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風水命理

12個很靈驗的民間風俗占卜算命五行生肖(據說很靈驗的12個民間占卜)

算命 風水命理 03-26

關於民間風俗

誰知道有那些民間風俗

春節,是陰歷正月初一,又叫農歷年,俗稱"過新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性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追溯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依照我國陰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而之前那麼是年三十瞭。呵呵,大抵與平安夜是一個級別。

守舊的春節應該如何過?

臘月25:接玉皇趕亂歲照田蠶

接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後,天帝玉皇於陰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傢傢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趕亂歲

送灶神上天後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忌諱與禁忌,民間多嫁娶,被叫作"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給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瞭閑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今日焦點:

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於是,人們依據實際生活需要,發明瞭這殊的時間民間風俗。可見,在傳統社會裡,民眾生活秩序是依賴著民間風俗進行調節的。

照田蠶

亦稱"燒田蠶"、"照田蠶"、"燒田財",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風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征兆來年豐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舉行這一活動。

千燈節

是蒙古族、達斡爾族的宗教性節日。蒙語稱"明幹卓拉",意即千盞燈節。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做"明幹卓拉"去廟裡點燃,認為點得越多越吉利。這一節日風俗,在維拉特蒙古族中最為盛行。當地群眾在這天吃烤牛羊肉,舉行守舊的體育遊藝活動。

臘月29:小除夕過趕年

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傢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來講要三天。

臘月31除夕:貼門神貼春聯放爆竹

除夕

除夕是指每一年的農歷臘月的末尾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之義,除夕之義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之義,是陰歷全年最終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一年將盡的時刻,皇宮裡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貼門神

我國各地過新年皆有貼門神的習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傳說中的神荼、鬱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唐代以後,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後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門神分三類:第1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第2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小街門上,高約二尺,寬約一尺。這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槊鉞。第3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不過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傅粉塗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種門神,本應貼在新出嫁的屋門上,以取吉利,後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瞭。

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代人們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發展為春聯。春聯真真正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雲樓雜說》中記錄載入,有一年朱元璋準備過新年時,下令每傢門上都要貼一幅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之義,因此春聯大多數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1年用白紙,第2年綠紙,第3年黃紙,第4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

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

這幾個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間風俗功能。年畫是咱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瞭人民大眾的習俗和信奉信仰,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追溯於"門神"。春聯由神荼、鬱壘之名字而向文字發展,而年畫依然沿著繪畫方向發展。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但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傢中,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瞭《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盛》、《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滿願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作用與影響隨之而盛行開來,全國顯現瞭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瞭我國年畫的三大流派。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在一直。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壯大成掛歷。掛千,就是用吉祥語鐫於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為佛前所掛。掛千民戶多用它,世傢大族用它的較少。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餘,是"小掛千",為市肆所用。最早的掛千當是以制錢(銅錢)串掛的,與壓歲錢一樣,有壓勝的效果。

置天地桌

這是一個臨時性的供桌,是除夕專設之桌。一般無大佛堂之傢特別註重和重視天地桌,由於平時對佛供獻較少,到年終歲盡時對神佛大酬勞一次,此外,這桌著重是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內容與常年佛堂不全相同,除共有的掛錢、香燭、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多數是臨時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畫冊;"天地三界十八佛諸神",是一張用大幅黃毛邊紙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碼;福祿壽三星畫像等。以上諸像有的接神後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則須到破5。甚至到燈節才焚燒。擺天地桌的具體位置也不統一,如堂屋地方寬大,可置於屋中,如屋內無地,就置於院中。傳說此夜為天上諸神下界之時,所以民間有此接神風俗。

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性,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傢一直要吃到深夜。依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錄載入,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風俗。守歲的風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滿希望之意。

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一些地方還在庭院裡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娃娃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瞭最高潮。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滿的詩句,贊頌新年的來臨。

王安石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刻畫瞭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生意人傢.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瞭新的一年大發大利。然而,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如果想賺老錢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

吃年夜飯

娃娃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刻,也正所謂主婦們在廚房裡最忙碌的時候,年菜皆在前些天做好瞭,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日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傢傢的砧板皆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傢傢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摻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吃年夜飯,是春節傢傢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刻。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傢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瞭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是象征"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傢運興盛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香甜蜜,這天,即便不會飲酒的,也多少喝一點。

