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幹後地支天幹甲子五行(天幹能夠生地支嗎)
地支方位圖
十二地支對應什麼方位? 子:五行屬陽水,位居北方。
醜:五行屬陰土,位居東北方。
寅:五行屬陽木,位居東北方。
卯:五行屬陰木,位居東方。
辰:五行屬陽土,位居東南方。
巳:五行屬陰火,位居東南方。
午:五行屬陽火,位居南方。
未:五行屬陰土,位居西南。
申:五行屬陽金,位居西南方。
酉:五行屬陰金,位居西方。
戌:五行屬陽土,位居西北方。
亥:五行屬陰水耽位居西北方。
天幹地支與先天八卦方位配圖 先天八卦(伏羲八卦)傳說為伏羲所創沒有圖形後由宋朝邵雍依據《說卦》而配置成圖天幹是由京房的納甲法來配置的地支也沒有是按在天垂象在地成形來述說的即乾金為天坎水為水艮土為山離火為火坤土為地兌金為澤巽木為風震木為雷乾震坎艮為陽卦坤巽離兌為陰卦就這樣
十二地支祿位分別為哪些方位:十幹均有祿位,那麼地支祿位各是什麼? 五行中庸之位,臨官之位,對應方位,也可結合九宮分野
地支之來源 地支是我國古代天文學最最核心的內容,是我國古代天文學最要緊的符號。天文來自具體對天象的觀察。要言不煩,地支來源古時候二十八星宿另一種一年的表達。 子代表鼠,醜代表牛,寅代表虎;卯代表兔,辰代表龍,巳代表蛇,午代表馬,未代表羊,申代表猴,酉代表雞,戌代表狗,亥代表豬。同時古代人們發現十二屬相的分佈很有特點,打比方說,鼠年旺者年份,北方的鼠更加的多,因此子為北方;我國東北的虎很兇很大,因此寅居東北;東南為沿海地帶,為龍之故鄉,因此辰居東南方。古代人們依據這種規律,發現瞭十二屬相與十二方位的關系,如下圖預示:(十二屬相圖、十二方位空間圖)十二屬相圖十二方位空間圖並 且,古代人們又發現木星也是圍繞著太陽旋轉,其周期近十二年。十二屬相顯象活動周期恰與木星繞太陽運轉周期互相對應。古代人們經過長期的觀察發現定位為,地球上十二屬相的顯象活動交替輪回的變化是受到木星繞太陽運轉規律的作用與影響所產生,木星、太陽、地球三者在運行時構成瞭一定的角度關系,它們本身放射出來的能量場因為每一年所處位置的區別,在地球上形成的能量場也不同,當形成的能量場適合於鼠的生長時,鼠就特別多、非常旺,就叫做子年。此一年出生人總是多多少少的帶有點鼠的品德性格特點。同樣可以推知;當木星與地球、太陽之間構成的角度關系放射出來的能量場適合牛的生長時,牛就膘肥體壯,就叫醜年,此一年出生人就多少帶有點牛脾氣……由此,可以說,木星的運轉規律決定著地球上十二屬相的變化,十二屬相與十二空間方位代號就是古代人們強命名的十二地支,因此而知十二屬相、十二空間方位、十二地支,三者統一的強命名代號為十二地支。因地支是地球圍繞著太陽公轉的一個橢圓軌跡其度數為365又1/4度,其地磁的場能反映應定位為365又1/4度,365又1/4除以十二總結出每一地支所占的方位空間度數為30。4375度;因其相對位置不同,而形成的區別的場能,相對來講對人類吉兇禍福的變化也不同。 中國在漢武帝以前用天幹地支紀年;從漢武帝到清末,用皇帝年號加天幹地支紀年; 民國初期用民國誕生時間來紀年兼或使用公元紀年,民國以後廣泛采用公元紀年。 天幹(Heavenly Stems)預示次序 地支(Earthly Branches)計算時日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春節在每一年的農歷正月初一是近代才確定下來的。辛亥剪掉鞭子後,皇帝年號被廢除,而幹支紀年一直沿用。1912年,孫中山先生宣佈廢除舊歷,采用公歷紀年。到瞭1914年,時任民國大總統袁世凱頒佈法令,規定每一年的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在此之前,傳統上以立春作為歲首。而民國的老黃歷,上面還是以立春為一個生肖年開始的節點。“十一五”國傢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我國古代歷法》一書中闡述瞭幹支紀年是幹支歷的一部分,且從立春起算!!!並明確指出兩千多年來幹支歷與陰歷(數序紀時)“既相互配合又各自成系統”!!!意思很清楚明白,自古陰歷就借用幹支來紀年。但陰歷從正月初一起算不能改變幹支紀年從立春起算這一原則。下表中所列公歷年月日均為陰歷正月初一所在之日,而陰歷是數序紀時,幹支歷卻是天幹地支這一存有天地密碼的紀時,二者是不一樣的歷法。固從古至今幹支、五行、生肖存在著關聯性,隻與幹支歷有關。 第1循環開始 第1循環結束 第2循環開始 第2循環結束 幹支 五行 生肖 1900年1月31日 1901年2月18日 1960年1月28日 1961年2月14日 庚子 金 鼠 1901年2月19日 1902年2月7日 1961年2月15日 1962年2月4日 辛醜 金 牛 。。。。。。>>
