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6年幹支甲子辛醜天幹(1669年幹支)
天幹地支紀年對應表
first of all要能記住十大天幹和十二地支,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幹地支紀年法first of all是天幹在前,地支在後,打比方說今年2005就為-乙酉年。
天幹算法:
4。 5。 6。 7。 8。 9。 0、 1。 2。 3 相應的十天幹就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數字為年代的最終的一位數字,打比方說2005年,最後一位是5,相應的天幹就是乙;
地支之算法:用年代數除以12,後面的餘數就代表某個地支,
餘數分別是:4。 5。 6。 7。 8。 9。 10。 11。 0(能整除)、1。 2。3,
代表地支為:子、醜、寅、卯、辰、巳、午、 未、 申、酉、戌、亥,
打比方說2005年為例:年代末尾數為5,相應的天幹為乙,2005除以12,餘數是1,相應的地支為酉,所以2005年為乙酉年。
丙寅年是哪一年
“丙寅年”
丙寅
丙寅 為 幹支 之一,順序為第3個。
我國傳統 紀年 陰歷 的 幹支紀年 中一個輪回的第三年,稱“丙寅年”。
“丙寅年”
6年 , 66年 , 126年 , 186年 , 二十四6年 , 306年 , 366年 , 426年 , 486年 , 546年 , 606年 , 666年 , 726年 , 786年 , 846年 , 906年 , 966年 , 1026年 , 1086年 , 1146年 , 1206年 , 1266年 , 1326年 , 1386年 , 1446年 , 1506年 , 1566年 , 1626年 , 1686年 , 1746年 , 1806年 , 1866年 , 1926年 , 1986年, 2046年
乾隆丙午年是哪一年?
清乾隆丙午年是多少年
清乾隆丙午年是1786年。
乾龍丙午年是何時
乾隆的年號
乾隆 五十儲年 丙午 公元 1786年 乾隆 五十二年 丁未 公元 1787年
乾隆丙甲年哪一年
乾隆所有年號皆在!!!
乾隆甲午年是公歷哪一年
1774年,中國陰歷甲午年,生肖馬年,清朝乾隆三十九年。
甲午為幹支之一,順序為第三1個。前一位是癸巳,後一位是乙未。論陰陽五行,天幹的甲屬陽之木,地支的午屬陽之火,是木生火相生。
我國傳統紀年幹支歷的天幹地支紀年中一個輪回的第三1年稱“甲午年”。以每個公元年份,年份數除以60餘34,或年份數減3,除以10的餘數為1,除以12的餘數為7,幹支紀年以立春為歲首。而陰歷借用幹支來紀年時是從當年正月初一起至第二年除夕內均為“甲午年”。
陰歷和幹支歷是兩種不一樣的歷法。節氣是用於指導農業生產的,幹支是以節氣劃分的,不管傳統習慣還是官方歷書都是如此。“十一五”國傢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我國古代歷法》一書中闡述瞭幹支紀年是幹支歷的一部分,且從立春起算!!!並明確指出兩千多年來幹支歷與陰歷(數序紀時)“既相互配合又各自成系統”!!!意思很清楚明白,自古陰歷就借用幹支來紀年。但陰歷從正月初一起算不能改變幹支紀年從立春起算這一原則。
二十丙零三年是哪一年
金大定二十年是公元1180年 。
大定(元年:1161年十月~末年:1189年)是金世宗唯一的一個年號。金世宗使用大定這個年號一共二十九年。金海陵王正隆六年十月乙巳日(公元1161年10月26日),金東京留守完顏雍領諸軍入城,共擊殺副留守高存福等。丙午日(27日),慶雲見,官屬諸軍勸進,完顏雍固讓良久,於是親告天太祖廟,還禦宣政殿,即位。丁未日(28日),大赦,改元大定。大定二十九年春正月癸巳日(公元1189年1月20日),世宗崩,金章宗即位於柩前。1190年正月初一(公元1190年2月7日),改元明昌。張師顏《南遷錄》記錄載入世宗改元興慶,中間有濰王完顏允文改元天統,章宗改元天定。與《金史》不合,應為南宋人誤傳。
大定十八年(1178年)、大定十九年(1179年)、大定二十年 (1180年)。
清代所有皇帝的在位年份 每年的幹支也要 100分
天幹地支給不瞭你,那個我不會換算。隻能給你這個瞭。
廟號 姓名 在位時間 年號 皇陵
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1616年~1626年 天命 福陵
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1627年~1643年 天聰/ 崇德 昭陵
世祖;愛新覺羅福臨 1644年~1661年 順治 孝陵
聖祖;愛新覺羅玄燁 1662年~1722年 康熙 景陵
世宗:愛新覺羅胤禛 1723年~1735年 雍正 泰陵
高宗:愛新覺羅弘歷 1736年~1795年 乾隆 裕陵
仁宗:愛新覺羅顒琰 1796年~1820年 嘉慶 昌陵
宣宗:愛新覺羅旻寧 1821年~1850年 道光 慕陵
文宗:愛新覺羅奕詝 1851年~1861年 咸豐 定陵
穆宗:愛新覺羅載淳 1862年~1874年 祺祥/ 同治 惠陵
德宗:愛新覺羅載湉 1875年~1908年 光緒 崇陵
(無廟號)愛新覺羅溥儀 1909年~1911年 宣統 華龍陵園
請問公歷1786年是康熙哪一年,那一年的陰歷天幹地支是什麼?謝謝!!!