年夜飯的名堂許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新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之義。又由於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意味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瞭,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風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見窮人的耳朵被凍爛瞭,便制作瞭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後,覺得全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後,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辟地,才有瞭宇宙四方,長面,亦稱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給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小輩的,有的傢中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夥都吃完瞭,由長輩發給小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傢是爸媽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加的多的人傢是小娃娃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父親母親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母親的臥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傢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先人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傢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傢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新年給壓歲錢,展現出長輩對小輩的關愛,和小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傢庭倫理關系的民間風俗活動。

有童謠雲:

三星在南,傢傢拜年;

晚輩兒的磕頭,老輩兒的給錢。

要錢沒有,扭臉兒就走。

接神

接神是為新舊年分野,但接神時間亦不太統一。有的子時一到就開始舉行儀式,有的到"子正"之時,即午夜零點開始接神,有的則在"子正"之後方接。祭灶後,諸神都回天宮,不理人間俗事,到除夕子時後,即新一年來臨時,又降臨人間理事。接神的儀式在天地桌前舉行,由整個傢中的最長者主持。由於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時來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於接何神,神從何方來,要預先查好"憲書",緊接著帶領整個傢舉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憲書"上指示:"財神正東、福神正南、貴神東北、喜神西南、太歲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禮畢後,肅立待香盡,再叩首,最後將香根、神像、元寶錠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備好的錢糧盆內焚燒。焚燒時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時鞭炮齊鳴,氣氛極濃烈。

踩祟

接神後,將芝麻秸從街門內鋪到屋門,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聲,稱為"踩歲",亦叫"踩祟"。因為"碎"與"祟"同音,取新春開始驅除邪祟之義。

祭祖

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區別,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傢裡將祖先牌位依次擺放在正廳,陳列供品,緊接著祭祀禮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鐘鳴鼎食之意。

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設火鍋,按靈位設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將火鍋扇開,隨時換菜。旗族人祭祖,滿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黃油炒黃米面,撤供時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風味。滿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蘋果、素蠟檀香,靜肅異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餑餑,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頭,獻供新茶。祭祖形式雖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親朋之至近的,拜年時也必須叩謁祖先堂,不獨慎終追遠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瞭。

送財神

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裡的主人,為瞭預示歡迎財神,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當然總免不瞭要說些吉利話。比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啦!!!等等之類的口彩。另外還有一種就是裝扮成財神爺的樣子,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著假胡子,身上背著一個收錢的黃佈袋,後面跟著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傢挨戶地去散發財神爺像,以便討賞錢。每到人傢門口,就唱起:"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一大堆討吉利的話,不絕於口,直到主人歡喜地接過那張紅紙財神爺像,給他們些錢,扮財神的這幾個人,連聲道謝之後,就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到別傢去瞭。

飲屠蘇酒

屠蘇酒是一種藥酒。在古時候風俗中,元日整個傢飲屠蘇酒,以祛不正之氣。制作屠蘇酒的方式方法是:用大黃一錢,桔梗,川椒各一錢五分,桂心一錢八分,茱萸一錢二分,防風一兩,以絳囊盛之懸於井中,至元日寅時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時飲屠蘇酒,方法很別致。普通人喝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不過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大約年少者一天天長大,先喝酒以示祝賀,而年長者過一年少一年,後飲以示挽留。宋朝文學傢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說的就是這種習俗。這種別開生面的喝酒次序,在古時候每每令人產生種種感觸,因此給人留有很深的印象。

隔年飯

在北方,有的人傢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新年,稱之為"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之義。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瞭有黃有白,這稱之為"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永遠不死),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傢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

正月初一:拜年占歲貼畫雞

正月初一

春節俗稱"過新年",原名"元旦",隋代杜臺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雲正朝,亦雲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由於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由於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而又稱"三朝";又由於它是第1個朔日,故而又稱"元朔"。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中國是個古老的多民族國傢。不同的歷史時期的區別的民族都曾經依據本人的文化傳統和習俗習慣確定過本人的元旦,即改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時間。顓頊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為元,即便用建寅的夏歷,以陰歷正月初一為元旦;商代使用殷歷,殷歷建醜,以陰歷十二月初一為元旦;周代使用周歷,周歷建成子,以陰歷十一月初一為元旦;秦代使用秦歷,秦歷建亥,以陰歷初一為元旦;西漢前期仍然使用秦歷,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馬遷、洛下閎創制的太初歷,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歷,以陰歷正月初一為元旦。以後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醜的殷歷,唐武後和肅宗時改用建子的周歷外,各朝代均使用夏歷至清朝末年。

