹿、三艋舺、四笨港”)。

因港成鎮的鹽水,八掌溪與急水溪分別自北與南兩方流經鹽水,透過八掌溪,原為內陸港的鹽水鎮,可經

由佈袋通往海峽,貿易的興旺為鹽水帶過來瞭一段風光歲月,也造就的不少知名的貿易商,那個時候稱往來

於海峽兩岸之間從事貿易的生意人為“郊商”。也證明那個時候月津港畔繁華一時的景象。但是百年來的沿

海陸化及河道淤積嚴重,港口機能不再,商船航道變成地區排水系統,月津港則成瞭鹽水鎮傢庭廢水的集

水塘。

鹽水鎮靠近海,多住以討海為生的漁民,來自中國福建沿海,蜂炮的活動可能起於清光緒11年,鹽水鎮上

感染瘟疫流行,居民基於民間風俗,向當地的“關聖帝君”(關公)祈求平安,並依占卜最終,在元宵節

晚上,請出廟中的周倉爺做開路,關聖帝君殿後,一路燃放炮竹,繞鎮一晚,後來遂演變為一個傳統,起

初全鎮各村皆在元宵節前後為時三天燃放炮竹,後來逐漸改為各村輪流放炮竹的形式。

最近的鹽水蜂炮已成為規劃的大型活動,並配合歷史和觀光將古時的街道復原,2006年臺南縣就

將鹽水鎮的三福路設成古炮街,串聯街上的商傢用古法制作鞭炮,如竹卷炮、單管復古式煙火等。於2007

年更以長達13公裡的連珠炮火龍傳奇,希望挑戰新的吉尼斯世界紀錄,但因同時點燃五條路線,且途中鞭

炮熄滅一次,導致難以認定長度,因而無法如願創紀錄。

蜂炮爆發瞬間:鹽水中正路根本的作法是以木條釘制大型支架,可從二尺到二十尺高,再將沖天炮排滿在

木架上,可從幾千支到一萬幾千支沖天炮不等,接著將沖天炮的炮心連接起來,組成瞭炮臺(或稱炮城)

,再加以外觀裝飾,黏貼色紙,組成人形、動物型等。通常來講傢族會動員傢人一起制作蜂炮來參加活動。

鹽水蜂炮的路線由鹽水鎮上的武廟前開始,進行繞境全鹽水鎮的活動。原本繞境活動為元宵節當天開始,

為期一天,後因繞境時間過長而將鹽水鎮劃分為幾個區域,並安排為兩天的繞境行程,因此當前的鹽水蜂

炮活動時間為陰歷正月十四日上午八時開始,至隔日幹宵節午夜過後方全部結束。在繞境活動當中,神轎

抵達門前後,才會開始推出自傢的炮臺。主人拉開紅佈,撕下炮臺上「恭祝 關聖帝君 聖誕千秋 弟子某某

某叩謝」等字樣的紅紙,在神明面前與金紙共同焚燒祝禱後,便正式引燃自傢的炮城,讓繞境神明點收蜂

炮。

參加蜂炮活動的民眾應準備完整的保護裝備以免受傷,包括全罩式安全帽(頭)、圍巾或毛巾(脖子)、

棉質或牛仔外套長褲、手套及平底鞋或運動鞋,切忌穿雨衣等可能融化或起火之衣物。將渾身保護完畢後

,再殺進戰場,參加此炮聲隆隆、火光不斷的民間風俗慶典。因為有多年的遊客受傷經驗,近幾年已經禁止使

用聲光效果十足之塑膠制的沖天炮,並在慶典之後規劃大型的垃圾清掃活動。

八傢將於是指八位負責捉邪驅惡的神隻,也是種陣頭名稱。

簡單介紹

八傢將的源頭說法不一,但是較可信的是,該八傢將為將其古時候衙門巡捕審堂體系神格化,其有監察司、長壽司、獎善司、陰陽司、福德司、罰惡司、增祿司、速報司,其中兩位與兩位官將重復。

來源

一般學者認為,八傢將為五福大帝的部屬。此種說法的五福大帝,即是分別是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鐘仕貴,中瘟史文業等五方瘟神,亦有人說五福大帝就是五王爺。

實際上,常常見到的神明盛會,如城隍,媽祖,關帝君都往往出現此陣頭。

各傢將名稱與刑具

八傢將人數不一,有少至兩位的官將,亦有加上差役,提解的十數位。而通常來講所稱八傢將的八位刑司分別為:

甘柳將軍:甘鵬飛,柳鈺

范謝將軍:謝必安,范無救(七爺,八爺)

四季大神:即春夏秋冬四神,姓氏分別是何、張、徐、曹。負責拷問。

八傢將中,四大將軍為主角,四季大神為配角。

作用與影響

在,八傢將操演的重點戲系由范、謝將軍(即七爺、八爺)執行捉拿,甘、柳將軍執行刑罰,再由四季大神拷問。

八傢將在信仰意義上,具有刑求妖邪的權威,是迅猛威武的陣頭。但最近幾年以來有不少的八傢將陣頭,已經由不良組織、角頭、黑道操控,更常招引涉世未深的少年加入,並在廟會之餘,有鬥毆、使用毒品等犯罪問題與事項,八傢將由傳統藝術文化逐漸質變為犯罪團體,部分黑道組織與廟宇也藉此陣頭擴大組織。

宋江陣是一種結合武學和藝術的民間風俗表演,最早出現於明末清初,相傳是少林五祖拳祖師蔡玉川所創,由一些愛好武術者在廟會廣場表演各式武術招式。 表演時人數不拘,男女皆可,通常來講以三十六人、七十二人為主,甚至百餘人,但以一百零八人為大忌。表演時人數不拘,男女皆可,通常來講以三十六人、七十二人為主,甚至百餘人,但以一百零八人為大忌。 以前民間傳說地方上有亂事,以宋江陣武師可以執幹戈以為社稷。以前民間傳說地方上有亂事,以宋江陣武師可以執幹戈以為稷。

陣形

宋江陣的陣形,傳系出自小說《 水滸傳 》宋江攻城所用的武陣。宋江陣的陣形,傳系出自小說《 水滸傳 》宋江攻城所用的武陣。 宋江陣溶入金獅、白鶴等瑞獸繁衍出「金獅陣」及「白鶴陣」,三者合稱為「宋江三陣」。宋江陣溶入金獅、白鶴等瑞獸繁衍出「金獅陣」及「白鶴陣」,三者合稱為「宋江三陣」。

操演

拜旗拜旗

是指由36將分列兩行,由執旗、斧者率領,所有的兵器高舉晃動、敲擊出聲,陣員高音吶喊,以壯聲勢。是指由36將分列兩行,由執旗、斧者率領,所有的兵器高舉晃動、敲擊出聲,陣員高音吶喊,以壯聲勢。 旗、斧以連續三次的「左青龍、右白虎、踏中宮」動作行禮,這個禮儀一般是用以參拜神明、接駕接陣或者迎接貴賓。旗、斧以連續三次的「左青龍、右白虎、踏中宮」動作行禮,這個禮儀一般是用以參拜神明、接駕接陣或者迎接貴賓。

發彩發彩

拋箍拋箍

采旗作號采旗作號

插角跳內外箍插角跳內外箍

龍卷水龍卷水

穿中心穿中心

個人兵器個人兵器

倒離圈倒離圈

蜈蚣陣蜈蚣陣

蜘蛛結網蜘蛛結網

扛對扛對

白鶴陣白鶴陣

空手連環空手連環

八卦陣八卦陣

發展

廟宇香火鼎盛,宋江陣大多數流傳於嘉南平原的南邊的農村,並以臺南 、 高雄兩縣市最多,早期屬於農閑時期農村子弟學習武藝的活動, 日治時代 ,因高壓統治,取而代之成為宗教活動酬神娛人的武術表演性陣頭。 廟宇香火鼎盛,宋江陣大多數流傳於嘉南平原的南邊的農村,並以臺南 、 高雄兩縣市最多,早期屬於農閑時期農村子弟學習武藝的活動, 日治時代 ,因高壓統治,取而代之成為宗教活動酬神娛人的武術表演性陣頭。 宋江陣通常來講附著於寺廟,成為神佛駕前的藝陣,最具有盛名的首推高雄縣內門鄉宋江陣,內門鄉內有「內門紫竹寺」及「南海紫竹寺」,推動民間風俗江陣古老文化的傳承不遺餘力,有一百四十來個年頭歷史。宋江陣通常來講附著於寺廟,成為神佛駕前的藝陣,最具有盛名的首推高雄縣內門鄉宋江陣,內門鄉內有「內門紫竹寺」及「南海紫竹寺」,推動民間風俗江陣古老文化的傳承不遺餘力,有一百四十來個年頭歷史。 宋江陣的起源之地在咱們國傢大陸,但大陸目前好像是不開放民間聚眾演練。宋江陣的起源之地在咱們國傢大陸,但大陸目前好像是不開放民間聚眾演練。

