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能起名

中医的五行学说指的是什么(五行木克土木生火)

五行 智能起名 04-12

中医基础: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五行为我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领域之一,是中国上古原始的科学思想。“五”,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四通八达,流行和行用之谓,是行动、运动的古义,即运动变化,运行不息之义。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阴阳是宇宙的总规律,是气本身内在的矛盾要素:气有阴阳,一气分五行,故五行也含阴阳。五行的运动也必然受阴阳的制约。阴变阳合而生五行。五行中木火属阳,金水土属阴,而五行中每一行又各具阴阳。

五行的特性是:

“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曲直,即能曲能伸的意思。木具有生长、能曲能伸、升发的特性。木代表生发力量的性能,标示宇宙万物具有生生不已的功能。凡具有这类特性的事物或现象,都可归属于“木”。

“火曰炎上”:炎,热也;上,向上。火具有发热、温暖、向上的特性。火代表生发力量的升华,光辉而热力的性能。凡具有温热、升腾、茂盛性能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火”。

“土爱稼穑”:春种曰稼,秋收曰穑,指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土具有载物、生化的特性,故称土载四行,为万物之母。土具生生的意思,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生存之本,"四象五行皆藉土”。五行以土为贵。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能的事物或现象,皆归属于“土”。

“金曰从革”:从,顺从、服从;革,革除、改革、变革。金具有能柔能刚、—变革、肃杀的特性。金代表固体的性能,凡物生长之后,必会达到凝固状态,用金以示其坚固性。引申为肃杀、潜能、收敛、清洁之意。凡具有这类性能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金”。

“水曰润下”:润,湿润;下,向下。水代表冻结含藏之意,水具有滋润、就下、闭藏的特性。凡具有寒凉、滋润、就下、闭藏性能的事物或现象都可归属于"水”。

由此可以看出,医学上所说的五行,不是指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五种物质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

也就是说,五行学说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五行是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框架,将大自然的各式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按其属性进行归纳,即凡具有生发、柔和特性者统属于木;具有阳热、上炎特性者统属于火;具有长养、化育特性者统属于土;具有清静、收杀特性者统属于金;具有寒冷、滋润、就下、闭藏特性者统属于水。从而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大自然的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来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五行的正常调节机制:五行生克制化: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是五行结构系统在多数情况下的自动调节机制。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皆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难经》把它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因此五行相生关系又称“母子关系”。以火为例,生“我”者木,木可以生火,则木为火之母;“我”生者土,火可以生土,则土为火之子。余可类推。

五行之间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在相克的作用关系中,任何一行皆有“克我”、“我克”两方面的关系。《黄帝内经》叫作“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因 此,五行之间相克的关系,又叫“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以土为例,“克我”者木,则木为土之“所不胜”。“我克”者水,则水为土之“所胜”。余可类推。

制化规律:五行中的制化关系,是五行生克关系的结合。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与发展。于是,必须生中有克(化中有制),克中有生(制中有化),相反相成,才能维持和促进事物相对平衡协调和发展变化。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间这种生中有制、制中有生、互相生化、互相制约的生克关系,叫作制化。其规律是: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

    五行的异常调节机制:五行子母相及和乘侮胜复:五行结构系统在异常情况下的自动调节机制为子母相及和乘侮胜复。

    子母相及:及,作用与影响所及之意。子母相及是指五行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所出现的不正常的相生现象。包括母及于子和子及于母两个方面。母及于子与相生次序一致,子及于母则与相生的次序相反。如木行,作用与影响到火行,称之为母及于子;作用与影响到水行,则称之为子及于母。

    相乘相侮:相乘相侮,事实上是反常情况下的相克现象。

    相乘规律:乘,即乘虚侵袭之意。相乘即相克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的程度,使事物之间失去了正常的协调关系。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间相乘的次序与相克同,但被克者更加虚弱。

“相克”和“相乘”是有区别的,前者是多数情况下的制约关系,后者是正常制约关系遭到破坏的异常相克现象。在人体,前者为生理现象,而后者为病理表现。不过近人习惯将相克与反常的相乘混同,病理的木乘土,也称木克土。相侮规律:侮,即欺侮,有恃强凌弱之意。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本身太过,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不但不能去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相侮现象也表现为两个方面,如以木为例:其一,当木过度亢盛时,金原是克木的,但因为木过度亢盛,则金不但不能去克木,反而被木所克制,使金受损,这叫木反悔金。其二,当木过度衰弱时,金原克木,木又克土,但因为木过度衰弱,则不但金来乘木,而且土亦乘木之衰而反侮之。习惯上把土反侮木叫作“土壅木郁”。

