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冬晚年评价杜月笙(爱情婚姻梅兰芳)
杜月笙给爱情婚姻惨淡的名伶孟小冬做的什么事,是最终的安慰?
一代名伶孟小冬,她的人生喜忧参半。事业方面正值日新月异时突然隐退,爱情婚姻看起来岁月静好时却都戛然而止。年少成名是她的幸运,而爱情婚姻上的缺失那么是她人生的遗憾。
说起杜月笙,从严格意义上说,他是孟小冬唯一的老公,为啥这么说,由于孟小冬与梅兰芳的结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一种合居关系,更为重要的一点,梅兰芳的伯母去世,孟小冬去祭祀礼拜,受于福芝芳的凌霸,她是梅家的门都没有进去的,而且大都时候,她就好像一个被冷落的情人困在那所“金屋”之内,与孤独为伴。与梅兰芳的前两任老婆相比,她远远没有溶入梅兰芳更深层次的爱情婚姻生活。
而杜月笙就不一样了,从对孟小冬长久以来的帮忙,中间的特意追求,再到为一个爱情婚姻仪式的承诺,没有谁在中间阻拦,也没有啥多重的思想顾虑,可以说他们走得是一条自由恋爱爱情婚姻之路。最后没落的杜月笙,生命里病榻上的时光,皆有孟小冬的参与。杜死后,孟小冬固然只分得了单薄的两万美元,不过 也是以一名家庭成员的形式继承的。孟小冬生命里最终的时光,在与杜氏后代来往密切。可以说,她完全融进了杜家的活法,对于一位女士来讲,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活法才是爱情婚姻的真相。
- 孟小冬与杜月笙:生命里最终的安慰
孟小冬是戏曲精英,杜月笙是个戏迷,早在孟小冬第2次到无锡演出时,11岁的孟小冬便收到过杜月笙的鲜花。后来孟小冬去北京发展,把家人也都牵去了北京,杜月笙趁着为黄金荣办事的机会,还曾亲自登门拜访过孟小冬。
也许就在那次拜访中,杜月笙从一个单纯的戏迷成为了孟小冬的追求者。孟小冬初次见杜月笙时,她还只是个小孩子,而北京再见时,孟小冬已出落的亭亭玉立,又是戏曲名角儿,对如此的美人,杜月笙是特别欣赏的。
随着梅孟的结合,杜月笙对孟小冬的情感也只能埋没于心,暂时搁浅了。梅孟离婚后,孟小冬便病倒了,身体康复后,躲在天津,过着吃斋念佛的活法。尽管有许多地方找她演出,但都被她推掉了,整个人很消极。
那个时候有一个《天津商报》的记者,名叫沙大风,了解了孟小冬因爱情婚姻受挫,就为她出了个主意。既然梅孟结合是众人皆知的事儿,那么分手亦应当通过法律来正式离婚,并为她推荐了上海的一个律师。这样,孟小冬便听从了他的意见,到了上海,住进了杜月笙的家中。由于那时姚玉兰已是杜的第4任姨太太,好姐妹相聚自然兴高,但更兴高的是杜月笙。
杜月笙是个亦正亦邪的江湖人,凭他的洞察力,孟小冬不开口,他便知道她来上海有要事。孟小冬将自己离婚的事告知了姚玉兰,姚听了便说让杜帮她办,并且不用走打官司的路。杜月笙自然愿意效劳。
他给梅兰芳打了个电话,电话里他告知了梅说孟小冬要请律师的事情,同时又说,彼此都是有头有脸的人,闹出去不大好,这自然也是梅兰芳顾忌的事儿,更不必说梅本身也理亏。于是杜月笙说,不如让他当个和事佬,当个中间人,梅拿出一笔钱来给孟小冬,算是对她的补偿,从此井水不犯河水。
梅兰芳答应杜月笙给孟小冬四万块,杜月笙很是兴高,而且在电话里还说,这钱他先帮梅垫上,以后等梅方便的时刻再还给他。杜月笙这么做出于两点考虑,其一,他与梅兰芳也算得着是朋友,但情感感情上他倾向于孟小冬,假如梅真心支付这笔钱,那么他帮先垫上,算是给梅的自尊,也帮梅解决了问题,毕竟四万亦不是小数目。梅兰芳在美国的演出产生了轰动效应,但却是亏钱的,赔了不少。其二,假如梅兰芳只是敷衍暂时答应,他垫上之后,梅也不得不支付这笔钱,由于很少有人敢欠杜月笙的钱。所谓滴水不漏,大约就是如此吧。
后来的孟小冬在经历了一番舆论战之后,在报纸上发布了一则关于自己爱情婚姻及名誉的声明,也表示着她要重返舞台了。1935年,南方发生洪灾,波及八省,上海大亨杜月笙以慈善家的身份在上海发起了赈灾义演,黄金荣提供场地,邀请了各界名角儿,孟小冬自然也在受邀之列,本原定40天的演出,因为孟的胃病犯了,只演了20天便没有再演。
在患病休养期间,孟小冬自然是居住在杜月笙和好姐妹姚玉兰的家,这让她与杜月笙的距离更近了。再说本次义演梅兰芳也在之内,但在杜月笙的安排之下,他们二人其实没有碰到,避开了尴尬。这也让孟小冬对杜月笙的增进了不少好感。
义演结束之后,孟小冬还继续住在杜月笙的家中,在姚玉兰的撮合下,二人走到了一起。人们都说姚玉兰有私心,由于作为杜家的四姨太她是没有地位也不占优势的,假如孟小冬也嫁入杜家,队形就成为了2:3,能扳回一点是一点吧。在我们此刻看来,三妻四妾确实很荒唐,但在那个年代,却是常态。