端午漫談

和大陸一樣,端午節最有氣氛、最為熱鬧的是劃龍舟。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節這天都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劃龍舟原是民間祭祀水神的一種儀式,目的是為瞭消災祈福,後來附會到屈原的故事,說是百姓撐船尋找屈原。龍舟會通過“”儀式才可下水,“”就是在五月初一請地方首長拜祭水神,並提筆在龍舟的龍眼上點晴。初五龍舟下水前,人們敲鑼打鼓,抬著龍舟走向河岸,沿途民眾燒香禮拜,鳴放鞭炮。過瞭一番巡行,龍舟便下水比賽。競賽開始,隻見龍舟上的選手在咚咚的鼓聲中,以劃一的動作奮力往前劃。河道終點處,中间位置插有錦標,哪一隊最先奪得錦標即為勝者,勝負常常隻在一瞬間。動人心弦的比賽,招引著很多民眾在岸邊一邊盡情觀賞,一邊為選手加油。在古時候很多傳統活動漸漸式微之後,龍舟競渡成瞭端午節最有群眾性和表現性的節日活動。

高山族的托球舞

高山族同胞,每到中秋之夜,都要穿起美麗的民族服飾,齊集在“日月潭”邊,在銀輝的月光下,男男女女,玩起“托球舞”的遊戲。

相傳古時候,大清溪邊有對青年夫婦,男的叫大尖哥,女的叫水花姐,靠度日。一天,太陽和月亮突然都不見瞭,天昏地暗,禾苗枯萎,花果不長,蟲鳥哭泣。大尖和水花打算要把太陽和月亮找回來。他倆在白發妻子婆指點下,用金斧砍死瞭深潭中吞食太陽的公龍;又用金剪刀殺害瞭吞食月亮的母龍。他們還拿瞭大棕櫚樹枝,把太陽和月亮托上天空。為瞭征服惡龍,他們永久守在潭邊,成為瞭大尖和水花兩座大山。這個大潭,人們就稱它為“日月潭”。

因 此,每逢中秋,高山族同胞想念大尖和水花夫婦的獻身精神,都要到日月潭邊來模仿他們夫婦托太陽、月亮的彩球,不讓彩球落地,以求一年的日月昌明,天地平安,五谷豐登。

民間婚禮

我國古代婚禮為「六禮」,合並為「四禮」,都是從閩南傳承過去的。今天,民間還保留這種習俗,並有獨一無二的風俗慣例。

新娘結婚當日,要穿白佈短衫白佈裙貼身衣,以預示貞潔。腹部掛肚袋,袋內裝放鉛錢(「鉛」與「緣」閩南話同音,取意姻緣)、糖(香甜意)、五谷、豬心(意夫婦同心)等物件。此外,要穿男傢送來的盤頭裘裙,頭插鐵彩金箭以為驅邪。迎娶方式,禮俗非常繁雜。新轎有兩種,一種是新郎不必到女傢親迎,由媒人領新娘轎到女傢迎娶,稱「單頂娶」;另一種是男傢備女婿轎、新娘轎雙座,新郎親自到女傢親迎,稱「雙頂娶」。

迎親隊伍行列是有規矩的,走在最前面是由一人拖著竹蓑(青竹帶根梢竹枝),俗謂「透腳青」,預示新娘嫁到夫傢後,合傢康健的吉意。接著是媒人轎、舅爺轎(新娘的弟弟)(轎外系一盞紅佈宮燈,稱舅仔燈)叔爺轎(新郎弟弟)、嫁妝(視貧富來定),連後是新娘轎(又稱??仔轎),跟著是子孫桶、鼓吹。新娘花轎停靠男傢門口,待擇定的吉時,方由新郎出迎。由男傢小孩棒柑桔兩粒,以示夫婦圓滿吉祥。這時,新郎用扇子打三下新娘轎頂,用腳「??轎門」三次。新娘才把鎖匙托媒人交付新郎,以示見於天。新郎拉著攜在新娘手上的紅綢佈到新娘房。在婚禮過程中,有很多念四句吉祥話。象挑子孫桶的挑夫,把子孫桶挑進新娘房,念到「子孫桶」、過門檻、夫妻傢和,萬事成。」「子孫桶,掃八房,百年偕老,心和同。」挑者由此會獲得小紅包。開新娘轎時,轎夫念四句:「今要轎門兩旁開,金銀財寶做一堆,新娘新婿入房內,生子生孫進秀才。」他也會得一個小紅包。

客人吃喜酒,由爸媽雙全,兒子多的友人先動用筷於,念喜旬:「食雞,才會起傢(興傢);食就魚,生於好育飼。食鹿,整個傢壽福祿。食豬肚,子孫大地步(有優秀)。食肉圓,萬事圓。食魚頷腮,快做老爺。食魚尾叉,快做幹傢。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食紅棗,年年好。」隨後,鬧新娘。以上很多「念四句」,除瞭預示祝賀意,均有期望新婚之傢吉樣的常規色彩。

喪事禮儀註意和提防什麼

停屍儀式 他被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在親屬們的看守下度過生命裡最終的時刻,這叫做"挺喪"。

報喪儀式 報喪可謂是人死後的第1種儀式瞭,它用發信號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知親朋友好友和村人。 詳細

招魂、送魂儀式 客死在他鄉的魂魄,找未到歸途。除非他的傢人替他"招魂",使他聽到那企望著他的聲音,他才能夠循著聲音歸來。

做‘七’儀式 人們認為,人死後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瞭,因此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這著重是受佛教和道教的作用與影響。

吊唁儀式 一般吊唁者都攜帶饋贈死者的衣被,並在上面用別針掛上用毛筆書寫的"某某致"字樣的紙條。

入斂儀式 入殮有"大斂"和"小斂"之分。小斂是指為死者穿衣服,"大殮"是指收屍人棺,漢族民間俗稱為"歸大屋"。

喪服儀式 在喪禮中,小輩給長輩穿孝著重是為瞭預示孝意和哀悼。這原本是出自周禮,是儒傢的禮制,之後的日子,又被人們引申成為逝者"免罪"。

出喪擇日儀式 依照的講法,人在剛日死,應選在柔日下葬;柔日死,應選在剛日下葬,剛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哭喪儀式 哭喪是中國喪葬禮俗的一大特色。哭喪儀式貫穿在喪儀的始終,大的場面多達多次。而出殯時的哭喪儀式是最受註重和重視的。

下葬儀式 這是死者停留在世間的最後時刻瞭,多數都非常鄭重其事。

生活隻夠溫飽或稍寬裕之傢,遇喪事無力大操大辦,但父、母辭世仍為“當大事”,必遵的禮儀及民間風俗不允稍有疏忽。

壽終正寢

父(母)病重,親人環侍,醫生已明告“預備後事”,一切早有提防準備,隻一咽氣即抬屍堂屋頭向神龕腳向大門停放,稱壽終正寢。忌順梁橫放,忌頭不向神龕。同時撤去病榻臥具,古稱易簀。死於戶外(醫院例外)或不是直系親人,不能停屍堂屋。鄉下多平房有揭臥處屋瓦三匹“便靈魂升天”之俗。城市則無。

亦有尚未咽氣扶其倚坐堂屋正中腳踩米鬥,子女環跪呼號,希冀回蘇以表依戀及孝思的。

燒倒頭紙,點過橋燈

在死屍腳下置盆燒冥幣稱燒倒頭紙,灰燼不棄,包好放棺中。設香燭並於停屍板下點油燈稱點過橋燈。

放鞭炮

借此告訴鄰裡傢“當大事”,說法是驅來捉魂的鬼卒。

舉哀,沐浴整容,穿壽衣

親人在哭泣舉哀的並且 還要為死者抹澡,請剪發員為死者剃頭可稱舊時的整容。給死者穿上早已缶制隻用棉佈不用絲綢皮毛,有袢無紐扣的壽(老)衣,經濟窘困之傢也要用清潔舊衣“裝老”。一切停當,擺正屍體,雙腳系以棉線使之腳尖並攏向上,復“搭面紙”,完成“正寢”。