辛亥剪掉鞭子推翻帝制,孫中山從上海到南京就職前一天,南京參議院決定改用陽歷,並以中華民國紀年。但農歷相沿已久,並有利於安排農事,於是,民間仍偏重農歷。

民風民間風俗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性節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又叫農歷年,俗稱“過新年”。但在老百姓中,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24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咱們國的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式活動以示慶祝。這幾個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鬱的民族特色。

春節到瞭,象征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蘇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春節是漢族最要緊的節日,不過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亦有過春節的風俗,隻是過節的形式更有本人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國傢非常註重和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間風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1批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節由來】

“年”的甲骨文寫法為上面部分為“禾”字,下面部分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與甲骨文相同也從禾、從人。小篆的“年”寫作“上禾下千”,《說文解字·禾部》:“年,谷熟也。從禾,從千聲。”小篆將“人”字訛變為“千”瞭,因而許慎用瞭此說,而“千”字本為有飾的人,此解也並不矛盾。“禾”是谷物的總稱,不能錯解僅為“小麥”。年成的好賴,主要由“禾”的生長和收成情況來決定,不過現在已發掘出來的甲骨文中的“禾”字,幾乎都是看上去沉甸甸地被壓彎瞭腰,可見它意味著取得谷物生產的大豐收。“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什麼解讀呢?從甲骨文看,“年”字好象是人頭上頂著沉甸甸的谷子的模樣。

辛亥剪掉鞭子推翻帝制,孫中山從上海到南京就職前一天,南京參議院決定改用陽歷,並以中華民國紀年。但農歷相沿已久,並有利於安排農事,於是,民間仍偏重農歷。

【春節風俗】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其實就是每一年臘月二十三或24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傢五"的講法,亦即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傢在24日,水上人傢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作用與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風俗。舊時,差不多傢傢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傢的灶火,被作為一傢的保護神而受到崇尚。灶王龕大多數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傢,亦有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的。有的神像隻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叫作“灶王奶奶”。這大約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多數還印有此一年的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傢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整個傢老小的平安。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傢裡,以保護和監察一傢;到瞭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傢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依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傢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數交於灶王爺之手。於是,對一傢人來說,灶王爺的匯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系。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傢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緊接著將竹篾紮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傢甜甜嘴。有一些地方,還將糖塗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塗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說壞話。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塗於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錄載入。人們用糖塗完灶王爺的嘴後,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升天瞭。有一些地方那麼是晚上在住宅的院子內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瞭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傢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順風一路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送灶君時,有一些地方尚有叫化子數名,喬裝打扮,挨傢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以此換取食物。

送灶風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其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 隻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傢裡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他在《送灶日漫筆》一文中說:"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麼大小,在我們那裡亦有這個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麼這樣就是所謂'膠牙餳'瞭。本意是在請灶君吃瞭,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魯迅詩中提到"黃羊"的典故,出於《後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傢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後,暴至巨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陰子方看到灶神,殺黃羊祭祀,後來交瞭好運。從此,殺黃羊祭灶的習俗就傳承下來瞭。

唐宋時祭灶的供品是非常的豐富的。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對那個時候民間祭灶作瞭極為生動的描寫:古傳臘月24,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傢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與過新年有著親密的關系。由於,在一周後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傢人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和其它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看作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後再度升天,隻有灶王爺會長時間地留在人傢的廚房內。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說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儀式要簡單得多,到時隻要換上新灶燈,在灶龕前燃香就算完事瞭。

俚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講法 。有一些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據說,灶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對於灶王爺的由來,說起來源遠流長。在咱們國傢的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年邁的。早在夏代,他業已是民間所尊奉的一位大神瞭。據古籍《禮記·禮器》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日黎,為祝融,祀為灶神。"《莊子·達生》記錄載入:"灶有髻。"司馬彪註釋說:"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抱樸子·微旨》中又記錄載入:"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這幾個記錄載入,大約是祭灶神的來歷起源吧。還有,或說灶神是鉆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說是神農氏的"火官";或說是"黃帝作灶"的"蘇吉利";或說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眾說不一。

祭灶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面。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風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講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甜蜜。