七七事变爆发后,杜月笙和姚玉兰去了,孟小冬介于本人的身份,她选择回到了北京,拜了余叔岩为师,正式学习余派。当是京城内最耀眼的明星,便是余叔岩、杨小楼和梅兰芳,称为“三大贤”,也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老生、武生和旦角的最高水准。诚然,孟小冬能拜得名师,这中间自然也不了杜月笙的功劳。
可惜的是,这位余派大师身体多病,54岁便去世了,师傅去世后,孟小冬以亡师守丧为由,正式宣布告别舞台,不再为人唱戏。那个时候北京处于日伪统治之下,事实上孟小冬退出亦有部分原因是她不愿为日伪唱戏。
1947年9月,杜月笙庆生在上海举办义演,但那时孟小冬的身体情况已不好了,胃病非常严重,不得不依靠吸食鸦片来缓解。孟小冬还是没有留在杜月笙的身边,执意返回了北京,这让杜月笙很是牵挂,对于义演,孟小冬分文未取,而且临走时行头也都撂下了,表示着她要隐退。因此,杜月笙便在北京给孟小冬买了一处房子,可见,杜月笙对孟小冬的看重。
1948年,杜月笙接到消息,北京即将发生战争。姚玉兰很快通知了孟小冬,并劝她到上海避难。不过孟小冬还没能赶上动身,淮海战役业已打响了。眼看孟小冬已经走不成了,失望之际,上海来了两位杜月笙的门徒,他们是杜专门派来接孟小冬的,铁路中断,杜月笙刻意包了一架飞机来接孟小冬,这份情谊可见日月了。
从此,孟小冬正式变成了杜家的一员,安心的跟随着杜月笙生活。1949年,杜月笙知道他的时代已然完结了,不过依他对老蒋的为人,是不能去的,上海也不能留了,他选择举家奔赴了。不过 也不是久居之地,漂泊的杜月笙已是一位被时代淘汰出局的老人,而且还一身病,孟小冬不多言语,安静的陪伴着病榻上的杜月笙。
杜月笙心里清楚明白,尽管自己曾经给过她无多次帮助,但与孟小冬对他的悉心照顾相比,自己做过的事情根本不算什么。杜月笙的人生成就过无数人,许多跟着他的小弟都出头了,回首过往,唯一没有跟他享过福的便是孟小冬了。
自从她定居杜家之后,杜月笙除了身体上的节节败退,杜家的境遇也是每况愈下。孟小冬的活法基本就是整天给杜月笙熬药,侍候他的起居。杜月笙的繁华,她没有得到,而他的落寞,她却全部参与了。
在杜月笙面前,孟小冬始终保持微笑,但她脸上日渐消瘦的面容,杜月笙清楚明白,她心里很苦。杜月笙感觉欠这位女士太多太多了。于是,在打算去往美国之前,孟小冬在家族会上的问询刺痛一位男士的心,她跟着去美国,算什么身份,是丫鬟还是女友 ?
杜月笙当着众人的面,排除众议,刻意要与孟小冬举办婚礼,要给她一个正当的名分。那天,婚礼请了九龙饭店最有利的大厨,63岁的新郎杜月笙带病陪客,笑得最甜的是42岁的新娘孟小冬。这个姗姗来迟的婚礼,在她的心里异常的闪亮。
杜月笙最终还是没有走出,在一个宁静的早晨走了,那个曾经不可一世的上海大亨,安静地立了一份遗嘱,便离开了人世。据说那个时候杜月笙只剩11万美元,孟小冬分得了两万美元,外加杜月笙另外给的私房钱三千美元。
- 最终的时光怎样度过?
两万美元在杜月笙的遗产里份额不算少,不过对于一个仅有四十多岁的人,还是不足以支撑她的下半生的。杜月笙死后,孟小冬便搬出了的杜宅,与姚玉兰亦有了或大或小的矛盾,后来姚玉兰去了。
她独自住到了使馆大厦,亦有一些老友来拜访她。时间长了,有人劝说孟小冬登台,她都婉拒了。不过在众人的不断劝说下,她做了另一个决定,就是开始收徒弟了。
1952年春,孟小冬在家中正式收了两个徒弟,分别为钱培荣和赵培鑫。孟小冬是一个热爱京剧的人,也是要是想为京剧做些事情的人,所以她在授徒这一件事情上,要求非常严格,赵培鑫学艺不佳,眼高手低,没多长时间便被孟小冬清理出门户。
另外一个学生钱培荣则学得很仔细,每次来都带录音机,把老师讲得内容录下来,回家后仔细揣摩。后来孟小冬称居,他也经常把自己录音寄给老师听,让老师指导。更为可贵的是,钱培荣从拜师孟小冬后,坚持每一个月从本人的薪资中取一部分给老师,一直坚持到了孟小冬离世,这份情谊很使人感动。
孟小冬在指点了不少京剧演员和票友,其中有一位来自的辜振甫,算得上是一位发烧友级别的京剧爱好者,后来辜振甫为和大陆的交流做了许多贡献。
1967年春,失联15年的好姐妹又取得了联系。在姚玉兰的邀请下,同年,孟小冬迁移到了,定居台北。消息传开,许多人都来拜访她,不乏各界名流,还有那么一些想邀请她再次出山的团体,然而还是被孟小冬拒绝了,由于她的身体已经很孱弱了。
归根结底,孟小冬的晚年很平淡,经济也不宽裕,仅够吃穿用度,没有额外大的收益与支出。1976年,孟小冬过了她的69岁生日之后便病倒了,第2年5月份病逝,享年七十岁。
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就这样离开了,在艺术上她刻苦钻研,追求不止。而在爱情婚姻上,她的悲剧更加的多的是时代能给人带来的,在那个三妻四妾的年代,最较易受伤的女人就是那些性情深重而又个性超强的女性,由于她们的活法总是容不下顺波逐流这四个字。
上海滩大佬杜月笙去世后,独自一人的孟小冬在是怎样某生的?_百度。。。
孟小冬在first of all是开了一家小的学校,最后成了补习班
杜月笙去世,孟小冬只分得两万元遗产,她晚年靠什么度日?
