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八字算命

丁卯己巳戊申為古時候天幹地支嗎天幹甲子庚申(身衰食神多的男命)

甲子 八字算命 04-04

請問:出生的年份與天幹地支是怎樣相應的?

姓名:朱治齊

筆畫分別為:6(木) 9(水) 14(金)

天格。人格。地格。總格。外格數分別:7(金) 15(土) 23(火) 29(水) 15(土)

總評數理得分:95 分 (吉)

姓名:朱修平

筆畫分別為:6(木) 10(金) 5(水)

天格。人格。地格。總格。外格數分別:7(金) 16(土) 15(土) 21(木) 6(土)

總評數理得分:98 分 (吉)

------------------------

姓名:朱奕愷

筆畫分別為:6(木) 9(木) 14(火)

天格。人格。地格。總格。外格數分別:7(金) 15(土) 23(火) 29(水) 15(土)

總評數理得分:95 分 (吉)

姓名:朱子健

筆畫分別為:6(木) 3(水) 11(木)

天格。人格。地格。總格。外格數分別:7(金) 9(水) 14(火) 20(水) 12(木)

總評數理得分:43 分 (兇)

------------------------

姓名:朱飛鳴

筆畫分別為:6(木) 9(水) 14(水)

天格。人格。地格。總格。外格數分別:7(金) 15(土) 23(火) 29(水) 15(土)

總評數理得分:95 分 (吉)

 

姓名:朱雲翼

筆畫分別為:6(木) 12(水) 17(金)

天格。人格。地格。總格。外格數分別:7(金) 18(金) 29(水) 35(土) 18(金)

總評數理得分:66 分 (半吉)

------------------------

 姓名:朱星睿

筆畫分別為:6(木) 9(金) 16(金)

天格。人格。地格。總格。外格數分別:7(金) 15(土) 25(土) 31(木) 17(金)

總評數理得分:93 分 (吉)

姓名:朱昱之

筆畫分別為:6(木) 9(火) 3(火)

天格。人格。地格。總格。外格數分別:7(金) 15(土) 12(木) 18(金) 4(火)

總評數理得分:71 分 (吉)

一天十二時辰,一時辰有八刻,一天有相應的幹支,刻上亦有幹支嗎。。。

天幹地支對應表

天幹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地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 醜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六十年甲子(幹支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子 乙醜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醜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己 壬午 癸未

21 22 23 二十四 25 26 27 28 29 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醜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醜 壬寅 癸醜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醜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何謂天幹地支

天幹地支(英文是 Chinese Era [combination of the Heavenly Stems and Earthly Branches] ),簡稱“幹支”,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幹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代人們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幹支紀法”。

早在公元前2697年,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窺探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幹,及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互相配合成60甲子用為紀歷之符號。

我國歷法以月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29、5306天)為一月,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 365、二十四19 天)為一年,為使一年的平均天數與回歸年的天數相符,設置閏月。據記錄載入,公元前六世紀中國開始采用十九年七閏月法協調農歷和陽歷。 天幹地支,是古代人們建歷法時,為瞭方便做60進位而設出的符號。對古時候的中國人來講,天幹地支之存在,就好像阿拉伯數字般的單純,而且後來更開始把這幾個符號運用在地圖、方位及時間(時間軸與空間軸)上,因此這些數字被賦於之義就愈來愈多瞭。

古代人們(一說黃帝)觀測朔望月,發現兩個朔望月約是59天的概念。12個朔望月大致上是354天多(與一個回歸年的長度相近似),古代人們所以就獲得瞭一年有12個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記法(十天幹),產生陰陽合歷,發展出如今的天幹地支;較為成熟時或許應該是在夏商周三代。

天幹地支之作用

考古發現,在商朝後期帝王帝乙時的一塊甲骨上,刻有完整的60甲子,或許是那個時候的日歷。這也說明在商朝時已經開始使用幹支紀日瞭。依據考證,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曾發生一次日食。這是中國使用幹支紀日的比較確切的證據。而使用皇帝年號紀年那麼是漢武帝時期建元年號。

幹支法在咱們國傢古時候一直使用,從未間斷。因此對研究歷史非常有用處,十分容易精密推算歷史時間。

如《馮婉貞》:“咸豐庚申,英法聯軍白海入侵。”咸豐,皇帝年號;庚申,幹支紀年。

中國在漢武帝以前用天幹地支紀年;從漢武帝到清末,用皇帝年號加天幹地支紀年;民國初期用民國誕生時間來紀年兼或使用公元紀年,民國以後廣泛采用公元紀年。

天幹地支之起源

在咱們國傢古時候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叫作“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之為“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相互配合,組成瞭幹支紀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幹地支在中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以紀月、紀年、紀時等。可是,幹支紀法的發明者到底是誰呢?