    乘侮,都凭其太过而乘袭或欺侮。“乘”为相克之有余,而危害于被克者,亦即某一行对其“所胜”过度克制。“侮”为被克者有余,而反侮其克者,亦即某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克。

    胜复规律:胜复指胜气和复气的关系。五行学说把因为太过或不及引起的对“己所胜”的过度克制叫作“胜气”,而这种胜气在五行系统内必然招致一种相反的力量(报复之气),将其压抑下去,这种能报复“胜气”之气,称为“复气”,总称“胜复之气”。

    胜复的调节规律是:先有胜,后必有复,以报其胜。“胜气”重,“复气”也重;“胜气”轻,“复气”也轻。在五行具有相克关系的各行之间有多少太过,便会招致多少不及;有多少不及,又会招致多少太过。因为五行是单数,因此对于任何一行,有“胜气”必有“复气”,而且数量上相等。故曰:“有重则复,无胜则否”。

也就是说,五行结构系统具有两种调节机制,一为多数情况下的生克制化调节机制,一为异常情况下的胜复调节机制。通过这两种调节机制,形成并保障了五行结构系统的动态平衡和循环运动。

中医学在五行配五脏的基础上,又以类比的方式方法,依据脏腑组织的性能、特点,将人体的组织结构分属于五行,以五脏(肝、心、脾、肺、肾)为中心,以六腑(事实上是五腑: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为配合,支配五体·(筋、脉、肉、皮毛、骨),开窍于五官(目、舌、口、鼻、耳),外荣于体表组织(爪、面、唇、毛、发)等,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组织的结构系统,从而为脏象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部分生理功能。如:木性可曲可直,条顺畅达,有生发的特性,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火性温热,其性炎上,心属火,故心阳有温煦之功;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属土,脾有消化水谷,运送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为气血生化之源;金性清肃,收敛,肺属金,故肺具清肃之性,肺气有肃降之能;水性润下,有寒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属水,故肾主闭藏,有藏精、主水等功能。

    用五行相生说明脏腑之间的关系: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用且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用且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肾藏精,肝藏血,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这种五脏互相滋生的关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论来阐明的。

    用五行之间相克说明五脏间的互相制约关系:如心属火,肾属水,水克火,即肾水能制约心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肺属金,心属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约肺金,如心火之阳热,可抑制肺气清肃之太过。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约肝木,如肺气清肃太过,可抑制肝阳的上亢。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约脾土。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肾属水,脾属土,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约肾水,如脾土的运化,能防止肾水的泛滥。这种五脏之间的互相制约关系,就是用五行之间相克理论来说明的。

    就五行的相互之关联联系来讲,除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间的生克制化胜复外,尚有五行互藏。,“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也……第人皆知五之为五,而不知五者之中,五五二十五,而复有互藏之妙焉”(《类经图翼·五行统论》)。即五行的任何一行中,又复有五行。如木行中更具火土金水成分,余类推。中医学依据五行互藏而形成了五脏互藏理论,即五脏的互联网调节机制。

五脏外应五时,所以六气发病的规律,通常是主时之脏受邪发病。因为五脏各以所主之时而受病,当其时者,必先受之。因 此,春天的时刻,肝先受邪;夏天的时刻,心先受邪;长夏的时刻,脾先受邪;秋天的时刻,肺先受邪;冬天的时刻,肾先受邪。主时之脏受邪发病,这是普通的规律,不过也有所胜和所不胜之脏受病的。气候失常,时令不到而气先至,属太过之气;时令已到而气未至,属不及之气。

    本脏之病可以传至他脏,他脏之病也可以传至本脏,这种病理上的互相作用与影响叫作传变。

相生关系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个方面。母病及子:又称“母虚累子”。母病及子系病邪从母脏传来,侵入属子之脏,即先有母脏的病变后有子脏的病变。子病犯母:又称“子盗母气”。子病犯母系病邪从子脏传来,侵入属母之脏,即先有子脏的病变,后有母脏的病变。