靈堂、靈牌

靈堂有無孝幃、孝幛要視傢境的好賴來定。但總 要在堂屋設神案供靈牌。靈牌紙制如大信到‘狀內支以線香,寫法為“仙逝顯考(妣)某公(母)諱XX(氏)老大(孺)人之靈位。不孝男(女)XXX泣血叩首”。

穿孝、成服

父(母)親咽氣,子女立即用白佈纏頭帶孝。成服 時正式披麻戴孝;正孝子麻冠、麻衣(長背心式)、孝服、孝鞋、麻縷 系腰,孝帕長九尺拖及腳背(如祖爸媽尤存貼圓形紅紙於麻冠上,女婿亦同)。喪服分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視服孝人親疏而 異(如孝佈長短……)稱五服。窮苦人傢制備不起孝服但必包孝帕。

有文化之傢在門前貼訃告:“不孝子侍奉無狀,禍延顯考(妣) 某公,於X年X月X日X時辭世(或:棄養)享年X歲。”並書明成服、祭奠、出殯日期。孝子之名上如爸媽雙亡稱孤哀子,父亡母存稱孤子,母亡父存稱哀子。財勢傢要專印訃聞比訃告更慎重,有的還請文人撰行狀,征詩文,或在報紙上登訃告。

親朋友好友要送喪傢金錢、香燭、冥錠以及孝幃、挽聯,並親往喪傢吊祭,孝子除叩謝外不迎送並貼孝對於門“不迎不送喪傢禮,自來自去吊客情。”喪傢也以孝佈為反饋禮。

啼更 據《 西後城習俗志》 載:“諸子、諸婦及昆弟之子,夜居柩左右,婦女夜五哭,逢更則哭,俗名:‘啼更’”。

設孝堂 孝堂又稱“靈堂”、“靈棚”、“祭堂”,是停放靈柩、祭奠死者靈魂的場所。棺柩停在主屋裡,前屋外的院子裡搭起寬闊的“靈棚”。正面擺著祭桌,桌後掛關竹簾,簾上糊著一個大大的“奠”字或“靈”字。兩旁的門上各有一個小豎匾,匾文十分考究,如喪傢死的是爸爸,則橫匾上寫:“陟岵興悲”。如喪傢死的是媽媽,則橫匾上寫:“陟屺興悲”。兩旁有挽聯,也稱“靈棚對子”,其內容要求點出死者與喪主的關系、死者的身份地位,以及對國傢、民族、傢庭的貢獻,要求對仗工整,情感感情真摯,令人讀而生悲。不管是棚裡棚外的挽聯,不拘字數多少,可隨意而作。靈堂裡放兩張桌子,一大一小,大者稱“大殿”,小者稱“小殿”,大桌上供豬頭、公雞、鯉魚、饅頭、糕點及各式水果,豬鼻孔裡要插蔥。亦有的用整豬整羊作祭祀物品。小桌上放酒壺、酒杯、碗筷、燒紙等。祭桌放喪盤、倒頭燈,事前備好裝著麥穰等物的白佈拜墊,供吊客磕頭用,兩旁排列很多小型拜墊,供小孩趴棚用,趴棚的小孩多為死者族中輩份晚的男孩,人數越多就越好,輩份愈晚愈好,這說明死者福壽雙全,族中人丁興盛。

靈棚正門有一塊大匾,匾上書:“恭承惠吊”,以表喪主對吊客的謝意。靈堂設置因地位和貧富而異,地位高、富者,為瞭預示傢族大、親朋友好友多,將祭祀物品陳放桌上,多的達幾十桌,最高者稱“龍門祭”,即在祭祀物品上用各式材料塑成或剪成山水人勿、飛禽走獸形狀,其中一大盤為“鯉魚跳龍門”,故稱“龍門祭”。地位低的貧者,不分大小殿一張大桌上簡單擺點供品,不行大禮,隻是磕頭而已。如靈堂設小殿者,則要行三拜九叩大禮。靈堂兩邊有一對紙紮的金童、玉女,稱“站棚人”,相傳將紙人焚燒後,到冥間可變成死者的傭人,任其使役。金童、玉女按男左女右設放。親朋故舊來吊唁時,孝子在靈棚內跪接來吊者。孝堂中懸掛親朋友好友送來的挽幛,舊時,掛幛的具體位置十分考究,分三檔,一檔一個席位。一檔為祖檔,即祖母娘傢送來的挽幛;二檔為母檔,其上席為舅舅傢送來的挽幛;三檔為妻檔,即老婆娘傢送來的挽幛,其後才是其它親戚的挽幛。

掛孝球、釘門麻 人死後在門上懸掛白紙球,名“孝球”, 以示傢裡有喪事。死者如是傢裡最尊的長輩,喪傢要大門上橫釘一幅粗麻,俗稱“釘門麻”作為喪事的一種標志。

送無常 舊時,認為,人死是無常鬼勾攝生魂所致,所以有送無常的風俗。在死者屍體移人孝堂後,喪傢攜酒飯至河邊、江旁、池畔、湖濱,焚化冥幣、草鞋、稻草等物,從水中送勾魂的無常鬼離去。

主喪、儐相、孝子 主喪者稱“喪主”,是操辦喪葬事宜的主人。因為喪禮儀程繁瑣,清規戒律甚多,稍有疏忽,就會造成禮儀不全和失禮,一是對死者不恭,二是對吊唁者不禮,因此在發生喪事時,必須請有威望、有經驗、閱歷深、會辦事的長老幫忙料理。古時候對指引賓客、贊禮的人員稱“儐相”,因為喪主悲痛,孝子忙於跪接親朋友好友,故喪事安排、禮儀施行,均由儐相主持。

孝子是死者的兒子、孫子、重孫,其中大兒子、長孫、長重孫為正孝子,他們的孝服與一般不同,特點是孝佈較長,鞋上罩一層白佈,在後跟半寸左右現出鞋的本色,腰間系草編的繩帶,手持哭喪棒。服重孝者則披麻戴索,俗稱“披麻戴孝”。

孝子手裡拿“哭喪棒”,也叫“喪杖”、“哀杖”。哭喪棒用竹或木制成。其中父喪用竹杖,稱“苴杖”,母喪用桐木杖,稱“削杖”。原喪杖是用於孝子拄扶,因孝子過度哀傷,造成身虛體弱,行走困難,設杖以扶持。後來逐漸演變成俗,為喪禮中的一種規定。原喪杖長一米,主要用於扶拄,後演為三十公分,主要用於喪禮儀俗。

成服 即喪禮大殮後,死者親屬按同死者關系的親疏,穿著應持的喪服,叫“成服”。古時候為亡者服喪的喪服分五等,稱“五服”。五服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服之內的親屬稱“五屬”,五服之外,就不再是親屬關系。“斬衰”是五服中最高的一級,服喪最重,最低的一級是“緦麻”,服喪最輕。因為等級不同,守孝期和喪服不同。“斬衰”守孝三年,“齊衰”守孝一年。隨著社會的變革,到瞭清末以後,五服制不行,而行服孝。服孝分三種(l) “重孝”:子女為爸媽、妻為夫、承重孫(子亡,長孫按子成服)為祖爸媽,著素服、束麻繩、頭戴孝箍,女頂白長巾,服穿麻邊白鞋。停靈、三七、五七。(二)叔爸媽、堂伯叔爸媽、姑爸媽頂白佈短手巾,孫為祖爸媽、伯叔祖爸媽,戴孝帽,外甥、外甥女為舅爸媽,侄為伯叔爸媽戴孝帽或頂白佈手巾,停靈期服孝,其後則除。(三) “全破孝”:內外親吊客,每人一條白佈手巾,葬後即除去。有的祖父、祖母亡故,孫輩穿孝服,帽子前沿正中縫一用紅絨紮成的圓球,佈鞋加罩白佈面,俗稱“封鞋”,鞋跟處不封死,留一寬縫,加縫紅佈一條;鞋臉正中各縫一紅線球。孫女無帽,則頭紮一白佈寬帶,於前額正中部位縫紅絨球一個,鞋同孫男,這三個絨球稱“纓兒”。另外,外祖父、母死亡,外孫、外孫女服孝時也要帶纓,紅線球按男左女右,綴於孝帽和封鞋的偏側,裕稱“歪纓”。到瞭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市面上有麻制紅線球出售,則紅線球就改為麻制紅線球。建國後又改孝服為佩帶黑紗,紅絨球則綴在黑紗上。