臘月二十三以後,傢傢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常見到的有天地神聯:“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聯:“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財神聯:“天上財源主,人間福祿神”;井神聯:“井能通四海,傢可達三江”。面糧倉、畜圈等處的春聯,則都是預示熱烈的慶賀與希望。如“ 五谷豐登 ,六畜興盛”;“米面如山厚,油鹽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馬如北海龍”;“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還有那麼一些單聯,如每個室內都貼“抬頭見喜”,門子對面貼“出門見喜”,旺火上貼“旺氣沖天”,院內貼“滿院生金”,樹上貼“根深葉茂”,石磨上貼“白虎大吉”等等。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傢的門面,特別註重和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聯珠。

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新年的準備。每一年從陰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亦稱“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臘月24,撣塵掃房子”的習俗 ,歷史悠久。據《呂氏春秋》記錄載入,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習俗。按民間的講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佈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這一風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三屍神”道教稱在人體內作崇的“神”。據《太上三屍中經》說:“上屍名彭倨,在人頭中;中屍名彭質,在人腹中;下屍名彭矯,在人足中。”又說每逢庚申那天,他們便上天去向天帝陳說人的罪惡;但隻要人們在這天晚上通宵不眠,便可避開,叫做“守庚申”。

灶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由於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裡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能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口味微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但是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

漢族的春節風俗

春節又稱元日、元旦、無正、元辰、元朔、歲旦、歲首、歲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過新年,為夏歷新年的第1天。因為歷法不同,各代歲首之日不盡一致:夏代為正月初一,商代為十二月初一,周代為十一月初一,秦代為十月初一,漢武帝時又恢復到正月初一,並延續到現在。

“春節”,各代所指亦有區別。漢代指立春這一天,南北朝指整個春季,到瞭近代才指正月初一。它是我國歷史最悠久、活動內容最豐富、禮儀最隆重、場景最壯觀、食品最精致的一個傳統性節日,

春節食俗

※東漢時期,祭祖是春節的重要活動和風俗。據崔提《四民月令》稱:“正月之朔,是為正日。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傢室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傢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

※南朝時期,春節闔傢相互拜賀、飲宴,並開展娛樂活動。據粱人宗懍《荊楚歲時記》記錄載入:“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欽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還有畫雞、燃爆竹、懸索、乞如願等遊戲。

※唐宋元明清時期春節食俗中的禮儀成分逐漸加重。據南宋吳自收《夢梁錄》記錄載入:“土大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梵天廬叢錄》記錄載入:“男女依次拜長輩,主者牽幼出謁親朋友好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清波雜志》載:“宋元佑年間,新年賀年,常常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親朋拜年,主傢必須設宴款待,酒肉異常豐盛。

據《嘉泰會稽志》記錄載入:“元旦男女夙興,傢主設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詣親屬賀,設酒食相款,日歲假,凡五日而畢。”至清代,《帝京歲時紀勝》雲:“士民之傢,添衣冠,肅佩帶,祀神祀祖;焚楮帛畢,味爽闔傢團拜,獻椒盤,斟柏酒,扶蒸糕,呷粉羹。出門迎喜,參藥廟,謁影堂,具柬賀節。路遇親朋友好友,則降輿長揖,而祝之日新禧納福”,對於前來拜年春,“縱非親厚,亦必奉節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爛醉!!!俗說謂新正拜節,走千傢不如坐一傢。而車馬喧闐,追歡竟日,可謂極一時之勝也矣”。

春節各地食俗

漢族的春節食俗,多數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九、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 如年夜飯,尤為講究:一是整個傢務必聚齊,因故未回者必須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展現團圓之意;二是飯食豐盛,註重和重視“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餃子叫”萬萬順”,酒水叫“長流水”,雞蛋叫“大元寶”,金魚叫“年年有餘”;這條魚準看不準吃,名為“看餘”,必須留待初一食用.北方無魚的地區,多是刻條木頭魚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為祖輩居上。孫輩居中,父輩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喝酒。吃飯時關門閉戶,熱鬧盡興而止。

除夕的傢宴菜肴各地都有著自己的特色。舊時北京、天津普通人傢做大米幹飯,燉豬肉、牛羊肉、燉雞,再做幾個炒菜。陜西傢宴一般為四大盤、八大碗,四大盤為炒菜和涼菜,八大碗以燴菜、燒菜為主。安徽南部僅肉類菜肴就有紅燒肉、虎皮肉、肉圓子、木須肉、粉蒸肉、燉肉及豬肝、豬心、豬肚制品,另外還有各式炒肉片、炒肉絲等。湖北東部地區為“三蒸”、“三糕、“三丸”。

“三蒸”為蒸全魚、蒸全鴨、蒸全雞;

