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六气是哪六气(五行太阳诀窍)
请问天地六气是指哪六气?
风、寒、暑、湿、燥、火
中医基础理论的五运六气口诀诀窍皆有哪些?
五运六气必背口诀诀窍:
五运:金、木、水、火、土六气: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五运六气与时间的联系:
《内经》里记录载入:“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内经》里还记录载入:“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
古时候某医家把《内经》里的上述两段话编成了两段歌诀,很方便记忆,这里也介绍一下:
甲己化土乙庚金,丁壬化木尽成林
丙辛具是三江水,戊癸南方火炎侵
子午少阴君火心,丑未太阴湿土临
寅申少阳相火位,卯酉阳明属燥金
辰戌太阳寒水是,巳亥厥阴风木寻
《景岳全书》中的六气之侵,九气之乱指什么?
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九气指怒喜悲恐寒炅惊劳思
六邪是哪六邪
六邪源出自然界的六气,为风、寒、暑、湿、燥、热。
火其实也就是说是六种正常的自然气候。假如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当温而反寒,秋季当凉而反热),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寒、暴暖),超经过一定的限度,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的时刻,就会致使疾病的发生。
工作或居处环境失宜,也能致使六淫侵袭而发病,如久处潮湿环境多有湿邪为病,高温环境作业常有暑邪、燥热或火邪为害,干燥环境可因燥邪而致病。
为四时主气的太过或不及,故容易形成季节性多发病。
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初秋多湿病,深秋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这是一般规律。
不过,气候变化是复杂的,不同体质对外邪的感受性不同,所以同一季节可以有不同性质的外感病发生。
另一边,即便气候变化正常,即在天地平安、气候宜人的情形下,亦会有人因其适应能力低下而患病。因此也可以说,只有在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可以成为致病的六淫,侵犯人体而发病。
五行思想与五运六气学说有哪些关系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吸取了战国以来的阴阳五行思想,建构了一个庞大的宇宙图式,用来说明他所认识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秩序及其变化规律。在董仲舒的哲学体系中,天是最高领域。天既是整个宇宙,又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主宰者。于是,他的宇宙图式是以天为主,以地、人、阴阳五行是构件构建起来的大厦。具体说来,宇宙是一个有机的结构,天和地是这个结构的轮廓;五行为这个结构的间架;阴阳是运行于这个间架中的两种。从空间方面看,木居东方,火居南方,金居西方,水居北方,土居中间位置。这五种,似乎是天柱地维,支持着整个宇宙。从时间方面看,五行中的四行,各主一年四时中的一时之气:木主春气,火主夏气,秋主金气,水主冬气。这里也显现了行有五而时仅四的问题。董仲舒解释说土者,天之股肱也。其德茂美,不可名以一时之事。故五行而四时者,土兼之也:这是说,土就是地,原本是配天的,所以它不限于某一行,而兼主四时。这样,四时、四方与阴阳五行扭结为一体,展现出宇宙系统的秩序性和稳定性。 《春秋繁露》进一步用阴阳五行来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次序。在董仲舒看来,事物的发展取决于阴阳的消长,而阴阳消长的缘故又在于五行的运转。他说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为之五行。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间相胜也。这里,官指官能,即功能。五行的运行就是五种功能,其方式是广比相生而间相胜。为啥这么说?由于五行按其次序为:木、火、土、金、水。它们递次相生,所以比相生。而五行之间相克的情形为:金克木,中间隔水;水克火,中间隔木;木克土,中间隔火;火克金,中间隔土;土克水,中间隔金。因此就是间相胜了。显然,五行既是运行方式,又具有生杀功能。正由于五行的相生和相克,自然界才有四时的代谢。 不过,董仲舒其实没有到此停步,他觉得五行关系就是社会伦理的关系。为了为封建的君父尊位以及整个封建等级制度寻到理论根据,董仲舒进一步提出了阳尊阴卑说。他说阳始出,物亦始出;阳方盛,物亦方盛;阳初衰,物亦初衰。物随阳而出入,数随阳而终始。于是就突出丫阳的主导地位,所谓天数右阳不右阴,贵阳而贱阴。因此,阳者,君父是也;故人主南面,以阳为位也老公虽贱,皆为阳;妇人虽贵,皆为阴。如此,封建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天经地义的了。