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八字算命

周易天文历法密码系列之四(太阳天文月亮)

太阳 八字算命 04-01

天文历法之《大衍历》讲了什么科学奇迹?

天文仪器是历法改进的技术条件。浑仪和浑象这两种天文仪器的制造和改进,预示着天文历法的不断进步。为了制订《大衍历》,实测到精确数据,一行和梁令瓒在经过历代改进的浑仪和浑象的基础上,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创新,合制出了黄道游仪和水运浑天仪等大型天文观测仪。

721年,唐玄宗下令改历。一行耗费了几年,编订成《大衍历》初稿。经大臣张说与历官陈玄景整理,于728年颁行。根据天文台的实测校验,在10次测验中,《大衍历》有七八次准确,《麟德历》有三四次准确,而《九执历》仅有一两次准确。《大衍历》比唐代已有的其他历法都更为精确。

《大衍历》最突出的贡献是比较正确地掌握了太阳在黄道上运行速度变化的规律。按不等的时间间隔安排24节气,创造了不等间距的二次内插法。《大衍历》将俺国历法归纳成七部分:第1,计算节气和朔望的平均时间(步中朔术);第2,计算七十二候(步发敛术);第3,计算日食和月食(步交会术);第4,计算太阳的运行(步日躔术);第5,计算月亮的运行(步月离术);第6,计算五大行星的运行(步五星术);第七,计算时刻(步轨漏术)。

《大衍历》还明确给出了五星最近点的概念,并给出了具体数值:金、木、水、火、土五星最近点的每一年运动值分别是36。40、160、37。27。且以五星最近点为起点,每隔15给出一个五星实际行度与平均行度之差的数值表格。

关于我国古代天文历法

【星宿】宿(xiu),古时候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代人们认为人间有成就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代人们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具体位置。每宿蕴含若干颗恒星。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一片光明、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代人们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称之为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此刻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此刻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时候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相互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4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之义)。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旄头亦指昴宿,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壁宿】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以东,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唐代张说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等同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具体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

【北极星】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时候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其实也就是说,因为岁差的缘故,北极星也在变更。3000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一万二千年之后,织女星将会成为北极星。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的讲法是重大凶灾的预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虹"事实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多数是天气将要变化的征兆,可是古代人们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征兆。

【运交华盖】华盖,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认为人的命数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东曦】古时候神话说太阳神之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

【天狼星】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苏轼《江城子》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屈原《九歌》中亦有"举长矢兮射天狼",长矢即弧矢星。

【老人星】为全天空第2颗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最亮的星。民间把它称作寿星。北方的人若能见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诗云:"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

【牵牛织女】"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

【银河】也叫作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秦观《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吴敬梓《范进中举》:"这几个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天罡gang】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小说《水浒》受此说法的作用与影响,将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大小起义头领附会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

【云气】古时候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如《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最全的入门级“天文历法”知识

干支历: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天干共十个字, 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共十二个字, 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都是传统用以编排次序的字组。 二者并行组合排列成天干地支表, 循环往复, 循环使用。干支历的纪年纪月法都同阴历, 它的年、月、日都各以干支顺序排列、互不干扰,闰月也同阴历。干支历中的节日, 三伏, 九九以及出梅、入梅等与人们生活及那个时候社会活动息息相关, 有的到现在还为人们所用。

4、节气 :

节气产生于中国古代,它反映了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上一年四季的变化, 反映了农时季节,在农村家喻户晓。 随着中国古历外传, 华侨足迹所到之处, 节气也广为流传。 节气是依据太阳在星空间视运动的视位置来决定的。 节气亦称24节气, 是相间排列的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的统称。

24节气简单介绍

立春: 在每一年公历2月4日前后。中国习惯将其作为春季开始的节气。

雨水: 在每一年公历2月19日前后。此时农村开始备耕生产。

惊蛰: 每一年公历3月6日前后为惊蛰。 "过了惊蛰节, 春耕不停歇"。 北方进入惊蛰,春耕大忙便开始了。

春分: 每一年公历3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径0°时为春分。 这时阳光直照赤道, 南北半球得阳光平均,所以昼夜几乎等长。

清明: 每一年公历4月5日前后为清明。 此时中国黄河流域及大部地区的气温开始升高, 雨量增多, 春暖花开,天空清澈明朗, 正所谓春游踏青的好时节。 另流行上坟活动。

谷雨: 在每一年公历4月20日前后。 "雨生百谷"道出了谷雨节气的来历。 谷雨是北方春作物播种、出苗的季节。

立夏: 中国习惯把立夏作为夏季的开始,一般在公历5月6日前后

小满: 每一年公历5月21日前后为小满。 顾名思义, 小满是指夏收作物子粒将要饱满成熟之义。 小满后, 北方各地的小麦就要熟了,而黄淮流域的冬小麦将开镰收割。

芒种: 芒种预示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的季节, 一般在每一年公历6月6日前后。

夏至: 每一年6月21日前后为夏至。 夏至预示炽热的夏天已经到来, 并且也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

