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机临证剖析运气学说(五行推算天干)
为啥呢会讲中医不止是一门医术,还是一种文化?
中医不但仅是一门医术,还是一种文化,这是由于中医不但仅是一门治病救人的医学,还是一种哲学文化的扩展,在中医发展过程中,由于技术的日趋成熟而形成一种文化系统。
1。中医来源
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因此也称汉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中医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不但仅展现在治病救人上,也展现在平时生活和哲学按道理来讲。
中医学理论体系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经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医人努力和不断扩展,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一步步形成,中医技术和理论日趋成熟,形成完整理论体系。
中医源出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2000多年前的中医专著《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基础。
2。何为中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视为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剖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总结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让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3。中医学说
中医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
中医学说主要有下面几方面内容:
1。运气学说,运气学说又称五运六气,是依据天文历法参数用以精密推算、预测推算来年天象、气候、疾病发生流行规律,并提供预防、养生方法。
2。精气学说,气是构成世间万物的原始物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有“升降出入”四种形式。由运动而产生的各式变化,称为“气化”。
3。阴阳学说,阴阳统一对立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基础;阴阳统一对立关系失调和破坏,则会致使人体疾病发生,作用与影响生命正常活动。
4。五行学说,中医主要运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机理,也用来指导脏腑疾病治疗。
5。气血津液,假如气血津液代射不正常或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不能进行正常生理活动,就会引起疾病发生。
6。脏腑学说,研究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7。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脏腑相互之关联联系学说。
8。病因学说,把病因分类,依照不同病因进行治病。
中医在发展过程中,从疾病的生成、治疗过程、治疗方法中,通过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形成一套完整理论体系,因而,中医不但仅是一门医术,还是一种文化。
解析《内经》「病机十九条」
「病机十九条」出自《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该篇first of all提出「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及「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论断,将古代人们长期与疾病斗争中观察所得的复杂症状,归纳为提纲挈领的十九条病机,作为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到现在重温起来仍有重要意义。
「病机十九条」的基本内容
五脏病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凡由风邪引起的肢体震颤、头晕目眩之证,都与肝脏有关。因肝为风木,主疏泄、藏血,一旦气机失调,就会致使风病发生。风有虚实之分:虚则肝阴亏虚,头目失养而致头晕目眩,肝血不足,血虚生风而致手足颤动;实则肝郁化火,神魂失藏而致头痛目赤,热极生风,筋脉失养而致手足抽搐。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凡由寒邪引起的形体拘急、关节屈伸不利之证,都与肾脏有关。因肾为水火之宅,寓藏元阴元阳,一旦阴阳失调,多会致使寒病发生。寒有内外之分:外则侵袭人体,营卫凝滞而致形体拘挛;内则命门火衰,筋骨失养而致关节屈伸不利。
