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常识天干地支(天干地支戊戌)
古时候文学常识纪年纪时
1、古时候文化常识中有关年龄的知识有哪些
古时候有关年龄的比喻称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未满周岁的儿童――襁褓;2-3岁――孩提;童年——总角,垂髫;8岁(男)——龆年;10岁以下――黄口;10岁(女)——髻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14岁(女)――豆蔻年华;13—15岁——舞勺之年;15岁(女)——及笄之年;15岁(男)――志学之年,束发;十六岁(女)――碧玉年华;15—二十岁――舞象之年;二十岁(男)――弱冠;二十岁(女)――桃李年华;二十四岁(女)――花蓓(信)年华;结婚——标梅之年;三十岁(女)――半老徐娘;三十岁(男)――而立之年;四十岁(男)――不惑之年;五十岁――知命之年、半百;六十岁――花甲,平头之年、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七十岁――古稀、杖国之年;77岁——喜寿;八十岁――杖朝之年;88岁——米寿;80-九十岁――耄耋之年;九十岁――鲐(台,骀)背之年;99岁——白寿;一百岁――期頣
人瑞;108岁——茶寿。——常识称谓篇。
2、古时候时间的文化常识
古时候一天分为12个时辰,以地支纪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一个时辰是如今的两小时。 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更点———古时候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所以三更是半夜23点到1点这段时间。 再附给你一点或许对你有古时候人用的时辰 时辰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预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24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里面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
依次下去,恰为24时辰,同此刻一天24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
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预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
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
可能追溯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时候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
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最近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
古代人们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子时】夜半,也叫作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1个时辰。
(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也叫作荒鸡:十二时辰的第2个时辰。
(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也叫作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也叫作早食等:古代人们“朝食”之时亦即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也叫作日禺等:接近中午的时刻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也叫作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也叫作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也叫作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也叫作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刻。(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也叫作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也叫作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业已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人定亦即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二十四小时为十二时辰: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每个时辰各占两个小时。
可见“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等同于如今的“从上午9时直杀到下午3时”。 更点———古时候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等同于如今的两个钟头,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二十四分钟。
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等同于如今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等同于如今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等同于如今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刻———古时候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
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二十四小时为100刻,即等同于如今的1440分钟。
可见每刻等同于如今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等同于如今的中午1时43、2分 “打更”、“更夫”、“更楼”各词全由“更”字而来。
我以前谈过,我国古代一昼夜分十二个时辰,也就是两个钟头一个时辰。白天人们可看太阳、日晷或计时的“铜壶滴漏”之类东西判断时间,夜晚则不知时间了,于是由专人看着“铜壶滴漏”,依照时辰打鼓告知民众。
古代人们规定,逢戌时(约合此刻晚上七点至九点钟。
3、古时候文化常识
古时候纪年纪月级日纪时法
纪年法
1年号纪年法: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预示。以“元,二,三……”为序数,至去世为止。如:鲁僖公元年,鲁庄公十年。从西汉武帝建元起,以年号纪年,用“元,二,三……”为序,更换年号则重新开始。如:元嘉元年,汉末建安中,元和十年。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重新纪年,称作“改元”。如:“是年夏王,改景炎”。 2干支纪年法:干支,天干地支之合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叫十干,用来表序。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叫十二支,用来记时。用十干和十二支循环花相搭配组成甲子,乙丑,丙寅……葵亥,紧接着用甲子重新相配正好为数六十,通常来讲叫六十花甲子,循环使用,循环往复,从东汉起采用干支纪年法。如“予犹记周公之被捕,在丁卯三月之望。” 3年号,干支结合纪年。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乾隆丁亥冬”。
纪月法
1按序数预示:即一月二月三月……十二月。岁首的一月亦称正月。古代人们又有“月建”之法,即把十二支与十二月相配 ,预示月份,通常来讲以冬至所在的夏历十一月配子,称建子之月,由此顺推,十二月为建丑之月,正月为建寅之月……十一月为建亥之月。 2按四季纪月:每季中的三个月,按孟仲季的顺序排列,如孟春,仲夏等。
纪日法
1用干支纪日:如六月丁丑(即六月初九)夏四月辛已(即十三日)。因为60甲子和夏历的两个月的天数(五十九天)并不等同,故每月的天干地支名称与日期并不完全对应。 2按初一初二至三十的序数纪日。每月的初一十五月底这三天又有特别规定的称呼,分别叫做“朔”“望”“晦”。 (四)纪时法 古代人们纪时用地支预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等同于如今的两小时。从23点(即夜十一点)起至夜一点 配子,依次顺推,前一个时辰为初,后一个时辰为正,这样也就等于将一昼夜十二个时辰分成24小时辰。搭配关系参见十二时辰与十二地支纪时关系表。 十二时辰 黄昏 人定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朝食 隅中 日中 日仄 晡时 日夕
十二地支 戍 亥 子 丑 寅 卯 辰 已 午 未 申 酉
24时 19 -
21 21-
23 23-
1 1-3 3-5 5-7 7-9 9-
11 11-
13 13-
15 15-
17 17-
19
五更 20-
22 22-
二十四 二十四-2 2-4 4-6
五更 一更 二更 三更 四更 五更
4、谁有纪年纪时的有关素材老师叫我们找纪年纪时的资料可是在网上找了
阴历纪年纪时 【阴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而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24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阴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农历。
