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們發明十天幹之目的是什麼(古時候十天幹有什麼含義)
一:天幹地支之起源,也許沒那麼神秘
在神話中,天幹地支之發明都與黃帝有關。
黃帝是中華的始祖,他當年建國時,命大撓氏觀察天地氣機,於是創立瞭天幹地支。
這是比較樸素的講法。
還有比較神奇的講法,皇帝和蚩尤大戰,蚩尤戰敗,不過這場大戰殃及瞭許多無辜的人,許多百姓士兵慘死,他們的鮮血在地上橫流,流成瞭河。
皇帝想要阻止血河的流淌,於是齋戒沐浴,築壇禱告天地,天上降下瞭十天幹十二地支,皇帝將十天幹排成圓形,十二地支排成方形,對應天圓地方,那些橫流的血液慢慢凝固下來。
大撓氏把天幹和地支配合到一起於是有瞭六十花甲子,黃帝建國那天聽聞是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
在這個故事中天幹地支都是天上的神將下凡。
天幹地支這幾個神將《西遊記》中也有,唐僧取經的豪華護衛隊中,就有六丁六甲的天庭神仙。
在黃帝的故事中,天幹地支其實也就是說都是他的孩子。
《山海經》記錄載入,帝俊有倆妃子,一個是月神常羲,一個是日神羲和。
常羲給生瞭十二個孩子,是為十二地支。
羲和給生瞭十個孩子,就是十天幹瞭。
這位帝俊有人懷疑是黃帝,有人懷疑是伏羲,有人懷疑是大舜,關於帝俊的記錄載入除瞭《山海經》沒有出此刻古時候任何文獻記錄載入中。
所以帝俊迷霧重重。
這是神話的解釋。
其實也就是說還有比較科學的解釋,古時候有一些時日是施行的十月歷計年發,就是把一年分成十個月,用來指導農業生產。
而紀錄這十個月的方式方法,人們用瞭甲乙丙十天幹之紀年法。
這十天幹也沒啥神秘的,古代人們非常可能就地取材用平時生活中常見的物事命名瞭這十個月,這便是十天幹。
看看甲骨文,甲就是一塊兒龜甲,乙像一條繩子,丙是鋤頭,丁是釘子頭,戊是刀或者斧子,己又是根繩子,庚是一個倒放的木桶,辛是把小刀或者小劍,壬是一個工具,癸是個更復雜的工具。
諸如此類。
後來皇帝部落和九黎部落合並。
九黎部由於以漁獵為主,因此他們不能像黃帝一樣豎起十根柱子觀察太陽的強弱。
九黎部落的辦法是觀察月亮,他們發現月亮每一年盈缺十二次就是一年,月亮盈缺一次的時間大概是三十天。
因而他們發現瞭十二地支。
地支之名字其實也就是說也很隨便,從身邊抓取的。
打比方說子,就是個小孩的形象。醜就好像倆人扭在一起,寅是一枝弓箭,卯是兩扇門。
命名方式和天幹類似,都是從身邊的熟悉的東西下手。
黃帝合並九黎,改革歷法,吸取瞭九黎部落歷法的優點,廢太陽歷改用每一年十二個月的紀年方法,結合自己部落的天幹太陽歷的特征,發明瞭六十花甲子,從而讓計月和計日變得更加方便。
到瞭春秋戰國時,六十甲子已經成瞭人們計年計月計日的普遍方法。
春秋時因為陰陽師的興起,天幹地支被付與瞭更加的多意義。
萬物類像,刑沖合害等等東西。
逐漸變得神秘起來。
文:薛白袍
二:天幹之由來
早在公元前2697年,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窺探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幹,及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為紀歷之符號。