固然有以下一些說法來考證幹支的源頭,不過到底是誰發明?最早出現於何時?始終都是一個謎。

大概在戰國末年,根據各國史官長期沉淀出來的材料編成的史書《世本》說:“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來幹支是大撓創制的,大撓“采五行之情,占鬥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醜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所以有枝幹名也。”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釋幹支》中認為,以往人們對幹支的解釋,都是望文生義的臆測,“十天幹”純屬十進位記數法的自然發生,其中多數 是殷人所創制。至於“十二地支”,追溯於古巴比倫,在比較我國古代的十二時辰和古巴比倫的十二宮後,指出我國古代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從古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宮演變而來。其傳入咱們國傢的途徑,可作大膽推測,也許商民族“本自西北遠來,來時即挾有由巴比倫所傳授之星歷知識,入中土後而沿用之”,或許“商室本起 源於東方,其星歷知識乃由西來之商賈或牧民所輸入”。

一些學者從我國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湯王以下所有帝王之名字中,探究十天幹中的字已被用於名號這有現象。為駁幹支外來說,陳遵媯在《中國天文學史》中指出,“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幹支產生瞭”。鄭文光在所著《中國天文學源流》一書中認為,十天幹追溯於中國古代伏羲和“生十日”的神話傳說,是十進位法概念在紀時中的反映,應當產生於漁獵時代的原始社會;“十二地支”則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話傳說演變而來,產生於殷商之前,後逐漸演變為十二辰。因 此,鄭文光推斷:“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創作。”杜石然等則在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稿》一書中,主張夏代已有十天幹紀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幹紀日的基礎上,進一步使用幹支紀法,從而把十天幹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環的紀日法。

十天幹之含義

天幹地支之含義,在《史記》、《漢書》中均有部分記錄載入,大致意思為:

甲是拆之義,指萬物剖符甲而出也。

乙是軋之義,指萬物出生,抽軋而出。

丙是炳之義,指萬物炳然著見。

丁是強之義,指萬物丁壯。

戊是茂之義,指萬物茂盛。

己是紀之義,指萬物有形可紀識。

庚是更之義,指萬物收斂有實。

辛是新之義,指萬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之義,指陽氣任養萬物之下。

癸是揆之義,指萬物可揆度。

由此可見,十天幹與太陽出沒有關,而太陽的周而復始周期,對萬物產生著直接的作用與影響。

十二地支之含義

子是茲之義,指萬物茲萌於既動之陽氣下。

醜是紐,陽氣在上未降。

寅是移,引之義,指萬物始生寅然也。

卯是茂,言萬物茂也。

辰是震之義,物經震動而長。

巳是起,指陽氣之盛。

午是仵之義,指萬物盛大枝柯密佈。

未是味,萬物皆成有滋味也。

申是身之義,指萬物的身體都已成就。

酉是老之義,萬物之老也。

戌是滅之義,萬物盡滅。

亥是核之義,萬物收藏。

幹支紀法的60甲子

60甲子的順序見下頁之表。 甲子乙醜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 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醜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醜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醜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醜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中國古代常用幹支紀法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但是這幾個紀法開始使用的年代均不相同。

在幹支紀年法以前,我國曾經采用過歲星紀年法,後改為太歲紀年法。

漢族人民認為12 年木星行天一周,所以把它稱之為歲星,並且把它的運行軌道分為12 份,即12 次,歲星一年移過一次,以次紀年。最初的歲星紀年法,開始於公元前365 年;郭沫若認為,在殷周時代或其以前就有瞭歲星紀年法。因為歲星的運行方向是自西向東的,與實際觀測的星象的運行方向正好相反,又由於歲星的運行並不均衡,有時還有逆行,因此用它來紀年有不少不方便之處。於是漢族人民就假想瞭一個與歲星運行方向相反的太歲(歲陰、太陰),它每十二年在天球背景上自東向西均勻地運行一周,這就能夠用每一年太歲所在的軌道部分來稱呼該年,這便是太歲紀年法。《開元占經》所引甘氏歲星法以及《漢書·天文志》所載甘、石歲星紀年法,表明戰國時代廣泛使用這種紀年法,並一直使用到秦和漢初,它是幹支紀年法的前身。後因發現木星運行的周期並不嚴格為12 年,而是11、86 年,因而再用太歲紀年就與實際的天象不相符合瞭,所以從東漢建武三十年(公元54 年)以後,就一步步廢止瞭太歲紀年法而隻用幹支紀年法。

