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間天幹地支紀年法(古時候天幹地支紀年法排序)
一:幹支紀年法
近日,抖音上的此句話火瞭,由於yiqing的作用與影響。其中 乙亥年末,庚子年初 就是古代人們的幹支紀年法。筆者對古代人們的智力無比的有興趣,所以來好好探討一下幹支紀年法的源頭及發展。
根本上來說,幹支計年法是我們的祖先對宇宙天體運動及星球對地球萬物作用與影響的關系的匯總,以人類順應自然規律,利用自然規律,從而掌控人的命數。
來說古代人們認為天幹是下面十個,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夫幹猶木之幹,強而為陽;支猶木之枝,弱而為陰。因此一般甲、乙、丙、丁、戊為陽,己、庚、辛、壬、癸為陰。
地支一共是十二個,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這裡普通人都明白知道,這裡預示的是12生肖。也是古代人們用來計時的標準。
幹支紀年法最早是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幹支紀年。從此幹支紀年固定下來,並一直延續至今未再混亂。那麼幹支紀年法怎麼算呢?為啥2023年是庚子年呢?
依照古代人們天幹地支之排佈,有下面的組合:
以天幹為開頭,地支為續,通過計算,10和12的最小公倍數為60,所以以60年作為一個輪回。
那麼怎樣準確的知道依照幹支紀年法,某一年的年份呢?
公元前
年幹=8-N(N﹤8)或8-N+10(N≧8),N=年號除以10的餘數=年號個位數。
年支=10-N(N<10)或10-N+12(N≧10),N=年號除以12的餘數。
公元後
年幹=N-3(N>3)或N-3+10(N≤3),N=年號除以10的餘數=年號個位數。
年支=N-3(N>3)或N-3+12(N≤3),N=年號除以12的餘數。
打比方說2023年是什麼年份?
10-3=7。因此我們正數天幹之第七位,得到 庚 。
緊接著計算地支,2023除以12的餘數是4。4-3=1。所以得到地支之第1個數為 子 。
從上面的計算可得到2023年為庚子年。
那麼1993年是什麼年份?
3-3+10 = 10,所以天幹為 葵
地支即是屬相生肖,屬相為雞,所以得到地支為 酉 。當然計算也一樣,1993除以12的餘數是1,1-3+12=10。所以得到 酉 。
天幹地支固然目前愈來愈少人提起,不過在許多歷史書上都可以看見其身影,打比方說 辛醜條約 , 戊戌變法 等等。我認為,此刻人太盲從於西方文化,不太註重本人的文化傳統。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肯定是有許多智慧可以學習的。
二:天幹地支紀年法的順序是什麼?
天幹地支紀年法是中國一種守舊的紀年方法。六十年為一個循環。
其中天幹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計十個;地支是指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12個(與屬相相配合最好記憶)。
天幹地支紀年法從天幹之第1個和地支之第1個開始,其所有順序如下:
1、 甲子 2、乙醜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醜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二十四。丁亥 25、戊子 26、己醜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醜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醜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此刻這個紀年法在日歷中還和陰歷結合使用。
三:天幹地支紀年法怎樣計算?
十天幹,十二地支,60一個甲子,減3除60就ok瞭。。。
以1894年為例
(1894-3)/60=31、5、。。。。。。天幹10個一輪回,所以天幹就為甲
地支12個一輪回,所以地支就為午。
1894就為甲午年。。。
高中老師就講過啦。。。。
四:歲陰的幹支紀年
在中國,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使用的是幹支紀年法,即把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分別組合起來,共配成六十組,用來預示年、月、日的次序,循環往復,循環使用。
幹支紀年萌芽於西漢,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後期。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幹支紀年。可是,其實也就是說是類似的太歲紀年,用太歲所在位置來紀年,幹支隻是用以預示十二辰(把黃道附一周天分為十二等分);木星(太歲)11、862年繞天一周,所以太歲約86年會多走過一辰,這叫做“超辰”。在顓頊歷上,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歲在丙子,太初歷用超辰法改變為丁醜。漢成帝末年,由劉歆重新編訂的三統歷又把太初元年改變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從乙酉改變為丙戌。而東漢的歷學者沒用超辰法。所以太歲紀年和幹支紀年從太始二年表面一樣。
幹支紀年,一個周期的第1年為“甲子”(如黃巾起義口號為“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第2年為“乙醜”,依此類推,60年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瞭重復使用,循環往復,循環下去。如1864年為農歷甲子年,60年後的19二十四年同為農歷甲子年;1865年為農歷乙醜年,1925年同為農歷乙醜年,依次類推。
農歷以正月初一為一年之開始,而幹支歷則以立春為一年之開始。
年上起月的歌訣,《五虎遁月歌》:甲己之年丙作初,乙庚之歲戊為頭,丙辛歲首從庚起,丁壬壬位順流行,若問戊癸何方法,甲寅之上好推求。
五:天幹地支紀年法快速計算法
天幹地支紀年法快速計算法:用公元紀年數減3,除以10(無論商數)所得餘數,就是天幹所相應的位數。
天幹算法:用公元紀年數減3,除以10(無論商數)所得餘數,就是天幹所相應的位數。
地支算法:用公元紀年數減3,除以12(無論商數)所得餘數,就是地支所相應的位數;天幹: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幹地支紀年法,源於中國。中國自古便有十天幹與十二地支,簡稱“幹支”,取意於樹木的幹和枝。
十天幹即:甲、乙、丙、丁、戊(wù)、己、庚、辛、壬(rén)、癸(guǐ);十二地支即:子、醜、寅、卯(mǎo)、辰、巳(sì)、午、未(wèi)、申、酉(yǒu)、戌(xū)、亥。
歷史發展:
早在公元前2697年,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窺探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
一些學者從中國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湯王以下所有帝王之名字中,探究十天幹中的字已被用於名號這有現象。鄭文光在所著《中國天文學源流》一書中認為,十天幹追溯於我國古代伏羲和“生十日”的神話傳說,是十進位法概念在紀時中的反映,應當產生於漁獵時代的原始社會。
“十二地支”則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話傳說演變而來,產生於殷商之前,後逐漸演變為十二辰。所以,鄭文光推斷:“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創作。”陳遵媯在《中國天文學史》中指出,“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幹支產生瞭”。
六:天幹地支紀年法怎樣計算?
十天幹,十二地支,60一個甲子,減3除60就ok瞭。。。
以1894年為例
(1894-3)/60=31、5、。。。。。。天幹10個一輪回,所以天幹就為甲
地支12個一輪回,所以地支就為午。
1894就為甲午年。。。
高中老師就講過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