依據歷法知識大傢都清楚,月的劃分是依據月亮的一次圓缺循環為基準,分為大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十二個月,又加以閏月補其不足。所以天文上把黃道平面劃分為十二宮,以日躔過宮劃分十二個月。中國古代把黃道十二宮以地支命名,十二宮又與二十八宿相對應,即子宮有女、虛、危三宿;醜宮有鬥、牛二宿;寅宮有尾、箕二宿;卯宮有氐、房、心三宿;辰宮有角、亢二宿;巳宮有翼、軫二宿;午宮有柳、星、張三宿;未宮有井、鬼二宿;申宮有觜、參二宿;酉宮有胃、昴、畢三宿;戌宮有奎、婁二宿;亥宮有室、壁二宿。所以,二十八宿的天文象意是我們幹支學中地支取象的象意來源,十二地支中有藏有二十八天幹,其意義應該也是源出此。
幹支是用來計時的,我們可以把黃道十二宮平面想象成鐘表的表盤,以地球為表盤中心,十二宮就是表盤的刻度指示,日月五星相當於七個指針,運行在黃道十二宮這個大表盤之上,形成一個巨大無比的時鐘。其中,太陽就是“年”指針,太陽繞地球運行一周回到原點就是一年的時間;月亮就是“月”指針,月亮繞地球運行一周回到原點就是一個月的時間;我們前面講過24節氣是跟太陽過宮有直接聯系,而和月球運轉沒有直接關系,所以造成瞭歷法上月令和節氣的時間差,所以我們幹支學的月令是依據節氣來定,即跟日躔過宮相一致。我們再看兩個最慢的指針,即太陽系中兩個最要緊的行星木星(歲星)和土星(鎮星)交會的周期,需要20年,即一個運;假如兩星要在同一個宮位上(打比方說子宮)交會的話,則會通過60年,即一元。同理,日月五星重合在同一宮位的周期,則需要大體180年左右,即一個正元;假如把日月五星重合的具體位置再具體化,由夾角30度的一個宮位變為夾角12、8度的一個星宿的宿位,則需要大體540年才能重合一次,即一個大元。這個假設與實際天文學計算有出入,但如此理解起來就很容易,也更加容易把時間和空間結合在一直,由於十二宮即十二地支,所代表的是空間上的十二方位;鐘表的表盤代表著宇宙的能量場,即相對靜止的天地的氣場;日月五星的運行攪動瞭原本相對靜止的能量場,日月五星在十二宮的具體位置分佈,就代表著當前時間內各星對各宮的作用與影響力大小,即當前時間空間內天體能量的分佈狀態,其表達形式就是甲子、乙醜、丙寅、丁卯等。上面我們假想的時鐘隻有年月指針,沒有日時指針,這就需要我們把地球自轉的因素加以考慮。地球自轉周期為一天,即二十四小時,在地球自轉過程中,日月五星對地球同一地點的作用與影響時時在發生著變化,地球上同一地點相比於日月五星運轉瞭一周;地球一天時間內公轉角度向前行進約1度,亦即相比於日月五星的空間位置變化為1度,循環往復,日復一日。於是,地球上同一地點的天體能量分佈以每一天1度的具體位置而產生變化,即產生瞭同一地點能量分佈逐日逐時變化的最終,這便是日和時的甲子、乙醜、丙寅、丁卯等等。地支有十二,而天幹隻有十個,這是為啥呢?first of all,我們剛才的鐘表模型是建立在地心說之上,而事實上咱們地球和其餘五星都是在圍繞太陽公轉,因為軌道和運轉速度的區別,造成瞭行星運行之間相對位置的靠近和遠離,亦即天文觀測中的“行星逆行”,逆行在西方占星學上有著特殊的地位,傳統占星師認為逆行使得行星發揮弱勢的作用與影響力。但在我國古代陰陽理論的指導下,依據五星相比於地球位置靠近和遠離的這兩種形式,把五星所代表的能量分為陰和陽,又依據五星作用與影響地球的能量大小依次排序形成: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天幹。天幹與地支相配,多出兩個地支無天幹相配,形成瞭旬空,亦稱空亡。這是因為日月五星和地球都在不停的自轉和公轉,攪動瞭原本相對靜止的黃道十二宮的能量場,這就造成瞭地球周圍能量分佈的不均衡,這就相當於河流中的河水在石塊下遊,石塊背後的地方形成的漩渦,這個漩渦的具體位置就是空亡。隨著時間推移,日月五星位置發生瞭改變,漩渦的具體位置也隨之發生改變,原來的漩渦消失,相鄰的地方成為瞭漩渦,循環往復,循環一周,從而產生六十甲子的往復循環。
三:十天幹和十二地支與中國古代歷法有啥關系?