显然,董仲舒大量地汲取了阴阳五行家的学说,以构建儒家正统思想的大框架。可以说,阴阳五行家给董仲舒提供了素材,而董仲舒反过来改造和完善了阴阳五行说。当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意见,采取罢黜再家、独尊儒术的国策时,儒家学说终于争到了它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这标志肴统一的中国人民思想文化的形成,而融合了阴阳五行说的新儒家思想体系,从此响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达2000年之久。 假如说葷仲舒《春秋繁露》中的宇宙图式,着重是把阴阳五行说同儒家的王道统一起来,可是,差不多在同一时期成熟的中医学理沦那么是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宇宙图式的代表。 秦汉时期是我国中医理论的建立时期,《黄帝内经》是其代表著作。《内经》以阴阳(三阴三阳)为宇宙的框架,以人体为主要对象。在《内经》中,宇宙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万物依阴阳消长和五行转换而兴亡更替;人体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各式机能按阴阳五行的配置和特性而分别显现。于是,《内经》用取象比类的方式方法,把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心理和生理现象跟同人类亲密的自然事物联系起来,纳人五行的分类系统中: 因为自然和人都由阴阳五行互相贯通,《内经》将世间万物与人合为一体,利用天、人之间的某种自然感应,来论证五行系统、经络系统、藏象系统自己一身的内部联系,以及各个系统彼此之间的关系,而从事物互相间的动态平衡,去把握天人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系统调节。它的结论是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这种自然感应看法是《内经》天、地、人相参的宇宙和谐思想的核心。 显然,人与天地相参--这是秦汉学人殚思竭虑、苦心孤诣地构建各式宇宙图式时所遵循的共同的出发点。 运气学说认为,每年都有着自己的气象特点而和其它各年不同。这种年度之间的气候差别,是由五运和六气的交互作用所产生,从而构成了一个六十年的循环周期。依据人与天地对应的原则,这自然气候的变化,自然作用与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多数情况下,人体能依照运气规律加以调节,跟年气象类型同步相适应。假如不适应年气候的异常变化,人体就会发生跟气候变化特点相关的流行病。打比方说,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广岁火太过,严暑流行,肺金受邪等。五运六气学说,是古代人们长期仔细观察自然界气候变化现象,以及气候对人的身体生理、病理方面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逐渐汇总出来的一种医学气象学说。自然界客观存在着的气候变化,以及生物(包括人体在内)对这几个变化所产生的相应反应,是运气学说得以形成的经济基础。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五行与六气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五行与六气
五行运动成圆,周而复始。合成一气,运动不息。
木主升,金主降,木气升,金气降,顺应天气,就不会产生风病和燥病。假如木不升,金不降,就会出现风和燥的问题。
水气上升,就不会出现寒症,火气下降,就不会出现热病暑病。这里水升是因为阳气带着水气升,火降是由于金气降。水火既济,阴阳调和。
土主运化,运化得力,就不会病湿,运化不力,就会湿气困脾,脾失运化。
因为各式原因,致使运动停滞,就会出现六气之病。六气就是风热暑湿燥寒。
人身与宇宙相合,也会出现六气之病。
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属初之气。这一时刻需要养木气。亦即舒肝气,养肝阳。
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属二之气。
这一时刻,需要养火气。不要伤了阳气。
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属三之气。
相火需要下降,相火不降,就会患病。
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属四之气。
此时宜养土气,健脾祛湿。
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属五之气。
此时天气转寒,注意和提防保护肺脏。
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属六之气。
此时天寒地冻,进入冬季,需要补养肾脏。
相火下降,君火上升。生生不息,人体阳气运行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