古代人们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阴历为据。 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阴历的六月、七月等同于公历的七月、八月。
【24节气】是中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人们依据太阳一年内的具体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24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形状况,这便是24节气。
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24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古诗文中常用24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代人们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初阳】约在阴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些时日。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
《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四时】指一年四季。
阴历以正月、2。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 【社日】古时候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永遇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初七】阴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习俗。
传说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下九】阴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干支】天干地支之合称。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代人们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如《冯婉贞》:“咸丰庚申,英法联军白海入侵。”咸丰,皇帝年号;庚申,干支纪年。
“60甲子”依次是: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纪年法】中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一)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
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二)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从此以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后序》“德祐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三)干支纪年法。 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
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预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剪掉鞭子”。 (四)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纪月法】中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 (一)序数纪月法。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指南录〉后序》“德祜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谭嗣同》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二)地支纪月法。古代人们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别规定的“建”字。
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阴历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赋》:“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
”“建亥”即阴历十月。
年号文学常识
1、例如年号,追赠之类的文言常识
1。索隆是几刀流的高手 a、一刀流 b、二刀流 c、三刀流 d、六刀流 2。路飞是哪些人 a、橡胶人 b、火焰人 c、香蕉人 d、弹簧人 3。路飞第1次被选赏时的金额是多少 a、1000万 b、2000万 c、3000万 d、5000万 4。路飞的爷爷的官职是什么级别 a、大将 b、上将 c、中将 d、少将 5。海军大将没有下面的 a、青稚 b、赤犬 c、黄猿 d、疯狗 6。op是哪两个单词的缩写 a、one piece b、one piecer c、one piiece d、one pieces 7。恶魔果实的缺点是什么 a、无法吃海产品 b、无法游泳 c、无法喝海水 d、无法上船 8。本部漫画的作者是 a、尾田荣一郎 b、尾田荣二郎 c、尾田荣三郎 d、尾田荣四郎 9。山治的梦想是找到传说中的 a、zero blues b、family blue c、all blue d、all blues 10。东尼·乔巴是 a、蓝鼻子的驯鹿 b、红鼻子的驯鹿 c、黄鼻子的驯鹿 d、卷鼻子的驯鹿 11。海贼王中四海中最弱的是 a、北海 b、西海 c、南海 d、东海 12。路飞是在与谁的战斗中与索隆变成了同伴 a、小丑巴其 b、鳄鱼 c、摩根大佐 d、洛克船长 13。路飞对恶魔果实的口感评价是 a、很好吃 b、没有任何味道 c、很辣 d、非常难吃 14。海军中的白猎人是 a、堤娜 b、斯摩格 c、霍波迪 d、达丝其 15。巴洛克工作社的社长的搭档是 a、ms。 all sunday b、mr。 0 c、ms。 valentine d、ms。 double finger 16。巴洛克工作社中的ms。 friday是 a、水獭 b、地鼠 c、秃鹰 d、驯鹿 17。恶魔果实的市值是 a、5000万 b、9000万 c、两亿 d、一亿 18。黑胡子海贼团的成员一共有几名 a、6 b、5 c、4 d、3 19。火拳艾斯是白胡子海贼团的第几队队长 a、第1队 b、第2队 c、第3队 d、第4队 20、艾斯比路飞大几岁 a、一岁 b、两岁 c、三岁 d、四岁 21。海军总部大参谋是 a、鹤 b、雀 c、凤 d、鹰 22。gp9的六式是没有下面的 a、剃 b、纸绘 c、月步 d、凝 23。下面里谁是已知的四皇 a、蓝眼 b、黄鳍 c、红发 d、鹰眼 二十四、索隆最早的配刀是 a、雪走 b、和道一文字 c、三代鬼彻 d、菊一文字 25。妮歌·罗宾在8岁的时刻击沉几艘海军舰艇 a、6 b、7 c、8 d、9 26,七武海中没有谁 a、唐吉诃德·杜夫拉 b、鹰眼,密佛格 c、白胡子 d、波雅。
汉库克 27。恶魔果实是哪里来的 a、天上 b、海里 c、草丛 d、鱼肚子里 28、罗杰怎么死的 a、 b、淹死 c、战死 d、自首被海军杀 29。白胡子吃的什么果实 a、震震果实 b、融融果实 c、泡沫果实 d、黑暗果实 30。哪个不是草帽贼团的战斗员 a、路飞 b、娜美 c、香吉士 d、索隆 答案: 1、c 2、a 3、c 4、c 5、d 6、a 7、b 8、a 9、d 10、a 11、d 12、c 13、d 14、b 15、a 16、c 17、d 18、b 19、b 20。c 21、a 22、d 23、c 二十四。b 25、c 26、c 27、b 28、d 29、a 30。b 托付楼主务必要采纳!!!!!!~~谢谢啦。
2、我国古代文学常识
B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称帝,于开皇元年( 581 )恢复了尚书省 ,并使之成为名副其实也就是说的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唐沿隋制,曾改称文昌台、都台、中台,不久复旧称。
尚书省都堂居中,左右分司,都堂之东有吏部、户部、礼部三行,每行四司,以左司统之;都堂之西有兵部、刑部、工部三行,每行四司,以右司统之。
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合称三省,而尚书省事无不总,是全国行政的总汇机构,长官称尚书令。
C错的。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即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年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和年号干支兼用法。
例子:赵文王十六年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淳化二年属于年号纪年法。甲午年属于干支纪年法
3、谁能解答一下这几个文学常识1。古代人们用天干地支纪年,其中,天干共有
1。古代人们用天干地支纪年,其中,天干共有十个,分别为(甲 )、(乙 )、(丙 )、(丁 )、(戊 )、(己 )、( 庚)、(辛 )、(壬 )、(癸 ),地支有十二个,分别为(子 )、(丑 )、(寅 )、( 卯)、(辰 )、(午 )、(未 )、( 申)、(酉 )、(戌 )、(亥 )。
2。瓷都景德镇是以(宋 )朝年号“景德”命名的,景泰蓝工艺是以(明 )朝年号“景泰”命名的,宣德炉是以( 明)朝年号“宣德”命名的。3。中国第1本字典是《说文解字 》。