幹支紀月法在漢族民間很早就使用瞭。春秋開始以十二支紀月,稱之為月建。因為地支的數正好為十二,所以各月紀月的地支是固定的。那個時候人們一般把日南至即冬至的十一月定為子月,所以十二月為醜月,正月為寅月,二月為卯月,其後順次為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在各月固定地支之情況下,再配上天幹,就是幹支紀月法,這或許是唐代才開始使用的。幹支紀月五年為一周期,陰歷的閏月不加幹支。

幹支紀日法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在發掘出的殷代甲骨片上已發現瞭完整的天幹地支表。可可以在盤庚遷殷(約公元前1300 年)之前,已經采用幹支紀日瞭。但是這種紀日法是不是有過間斷和錯亂,現今還不可以肯定。但從春秋以來,這種紀日法已被證明沒有間斷和錯亂。《春秋》所記第1次日食發生在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0 年)二月己巳日,經現代計算證明,這個日期確實發生瞭一次日食,所以這個日期的記錄載入是準確的,表明從那時以來一直到清宣統三年(1911 年)止,其間歷經2600 餘年,我國一直井井有條地使用幹支連續紀日,未發生一日差錯,這是全地球最長的紀日史料,也是全地球極其貴重的一份科學文化遺產。

我國古代使用過多種時段制度。春秋戰國時代曾用過十時制,即把晝夜各分為5 個時段,晝有朝、禺、中、晡、夕;夜有甲、乙、丙、丁、戊,共10 個時段。這種時段的劃分是不等長的,由於春夏秋冬四季中晝夜的長短是不一樣的。到秦漢以後,十時制就廢止瞭。至於幹支紀時,它是什麼時代產生和運用的,已經無從查考瞭。但是它當是在古時候十二辰制的基礎上演變出來的。古時候將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並用子、醜、寅、卯等十二地支預示,子時的正中為夜半。一種相當普遍的觀點是,十二辰大約是在二十八宿之前創立的;到瞭唐代,才將十二支配上十幹,成為幹支紀時。

!!!有關天幹地支之問題。

天幹地支

在咱們國傢古時候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叫作“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之為“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相互配合,組成瞭幹支紀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幹地支在中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以紀月、紀年、紀時等。可是,幹支紀法的發明者到底是誰呢?

固然有以下一些說法來考證幹支的源頭,不過到底是誰發明?最早出現於何時?始終都是一個謎。

大概在戰國末年,根據各國史官長期沉淀出來的材料編成的史書《世本》說:“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來幹支是大撓創制的,大撓“采五行之情,占鬥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醜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所以有枝幹名也。”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釋幹支》中認為,以往人們對幹支的解釋,都是望文生義的臆測,“十天幹”純屬十進位記數法的自然發生,其中多數 是殷人所創制。至於“十二地支”,追溯於古巴比倫,在比較我國古代的十二時辰和古巴比倫的十二宮後,指出我國古代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從古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宮演變而來。其傳入咱們國傢的途徑,可作大膽推測,也許商民族“本自西北遠來,來時即挾有由巴比倫所傳授之星歷知識,入中土後而沿用之”,或許“商室本起 源於東方,其星歷知識乃由西來之商賈或牧民所輸入”。

一些學者從我國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湯王以下所有帝王之名字中,探究十天幹中的字已被用於名號這有現象。為駁幹支外來說,陳遵媯在《中國天文學史》中指出,“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幹支產生瞭”。鄭文光在所著《中國天文學源流》一書中認為,十天幹追溯於中國古代伏羲和“生十日”的神話傳說,是十進位法概念在紀時中的反映,應當產生於漁獵時代的原始社會;“十二地支”則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話傳說演變而來,產生於殷商之前,後逐漸演變為十二辰。因 此,鄭文光推斷:“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創作。”杜石然等則在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稿》一書中,主張夏代已有十天幹紀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幹紀日的基礎上,進一步使用幹支紀法,從而把十天幹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環的紀日法。