公元1786年時乾隆51年(乾隆元年是1736年),1786年幹支紀年是丙午,天幹是丙,地支是午。
康熙丙戌年是公元多少年
丙戌年是指如2006。1946。1886這一類的60年為一輪的年份,
而康熙呢在位61年,從1654到1722年 因此可以精密推算出你要的康熙丙戌年是1706(有且隻有這個年份符合 康熙 丙戌 這兩個要求。)
大清雍正癸未是那一年
沒有,第1個是康熙癸未年,即康熙42年,下一個癸未年是乾隆28年,之後是道光三年,最後一個是光緒9年。。。。。。望采納
從乾隆登基到駕崩,中間發生過什麼大事?
網上找許多
60甲子年份對應表
60甲子年份對應表 01 甲子 11 甲戌 21 甲申 31 甲午 41 甲辰 51 甲寅 02 乙醜 12 乙亥 22 乙酉 32 乙未 42 乙巳 52 乙卯 03 丙寅 13 丙子 23 丙戌 33 丙申 43 丙午 53 丙辰 04 丁卯 14 丁醜 二十四 丁亥 34 丁酉 44 丁未 54 丁巳 05 戊辰 15 戊寅 25 戊子 35 戊戌 45 戊申 55 戊午 06 己巳 16 己卯 26 己醜 36 己亥 46 己酉 56 己未 07 庚午 17 庚辰 27 庚寅 37 庚子 47 庚戌 57 庚申 08 辛未 18 辛巳 28 辛卯 38 辛醜 48 辛亥 58 辛酉 09 壬申 19 壬午 29 壬辰 39 壬寅 49 壬子 59 壬戌 10 癸酉 20 癸未 30 癸巳 40 癸卯 50 癸醜 60 癸亥 今年是戊子年,依據此表,可依此類推。
60甲子紀年法相對公元記年表 天幹地支表(16二十四年-2043年)
甲子 乙 醜 丙 寅 丁 卯 戊 辰 己 巳 庚 午 辛 未 壬 申 癸 酉
16二十四 1625 1626 1627 1628 1629 1630 1631 1632 1633
1684 1685 1686 1687 1688 1689 1690 1691 1692 1693
1744 1745 1746 1747 1748 1749 1750 1751 1752 1753
1804 1805 1806 1807 1808 1809 1810 1811 1812 1813
1864 1865 1866 1867 1868 1869 1870 1871 1872 1873
19二十四 1925 1926 1927 1928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甲 戌 乙 亥 丙 子 丁 醜 戊 寅 己 卯 庚 辰 辛 巳 壬 午 癸 未
1874 1875 1876 1877 1878 1879 1880 1881 1882 188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甲 申 乙 酉 丙 戌 丁 亥 戊 子 己 醜 庚 寅 辛 卯 壬 辰 癸 巳
1884 1885 1886 1887 1888 1889 1890 1891 1892 1893
1944 1945 1946 1947 1948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甲 午 乙 未 丙 申 丁 酉 戊 戌 己 亥 庚 子 辛 醜 壬 寅 癸 卯
1894 1895 1896 1897 1898 1899 1900 1901 1902 190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
怎樣巧記60甲子年表 六十年甲子(幹支)表 :
甲子、乙醜、丙寅、丁卯、戊辰、已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醜、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已醜、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已亥、庚子、辛醜、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酉、庚戌、辛亥、壬子、癸醜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已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剛入門的人要記住60甲子不太容易,建議先記住十個天幹,十二個地支,這麼做對應,掌握第1組甲子、甲戌、甲申。。以後的以此類推,網上亦有掌上排幹支的方式方法,感興趣的可以去學下。
請問2023年全年60甲子夭幹理數地支理數月理數參數對應表!!!哪位知道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是夏歷中用以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
天幹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亦稱天幹;地支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稱十二地支。幹支還是陰陽之分:甲、丙、戊、庚、壬為陽幹,乙、丁、己、辛、癸為陰幹;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支。以一個天幹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幹在前,地支在後,天幹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幹配陽支,陰幹配陰支(陽幹不配陰支,陰幹不配陽支),共有六十個組合,稱為“60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60甲子循環起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1、甲子 2、乙醜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醜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二十四。丁亥
25、戊子 26、己醜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醜 39、任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醜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己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幹支紀時法 :