她在杜月笙死后,靠给其他京剧表演者上课、授课为生。
杜月笙去世后没有太多的遗产,孟小冬是怎样谋生的?
要回答此问题就要明白一下孟小冬是何许人也!!!
杜月笙名震上海滩,同样的五姨太孟小冬也是名声在外,虽不及老公那样广为人知,不过在梨园行,孟小冬雅号“冬皇”,可想而知,这是如何的一种地位!!!
孟小冬的前夫是梅兰芳,后来由于种种关系,两人遗憾分道扬镳。在杜月笙四姨太姚玉兰的撮合下,最后杜月笙和孟小冬走到了一起!!!
由于站错了队,杜月笙去了,从此这位上海滩的皇帝就再也没有回过上海。那些属于他的产业也都付之东流。
1950年,已经62岁的杜月笙,已经病得很重。一直在旁伺候的孟小冬有一天对杜月笙说:“我究竟是你的女友还是佣人?”此句话点醒了杜月笙,是啊,假如我不在了,小冬算是俺的哪些人呢。
由此就在此一年,杜月笙挺着孱弱的身体在和孟小冬举行了简单容易的婚礼。第2年,杜月笙就因病去世了。
去世之前,杜月笙将所有的财产作了分配,孟小冬分得2万美金。对于曾经富甲一方的杜月笙来说,晚年确实过得不尽如意。由于家庭成员庞大,却失去了经济来源。所以一直都是有出无进。
就连一向清高的孟小冬都忍不住埋怨“这么点钱怎么够花”。但杜月笙确实没有多余的遗产了。本来他还有一摞别人的欠条,也被他一把火给烧了。
那孟小冬晚上是怎么生活的呢?
杜月笙去世后,被葬在了,四姨太姚玉兰也去了。孟小冬则留在了。从此深居简出,少与外界接触,所以开销并不大。后来又开班教授徒弟,这几个徒弟都是家境富裕之人,所以学费自然断然不会少。
后来在姚玉兰的邀请下,孟小冬又去了,由姚玉兰的闺女杜美霞照顾,同样的深居简出。1977年,孟小冬七十岁大寿,亲戚朋友来为她庆贺,她还兴高的清唱了几句。不过由于一直患有肺气肿,加上年纪大了,或许是有些累了,生日之后一直咳嗽不止,最终因病逝世。
对于这样有名气又有才华的人来说,生存并不算问题,只要她们愿意,可以活得很精。就像孟小冬,多少人愿意一掷千金听她唱上一曲,可是人家不能同意。对于她们来说,生活就是一日三餐,唯此而已,别无他求!!!
因 此,对于这样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来说,吃饭和生活一向都不算问题,问题在于她们会选择怎样的生活,在我们凡人的眼中,物质和金钱是最要紧的,而对于她们来说,精神世界的富足才是最贵重的吧。
你同意俺的看法吗,欢迎提交留言评论
与梅兰芳缘分断后嫁给杜月笙的孟小冬,晚年过得如何?