「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凡由气机不畅引起的咳嗽喘逆、胸部痞闷之证,都与肺脏有关。因肺主一身之气,一旦气机失调,就会致使气病的发生。气有虚实之分:虚则肺失清肃,宣散无力而致咳嗽喘逆;实则寒邪袭肺,郁久化热而致胸部痞闷。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凡由湿邪引起的水湿停滞、浮肿胀满之证,都与脾脏有关。因脾主运化,一旦水湿停留,就会致使湿病的发生。湿有内外之分:外则寒邪困脾,水湿四溢而致肌肤浮肿;内则脾阳不足,痰饮聚腹而致中焦胀满。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凡由热邪引起的皮肤疮疡、红肿发痒之证,都与心脏有关。因心主火,火亢则血热,热邪与血相搏而致皮肤疮疡。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实热则局部痛重且胀,虚热则局部痒而不痛。
上下病机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凡出现肢体枯痿、气喘发呕之证,都与上焦有关。痿分皮、肉、脉、筋、骨五种,分属五脏。此处当指肺热叶焦而致的肺痿,以及阳明脉虚血少、宗筋失养而致的肢体枯痿。喘有虚实之分:虚有肾阳虚衰,肾不纳气,实由邪壅于肺,失于宣肃,皆可致咳喘上气;呕由寒滞中焦,胃气上逆而致呕吐或咳呕并作。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凡出现四肢厥冷、二便失常之证,都与下焦有关。厥指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轻则四肢发凉,重则昏不知人,有寒、热、煎、薄、大厥之别;固指小便不通或大便秘结;泄则小便失禁或大便泄泻。尽管病因有多种,但均与下焦关系密切。
六淫病机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本篇属火者多达5条。凡出现神志昏蒙、抽搐痉挛,口噤鼓颔、战栗失神,气逆咳喘、呕吐上冲,烦躁狂妄、精神失常,下肢浮肿、疼酸惊惕之证,都与火邪有关。因为邪热亢盛,逆传心包,扰乱神明而致神昏;肝血不足,筋脉失濡而致抽搐;邪热内扰,心神不宁而致口噤战栗;热灼肺金,肺失肃降而致咳喘上逆;肝火横逆,胃气上逆而致呕吐上冲;热扰神明,痰火蒙窍而致烦躁狂妄;热入血分,络脉不通而致肢肿疼酸等。虽表现症状较多,但皆由热邪化火所致,所以有「火为热之极」之说。
「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属热邪次之,共有4条。凡出现腹部胀满、大而拒按,胀满如鼓、肠鸣有声,转筋反张、小便浑浊,呕吐泛酸、急泄下坠之证,都与热邪有关。因为脾胃损伤,肝气横逆而致腹胀且大;湿热壅滞,气机不畅而致腹胀如鼓,肠鸣辘辘;邪热炽盛,筋脉失养而致转筋反张,热灼阴液而致尿液浑浊;肝气犯胃,胃气上逆而致呕吐泛酸,湿热下注而致急泄下坠等。也就是说热邪之病大多急重,属于实证,当予明辨。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凡出现痉证项强、角弓反张之证,都与湿邪有关。因湿为阴邪,侵袭人体,阳气被遏,四肢失温而致痉证发生。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凡突然发生筋脉挛急、项背强直之证,都与风邪有关。因风性善动,也有内外之风,此处当指内风。因为肝肾阴虚,筋脉失养,里热炽盛,引动肝风而致项背强直发生。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凡人体内排出的水液,如涕泪、唾液、呕吐物、小便、稀溏便等,呈现清稀透明、淡白冷凉的预兆,都与寒邪有关。因寒性凝滞,易伤阳气而生清冷收缩,也有内外之分,此处多指内寒。因为脾阳不足,命门火衰而致唾液较多,恶心呕吐,小便清冷,五更泄泻。亦有外感寒邪而致喷嚏流泪,或寒疽而脓液清稀等。
「病机十九条」的补充发展
有人统计,《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原文仅176字,概括性很强,历代注家对其有所补充发展,古时候如王冰、杨上善、马莳、张景岳、李中梓、张志聪、高世栻、汪昂等;近代如任应秋《病机临证剖析》、秦伯未《内经知要浅解》均参考注释,归纳病机,产生了深远作用与影响。而对其研究最为专心致力者当推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可以说为病机理论的充实完备做出了很大贡献,特作以下简单介绍。