對請來的抬殤人員及其它幫忙人員,一律給孝帽。

報喪 人死後,由死者的兒孫、侄兒、侄孫們分頭給與死者有往來的親朋、故舊報信,稱“報喪”。報喪分“口傳”與“文告”,口傳即報喪者分別奔赴親朋友好友傢,將死者的故因、亡故時間簡略向親朋友好友說明,緊接著告之分孝情況以及開吊、送葬日期。有的報喪特別講究,孝子報喪須赤腳敞頭、披麻。到親朋友好友傢須叩頭報喪,路遇親朋故舊,也須叩頭。到一傢,必須在這一傢吃三個熟雞蛋,才能離開。有時親朋友好友不在傢,報喪者必須在此傢舀一口水喝,喝後才好離開。孝子在村中挨戶“報喪”時,要戶戶下跪,路遇長老也要下跪敬告。

文告又稱“訃告”,也稱“訃聞”、“訃音”、“訃文”、“訃式”等,由古時候“赴告”演變而來。古時候諸候以崩薨禍福氣告,曰“赴告”。“赴”同“訃”。

隨著社會的發展,書面報喪又顯現瞭新的形式―― 訃帖,內容與訃告同,但訃告可貼可送。而訃帖篇幅小,隻宜投送個人。訃告、訃帖都須在死者出殯前送出,以便親朋友好友及時做好吊喪的準備。訃文用白紙書寫,白為兇事的代表色,顯得肅穆、悲痛。

下報單與奔喪 死者的子孫奔走親朋友好友傢報喪時,因重孝在身,不能進親朋友好友傢門,要等候於門外,當親朋友好友出來時,突然閃出,跪地磕一響頭,泣告喪情,稱“下報單”。

奔喪之俗由來已久,客居在外的人或親朋友好友,聽到亡故噩耗,急忙趕回料理喪事或前往吊唁。

開孝、呈白 喪傢報喪或發訃告於親朋友好友,葬前1。二天,親朋友好友便帶上花圈、香燭、冥幣、挽聯等來喪傢吊唁。待親朋友好友、鄰裡聚集稍多,主人便以白佈丈餘包裹於頭上,預示吊喪開始。親朋友好友前來吊孝,要先到靈床前行禮,禮畢,喪傢跪呈致吊者孝巾一條,巾長四至五尺,白色,多以白粗佈為之。致吊者接孝巾後,立即頂之於頭,或系之於腰,要不然被看成是失禮。

題主 題材頭 題材蓋 也叫“寫木主”、“寫主牌”。古時候喪禮規定,除幼喪和兇死者外,人死後,都要為其設神位,以饗祭祀。死者入殮前,在木主(即神主牌)未列宗廟前,喪傢要擇日請本族或當地有名之士,為木主題主,以便長期奉祭。一般在木主正面寫銜名、謚號,背面寫其經歷、生卒時間、子女和另一半的姓名,以及安葬的地點方位。木主正面的“主”字,暫寫為“王”字,待日後舉行點主儀式時補上一點,亦有在題主時一並完成的。加點時須請地方紳士或有威望的老者,用紅筆在“王”上加點,變成“神主位”,點後將筆向後一甩數丈,拂袖而去。再由孝子用墨筆在點上復點一次,俗稱“點主”。點後孝子在前跪,捧主牌,二兒子等在後跪,磕頭,緊接著轉身將主牌放置棺頭。假如開吊設祭堂,則神主牌供奉靈堂內,等出殯時再將其供奉在主屋堂櫃上,或列人宗廟內。

靈柩出殯前,喪傢請題主的祭官,在棺頭、棺蓋上題字。題材頭時,先讓孝子跪下,向祭官呈上題材頭的絹和白佈,雙手獻上嶄新的毛筆。緊接著,孝子執硯跪於前,祭官題材頭神位。材頭神位格式一般有老年人與年輕人之分,字數按“生、老、病、死、苦”精密推算,必須拈“生”字.似男性為例,老人的神位格式是:“時故先考某公諱某靈柩”,宮式門眉扇形框中,均題“安樂宮”三字。丙邊楹聯大多數書寫“孟坡頭上金童送,奈河橋邊玉女迎”、“金童持壺春常在,玉女舉案日月長”等。有的植材蓋上留有碗口大的圓圈,用來題字,稱“題材蓋”,題字仍請祭官書寫,題法各地不一,一是用金、木、水、火、土、五行題蓋,寓鎮壓之意;一是按性別書寫,男性老人多書寫:“佑啟我後人”、“是之謂不朽”等,女性老人則寫:“坤德後嗣昌”、“坤柔順利貞”等。亦有少數寫七個字的,男性多題:“大德錫類昌後嗣”, 女性多題:“王母瑤池添寶座”等,寫法以吉徉為主。

大開門 發葬的前一天,稱作“大開門”。這天太凡親朋友好友均趕來??或儐相的安排下,還不時到村口迎接吊客。死者的孫子、重孫,趴在靈堂兩旁,向前來吊唁的親朋回拜謝吊。中午喪傢以便筵招待,一般大米飯、四菜一湯。有的人傢吊客多,從中午就會開始置酒席,一直可延續到晚席。黃昏時上廟送湯.晚上放焰口(做佛事),晚席結束後,吹鼓手哀樂陣陣,直至深夜,舉行辭靈儀式。

紮社火 又稱紮紙紮,此俗是由唐宋時期的隨葬器物演變而成的,此俗在喪葬中十分盛行,舊時富豪者不僅紮“對山以庫”或“金山銀庫”, “鹿鶴羊馬”及“車轎”等,更有甚者紮“冥宅”,門房、茶房、轎廳、大堂、臥室、及千種傢俱、裝飾、用品,無不精美齊備,還有婢仆數輩,其形與生人傢宅無異。其實就是一般人傢,死者男性,必紮馬,死者女性,必紮轎,站栩的金童玉女也不可少,直到今日,紮“社火”之俗仍然流行。可惜這幾個紙紮藝術品到瞭上廟或出殯時,均付之一炬。認為被焚燒的“社火”,到陰間就變成真物真人,供死者享用。事實上,這是一種浪費人力、財力、糟蹋紙紮藝術的陋俗。

上廟 人死後,喪傢要謁祀神祠,有的人死次日,謁土地廟,死之三日,謁城隆廟,多燒楮鏹,稱作上廟。

舊時,每個村莊皆有一所“土地廟”,廟中有土地爺、土地奶奶,以及蠶神、谷神、痘神、山神、河神、判官、小鬼等偶像。認為人死是犯罪,先由判官從‘生死簿”上劃去名字,緊接著由閻王派役鬼拘捕,first of all寄押土地廟,為瞭不使鬼魂挨餓,死者子孫必須一日三餐往土地廟送“漿水飯”,也即“送湯”。同時為瞭死者順利通過各道“關卡”,少受罪,還要給廟神敬獻香燭,磕頭拜祭,用各式食品、酒類、瓜果等祭祀物品代奉各方大神,賄賂它們予以照顧。

做佛事 為瞭超度亡靈,祈求免掉冤孽災禍,人死後要做佛事,其中有放焰口、拜水懺等。

放焰口是指僧人替喪傢念“焰口經”。焰口,佛教所謂地獄中的餓鬼,其腹大如山,喉細似針,一切飲食到瞭口邊,即化為火,炭,亦有的說是渴望飲食、口比火焰,故稱“焰口”。請沙彌放焰口,少則4。五僧,多則幾十僧,要設誦經的經堂和沙彌起居的經廂屋,招待沙彌的酒席要高於客席,有素齋,在誦經中要不時地送茶、糖茶、冰糖茶,以潤嗓子,除正席外,早晨要吃早點,晚上要吃夜飯。

做佛事視喪傢經濟情況,富豪者,送殯念經、逢七念經、百日念經、除孝念經。普通人傢隻在出殯前一天。此俗純屬活動,建國後已經逐漸被淘汰。

辭靈 即向死者靈魂告別,此儀在出殯前一天夜晚舉行,一般在夜間十二點以前,舊時稱幾更幾分。因第2天清晨出殯,死者“上路”,為最後分手,此儀十分隆童,鼓樂喧天,哭聲一片,在儐相或支事的安排下,舉行辭靈儀式,依據支事(也稱禮贊)喊的禮儀程式,逐一進行。古時候在行禮上十分講究,什麼情祝什麼禮,皆有嚴格規定,古時候九拜之禮是:

一曰稽首:行禮時屈膝跪地,拱手於地,左手按在右手上,頭緩緩低至於手前面的地上,並停留較長久。這是子對父的拜禮。

二日頓首:也稱叩頭,行禮方法與稽首同,為平輩間拜禮。

三曰空首:又稱拜,或拜手。行禮時,屈膝跪地稽手於胸前,與心相平,緊接著手至地,接著俯頭至手。所謂“空”,即頭不著地,此禮為男子常拜之禮。

四日振動:行禮時屈膝跪地,兩手相擊,後再叩拜。

五曰吉拜:是古時候喪俗拜禮,行禮時,先行空手禮,緩行頓首禮。

六曰兇拜:也是古時候喪俗拜禮,行禮時,先頓首,後空首,服五年喪服者所行之拜禮。.