孟小冬是民国时期著名的京剧演员,有“京剧冬帝”的称号。不过,当时,当孟小东在舞台上成名的时刻,还是有人会讲“一个演员”。不过,因为孟晓冬与民国时期的两位名人梅兰芳、杜月生有牵连,她的身份就不同了。
孟晓冬上世纪初出生于梨园世家,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孟晓东9岁开始演艺事业,从舅舅邱月香那里学唱旧生活,12岁登台,14岁去上海,成名后北上深造。
在咱们国家戏曲史上,孟小东自然名列其中。那个时候梅兰芳业已是音乐之王,他们站在一起,天衣无缝。不过,梅兰芳先后娶了王明华和付志芳,王明华给梅兰芳的钱不少。有次,他以为他们会在一起直到死,甚至给梅兰芳做了绝育手术,但他的孩子却由于麻疹而死亡。
梅兰芳的家人不想一个人呆在家中,王明华心疼不已,只能含泪让梅兰芳再娶一个老婆生子,于是傅志芳走进了梅兰芳家。不过,那个时候的world世界认为男人有三妻四妾是很普遍的。梅兰芳和孟小东走到一起时,有人设下他们,但傅志芳不是软柿子,拒绝让孟晓东进屋。
梅兰芳只好在外面找个院子安置孟晓东。那时,孟小东亦应当对梅兰芳有诚意。婚后,她不再上台,成了等待老公回家的老婆。
下船时,他的崇尚者非常不满。北京guanyuan的儿子王伟臣拿着手qiang来到孟晓东和梅兰芳的住处,大喊着要跟梅兰芳算账。最终,梅兰芳的老朋友张汉菊被杀,王伟臣也开qiang。
这档子事轰动一时,作用与影响很大。它传遍了整个城市。孟晓东彻底决定了梅兰芳的命数。事情发生在1926年,而孟晓东和杜月生的命数始于1936年。
尽管杜月生早在1925年就已经忘记了孟晓冬,固然杜月生后来娶了孟晓冬的好友姚玉兰为第4任老婆,但他仍然记得孟晓冬。1936年,孟晓冬为了姚玉兰,接受了杜月生的邀请,为金大剧院的开幕剪。
孟晓东表演了20多天,住在姚玉兰,与杜月生的交往增多。然而,杜月生对孟晓东非常照顾。在这期间,他们两人只是触及了重点。直到1946年,杜月生一直要求会计室给孟晓东写信,让其南下。
事情发生后,孟晓冬对爱情婚姻没有感情,但杜月生没有展现出尊重和同情,姚玉兰也很体贴体贴,于是孟晓冬终于成了杜月生的第5姨妈。
经历坎坷,进入杜公馆后,孟晓冬亦有些不喜欢、听不进去、受不了的事情。不过,她习惯了冷漠,但杜月生却给了她生下来就带着的的权利,这让她心中有了家。
1951年杜月生去世后,没有孩子的孟晓东一个人过着隐居生活。他的好朋友姚玉兰已经到了台北,向他发出邀请,让孟晓冬与他们在台北生活。1967年,孟小东晚年到台北。
杜美霞是姚玉兰的闺女,但她从小时候就和孟晓冬生活在一起,孟晓冬成了杜美霞的养母。他们关系不错。2019年,杜美霞去世,家人依照她的遗言将她和孟晓冬葬在一起。
孟小冬:梨园冬皇的辉煌与落寞
1。梨园世家科班出身
光绪三十四年,孟小冬生长于一个雪花飞舞的寒冬正午。由于临近冬至,家人便将她起名为“小冬”——而这个简单并且明了之名字,在日后的漫长时光里,渐渐释放出巨大无比的能量,响彻了中国剧坛,惊艳了梨园舞台,令万千戏迷痴狂沉醉追随不已,也令当这一世人回首梨园旧梦时依然念念不忘。
孟小冬的祖父孟福宝、爸爸孟鸿群都是那个时候剧坛很具声望的戏曲唱家,还有孟小冬的几位伯父、叔叔、堂兄们也都是戏曲从业者,因 此,孟小冬一出生就被包围在浓郁的京剧氛围中。孟氏门中三代共出了九位京剧名角,堪称梨园世家。孟小冬成长在这样一个环境里,自然从小耳濡目染近水楼台,在默化潜移之中与“戏”结下此生不离之缘。
2。小时候拜师学艺
孟小冬的开蒙老师是她的姨父仇月祥。民国四年,孟小冬的爸爸孟五爷在搭班唱戏时意外中风,虽医治及时,但依旧造成身体不便,半身不能动弹。孟五爷是整个家的收益来源,此刻不仅不能演戏还要请医问药,着实愁苦。无奈之下,孟家将时年九岁的孟小冬,写给老伶工仇月祥为徒,立下三年的契约,期满后为师效力三年,即在三年演出期间,所有收入皆归师父,第4年一半可给家里,第5年起,则可全部用以养家糊口了。
九岁的孟小冬就这样离开了学校,开始了正式的学徒生活。因为仇月祥是她的姨父,两家亲戚关系融洽,所以孟小冬其实没有受太多责打,但这位师父教戏上也非常严格,每一天早晨带着孟小冬出去遛弯、喊嗓。区区年纪的孟小冬机敏聪慧,学戏认真上心,不觉其苦反觉其甜,在勤勉刻苦的学习和得天独厚的天赋下,孟小冬的戏曲技艺迅速长进。并 且,体现在她面前纷繁复杂的戏剧世界既使她新奇惊叹,也令她疲倦苦累,那段时间的孟小冬在师父的教诲下,几乎无日不唱,甚至无时不唱。
3。少女时代锋芒初露
孟小冬与师父仇月祥的三年契约转瞬而满,孟小冬也成长为一个十二岁的亭亭少女,迎来了她的第1个正式登台演出机会。那个时候无锡新世界正在招揽一位老生上台,仇月祥决定让初出茅庐的孟小冬去试试看。新世界的经理一见孟小冬,个头矮小,肌瘦体弱,稚气未脱,不觉已失去信心。但仇月祥信誓旦旦地朝着他说:“小徒已跟我学了多年,不是我王婆卖瓜,上台准行!!!”随之,他让孟小冬唱《逍遥津》给经理听,孟小冬一开口即令经理刮目相看,她的歌喉清亮高昂,音色纯正,高低宽窄,运腔自如。一曲终了,经理连连赞叹:“小妮子不简单!!!果然名不虚传!!!”并当场拍板决定:到无锡头天打炮戏就唱《逍遥津》!!!