十天幹之含義

天幹地支之含義,在《史記》、《漢書》中均有部分記錄載入,大致意思為:

甲是拆之義,指萬物剖符甲而出也。

乙是軋之義,指萬物出生,抽軋而出。

丙是炳之義,指萬物炳然著見。

丁是強之義,指萬物丁壯。

戊是茂之義,指萬物茂盛。

己是紀之義,指萬物有形可紀識。

庚是更之義,指萬物收斂有實。

辛是新之義,指萬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之義,指陽氣任養萬物之下。

癸是揆之義,指萬物可揆度。

由此可見,十天幹與太陽出沒有關,而太陽的周而復始周期,對萬物產生著直接的作用與影響。

十二地支之含義

子是茲之義,指萬物茲萌於既動之陽氣下。

醜是紐,陽氣在上未降。

寅是移,引之義,指萬物始生寅然也。

卯是茂,言萬物茂也。

辰是震之義,物經震動而長。

巳是起,指陽氣之盛。

午是仵之義,指萬物盛大枝柯密佈。

未是味,萬物皆成有滋味也。

申是身之義,指萬物的身體都已成就。

酉是老之義,萬物之老也。

戌是滅之義,萬物盡滅。

亥是核之義,萬物收藏。

60甲子順序

甲子、乙醜、丙寅、丁卯、戊辰、已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醜、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已醜、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已亥、庚子、辛醜、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酉、庚戌、辛亥、壬子、癸醜、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已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甲子納音

十天幹與十二地支按順序兩兩相配,從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個組合,稱60甲子。又每兩組配一納音五行,究竟是啥意思,到現在仍為一個謎。

甲子、乙醜,配海中金;

丙寅、丁卯,配爐中火;

戊辰、己巳,配大林木;

庚午、辛未,配路旁土;

壬申、癸酉,配劍鋒金;

甲戌、乙亥,配山頭火;

丙子、丁醜,配洞下水;

戊寅、己卯,配城墻土;

庚辰、辛巳,配白臘金;

壬午、癸未,配楊柳木;

甲申、乙酉,配泉中水;

丙戌、丁亥,配屋上土;

戊子、己醜,配霹雷火;

庚寅、辛卯,配松柏木;

壬辰、癸巳,配常流水;

甲午、乙未,配沙中金;

丙申、丁酉,配山下火;

戊戌、己亥,配平地木;

庚子、辛醜,配壁上土;

壬寅、癸卯,配金箔金;

甲辰、乙巳,配佛燈火;

丙午、丁未,配天河水;

戊申、己酉,配大驛土;

庚戌、辛亥,配釵釧金;

壬子、癸醜,配桑松木;

甲寅、乙卯,配大溪水;

丙辰、丁巳,配沙中土;

戊午、己未,配天上火;

庚申、辛酉,配石榴木;

壬戌、癸亥,配大海水。

!!!有關天幹地支之問題。

天幹地支

在咱們國傢古時候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叫作“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之為“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相互配合,組成瞭幹支紀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幹地支在中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以紀月、紀年、紀時等。可是,幹支紀法的發明者到底是誰呢?

固然有以下一些說法來考證幹支的源頭,不過到底是誰發明?最早出現於何時?始終都是一個謎。

大概在戰國末年,根據各國史官長期沉淀出來的材料編成的史書《世本》說:“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來幹支是大撓創制的,大撓“采五行之情,占鬥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醜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所以有枝幹名也。”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釋幹支》中認為,以往人們對幹支的解釋,都是望文生義的臆測,“十天幹”純屬十進位記數法的自然發生,其中多數 是殷人所創制。至於“十二地支”,追溯於古巴比倫,在比較我國古代的十二時辰和古巴比倫的十二宮後,指出我國古代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從古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宮演變而來。其傳入咱們國傢的途徑,可作大膽推測,也許商民族“本自西北遠來,來時即挾有由巴比倫所傳授之星歷知識,入中土後而沿用之”,或許“商室本起 源於東方,其星歷知識乃由西來之商賈或牧民所輸入”。

一些學者從我國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湯王以下所有帝王之名字中,探究十天幹中的字已被用於名號這有現象。為駁幹支外來說,陳遵媯在《中國天文學史》中指出,“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幹支產生瞭”。鄭文光在所著《中國天文學源流》一書中認為,十天幹追溯於中國古代伏羲和“生十日”的神話傳說,是十進位法概念在紀時中的反映,應當產生於漁獵時代的原始社會;“十二地支”則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話傳說演變而來,產生於殷商之前,後逐漸演變為十二辰。因 此,鄭文光推斷:“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創作。”杜石然等則在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稿》一書中,主張夏代已有十天幹紀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幹紀日的基礎上,進一步使用幹支紀法,從而把十天幹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環的紀日法。