一天中時辰的地支是確定的,所以24小時配十二地支,由夜間十一點至一點為子時,一點至三點為醜時,其餘照推。時的天由該日所對天幹推求,其歌戾如下:
甲己還生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發,壬子是真途。
即若該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時上配上甲為甲子;日是乙或庚的,在子時上配上丙為丙子;丙辛日子時配上戊為戊子;丁任日為庚子;戊癸日為壬子。知道瞭子時的天幹地支,便可推知其餘。
如何用60甲子表計算年號 沒那麼復雜,用年號減去3,緊接著除以60(甲子),餘數在1~60以內,緊接著再依據天幹⓾(甲乙…)地支[1伐](子醜…)精密推算,舉例2012,餘數29,天幹第九壬,地支第5辰,其實就是壬辰年
各兄弟們,60甲子曰四柱陰陽數理規律對應表那嘎達,月對應表跪求,謝謝 依據60甲子曰四柱陰陽數理規律的對照,發現施主近期有血光之災,奧特曼派我和葫蘆娃來解救於你,但因資金問題,施主。。。
月份是在60甲子裡是如何算的。打比方說一月是甲子嗎? 60甲子是漢族人民最早、最大的發明創造,其最古老的用途是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紀年為60年一個周期,紀月為5年一個周期,紀日為60天一個周期,紀時為5天一個周期。
60甲子紀月的話就是5年,亦即60個月
是一個甲子,一個月
2023年,60甲子是什年 丙申年
順治辛醜年是公元哪一年,2023 辛醜易經預言
順治辛醜年是公元哪一年
歷史上的辛醜年:既有定都,亦有僖宗奔蜀
文:枯木
庚子鼠疫遍成災,
辛醜牛歸亦徘徊;
歷數千古事,
興衰成敗任人裁。
鼠年即將竄去,牛年蹣跚而來。遍觀過去一年,從年初yiqing爆發,人心惶恐;到國內上下齊心,共同抗擊,使得被阻,很具成效。然則國外失之警惕,掉以輕心,以至於世界多地蔓延,慘烈之勢,令人痛惜,如今形勢依然不容樂觀。
明年是傳統牛年,12生肖是人人皆知也是最為普及的紀年方式,人們常常依據屬相生肖來預測推算下一年的運勢與運氣,不同的人自然觀點不同。筆者不敏,不敢妄自猜測,隻能就歷史上的辛醜年略作回顧,好壞大傢自我判斷,因而口占四句順口溜,作為引子。
1。辛醜牛年
今年幹支紀年是甲子年,明年那麼是辛醜年, “辛”天幹第八位,甲骨文的“辛”字,有的說是一個平頭刀的模樣,喻義刑人;有的說是人頭插樹枝懲罰;但是都有“刑罰”之意。“醜”地支第2位,甲骨文中的“醜”字,像手指鉤曲用力揪東西的形狀,是“扭”的本字。“辛醜”為幹支紀年循環中的第3十八位,更古老的攝提格則為“重光(辛)赤奮若(醜)”。
若是講生肖紀年,今年是鼠年,明年是牛年,這是最通用的12生肖紀年法。生肖紀年和幹支紀年,其實也就是說並不一回事。這在以前拙文中有介紹,就不贅述。簡單來說幹支紀年起源古老,早在遠古時候就已有之;而生肖紀年固然先秦有記錄,但是正式成型當為漢代。而且幹支紀年是沿用到現在的 正規歷法,六十年一;而生肖紀年則依附於幹支紀年之上,十二年一輪次,屬於簡略形式。
幹支紀年是由十天幹和十二地支組成,六十年一輪次,因而俚語“60甲子一”,從來說,60甲子也是六十個星宿神當值,從紀年上來說,每隔六十年就會出現相同幹支,因而認為一甲子總會有類似的事情發生,固然未必準確(甚至),但是也是一種參考,開卷有益,兼聽則明嗎,對不對?
2。1961年自然災害
離我們近日的上一個辛醜年,是60年前的公元1961年,是大傢都知道的災年。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發生的“三年自然災害”,最開始是因為人為因素,“”和公社化運動中的嚴重“左”傾錯誤致使全國性的食品短缺,再加上連續嚴重的大自然災害,致使新中國面臨建國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困難,據《中國統計年鑒》(1983)統計,人口非自然死亡超過1000萬人,真是不堪回首的年代。
3。1901年《辛醜條約》
繼續向前60年,清朝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陰歷辛醜年《辛醜條約》簽訂,堪稱屈辱之年。在前一年庚子年,慈禧太後攜光緒帝西逃,俄、英、法、美、德、意、奧、日八國聯軍攻占,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光緒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1901年9月7日),奕劻、李鴻章代表清朝廷,在東交民巷中與德、奧、比、英國、美、法、意、日、俄、荷、西11國簽訂“中國與十一國 賠償1900年的最後協定”,亦即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
《辛醜條約》規定,清需向“侵略者”“賠償”白銀4、5億兩白銀,價息合計超過9、8億兩白銀,分39年還清。賠款總的加起來是4、5億兩,而那個時候中國一共有人口4、5億,列強的用意是要每個中國人都要向他們交1兩白銀的“罰金”,以示懲罰。《辛醜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喪失最嚴重、精神屈辱最深沉的不平等條約,從而給中國帶來空前災難,從此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4。1841年《穿鼻草約》割讓
繼續向前60年,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辛醜年,《穿鼻草約》簽訂,割讓。同樣是前一年庚子年,英國以林則徐的銷煙等為借口,悍然派出遠征軍侵略中國,爆發之一次戰爭。道光皇帝派欽差大臣琦善和英國人交涉,正月初三日,琦善背著清朝與英國全權代表義律(Margaret Elliot)議定《穿鼻草約》(也叫《川鼻草約》),割讓給英國。
初四日,英國不等正式簽訂就入侵占領,道光帝大怒,宣佈沒有承認此約,下令抓捕琦善。正月初八日,清對英宣戰。六十二歲老將關天培在靖遠炮臺率軍死戰,壯烈犧牲,炮臺失守。從此以後,英又過瞭一年多的持續侵略戰爭,最終用武力脅迫清朝簽訂瞭《中英條約》,將搶奪來的侵略權益用條約的形式固定下來。這麼慘痛屈辱歷史,如今居然有某些人由於問題向英美搖尾乞憐,真是奴才行徑、喪盡天良!!!