孟小冬在无锡新世界的首秀不负众望地大获成功,固然她年纪只有十二岁,唱功却业已不容小觑,嗓子又宽又亮,丝毫听不出女孩子固有的雌音。当日演出完毕,整个剧场掌声狂热,人声鼎沸。隔日《锡报》有评:
“王勃十二岁作《阿房宫赋》,自古惊为天才,孟筱冬十二岁能唱谭刘各调,亦天才也。”
这场首秀的成功,自是孟小冬超高天分的展露,不过 也是她自小勤勉奋发所得到的甘美收获。正所谓她在此前三年不惧辛劳不分昼夜地勤学苦练,才在机会到来时能够大放异,使人们看到了一颗梨园新星的明艳登场。
同年11月,经六叔孟鸿茂的介绍,孟小冬加盟了上海大世界游乐场内的乾坤大京班。这对于孟小冬的戏剧生涯来说,无疑又是一个阶段性的大翻越。而后几年的时间里,孟小冬一路走南闯北,在福建、南京、济南等等各地辗转演出,在当地无不都引起热烈反响。孟小冬独一无二敞亮的嗓音与唱腔得到愈来愈多观众与专家的肯定和注重和重视,她的优美曲音在她足迹踏过之地绕梁不绝,令人难以忘怀。
4。名震京城梅孟同台
民国十四年(1925年),十八岁的孟小冬再次迎来她戏剧事业里的一个满堂。这年孟小冬在师父的陪同下北上唱戏,京城的繁华与热闹让正值妙龄的孟小冬自觉紧张也满怀憧憬。
这年,孟小冬以一出《四郎探母》在京城首演告捷,一炮而红,可谓是一鸣惊人了。从此,孟小冬一名在京城不胫而走,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北京城。随之而来,孟小冬在京城受到邀约不绝,门庭若市,她清丽的外表与卓绝的气质也一样令许多人倾倒不已。不过同时,那个时候京城名伶众多,竞争角逐相当激烈,假使孟小冬就此沾沾自喜疏于练演,那么保不准很快便会被人遗忘。孟小冬想要在重重包围之中崭露头角立稳地位,就必须更加勤勉和刻苦,付出更加的多的汗水和辛劳。孟小冬自知自己正所谓好运当头,需要把握时机,她便戒骄戒躁,铆足力气,白天演,夜晚演,到处赶场子,演双出,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一刻不歇。
此一年还发生了一件让孟小冬毕生难忘的事情,也是她人生轨迹里出现的一个难以评判的转折——与梅兰芳同台演出。当是时,梅兰芳业已是举世闻名的伶界大王,孟小冬也是名噪一时、誉满京城的新秀名伶,这样两位天才人物的首次合作,可以说受到了举国瞩目。
孟小冬与梅兰芳的初次见面,是在师父仇月祥的陪同下一起赴约冯耿光安排的午宴。冯耿光是那个时候中国银行的总裁,也是梅兰芳的挚友,这次安排的午宴,也是为了梅孟见面一起说说吊嗓排戏的事。两人都到场之后,冯总裁上前为梅孟互作介绍,孟小冬对着梅兰芳谦逊地躬身施礼,并随口叫了声“梅大爷!!!”那个时候梅兰芳刚过而立之年,被人誉为“东方美男子”,现今被一个十八岁的姑娘称为“大爷”,在场人不禁都哑然失笑。梅兰芳也还礼道:“小冬姑娘,别客气!!!”冯耿光则走过来对孟小冬说:“往后往往要见面,还是叫梅先生吧。”
十八岁的孟小冬第1次见到了堪称伶界第1的戏剧大师梅兰芳,此刻来说就是见到了自己事业方面所崇尚着的顶级偶像,又怎能不紧张忐忑甚至语无伦次呢?面对这位在名震梨园的翩翩先生,孟小冬也不容易以想象得到,她与梅兰芳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缘与灭也在此时奏响了序曲。
5。黄金时期与梅结合
孟小冬与梅兰芳的结合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两人在才艺与才貌上确实都堪称是完美的匹配。其实也就是说梅孟的结合,还得多亏梅兰芳那些朋友们的撮合,也即梅党们的热心拉拢。上文提到的冯耿光,也起到了重要的效果。他见一些朋友看台上梅孟合作亲密无间,便在台下亦有心促成梅孟结百年之好,便正式委托齐如山、李释戡二位做大媒,正面询问梅孟两人的念头。
梅兰芳一听非常非常高兴,经过几次同台合作,他早已被孟小冬的过人才气所折服,认为孟小冬是位难得的坤老生人才,又是个漂亮又不失灵气的女孩子,若能与之结合,自然欢喜。但那个时候梅兰芳已有两房夫人,第1房王夫人久病在床,想必不可能有反对意见,但第2房夫人福芝芳,却是性情果烈,当然不会顺风顺水。那个时候李释戡便向梅兰芳提出“金屋藏娇”一计,梅稍加思索,点头赞同。
另一方面,孟小冬在听了媒人的话后,一颗芳心勃然而动。她想:“梅兰芳”3个字,在全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多少豪门贵族千金名媛倾心于他,而我但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黄毛丫头,能与其数次同台演出已经备感荣幸,哪还妄想能有这样福分委身于他。孟小冬越想越觉如梦似幻,按今天的讲法她就等同于要嫁为自己的爱豆了。