    相克关系传变:包括“相乘”和“反侮”两个方面。相乘:是相克太过为病。相侮:又称反侮,是反克为害。

    也就是说,五脏之间的病理作用与影响及其传变规律,可以 使用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解释。如肝脏有病,可以传心称为母病及子;传肾,称为子病及母。这是按相生规律传变,其病轻浅,《难经》称为“顺传”。若肝病传脾,称为木乘土;传肺,称为木侮金。这是按乘侮规律传变,其病深重,《难经》称为“逆传”。

    运用五行生克规律来治疗,必须分清主次.或是治母为主,兼顾其子;治子为主,兼顾其母。或是抑强为主,扶弱为辅,扶弱为主,抑强为辅。不过又要从矛盾双方来思索,不得顾此失彼。

    在五行中又各具阴阳,木之甲、火之丙、土之戊、金之庚、水之壬为阳,而木之乙、火之丁、土之己、金之辛、水之癸为阴。

气有阴阳,阴阳合而生五行,阴阳和五行结合而化生万物。五行系统结构的矛盾运动是宇宙的普遍规律,也是生命运动的普遍规律。阴阳五行的矛盾运动是人体之气运动的具体表现,是人体脏腑经络的运动形式,是生命运动的普遍规律。

中医五行为怎样划分的?

1。木属肝,以木的生发、伸展的特性来说明肝的喜条达、恶抑郁、主疏泄的功能。

2。火属心,以火的阳热特性来说明心阳的温暖作用。

3。土属脾,以土化生万物的特性来说明脾主运化,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功能。

4。金属肺,以金的清洁、肃降、收敛来说明肺主肃降的生理功能。

5。水属肾,以水的润下、闭藏特性来说明肾藏精主水的生理功能。

更多阅读:

在中医学的五行学说中,互相制约方面:

1。肺的清肃下降,可以制约肝阳的上亢,所谓上亢,就是肝阳生发太过,肝阳上亢可以出现头痛、头晕的症状。肺与肝的这种关系就叫做金克木。

2。肝的疏泄和畅达,可以脾进行疏泄,使脾保持正常的运化功能而不壅堵,这便是木克土。

3。脾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这便是土克水。

4。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盛,这便是水克火。

5。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的清肃太过,这便是火克金。

参考资料来源:知识混装大无极——五行

中医中的五行指的是什么?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仅作用与影响到人的命数,并且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它着重整体概念,刻画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规律。假如说阴阳是一种古时候的统一对立学说,则五行可谓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五行_中医的五行指什么

五行 即木、火、土、金、水,是古时候思想家用平时生活中习见的上述五类事物来说明 自然 万物的源头和多样性的统一,是 中国哲学 思想基础之一,而 中医 的五行具体指的是什么呢?以下是我给大众整理的中医的五行,供大家阅读!

中医的五行

五行在中 医学 中的应用称其为五行学说,为中医基础理论之一。用以理解人与自然界如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于人体五脏、五官、五体、五志、五声等之间的相互之关联联系。

五行为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属于古代人们对物质的属性及其相互之关联联系的认识领域。医学中的五行学说那么是古时候的朴素唯物,自发辨证的思想方法与医学实验的相结合。“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行”是运动。这个学说是以五行的属性,联系人体的脏腑器官,并通过五脏为中心,运用“相生”,“相克”,“相乘”,“相悔”的论理来说明一些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用来汇总临床 经验 。基本内容:以五行的属性分别脏腑器官的特点。如肝、筋、目 属木 ;心、脉、舌 属火 ;脾、肉、口 属土 ;肺、皮毛、鼻 属金 ;肾、骨、耳 属水 等。以生克的关系说明脏腑器官互相资生和制约的生理现象,如肝能制约脾(木克土),但脾能资生肺(土生金),而肺又能制约肝(金克木)等等,以此来说明脏腑间有着彼此维系,彼此协调生理活动的关系。以乘侮关系阐述病理变化及 治疗方法 。如肝病犯脾,是木乘土,治疗应采取抑木扶土法;治疗肺气虚弱,采用健脾补肺,叫培土生金法。由此可见,五行学说贯串于医学的各个方面,并蕴含着古代人们的一些宝贵临床经验,也是中国医学的基础理论。它着重事物间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的看法。对古时候医学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中医的五行相克相生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木生火:由于火以木料作燃料的材料,木烧尽,则火会自动熄灭

火生土:由于火燃烧物体后,物体化为灰烬而灰烬便是土;

