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號天幹地支對應表天幹甲子五行(如何依據天幹地支算年號)
一:天幹地支五行對應表 十二地支五行口訣訣竅表
引讀:對於我國八卦算命有所瞭解的都明白知道,八字必看五行,此外,五行還普遍用於中醫、堪輿、命理、相術和占卜等方面,從專業角度來說,地支共有十二位,單陽偶陰兩分開,那麼,我們對天幹地支五行對應表瞭解嗎?接下來由我們就來整理一下十二地支五行口訣訣竅表。
天幹地支五行對應表
五行天幹地支:
木:甲乙 寅卯辰
火:丙丁 巳午未
土:戊己 辰戌醜未
金:庚辛 申酉戌
水:壬癸 亥子醜
天幹地支是什麼
1。天幹
十天幹: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天幹陰陽:甲丙戊庚壬為陽性,乙丁己辛癸為陰性;
天幹五行:甲木、乙木、丙火、丁火、戊土、己土、庚金、辛金、壬水、癸水;
天幹代表的季節及方位:春季甲乙東方木,夏季丙丁南方火;秋季庚辛西方金,冬季壬癸北方水;戊己中间位置四季土。
2。地支
十二地支: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十二地支陰陽: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十二地支五行:寅卯木、巳午火、申酉金、亥子水、醜未辰戌土。
天幹地支之作用
考古發現,在商朝後期帝王帝乙時的一塊甲骨上,刻有完整的60甲子,或許是那個時候的日歷。這也說明在商朝時已經開始使用幹支紀日瞭。依據考證,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曾發生一次日食。這是中國使用幹支紀日的比較確切的證據。而使用皇帝年號紀年那麼是漢武帝時期建元年號。
幹支法在咱們國傢古時候一直使用,從未間斷。因此對研究歷史非常有用處,十分容易精密推算歷史時間。
天幹地支五行屬性
陰陽五行為我國古代的一種哲學概念,是古代人們認識自然的一種樸素的唯物觀,既然世界萬物皆有陰陽五行,那麼天幹地支之陰陽屬性也不能例外:
十大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天幹陰陽:甲、丙、戊、庚、壬為陽幹;乙、丁、己、辛、癸稱為陰幹。
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地支陰陽:子、寅、辰、午、申、戌屬陽;醜、卯、巳、未、酉、亥屬陰。
二:天幹地支對應數字
天幹地支對應數字
天幹地支和五行各代表那個數字如:1234567890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
甲對應一,乙對應二,。。。。以此類推,癸對應十。
子對應一,醜對應二。。。以此類推,亥對應十二。
至於因素,可以去看十天幹生旺死絕表。
這幾個一言兩語不可道清。建議多看易學的書。如邵偉華。這本書的基礎知識講得不錯。
奇門可看張志春的等。
在天幹地支中,己相應的是數字幾9。6。5
在梅花易數裡,年用天幹地支怎麼預示,打比方說說2023年,用幹支怎麼預示,相應的數字是幾?例2023、12、二十四13:00:
陰歷乙未年十一月十四午時【羊年】戊子月甲戌日起卦:未年8數,午時7數。
上卦為:(年+月+日)÷8,取餘數。即:(8+11+14)÷8,餘數1,則乾卦:為天。五行屬性為金。代表天,也代表金屬或具有金屬性質的東西。
下卦為:(年+月+日+時)÷8,取餘數。即:(8+11+14+7)÷8,此處無餘數,坤卦:為地,五行屬性為土。代表地、大地,也代表具有土性的東西。。
動爻數為:(年+月+日+時)÷6,取餘數。即:(8+11+14+7)÷6,餘數不為0。
此卦為:上卦為乾坤,下卦為坤,動爻為陰爻。
天幹數,地支數,月理數相應的數字是哪些?郭敦榮回答:
公歷年號與幹支紀年年號的換算關系
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任癸
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順號123456789101112
屬象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幹支紀年紀日法,天幹與地支按順序依次組合,60種組合順次一循環。
公歷年號與幹支紀年年號的換算關系:
(公元年數-3)/10……餘數――天幹之順次,
(公元年數-3)/12……餘數――地支之順次;
按同餘式組預示為:
公元年數-3≡天幹序數(mod10),
公元年數-3≡地支序數(mod12)。
如公元4年為甲子年:
4-3≡1(甲)(mod10),
4-3≡1(子)(mod12)。
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
1894-3≡1(甲)(mod10),
1894-3≡7(午)(mod12)。
公元1911年辛亥剪掉鞭子(武昌起義)。
1911-3≡8(辛)(mod10),
1911-3≡12(亥)(mod12)。
天幹地支紀年法60年一循環。
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任癸
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順號123456789101112