另外還有奇拜、哀拜、肅拜三種,這是人際關系時的正常拜禮,不為喪俗所用。辭靈儀結束,眾親朋友好友散去,此時,死者的長女要向靈堂兩旁的“站棚人”即“金童玉女”交待有關事宜,俗稱“教童子”,其內容為爸媽的品德性格、癖好、食宿行等事宜。交待前,先用針在紙人的耳朵上戳一個洞,以防站棚人是聾子,到瞭陰間聽未到使喚。因次日清晨出殯,此夜有“伴宿”之俗,伴宿也叫伴夜,伴亡,喪傢多在棺旁守一夜,以預示“永別”前的奠念。也有前來吊唁的親朋友好友一起伴柩過夜的。

引魂 也叫“討五俗”,古時候喪俗。把裝有食糧的瓶子與口袋放進棺材隨葬,謂之“引魂”。此俗始於商封時期,後民間沿襲成為用裝有食糧的瓶子和口袋隨葬,使死者不受饑餓。

選吉穴、打金井 相墓,選吉穴是喪葬禮儀中的重要一俗,淮安民間認為祖上墓穴選擇的好賴,對下代作用與影響極大,假如祖墓葬在堪輿風水寶地上,則下代gaoguan厚祿,甚至可以登皇位。假如祖墓風水不好,則傢境敗落,人丁也不興盛,故在殯葬時務必要請風水先生或陰陽先生選擇“吉壤”,陰陽先生依據晉代郭璞所傳的《 葬書》 相墓術,用羅盤為卜具,觀其“陰宅”周圍的地形,風向,水流等形勢,以避禍得福為基準,選擇墓穴。

打金井即挖墓穴。在陰陽先生選擇好的墓地上,按卜定的方位,破土挖穴。打井挖土時,第1鍬土須收藏一邊,緊接著一直至挖好為止,井的大小、深淺,視棺材的大小來定,以容下棺材為宜,穴之深度比棺高五十公分,即落棺後,棺蓋離地面五十公分。有的找金井時,假如發現“四對頭”,則需重新在墓地上擇“吉穴”。“四對頭”是:“生對頭”、“死對頭”、“硬對頭”、“軟對頭”。假如打井時,發現有蛇、蟻、鼠、黃鼠狼等的巢穴,稱生對頭;假如發現有古墓和朽骨等,稱死對頭;假如發現塊石、大塊砂礓等,稱硬對頭;假如井下生水,稱軟對頭。如遇上述四對頭一者,則需另外擇地打井,民間俗稱“四不葬”。

抬殤出殯 又稱“抬重”、“舉重”,即抬棺材。抬重人員稱“殤夫”。出殯前,喪傢就要請好殤夫,出殯前夜,喪傢要專設酒席款待殤夫,死者傢屬向殤夫安席,以示請之幫忙。殤夫以抬杠抬送靈柩,抬殤人員的多少,視棺材的大小,墓地的遠近來定,一般八人或者十六人。民間風俗規定,棺材在起重後必須一口氣送至墓穴,中途不準落地,抬時須十分謹慎,切忌發生事故,要不然系對死者不尊重,對喪傢不吉利。於是,殤夫必須在抬殤中輪換,為瞭使出殯不發生事故,喪傢一直跟隨員柩左右,不時問殤夫作揖,以求他們平安抬到墓地。

出殯通常來講在清晨舉行,凡準備隨棺下地的人員,早晨必須進食,不得空腹,並且不準吃豆腐。負責舉重的殤夫,先準備好“龍杠”、“茼索”,並捆綁在棺柩上,等候支事的安排。出棺之前,先將靈堂的祭桌及祭祀物品搬到大門口,緊接著由長孝子頭頂“逝者牌位”,兩旁由表兄弟扶架,從靈堂內將“牌位”請到外面的供桌上,孝子一一向“逝者牌位”叩頭。叩畢,孝子分跪在供桌兩旁,向吊喪的親朋友好友行禮,禮畢,仍由長孝子將“逝者牌位”用頭頂著送回正屋中的供桌上(一般是放在傢裡堂櫃上),永久供奉,或以後供入祖祠。這一儀俗稱“回靈”。回靈結束,接著“請棺”,即將棺柩從正屋內“請”到外面來。請棺時,孝子在棺頭扶棺,閨女、兒媳等在棺尾痛哭,舉重人員分兩邊,用手托棺底,將棺柩抬到外面,放在兩條長板凳上,並且將喪盆、倒頭飯、引魂燈(也叫倒頭燈)以及一些祭祀物品,移出門外。棺柩抬至大門口,殤夫在棺上綁好“龍杠”,孝子跪在棺前,眾親發再次向棺柩磕頭,孝子回謝,禮畢,即“起程”。殤夫將棺柩拾起,長孝子雙膝跪倒,頭頂喪盆,靈柩啟動,長孝子將喪盆摔碎,俗稱“摔老盆”。並 且,殤夫將置棺的兩長板凳向前推倒。這時鼓樂齊鳴,哭聲一片。前面紙幡、紙人、紙馬引路,吹鼓手緊跟,後面孫子扛著“柳魂枝”,再後是撒冥幣的,接著,孝子在棺頭領棺,後面是棺柩,拿草把的人(留著墊棺用)和送葬的親屬、吊客及抬筐的人,最後是送葬的婦女,他們一路啼哭,送葬隊伍浩浩蕩蕩。

擺路祭 莊鄰戚友,為死者在必經的路上設祭,稱“路祭”。在喪傢發喪之前,舉行路祭者必須事先送去祭貼,以便到時停柩。設路祭者要提前在路旁設置一方桌,桌上擺香燭祭祀物品,送葬隊伍遇見祭桌後,立即停柩,祭喪者在棺頭脆拜叩首,有的行三拜九叩禮。,路祭有二種,一是一傢設祭,整個傢人在路旁等候,並行跪拜禮;一是幾傢共同設祭,凡參與者都要等候路旁,祭奠時,先由一主祭者跪在棺頭行四叩首禮,緊接著示意將桌上的祭祀物品灑在棺前,完畢再跪拜,接著外人一一跪拜。在路祭中,孝子一直跪在棺頭右旁,向路祭者磕頭回謝,祭畢,繼續起棺行進。

下葬

墓穴挖好後,即舉行“落葬”儀式。落葬時,鼓樂齊鳴,先將陪葬物品放於坑底,並在坑底撒銅錢等硬幣,孝子們從坑底將銅錢等檢起1。二枚帶回,緊接著將杠索解下,用繩索兜住棺底,將棺緩緩放落坑內。

棺落葬後,鼓樂停,送葬者均解下孝巾、孝帽。此時,孝子也解下孝巾,脫下鞋子,將挖墓穴的第1鍬土用衣襟兜回傢裡。在返回時,一不能走原路(送葬時走的路),二不準回頭張望,三是到傢後,不能先進屋,要攔門吃塊糕點,緊接著將土倒在門後或者水缸根底。

在棺柩落葬後,將送葬的紙紮,包括幡、轎、馬等焚化,焚化時須將放在轎內的四個“轎夫”取出,放於轎之四角,一起焚燒。另外將一對站棚人的腳下支架折斷,:“某某上轎”、“某某騎馬”。

等孝子離開墓地後,舉重人員即用一根紅線從棺頭至棺尾的井口上拉直,在線的中間系一方孔銅幣,用來測定棺柩在井穴中的正中位置,並且將“引魂燈”(倒頭燈)放在棺頭,丟上一盒火柴,緊接著堆土封棺,直至墳堆高出地面一至二米止。並且將“柳魂枝”插在墳的下首,即棺尾的中間,同時把“倒頭飯”扣在墳頂上。殯葬完後,眾人紛紛返回,但不走原路。走到村頭三岔路口時,必須從燒松枝或鋪蓋的火堆上跨過。