“三糕”是魚糕、肉糕、羊糕;

“三丸”是魚丸、肉丸、藕丸。

哈爾濱一帶普通人傢炒8個、10個或12。16個菜不等,其主料不外乎是雞鴨魚肉和蔬菜。贛南的年夜飯一般為12 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為“十大碗”,討“十全十福”之彩,以雞鴨魚肉及各式蔬菜為主。江西南昌地區一般十多道菜,講究四冷、四熱、八大菜、兩個湯。

各地除夕傢宴上皆有一種或幾種必須準備的菜,而這幾個菜常常具有某種吉利寓意。打比方說蘇州一帶,飯桌上必有青菜(則安樂菜)、黃豆芽(如意菜)、芹菜(辛辛苦苦)。湘中南地區必有一條一公斤左右的鯉魚,稱“團年魚”,必有一個3公斤左右的豬肘子,稱“團年肘子”。皖中、皖南飯桌上有兩條魚,一條完整的鯉魚,隻可以看卻不許吃,既敬祖又預示年年有餘,另一條是鰱魚,可以吃,象征連子連孫,人丁興盛。祁門傢宴的第1碗萊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筍、蝦米、鮮肉等制成,含義為“和氣生財”。

合肥的餐桌上有一碗“雞抓豆”,意思是”抓錢發財”。管傢人要吃一隻雞腿,名為“抓錢爪”,象征著明年招財財進寶。安慶的當傢人要在飯前先吃一碗面條,叫“錢串子”。南昌地區必食年糕、紅燒魚、炒米粉、八寶飯、煮糊羹,其含義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魚、食糧豐收、稻米成串、八寶進財、年年富裕。

北方地區春節喜吃餃子,其寓意團結,預示吉利和辭舊迎新。為瞭增添節日的氣氛和樂趣,歷代人們在餃子餡上下瞭很多功夫,人們在餃子裡包上錢,誰吃到來年會賺老錢;在餃子裡包上蜜糖,誰吃到象征著來年生活香甜等等。

『臘月二十五』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後,天帝玉皇於陰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傢傢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趕亂歲

送灶神上天後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忌諱與禁忌,民間多嫁娶,被叫作“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給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瞭閑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於是,人們依據實際生活需要,發明瞭這殊的時間民間風俗。可見,在傳統社會裡,民眾生活秩序是依賴著民間風俗進行調節的。

照田蠶

亦稱“燒田蠶”、“照田蠶”、“燒田財”,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風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征兆來年豐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舉行這一活動。

『臘月二十六』

老話說“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新年的肉食。殺豬,肯定是殺自傢養的豬;割肉,是指沒養豬的人傢到集市上去買過新年吃的肉。

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由於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常常在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臘月二十七』

民諺稱“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這一天,傢傢戶戶不僅僅要宰殺自傢的傢禽,還要趕集上店、集中采購。與平日以購缺賣餘為主要目的的趕集相比,臘月二十七趕集著重是買賣年節物品,比如:鞭炮、春聯、神馬、香燭、燒紙、牛羊肉、饋贈小孩子的各式玩具禮品、女孩子的各式頭花飾物等等。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紅火熱鬧。

傳統民間風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臘月二十八』

年謠雲:“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

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窗花和各式神碼。其中貼春聯的風俗源於古時候的“桃符”。古代人們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

臘月二十八把面發,準備主食,發面,在過去沒有速效發教粉,普通面它不容易擱, 發面不愛壞, 於是二十八這天就發面 ,準備正月初一到十五的主食,亦有二十七把面發出來瞭,二十八這天開始蒸棗花就是蒸帶棗的,這幾個帶餡的。按著老理兒說,從初剛開始到初五不能動火蒸饅頭和炒菜,所以老北京人習慣在大年二十八、二十九這兩天做主食。因為春節期間忌做蒸、炒、炸、烙等炊事,而蒸與爭諧音、炒與吵諧音、炸與炸(四聲)諧音、烙與落諧音,均屬不吉利,所以老北京人在年前都要蒸出夠整個傢吃上一個星期左右的饅頭,這叫隔年吃。

年菜中的蒸食除瞭饅頭外,還有另外一些面食。金世宗後裔完顏佐賢在《康熙遺俗軼事飾物考》中列出的滿族年菜中的蒸食就有:蒸饅頭、蒸喜、蒸花卷、蒸棗泥方圃、蒸豆沙圓包、蒸子孫饅頭、蒸如意卷等等。春節時候的饅頭,上面都要用胭脂點上紅點,以示吉慶。此刻因為沒有那樣多的忌諱與禁忌,春節期間想要吃饅頭,隨時可以買到。