1―――2―――3――4――5―――6――7―――8――9――10―
甲子乙醜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任申癸酉
11――12――13――14――15――16―17――18――19――20―
甲戌乙亥丙子丁醜戊寅己卯庚辰辛巳任午癸未
21――22――23――二十四――25――26―27――28――29――30―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醜庚寅辛卯任辰癸巳
31――32――33――34――35――36―37――38――39――40―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醜任寅癸卯
41――42――43――44――45――46―47――48――49――50―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任子癸醜
51――52――53――54――55――56―57――58――59――60―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任戌癸亥
甲子年、月、日的參照值:
甲子年――公元4年、1984年;
甲子月――公元2013年12月――陰歷癸巳年11月;
甲子日――公元2023年4月12日――陰歷丙申年3月(任辰月)6日。
某甲子年+(33-1)=某丙申年,
如1984年(甲子年)+(33-1)年=2023年(丙申年)。
月,日的精密推算法類同。
公元2023年6月21日,陰歷5月17日(丙申年甲午月甲戌日),夏至,
甲戌日+(7-1)日=庚辰日,21+6=27,17+6=23,
因 此,公元2023年6月27日,陰歷5月23日(丙申年甲午月庚辰日),這是夏至後的第。。。。。。餘下全文>>
天幹地支中甲子為啥對應數字是4這個是天幹地支紀年的方式方法:first of all給每個天幹、地支一個編號,從頭以4開始依照順序排下去,天幹10後接1,地支12後接一、
天幹:甲4。乙5。丙6。丁7。戊8。己9。庚10。辛1。壬2。癸3
地支:子4。醜5。寅6。卯7。辰8。巳9。午10。未11。申12。酉1。戌2。亥3
以公元年的尾數在天幹中找出對應該尾數的天幹,再將公元紀年除以12,用除不盡的餘數在地支中查出對應該餘數的地支,如此便獲得瞭公元紀年的天幹地支紀年。如2003年,其尾數為3,相應的天幹為“癸”;以12除2003得166,餘數是11,相應的地支為未。於是2003年的天幹地支紀年為“癸未”年
天幹地支紀年法所用代號數字有何根據天幹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
地支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地支又對應12生肖。
年份的根據似乎是按2000多年前的一個甲子年來算的,甲子乙醜依次一直排到今天六十年一輪回。
假如要算2023年是什麼年或是其他任何一年,你僅需要記住你的出生年或者是任意一個甲子年,就能夠開始計算瞭,網上那些什麼年分減三緊接著除以十或六十什麼的皆不是非常準(不曉得是還是不是我太笨瞭看不懂)
打比方說我記住1990年天幹地支為庚午,那麼俺就可以依據這個庚午來算2023年,(1990年這個庚午就是從2000多年前六十年一輪回慢慢轉過來的,我們不必去研究瞭,隻要記住近日幾十年的某一年就行瞭)
算法很簡單
first of all算天幹,大傢都清楚天幹為十個,那麼每隔十年就會輪轉一次,1990年天幹為庚,故此我們就知道200020102023、。。。。。每隔十年的天幹都為庚年,其餘的年分天幹就很明朗瞭,1990為庚,按順序1991就是辛,1992壬93為癸,。。。96為丙,2023天幹就是丙瞭。
地支其實也就是說也差不多,但地支為十二年一輪轉,所以1990地支為午,加12等於2002年,再加12為,2026、。。2038等等等依次類推每隔12年都為午。
大傢都清楚年地支為午,按順序2023年就是+2,午加兩位是什麼,我們看地支12位順序就知道瞭,是申。
天幹加地支就是年分的代號瞭,為丙申,2023年是丙申年,我們還知十二地支對應12生肖裡有個申猴酉雞,申對猴,那麼2023年就是猴年瞭。
有瞭這種算法就不比去背什麼六十甲子歌訣瞭,60甲子歌訣就是依據如此的方式組合起來的,每六十年循環一次。
下面是復制過來的經典甲子五行所屬歌
甲子乙醜海中金
丙寅丁卯爐中火
戊辰己巳大林木
庚午辛未路旁土
壬申癸酉劍鋒金
甲戌乙亥山頭火
丙子丁醜間下水
戊寅己卯城頭土
庚辰辛巳白蠟金
壬午癸未楊柳木
甲申乙酉泉中水
丙戌丁亥屋上土
戊子己醜霹靂火
庚寅辛卯松柏木
壬申癸己長流水
甲午乙未沙中金
丙申丁酉山下火
戊戌己亥平地木
庚子辛醜壁上土
壬寅癸卯金泊金
甲辰乙巳伏燈火
丙午丁未大河水
戊申己酉大驛土
戊戌辛亥釵穿金
壬巳癸醜桑石木
甲寅乙卯大溪水
丙辰丁巳沙中土
戊午己未天上火
庚申辛酉石榴木
壬戌癸亥大海水