土生金:由于金蕴藏于泥土石块之中,经冶炼后才提取黄金

金生水:由于金若被烈火燃烧,便溶为液体,液体属水;水要依靠铁器来开导疏通

水生木:由于水灌溉树木,树木便能欣欣向荣

五行之间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多胜寡,因而水胜火也;由于火遇水就熄灭

精胜坚,因而火胜金;由于烈火能溶解金属

刚胜柔,因而金胜木;由于金属打造的割切工具可锯毁树木

专胜散,因而木胜土;由于树根苗的力量强大,能冲破土的障碍

实胜虚,因而土胜水也。由于土能防水

五行数理: 金为七, 木为八, 水为六, 火为九, 土为五。

中医五行所蕴含的内容

火不生土:火指肾阳,即命门火;土即脾胃。当肾阳虚弱,命门火不足,脾胃不能得到这种阳气的温煦,作用与影响胃气腐熟水谷和脾气运化 营养 精微,运化水湿的功能,出现肾脾阳虚的综合病症,均属火不生土。临床表现为腰酸膝冷,畏寒,饮食不化,小便不利,浮肿或天亮前 腹泻 等。

火盛刑金(火旺刑金):火指肝火,与“木火刑金”同义。火指心火或热邪,心火炽盛可藉伤肺阴,引起喘咳痰血;热邪炽盛,会伤害于肺,引起热咳或“痰热阻肺”,病况严重的,可出现高热,呼及急促,鼻翼煽动,甚则咳血,咯血等症状,又称“火热迫肺”。

火性炎上:用火焰上燃的现象比喻火邪致病的病变向上的特征。火有虚实之分;实火多属外邪阳热,主升主散,火热伤肺,则见喘咳,咯血或鼻衄等症;火迫心神,则见头痛、呕吐、昏迷,谵妄等症。虚火多由精血亏耗,阴虚阳亢而起,症见烦燥、咽痛、声嘶、齿龈出血, 耳鸣 等。均属火性炎上的病变。

节气 :是阴历精密推算四季气候的单位。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故一个节气又称为“三候”。节气预示四季气候变更的每一阶段。一年共有“24节气”,按顺序为; 立春 、 雨水 、 惊蛰 、 春分 、 清明 、 谷雨 、 立夏 、 小满 、 芒种 、 夏至 、 小暑 、 大暑 、 立秋 、 处暑 、 白露 、 秋分 、 寒露 、 霜降 、 立冬 、 小雪 、 大雪 、 冬至 、 小寒 、 大寒 。

金寒水冷:指肺 肾虚 寒。肺属金,肾属水。肺金与肾水在生理上互相资生,病理上也可互相作用与影响。当肺气虚而累及肾,或肾阳虚而作用与影响肺,都会出现肺肾虚寒的综合病症。临床表现有 咳嗽 、吐痰稀白、气喘、畏寒、腰膝冷、水肿等。

金气肃降:用来说明肺的生理特点。金代表肺,肺主气的活动,肺气宣清而下降,气化活动就顺利,三焦水道也能通调;反之,若肺气不能清肃下降,就会使气上逆,发生咳嗽,气喘或小便不利等病症。

亢害承制:见《素问、六征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亢,即亢盛。承,作抵御解。制,即压抑或节制。五行学说认为,事物有生化的一面,亦有克制的另一面。若有生无克,势必亢盛之极而为害,因此必须抵御这种亢盛之气,令其节制,方能维持事物的正常生发。例如实热内结的病,因内热炽盛,损耗津液而 便秘 ,又会火气上冲而 谚语 ,治疗就须用承气汤苦寒泻下,才能抵御这种亢盛的热邪。

母病及子:用五行说明五脏间相生的母子关系中,因为母病累子而称。例如木生火,肝木为母,心火为子,当肝阳上亢发展至一定程度,就可能使心火亢盛而致病。

母气:在五行相生关系中“生我”者为母气。如木生火,则木为火的母气。

木火刑金:木火,指“肝火”;金指肺。肝火过旺,可以耗伤肺金,引起肺病的加重,出现干咳,胸胁疼痛,心烦,口苦,目赤,甚或咯血等。

木克土:五行中,五种相克关系之一。按五行学说的看法,相克本属正常范围内的约制,但近人已习惯于把木克土与木乘土混同,其义与“肝气犯脾”,“肝气犯胃”类同。

木喜条达:木是肝的代词,条达即调和畅达。用树木生发的现象比喻肝的生理特点。肝主疏泄,一方面疏泄胆汁,帮助脾胃 消化 ;另一边,肝胆又有升发透泄的效果,使浑身气机舒畅。于是,肝气的特征是喜调和畅达,既不能过亢,又不能抑郁。