梅孟之事确定下来后,孟小冬首要之务是结束与师父仇月祥的师徒契约。仇月祥得知此事之后,长长地叹了口气:“真是女大不中留!!!这几年跟着我走南闯北,戏没少唱,钱也没少挣,只是现当口在北京正走红,嫁过去,恐怕梅兰芳不会让你抛头露面出来唱戏。老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一年半载不练,只怕就前功尽弃了。”
孟小冬一听此话就急了,大声说道:“谁说不唱了!!!”其实也就是说孟小冬在之前也考虑过,若是能与梅兰芳结合,朝夕相伴同台演戏,在艺术上必定也能有很大的裨益,又怎么可能如师父所说一出嫁就不唱了呢?为啥出嫁之后就不能唱戏了呢?我能否特殊例外?孟小冬暗做决定,她不仅要继续唱,还要唱得越好。对孟小冬来说,唱戏已经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了,融会在她的血肉之中。
梅兰芳、孟小冬作为梨园界中一对生、旦最友好的“搭档”,通过几次舞台上的合作配对,互生倾慕假戏真做,这段金玉良缘的的确确是中国近代戏剧史上令人称道不已的千古韵事。梅孟婚后度过一段非常美好无忧的活法,他们的新房先是设置在冯耿光的公馆里,后秘密乔迁至一所巷内大宅,每日挚友聚会闲散浪漫,物质精神上都得到极大满足。
6。深藏金屋修学养性
孟小冬与梅兰芳的结合由于那个时候还是非公开状态,所以外界对此事几乎一无所知。孟小冬被安藏在深宅大院里,每日梅兰芳出去唱戏,她自己一个人则自由打发时间。这种虽无忧无虑但单调刻板的活法渐渐使孟小冬备觉空虚,她突然意识到婚前师父所说的话不是没有道理:一旦与梅结合,非常可能象征着舞台生活的结束。孟小冬离开了魂牵梦绕的舞台,就好像是鱼儿离开了水一般难过与焦渴。为此孟小冬几次曾向梅兰芳预示自己想重返舞台的愿望,但都被梅兰芳拒绝了:“男主外,女主内,你此刻无拘无束多么好。若是出去唱戏,朋友们会笑话我梅兰芳连本人的太太都养不活,你叫我这脸往哪搁?”孟小冬无法违逆梅兰芳,只好忍气吞声留在家中做太太。
但生性勤快好学上进的孟小冬也不想这样无所事事地浪费时间,她退而求其次,向梅兰芳提出请一位教师上门为她教戏,以免技艺生疏。梅兰芳满足了孟小冬的要求,为她聘请了那个时候的名师鲍吉祥先生为她授课。从此孟小冬的心总算安定下来,在宅子里深居简出精心学习。
在继续钻研戏曲的并 且,她还开始了文化课程的学习。由于孟小冬九岁辍学拜师学艺,其文化修养其实也就是说是很低的,孟小冬对此亦有清醒的认识,她不甘心做一个只知唱戏的伶人,她想像梅兰芳、程砚秋、余叔岩这几个伶人大师一样,能写善画。一心上进的她便趁此闲暇补习文化课程,每日按时临窗习字,阅读戏本、白话小说,梅兰芳还手把手教她绘画梅兰竹菊,或谈论梨园掌故,或推敲戏词字韵,可谓其乐融融。从此以后孟小冬还特地聘请了一位国学老师学习书法,所以后来她写得一手好字做得一手好文,便是在此时打下的稳固基础。
孟小冬在事业的黄金时期与梅兰芳结成爱情婚姻,而后深藏金屋度经过一段闲适舒漫的生活愉快,与过去那些年的奔波劳碌相比,这段日子固然稍显空虚,不过 也安稳轻松,不必像过去那样到处赶场疲惫不堪。从九岁时就潜心学戏,而后步步高升精益求精争强好胜的孟小冬,终究为了爱情,暂时搁置了自己深爱的戏剧舞台。但冷冽的现实很快打碎了孟小冬的美满幻想,这场盛名之下的老天爷撮合,并未得以善终。
七、劳燕分飞重返舞台
梅孟之间的爱情婚姻大约维持了四年有余,最后一别两宽,各自为生,不复再来往。他们之间关系淡化和破裂的缘故有许多,包括梅家给予孟小冬的非正式名分,梅兰芳二太太福芝芳的挑拨争宠,民间出现的舆论绯闻,梅孟之间的品德性格冲突等等,并 不是一朝一夕的爆裂,而是积少成多的矛盾最后无法调和只有终结一路。京剧程派表演艺术家赵荣琛先生在他的《翰林之后寄梨园》一书中说道:“两个好角儿,在艺术上可以十分相配,相得益彰,但不一定能组成一个完美的家庭;全是角儿,谁又能屈尊?久之必生风波。”梅兰芳与孟小冬都是受尽千万人宠爱的舞台名角,他们受着台下人们的狂热崇尚和追捧,自然心性难免清高自傲,这样在出现一些摩擦时,两方都不能同意低头认错,加之种种外因的侵扰干预,两人终究意兴阑珊精疲力尽。
孟小冬年少成名,过人的才华与清丽的面容让她一直处在一个制高点上接受大众的赞美与仰视,并且还饱受着竞争角逐求胜的压力和勤学苦练的辛劳,故为人难免心高气傲又争强好胜。在梅兰芳还在她与福芝芳之间左右为难犹豫不决时,孟小冬英明果断地提出分手:“长痛不如短痛,与其这样不死不活地拖着,还不如快刀斩乱麻!!!”梅兰芳则说:“俺依然是希望你冷静一下,人生就好像棋子,是不能走错一点点的。”“俺就是一步走错,满盘皆输的。”梅兰芳试图挽留她,但孟小冬去意已决:“俺不可以在这样伤心断肠的地方再待下去了!!!”梅兰芳试图给孟小冬一点钱,孟小冬也拒绝了,并对梅兰芳斩钉截铁地说:“请你放心,我不要你的钱。我今后要么不唱戏,在唱戏不会比你差。今后要么不嫁人,再嫁人断然不会比你差!!!”