小暑: 在每一年公历7月7日左右。一般小暑后就要数伏(伏指初伏、中伏和末伏。 它是从夏至后第3庚开始的), 所以小暑预示着一年最炽热的季节即将来临了。

大暑: 在公历7月23日前后。 顾名思义,大暑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刻。

立秋: 在每一年公历8月8日前后。 中国习惯上把这一天作为秋季开始。

处暑: 在每一年公历8月23日前后。 处暑是反映气温由热向冷变化的节气。

白露: 在每一年9月8日前后,白露指气温降低,并出现露水。

秋分: 在每一年公历9月23日前后。 "秋分秋分,日夜平分"。 此时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寒露: 在每一年公历10月8日前后。 寒露一到,华北地区便开始进入深秋, 原野一片金黄,是秋游的好时节; 而东北地区则呈初冬景象, 长江流域及的南边地区却仍郁郁葱葱。

霜降: 每一年公历10月23日或二十四日。 霜降预示气候渐渐寒冷,北方地区已出现降霜或开始有霜。

立冬: 每一年公历11月7日前后为立冬。 立冬是预示冬季开始的节气。 这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

小雪: 在每一年公历11月22日前后。它预示已经到了开始下雪的季节。 此时,东北、内蒙古、华北北部地区气候寒冷。

大雪: 每一年公历12月7日前后。 一交大雪,黄河流域的冬小麦进入了休眠期。

冬至: 每一年12月22日前后为冬至。 冬至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这天昼最短, 夜最长。 冬至过后便是"数九"了。

小寒: 在每一年公历1月6日前后。 这时正值"三九"前后, 中国多数地区进入严寒时期。

大寒: 在每一年公历1月20日前后。 大寒为中国多数地区一年中最冷的时期。

节气与公历(阳历)有着密切关系。 我国民间流行有"节气歌"一首: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在公历中:

"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气日期定, 最多相差一二天。"

5、时差与天文时间

算命所用的时间是天文时间(视太阳黄经时),而普通人脑子里面所记的时间是钟表时间,亦即人为制定的标准时区的平均太阳时,若出生于某个时辰的头尾,常常由于“真太阳时差”而致排出来的时常常有误。

1。标准时与出生地的经度时差:

全球分为24个时区,以能够被15整除的经度作为该区域的中间位置子午线,每一时区占经度15度。在该时区中间位置子午线的东边的地区,时间要加,的西边的地区,时间要减,一度4分钟。

中国共分五个时区:

(1)中原时区(东八区):的东边经120度为中间位置子午线。

(2)陇蜀时区(东七区):的东边经105度为中间位置子午线。

(3)新藏时区(东六区):的东边经90度为中间位置子午线。

(4)昆仑时区(东五区):的东边经75度为中间位置子午线。

(5)长白时区(东九区):的东边经135度为中间位置子午线。

一个时区的“标准时”,只不过是一个大地区的统一时间,大家共同遵守的“人工”时间而已,并不是该时区内每个地点的“本地时间(LMT)”——名符其实的经度时。要用出生地的经度与出生大地区的标准时来加减,全球任何地点都用这个规则。

比如:中原时区包括内蒙古、辽宁、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海南、、澳门、。这个大地区那个时候钟敲定正午12点时,只有位于东经120度线上的地点才是12点,其它的地方是少于或多于12点。如位于东经114度10分,比东经120度偏西5度50分,其真真正正经度时是11时36分40秒。

2。平均太阳时与真太阳时的时差

钟表时间每一天二十四小时的“平均太阳时”是人造的,假想地球绕日自转、公转的轨道是正圆形,这只是为了行政措施的方便而设的“统一”时间。实际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因黄赤道的关系,并不是一年365、25日、每日都是二十四小时,只有每一年阳历的4月25。6月14。9月1日、12月二十四日才恰好二十四小时,其余的361天,不是多就是少。这种误差,称为“真太阳时差”。《世界航海历》每日皆有注明真太阳日与平均太阳日的时差。

3。夏令时间的时差

人造的时间中还有一种“战时时间”,又称“夏令时间”、“日光节约时间”。有些国家、地方在夏季时因日出早,日落迟,白昼较长,为了充分利用日光,节省用电,将作息时间提早1个钟头(把钟表拨快1个钟头)。 因为上述三种时差,要得到精确的出生天文时间,的确不是容易的事。精密推算外国人的四柱尤其不易,由于有些地区的时制实施冬令时间,或采用格林威治标准(GMT),或采用地方时制,并不统一,命学家要先问明该地区的时间制度,才不致错误。

生下来时间若在节气或子时的交界,更要精密计算时差,要不然不仅时辰不对,甚至生日、生月、生年都也许会因为一个时辰的不正确,而致满盘皆错!!!

5、 正月,冬月与腊月:

正月即阴历一月, 正月初一即为春节;

冬月即阴历十一月;

腊月即阴历十二月, 腊月末尾一天即为除夕。

【星宿】宿(xiu), 古时候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代人们认为人间有成就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说法。

【 二十八宿】 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代人们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具体位置。每宿蕴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

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一片光明、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 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代人们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称之为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此刻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此刻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 古时候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相互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4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之义)。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旄头亦指昴宿,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壁宿】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以东,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唐代张说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等同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具体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依据北斗星便可以找到北极星,所以又叫“指极星”。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5星。《小石潭记》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

【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时候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其实也就是说,因为岁差的缘故,北极星也在变更。3000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一万二千年之后,织女星将会成为北极星。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的讲法是重大凶灾的预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虹”事实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多数是天气将要变化的征兆,可是古代人们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汉代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昔荆轲慕燕丹的意思,白虹贯日,太子畏之。”燕太子丹厚养荆轲,让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显现,太子丹却畏其不去。