十天幹之含義

天幹地支之含義,在《史記》、《漢書》中均有部分記錄載入,大致意思為:

甲是拆之義,指萬物剖符甲而出也。

乙是軋之義,指萬物出生,抽軋而出。

丙是炳之義,指萬物炳然著見。

丁是強之義,指萬物丁壯。

戊是茂之義,指萬物茂盛。

己是紀之義,指萬物有形可紀識。

庚是更之義,指萬物收斂有實。

辛是新之義,指萬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之義,指陽氣任養萬物之下。

癸是揆之義,指萬物可揆度。

由此可見,十天幹與太陽出沒有關,而太陽的周而復始周期,對萬物產生著直接的作用與影響。

十二地支之含義

子是茲之義,指萬物茲萌於既動之陽氣下。

醜是紐,陽氣在上未降。

寅是移,引之義,指萬物始生寅然也。

卯是茂,言萬物茂也。

辰是震之義,物經震動而長。

巳是起,指陽氣之盛。

午是仵之義,指萬物盛大枝柯密佈。

未是味,萬物皆成有滋味也。

申是身之義,指萬物的身體都已成就。

酉是老之義,萬物之老也。

戌是滅之義,萬物盡滅。

亥是核之義,萬物收藏。

60甲子順序

甲子、乙醜、丙寅、丁卯、戊辰、已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醜、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已醜、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已亥、庚子、辛醜、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酉、庚戌、辛亥、壬子、癸醜、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已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甲子納音

十天幹與十二地支按順序兩兩相配,從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個組合,稱60甲子。又每兩組配一納音五行,究竟是啥意思,到現在仍為一個謎。

甲子、乙醜,配海中金;

丙寅、丁卯,配爐中火;

戊辰、己巳,配大林木;

庚午、辛未,配路旁土;

壬申、癸酉,配劍鋒金;

甲戌、乙亥,配山頭火;

丙子、丁醜,配洞下水;

戊寅、己卯,配城墻土;

庚辰、辛巳,配白臘金;

壬午、癸未,配楊柳木;

甲申、乙酉,配泉中水;

丙戌、丁亥,配屋上土;

戊子、己醜,配霹雷火;

庚寅、辛卯,配松柏木;

壬辰、癸巳,配常流水;

甲午、乙未,配沙中金;

丙申、丁酉,配山下火;

戊戌、己亥,配平地木;

庚子、辛醜,配壁上土;

壬寅、癸卯,配金箔金;

甲辰、乙巳,配佛燈火;

丙午、丁未,配天河水;

戊申、己酉,配大驛土;

庚戌、辛亥,配釵釧金;

壬子、癸醜,配桑松木;

甲寅、乙卯,配大溪水;

丙辰、丁巳,配沙中土;

戊午、己未,配天上火;

庚申、辛酉,配石榴木;

壬戌、癸亥,配大海水。

一天十二時辰,一時辰有八刻,一天有相應的幹支,刻上亦有幹支嗎。。。

天幹地支對應表

天幹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地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 醜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六十年甲子(幹支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子 乙醜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醜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己 壬午 癸未

21 22 23 二十四 25 26 27 28 29 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醜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醜 壬寅 癸醜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醜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何謂天幹地支

天幹地支(英文是 Chinese Era [combination of the Heavenly Stems and Earthly Branches] ),簡稱“幹支”,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幹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代人們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幹支紀法”。

早在公元前2697年,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窺探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幹,及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互相配合成60甲子用為紀歷之符號。

我國歷法以月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29、5306天)為一月,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 365、二十四19 天)為一年,為使一年的平均天數與回歸年的天數相符,設置閏月。據記錄載入,公元前六世紀中國開始采用十九年七閏月法協調農歷和陽歷。 天幹地支,是古代人們建歷法時,為瞭方便做60進位而設出的符號。對古時候的中國人來講,天幹地支之存在,就好像阿拉伯數字般的單純,而且後來更開始把這幾個符號運用在地圖、方位及時間(時間軸與空間軸)上,因此這些數字被賦於之義就愈來愈多瞭。