葬畢,陰陽先生和吹鼓手則各奔東西,送喪人一一磕頭,脫孝而歸。但兒子、兒媳必須同時在前行走,看誰先到傢中,認為,誰先跨進傢門坎,便為吉利。回傢後,孝子們分吃“倒頭飯”,外人必須經燒鋪蓋的火堆上跨過,並吃專人等候分發的糕點、糖果、緊接著才能進門。

繞縞子 棺柩送走以後,喪傢立刻將死者的鋪蓋、平時用過的東西及掛在門旁的縞子,背到三岔路口,等殤夫回來路過瞭這處,即點火焚燒。此間,要用鍬、銑等工具將鋪蓋挑起來燒,除蘆席留下一個角外,其餘東西都必須燒透燒盡。認為,燒過東西,死者在陰間裡就可享用,假如燒不透,則會變成殘缺,死者也就無法享用瞭。送葬回來的人必須從火堆上跨過,並且將手裡的工具放在火上烤一下,叫“燎龍杠”,俗說可以避邪免災。殤夫回來後,喪傢設酒筵款待,飯畢,死者兒女們都分得死者一件遺物,其他親朋友好友飯後散去。

酒席 普通人傢做喪事正常開吊三天,第1天是“傢奠”, 又稱“小開門”,隻有至親近族吃便飯,第2天是“正吊”,又叫“大開門”,主要酒席在這一天。常常吊客過多,從中午開席直至晚上才能結束,這叫“流水席”。送葬回來後,吃的是“回靈席”,假如是老喪,民間稱“白喜事”,也稱“喜喪”,在酒席上,有“偷餐具”風俗。即散席後,參加筵席的親朋友好友每人“偷”1。二件,其中有酒杯、湯匙、小碗等。相傳喜喪碗、匙“偷”之吉利,帶回去留給子孫用,一可避邪免災,二可以添壽。為瞭滿足吊喪者“偷”碗和匙的風俗,喪傢刻意準備一小批小棍具,並假裝不曉得。任其“偷”拿。

謝喪 即孝子感謝吊喪者,有的除吊喪時謝吊外,還在葬後第2天黎明,由一人攜地氈,領到附近的親朋友好友住處,作“踵謝”。叩拜過,領者高喊“謝金子啦!!!”鋪下地氈,孝子磕頭拜謝。假如路途遙遠,則用謝柬謝喪。

圓墳 又稱“暖墳”、“暖墓”。喪傢於死者葬後第3天,至新墳上添土、奠紙、舉哀。通常是孝子率整個傢老幼到墳上,亦有的是凡有服之親都去,傢人要哭繞新墳三匝而後歸。

求張傢港婚喪嫁娶習俗習慣

婚喪喜慶風俗

1。婚 嫁

舊式婚配流程繁瑣異常,民國時期倡導文明出嫁,但民間仍然大量存在舊式愛情婚姻。解放後,倡導自由戀愛,自主愛情婚姻,婚配手續大為簡化,男女雙方相互看中,到瞭出嫁年齡去鄉鎮民政部門登記,領取出嫁證,就成合法夫妻。但民間舊式婚配遺風尚存,僅廢除包辦,剔除活動,簡化手續而己,很多風俗保留到現在。其過程大體如下:

說媒 舊時,男方相中門第相當,年齡相仿之女,請媒妁撮合,媒人總是誇張男方財富、容貌、品學、勤勞儉樸,盡情說合,征得女方傢長同意就可“相親”瞭。今民間仍有不少男女攀親是央人作伐的,說合者稱“介紹人”,等同於媒人。即便是男女雙方自由戀愛,到需要送聘禮、訂婚、出嫁時,也得臨時拉一個人充當“介紹人”,人稱“現成媒人”。

相親 經媒人說合,僅需傢長同意,就能夠由媒人領著男方到女方傢去相親,著重是看女方容貌,考察人品。女方到男方傢去,是由女方媽媽等親屬代相親的,除相男方長相外,關鍵看男傢的房舍田產,打聽男方的人品。今常由媒人牽線,男女雙方當面考察。相親有條規矩,假如相不中,是決不肯在對方傢裡用膳的。

送庚貼 庚貼即寫著生辰八字的貼子。“相親”雙方滿意後就可送庚貼。依照舊式流程在送庚貼前,先由男方發出“求貼”,女方無異議就發出“允貼”,男方接到“允貼” 後,立即發出“請庚貼”,女方接到“請庚貼”後,立即發出“庚貼”。為簡化手續,減少媒人的往返,常由男方一次發出“求貼”和“請庚貼”,女方一次性回上 “允貼”和“庚貼”。

媒妁持女方庚貼送往男傢,進男宅時要急匆匆地把它壓在男傢灶上的香爐下。男傢取出庚貼,請人精密推算,精密推算既妥,緊接著擇吉日行聘定親。今這一過程已逐漸消失。

行聘 經算命的排生辰八字,男女無相克之處,即可行聘,行聘即定親、訂婚,本地區稱“押日”、“吃小喜酒”。由男傢擇定吉日,備聘貼、聘禮送往女傢,是日男女兩傢各自設宴款待親朋友好友。一般為中午男方先到女方去吃中飯,下午,女的到男傢去吃晚飯。雙方傢長和親戚中的長輩要出禮,俗稱:“叫錢”。舊時,聘禮的多寡,貧富懸殊,從2石米到20石米不等,豪門富室競尚奢華,聘禮多達千金,故女子有“千金小姐”之稱。此項聘金為女方將來置辦嫁妝之需,在聘金之外還有各色飾物,或金銀玉器或珠寶或佈匹,以多為貴,女方常斤斤計較,雙方討價還價,媒人兩頭奔走,居間調停。解放後,行聘的聘金不含嫁妝費。解放初期至60年代,一般聘禮為一套衣服料,兩斤毛線,一副金耳環(或一隻金戒指),人民幣數十元不等。70至80年代,一般工薪階層為一輛自行車(或縫紉機)、一隻金戒指、一付金耳環、一塊手表、衣料、毛線,外加數百元至千元不等。90年代以來,一般工薪階層為金項鏈、金戒子、金耳環和人民幣萬元左右。“押日”後,即屬定瞭婚約,如將來悔約,按慣例,男方悔約,此項聘禮就自行丟棄,如屬女方悔約,則需將聘禮歸還男方。

出嫁 1950年開始,貫徹執行《愛情婚姻法》,實行自由擇偶,廢除封建包辦、買賣愛情婚姻,排八字、卜卦算命等系列活動漸趨消失。但守舊的婚配方式仍在老百姓中存在,僅為形式簡化而已。

出嫁的程式大體如下:請期,就是男方通過介紹人與女方商定完婚日子。其方式為陰歷七月初二,由媒人(或稱介紹人)陪同男方到女傢去“送節禮”。常常在受禮與不受禮之間要有幾番往返搗鼓,一直到8。15日為止。假如女傢收下“節禮”,就算答應在本年度或春節前後定日子出嫁。其時,由男方付給女方的嫁妝費就在這送節禮的過程中商定。一般工薪階層的標準為一套新房裡的傢具、電視機、電冰箱、收音機、影碟機等折算的價目,外加衣著費用。檔次的上下視傢庭境況來定。女方用這筆錢購買上述用品於婚前或出嫁那天下午火運抵男傢。迎娶,婚日上午,新郎備香煙、白酒、喜糖、魚、肉以及喜錢,在介紹人陪同下到女方傢去迎娶。迎娶新娘在清末至民國時期用花轎、黃包車、獨輪車。解放後,改乘自行車、拖拉機或者步行。最近幾年以來,新娘結婚坐的是面包車或轎車。新郎抵門,燃放炮竹,女傢款以蓮子羹、湯圓、雞蛋,稱為“三道茶”,用畢即告別回傢恭候新娘“於歸”——嫁到夫傢。今新郎要在新娘傢用罷午餐後方始返傢。下午,男方來人“起嫁妝”妝奩多為傢具、被褥、傢用電器等。嫁妝到達男傢,把新房佈置和佈局一新。臨近傍晚,在介紹人的再三催促下,新娘盛妝結婚,告別爸媽親人,嚶嚶哭泣,在介紹人引導和幾名未婚女朋友的陪同下,在華燈初上時抵達夫傢。男方燃放爆竹迎接,將新娘扶入中堂。合巹,即俗稱拜堂成親,是婚禮中最要緊的禮節,拜堂後即為合法夫妻(而今,出嫁證在舉行婚禮前一些時日裡早已領取瞭)。拜堂,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緊接著夫妻對拜,今改為行鞠躬禮。拜堂畢,新郎新娘各執紅綠綢帶的一端,由新郎牽引,踏著地上鋪設的青佈袋,逐步趨向洞房,佈袋依次向前鋪墊,謂之“傳代”。鬧新房,新娘進門宴會開始,宴罷,客人們不分男女老幼擁入新房,對新人故意評頭品足,說笑調侃,索討喜糖,逗耍新娘。逗耍對象除一對新人外,還將公婆小叔扯進新房取鬧。主人不認為忤,反以為榮,鬧得越兇,主人越有自尊,叫做“鬧發祿”。鬧新房不分年序尊卑,所謂“三日無老少”。此俗,鄉間仍有,但已淡化。舊時,新娘出嫁之夜,從上轎之後起到進洞房是絕對不能開口說話的。新婚夫婦吃罷合巹酒,即花筵夜飯後就寢。按例,新郎用秤桿挑開新娘面紗,新娘仍嚴守緘默,因傳統說法,新娘開口不吉。此俗,今已不存,新娘進門後即在婆母引導下會見親屬長輩。會親,女方爸媽、親戚在女兒結婚後的翌日,到婿傢與女婿的爸媽、親戚會見,謂之會親。此俗原老沙人所有,今其他語音的移民後代也普遍仿效。參加會親的女方親戚一般達三四十人。歸寧,俗稱“回門”。婚後第3天,新婦偕同老公備瞭禮品回到娘傢,省問爸媽長輩安寧。當晚必須回到夫傢。做滿月,婚後匝月,嶽傢盛備禮物送往婿傢,稱作“做滿月”。至此,婚嫁禮節才算結束。