【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以为人的命数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月亮的别称】

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东曦】古时候神话说太阳神之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东曦既驾”指东方的太阳已经出来了。

【天狼星】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苏轼《江城子》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九歌》中亦有“举长矢兮射天狼”,长矢即弧矢星。

【老人星】为全天空第2颗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最亮的星。民间把它称作寿星。北方的人若能见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诗云:“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

【牵牛织女】“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唐代诗人曹唐《织女怀牵牛》:“北斗佳人双泪流,眼穿肠断为牵牛。”

【银河】也叫作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苏轼《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秦观《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旧时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吴敬梓《范进中举》:“这几个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天罡gang】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小说《水浒》受此说法的作用与影响,将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大小起义头领附会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

【云气】古时候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如《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阴历】

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而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24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阴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农历。古代人们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阴历为据。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阴历的六月、七月等同于公历的七月、八月。

【24节气】是中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人们依据太阳一年内的具体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24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形状况,这便是24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24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24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代人们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初阳】约在阴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些时日。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四时】指一年四季。阴历以正月、2。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社日】古时候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永遇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初七】阴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习俗。传说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下九】阴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干支】天干地支之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代人们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如《冯婉贞》:“咸丰庚申,英法联军白海入侵。”咸丰,皇帝年号;庚申,干支纪年。“60甲子”依次是:

【纪年法】中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从此以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指南录>后序》“德佑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3)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预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剪掉鞭子”。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纪月法】中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

(1)序数纪月法。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指南录〉后序》“德祜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谭嗣同》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2)地支纪月法。古代人们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别规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阴历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赋》:“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阴历十月。

(3)时节纪月法。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阴历十月;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遘时雨”,“仲春”代阴历二月。

【纪日法】中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

1)序数纪日法。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阴历十五日。《〈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2)干支纪日法。如《肴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肴。’“四月辛巳”指阴历四月十三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阴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古代人们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预示特别规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

3)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预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1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末尾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

4)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纪时法】中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1)天色纪时法。古代人们最开始是依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

2)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预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相呼应之关系见附表。(图略)

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时候诗文中常常见到的两种纪时方法。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恕至城下……,鸡鸣,雪止……,晡时,门坏。”《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别称。再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景阳冈》:“可教往来客人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祭妹文》:“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群英会蒋干中计》:“从巳时直杀到未时。”

【五更】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因此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如《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群英会蒋干中计》:“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李愬雪夜入蔡州》:“四鼓,恕至城下,无一人知者。”《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有哪些

中国古历采用阴阳合历,即以太阳的运动周期作为年,以月亮圆缺周期作为月,以闰月来协调年和月的关系。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大体上确立19年7闰的原则,这比西方造160年。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1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我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北宋科学工作者沈括的突出贡献在天文学方面,把四季24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更加简便,能够起到好作用的农事安排。郭守敬主持编定《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大致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公历 即格里历,由于它的基础是太阳中心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需要的时间——回归年,所以又叫阳历。格里历的平年为365天,闰年在2月末加一天,为366天。在格里历中, 当某年的纪元年数不能被4整除时为平年,如1981年;能被4整除而不能被100整除时为闰年,如1984年;能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时为平年,如1900年;能被400整除时为闰年, 如两千年。 格里历平均一年为365、二十四25日,与长度为365、二十四22日的回归年之间,要积累3三百多年才有一日之差,达到中国南京杨忠辅于公元1199年 (早格里历380多年)制定的《统天历》水平。 格里历按月分配日数掺有格里等帝皇威势,不很合理。合理的每月天数用两句话即可概括:闰年单月小、双月大; 平年2月减一天。但由于格里历已在全球性通用,人为因素作用与影响极大,改历非常难。 阴历 阴历是中国普遍使用的历法, 又称农历、夏历,是由于它的纪月法以月相为基准,以月亮从朔到上弦、望、下弦再到朔的一个朔望月为一个月。精密推算阴历先精密推算24节气和定朔 (精密推算日月黄经相等的时候——朔), 朔所在某日,即为初一,从朔到朔为一个月, 相距29日的为小月, 30日为大月。月从中气得名, 月内有某中气的即为某月份,如含有中气"雨水"即为阴历正月。无中气为闰月, 闰月无名, 取用前月名, 如四月后的闰月为闰四月,如此使阴历年与回归年的差距随时得到调正。 在阴历中, 平年12个月, 日数为354或355日;闰年13个月, 日数为383或384日。这便是中国自公元前十四世纪的殷代起,到1911年的辛亥剪掉鞭子止,一直在使用的 "十九年七闰(加七个闰)月" 的历法。 由于24节气是由太阳的视置决定的,因此阴历适合的称呼应是阴阳历。

有关病机十九条的明清医案有哪些

五脏病机:

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2、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3、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4、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5、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

上下病机:

1、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2、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风寒湿病机:

1、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2、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3、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火病机五:

1、诸热瞀瘈,皆属于火(心)。

2、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3、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4、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5、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热病机四:

1、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2、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3、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4、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解读病机十九条

first of all要说明的是为啥要列十九条,中医讲“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对“数”的认识东、西方有一致性。希腊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皆数”,万物的规律就是一个数的规律,由此而发展出了数学。

数学也的的确确是所有科学的横断科学,既是基础科学,又是横断科学。咱们国家的自然科学系统为:数、理、化、天、地、生。其中数学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门类,一切科学几乎都与之相关。