五行預示什麼方位 我國古典哲學認為,“五行”即宇宙中的五種基本元素。代表很廣泛。
1。代表方位:東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间位置土。
2。代表季節(節令):春木;夏火;秋金;冬水;每季末月土。
3。代表顏色:青木;紅火;白金;黑水;黃土。
4。代表五臟:肝木;心火;肺金;腎水;脾土。
5。代表情志:怒木;喜火;悲金;驚水;思土。
6。代表天幹:甲乙木;丙丁火;庚辛金;壬癸水;戊己土。
7。代表地支:寅卯木;巳午火;申酉金;亥子水;辰戌醜未土。
8。代表八卦:震巽木;離火;兌乾金;坎水;坤艮土。
通過五行的生、克、制、化的矛盾和統一,平衡和不平衡,可以產生世間萬物,可以產生吉、兇、禍、福。若深究其理,則可發現其玄妙無窮!!!
具體的五行方位圖如下: 火
木 土 金
水
上面這個五行方位圖(務 必要記住的),為東方木(請特別註意和提防,圖中的方位,是以《易經》的方位為準,不是現代畫地圖的方位),西方金,北方水,南方火,中间位置土,這個方位非常有道理。我們在明朝時也開礦,那個時候其實沒有地質學,如何知道何處有礦,雖然有的是當地的居民發現的,但大都是靠八卦五行的道理,來推測斷定五行的中心。西方金,在 *** ,越到西方,藏金越多。東方木,植物易生發,早受陽光熱能。南方火,氣候熾熱。北方水,冰雪最多。初看似乎五行方位很亂,再作認真觀察,不可以說它沒有理由,古代人們是如何發現這個金科玉律的呢?以金為例:
金生水,在《千字文》――這篇文字很妙,以一千個不同的字,寫成瞭這篇文章,把天文、地理、物理、等等,都容納進去瞭,幼年讀來似乎無關緊要,實在是一篇很偉大的著作,其中有一句“金生麗水”,這個麗水不是浙江的麗水縣。麗水是形容水多,凡是藏金的地方,一定是雨帶地區。我初到時,看到有金銅礦務局,問起產金的地方在金山、瑞芳一帶,我說那裡的雨量一定許多,果然基隆、金山、瑞芳一帶常下雨,這便是“金生麗水”,藏金的地方雨水多。
金克木,當然砍木頭要用鐵器,或用鋸子去鋸,這還不足為奇。在古時候,如果門口有一棵大樹,認為風水不好,而又覺得砍伐麻煩,不如讓它自己枯死,就用一枚大鐵釘,打到樹的中心,這棵樹很快就枯萎瞭,這便是金克木的現象。
另外一個哲學的道理,例如金生水,在古時候就論:“水者金之子。”水是金的兒子,於是水生木,木是水的兒子,木生火,火是木之子,火生土,土是火之子,土生金,金又是土之子。
克那麼是隔代相克。好久以前有一個笑話,一個祖父打孫子,但是他的兒子看見瞭,便打自己耳光,這位打孫子的祖父問兒子為什麼自打耳光,他兒子說:“你可以打俺的兒子,我怎麼不可以打你的兒子?”這也近於五行之間相克,事實也是這樣。所謂隔代相克,逢三必變,這是一個金科玉律。在生克之中,恩生於害,害又生恩。以軍事哲學來說,一次大戰之後,可以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故有時覺得戰爭其實沒有什麼可怕,等於剪發,頭發長瞭,剃剃就漂亮。有很多講軍事哲學的friend,就以這種五行生克的金科玉律而言,也言之成理。物理的金科玉律亦然,須到瞭一個時候,必要清理一下,才能建造出更新的事物,這是宇宙的金科玉律。五行的方位,對俺們研究物理關系很大,大傢務必要記住。
十天幹十二地支記憶方法
十天幹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是指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幹地支中,甲寅陽木乙卯陰木,丙午陽火丁已陰火,庚申陽金辛酉陰金,壬子陽水癸亥陰水。甲乙寅卯東方木,丙丁午已南方火,庚辛申酉西方金,壬癸子亥北方水,戊己辰未醜戍中间位置土。至於天幹地支記年在先天八卦即上古代就已排列出瞭60甲子。
何謂天支地幹??