舊式愛情婚姻還有如下種種:

指腹為婚,嬰兒尚在胎中,雙方傢長已指腹聯姻。

中表聯姻,這在解放前甚多,認為親上加親,可以加深戚誼。解放後,因中表為血緣近親,禁止成婚.

童養媳,境內叫“養媳婦”。貧苦人傢的女孩無法養活,送與他人做童養媳,亦有男傢貧寒,怕將來娶不起媳婦,就從小收養一個貧苦人傢的女孩子作童養媳。童養媳沒有社會地位,自小相當地受歧視和虐待,長成後被強制成婚。

搶親,兒女幼年訂婚,長成後,男傢貧寒,無錢娶親,或女方有賴婚意向,這時就會發生搶親。還有一種搶親是搶寡婦。漢子傢貧討不起媳婦,就去搶寡婦成親,亦有寡婦相中瞭人,但舊時寡婦再醮要遭非議,而甘願被“搶”的。搶親時,先窺探女方在何處,緊接著準備好爆竹,組織人員潛往設伏。搶親有規矩,務必是先由新郎去抓住女方,緊接著大傢一擁而上強行搶走;在拉住女方的並 且,連放兩個爆竹,爆竹一響,鄰裡鄉親就不再阻攔。

拔親,男方長輩在兒孫輩婚期前突然病故,男方不願將婚事延期,就將婚事提前舉行。把死者擱置一邊,先舉行喜事,婚事儀式結束後再舉喪。

入贅,俗稱招女婿,舊時,男方貧窮,女方富有,男方入贅女傢。入贅後男方有易姓女姓者,有不易姓者,但生育子女要隨女方的姓。今獨生子女多,男方到女方傢成婚者增多。這與舊時的入贅已有所區別。

換親,俗稱姑娘換嫂嫂。兩傢都因傢境貧寒,無力攀媳婦,雙方互將女兒給對方兒子成婚,互不出聘金,婚事簡辦。解放後,這種方式的婚配逐漸減少。

,是一種社會陋習。有三種情況:第1種,舊時未婚夫死,未婚妻抱神主牌位成婚,終身不嫁。這種陋習近代已無。第2種,有婚約的男女雙方夭折,經雙方傢長同意合葬成“夫妻”。第3種。夭折的男女生前本無婚約,雙方傢長通過“攀陰親”,將他倆撮合成“夫妻”。這兩種陋習尚未絕跡。

2。喪 葬

訃告與報喪 境內風俗,人死後,其傢人立即發出訃文,略述死者名諱、享年、死亡時間和舉喪吊祭日期,由孝子(也可請他人代勞)持把雨傘至親戚、族人處報喪,俗稱報死訊。喪者每至一傢,其傢一定會泡碗糖茶或燒水孵雞蛋給報喪者吃下,以求吉避兇。

祭奠與吊唁 殮前為死者沐浴更衣,剪發整容,移至前屋中堂,掛白佈幃幔,設靈位,擺遺像,設香燭齋飯祭奠。憑吊一般為3日,到第3日舉喪出殯。在此期間,直系子孫披麻戴孝日夜守靈,親朋友好友陸續前往吊唁,大部分人在舉喪日前往吊唁。喪儀一般為香燭、冥幣,解放後除上述祭祀物品外還送花圈、綢被、毛毯等物。吊唁稱“望喪”。親朋友好友前來吊唁,孝子孝女跪迎,哀樂齊鳴,死者女眷在靈堂哀聲號啕。如吊唁者向死者行跪拜禮,死者子女要在一側跪著俯伏於地,以示還禮。

舉喪與出殯 一般在死者死後的第3日舉喪,俗稱“發喪”。舊時,請道士做道場或請沙彌做法事,此俗在解放後屢禁不止。是日,請親戚朋友,鄰裡鄉親前往聚餐送葬,稱為“吃白米飯”、“吃豆腐”。60年代前以棺木入殮死者,實行土葬。實行土葬時,先選好墓地,掘好墓穴,出殯時,子孫先行,眾人抬著棺木居中,親朋友好友隨後。領行者一路撒冥幣,稱為“買路錢’。棺木入穴後即填土堆墳。送葬者回到喪傢時,要在喪傢燃起的火堆(俗稱“燒床柴”)邊上熏一下,緊接著吃一點喪傢準備好的糖水和雲片糕,以除晦驅邪。1966年開始實行火化。

解放前殯葬,貧富差別甚大。富者棺木在傢擱置49天,甚至三年才出殯,棺木安置在地礦裡。貧者草草入殮,無錢發喪,鄰裡相幫一埋瞭之。更有一無所有者,無地下葬,由他人義捐蘆席一張卷瞭死者送往亂墳場(義塚)埋葬。

奉祀與七數 民間喪葬後大多設靈座,放牌位、遺像,每日早中兩餐送上羹飯供奉,舊時,一直要到三年“脫孝”為止。解放後,此俗仍存在,但時間縮短為百日或1年。今市鎮居民在商品套房內無法設靈座,此俗漸變。

民間有“守七”的風俗,死者自去世之日起,其傢屬每隔7日要設祭1次,直到49天,第七個七日,俗稱“斷七”為止。其中以“頭七”和“六七”(或“五七”)最為隆重。“頭七”晚上祭祀死者,至親好友廝守通宵,午夜吃“頭七餛飩”,派人到他人地裡“偷菜”,目的是要被偷之傢咒罵,據說罵得越兇,財發得越快。而被偷之傢常會察覺近旁人傢“燒頭七”的隱秘而噤若寒蟬。此俗民間尚存。在死者第5個或第6個七日忌日,其傢屬請僧侶或道士做法事超度,叫“做六七”,遍請親朋友好友前來參祭。死者已結婚的閨女,於“六七”的前一天晚,置辦三牲、果品前來祭祀,人稱“燒六七羹飯”。這祭桌一直設到“六七”忌日的下午。“斷七”以後,喪禮才告結束。

3。喜 慶

生育 催生,分娩前嶽丈傢要做一種叫“催生團”的大粉團、彩蛋、菜肴及嬰兒衣帽、尿佈等物件送往婿傢,稱做“催生”。送紅蛋,嬰兒誕生要染紅蛋分送娘傢及親戚。生男孩送紅蛋要成奇數,生女孩送紅蛋成偶數。收到紅蛋者必須去送產婦羹。產婦羹,收到報喜紅蛋的娘傢及親戚,備瞭食品去探望產婦,叫“望產婦”、“送產婦羹”。產婦羹中常常見到的有雞蛋、糖、油馓子,其餘胡桃、桂園、蜜棗、蓮子、雞、魚、肉等皆可以送。今有親朋友好友幹脆送錢而不送食品。做三朝,分娩3日要“做三朝”,叫湯餅筵、吃三朝面,陳設酒饌敬神祀祖。做彌月,分娩匝月,為子女剃發,置辦酒席以湯餅和粉團款待親朋友好友,叫做彌月。周歲,孩子滿一周歲,稱做“滿期(jī)”是件較重要的喜事,要辦“滿期”酒筵款待親朋,外婆傢再次送給孩子衣帽鞋襪。