天幹地支如何算天幹地支簡稱“幹支”,取義於樹木的幹和枝天幹有十:甲、乙、丙、丁、戊(wù)、己、庚、辛、壬(rén)、癸(guǐ);地支十二:子、醜、寅、卯(mǎo)、辰(chén)、巳(sì)、午、未(wèi)、申、酉(yǒu)、戌(xū)、亥。天幹地支組合成如下六十個計時序號,作為紀年、月、日、時的名稱,叫“幹支紀年法”。60甲子順序1~10甲子乙醜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11~20甲戌乙亥丙子丁醜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21~30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醜庚寅辛卯壬辰癸巳31~40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醜壬寅癸卯41~50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醜51~60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用60甲子依次紀年,六十年一個循環。幹支紀年法的新一年由立春開始,2009年之立春是二月四日,所以2009年2月4日立春之後才是己醜年,在此之前應是戊子年。公元紀年的一年以立春為界前後分屬不同的天幹地支紀年,這一點不熟悉的人容易搞錯,應特別註意和提防。與公元紀年的換算第1種算法:怎樣將公元紀年換算成幹支紀年:不同資料算法有所差別,有的給出公式,但根本上是一回事。這裡介紹一種簡易直觀的算法。first of all給每個天幹、地支一個編號,從頭以4開始循序排下去,天幹10後接1,。地支12後接一、天幹:甲4。乙5。丙6。丁7。戊8。己9。庚10。辛1。壬2。癸3地支:子4。醜5。寅6。卯7。辰8。巳9。午10。未11。申12。酉1。戌2。亥3以公元年的尾數在天幹中找出對應該尾數的天幹,再將公元紀年除以12,用除不盡的餘數在地支中查出對應該餘數的地支,如此便獲得瞭公元紀年的天幹地支紀年。如2003年,其尾數為3,相應的天幹為“癸”;以12除2003得166,餘數是11,相應的地支為未。於是2003年的天幹地支紀年為“癸未”年。註意和提防這是指2003年立春之後,立春之前應是“壬午”年。趙達先生在“祭文”中指出的時間是“癸未清明”,清明是立春後來的第4個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所以趙先生說歲在癸未,而非壬午。第2種算法:1、天幹算法:用公元紀年數減3,除以10(無論商數)所得餘數,就是天幹所相應的位數;2、地支算法:用公元紀年數減3,除以12(無論商數)所得餘數,就是地支所相應的位數;天幹: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例1、我們以2010年為例;天幹算法:2010-3=2007,2007/10=200餘7,7對應天幹第7位是庚,即天幹為庚;地支算法:2010-3=2007,2007/12=167餘3,3對應地支第三位是寅,即地支為寅;綜上公元2010是用天幹地支紀年為庚寅年。為使各位信任此算法,本人再舉一例來說明:例2、我們再以1987年為例;天幹算法:1987-3=1984,1984/10=198餘4,4對應天幹第四位是丁,即天幹為丁;地支算法:1987-3=1984,1984/12=165餘4,4對應地支第四位是卯,即地支為卯;綜上公元1987是用天幹地支紀年為丁卯年。第3種算法:first of all,將天幹、地支編號如下:天幹。。。。。。餘下全文>>
三:明朝年號的天幹地支紀年對照
關於明朝前期的劃分,有學者認為是從洪武時期至正統六年(1368年——1441年),亦有學者習慣以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做為前中期的界限。
1。洪武年間 洪武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公元13681369137013711372137313741375幹支戊申 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醜甲寅乙卯洪武九年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公元13761377137813791380138113821383幹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洪武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二十三年24年公元13841385138613871388138913901391幹支甲子乙醜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洪武二十五年二十六年二十七年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三十年三十一年 公元1392139313941395139613971398 幹支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醜戊寅 2。建文年間 建文 元年二年三年四年公元1399140014011402幹支己卯庚辰辛巳壬午3。永樂年間 永樂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公元14031404140514061407140814091410幹支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醜庚寅永樂九年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公元14111412141314141415141614171418幹支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永樂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公元141914211422142314二十四幹支己亥庚子辛醜壬寅癸卯甲辰4。洪熙年間