人們祈盼在新的一年裡傢庭和和美美,順水順風,由此就特意將那些聽起來諧音不和諧的事給一一避免。雖然說這發面蒸饅頭的事有點麻煩,不過還有很多人仍然願意堅守這老輩傳下來的年文化。

回答者: 癲道士 - 初入江湖 二級 10-2 21:48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性節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又叫農歷年,俗稱“過新年”。但在老百姓中,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24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咱們國的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式活動以示慶祝。這幾個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鬱的民族特色。

春節到瞭,象征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蘇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六爻算卦和民間風俗傳統

我也是新學手,我簡單容易的幫你剖析剖析。說錯瞭,你也別生氣。你男友已經有女友瞭,他的爸媽不同意你倆的事。我看此卦似乎有人追你。你和你男友沒有可能在成瞭。

算命有哪幾種方法

算命的種類有許多,最主要的算命方式有十種,分別為卜筮算命、五行算命、幹支算命、占星算命、四柱算命、看相算命、生肖算命、測字算命、求簽算命、黃雀算命。 卜筮算命是指通過一定手段實現預測推算未來的活動。例如,《周易》事實上是為卜筮而設。卜筮本身有一套系統來幫助人們解釋遇見的各式問題。它不是胡說八道,而是有嚴格的操作流程。有人以蓍草為占卜的事物,有以竹木為媒介,依照不同的排列方法,予人以指向性的啟示。 五行算命是指以我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物質觀為依托而產生的預測推算學的一個方面。所謂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它是自然構成的要素。依據五行盛衰,五行相克相生的道理,人們可精密推算宇宙、自然、人類的一些運行規律。多同八卦一起運用。 幹支算命是基於我國古代歷法學而產生的。所謂“幹支”即指天幹、地支,二者分別昭示著萬物的生長、滅亡規律。幹支、五行及紫微鬥數相結合,才成為比較系統的占卜體系。占星算命是指人們將星體運動變化與天氣現象與人文活動等主觀現象相聯系起來,來推測生產、生活的運程和結果。人們一般把行星所在的軌道(太陽系行星運行平面)稱為“黃道”,將此“黃道”分為12宮位。不同宮位中觀測的宇宙星相不同,占星師可依據星相圖來推測天地間、大事和人生命途。 四柱算命是以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為基點,依照守舊的天幹地支進行計數的方式方法排出那個時候的天幹與地支,就構成瞭一自個的八字組合,也稱生辰八字。它分為四部分,即年柱、月柱、日柱、時柱。例如,某人生於辛酉年,丙申月,壬午日,乙巳時。總之年柱兩個字,月柱兩個字,日柱兩個字,時柱兩個字。故有人管它叫八字算命術,亦稱四柱算命。 看相算命是指觀察人的容貌、骨骼或手掌的紋路來推測斷定人的命數的好賴。古代人們認為,關人面目的五官、外貌形狀和手掌紋理,能看出一自個的性格、學業、愛情婚姻、財富、運勢與運氣。 咱們國傢的生肖是華夏先民動物崇尚、圖騰崇尚以及早期天文學的結晶。我國先民從觀察天上星宿的排列規律得來生肖一說,可以說它與紫微鬥數中的十二宮有關。有的人講12生肖的體態與地支之古字形狀有關,因此生肖又與幹支有著不可分離的關系。單純從生肖來精密推算命運並不準確,它需要融於其他預測推算學科范疇。 測字算命也稱“相字”算命,是一種占卜法,多被看作是。早在幾千年前的商周時代,人們就利用甲骨來占卜,它所根據的是龜甲灼紋而非文字,但人們一般把它視作文字。之後的日子,通過甲骨文演變而來的文字也被看作蘊涵某種神秘力量,或者蘊涵著命運的樞機,或者表示著神鬼的意志。人民經過拆解一個人所寫字的字形來預測推算其人未來吉兇,緊接著決定宜忌和趨避。 求簽算命是咱們國傢的民間風俗,也是占卜的一種形式。現今的道觀、寺廟和民間的廟宇,大多擺上簽筒供人抽取簽條問卜。所求簽文各種各樣,依據人們所求之事不同有不相同的解釋,它的論理依據較弱。 黃雀算命是算命師將占卜紙牌按一定順序擺放擺列,緊接著以黃雀叼起的紙牌為準,通過紙上的花紋印記來解說求卜人的愛情婚姻、財喜、禍福、命運、前程等結果。這種算命方法易被人做手腳,理論依據很弱。 其他算命方法多與以上方法相類似。

全地球的占卜方法有哪幾種?