刘完素(1120年~1200年),字守真,金代河间府人,后人习称「刘河间」。他从25岁起开始研读《黄帝内经》,「日夜不辍,殆至六旬」。其学术贡献最突出的是对火热病机加以演绎发挥,形成「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病」的著名论点,这几个研究均源出《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因而后世有「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之说。他创立了河间学派,成为「寒凉派」的代表人物。他将散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及有关篇中内容,参考王冰注释,增添很多病症,将其补充为277字,并著成《素问原病式》和《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两书,系统阐述了自己研究病机的医学思想,使病机理论和临证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刘完素在「五运主病」中,将肝、心、脾、肺、肾后加木、火、土、金、水;心火中加「疡」一字;肺金中加「病痿」二字。「六气为病」之风中加「支痛软戾,里急筋缩」;热中分别加「病喘……转筋……痈疽疮疹,瘤气结核,吐下霍乱,瞀郁肿胀,鼻窒鼽衄,血溢血泄,淋秘,身热恶寒……惊或悲笑,谵妄,衄蔑血污」;湿中加「积饮痞隔中满,霍乱吐下,体重浮肿,肉如泥按之不起」;火中分别加「暴喑暴昧,(躁)扰(狂越)……骂詈……气(逆冲上),嚏呕,疮疡,喉痹,耳鸣及聋,呕涌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目闰瘛,暴病暴死」;寒中加「(诸病)上下所出(水液)……症瘕颓疝,坚痞腹满急痛,下利清白,食已不饥,吐利腥秽,屈伸不便,厥逆禁固」。而最要紧的是补充燥邪「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使六淫致病更加完备。此条是说凡皮肤枯涩、皴裂甲错之证,都与燥邪有关。因为燥性干涩,易伤津液,且性清轻,易损肺脏,也有内外之分:外为气候干燥,而致皮肤皴裂;内为阴液耗竭,精血枯涸,出现眼、口、鼻、舌、咽喉、皮肤、肺肾、胃肠等干涩枯热的预兆。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第七篇之《至真要大论》15
【原文】
【详细解读】
“方制”,即制方。“方制君臣”,即处方中要分君臣。此句是问在制方中怎样按排君臣佐使。
这是对上句的回答。“主病”,即治疗疾病的主要药物。“主病之谓君”,即制方中的“君”,就是指治疗疾病的主要药物。“佐”,即辅助。“佐君之谓臣”,即制方中的臣药,就是辅助主要药物发生作用的药物。“应臣”,即与臣药相呼应。“应臣之谓使”,即制方中的使药,就是辅助臣药发生作用的药物张介宾注此云“主病者,对证之要药也,故谓之君。君者,味数少而分两量重,赖之以为主也。佐君者,谓之臣,味数稍多而分两稍轻,所以匡君之不迨也。应臣者,谓之使,数可出入而分量更轻,所以备通行向导之使也。此行君臣佐使的意思。”对原文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和补充
“上下三品”,即上中下三品。这是中国古代对药物的一种分类方法。在我国第1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载药365种。其中依据药物毒性的大小有无及其作用,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可以久服;中品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有毒无毒均有,不可久服。下品药为佐为使,主治病应地,多毒,不可久服。于此可以看出,《神农本草经》上中下三品之中也有君臣佐使的意思。但它与《内经》中经常提到的君臣佐使涵义截然不同。所以原文谓“非上下三品”。这总之这里讲的君臣佐使与《神农本草经》中所讲的上中下三品含义不同。
此句是对上句“三品何如”的回答。“明”,即明确,此处有区分的意思。“善恶”,此处着重是指有毒无毒。“殊贯”,马莳注:“殊贯者,异等也”全句意即上中下三品着重是依据药物的有毒无毒、毒性大小来区分,并以此来说明药物的区别等级。
以上这一节是对本篇前述 有关方剂组成原则及命名方面的补充 ,读者可前后参看。
【原文】
【详细解读】
“中外”,即内外。关于疾病的内外及其治疗原则问题,前段有关论述中已经数次讲到此次再问者,是补充前文之所未及。张介宾注此云:“此下与前本出同篇,但前篇问病之中外,伯答以标本的意思,故此复问者,盖欲明阴阳治法之详也。”
“调气”,即治疗。“阴阳”,指疾病的阴阳属性“中外”,即内外,也就是疾病的发病部位。“各守其乡”,即各司其属或各归其属。全句意即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原那么是first of all定性,即原文经常提到的“必别阴阳”;紧接着定位即原文经常提到的“定其中外”紧接着综合剖析疾病的定性定位情况,各归其所属,即原文经常提到的“各守其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根本性的治疗,即原文经常提到的“内者内治,外者外治”。这是对前文所述诊断治疗原则的重申,也是对前文的小结。