4。传世的中国古钱币中,( 汉)朝和(北宋 )朝的最多。 5。“五音”指(宫 )、( 商)、(角 )、(徵)、(羽)五个音阶,而“八音”则指金、石、(土)、(革 )、(丝 )、(木 )、( 匏)、( 竹)八种制造乐器的材料。
6。“秦淮八艳”包括( 李香君)、(董小宛 )、(柳如是 )、( 顾横波)、( 马湘兰)、( 陈圆圆 )、(寇白门 )、(卞玉京 )。 7。南宋的《洗冤集录 》是全地球最早的法医著作,并在其诞生两百年后传到西方,促成了西方法医学的诞生。
其作者(宋慈 ),中间位置一台曾热8。播的《大宋提刑官》就是依据他的事迹改编的。9。古琴有(七 )根琴弦,(十三 )个琴徽。
10。金庸小说中有很多“武功”之名字事实上是来自于古时候典籍,打比方说:“亢龙有悔”出自《周易·乾 》,“凌波微步”出自曹植 《洛神赋》11。四大名砚指的是(端 )砚、(歙 )砚、(洮河砚 )砚和澄泥砚。 12。石头城是(南京 )的古称。
13。五岳中的中岳是( 嵩山)。14。安徽滁县(醉翁)亭、北京先农坛(陶然 )亭、湖南长沙( 爱晚)亭和浙江杭州(湖心 )亭被叫作中国“四大名亭”。
15。中国古代三十六计中的最后一计是(走为上 )计。16。“闻鸡起舞”这一典故的主角是古时候名将(祖逖 )和(刘琨) 17。史书《资治通鉴》是属于( 编年)体的史书。
18。(玄武门 )之变是李世民发动的夺权事变,(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夺权事变,(夺门 )之变是明英宗朱祁镇发动的夺权事变。 19。毛笔的发明者据传是秦朝大将(蒙恬 ),风筝的发明者据传是汉朝大将(韩信 )。
20、古时候钱的单位“贯”是(千 )枚。21。中国古代仅有的合葬在一起的两个皇帝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帝武则天 )。
22。“戊戌六君子”指的是( 谭嗣同)、( 康广仁)、(林旭 )、(杨深秀 )、( 杨锐)、( 刘光第)。23。古时候科举考试前三名分别被叫作状元、(榜眼 )、(探花 )。
二十四、中国古代四大书院指的是(白鹿洞书院)、( 岳麓书院)、( 石鼓书院)和( 应天府书院)。 25。《赵氏孤儿 》是最先被介绍到欧洲的中国戏剧。
26。古时候的“狼烟”听闻是将(狼粪 )掺入柴草中点燃形成的烟,如此的烟遇风不散。27。玉器在咱们国家古时候有十分重要的文化内涵,古代人们用璧祭天,用(琮 )祭地。
28。我国确定的历史纪年原本从公元前(841 )开始,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精密推算将之大大提前,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精密推算,我国确定的历史纪年从公元前(2070 )年开始。29。清代书法家(刘墉 )被叫作“浓墨宰相”,他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但着重是由于关于他的民间故事许多,了解其书法成就的人反而不多。
30、唐宋八大家里,宋朝占了六个,分别为(欧阳修 )、(王安石 )、(苏洵 )、( 苏轼)、( 苏辙)、( 曾巩)。31。我国明代思想家辈出,其中,“心学”的代表人物是 陆王),“童心说”的提出者是(李贽 ),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么是( 顾炎武)的名言。
4、古时候文学常识
1。文化常识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显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叫作元帅诗人; 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 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1。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二十四、永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 25。古时候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
26。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27。古时候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 ①童生试,亦称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如此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②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1名叫解(jie)员。 ③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1名叫会元。
④殿试,是科举制最高档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1名称状元(鼎元),第2名称榜眼,第3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2。中国文学之最 1。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2。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3。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4。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 5。古时候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 6。古时候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7。古时候最出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 8。古时候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9。古时候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 10。古时候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 11。古时候最出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12。古时候最出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13。古时候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14。古时候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15。古时候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16。古时候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17。古时候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18。古时候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19。古时候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20、古时候最杰出的铭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21。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是鲁迅; 22。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是茅盾的《子夜》; 23。现代最有作用与影响的短篇小说集是鲁迅的《呐喊》。 3。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爸妈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4。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
5、关于词的文学常识
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录载入;“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因为音乐的广泛流传;那个时候的都市里有许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依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就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唐代,民间的词大多数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看成是诗余小道。
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活法气息。以脂粉气浓烈的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具体位置。
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后来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 词追溯于民间,但在1900年敦煌石室打开之前,研究中非常难见到民间作品。
直到敦煌卷子中的词曲面世,才补救了这一方面的缺陷。敦煌词曲数量很大。
其中有温庭筠、李野(唐昭宗)、欧阳炯词共五首,其余为无名氏之作。作者范围广泛,多属下层,写作时间大抵起自武则天末年,迄于五代。
其中最要紧的抄卷是《云谣集杂曲子》,收词30首,抄写时间不迟于后梁乾化元年(911),比《花间集》的编定(后蜀广政三年,940),早出近三十年。所用词调,除《内家娇》外,其馀12调,《教坊记·曲名表》均有著录。
其中有慢词,也有联章体。 敦煌词编写的早期与作者成分来源的民间性,使作品从内容、体制到语言风格,都展现出这几个初起的词,初步脱离一般诗歌的大文化系统,开始单独成体的过渡性特征。