5。1661年鄭成功
追溯360年,南明永歷十五年(清順治,1661年),鄭成功。從古至今就是我國固有領土,夏商時期 九州之一揚州,三國時期為孫吳下的夷洲,唐宋開始正式建制澎湖,宋代歸福建路管轄,一直到明末。16二十四年屬於荷蘭東公司的荷蘭殖民者為建立與中國、日本貿易的據點侵入,掠奪。
而此時正所謂明末清初之際,內陸紛亂,闖王李自成攻破,明崇禎帝,吳三桂降清,清軍入關建立。而鄭成功拒不降清,奉明永歷年號為正朔;永歷三年(1649年)被冊封其為“延平王”(郡王)。永歷十五年陰歷三月(清順治,1661年),鄭成功以大明招討大將軍國姓爺的名義親率將士二萬五千向進軍。
在圍城九個月之後,南明永歷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荷蘭殖民頭目揆一(FrederikCoyett)在孤立無援、大勢已去的情形下向鄭成功屈服,在投降條約上簽字,揆一率領殘敵五百人狼狽退出我國領土。淪陷瞭38年的,從此重又回到祖國的懷抱。
6。1421年正式建都
往溯600年,正式建都。固然歷史久遠,能夠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但是作為都城當始於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那個時候遼的首皆在上京。元代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多數。明代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瞭記錄載入平定北方的功績,洪武元年(1368年),將元大多數改稱北平,亦不是都城。
明成祖朱棣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城,並準備。《明史·本紀·成祖三》記錄載入:“十一月戊辰((1420年12月8日),以詔天下”,“十九年春正月甲子朔(1421年2月2日),奉安五神主於太。禦奉天殿受朝賀,大宴”。因而正式成為都城,應該六百年前的辛醜年正月初一日。
七、881年黃巢攻入長安
自今往前1140年的辛醜年,也爆發瞭一件大事,那麼這樣就是唐末黃巢攻入長安。唐朝末年,藩鎮割據,宦官掌權,歷經戰亂,民不聊生。黃巢稍有詩才,屢試不第,於是揭竿而起,投身義軍,隨之成為唐末民變中,歷時最久、遍及更大、作用與影響最深遠的一場農民。
唐僖宗中和元年(辛醜年十二月,881年),唐僖宗一行逃至成都,黃巢軍進入長安,並於881年1月16日,黃巢即位於含元殿,建立瞭大齊,年號金統。黃巢缺乏戰略眼光,未派大軍追擊唐僖宗,讓唐軍有喘息機會。
同年四月,唐諸鎮兵從四面八方會集京師,黃巢失敗撤離長安。軍將領朱溫投降唐朝,被唐僖宗賜名“全忠”,在剿除黃巢軍後,朱溫迅速壯大,天祐四年(907年),朱溫通過讓的形式奪取瞭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稱帝,建國號梁,改年號為,歷史稱為“後梁”,從此唐朝滅亡,五始。
而辛醜年戰亂之慘烈,詩人韋莊有詩描述:
《辛醜年》
【唐】韋莊
九衢漂杵已成川,塞上黃雲戰馬閑。
但有羸兵填渭水,更無奇士出商山。
田園已沒紅塵裡,弟妹相逢間。
西望翠華殊未返,淚痕空濕劍文斑。
八、小結
辛醜年60年一,不以人為意志改變,以上隻是歷史上辛醜年的一些典型年代事例,當然限於篇幅,有許多辛醜年大事並未列出。但是從上可以看出,辛醜年並 不是皆是災年,有好亦有壞,諸如有自然災害,有人為,既有建都,亦有僖宗奔蜀。不過,以史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所以我們可以從歷史中,吸取許多經驗教訓,慮前事之失,從而不重蹈覆轍。
2023 /1/10榆木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顧客端查看)
上面便是與順治辛醜年是公元哪一年有關的內容,是關於歷史的共享。看完2023 辛醜預言後,希望這幫助到大傢!!!
朝鮮王朝詳盡解讀
朝鮮簡單介紹
朝鮮王朝(조선왕조, 1392年—1910年),朝鮮半島歷史上的一個王朝,君主的本貫是全州李氏,建都於漢陽(即今日首爾漢江的北邊地區)。因君主姓李,所以簡稱李朝。正式國號朝鮮國。朝鮮王朝歷經27代君主共五百餘年,其絕多數時間內先後作為中國明清兩朝的重要的朝貢國。1896年,甲午戰爭後,朝鮮脫離與清朝的冊封關系,改國號為大韓帝國。1910年日本侵吞朝鮮,朝鮮王朝滅亡。