命名 為孩子命名是一件大事。舊時,稍有名望的人有名有字,普通人亦有乳名、學名兩種。乳名是孩子生下來之後爸媽或祖爸媽給起之名字,俗稱“小名”;上學時啟蒙教師重新為孩子起個學名,俗稱“大號”。

命名常烙有時代印記。清末至民國時期,男孩之名字常帶有福、祿、壽、富、貴和金、銀、財、寶、吉、祥等字眼,女孩之名字常帶有鳳、貞、珠、玉、花、雪、琴等字眼。解放初期名建國、保衛、念恩的較多,60年代初以“騰飛、躍進”命名的不少,“文化大剪掉鞭子”時期,“衛東、紅兵、建軍、文革”等名字當作時尚,改革開放以來帶“振興、中華”等字眼之名字應運而生。像這樣的名字反映瞭願望和期盼。

命名帶有成份的。請算命的排生辰八字,認為五行不全者用金木水土火等字或這幾個字作偏旁的字來命名。怕孩子長不大,用貓、狗等名稱來命名,或帶上根、柱、石等字眼,以圖將孩子拴住。假如頭胎是女孩,名字多數是招弟、領弟、盼弟、想弟、來弟等等。

大戶人傢有傢譜、族譜者,乳名不拘,但正名是由族中長者按預定的輩份序列排定的字序來命名。

生日 舊時,境內居民過生日,除孩子周歲生日比較隆重外,其餘生日紀念都較簡單,不邀請親朋友好友祝賀,自傢吃一頓面條而已。90年代開始,為孩子過生日逐漸隆重起來,時興送玩具、蛋糕、點小紅燭。最近幾年以來有不少年滿三十歲者舉辦生日筵席,宴請賓朋。

慶壽 民間稱“做壽”、“吃面”。一般六十歲做壽,富者有在五十歲就做壽的,以後每隔10年舉行一次。做壽,做九不做十,即59歲慶祝六十歲壽辰。

慶壽日為老人誕生的日子。是日舉行壽筵,子孫親朋前來送壽禮,吃壽面。除親骨肉相邀前來祝壽外,一般親朋友好友和鄰裡是不邀請的,他們是聞訊自動來的。老話說“請吃喜酒捺吃面”,意思是其他喜慶宴是非請未到席的,而壽筵則可不請自到。

慶壽的禮品。舊時,一般親朋友好友和鄰裡送一籃重三四斤不扯斷的長面條,上覆一條紅紙,和稱做喜糕的雲片糕兩貼;至親骨肉及近親除送壽面、喜糕外,要有香燭鞭炮,有的還送壽幛、壽軸、食品等。最近幾年以來變送壽面為蛋糕和營養補品,繼而進展到不送食品送鈔票,所以有為官不正者,借為爸媽做壽而斂錢。

舊時祝壽,被慶者端坐壽星軸下,子孫親朋按大小次序,成雙結對,點燭焚香,向被慶者禮拜,口道吉祥語,諸如“福如東海,壽比南山”、“萬壽無疆,子孫滿堂” 之類。今焚香禮拜已少見,常常見到的作法是親戚朋友在筵席上舉杯敬酒祝賀。做壽者吹滅蛋糕上的紅燭,在祝生日快樂的歌聲樂曲聲中分吃蛋糕。

待匠酒 民間建房造屋落成以後,要選定吉日宴請匠工和親朋友好友,稱“待匠酒”。建房造屋是件大事,有的是盡瞭一生的精力和積蓄才建造起房屋。宴會之隆重不亞於其他婚喪喜慶,常常遍邀親朋友好友赴宴。親朋、鄰裡鄉親都會前往送禮賀喜。解放後,改送禮品為錢鈔,此俗到現在盛行。

參軍、入學宴會 80年代開始,青年人參軍入伍和考取大專院校都屬喜事,親朋友好友常備禮品前去慶賀,主傢設宴款待親朋友好友、師長及有關鄉村幹部。

婚喪喜慶,親朋鄰裡之間禮尚往來稱做“送人情”。最近幾年以來奢華競逐,互相攀比加碼。有道是“人情不是債,敲碎鍋子當鐵賣”,“人情”固然不是債務,但比債務要緊,就是砸鍋賣鐵也得去“送人情”。

責任編輯: 張傢港。錦豐

左右眼跳吉兇預測推算預兆

“左眼跳吉,右眼跳災”,其實也就是說這是一種比較籠統的講法,那麼左右眼跳是什麼征兆?眼皮跳是吉兆還是兇兆?跟一起瞭解更加的多內容。眼跳是因為眼部肌肉不自主的震顫形成的,為您精心準備瞭眼跳測吉兇的相關主題哦。

左眼跳是什麼征兆?

01.子時(23:00-01:00):左眼皮跳,意外之喜降臨,會有不錯好運。

02.醜時(01:00-03:00):左眼皮跳,傢裡近日很麻煩,大小事困擾著,短期內一籌莫展。。

03.寅時(03:00-05:00):左眼皮跳,會有朋友自遠方而來,吃你一頓。。

04.卯時(05:00-07:00):左眼皮跳,貴人貴客報到,讓你生命重現曙光,多留意忽然出此刻身邊很久不見的friend。

05.辰時(07:00-09:00):左眼皮跳,人際交往會變好,許久不見的friend再次相逢,可能捎來挺好的喜訊。

06.巳時(09:00-11:00):左眼皮跳,會有好處可以撈,當前的你頗有利用價值,別人都會讓你三分。

07.午時(11:00-13:00):左眼皮跳,長期耕耘總算有瞭最終,可以松一口氣準備享受成果。

08.未時(13:00-15:00):左眼皮跳,可可以在打賭或玩麻將時輸瞭很多錢,別輸光瞭才來後悔。

09.申時(15:00-17:00):左眼皮跳,忽然想起的事情快點去做,此時最容易成功。

10.酉時(17:00-19:00):左眼皮跳,為人辛苦為人忙,好在有收獲,幫別人也是在幫自己。

11.戌時(19:00-21:00):左眼皮跳,有人指派工作給你,不如果想太多,快點答應,其他別的問題會自然會迎刃而解。

12.亥時(21:00-23:00):左眼皮跳,享受傢庭圓滿、多方肯定,再加把勁,會做得更漂亮。

右眼跳是什麼征兆?

01.子時(23:00-01:00):右眼皮跳,有人目的不明的人請你吃飯,要經常斟酌。

02.醜時(01:00-03:00):右眼皮跳,有人思念你,或許是很久沒有見過的人。

03.寅時(03:00-05:00):右眼皮跳,近日你愛的人有機會獲得意外之財。

04.卯時(05:00-07:00):右眼皮跳,不必過於擔心可能發生危險的狀況。

05.辰時(07:00-09:00):右眼皮跳,錢財不知不覺地流失掉,花瞭很多冤枉錢。

06.巳時(09:00-11:00):右眼皮跳,開車小心,提醒傢人多註意和提防平安,危險出此刻四周。

07.午時(11:00-13:00):右眼皮跳,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還好機率不高,繼續保持警戒才好。

08.未時(13:00-15:00):右眼皮跳,有好事發生,但屬於不會很興奮的類型小事。

09.申時(15:00-17:00):右眼皮跳,異性緣佳,貴人就是異性。

10.酉時(17:00-19:00):右眼皮跳,剛認識的friend就能夠熟得不得瞭,與他們多混熟點會很不錯。

11.戌時(19:00-21:00):右眼皮跳,小心小人隨時準備落井下石,別太過分。

左眼跳有啥征兆

不是隻分左右眼跳的,還要看是哪個時辰,下面是跳眼法測吉兇全解,你去對下:子時:左有貴人,右有飲食。午時:左主飲食,右有兇事。

醜時:左有憂人,右有人恩。未時:左主吉昌,右有中喜。

寅時:左遠人來,右若事至。申時:左有破財,右有女思。

卯時:左貴客來,右平安進。酉時:左有客來,右遠客至。

辰時:左遠客來,右主損害。戌時:左有客至,右主聚會。

巳時:左有飲食,右有兇惡。亥時:左主客至,右主官非。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