是天幹地支
天幹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窺探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幹,及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互相配合成60甲子用為紀歷之符號。
我國歷法以月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29、5306天)為一月,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 365、二十四19 天)為一年,為使一年的平均天數與回歸年的天數相符,設置閏月。據記錄載入,西元前六世紀中國開始采用十九年七閏月法協調農歷和陽歷。
天幹地支,是過去人建歷法時,為瞭方便做60進位而設出的符號。對古時候的中國人來講,天幹地支之存在,就好像阿拉伯數字般的單純,而且後來更開始把這幾個符號運用在地圖、方位及時間(時間軸與空間軸)上,因此這些數字被賦於之義就愈來愈多瞭。
古代人們(一說黃帝)觀測朔望月,發現兩個朔望月約是59天的概念。12個朔望月大致上是354天多(與一個回歸年的長度相近似),古代人們所以就獲得瞭一年有12個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記法(十天幹),產生陰陽合歷,發展出如今的天幹地支;較為成熟時或許應該是在夏商周這些朝代。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是夏歷中用以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
歷法用天幹、地支編排年號和日期,天幹共十個字,因此又稱為「十幹」,其排列順序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個字,排列順序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幹,乙、丁、己、辛、癸為陰幹。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以一個幹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幹在前,地支在後,天幹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幹對陽支,陰幹對陰支(陽幹不配陰支,陰幹不配陽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稱為“60甲子”或”花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60甲子循環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天幹地支這共二十二個的符號錯綜有序,充滿圓融性與規律性。它顯示瞭大自然運行的規律,即時(時間)空(方位)互動,和「陰」與「陽」的效果結果。中國歷法蘊含瞭陰陽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運化的規律。
年:每個幹支為一年,六十個幹後,又從頭算起,循環往復,循環不息。由甲子開始,滿六十年稱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稱為幹支紀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開始,每一個月的地支永恒不變,緊接著依次與天幹組合;由第1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從甲子月到癸亥月,共60甲子,剛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開始,按順序先後排列,六十日剛好是一個幹支的周期。
時:由甲子時開始,但記時的地支永恒不變,每一天十二個時辰。
補充典故:
相傳黃帝時代,因有蚩尤神擾亂,黃帝憂民之若,遂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之野,流血百裡不能治之,黃帝於是齋戒沐浴、築壇祀天、方丘禮地。天乃降十幹(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帝乃將十幹圓佈像天形,十二支方佈像地形,始以幹為天,支為地,緊接著乃能治之。後有大撓氏將十天幹、十二地支分配成60甲子,並以黃來開國日定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此乃天幹地支的由來。
十天幹十二地支
十天幹,十二地支是如何搭配完成一個輪回 天幹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窺探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幹,及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互相配合成60甲子用為紀歷之符號。
我國歷法以月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29、5306天)為一月,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 365、二十四19 天)為一年,為使一年的平均天數與回歸年的天數相符,設置閏月。據記錄載入,西元前六世紀中國開始采用十九年七閏月法協調農歷和陽歷。
天幹地支,是過去人建歷法時,為瞭方便做60進位而設出的符號。對古時候的中國人來講,天幹地支之存在,就好像 *** 數字般的單純,而且後來更開始把這幾個符號運用在地圖、方位及時間(時間軸與空間軸)上,因此這些數字被賦於之義就愈來愈多瞭。
古代人們(一說黃帝)觀測朔望月,發現兩個朔望月約是59天的概念。12個朔望月大致上是354天多(與一個回歸年的長度相近似),古代人們所以就獲得瞭一年有12個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記法(十天幹),產生陰陽合歷,發展出如今的天幹地支;較為成熟時或許應該是在夏商周這些朝代。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是夏歷中用以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
歷法用天幹、地支編排年號和日期,天幹共十個字,因此又稱為「十幹」,其排列順序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個字,排列順序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幹,乙、丁、己、辛、癸為陰幹。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以一個幹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幹在前,地支在後,天幹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幹對陽支,陰幹對陰支(陽幹不配陰支,陰幹不配陽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稱為“60甲子”或”花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60甲子循環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天幹地支這共二十二個的符號錯綜有序,充滿圓融性與規律性。它顯示瞭大自然運行的規律,即時(時間)空(方位)互動,和「陰」與「陽」的效果結果。中國歷法蘊含瞭陰陽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運化的規律。