古代人們(一說黃帝)觀測朔望月,發現兩個朔望月約是59天的概念。12個朔望月大致上是354天多(與一個回歸年的長度相近似),古代人們所以就獲得瞭一年有12個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記法(十天幹),產生陰陽合歷,發展出如今的天幹地支;較為成熟時或許應該是在夏商周三代。

天幹地支之作用

考古發現,在商朝後期帝王帝乙時的一塊甲骨上,刻有完整的60甲子,或許是那個時候的日歷。這也說明在商朝時已經開始使用幹支紀日瞭。依據考證,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曾發生一次日食。這是中國使用幹支紀日的比較確切的證據。而使用皇帝年號紀年那麼是漢武帝時期建元年號。

幹支法在咱們國傢古時候一直使用,從未間斷。因此對研究歷史非常有用處,十分容易精密推算歷史時間。

如《馮婉貞》:“咸豐庚申,英法聯軍白海入侵。”咸豐,皇帝年號;庚申,幹支紀年。

中國在漢武帝以前用天幹地支紀年;從漢武帝到清末,用皇帝年號加天幹地支紀年;民國初期用民國誕生時間來紀年兼或使用公元紀年,民國以後廣泛采用公元紀年。

天幹地支之起源

在咱們國傢古時候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叫作“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之為“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相互配合,組成瞭幹支紀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幹地支在中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以紀月、紀年、紀時等。可是,幹支紀法的發明者到底是誰呢?

固然有以下一些說法來考證幹支的源頭,不過到底是誰發明?最早出現於何時?始終都是一個謎。

大概在戰國末年,根據各國史官長期沉淀出來的材料編成的史書《世本》說:“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來幹支是大撓創制的,大撓“采五行之情,占鬥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醜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所以有枝幹名也。”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釋幹支》中認為,以往人們對幹支的解釋,都是望文生義的臆測,“十天幹”純屬十進位記數法的自然發生,其中多數 是殷人所創制。至於“十二地支”,追溯於古巴比倫,在比較我國古代的十二時辰和古巴比倫的十二宮後,指出我國古代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從古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宮演變而來。其傳入咱們國傢的途徑,可作大膽推測,也許商民族“本自西北遠來,來時即挾有由巴比倫所傳授之星歷知識,入中土後而沿用之”,或許“商室本起 源於東方,其星歷知識乃由西來之商賈或牧民所輸入”。

一些學者從我國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湯王以下所有帝王之名字中,探究十天幹中的字已被用於名號這有現象。為駁幹支外來說,陳遵媯在《中國天文學史》中指出,“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幹支產生瞭”。鄭文光在所著《中國天文學源流》一書中認為,十天幹追溯於中國古代伏羲和“生十日”的神話傳說,是十進位法概念在紀時中的反映,應當產生於漁獵時代的原始社會;“十二地支”則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話傳說演變而來,產生於殷商之前,後逐漸演變為十二辰。因 此,鄭文光推斷:“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創作。”杜石然等則在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稿》一書中,主張夏代已有十天幹紀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幹紀日的基礎上,進一步使用幹支紀法,從而把十天幹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環的紀日法。

十天幹之含義

天幹地支之含義,在《史記》、《漢書》中均有部分記錄載入,大致意思為:

甲是拆之義,指萬物剖符甲而出也。

乙是軋之義,指萬物出生,抽軋而出。

丙是炳之義,指萬物炳然著見。

丁是強之義,指萬物丁壯。

戊是茂之義,指萬物茂盛。

己是紀之義,指萬物有形可紀識。

庚是更之義,指萬物收斂有實。

辛是新之義,指萬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之義,指陽氣任養萬物之下。

癸是揆之義,指萬物可揆度。

由此可見,十天幹與太陽出沒有關,而太陽的周而復始周期,對萬物產生著直接的作用與影響。

十二地支之含義

子是茲之義,指萬物茲萌於既動之陽氣下。

醜是紐,陽氣在上未降。

寅是移,引之義,指萬物始生寅然也。

卯是茂,言萬物茂也。

辰是震之義,物經震動而長。

巳是起,指陽氣之盛。

午是仵之義,指萬物盛大枝柯密佈。

未是味,萬物皆成有滋味也。

申是身之義,指萬物的身體都已成就。

酉是老之義,萬物之老也。

戌是滅之義,萬物盡滅。

亥是核之義,萬物收藏。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