“微者”,即疾病的轻微者。“微者调之”,意即病之微者,不适宜用重剂猛剂,依据其症状性质以药物或食物调和之即可。“其次”,是指疾病之较重者。“平之”,是指选用药物作用之较强者,由于药物作用较强者才能对疾病产生平定作用。“其次平之”,意即疾病之较重者,一般用药也宜较重。“盛者”,即邪气很盛,也就是疾病之急重者“夺之”,即夺邪,也就是使邪气迅速排出体外。“盛者夺之”,意即疾病之重笃者,在用药上必须重剂夺邪。“汗者下之”,疑为“之下之”之误。此句是承上句言,上句言“盛者夺之”,怎样夺法?此句回答“汗之下之,也就是发汗攻下就是夺邪的一般常用方法。“寒热温凉”,是指药物的药性。“衰,即衰减,此处指使病邪衰减。“属”,即所属,此处是指疾病的性质和所在部位。“寒热温凉,衰之以属”,意即在治疗时,要依据其对应的病性和病位给药。此亦为“各其司属”及“求其属”之意。这一节文字特别重要。它指出了在治疗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问题,即对疾病的治疗应以调和浑身,恢复正气为主,毒药攻邪为辅,只有在邪气很盛的时刻,才允许重剂攻邪。这是《内经》的一项基本精神,也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一个重要特点。
“攸”,张介宾注:“攸,所也。”“随其攸利”,是承上句“寒热温,衰之以属”来讲。此句意即在用药上依据病位、病性随其所利。高士宗注:“逆治,从治,各随其所利而行之。”
“谨”,在此有认真的意思。“道”,即疾病诊断治疗上的规律性。“如法”,即依照上述方法。“万举万全”,即百分之百有效“气血正平”,指人体正常健康。“长有天命”,即健康长寿。这几句是本篇的终结话。全意即假如认真遵照本篇中所论述的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金科玉律去做,那不如就一定能够取得治疗效果从而让人们健康长寿。
本篇是运气七篇的汇总,也是七篇大论中讨论运气学说在中医临床上怎样具体运用的专篇。内容十分丰富,非常重要。本篇内容大体上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本篇在汇总气候变化与物候、病候之间息息相关的基础之上,提出:因为气候、物候、病候息息相关,所以医者必须认真研究运气学说,必须明 白气候与物候、物候之间的联系。唯独这样才能正确认识疾病及疾病变化的规律。这便是原文所述的:“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脏所主,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于此说明了运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本质地位以及学习和掌握运气学说的重要程度和必要性。
(2)本篇指出了因为气候与物候息息相关,因此不同气候变化有不同的病变部位和不同的症状和体征。依据这一规律,本篇在对疾病的辨证论治方面提出了“各司其属”和“求其属”的诊断治疗原则。疾病之好发于风气偏胜之时或因风气偏胜而发病者,依据其临床表现就能够定位在肝,定性为风,诊断肝病、风病。疾病之好发于火气偏胜之时或因火热之气偏胜而发病者,依据其临床表现就能够定位在心,定性为火为热,诊断心病、火病、热病疾病之好发于湿气偏胜之时或因湿气偏胜而发病者,依据其临床表现就能够定位在脾,定性为湿,诊断脾病、湿病。疾病之好发于燥气、凉气偏胜之时,或因燥气、凉气偏胜而发病者,依据其临床表现就能够定位在肺,定性为燥,诊断肺病、燥病。疾病之好发于寒气偏胜之时,或因寒气偏胜而发病者,依据其临床表现就能够定位在肾,定性为寒,诊断肾病、寒病。因为气候变化有盛有衰,有太过有不及,所以前述的五脏、五气病变也就有盛有衰,有太过亦有不及这便是本篇病机十九条中所述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医学脏腑虚实寒热辨证论治体系形成及中医临床中各式术语提出来的客观经济基础。于此可以看出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正所谓在运气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
(3)本篇指出了气候与物候息息相关,因此不同的气候变化会有不同的物质产生,因而各式物质也就有其不同的性能。依据这一认识,本篇认为,不同的药物各有其性能上的特异性,因而运用食物或药物治疗疾病,就要依据其性味特点选择使用。并 且,本篇还这样想,药物的质量与采药时间的气候特点息息相关,因而提出了“质同而异等”,“气味有厚薄,性用有躁静,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浅深”和“司岁备物”等问题,在药物的效果方面提出了“五味所入”,也就是药物的性味与五脏之间的联系问题。在方剂分类上提出了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的问题。在方剂的配伍上提出了君臣佐使的问题。在服药上、进食上提出了“久而增气”的问题。总的来说,都说明了药物和食物的性能与自然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因而药物和食物在临床治疗上的各式运用,事实上亦即运气学说在这一方面的具体展现。