在咱们国家人眼中数就是规律,这是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出来的。于是,数也是宇宙的真理。中国人注重和重视许多数,如一,认为万物追溯于一,一后来又成为了元气,元气是一,一也是太极;二是阴阳;三生万物,因此三是复杂的事物的表现;四是四象;五是五行;六是六节、;魏晋南北朝时又注重和重视七;八是八卦;大禹时代很注重和重视九,禹铸造了九鼎而定天下。

此外,古代人们非常注重和重视十九,《周易》中就认为十九是天文历法中特别重要的一个数,古时候历法为十九年七闰法。好几本古书中都注重和重视十九。如《尔雅》为十九章;中国五言古诗的统一叫作《古诗十九首》;围棋的棋盘有十九道,这是认为十九可以把天机的数皆能概括了。

于是,在咱们国家文化中十九是一个重要的数。清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的论理是以五运六气为基础的,其中原病之始引《内经》,也十九条。

刘河间花了35年的时间,研究五运六气的论理,阐述了六气都从火化的病机,并且将病机十九条增添为二十条,他提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把十九条成为了二十条。我觉得这一增添不如不增添,由于其他别的政策也能体现出他增添的这一条,即亦有燥的内容,是蛇足。这也说明他对数术缺乏深刻的认识,把天机成为了普通的东西。十九是天机,是天数,不可以随便改动。

各朝各代对病机十九条皆有解释,这使得病机变成了一门学问。

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把这条作为第1条非常有意义,肝主木,主春生之气,主一切的开始。风又是百病之长始,“掉”就是指来回摇摆,“眩”就是头晕目眩,“风”性轻摇,善行数变。所有的风症、头晕目眩等都要慎重考虑肝。不过这个病证的范畴很大,我举两个表现性的例子:

1)面神经麻痹(面瘫),即瞬间出现的口眼歪斜,就是一种风症,治疗用牵正散。

2)瞬间出现的偏瘫,亦称中风,代表方为补阳还五汤。此外,帕金森病也是风症,可以 使用一贯煎。

2。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前面讲过,寒性收引,引是拘挛、引急;出现这几个症状都属于肾。这一条我思考了许多年,只寻觅到一个能对上号的疾病,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间歇性跛行。这种病人会在行走过程中瞬间出现因为疼痛引起的下肢抽筋,即收引。目前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许多。于是,老年人的抽搐并不完全是缺钙。这几个收引可以从肾论治,属于肾阳虚;代表方为当归四逆汤。此方可以 使用于一切疼痛,还不错用于治疗冻伤,以及防冻,是很实用的一个方。

3。诸气郁,皆属于肺

各家的解释皆不同,大部分解释成满、胀,不太确切,还是张介宾在《类经》上解释得相对较好,他觉得为急喘。历代注家对这条解释得都不尽人意,俺的解释就是呼吸窘迫综合征,可惜就是我还选不出一个中医治疗此证比较有效的方。真的是太难了,由于这个是急症,是会迅速致使死亡的,所以此刻还没有一个适合的方子。咱们之中有急诊科大夫,可以琢磨一下中医如何解决这个证,假如能把这个解决,非常了不起。西医如今的处理要用吸氧、呼吸兴奋剂等治疗,应该研究一下用中医如何解决此问题。

4。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对于这一条,你们以前当然也是都听到过。脾主湿,因而水肿与腹胀满都与脾相关。遇到水湿,first of all考虑利水,李东垣有句名言:“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其实也就是说,最早在王冰的《内经》注文中就论:“治湿不下小便,非其治也。”但后世都对李东垣此句话非常熟悉。其实也就是说,在西医中也是遇见水肿就利尿,在这点上东西方是一致的。治疗水肿的代表方:实脾饮,这是个病房的常用方。

5。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瞀是指头迷眼花,不清醒;瘛是指抽搐。俺的体会这条说的就是温病学的热入心包,依然出现发热,并在发热的过程中出现昏迷,并伴有抽搐。把这三个症状作为一个整体症状来思索,而不是单独的症状。就是在发热的同时显现了其他伴随症状。关于瘛的解释是宋代的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中解释得最好,说瘛有三种形式:癫痫、破伤风、由热病引起的抽动。治疗可以 使用《温病条辨》的清营汤,再增大黄,可以泄热。

6。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西医把疼痛归于脑,而中医则归于心,如俚语说“十指连心”。疼痛、瘙痒、疮疡都从心来论治,代表方——泻心汤。

需要提一下的是,我赞同清代张志聪的学生高士宗的讲法,张志聪属于钱塘学派,他开办了一个侣山堂,进行教学,其教学方法为讨论式教学,并且 还集体著书,如集注《内经》、集注《伤寒论》等等。其中高士宗除了参与集注外,还编著了《素问直解》。

开始读这本书时,并不觉得很好,只是觉得他胆量很大,敢于篡改经文。他对十九条提出了疑义,认为应该把五六两条颠倒过来,即或许应该是“诸热瞀瘛,皆属于心;诸痛痒疮,皆属于火。”我同意这种论调。由于,热与火难以做更深刻的不同,而且应该先上火,而后发热;而不应该热在前面,这是一个矛盾;而后面那条从创作的逻辑性上,应该先说完五脏再说别的,在五脏之前突然加入一条说火,不太合乎逻辑。