年:每個幹支為一年,六十個幹後,又從頭算起,循環往復,循環不息。由甲子開始,滿六十年稱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稱為幹支紀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開始,每一個月的地支永恒不變,緊接著依次與天幹組合;由第1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從甲子月到癸亥月,共60甲子,剛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開始,按順序先後排列,六十日剛好是一個幹支的周期。
時:由甲子時開始,但記時的地支永恒不變,每一天十二個時辰。
補充典故:
相傳黃帝時代,因有蚩尤神擾亂,黃帝憂民之若,遂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之野,流血百裡不能治之,黃帝於是齋戒沐浴、築壇祀天、方丘禮地。天乃降十幹(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帝乃將十幹圓佈像天形,十二支方佈像地形,始以幹為天,支為地,緊接著乃能治之。後有大撓氏將十天幹、十二地支分配成60甲子,並以黃來開國日定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此乃天幹地支的由來。
十天幹和十二地支之順序誰知道?? 】“幹支”,即“天幹地支”的簡稱。在咱們國傢古時候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叫作“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之為“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相互配合,組成瞭幹支紀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幹地支在我鄲古時候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以紀月、紀年、紀時等。
天幹地支tiān'gāndìzhī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辭源”裡說,“幹支”取義於樹木的“幹枝”。
十天幹: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十二地支: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註:十二地支對應12生肖⓵――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 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十幹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代人們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幹支紀法”。
何謂十二天幹,十地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叫作“十天幹”
子、醜、寅、卯、辰、巳、午、未、、酉、戌、亥稱之為“十二地支”。
望采納!謝謝
十二天幹地支如何來讀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十天幹:甲(jiǎ)、耽(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十二地支: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n)、亥(hài)(註:十二地支對應12生肖――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 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十幹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代人們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幹支紀法”。
天幹地支計年,十天幹十二地支應該有120種組法呀,為啥卻是60年一輪回? 呵呵你很會思考不茫從書本難得!!!假如不考慮別的,十天幹與十二地支確實有1二十個組合。但幹支記數有個原則:單與單配,偶與偶合,單不與偶組合。舉個例子,天幹中第五個是戊,那麼這樣說的話在十二地支中可以與戊組合的隻有6個,單數的6個。清楚明白瞭嗎?呵呵歡迎追問
十天幹與十二地支如何記日 天幹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亦稱天幹;地支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稱十二地支。
以一個天幹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幹在前,地支在後,天幹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幹配陽支,陰幹配陰支(陽幹不配陰支,陰幹不配陽支),共有六十個組合,稱為“60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60甲子循環起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1、甲子 2、乙醜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醜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二十四。丁亥
25、戊子 26、己醜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醜 39、任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醜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己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幹支紀年法
如甲子為第1年,乙醜為第2年,丙寅為第3年……六十年為一周。一周完瞭,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始,循環下去。例如1929年是陰歷己巳年,1930年是陰歷庚午年……到1989年又是陰歷己巳年。我們在日歷上看見的己巳年、庚午年,就是按幹支紀年這一個方法排列下來的。陽歷年份除以60的餘數減3便得該年陰歷幹支序號數,再查上面的天幹地支便是幹支年紀。假如序號數小於、等於零則於支序號數加60。例如,求1991年幹支;1991÷60=33餘11,年幹支序號數=11-3=8。查幹支表知該年為辛未年。又如求1983年幹支:1983÷60=33餘3,幹支序號=3-3=0,加上60,查幹支表知該年為癸亥。
幹支紀月法