(4)本篇指出了因为气候与病候息息相关所以人体疾病往往是因为天气偏胜从而致使人气偏胜的结果。因为气候与物候息息相关,所以不同气候变化下所生长的区别药物或食物也就或寒或热各有其性味上的偏胜。因为病气与药食之气各有偏胜,所以在治疗上也就能够利用药物或食物之偏来矫正人体疾病之偏以求恢复其平。依据这一认识,本篇在治疗方面提出了以治胜气为主的治疗原则。这便是原文中经常提到的:“夫气之胜也,微者随之,甚者制之,气之复也,和者平之暴者夺之,皆随胜气,安其屈伏,无问其数,以平为期”。“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上淫于内,所胜平之,外淫于内,所胜治之。”“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本篇所提出来的这几个治疗原那么是运气学说中“亢害承制”理论在临床治疗中的具体运用。
(5)本篇指出了因为气候变化有标本中气之不同有客气主气的差别,因此气候变化也就十分复杂。而气候与病候息息相关因此人体疾病也是纵横交错,变化万端。在对自然气候的变化剖析上可以或从本,或从标,或从中气。由此在对人的身体疾病的剖析上和治疗上也可以从标本中气的角度来思索,本篇提出了在治疗上或治本,或治标,或治标本,或治中气,或逆治或从治的问题。这亦即原文经常提到的:“故百病之本,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有取中气而得者,有取标本而得者,从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以及“主胜逆,客胜从”等等,中医学在治疗上有关上述标本逆从方面的认识,从本篇中可以看出,事实上是从运气学说中演绎而来。
总的来说,本篇所论述的内容是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它以整体恒动的看法,阐述了自然界气候变化与物候、疾病之间的密切关系,指出了六气的运动变化不断以胜复的形式进行着白稳调节,并且认为这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着的规律,正是:“有胜则复,无胜则否。”“复已而胜,不复则害,此伤生也。”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中医对疾病的一系列系统性的认识——对病因的认识,对病机的认识及其剖析方法,诊断治疗疾病的很多重要原则和具体运用方法,制方原则,药物的性味、归经、作用、采备等等,从并且从理法方药等各个方面较全面地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基础。
运气七篇的原文详细解读,至此完结了。读者朋友可以看见在运气七篇中,相当系统地、完整地阐述了中医的自然观、生命观。它从人与自然界广泛而亲密的联系中来认识人的生命活动,疾病现象及其本质,从而探求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规律。这种认识方法无疑是科学的。《七篇》对自然界和人体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一系列认识,正所谓在这一正确方法指导下,通过长期、反复的观察和实践这一认识途径汇总出来的,所谓“候之所始,道之所生”。
从运气七篇中笔者可以清楚地看见中医理论体系的渊源和它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它,掌握和运用它。运气七篇中所阐述的对人的身体生理、病理生理、诊断治疗原则等,已经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到现在仍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从而充分论证了它的科学性。
不但如此。运气七篇不少天才的认识,随着人们对自然、人体疾病的不断探索和认识的不断深化,还必将给笔者以新的启示,从中发掘出更加的多的宝藏而造福于人类。 这也正所谓笔者试图详细解读运气七篇原文的立意所在 。笔者想,这大约也是读者不惜时间和笔者一起研讨本书的意图之所在吧!!!!!!!!!
终于把《五运六气》七篇大论给啃完了,感谢XINGUAN肺炎将俺们困在家中,才有时间静下心来详读经典。
李昱斌 2020。02、27
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有什么含义?
“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出自《医宗金鉴》。
寓意讲的是诊断,按诊之类的,是依据诊断所得信息进行辩证剖析,依据辨证进行治疗,进行推拿手法治疗。
《医宗金鉴》是清乾隆四年由太医吴谦负责编修的一部汉医丛书,在此书完成后正式确定该书名为《御纂医宗金鉴》。
此书于1742年编纂完成,深受乾隆皇帝的喜爱和注重和重视,编纂的所有御医也受到了乾隆皇帝的奖励。自1749年起,清太医院将《医宗金鉴》定为医学生教科书。
更多阅读
主要内容
本书对医学经典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进行了考订、修正、纠讹、补漏、注释诠解,对中医的辨证、诊断、经络、脉象、针灸、运气、方剂、药物等学说均分门聚类,加以系统的论述。
对内、外、儿、妇、正骨等病症及治疗方法均予详尽解说。方论大多归纳成诀并加以注释,便于记忆诵读。书中附有大量插图,以便于读者领会。
该书内容丰富实用,取材全面,论证周详,将我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理论、临床经验加以整理和汇总。清代太医院将此巨著定为教科书,到现在仍是中医学习的必读典籍。
中医的最高境界五运六气,究竟所指什么?