從十天幹和十二地支之含義來看,它們與中國古代歷法有著直接的關系。
作為以農業立國的國傢,歷法的制訂其首要目的就是指導農業生產,天幹地支所蘊含的意義,正所謂春夏秋冬四季萬物從生長到繁茂再到枯萎,緊接著又在枯萎中孕育著新的生長周期。這恰恰就是天幹地支與歷法結合的出發點。
歷法中的天幹地支除瞭用於顯示萬物生長周期,以指導農業生產外,還被古代人們用於計時。這其實也就是說也是天幹地支之最初功能之一。
用幹支計時的歷法稱為幹支歷法,也稱為”甲子歷"或"甲子歷法"。分為幹支紀年、幹支紀月、幹支紀日、幹支紀時。它是我國使用歷史最悠久的一種歷法。
四:十天幹和十二地支,是誰依據什麼發明的?
咱們國傢的傳統《易經》文化,博大精深,但萬變不離其宗,始終離不開12天幹和地支之循環搭配。
這幾個天幹和地支是怎麼來的?
宋朝易學大師徐子平,創作的古籍《淵海子平》一書中談到,這與上古時期的聖賢智慧有關。
“蓋聞天地未判,其名混沌,乾坤未分,是名胚腪,日月星辰未生,陰陽寒暑未分也。在上則無雨露,無風去,無霜雪,無雷霆,但是杳合而冥冥。在下則無草木、無山川,無禽獸,沒有人民,但是昧昧而昏作。是時一氣盤中結,於是太易生水,太初生火,太始生木,太素生金,太極生土。”
上述文言中談到,在此天地混沌如胚胎狀的生命一樣,自然萬物一切還處於蒙昧狀態。太易指的是一片虛無階段,先天生出瞭五行水,故水數為“1";太初指的有氣無體階段,先天生出瞭五行火,故火數為“2”;太始指的是有形無質階段,先天生出瞭五行“木”,故木數為“3”;太素指的是有質無體階段,先天生出瞭五行金,故金數為“4”;太極指的是形體兼具階段,先天生出瞭五行“土”,故土數為“5”。
自從盤古開天辟地之後,分出陰陽二氣,陽氣輕清上天,陰氣重濁為地。陰陽相承,是生“兩儀”,化成世間萬物,隨後聖賢愚昧兩分,遂有君臣父子之分,禮樂衣冠之制。
一、天幹地支系軒轅黃帝命史官大撓氏制定的上古時期,自從聖賢出現後,人們從和睦安寧、無憂無慮、平等自在的原始生活,進化到瞭尊卑、貧富有別的時代,也開始為瞭名利而爭鬥不斷。
軒轅黃帝為瞭解蒼生之苦,與蚩尤大戰涿鹿,即便流血百裡,也不能取勝。於是黃帝向上天齋戒築壇祭祀,方丘禮地。於是上天降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天幹,同時降下瞭“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地支。
黃帝受天地感興啟發,將天幹佈象於天形,將地支佈象於地形。於是,天幹,又稱為“天”的形態,地支又稱為“地”的形態。天幹地支融合一在起,用來治理天下。
那個時候,擔任史官的大撓氏,將幹支組合搭配,確定瞭幹支的五行和陰陽。
那麼,古代人們為啥呢將10天幹以“甲”為首,12地支又以“子”開頭呢?每個幹支各代表著什麼,所蘊含有哪些寓意?今天,“源易緣”就匯總傳統文化知識來談談這幾個話題。
二、天幹排列大有講究10個天幹中,每一個天幹,都被付與瞭特殊之寓意。
古籍《群書考異》中稱,甲者,坼也,言萬物剖符甲而出也。乙者,萬物初生曲孽而嚴未伸也。
啥意思呢?《易經》中說,“甲”、“乙”五行屬木,有萬物撕裂外殼萌芽而出之意,各種草木開始生長,但枝蔓彎曲還沒有伸展。
“丙言萬物炳然著見,丁言萬物壯實之形。”《易經》中丙丁二幹的五行屬火,丙丁指的是萬物興旺發達、壯實的階段,猶如人已成年。
戊和己的五行屬土,土主稼墻 。古書稱:“戊者,茂也,萬物開始茂盛;己是紀,言物有形,萬形各有本人的形狀。”
天幹中的庚和辛五行代表為金,指萬物茂盛之時,就會受到蕭殺和克制,亦即收割的階段。
天幹“壬”通“妊”,陰陽之交,萬物懷妊至而萌也。“癸”代表瞭收藏,冬天的土壤已經平復,萬物也可以被估量瞭。
開卷有益,原創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寫成,感謝大傢訂閱專欄,閱讀完整內容。假如喜歡,歡迎轉發和評論,留言或私信互動。