当然依照五行的说法,心也是属火,倒也能说得通。故改过来好像更合理。中医有一个大家初开始学时皆能感觉出来的问题,就是怎么讲皆能讲得通,千方百计讲通了就对了,由于中国文字一字多义,所以比较容易找到相关的解释词汇。给中医经典做注的关键就是合情合理,能够有实用性。但事实上这两条不变换亦有实用性,泻心也是泻火,也很实用;如有的人依据“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这条用天王补心丹治疗疖子、痈,效果很好,原本天王补心丹是治疗失眠等症的。

7。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中医的厥最主要的就是指四肢凉,第2方面之义是气逆,即气的运行方向相反,第3就是昏迷,亦称昏厥。固泄正好是关格,即小便不利、无尿,后来为了避讳又叫癃闭,指膀胱潴留和尿毒症。这几个都归于下焦,着重是肾。有报道可以 使用麻黄升麻汤治疗。

8。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痿一般指肺痿,中医有五痿,筋、骨、脉、肌、皮皆有痿。中医上呢认为痿都与肺热叶焦有关,即都来自于肺,肺气不足就造成痿。SARS时进行的病理解剖发现死亡的患者还真都是肺萎缩,即肺热叶焦。这其中还包括肺纤维化、肺癌晚期时肺的病理改变等。王三虎所写的关于肿瘤的书和文章值得一读。他也认为肺痿是癌症晚期的恶液质。目前我还选未到太好的方子。

9。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禁通噤,口噤不开;鼓栗,鼓颌战栗,形容恶寒之状;如丧神守,是指神智不能控制,这几个都归于火。这种病有多种情形,如外感病,以及多数的热病的前驱期皆有恶寒的症状。这种情形不是用退热的药,而是用桂枝汤之类解表的药。

10。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金匮要略》中有刚痉和柔痉,把这条所描述的情形称为刚痉,是颈项强直。多为暑温、湿温的时刻,包括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其实也就是说,普通的体检也都包括颈部是否软,有无抵抗。代表方:羌活胜湿汤。

11。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症状就是有一股气由下往上窜,即由腹部向上窜,称为奔豚。但自古以来,对此证也都没有非常好的解读,都不很确切,我觉得是阵发性心律紊乱,而且这种紊乱多为心房纤颤。代表方为奔豚汤。

12。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这个临床上很常见,就是肝硬化腹水,中医上呢认为这是属于热。代表方用中满分消汤。胀与满就是程度不同。这一条很好理解。

13。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临床上讲就是精神病,包括癔病和精神分裂症,许多皆有季节性,春天易发作。这都属于火,其中慢性的用《金匮要略》的甘麦大枣汤,急性发作的用礞石滚痰丸,有报道可用温胆汤加减。

14。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突然发生的项背强直,临床上最典型的就是破伤风,现代皆有疫苗了,发病的少了,会出现角弓反张。代表方为玉真散。

15。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这条说的就是肺心病,中医称为肺胀。初期感冒、咳嗽没治疗好,转成支妻管严,仍没有治好,以后每一年冬季都发病,且连续发作3年,就迁延成慢性支妻管严,之后会出现肺气肿。肺气肿时叩诊就会出现鼓之如鼓;诸病有声是指急性发作期的声音,并伴有浑身衰竭、喘憋不能平卧。这两句话就把肺心病的症状都描述出来了。这也说明东汉以前中医就掌握了叩诊。

《金匮要略》中治疗肺心病用的是越婢加半夏汤。《金匮要略》对这个病的描述非常细致,原文为“咳而上气,此乃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喘的患者因为缺氧的刺激,会出现球后神经麻痹,眼球突出。此刻这么重的患者少了,但在20世纪60-70年代很多很多见。其实也就是说治疗的原则与西医的论理是一致的。西医治疗肺心病的原则为强心、利尿、抗感染、间断吸氧等。半夏有一点强心、利尿的效果,越婢汤亦有利尿的效果。

16。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这种病大伙都见过,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肿、疼痛,疼痛非常剧烈,可突然发作,并作用与影响肢体活动。代表方用四妙勇安汤。此刻也能够做介入治疗,植入支架。亦有人用活血化瘀的方式方法治疗。吉林的国医大师任继学用四妙勇安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他的论理依据是《难经》中所说的:“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以及《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的:“营气不从,逆于肉理,而生痈肿”。营气不从就是指的心肌缺血,故用治疗脉管炎的四妙勇安汤来治疗心绞痛,也非常有效。

17。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

对这一条注家解释的也都不能令人满意,我觉得是流脑,即脑膜炎,呕吐物、排泄物都是混浊的。代表方用余师愚《疫诊一得》中的清瘟败毒饮。

温病有三个著名的方:除清瘟败毒饮外还有杨栗山的升降散、吴又可的达原饮。

SARS时主要用达原饮为主治疗。这三个方子非常实用。可以说所有的急性传染病用清瘟败毒饮原则上都不算错。

升降散方中只有四味药——蝉蜕、僵蚕、姜黄、大黄,一升、一降、一舒、一散。每一味药其实没有抗菌抗病毒的药,但配合在一起,通过一升、一降、一散、退热来治疗,降低了病原微生物的效果,非常实用、有效。

18。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这条是指小便很多很多,便中无浊物,我考虑为尿毒症;也包括伤寒外感的初期,流清涕的时刻,有些难治。代表方可用济生肾气丸,既然已经是寒,是因为肾虚而来,故重点从补肾入手,而且还重用附子。