洪熙元年,乙巳年,公元1425年。
5。宣德年間 宣德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九年十年公元1426142714281429143014311432143314341435幹支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醜甲寅乙卯6。正統年間 正統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公元14361437143814391440144114421443幹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正統九年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公元144414451446144714481449幹支甲子乙醜丙寅丁卯戊辰己巳 安宗弘光朝:
崇禎十七年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繼位,次年改為弘光元年。弘光元年五月為清軍所俘。《明史 神宗諸子傳》記錄載入:(崇禎十六年)秋七月,由崧襲封,帝親擇宮中寶玉帶賜之。明年三月,京師失守,由崧與潞王常淓俱避賊至淮安。四月鳳陽總督馬士英等迎崧入南京。五月庚寅,稱監國。壬寅自立於南京,號弘光 。
紹宗隆武朝:
弘光元年閏六月二十七日,朱聿鍵於福州稱帝,宣佈從七月初一起改弘光元年為隆武元年。改福建佈政司稱福京,改福州行在為天興府。隆武二年八月,南明重臣鄭芝龍拒不發兵,以致清軍長驅直入福京,不久帝於汀州被俘,旋即絕食殉國。《明史 太祖諸子傳》記錄載入:(弘光元年五月)南安伯鄭芝龍、巡撫都禦使張肯堂與禮部尚書黃道周等定議,奉王監國。閏六月丁未,遂立於福州,號隆武,改福州為天興府 。
文宗紹武朝:
隆武帝殉國後,時為唐王的朱聿
四:十二地支對應月份
十二地支對應月份
十二天幹地支月份是如何看的?寅月立春―驚蟄雨水正月2月丙寅月戊寅月庚寅月壬寅月甲寅月
卯月驚蟄―清明春分二月3月丁卯月己卯月辛卯月癸卯月乙卯月
辰月清明―立夏谷雨三月4月戊辰月庚辰月壬辰月甲辰月丙辰月
巳月立夏―芒種小滿四月5月己巳月辛巳月癸巳月乙巳月丁巳月
午月芒種―小暑夏至五月6月庚午月壬午月甲午月丙午月戊午月
未月小暑―立秋大暑六月7月辛未月癸未月乙未月丁未月己未月申月立秋―白露處暑七月8月壬申月甲申月丙申月戊申月庚申月
酉月白露―寒露秋分八月9月癸酉月乙酉月丁酉月己酉月辛酉月
戌月寒露―立冬霜降九月10月甲戌月丙戌月戊戌月庚戌月壬戌月
亥月立冬―大雪小雪十月11月乙亥月丁亥月己亥月辛亥月癸亥月
子月大雪―小寒冬至十一月12月丙子月戊子月庚子月壬子月甲子月
醜月小寒―立春大寒十二月1月丁醜月己醜月辛醜月癸醜月乙醜月
十二地支之對應月份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醜正、2。3。4。5。6。七、八、九、十、十一月、臘月寅、卯、辰是陰歷正二三月春季,春季萬物發芽滋生,三合會為木巳、午、未是陰歷四五六月夏季,夏季萬物開花茂盛天氣熾熱,三合會為火申、酉、戌是陰歷七八九月秋季,秋季萬物成熟,肅殺,三合會為金亥、子、醜是陰歷十十一臘月冬,冬季萬物收藏,歸於地下,冰雪覆蓋地面,三合會為水
十二地支還對應著陰歷月份,子對應采用幹支方法紀年月,就是八字的月份是用十二地支預示,八字的月份是依照24節氣劃分。簡單說,十二地支不與陰歷月份一一對應。八字月份劃分簡單方法:依照陽歷每個月有二個節氣,前一個是“節”,後一個是“氣、中氣”。八字月份就是依照前一個“節”劃分的。月份數字等於陽歷月份數字減去一。立春是年份、正月的劃分標志。十二地支與八字月份關系:寅,正月;卯,二月;辰,三月;巳,四月;午,五月;未,六月;申,七月;酉,八月;戌,九月;亥,十月;子,十一月;醜,十二月。
十二地支對應月將是什麼以地支計月:
春木:
農歷正月,寒冬未盡,白雪茫茫,光禿禿的山野中很少有動物出入,餓虎便從山林中鉆出來尋食。虎的吼叫聲傳遍四野,給人們深刻的印象,由此就把這個月定為“虎月(寅月)”。
農歷二月份,春暖花開,向陽的小草鉆出地皮,兔子便開始活躍。人們又把這個月定為“兔月”。卯;
以此而論,農歷三月多霧,神龍忽現。辰;
夏火:
農歷四月天暖,蟄蛇出洞。巳;
農歷五月草長,人歡馬叫。午;
農歷六月草茂,羊群遍野。未;
秋金:農歷七月果熟,猴子口福。申;
農歷八月中秋,殺雞喝酒。酉;
農歷九月秋收,防盜要狗。戌;
冬水:
農歷十月秋涼,肥豬滿圈。亥;
農歷十一月下雪,屋內多鼠患。子;
農歷十二月北風吹,老牛把棚歸。醜!!!