木郁化风:五行归类中,肝主风,属木,木郁即肝郁。因为肝郁致使肝血亏损,或素体血亏而出现肝风症状,故称。临床表现有眩晕、舌麻、震颤、痉厥等。

木郁化火:五行归类中,肝属木,木郁即肝郁。因为肝郁引起肝阴亏损或素有内热而出现肝火症状,故称。临床表现有头痛,眩晕、面赤、呕血,咳血,甚或发狂等。

三伏:指初伏,中伏,末伏来讲。是一年中最炽热的时刻。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指末伏。即以初伏、二伏、三伏为序。

胜复:胜复,是指“五运六气”在一年当中的相胜相制,先胜后复的相互之关联联系。胜即“胜气”,复即“复气”。胜是主动的,有强胜之义;复是被动的,有报复之义。胜复之气,即一年中之上半年若有太过的胜气,下半年当有和它相反的复气。如上半年热气偏盛,下半年当有寒气以报复之。又如木运不及,金气胜木,木郁而生火,火可以克金,称为复。胜复的一般规律是,凡先有胜,后必有所报复,以报其胜。胜复之气并 不是每一年皆有。

胜气:胜复之气在时序上被看作是有规律的,上半年假如发生了超常的气候叫做胜气。参见“胜复”条。

十二时: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时辰是古时候的计时单位,每一时辰等同于二小时,子时等同于晚上十一时至次日一时,丑时等同于一至三时。其余按十二时辰序类推。此外,又有把子时称为“夜半”或“午夜”;丑时称“鸡鸣”;寅时称“平旦”;卯时称“日出”;辰时称“食时”;已时称“隅中”,午时称“日中”;未时称“日昳(音跌)”;申时称“晡时”,或称为“日晡所”;酉时称“日入”;戌时称“黄昏”;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这几个命名与中国古代人民的活法习惯有关,且较符合黄河流域地区昼夜推移的特征。

时令:指每一季节的主要气候。指按季节制定的关于农事,医事等的政令。

水不涵木:涵,滋润之意。肾属水,肝属木。当肾阴虚不能滋养肝木,则肝阴不足,虚风内动,故称。临床表现有低热、眩晕、耳鸣、耳聋、腰酸、遗精、口干咽燥,手足蠕动,甚则抽掣等。

中医与阴阳五行学说是啥关系?

在中医里,把在功能上相关的、有联系的,在属性上一样的这几个器官,作为一个整体来构造我们的五脏系统。

通过这样一划分,五脏就不是指在菜市场看见的五脏了,而是指一个体系结构,同时这种体系结构还不但仅表此刻我们的身体上,而且还与外在自然环境亦有着亲密的相应关系。

在中医学中,为了说明体内、体外的整体性以及它们之间复杂的关系,便以中国专有的阴阳五行学说为中心,依照它们各自的特性,采取类比的方式方法,将自然界和人体有关的事物按其属性分别归纳为五大类,其主要目的是便于了解各式事物之间的联系。

我们first of all介绍一下阴阳的概念。阴阳学其实也就是说是以阴阳两类属性来表述事物的特征。

对于阴阳最初的解释,或许应该是山的向背,亦即对于阳光的向背来作为阴阳的一种解释。打比方说说,能见到阳光的地方属阳;见不着阳光的地方属阴。后来古代人们又把阴阳抽象出来,扩展到一个哲学的范围,把所有动态的、上升的东西比喻为属阳,所有静态的、下降的东西比喻为属阴。

而中医就是以阴阳两类属性和特征来表述我们身体的一个平衡状态,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总之,阴阳假如达到平衡,就不会患病,一旦失去平衡就会患病。

古时候医学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式现象。五行,就是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这五类物质的运动。而“五行学说”那么是用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相互之关联联系来作为解释事物之间互相关联及运动变化规律的工具。

中医学中,first of all以归类的方式方法,说明人体各部位之间及其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之关联联系;其次是在五行归类的基础上,以五脏为中心,以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说明人体各部位之间在生理过程中的关系。在病珲情况下,也以这种关系来剖析、判断病况。

中医和五行的关系?

木火土金水,代表心肝脾肺肾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