幹支紀月法未普遍實行,主要為星相傢精密推算八字用。其方法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為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為甲寅。正月之幹支知道瞭,其餘月可按60甲子的序推知。
幹支紀日法
甲炎瞭第1日,乙醜為第2日,丙寅為第3日……60日為一周。一周完瞭再由甲子日起,循環往復,循環下去。例如陰歷己巳年(1989年)正月初一是丁酉日,初二是戊戌日……到三月初七恰巧是60天,因此三月初二又是丁酉日。
幹支紀時法
一天中時辰的地支也是確定的,所以24小時配十二地支,由夜間十一點至一點為子時,一點至三點為醜時,其餘照推。時的天由該日所對天幹推求,其歌戾如下:
甲己還生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發,壬子是真途。
即若該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時上配上甲為甲子;日是乙或庚的,在子時上配上丙為丙子;丙辛日子時配上戊為戊子;丁任日為庚子;戊癸日為壬子。知道瞭子時的天幹地支,便可推知其餘。
十天幹十二地支如何對照時間 十天幹和十二地支兩兩相配(陽幹配陽支,陰幹配陰支)一輪下來恰巧是六十,也就等同於鐘表的時針,分針,秒針轉一圈,用天幹地支預示某一個特別規定的時間就是從甲子開始到癸亥結束每六十一循環循環往復,記年六十年一輪,記日六十日一輪,記時每十二一輪,這樣下來年月日時就一目瞭然瞭
每月天數用十天幹十二地支怎麼預示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在咱們國傢古時候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叫作“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之為“十二地支”。十幹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相互配合,組成瞭幹支紀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幹地支在中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以紀月、紀年、紀時等。
天幹地支紀日
幹支紀日,60日大體合2個月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瞭重復使用,循環往復,循環下去。確定的文獻指出幹支紀日始於魯隱公三年夏歷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 由於儒略歷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4整除,閏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5日,所以4年1461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數是29220日,合80年。這便是說,每80年,幹支紀日相應的儒略歷月日日期會反復一次循環。(公元4年本來應為閏年,但由於公元前45年開始實施儒略歷後,“每隔3年”加一次閏日被誤為“每3年”加一次閏日,所以羅馬皇帝屋大維下令前5年、前1年、4年停閏以修正錯誤置閏。) 由於格裡歷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閏年,不過假如遇上整百年,公元年能被400整除才能認定為閏年(這是由於依照此刻立法計算,四年一閏的規定使每一年多出0。0078天,經過400年大概會多出3天,假如在能被400整除年份的前面3個百年不算閏年,則正好平衡),閏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二十四25日,所以400年146097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數是2921940日,合八千年。這便是說,每80年,幹支紀日相應的格裡歷月日日期要是沒有遇見能被100但非400整除的公元年,會反復一次循環,但整體來講,假設未來從不改格裡歷,每八千年,幹支紀日相應的格裡歷月日日期才會反復一次完整的循環。1912年2月18日,合陰歷壬子年正月初一,以及9912年2月18日,都是“甲子日”。 幹支記日比起記錄載入某月某日,其優勢是特別容易計算歷史事件的日期間隔,以及是不是有閏月存在。由於陰歷每一個月29或30日不定(而且有還是沒有閏月也不曉得),故假如日期跨月,則計算將則非常困難。至於某月某日和幹支的對應,那麼可以查看萬年歷。 例:《史記・秦始皇本紀》記錄載入,“(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醜,始皇出遊。……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秦朝歷法,每一年的第1個月為十月,緊接著是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九月。亦即出遊後過瞭9個多月(不算閏月),駕崩瞭。計算此次出遊的總日期數。 解:從癸醜(第五0天)到丙寅(第三天)總共是13天。所以總出遊日期數一定是60n+1三、9個月大概是270天,但270天並不是60的倍數,因此可以判斷有一個閏月;從而,n=5,總共出行10個多月,日期數為313天。 用日期記日的失敗例子:從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廿九日到六月初一日,一共多少天? 答: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有29天,所以隻有1天。(錯誤) 原因:洪武三十一年有閏五月(共29天)。《明史》記錄載入,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朱元璋駕崩。所以該問題答案應是1+29=30天。
地理中的幹流和支流如何區分?
幹流是此河道體系中級別最高的河流,它從河口一直向上延伸到河源。支流在水文學上指匯入另一條河流(或其他水體)而不直接入海的河流。支流所匯入的河流稱為幹流或主流,兩河或多河交匯之處稱為合流或合流處。與支流相反。。。
求長江黃河高清支流圖
長江流域(Changjiang River Basin)是指長江幹流和支流流經的廣大區域,橫跨中國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經濟區共計19個省、市、自治區;經濟總量巨大,有上海、南京、重慶和武漢等中心城市,是中國基礎原材料、機電工業和高新技術等優勢產業集中地;也是中國水資源配置——南水北調水源地,世界第3大流域之一,流域總面積180萬平方公裡,占中國國土面積的的18、8%,流域內有富饒的自然資源。長江流域為中國主要內河航運集中地區,素有“黃金水道”之稱,幹、支流航道裡程5、7萬多公裡,占全國的52、5%。
黃河流域西起巴顏喀拉山,東臨渤海,南至秦嶺,北抵陰山,流域面積75、2萬km二、黃河,我國古代稱河,起 源於中國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最後於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註入渤海,全長5464公裡,是中國第2長河,僅次於長江,也是世界第5長河流。在咱們國傢歷史上,黃河及沿岸流域給人類文明帶過來瞭巨大無比的作用與影響,是中國人民最主要的起源之地,中國人稱其為“媽媽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