朱祖谋跋《云谣集杂曲子》云:“其为词拙朴可喜,洵倚声椎轮大辂。”可以 使用于对整个敦煌词的评价。
[编辑本段]词的种类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曲子,曲词,乐府,乐章,琴趣,诗余,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一样是来自民间文学。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故有人把词称为“诗余”。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作用与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不过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词大体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这种分法固然未免太绝对了,不过,大约的情形还是如此的。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一些中调和长调。
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
长调的特征,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运用韵较疏。 长一点的词还不错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
词题 前人作词时加于词前的题目。词这种文学体裁初出现时,词调与词题大体上是合一的。
之后的日子,词的内容逐渐与词调脱离,光有词调不足以表明该词的内容,这才另加词题,这大概从宋代开始。如苏东坡的《更漏子》(词调名),外加《送孙巨源》,说明该词为啥呢而作,这后者就是词题。
[编辑本段]词 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几个格式称为词谱)。
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1式、第2式等等,因此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几个名字就是词牌。
偶尔,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由于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偶尔,同一个格式而有多少个名称,那只由于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关于词牌的来历起源,大概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⑴原本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听闻是因为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那个时候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那个时候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这几个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秦娥》,由于按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也叫作《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由于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因为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1句是“大江东去”。
又叫《酹江月》,由于苏轼这首词最后3个字是“酹江月”。 ⑶一直就是词的题目。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样的状况是最普遍的。
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并且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不过,绝大都的词皆不是用“本意”的,于是,词牌之外还有词题。
通常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
6、关于语文文学常识的
(1)百姓的称谓。
常常见到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二)职业的称谓。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预示他的职业的字眼,使人一看便知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
“优”,也叫优伶、伶人,古时候用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也叫戏曲演员。 (三)不同的friend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friend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friend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friend叫“刎颈之交”;在遇见挫折时结成的friend叫“患难之交”;言谈甚欢、友谊深邃的friend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friend叫“布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friend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friend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邃友情的friend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friend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friend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friend)。 (四)年龄的称谓。
古代人们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预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孩提是指二三岁之间,还在襁褓里的幼儿。
也写成“孩抱”。《孟子·尽心上》中有“孩提之童”。
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时候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口是指十岁以下。《淮南子·汜论训》中有“古之伐国,不杀黄口”。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时候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陶渊明《荣木诗亭》“总角闻道,百首无戍”。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杜甫《赠别》诗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大戴礼记》中有“束发而就大学”。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古时候女子到了十五岁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夹住,预示已经成年。《礼记》中有“(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弱冠是男子20岁(古时候男子20岁行冠礼,预示已经成人,由于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牡丹亭》中有“忽有毕生,年可弱冠,风姿俊妍”。
而立是男子30岁(立,“立身、立志”之意)。《论语》中有“三十而立”。
不惑是男子40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论语》“四十而不惑”。
知命是男子50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论语》中有“五十而知天命”。
花甲是60岁。《唐诗纪事》中有“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有珠”。
古稀是70岁。杜甫有诗云“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后人就因这句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耄耋指八90岁。
《聊斋志异》中有“君无大贵,但得耄耋足矣”。 期颐指100岁。
《聊斋志异》中有“儿福气,君亦期颐,更何求”。【避讳】是为了预示对别人的尊敬,而改变原来的称呼,采用一种新的称呼。
避讳的方式许多,较为多见的有改字法、空字缺省法、缺笔法。以同音字、同义字、近音字、近义字来代替应避讳的字,是最常用的方式方法。
如秦朝为避秦始皇嬴政的讳,该“正月”为“端月”。晋代为避晋景帝司马师的名讳,改“师”为“帅”等等。
【帝王的称谓】夏代帝王生时称“后”,死后称“帝”。后稷、后羿等的“后”,都是君长之义。
商代君主生前称“王”,死后称“帝”。在商代,“后”开始成为君主另一半的专称。
周代君主称“王”。从周文王、周武王到周懿王,王号都是自称。
谥法起于周孝王以后。谥号是依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有褒贬之意。