1,夢占。古代人們相信夢能占卜吉兇。

2,筮占。以周易為基礎,使用筮草作為占卜工具。

3,銅錢演卦。同樣以易經為基礎,使用銅錢為工具。

4,占星。來自西方的占卜,最流行。

5,面占。以面色占卜,江湖騙子多用。

6,掌紋占卜。和面占相似。

7,生辰占卜。是指用生辰八字作為占卜根據。

8,字占。用拆字等方法進行占卜。

9,簽占。用抽簽的中上下以及號碼來占卜,寺廟多見。

10,姓名占卜。以五行,生辰八字為基礎,斷定一自個的禍浮榮辱。

11,茶葉占卜。以豎起的茶梗為吉利,日本流行。

12,咖啡渣占卜。以喝完的咖啡的形狀進行占卜,產於英國。

13,旗幟占卜。戰營中旗幟被風吹倒,則不利行軍,多見於戰場。

14,龜甲占。以龜甲的紋路判斷吉兇,產於商代。

15, 扶乩占卜。指利用一個系有柳筆的筲箕,由扶乩人透過儀式,所謂“通達神明”,將神明之訊息寫在沙盤上。

16,符瑞。依據不同尋常的事物來預測推算吉兇和國傢禍福,通常來講會被人利用,打比方說陳勝吳廣起義等。

17,音律。利用聲音等的表現來預測推算或說明人間事務。

18,童謠。漢代,童謠被看作可以預測推算吉兇禍福,因此在三國演義中會有不少如此的預測推算事例,一般被歸入讖緯中的讖言一類。

19,占氣。利用天空等展現出來的色彩等情形狀況,主要用以預測推算戰爭的情形,在古時候的軍事著作中,如此的章目必不可少。

20,字母占卜

21,撒鹽占卜

22,骰子占卜

23,《聖經》占卜

二十四,蠟形占卜

25,泥土占卜

26,水占卜

27,老鼠占卜

28,腳掌占卜

29,木片占卜術

30,咖啡豆占卜。墨西哥和皆有用咖啡豆占卜的風俗,依據提問和咖啡豆的隨機排列形狀占卜

31,聖三角占卜法 。這個算法是所有塔羅牌陣中最簡單易學的,剛入門的人相當容易上手。適合用在是非題,如可不可以…會不會…。需不需要…。等題目,由於給出的答案相當清晰明確。

32,鉆石占卜法 。這種牌陣與聖三角占卜法類似,都是針對問題的過去、此刻及未來情況來做解釋。它適用是非題,如可不可以…會不會…。需不需要…。等要求有明確結果的題目。而與聖三角占卜不同的是:它的此刻情形,是以兩張牌來綜合解釋,所以更加能充分反應求問者的現況。

33,要素展開法 。這個牌陣中經常提到的「要素」,指的就是風、火、水及土等四項西洋占星術中的主要元素。它是利用四種元素的基本特質,專門為想知道該怎麼樣解決問題的求問者提供解釋。

34,大十字占卜法 。大十字占卜法是需要明白較明確問題的算法中,最簡單易懂的。它真的可以讓你對本身問題的狀況、所遭遇的阻礙及也許會出現的幫忙有更深入的瞭解。它有傳統挑牌的方式,又能讓你玩數字累加的遊戲,是特別有意思的一種牌陣。

35,吉普賽十字法。吉普賽十字法適合用在獨自占卜,詢問與戀愛、感情有關的問題。如有還是沒有人在暗戀你?或是單戀某人而想瞭解他是否對自己亦有意思等等。它是利用塔羅二十二張大牌中的五張來做判斷,相當簡單且易於使用。但是由於解讀的牌數不多,所以占卜者必須對牌的詮釋能力及邏輯推理,有一定的程度認知。

36,二擇一占卜法 。二擇一占卜法正如其名,專門在解決兩難的問題。如A先生與B先生皆在追你,而自己不知該怎麼樣決定時,就能夠利用這種牌陣,算出和他們兩人的未來發展關系。

37,緣分占卜法 。我想,所有的相戀之人最喜歡問的問題應該都是:我和另一半未來的發展會怎樣?而這就是「緣分占卜法」最擅長解決的問題。它真的可以針對過去、此刻及未來三方面進行剖析,同時可對求問者提出實際的意見,是相當有用的占卜方法喔!