梅孟爱情婚姻破裂发生在1930年左右,那时正所谓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提倡妇女解放的呼声愈来愈高,孟小冬的坚决果断正呼应了那个时代女性反抗的主题。孟小冬不但在戏剧事业方面奋起拼搏不甘人后,在婚姻上也一样爱憎分明敢舍敢离,她在爱时便不顾一切地嫁给所爱之人,在爱情幻灭时便毅然决然地转身离开,她要自由,要自我,要面子,要活得自强自爱。
在这场短暂爱情婚姻结束之后,重又回到家中的孟小冬也曾悲伤痛苦,毕竟这是她第1份贵重的感情,与梅兰芳之间也实在拥有过太多美满温暖的回忆,想到一切瞬然成空,坚韧如孟小冬也不容易免黯然神伤,甚至一度皈依佛门,想在信仰面前重新找到安宁与平静。在过了一段时间的沉淀与思索之后,孟小冬渐渐重新找回了对戏剧艺术的热爱和痴迷,她意识到自己不该为一段失败的爱情丢弃痴狂半生的戏剧,毁了自己修炼多年的才华技艺,她是孟小冬,是曾经使剧院全场狂热不已的名角孟小冬啊。1933年,孟小冬决定不再躲避现实,她针对那个时候社会上关于梅孟仳离的恶意传闻作出一则《紧要启事》,字词锵镪有力,在提及她与梅之间的感情纠葛时,只说“冬自叹身世苦恼,复遭打击,遂毅然与兰芳脱离家庭人员关系。是我负人?抑人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同年9月,息影多年的孟小冬终于又重返舞台了。
八、与杜结缘立雪余门
复出后的孟小冬再次大获成功,观众们对重新出此刻视野里的孟小冬热情不减,演出之日,万人空巷,名闺淑媛定包厢,赠花篮,戏院门外汽车蜿蜒不绝。孟小冬再一次名声大噪。并 且,孟小冬也一改从前“拼命三郎”的工作狂状态,而是有劳有逸,演戏之余,乃跟人补习古文,勤学书画,还与三两好友游山玩水。
1937年5月1日,位于上海市中心八仙桥的黄金大戏院举行开幕典礼,邀请了孟小冬来剪。孟小冬来到上海,并受到结拜金兰的姐姐、杜月笙的四姨太姚玉兰的邀请,下榻在姚的住所。杜月笙也是一个大戏迷,对唱腔卓绝、气质不凡、相貌秀丽的孟小冬早就已经仰慕不已,这一次孟小冬来到上海并就住在本人四姨太身边,对杜月笙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而姚玉兰也乐意撮合,于是在姚玉兰的牵线安排下,杜月笙向孟小冬表白了心迹,孟小冬想到这几年深受杜月笙的恩宠照顾,杜月笙也是个讲情讲义之人,便答应了。于此,孟小冬成为在上海呼风唤雨的青帮大亨杜月笙的情妇。
余叔岩是那个时候戏剧界举足若轻的大师,唱腔技艺都是顶尖级别的。那个时候余叔岩因年高体弱,并不打算再收徒教授,但孟小冬出于自己对戏剧技能精益求精孜孜求学的执念,刻意要拜在这位德高望重的戏曲大师门下,以求能够更上一层楼。拜师并 不是顺风顺水,余叔岩当面拒绝了孟小冬,孟小冬直接就急了,情真意切地说:“如不收我为徒,俺就要了!!!”余叔岩看到孟小冬坚决的目光和神态,大吃一惊瞠目不知所对,加之朋友从旁斡旋,余叔岩也便不好推脱,勉强说:“收了,就收了,只要我有精神,就来说戏。”
孟小冬终于如愿以偿拜入余门,在今天等同于一位高材生跟了一位名师继续研读博士。余叔岩教学相当严厉,但孟小冬自小便是在严师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纵余门严苛,也能承受,孟小冬下定决心,矢志不移,勤勉求学,决不打退堂鼓。并为了专心学习,毅然丢弃了眼前利益,谢绝舞台,不分昼夜如饥似渴地研学余派艺术。
孟小冬凭着超人毅力和吃苦耐劳的品性质量,在余门实打实地学了五年,共学会近30出戏。孟小冬成为余叔岩学生学戏时间最长、获得余氏真传最多的一人。孟小冬原本就超尘脱俗的戏曲功底,如今更是炉火纯青,成为余氏衣钵的杰出传人。
九、广陵绝唱随杜迁港