山西有个大夫叫门纯德,在当地非常有名,治疗一例肾萎缩的病人,这个病人的症状就是多尿,他重用附子,几个月后萎缩的肾在X线下显影了。这说明中医的温法可以使肾内血管舒张,而使肾血流恢复,从而恢复肾脏功能。

岳美中先生曾经给苏加诺治疗左肾结石、肾功能衰竭症。那个时候法国医生建议做肾摘除,但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半年之后,肾脏的功能恢复了,故苏加诺授予了岳美中先生勋章。

19。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治疗用左金丸,就是黄连和吴茱萸两味药,配比是6﹕1,凡是反酸的患者皆可以用此方加减。暴注下迫为里急后重,代表方为治疗痢疾的芍药汤。

以上是我本人对病机十九条的解读。

本文摘自《孟庆云讲中医基础理论》

论病机十九条的适用性

作者/朱鹏

病机十九条载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历代医家一致认为病机十九条内容意义重要,认为其涵盖了外感与内伤的辨证方法,《内经》云:“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才能达到“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的治疗目的。但病机十九条的内容,真的如历代医家所描述的那样吗?后世对病机十九条的理解会不可能有所偏差,毕竟《内经》中主要提及的是腧穴治疗等外治法,对于内服药物的内治法所提甚少,会不会病机十九条的内容被误读,把本来属于外治法的病机十九条,夸大地用于内治法。抱着如此的疑问,笔者进行了一次临床试验,接下来就整个试验过程进行简要阐述。

笔者选择了“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和“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两条作为试验条目。选择眩晕和下肢水肿作为对应病症。

first of all笔者应用经方治疗眩晕症患者15例,分别应用了附子剂、茯苓剂、柴胡剂、大黄剂等,所有患者均取得良好效果,以笔者的脏腑辨证水平无法将这几个方药全都归于治“肝”,而政策中的“诸”字显然是和这样的状况相矛盾的。那么古代人们所说是不是有故意夸大的情形呢,于是笔者又对15例患者进行纯针灸治疗,一共治疗5次,超过5次未治愈者再给与中药治疗。结果显示所有针刺患者改善明显者有12人。有3人固然有效,但疗效不理想,后给与真武汤治愈。针刺选穴上所有病人存在风池、三阴交、太冲压痛的情形,超过1半病人阴陵泉有压痛,在效果突出的12例病人中腹诊少腹都无明显异常,而3例疗效不明显的患者均存在少腹压痛。从所选穴位看,所有患者皆有肝经、少阳经穴位异常,而这就符合了政策中“诸”的定义。因此笔者怀疑政策中的“肝”仅仅只是肝经系疾病。下面列举具体方药和针灸病案:

方药病例:

病例一

王某,男,45岁,“突发头晕,视物旋转3天”,经输液治疗后疗效不理想来诊。刻下:头晕,头重足轻,睡眠欠佳,口苦,刷牙干呕,纳差,胃不和,大便偏干,小便偏黄。发病前1天吃火锅喝酒。腹诊:胃投影满痛,右肋下满痛,脐右压痛,余正常。脉右弦,左未诊。给与大柴胡汤3剂:柴胡15g,黄芩10g,半夏12g,生姜15g,大枣20g,枳实10g,芍药10g,大黄6g。

三日后复诊,头晕服1剂已减轻大半,目前仅睡眠不佳,想调理一下,腹诊心下满痛除,脐右仍压痛,给予小柴胡汤5剂善后。

病例二

李某,女,49岁,“反复头晕,视物旋转1月”,经输液,针灸疗效不佳。刻下:头晕,头重足轻,睡眠差,口苦,纳差,胃不和,大便不成形,小便黄少。腹诊:上腹压痛,少腹压痛,脉右沉细,左未诊。给与真武汤3剂:炮附子30g,茯苓30g,白术20g,芍药30g,生姜30g。3剂。

三日后复诊,头晕已除大半,其余症状均明显改善,再给上方5剂愈。

病例三

张某,女,六十岁,“头晕,视物旋转1天”,刻下:睡眠差,头晕,卧起视物旋转,口中和,纳可,胃不适,小便黄,大便如羊屎。腹诊:心下满无压痛,余无异常。脉右弦,左未诊。给与苓桂术甘汤3剂:茯苓40g,桂枝30g,白术20g,炙甘草20g。后随访服完2剂已愈。

病例四

王某,男,35岁,“头晕,头痛6天”,服用西药散列通等疗效不佳。刻下:头晕,头痛,口苦,睡眠差,纳可,胃不和,大便成形、通畅,小便偏黄。腹诊:心下痞,余无异常,脉右浮略滑,左未诊。给与三黄泻心汤3剂:大黄12g,黄连6g,黄芩6g。随访患者服药2剂痊愈,剩1剂因味苦未服用。

针灸病例:

病例一

付某,男,49岁,“头晕,头痛10余天”,药店购买西药服用疗效不佳。刻下:头晕、头痛,口苦,睡眠差,纳可,胃中和,刷牙干呕,大小便正常。腹诊:右肋下压痛,脐右压痛,余正常。脉右弦,左未诊。查体:双风池压痛,右三阴交压痛,右太冲压痛。给与针刺双风池,右日月,右三阴交、右太冲逐层进针探查出现明显胀痛感后停止进针,进行捻转,待针下松弛胀痛消失后出针,嘱2日后复诊。