參考文獻:《易經》、《四庫全書》等;
五:十天幹是什麼(十天幹究竟是啥意思)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幹是我們在讀古書的時刻常見到的符號。據說十天幹一開始的效果是記時,後來溶入陰陽五行理論,醫傢用它們來推算五運六氣,風水師、命理師們用它來算命占卜。
漢代經學傢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是中國歷史上第1部字書,堪稱後代字書之祖。我們今天就通過研讀《說文解字》看看十天幹之根本內涵是什麼。
甲
東方之孟,陽氣萌動,從木戴孚甲之象。甲象人頭。
五行之中甲屬木,代表四季之中春天的第1個月,方位為東方。這時候大自然的陽氣開始萌動。甲的字形像種子剛剛發芽的狀態,下部象征芽莖,上部象征芽上頂著的種子殼。
甲代表人的頭部。
乙
象春草木冤曲而出,陰氣尚強,其出乙乙也。乙象人頸。
乙的字形象征種子發芽破土的曲折過程。乙五行之中也屬木,代表春天,方位為東。這時候大自然的陽氣固然已經萌動瞭,不過陰氣還很強烈,土壤還沒有完全蘇醒,所以種子在破土的過程中需要曲折、迂回,沿著縫隙拱出地面。
乙代表人的頸部。
丙
位南方,萬物成,炳然。陰氣初起,陽氣將虧。丙象人肩。
丙五行之中屬火,代表夏天,方位為南方。夏天大自然的樹木已經充分舒展開瞭,陽氣大盛,因此講萬物炳然可觀。不過盛極必衰,陽極生陰,所以此時陽氣將衰,陰氣初起。
丙代表人的肩部。
丁
夏時萬物皆丁實。象形。丁承丙,象人心。
丁五行之中也屬火,代表夏天,方位為南方。丁在丙之後,此時大自然的植物都變得非常壯實、強大。丁也是象形字。
丁代表人的心。
戊
中宮也。象六甲五龍相拘絞也。戊承丁,象人脅。
十天幹中戊己兩幹代表中间位置的具體位置。六甲指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五龍指五行,戊的字形像六甲五龍纏繞在一起。
戊代表人的胸脅。
己
中宮也。象萬物辟藏詘形也。己承戊,象人腹。
己屬土,居中间位置之位。字形上象征萬物曲形避藏的模樣。
己代表人的腹部。
庚
位西方,象秋時萬物庚庚有實也。庚承己,象人臍。
庚屬金,為秋天,代表西方。萬物由夏至秋,經歷成熟的蛻變,有更新之義,萬物秀實新成。
庚代表人的肚臍。
辛
秋時萬物成而孰;金剛,味辛,辛痛即泣出。象人股。
辛也屬金,為秋天,代表西方,為萬物成熟之時。五味中代表辛辣的味道,後引申為艱辛之義。
辛代表人的大腿。
壬
位北方也。陰極陽生,故《易》曰:“龍戰於野”。戰者,接也。象人脛。
壬五行屬水,代表冬季,方位為北方。冬季寒冷之極,也是陽氣生發的時刻,這樣的狀況在《周易•坤卦》“龍戰於野”此句話中提到過。
壬象征人的小腿。
癸
冬時,水土平,可揆度也。象水從四方流入地中之形。癸承壬,象人足。
癸五行也屬水,代表冬季,方位為北方。字形上看,癸代表四方之水匯聚於此。
癸象征人的足部。
六:十天幹指的是什麼 十天幹解釋
1。十天幹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幹被比喻成樹幹,十個符號意味著宇宙萬物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盛而衰的全過程。天幹地支之含義,在《史記》、《漢書》中均有部分記錄載入。
2。在我國古代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之為“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瞭幹支紀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幹地支在中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