朝鮮王朝的國土大致上等同於今天朝鮮和韓國的總和,北方以鴨綠江和圖們江同中國為界。王朝的首都初在高麗王朝的故都開京(今開城;又稱松都),1395年定都於漢陽。1398年,第1次王子之亂後再度遷都開京;1400年,第2次王子之亂後最終定都漢陽(後改稱漢城,2005年起改稱首爾),直到1910年被日本吞並。
制度
朝鮮王朝的結構采用中间位置集權制。1469年,完成的《經國大典》確立瞭新的制度。以後固然官職的名稱存廢有一定的變動,不過整個李朝時期的官職制度總體上都遵循瞭《經國大典》的規定。
朝鮮的官職稱為兩班,仿照中國,分為正從九品,由正一品到從九品,共計十八品。其中,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稱為堂上官。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稱為堂下官或參上官。正七品以下為參下官。1896年之後,修改職官制度,敕任官為正一品至從二品,奏任官為正三品至從六品,判任官為正七品至從九品。武將制度,大將為一品,副將、參將從二品,正領、副領、參領、正尉從三品,副尉、參尉從六品,正校、副校、參校另外決定。
在國王下面,有輔佐機關——議,其首領稱“領議政”,等同於咱們國傢的內閣首輔。領議政之下為左右議政,與領議政同為正一品。再下為從一品左右贊成、正二品左右參贊。再下有舍人等職官。
議之下有吏、戶、禮、兵、工、刑六曹,等同於咱們國傢的六部。其首長稱判書,等同於咱們國傢的六部尚書。檢察諫議機構為司憲府和司諫院(兩府)。此外還有承政院,為國王起草旨意。
宗親、忠勛機構有宗親府、忠勛府、儀賓(等同於駙馬)府、敦寧府等。國學為成均館(等同於咱們國傢的國子監)。其他機構有奎章閣、經筵廳、弘文館、藝文館等。史館稱春秋館。內廷供奉機構有內醫院、尚衣院、司仆寺、內資寺、內贍寺、禮賓寺、濟用監、內侍院等。此外還有宗廟署、社稷署、長興庫、義盈庫、冰庫、平市署、圖畫署、惠民署、造紙署、瓦署、歸厚署、典獄署、典牲署、掌苑署、司圃署、養賢庫等機構。
武職機構有五軍營、內三廳、訓練院、世子翊衛司、扈衛廳、捕盜廳、鎮撫營、管理營、龍虎營等。首長稱大將、中軍、使等。
外職分八道,道下為州、府、郡、縣。漢城府判尹為正二品。四都(開城府、江華府、水原府、廣州府)長官稱留守,為正、從二品。地方官職為從二品府尹、正三品堂下大多數護府使、牧使、從四品郡守、從五品縣令等等。
李朝實行兵將分離制度,無定將、無定卒,類似輪流服役的預備役軍隊,而非常備軍。武官外職包括兵馬節度使、三道水軍統禦使(均為從二品)、兵馬/水軍節制使、兵馬虞侯、水軍虞侯、兵馬/水軍僉節制使、兵馬/水軍同僉節制使、兵馬萬戶、水軍萬戶等品級。中间位置外派官職有觀察使、中軍、察訪等。
行政區劃
朝鮮八道示意圖朝鮮歷代都把全國分為八道,俗稱朝鮮八道。朝鮮時代的八道如下:
京畿道,含漢城府、開城府。首府在漢城府。
慶尚道,含慶州府、尚州牧、晉州牧;設左兵營、右兵營、左水營、右水營。首府在慶州府。
全羅道,含全州牧、羅州牧;設兵營、左水營、右水營。首府在全州。
忠清道,含忠州牧、清州牧、公州牧;設水營。首府在清州。
黃海道,含黃州牧、海州牧。首府在黃州。
平安道,含平壤府、寧邊大多數護府、義州牧。首府在平壤府。
江原道,含江陵大多數護府、原州牧。首府在江陵。
咸鏡道(寧安道),含咸興府、鏡城都護府、北清都護府。首府在咸興府。
道之下設州、府、郡、縣。 其中,慶尚、全羅、忠清、黃海、京畿五道再分左右兩道。寧安道(咸鏡道)分南北兩道。平安道分東西兩道。江原道分嶺東、嶺西兩部。
除瞭行政劃分以外,古時候朝鮮還按傳統習慣將全國劃為六個大區:關北(咸鏡道、平安道);關西(黃海道,平安道南部,以及江原道西部);關東(江原道太白山的東邊的部分,又稱嶺東);畿湖(京畿道全部和忠清道的一部);湖南(忠清道一部分加上全羅道);嶺南(慶尚道)
高宗時期,曾實行過兩次行政改革,一道把朝鮮八道分為23府,但後來又再改成13道,即把平安、慶尚、咸鏡、全羅、忠清五道劃分為南北兩道,成為十三道。
在日據時代,朝鮮全境歸朝鮮總督府管理,朝鮮總督府將漢城府廢為京城,漢城府轄區降為京畿道的一個郡,一直到日本投降。其時朝鮮行政區為13道,218個郡,2202個面、28,498個裡。
【歷史】
士禍和政爭
從十五世紀後半葉的成宗時代開始,朝鮮的統治結構逐漸擴張。官僚階層日益增多。俗稱“兩班”的文武官僚階層人數增多。以協助世祖篡位的武將勛貴權臣為主的勛舊派,同與儒生和士大夫為主的“士林派”first of all發生黨爭。