即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谥法有固定用字,如经天纬地曰文,克定祸乱曰武,布义行刚曰景,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这是恶谥;还有预示同情的哀、愍、怀等。
战国中期以后,周王的权力日益削弱,威信已无。各国的诸侯相继称王。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国。他觉得:“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而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遂决定将三皇、五帝的名号合一,自称“皇帝”。从此,皇帝一词便形成封建帝王的称号。
秦王政还废除旧有的谥法,他自称“始皇帝”,子孙继位,为“二世、三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这便是秦王政被叫作秦始皇的来历。
秦朝灭亡后,谥法制度又被恢复。在古时候,对皇帝不能直呼其名,要不然就是大不尊重,即便对前代帝王亦是如此。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对隋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真宗、元文宗等。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
天干地支语文文学常识?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n)、亥(hài);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代人们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主要用于计时。12生肖用于记年
年龄称谓的文学常识
1、中国对各年龄的称谓是什么
不满周岁:襁褓;2至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统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女孩12岁:金钗之年;女孩13。14岁:豆蔻年华;13至15岁:舞勺之年;女孩15岁:及笄之年;女孩15至二十岁:舞象之年;女孩十六岁: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女性二十岁:桃李年华; 男性二十岁:弱冠; 女性二十四岁:花信年华; 结婚:标梅之年; 三十岁:而立之年; 四十岁:不惑之年; 五十岁:知命之年; 六十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 七十岁:古稀之年、杖国之年、致政之年; 八十岁:杖朝之年; 80- 九十岁:鲐背之年、耄耋之年; 一百岁:期颐之年。
2、古时候关于年龄的称谓有哪些
不满周岁称作襁褓;2〜3岁为孩提;女孩7岁为髫年;男孩8岁为龆年;幼年泛称为总角;10岁以下为黄口;13〜15岁为舞勺之年;15〜二十岁为舞象之年;12岁(女)为金钗之年;13岁(女)为豆蔻年华;15岁(女)为及笄之年;十六岁(女)为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十岁(女)为桃李年华;二十四岁(女)为花信年华;二十岁(男)为弱冠;三十岁(男)为而立之年;四十岁(男)为不惑之年、强壮之年;五十岁为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六十岁为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七十岁为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八十岁为杖朝之年;80〜九十岁为耄(mào)耋(dié)之年;九十岁为鲐背之年;一百岁为期颐。
3、年龄的文学称谓
0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亦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时候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巍=柚赣啄辍T谡饫铮白堋本褪蔷勐J岬囊馑肌W芙侵唬ㄓ啄昃拖嗍兜暮门笥眩W芙鞘前司潘曛潦乃甑纳倌?古时候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讲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多数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的人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9岁 九龄:为9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15岁 及笄:笄[jī],原本是指古时候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候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预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代人们男二十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预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是“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由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并且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代人们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十六岁 二八:为十六岁。 二十岁 加冠:指20岁。
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预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20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代人们男二十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预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是“加冠”、“加笄”。
弱冠:古代人们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
指20岁。弱冠:古时候男子二十岁称之为“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预示已成人的帽子。
“弱冠”即年满二十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弱冠是男子20岁 三十岁 而立(而立之年):由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并且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30岁。
而立是男子30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30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四十岁 不惑(不惑之年):由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并且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四十岁为“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指40岁。不惑是男子40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五十岁 艾:古称50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50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50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并且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五十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由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并且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五十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50岁(又“知天命”、“半百”)。
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六十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六十岁。
由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并且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六十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60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60岁为花甲。花甲:中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
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之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来讲就称之为“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