1947年8月30日是杜月笙的六十岁生日,那个时候国内有些地区发生水灾,杜月笙便决定办一个祝寿赈灾义演,即将表演收入全部作为赈灾。这次义演自然请了业已出师的孟小冬。孟小冬演出了两场《搜孤救孤》,获得圆满成功,满堂喝。一出余派名剧,被孟小冬演唱得近乎完美无瑕,行内外一致好评如潮,盛赞不绝。但遗憾的是,这也成为孟小冬最终的登台表演,而后她回绝了一切邀约,静心修养。有推测说她不再登台大概是体质太弱造成的,她曾对弟子说过:“一戏之耗费精力太多,非体所能胜也。”
1949年解放战争中,孟小冬寄居在杜月笙的上海住宅中。后来形势吃紧,杜月笙因其特殊的因素不得不逃往,孟小冬那个时候固然并 不是是正式杜家人,前往也象征着与家人与朋友的分离,不过还是作出了决定:“跟着老杜走!!!”孟小冬决心与她现在的爱人—杜月笙共生共死。
但到达后安稳日子也没过多长时间,1950年的深秋,杜月笙计划再次逃往法国避风头。那个时候他在整个家人面前宣布了这个事情,孟小冬在旁冷不丁说了一句:“我跟着去,算使唤丫头呢?还是算女友啊?”孟小冬此句话很早就想问了,当初她为了姚玉兰的盛情撮合,也为了报答杜月笙的知遇之恩,以身相许,从北平来到上海,从上海来到,在的一年多,整天为杜月笙的病体操持,煎汤熬药不离左右,像丫鬟一样照顾他也不计较名分,这与年轻时候心高气傲的孟小冬已经判若两人。杜月笙自到之后,病况越加严重,她也毫无怨言不辞辛劳地服侍着他,而在杜家面前,却始终像是个其他人。作为一位女士,她也渴望一个正式的承认。她想起自己第1次失败的爱情婚姻,不禁更心伤神怠。好在一语点醒梦中人,杜月笙当下决定:与孟小冬补办婚礼。
63岁形销骨立的杜月笙与42岁端庄细挑的孟小冬办了一场迟来的婚礼,孟小冬毕生苦苦追求的当年梅兰芳未能给予她的名分,终如愿以偿,成为一代传奇大亨杜月笙的第5房夫人。对于享誉全国孤傲清高的孟小冬来说,这个可能是她对命数的最后认输,与本人的无奈和解。
作家章君榖在《杜月笙传》一书中有如下描述:
“孟小冬身怀绝技,孤苦伶仃,一 生傲岸于荣瘁之际,数不清受过多少次打击,用“历尽沧桑”四字,差堪作为她的写照。她自杜月笙六十岁那年进门,长日与茗炉药罐为伴,何尝有一日共享过杜月笙的富贵荣华,何曾有一刻得过杜月笙的轻怜蜜爱,于是,乃使杜月笙的病越重,便越觉得自己着实辜负了孟小冬的一片深情。让孟小冬这种出类拔萃的奇女子,让她踏进杜公馆这样的一个紊乱复杂的环境,长伴一位风之烛般的久病老人,对她来讲,实在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
不论是在第1段爱情婚姻里与梅兰芳藏首匿尾的结合,还是在第2段姻缘任劳任怨成为杜月笙的小妾,孟小冬在感情上总是忠于内心,她爱所爱之人便倾尽全心全力无怨无悔,正如同她在事业方面的不屈不挠矢志不渝。孟小冬便是这样一位超然绝俗的女子,特立独行主见分明,尽管命运跌宕不堪,也坦然处之昂然以待。
十、在港授徒十年台北
1951年,64岁的杜月笙在港逝世,杜家随之分崩离析。孟小冬也搬出了杜公馆,只身住进一个公寓里,深居简出。而后在朋友的帮忙下,孟小冬开始收徒教戏,一如其师余叔岩,孟小冬授徒要求极为严苛,为门下弟子定下许多规矩。这正所谓出于孟小冬对于艺术的忠诚与热爱。正由于这份赤胆诚心,她才真的会希望她的徒弟在学戏之时抱有一种敬畏之心与信念感,以一丝不苟的态度练戏学戏,以忠畏赤忱的信念对戏待戏,正如孟小冬自己毕生所执。
1967年,孟小冬离开定居台北。在台北的活法闲散悠哉,孟小冬每日看画读诗,念经打坐,无牵无挂。但病魔却是晚年孟小冬最大的敌手,年轻时的孟小冬由于太过劳累身体较弱,晚年更是病痛缠身无以解脱。孟小冬在台北的最后十年,正如她的弟子李猷先生所说:“十年台北,多半病中。”
1976年,一代戏剧传奇“梨园冬皇”孟小冬因病逝世,享年70。
尾:
“冬皇”这顶皇帝桂冠被戴在孟小冬的头上,是源于1928年的天津沙报,那个时候有一个评论家沙大风在异想天开,在文章里称孟小冬为“冬皇帝”。后来有一首打油诗传诵一时:“沙君孟话是佳篇,游艺场中景物鲜。万岁吾皇真善祷,大风吹起小冬天。”从此以后,“梨园冬皇”的称号就这样传播了开来。那时,孟小冬还不满二十岁,年少成名青春得意,正所谓一派大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