燕山君被廢黜後,士林派取得瞭勝利。士林派隨後又不斷發生內訌和分裂,包括明宗時期的大尹派和小尹派,以及宣祖時的東人黨(嶺南學派)和西人黨(畿湖學派)。東人黨在鬥爭中得勢後又分裂為以李滉(李退溪)為首領的南人派和曹植 為首領的北人派。北人派因為擁立光海君即位而在之後的一些時日內得勢。朝廷中的北人黨又分裂為以李爾瞻為首、主張擁立光海君的大北派,和柳永慶為首、主張擁立嫡子的小北派。小北派在光海君即位後受到打擊,柳永慶被賜死,小北派分裂成清小北和濁小北,而大北派則又分裂成骨北、肉北和中北三派。南人則分裂為清南和濁南。西人派在仁祖反正、廢黜光海君的政變中得勢,又在顯宗時期分裂為老論派(元老派)和少論派(少壯派)。南人派在肅宗時因依附張禧嬪而得勢。也就是說,李朝的中期和後期,是在混亂而無休止的黨爭中度過的。
除瞭兩班和士林的黨爭外,李朝的王位更迭也令人眼花繚亂。先後發生過第1次王子之亂(太祖退位)、第2次王子之亂(定宗退位)、乙亥靖社(世祖篡位)、中宗反正(廢黜燕山君)、仁祖反正(廢黜光海君)等數次變動。每一次政變都會帶來被叫作“士禍”的誅戮和貶斥。
在與有關的條文方面,因為高麗末年時朱元璋曾批評高麗由於尊釋輕儒,會致使亡國,所以朝鮮立國後除瞭世祖和燕山君等幾位國王在位時外,歷代國王通常來講采取崇儒廢佛的條文,在國內拆毀佛教寺院。即便是崇佛的燕山君,他在朝時亦受到大臣的廢佛壓力。廢佛時,寺院的土地予以沒收,並對僧侶征收重稅。與此並 且,高麗時期僧院的飲茶傳統也被禁止,茶道從此在朝鮮失傳,民間則以麥茶作為替代飲料。
在正祖時期,天主教開始傳入朝鮮。在咱們國傢的天主教傳教士利用朝鮮對西洋天文歷法和天文儀器有興趣的機會,同來京的朝鮮使臣交往,傳教士的博學多聞、教堂的莊嚴崇高、基督教教義表述的新奇觀念,也隨著這幾個交往傳給瞭朝鮮使臣。正祖八年(1784年),朝鮮使臣李承薰在北京天主教南堂領洗為天主教徒,教名伯多祿。他回國之後開始瞭秘密傳教活動,朝鮮的天主教徒組織的地下教會、信徒迅速增添。不過朝鮮的教會屬於自發性質,未經過教會任命的神職人員,教徒為教徒受洗,不符合天主教教義。但朝鮮嚴格禁止西洋人入境,所的北邊京教區主教決定派遣相貌與朝鮮人一樣的中國傳教士進入朝鮮。1791年12月23日,周文謨教士歷盡艱辛,潛入朝鮮國境,隨即開始瞭傳教活動,入教信徒有兩班顯貴,亦有卑賤的士卒。朝鮮將天主教看成是,不斷抓捕處決教徒,在得知有中國傳教士潛入之後,更是加緊瞭搜捕,抓捕、拷打教徒。為瞭保護廣大朝鮮教徒的安全,周文謨決定向朝鮮自首,於1801年4月19日在漢城被處決。此案被稱作“辛酉邪獄”,眾多教徒和進步思想傢如李承薰、丁若鏞等人被處刑和流放。樸趾源、樸齊傢等與天主教無直接關聯的北學論者也被降職、革職。韓國學者認為,周文謨在朝鮮的活動已經超出瞭的范圍,通過他的活動,十八世紀末的朝鮮社會在瞭解和吸收歐洲外來文化方面有瞭很大的進步。不過直到19世紀末開國時為止,李朝的統治者都一直對其采取打擊和壓迫的條文。
後宮專政
因為朝鮮王朝是中國清朝的冊封國,因此在1896年終止冊封關系之前,其國王不能自稱皇帝。其配偶等同於清朝的皇後,不過稱為王妃。皇太子稱為王世子,皇太後稱為王大妃,太皇太後稱為大王大妃。在王妃之下,還有嬪、貴人、昭儀、淑儀、昭容、淑容、昭媛、淑媛這幾個等級。依照李朝的傳統,年幼的國王在不能親自處理政務前,由王大妃攝政,稱為“垂簾聽政”。成宗、明宗、憲宗、高宗時的王大妃都曾經垂簾。此外,中宗時的敬嬪樸氏、文定王後、肅宗時的張禧嬪、高宗時的閔妃都曾經用自己一身的作用與影響幹預朝政。
隨著女人掌握政權而來的,是王朝後期的外戚門閥勢道。清州韓氏、青松沈氏、安東金氏、豐壤趙氏、驪興閔氏都是因外戚而得勢的傢族。
【科學和文化】
文字語言
第4代國王世宗大王創立瞭朝鮮民族的文字訓民正音。
天文學和地理學
朝鮮王宮內的科研機構發明瞭正方案、圭表等天文儀器,以及仰釜日晷、懸珠日晷、天平日晷、定南日晷、自擊漏、玉漏等精密儀器。宮廷歷法機構編寫瞭《七政算內篇》、《七政算外篇》、《諸傢歷象集》等書籍。18世紀初,實學派還將西方的地轉說引入朝鮮。
世宗時代,編纂瞭八卷本《地理冊》,依照一定的體系詳細敘述瞭朝鮮各州郡的歷史變遷、名稱由來、山川、部曲、城池、官坊、烽燧、橋梁、津渡、驛站、按姓氏分類的居民構成、牧場、土產、手工業種類、土地的肥瘠、田結數、租稅、供納、運輸、四季氣候、習俗和路程,等同於一部地理方面的百科全書。與此同時編纂瞭各地的地方志,從此以後又編寫瞭《東國輿地勝覽》、《東國輿地備考》等地理書籍。地圖方面,先後編纂瞭《八道州郡圖》、《八道山川圖》、《八道圖》、以及依照比例尺繪制的《大東輿地圖》。
實用科學
朝鮮時期實用的發明創造活動同樣非常活躍。農業書籍《農傢集成》、《農事直說》、《農桑輯要》、《四時纂要》、《課農小抄》等重要書籍。制造並改進瞭雨量計、水文計等科學儀器。高麗時期發明的銅活字印刷技術和排版術得到普遍應用,1403年在漢城設置瞭鑄字所。17世紀的實學傢還進一步鉆研研究西洋算學,洪大容編寫瞭《籌解應用》,把古時候算術進展到包括代數學和幾何學在內的現代數學。