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六十岁了。花甲:指60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循环往复。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还历之年:指六十岁。
下寿:古代人们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六十岁以上。 耆[qi]:古称60岁的人为“耆”。
耆[qí]艾:古时候以六十老人为耆。 61岁 还历寿:61岁的寿辰。
因为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
4、古时候对年龄的称谓有哪些
古时候对年龄的称谓有许多种。
孩提:指刚会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垂发:指古时候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用来代称人的童年 时期。
总角:古时候幼童将垂发扎成两束 结于头顶,其状如角,称为“总角”,指人的幼年阶段。龀或髫龇:旧说男八岁、女七岁换 牙,脱去乳牙,长出恒牙,这时称为“龀”或“髫龇”,预示人的儿童、少女 时期。
弱冠:古时候男子20岁时,要行冠礼,即戴上预示已是成人的帽子,叫作“弱冠”。及笄:笄,是古时候束发用的簪子。
古时候女子到了十五岁以后,就要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预示自己已 成年。故女子成年时就叫“及笄”。
破瓜之年:古时候女子长到16岁,称“破瓜之年”,原因是将“瓜”字拆开 乃为两个“八”字,相加刚好为十六。 而立:30岁。
不惑:40岁。艾年:古时候指年满50岁的老人。
花甲:由古时候干支纪年法而来。 古时候年满六十称“花甲”或“花甲之 年”。
古稀:70岁的代称。耄耋:八十90岁,“耄耋”合称,指高寿老人。
期颐:百岁老人。
5、古代人们的年龄称谓有哪些
古代人们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预示,而是 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 古时候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 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 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 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 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15岁。到了 15岁,男子 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时候男子二十岁行 冠礼,预示已经成人,由于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 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
耄耋指八90岁。期颐指一百岁。
6、古时候文化常识中有关年龄的知识有哪些
古时候有关年龄的比喻称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未满周岁的儿童――襁褓;2-3岁――孩提;童年——总角,垂髫;8岁(男)——龆年;10岁以下――黄口;10岁(女)——髻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14岁(女)――豆蔻年华;13—15岁——舞勺之年;15岁(女)——及笄之年;15岁(男)――志学之年,束发;十六岁(女)――碧玉年华;15—二十岁――舞象之年;二十岁(男)――弱冠;二十岁(女)――桃李年华;二十四岁(女)――花蓓(信)年华;结婚——标梅之年;三十岁(女)――半老徐娘;三十岁(男)――而立之年;四十岁(男)――不惑之年;五十岁――知命之年、半百;六十岁――花甲,平头之年、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七十岁――古稀、杖国之年;77岁——喜寿;八十岁――杖朝之年;88岁——米寿;80-九十岁――耄耋之年;九十岁――鲐(台,骀)背之年;99岁——白寿;一百岁――期頣 ,人瑞;108岁——茶寿。
——常识称谓篇。
7、语文文学常识
1。年龄称谓0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02。孩提:指2——3岁的儿童0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0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0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06。加冠:指男子20岁(又“弱冠”)07。而立之年:指30岁 08。不惑之年:指40岁09。知命之年:指50岁(又“知天命”、“半百”)10。花甲之年:指60岁11。古稀之年:指70岁 12。耄耋之年:指八、90岁13。期颐之年:100岁,2。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一)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1名叫“状元”第2名叫“榜眼”,第3名叫“探花”)(二)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3。古时候主要节日(0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0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03)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0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05)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06)清明:四月初,上坟、祭祀。(0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08)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0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十)中秋:8。15,赏月,思乡(11)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12)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13)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14)除夕:一年的末尾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4。古时候的刑罚(01)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 (02)劓刑:割鼻子(0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04)刖刑:将脚砍掉(和氏璧)(05)宫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马迁)(06)膑刑:剔去膝盖骨(孙膑) (07)大辟:砍头(08)炮烙:将人烧烤死 (09)车裂:又叫“五马悟 真 网024”(商鞅)(十)汤镬:将人煮死 (11)腰斩:从腰部斩簖(12)凌迟:又叫“千刀万剐” (13)弃市:暴尸街头,5。古时候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干支纪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式方法。
其特点是: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B、天干和地支之相配永久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没有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C、60年一循环,循环往复。(二)年号纪年: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皆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如:康熙元年等。*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可兼用,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三)王公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6。有关官职的问题1。词语(一)授官:除拜 (二)升官:迁擢 (三)降官:谪左迁 (四)免官:罢黜(五)招聘:征辟 (六)京官调任地方官:出徙 (七)大臣辞职:乞骸骨2。六部:(一)吏部(官职任免升调等) (二)户部(土地税收户口等)(三)礼部(典礼科举学校等) (四)刑部(司法刑狱案件等)(五)兵部(军事部落边防等) (六)工部(工程营造水利等)*“六部”是汉以后的中间位置官职,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七、关于史书(一)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
(共三部)第1部是春秋时期孔子编的《春秋》;记事详备的一部是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左传》;最大的一部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二)国别体:以诸侯国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