复诊患者诉头痛,头晕明显改善,查体穴位压痛仍有,继续给与针刺治疗,前后共计3次而愈。

病例二

张某,女,51岁,“头晕,视物旋转10余天”,打针输液后有所缓解,但起卧仍有视物旋转,走路飘忽。刻下:起卧头晕视物旋转,诉走路飘忽,口淡,睡眠可,纳差,胃中和,大便先干后稀,小便偏黄。腹诊心下满压痛,少腹压痛。脉右沉细,左未诊。查体:双风池压痛,风府压痛,双阴陵泉压痛,双三阴交压痛,双太冲压痛。给与针刺以上穴位,针下酸胀后留针15分钟,隔日1次。并嘱患者自行艾灸关元每日40分钟。

针刺1次后复诊,患者诉头晕有所改善,查体同前。前后共计治疗5次,患者自觉10分好了3-4分,于是停止针刺,给与真武汤3剂。

3日后复诊,症状明显改善,走路飘忽感消失,仅有轻微头昏,腹诊压痛明显减轻,继续真武汤5剂善后。

病例三

刘某,女,42岁,“头晕,视物旋转1周”,打针吃药后改善不理想。刻下:头晕,卧起视物旋转,口苦,失眠,纳可,胃不和,大便偏干,小便黄。腹诊:胃满压痛,脐右压痛,右肋痞满,余正常。脉右弦,左未查。查体:双风池压痛,右合谷压痛,右阳陵泉压痛,右足临泣压痛,右太冲压痛,右三阴交,右阴陵泉压痛。给与针刺右日月及以上穴位,针法同第1例,隔日1次。前后共计治疗4次而愈。

经过上述临床试验后,为进一步证实本人的想法,笔者又try对“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进行了验证,治疗下肢水肿的病人。仍然使用经方治疗15例,同样使用了附子剂、柴胡剂、茯苓剂、桃仁剂等,撇开桃仁剂不说,其他方药与治疗眩晕的方药多半同方。假如说前面可以解释“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那么后面为啥呢同样的方剂可以治疗“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显然这中间存在矛盾的地方。

接着笔者又应用针刺治疗15例患者,一共治疗5次,超过5次未治愈者再给与中药治疗。结果显示所有针刺患者改善明显者有10人。有5人固然有效,但疗效不理想,后给与附子剂治愈。针刺选穴上所有病人都存在胫骨内侧缘压痛的情形,超过1半病人阴陵泉有压痛,在效果突出的10例病人中腹诊除2例左少腹压痛外,其余无明显异常,而5例疗效不明显的患者均存在上腹少腹压痛。从所选穴位可以看出,所有患者皆有脾经经穴位异常,而这就符合了政策中“诸”的定义。因此笔者怀疑政策中的“脾”仅仅只是脾经系疾病。下面列举具体方药和针灸病案:

方药病例:

病例一

毛某,男,78岁,“双下肢水肿1月”服用利尿剂疗效不佳。刻下:口苦,睡眠差,咽喉不适,纳可,胃隐痛,右肩疼痛,大便偏干,小便正常,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腹诊:胃投影满压痛,右肋下满,脐右压痛,少腹无异常。右脉弦,左未诊。诊断:水肿(少阳气滞)。处方:大柴胡汤3剂:柴胡15g,黄芩10g,半夏12g,生姜15g,大枣20g,枳实10g,芍药10g,酒军6g。

3日后复诊,患者水肿消退,睡眠改善,口苦减轻,肩痛除,大便正常。腹诊上述压痛减轻,继续给与上方去酒军5剂善后。

病例二

李某,女,55岁,“双下肢水肿半年”,服中西药疗效欠佳。刻下: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口中和,睡眠欠佳,纳可,胃中和,大便正常,小便无异常。腹诊:上腹和,左少腹压痛。脉右沉弱,左未诊。诊断:水肿(淤血)。处方:桂枝茯苓丸加土鳖虫3剂。桂枝茯苓改汤各12g,土鳖虫10g。

3日后复诊,患者水肿消退,腹诊少腹压痛仍有,给与桂枝茯苓丸成药2盒善后。

针刺病例:

病例一

张某,女,53岁,“双下肢水肿1月”,自诉未服用药物,上午减轻下午加重。刻下:睡眠欠佳,头昏,纳可,胃胀,大便不成形,小便黄,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腹诊:心下痞满,拍水音,少腹和。脉右弦,左未诊。查体:右侧阴陵泉、地机、三阴交压痛,右合谷压痛。给与针刺右侧阴陵泉、地机、三阴交、合谷、中脘。针刺手法同眩晕第1例,隔日1次。前后治疗4次而愈。

病例二

刘某,男,67岁,“双下肢水肿3月”,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史,平时口服降糖药,降压药,有利尿剂。刻下:双下肢凹陷性水肿,手足冰凉,头昏,纳差,胃胀,大便不成形,小便黄。腹诊上腹压痛少腹压痛。脉右沉细,左未诊。查体:双侧阴陵泉、三阴交、太溪压痛,内关压痛,给与上述穴位针刺,针下酸胀后,留针15分钟,并嘱患者自行艾灸关元每日40分钟。前后治疗5次,水肿减轻约5分,停针改用真武汤5剂患者水肿消退。

笔者经过对“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和“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两条经文的临床验证,认为病机十九条是合理的,具有相当高的临床指导意义。不过这种临床价值仅适合使用于针灸推拿等外治法,帮助医者快速定位经络穴位。政策并不适合使用于内服中药的内治法,假如以此作为处方的根据,将难以准确判断病因病机,出现偏差几率将会很大,固然通过后续调整可可以找到正确的方向,但想要做到十诊九中,三诊必效,以此十九条是难以做到的。

《周易》是怎样的书?