38,六芒星占卜法 。六芒星占卜法是塔羅牌中非常具有表現性的占卜法,它源自猶太教六芒星符號。假如你想瞭解問題發生的前因後果,及周遭環境對這檔子事的助益或阻礙之處,這種占卜法是最特別適合的。

39,七行星占卜法。這是一種與「緣分占卜法」有點像的占卜法,他們一樣都采用七張牌,不過解決問題的那種不同,由於「緣分占卜法」專門占卜愛情,而七行星占卜金科玉律是看一個人目前各方面的狀況,屬於判定個人「運勢與運氣」的算法。

40,珍珠項鏈法 。這是適合任何人「執行行動」前的最佳占卜法,可以從中知道問題的盲點,及處理這檔子事的最好辦法。

41,出生宮位圖法。出生宮位圖法最特別適合用於占卜一個人在某段時間裡各方面的運勢與運氣,假如你沒有特定問題,想預知自己在1。兩年內的運勢與運氣為啥呢,這種占卜法是最特別適合。

42,一周運勢與運氣法。一周運勢與運氣法想當然爾就是用以解讀未來一周運勢與運氣的占卜法,尤其當你預計好未來一周計劃後,想瞭解那天會發生什麼事,就能夠用這一個方法來推測斷定。

43,真心推測法。

44, 天宮圖法。

45,凱爾特十字法。這是一種廣泛流傳的推測方式,幾乎在任何塔羅牌的推測書上,都會提及。它解說的模式和"鏡像展開法"有一點相像,都是針對某一個問題的各個層面去做判斷,並且解讀過去、此刻和未來事情發展的預測推算。大體上它也適合愛情、友誼和學業/事業的問題,但是在推測算學業或事業的問題上,特別有威力。

46,時間推測法。

47,維納斯推測法。

48,獅身人面像推測法。

49,生命之樹推測法。

51,數字占卜。

50,鏡像展開法。鏡像展開法是針對某一個特別規定的問題來做推測。它特別適合使用於當你決定采取某種行動,而想瞭解這種行動的後果為啥呢時。

52,痣占卜。唇上有痣者預示畢生艷遇不段,鼻下有痣者預示精力旺盛,有耗不完的精力,臉頰上有痣者,預示是“幸運之像”,特別是左臉預示運氣非常好!!!

53,湖針占卜 。用一支針,邊問想要問的事情,一邊把針放在盛滿雨水或是湖水的瓶子裡,用針倒下的方向做回答,右邊是“是”,左邊是“不是”,要是非左非右就是這檔子事沒有答案!!!

54,花占卜。看過《紅樓夢》嗎, 還記得紅樓女兒們用花簽預測推算自己未來的命數嗎? 花占卜! 偶爾確實非常準,你信麼……

55,動物占卜。

56,奇門遁甲占卜法。奇門的產生與軍事切切相關,自古被叫作帝王之學。

57,靈棋經占卜法。靈棋經是中國唯一一部完整、系統地記述古時候雜卜的著作,它對後代術數中作用與影響最大的簽書的產生和發展開辟瞭路徑。

58,庫洛牌占卜。此占卜是用以占卜戀愛以外各式事物以及問題的占卜。 占卜時別在中午而在月亮出現的夜晚進行

59,撲克牌占卜法。關於撲克牌的源頭,在西洋、印度、中國皆有各式不同的講法。但是共認來講,則 是追溯於埃及馬比倫地區,而利用撲克牌算命,那麼是吉卜賽人的發明。大概在西元七世紀時,吉卜賽人將撲克牌占卜法傳入歐洲,到瞭拿破侖時期,有一位人稱“諾曼夫人” 的女子,將原始的撲克牌重新加以整理,使成今日這種形式。

60,所羅門之星展開法。最復雜的方式方法----"所羅門之星展開法"。這一個方法解讀上未必非常難,但它會用掉全部的大阿爾坎那二十二張主牌,而且步驟有些繁瑣,因此相當耗時,要有耐心且小心地推測喔!!!這一個方法最特別適合沒有特定問題的推測。比方說此刻沒對象,純粹想瞭解近日愛情的運勢與運氣怎樣,或者瞭解近日工作運勢與運氣的狀況……等等,所羅門之星會有比較詳細的解釋。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