醫學
醫學方面,朝鮮參考中醫理論,依照土產藥材和氣候創造瞭朝鮮的醫學理論,按科對疾病加以分類,建立瞭治療大綱,並首度提出瞭預防醫學的概念。宮廷和民間編纂瞭很多著名的醫學書籍,如《東醫寶鑒》、《醫方類聚》、《鄉藥集成方》、《本國經驗方》。
文學、音樂、美術
朝鮮的文學、繪畫、詩歌、音樂、舞蹈也非常興旺。李朝時期,顯現瞭金時習、鄭澈、林悌等著名詩人,顯現瞭《熱河日記》、《壬辰錄》、《金鰲新話》、《謝氏南征記》、《九雲夢》等小說和文學作品。在十七世紀,還顯現瞭《春香傳》、《洪吉童傳》、《沈清傳》等用朝鮮文字寫成的小說。通俗詩歌和小說的興起,促讓人民註意和提防社會的種種弊端,鼓勵人民參加社會改革。
朝鮮宮廷音樂機構創作瞭朝會雅樂、會禮雅樂、祭禮雅樂,以及《定大業》、《保太平》、《發祥》、《鳳來儀》等朝樂大曲,以及《鳳凰吟》、《滿殿春》、《與民樂》等曲目。
此外,在著名的高麗青瓷的基礎上,李朝時期還開發出獨具特色的朝鮮白瓷。李朝在螺鈿、漆器、金屬、玉石、竹工、木工、牙角、刺繡、砂器等工藝方面也留下瞭許多具有獨一無二色彩的寶貴遺產。
其他
在對外條文方面,朝鮮對明朝采取事大條文。對於日本和滿洲政權則采取敵視的態度。1592年,發生瞭壬辰倭亂,朝鮮遭到日本入侵,並引至光海君被廢。1627年和1636年,朝鮮又先後兩次遭到北方女真人的後金政權入侵,已經失去遼東領土的明朝無力支援朝鮮,朝鮮承認後金為兄朝鮮為弟的兩國關系。1636年後金隨著更名為清朝對朝鮮要求來朝貢而打明朝,朝鮮不接受清朝的要求而發表沒有承認皇太極其中華天子。皇太極親自率領12萬士兵入侵朝鮮,朝鮮投降而接受清朝的冊封。
1876年,日本與朝鮮簽訂瞭《江華條約》,朝鮮開國。1894年,為瞭爭奪對朝鮮的控制權,清朝與日本進行瞭甲午戰爭。甲午戰爭後,朝鮮宣佈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系,成為近代國傢。1896年,朝鮮國王高宗稱帝登極,將國名改為“大韓帝國”。不過日本控制瞭朝鮮的內政和外交,並在朝鮮設立瞭朝鮮統監一職。
1907年,高宗因向海牙和會派遣秘使,尋求國傢單獨而被勒令退位。1910年,日本與經常提到的“大韓帝國”簽訂《日韓合並條約》,“大韓帝國”成為日本的一部分,朝鮮王朝滅亡。
國王列表
朝鮮太祖 李成桂 1335年—1408年,在位期間1392年-1398年
朝鮮定宗 李芳果 1357年—1419年,在位期間1398年-1400年 太祖嫡二兒子
朝鮮太宗 李芳遠 1367年—1422年,在位期間1400年-1418年 太祖嫡五子
朝鮮世宗 李祹 1397年—1450年,在位期間1418年-1450年 太宗嫡四子
朝鮮文宗 李珦 1414年—1452年,在位期間1450年-1452年 世宗嫡大兒子
朝鮮端宗 李弘暐 1441年—1457年,在位期間1452年-1455年 文宗嫡子
朝鮮世祖 李瑈 1417年—1468年,在位期間1455年-1468年 世宗嫡二兒子,端宗之叔父
朝鮮睿宗 李晄 1450年—1469年,在位期間1468年-1469年 世祖嫡二兒子
朝鮮成宗 李娎 1457年—1494年,在位期間1469年-1494年 世祖嫡大兒子德宗李暲嫡二兒子,睿宗侄子
燕山君 李隆 1476年—1506年,在位期間1494年-1506年 成宗大兒子
朝鮮中宗 李懌 1488年—1544年,在位期間1506年-1544年 成宗嫡大兒子,燕山君的弟弟
朝鮮仁宗 李峼 1515年—1545年,在位期間1544年-1545年 中宗嫡大兒子
朝鮮明宗 李峘 1534年—1567年,在位期間1545年-1567年 中宗嫡二兒子
朝鮮宣祖 李昖 1552年—1608年,在位期間1567年-1608年 中宗庶七子德興大院君李岹之第3子,明宗庶侄
光海君 李琿 1575年—1641年,在位期間1608年-1623年 宣祖庶二兒子
仁祖 李倧 1595年—1649年,在位期間1623年-1649年 宣祖庶五子元宗李琈之大兒子,光海君庶侄
朝鮮孝宗 李淏 1619年—1659年,在位期間1649年-1659年 仁祖嫡二兒子
朝鮮顯宗 李棩 1641年—1674年,在位期間1659年-1674年 孝宗嫡子
朝鮮肅宗 李焞 1661年—1720年,在位期間1674年-1720年 顯宗嫡子
朝鮮景宗 李昀 1688年—17二十四年,在位期間1720年-17二十四年 肅宗庶大兒子
朝鮮英祖 李昑 1694年—1776年,在位期間17二十四年-1776年 肅宗庶四子
朝鮮正祖 李祘 1752年—1800年,在位期間1776年-1800年 英祖二兒子莊獻世子李愃之二兒子
朝鮮純祖 李玜 1790年—1834年,在位期間1800年-1834年 正祖庶大兒子