(共两部)最早的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国语》;较好的一部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三)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来反映历史事件。
第1部是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第2部是东汉时期班固的《汉书》;……《清史》。(共二十多部)(四)通史:打破朝代界限,自古及今地记叙历史。
第1部是司马迁的《史记》;第2部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共两部)(五)断代史:记叙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第1部是东汉时期班固的《汉书》;第2部是南北朝时期范晔的《后汉书》;……《清史》。(共二十多部)说明,(一)以上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类,事实上同一史书可归入不同体例。
如《史记》,可以说它是一部纪传体通史。(二)清代乾隆年间编订的“24史”是二十四部史书,打头的一部是《史记》,压尾的一部是《明史》,体例全都是纪传体。
而且除《史记》是通史外,其余23部都是断代史。八、中国文学史上的“第1”(一)《诗经》:我国第1部诗歌总集。
(作者不详)(二)《孙子兵法》:我国第1部军事著作。(春秋·孙武)(三)《国语》:我国第1部国别体史书。
(春秋·左丘明)(四)《春秋》:我国第1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五)《左传》:我国第1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左丘明)(六)《史记》:我国第1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七)《汉书》:我国第1部断代史。
(东汉·班固)(八)《孔雀东南飞》:我国第1首长篇叙事诗。(作者不详)(九)《离骚》:我国第1。
8、我想汇总一下文学常识,请大家帮忙填填空,谢谢大家。
关于年龄称谓方面的,对你有用吗
0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02。孩提:指2——3岁的儿童
0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0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0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06。加冠:指男子20岁(又“弱冠”)
07。而立之年:指30岁 08。不惑之年:指40岁
09。知命之年:指50岁(又“知天命”、“半百”)10。花甲之年:指60岁
11。古稀之年:指70岁 12。耄耋之年:指八、90岁
13。期颐之年:100岁,
9、我国古代年龄称谓有那些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总角:古时候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讲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多数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的人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九龄:为9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及笄:笄[jī],原本是指古时候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候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预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代人们男二十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预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是“加 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二八:为十六岁。
加冠:指20岁。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预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20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代人们男二十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预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是“加冠”、“加笄”。
弱冠:古代人们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20岁。弱冠:古时候男子二十岁称之为“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预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二十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20岁。
而立(而立之年):由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戊戌年是何时,天干地支纪年法
戊戌年是何时
2022 年,已经到了狗年。
狗属于12生肖之一,12生肖又叫属相,是十二地支之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所以明年准确的来说应该叫做“戌狗”年。
那为啥明年又是“戊戌年”呢?还得需要我们了解下大家对年代的另外一种纪年。
在我国,早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就有了本人的历法,即“干支法”,干支纪年法大概始于东汉,也称阴历纪年法,即用十天干、十二地支相配纪年,共得60个单位。那何为“十天干”、“十二地支”呢?
“十天干”即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即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用十天干、十二地支搭配纪年的亦即我们所说的天干地支纪年法,例如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都是采用的天干地支纪年法。具体的呢就是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顺序使用,例如今年为丁酉年,明年则顺序后推一个,为戊戌年,共有60个单位,总之每60年为一个周期。再打比方说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戊戌变法为1898年,距离明年2022 年正好120年,所以明年也为戊戌年。
这部分内容我们不能仅仅把它当做常识稍作了解,而要注重和重视起来。一方面多了一部分知识基蕴,另一边在我们考试的过程中有些题目会关系到这部分内容的考查。
例1:我国阴历中以天干、地支之搭配来纪年,其中十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搭配的方式是:在天干中和地支中依次各取一字搭配来纪年,例如1920年是庚申年,下一年的天干为辛,地支为酉,故1921年,亦即中国成立的这年,是辛酉年。可是,中国成立后的下一个辛酉年是公元()年。
A。1981年 B。1991年 C。两千年 D。2001年
【答案】A。
【中公解析】:这道题目出题老师没有故意难为考生,将干支纪年法进行了简单容易的说明,题目的难度下降不少。那这道题目我们应该怎么样思考呢?我们刚才已经说过干支纪年法每60年为一个周期,那么从辛酉年到下一个辛酉年所所需的时间就是60年,所以中国成立后的下一个辛酉年就是(1921+60)=1981年。
例2:依照咱们国的阴历纪年法,2011年是辛卯年,那么上一个辛卯年是()年?
A。1931年 B。1941年 C。1951年 D。1961年
【答案】C。依据题目信息,这道题目所考查的便是农历纪年法的简单计算,可以直接套用结论。阴历纪年法的一个特点就是每60年为一个周期,所以2011年是辛卯年,那么上一个辛卯年就是(2011-60)=1951年,故选择C选项。
诚然,上面的这几个题目属于比较简单容易的纪年问题,我们仅需要记住结论就能够,不过在一些比较复杂的题目中,在解题的过程中我们还need配合其他知识点才能解答出来。
例3:在我国常用12生肖进行纪年,12生肖的排列顺序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2011年是兔年,那么2050年是( )。
A。 虎年 B。 龙年 C。 马年 D。 狗年
【答案】C。first of all通过题目信息,发现合我们纪年问题的题型特征。在判断出题型后俺们是可以判断出这是一道周期问题,周期为T=1二、从2011年到2050年会通过2050-2011=39年,39÷12=3…3,即经过了3个循环周期又余3年,3个循环后2047年也是兔年,再加3年,所以2050年是马年。故选C。
【考点点拨】这道题目就是在纪年的基础上结合余数的知识点来解答,在做这道题目的时刻我们不但需要晓得周期问题的思考以及做题,而且还得知道12生肖的顺序。因此我们需要对干支纪年法(亦即阴历纪年法)进行细致的学习和掌握。
通过上面的几道例题,大家已经对干支纪年法(亦即阴历纪年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包括这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和解题亦有了一定的了解,相信大家一旦在以后的学习和做题过程中再进行熟练练习,就一定能够在考试的过程中完成这类题目的解答,进而成“公”上岸。
上面便是与戊戌年是何时有关的内容,是关于天干地支之共享。看完天干地支纪年法后,希望这帮助到大家!!!