建议您问问题前先去查一下BAIDU

《周易》名列五经之首,周易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华建筑、音乐、医学、纪年等等,无不与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就连《论语》中也多处引用《周易》的词语。

关于其作者,《史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代人们多依司马迁之说而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今人则有不同看法。因为成书很早,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明白,为此古代人们专门撰写了《易传》以解读《易经》。现在咱们所说的“周易”通常来讲指《易经》和《易传》二者的结合。

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出名的一部经典,是中国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一名《易》,又称《易经》,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本是占筮书,其基本因素为阳爻(―)、阴爻(),把三爻重叠起来, 构成八卦, 即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八卦再重叠起来,构成六十四卦,如泰,否,每卦均有六爻。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卦名、卦辞、爻辞四部分。卦辞是解释全卦之寓意,爻辞是解释每一爻的意义。《易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经从乾到离,凡三十卦;下经从咸到未济,凡三十四卦,熹平石经《周易》即如此划分,知汉以来传本未变。

《周易》的源头为河图、洛书。传说远古时代,黄河显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显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依此制定出八卦。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的卦辞,后在春秋时期,圣人孔子著了《易传》,秦始皇焚书坑露的时刻,李斯将其列为医术占卜书而辛免于难。

"周易"的"周"指周文王,"易"是变化之义,依照古书记录载入,易有"三易"《连山》、《归藏》、《周易》。春秋时代,《周易》作为占筮书流行,不断有人对它进行一下解读和研究,其中包括孔子,到战国时代,便显现了《易传》七种十篇,称为"十翼"。后来《易传》被编入《易经》,就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周易》。

《周易》这部书,讲的是理、象、数。用变易,简易,不易三种观点去读。从形式和方法上看,易好象是专门讨论阴阳八卦的著作。但事实上,它论述的核心问题,是运用一分为2。对立与统一的宇宙观,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方式方法论,揭示宇宙间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对立与统一的金科玉律,并运用今世界观,运用八卦预测推算自然界、社会和人本身的各式信息。《周易》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畴很广,它上论天文,下讲地理,中谈人事,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社会生产到社会生活,从帝王将相怎样治国到老百姓怎样处世做人等等,皆有详细的论述,真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周易》是我国预测推算学、信息科学的源头与基础。《周易》中的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辞、爻辞,不但系统地记录载入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和医学方面体现出来的、潜藏的、以及过去、此刻和未来的信息,并且 还有预测推算信息的宝贵方法。

《周易》中,运用八卦预测推算信息的方式方法的发明,正所谓我国人民具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真实写照,他们在实践和平时生活中遇见的疑难之事,不是求助于偶像,而是运用通过八卦今昔信息预测推算的科学方法,预测推算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相关信息,对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从而更好地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因 此,《周易》中的六十四卦,是个储存量很大的信息库。

周易是依据数的阴阳和随机性,推断事物凶吉的书。

普通人看不懂,不过 也没很有必要去钻研它。我也曾经看过(老师推荐的),不过看了2遍还是不能领悟。简直不知所云。周易严格的说是一本主观唯物主义哲学书籍,它集天文、数学、兵法、治国方略、做人处世、道德修养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一体,是一本锻炼人思维的好书。很多诺贝尔获奖者都是借助它成功的。我想当年的马克、恩克斯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前也看过它。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把周易的内容高度概括而已。

在古时,科学很落后,对许多自然现象不能解析,为此就出了<周易>学说。周易是

简单地说,

1、易本是算命的,

2、但到了周易,孔子大体上是从哲理方面解释易,固然此解释同时还可适合使用于占卜,但周易列为经书,只因其蕴含全面的哲理。

3、周易不能作为占卜的书,因孔子只从哲理理解易,基本没有关于占卜的论述。后世的占卜,是从易中的最基本定理重新创造的,基本与周易无联系。

4、周易是一本哲学科学书,只因被人神化了,才显得象胡说八道的书。

5、占卜者依然把周易列为占经是因周易还没有把易的基本原理抛弃,而其他易经已失传了。

《周易》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内涵精深、作用与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几千年来,《周易》用其外在的魅力(奇特的结构形式和抽象的符号显示),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千古永辉的义理和复杂神奇的运算机制),招引着人们在各个范畴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庞大的易学研究体系。

《周易》一书有《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所构成,从总体上看它是一部指点人们和利用自然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著作。其中,《易经》是中国古代先哲经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对各式社会实践活动及这样的结果进行高度汇总概括后而形成的。它集中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和发展变化的饿规律。《易传》那么是对《易经》进行解说,用以阐发义理的哲学典籍。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周易》的品格和精神深藏于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格中。易道讲究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5000年文明史上,中国人民之因此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到现在,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密切相关的。

《周易》是中国古代—部指点人们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典藉,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构成。对其书名含义,历代有多种各有一定道理的解说,其中东汉易学家郑玄说:“《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是讲“日月之道普照周天。”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