朝鮮憲宗 李奐 1827年—1849年,在位期間1834年-1849年 純祖嫡大兒子孝明世子(翼宗/文祖)李旲的嫡子
朝鮮哲宗 李升 1831年—1863年,在位期間1849年-1863年 莊獻世子第3子恩彥君李裀之孫,父為恩彥君第3子全溪大院君李壙
朝鮮高宗 李熙 1852年—1919年,在位期間1863年-1907年 莊獻世子第4子恩信君李禛之曾孫,祖父南延君李球為仁祖嫡三子麟坪大君第6代孫,父為南延君第4子興宣大院君李昰應
朝鮮純宗 李坧 1874年—1926年,在位期間1907年-1910年 高宗嫡大兒子
年號
太祖 李成桂 用明朝年號 (洪武)
定宗 李芳果 用明朝年號 (建文)
太宗 李芳遠 用明朝年號 (永樂)
世宗 李祹 用明朝年號 (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
文宗 李珦 用明朝年號 (景泰)
端宗 李弘暐 用明朝年號 (景泰)
世祖 李瑈 用明朝年號 (景泰、天順、成化)
睿宗 李晄用明朝年號 (成化)
成宗 李娎 用明朝年號 (成化、弘治)
燕山君 李隆 用明朝年號 (弘治、正德)
中宗 李懌 用明朝年號 (正德、嘉靖)
仁宗 李峼 用明朝年號 (嘉靖)
明宗 李峘 用明朝年號 (嘉靖、隆慶)
宣祖 李昖 用明朝年號 (隆慶、萬歷)
光海君 李琿 用明朝年號 (萬歷)
仁祖 李倧 用明朝及清朝年號 (萬歷、天啟、崇禎、崇德)
孝宗 李淏 用幹支紀年,同中國來往使用清朝年號
顯宗 李棩 幹支紀年
肅宗 李焞 幹支紀年
景宗 李昀 幹支紀年
英祖 李昑 幹支紀年
正祖 李算 幹支紀年
純祖 李玜 幹支紀年
憲宗 李奐 幹支紀年
哲宗 李元范 幹支紀年
高宗 李熙 年號:建陽/光武 (1896年以前用幹支年號及檀君紀年)
純宗 李坧 年號:隆熙
年表
1392年 - 李成桂在開京即位
1393年 - 國號變更為朝鮮
1398年 - 第1次王子之亂(戊寅靖社)
1400年 - 第2次王子之亂
1401年 - 明朝正式冊封朝鮮國王
1404年 - 與日本室町幕府建立往來
1419年 - 對馬島日本人入侵
1434年 - 平定女真部落,建立東北邊境四郡六鎮
1443年 - 開始制訂訓民正音(1446年公佈)
1453年 - 癸酉靖難(世祖篡位)
1469年 - 完成經國大典
1498年 - 戊午士禍
1504年 - 甲子士禍
1510年 - 對馬島日本人入侵(三浦倭亂)
1516年 - 中宗反正
1519年 - 巳卯士禍
1545年 - 乙巳士禍
1547年 - 丁未士禍
1551年 - 乙卯倭變
1555年 - 設置備邊司
1559年-1562年 - 林巨正之亂(黃海道農民戰爭)
1575年 - 士林派分裂為東人、西人
1592年-1593年 - 壬辰倭亂
1597年-1598年 - 丁酉再亂
1607年 - 與江戶幕府恢復往來
1608年 - 大北派擁立光海君,北人政權開始
1609年 - 朝日通商條約,日本派遣朝鮮通信使
1619年 - 薩爾滸之戰,明朝和朝鮮聯軍敗於後金軍
1623年 - 仁祖反正
1627年 - 後金軍進攻朝鮮(丁卯胡亂)。
1636年 - 清帝皇太極親征朝鮮(丙子虜亂)。
1637年 - 仁祖向大清投降,朝鮮終止與明朝的冊封關系
1660年 - 禮論事件,西人與南人對立
1683年 - 西人分裂為老論派與少論派
1721年-1722年 - 辛壬士禍。
1728年 - 李麟佐之亂。
1784年 - 基督教傳入朝鮮。
1791年 - 開始鎮壓基督教
1796年 - 建設水原城(華城)
1801年 - 大規模鎮壓基督教
1804年 - 士林派統治終結,開始安東金氏的勢道
1811年 - 洪景來之亂(平安道農民戰爭)
1861年 - 金正浩完成朝鮮全圖、大東輿地圖
1862年 - 壬戌民亂(慶尚道的大規模農民起義)
1863年 - 成立大院君政權
1866年 - 丙寅邪獄。謝爾曼將軍號事件。
1873年 - 大院君退位,閔氏幹政
1875年 - 江華島事件
1876年 - 與日本簽訂《日朝修好條約》
1882年 - 壬午軍亂。簽訂《朝美修好條約》
1884年 - 甲申政変,開化派政變失敗
1894年 - 東學黨之亂(甲午農民戰爭),甲午戰爭爆發
1895年 - 日本人暗殺閔妃
1896年 - 日本與清朝簽訂《馬關條約》
1897年 - 高宗改年號光武,稱帝登極,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系,改國名朝鮮為大韓帝國
1910年 - 李完用與日本特使簽定《日韓合並條約》,朝鮮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