天干地支最简单容易的算法,天干地支之算法
提起天干地支最简单容易的算法,众所周知,有人问天干地支之算法,另外,还有人想知道最简单容易的天干地支纪年法?,你晓得这是什么情况?其实也就是说天干地支之简便算法?,接下来就一起来瞧一瞧天干地支之算法,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干地支最简单容易的算法
1。天干地支之算法
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简单易懂的年干支计算方法。
first of all你得了解或者背过天干地支如何精密推算天干地支。
计算此刻任意的一个年份的干支
天干:年份减3,除以10,没有余数就是天干之***个,余数为1对应甲,是2对应乙,依次往后推
地支:年份减3,除以12,没有余数就是地支之***个,余数为1对应子,是2对应丑,依次往后推。—3=÷10=则天干为癸天干地支最正确的算法。
—3=÷12=。。。。。。8则地支为未精密推算天干地支之方法。
因此年是癸未年—3=÷10=。。。。。。6则天干为己
—3=÷12=则地支为亥
因此年是己亥年
2。最简单容易的天干地支纪年法?
记住一个年分的干支,打比方说的干支为戊辰龙年我们要计算哪一年,天干十位十位往后推,地支十二位十二位往后推,由于天干为十位,地支为十二位。地支有小数点的如何算。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掐指算命的108句口诀诀窍。
12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转换规则:适合使用于所有公历年号。天干地支计算法。
(一)依据万年历查看年干支,这是比较省事的方式方法。
(二)自然数序法求干干地支最正确的算法手指图。
依据是公元元年是辛酉年,辛8酉10,干的周期为10支的周期为1二、每**的干支如何算。
天干按甲到癸的顺序为1~10,地支之顺序按子到亥的顺序为1~1二、三十句算命词。
公元前的算法:
年干=8-N(N﹤8)或8-N+10(N≧8),N=年号/10的余数=年号个位数。
年支=10-N(N﹤10)或10-N+12(N≧10),N=年号/12的余数。天干地支速算。
例:求公元前22年和公元前年的天干地支?哪些日支能得好配偶。
解:前22的年干=8-2=6=己,前年的年干=8-9+10=9=壬;天干地支求法。
前22的年支=10-10+12=12=亥,前年的年支=10-3=7=午;
故前22年的天干地支为己亥,前年的天干地支为壬午。
公元后的算法:
年干=N-3(N﹥3)或N-3+10(N≤3),N=年号/10的余数=年号个位数。
年支=N-3(N﹥3)或N-3+12(N≤3),N=年号/12的余数。
例:求公元年和年的天干地支?
年的年干=4-3=1=甲,年的年干=1-3+10=8=辛;
年的年支=0-3+12=9=申,年的年支=7-3=4=卯;天干地支算命法免费。
故公元年的天干地支为甲申,年的天干地支为辛卯。手指掐算的方式方法图解。
(三)整数序法求干支
天干按庚、辛、壬、癸、甲到癸的顺序为-3。-2。-1。0、1~10,
地支之顺序按申、酉、戌、亥、子到亥的顺序为-3。-2。-1。0、1~1二、日元支计算公式。
公元前的算法:
年干=8-N,N=年号/10的余数=年号个位数。掌上精密推算岁数干支法。
年支=10-N,N=年号/12的余数。
解:前22的年干=8-2=6=己,前年的年干=8-9=-1=壬;天干地支算法题。
前22的年支=10-10=0=亥,前年的年支=10-3=7=午;
故前22年的天干地支为己亥,前年的天干地支为壬午。
公元后的算法:天干地支时间对应表。
年干=N-3,N=年号/10的余数=年号个位数。从出生年份怎样算天干地支。
年支=N-3,N=年号/12的余数。
例:求公元年和年的天干地支?生下来时辰天干地支对应表。
年的年干=4-3=1=甲,年的年干=1-3=-2=辛;三十句算命金口诀诀窍。
年的年支=0-3=-3=申,年的年支=7-3=4=卯;
天干地支之简便算法?
故公元年的天干地支为甲申,年的天干地支为辛卯。
-干支纪年
上面便是与天干地支之算关内容,是关于天干地支之算法的共享。看完天干地支最简单容易的算法后,希望这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