大家都知道,黄帝内经是一部对俺国医学史上作用与影响非常大的医学著作,其奠定了中医学上对于人体生理和病理的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所以也被叫作中医学始祖。而在黄帝内经一书中有一个五运六气的概念,并且五运六气更是被叫作我国中医学的最高境界,其实也就是说五运六气指的是阴阳五行之气的运行变化以及自然气候的变化所结合的一种学说。
first of all,五运六气被叫作中国传统医学的最高境界。五运六气出自黄帝内经,能够预测推算病痛产生的并且也能够预测推算气候变化,所以被称为中医的最高境界。五运六气是一门通过自然气候的规律对人的身体健康的作用与影响以及疾病变化的学说,也被叫作运气学说,是古代人们通过肉眼能够观察到的天文现象,亦即天干地支来作为精密推算手段,并结合阴阳五行来判定长短不同的时间周期,紧接着用以推断某种气候条件下,人体身心状态的论理。通俗来说就是一门结合了天体运行规律、自然规律以及人体生命规律的学说。不过又由于古代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有限,所以五运六气是建立在能够观测到的天展现象的基础上的论理体系,是客观性和主观性共存的体系。
紧接着,五运六气指的是五行之气运行以及自然气候的变化规律。五运指的是五行的运行变化,亦即金木水火土的运行变化,最早提出五气的是战国时代的邹衍,而六气指的是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天气变化,是天体运行而产生的自然现象。在中医学上,天地间的气候变化必然会作用于人地,从而引起生理的区别反应,因此明 白变化的规律便能够做到见微知著,预测推算疾病的发生和变化,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意图,所以五运六气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以及核心。其次五运六气结合了天文地理、历法、气候、物象等研究成果,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不但可以预测推算疾病以及治疗疾病,还揭示了自然气候变化的规律,是承载华夏民族深厚的哲学和文化属性的宝贵遗产。
最后,五运六气在临床应用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不过不同的年份,不同的时节,其运气变化特点均不相同,因此发病的病机也会不一样,因此五运六气的应用也会随着运气变化而变化。
中医五运六气如何推算?利用五行干支
五运六气包括五个方面:司天,客气,中运,主气,在泉。是中医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展现。
1。干支
就是天干和地支之合称
天干有十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五运即五行:木、火、土、金、水,又分太过与不及。
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代表是三阴三阳。
2。中运(五运)
中运是《黄帝内经》的作者在观察天象的基础上,运用天干及五行相联系所预示的一种年运变化。
天干代表五运是: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其中阳干即甲、丙、戊、庚、壬预示太过;阴干即乙、丁、己、辛、癸预示不及。
3。司天、在泉地支代表六气着重是预示六气司天、在泉的因素。司天与在泉是运气学中两个专有的概念也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司天确定了在泉也就确定了,三阳司天必定三阴在泉,三阴司天必定三阳在泉。其中三阴三阳的次序,《黄帝内经》作了明确的序号规定即:一阳为少阳,二阳为阳明,三阳为太阳,一阴为厥阴,二阴为少阴,三阴为太阴。而司天与在泉的关系就是一对1。二对2。三对三。即一阴(厥阴)司天,必定一阳(少阳)在泉;一阳(少阳)司天,必定一阴(厥阴)在泉。依此类推。
司天的确是依据干支纪年中的地支来核实确定的即:子午之年少阴君火司天,丑未之年太阴湿土司天,寅申之年少阳相火司天,卯酉之年阳明燥金司天,辰戌之年太阳寒水司天,巳亥之年厥阴风木司天。
司天确定后在泉就比较容易的精密推算出来了,依据阴阳相对的原理。司天为阳,在泉必定为阴。司天为阴,在泉必定为阳。即一阴(厥阴)司天,必定一阳(少阳)在泉;一阳(少阳)司天,必定一阴(厥阴)在泉。依此类推。如今年(2006年)为丙戌年地支为戌,辰戌之年太阳寒水司天,因此今年是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
4。主气
主气是指每一年分六个间区(从大寒节始至小寒节中)中的不变的气。亦即无论哪一年,六气的分布次序都一样。其中六气次序及每一气所主的时间区域简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