2023年十二地支對應月份南,樂
陰歷十二個月有還是沒有天幹地支之名稱?幹支紀年在中國古代立法中屬於陽歷,即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一年進行紀年。每一年之立春是一年的開始,叫作“歲首”。同樣,幹支紀月也是陽歷歷法,每一年十二個月,以幹支來預示,從立春到驚蟄為第1個月份(地支寅月),從驚蟄到清明為第2個月份(地支卯月),如此等等。我國以月亮圍繞圓缺為周期進行紀年的立法,叫作農歷;月亮一圓一缺為一月,以數字來預示,每一年也並 不是總十二個月,一般三年會多出一個潤月。
幹支紀月是以24節氣為紀月歷法,與農歷立法並不要緊。幹支紀月與陰歷月也沒有直接相呼應之關系,一般歷法書上所註明的陰歷幾月對應幹支幾月,隻是大約對應,並 不是整個月都是,和前面的公元紀年和幹支紀年的相似。
幹支紀月的地支是如此的,從立春到驚蟄為寅月,其餘月份依照地支類推。每一年的第1個月份的天幹需要依據當年年份的天幹來決定。若遇甲或己的年份,第1個月份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第1個月份為戊寅;丙或辛之年第1個月份為庚寅,丁或壬之年第1個月份為壬寅,戊或癸之年第1個月份為甲寅。按照第1個月份之幹支,其餘月份按幹支精密推算。有歌訣為證: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歲戊為頭;丙辛必定尋庚起,丁壬壬位順行流;更有戊癸何方覓,甲寅之上好追求。
下表是地支紀月時相應的時間段、中氣、近似陰歷月份、近似陽歷月份、以及年天幹和月地支構成的月幹支:
因為幹支紀月精密推算起來較為麻煩,因此除非星相先生精密推算生辰八字和選擇良辰吉日,很少有人使用,幹支紀月也沒有普及。
天幹地支計年份月份和日期怎樣定的?天幹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窺探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幹,及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互相配合成60甲子用為紀歷之符號。我國歷法以月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29、5306天)為一月,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365、二十四19天)為一年,為使一年的平均天數與回歸年的天數相符,設置閏月。據記錄載入,西元前六世紀中國開始采用十九年七閏月法協調農歷和陽歷。天幹地支,是過去人建歷法時,為瞭方便做60進位而設出的符號。對古時候的中國人來講,天幹地支之存在,就好像阿拉伯數字般的單純,而且後來更開始把這幾個符號運用在地圖、方位及時間(時間軸與空間軸)上,因此這些數字被賦於之義就愈來愈多瞭。古代人們(一說黃帝)觀測朔望月,發現兩個朔望月約是59天的概念。12個朔望月大致上是354天多(與一個回歸年的長度相近似),古代人們所以就獲得瞭一年有12個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記法(十天幹),產生陰陽合歷,發展出如今的天幹地支;較為成熟時或許應該是在夏商周這些朝代。天幹地支簡稱幹支,是夏歷中用以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歷法用天幹、地支編排年號和日期,天幹共十個字,因此又稱為「十幹」,其排列順序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個字,排列順序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幹,乙、丁、己、辛、癸為陰幹。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支。以一個幹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幹在前,地支在後,天幹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幹對陽支,陰幹對陰支(陽幹不配陰支,陰幹不配陽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稱為“60甲子”或”花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60甲子循環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天幹地支這共二十二個的符號錯綜有序,充滿圓融性與規律性。它顯示瞭大自然運行的規律,即時(時間)空(方位)互動,和「陰」與「陽」的效果結果。中國歷法蘊含瞭陰陽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運化的規律。年:每個幹支為一年,六十個幹後,又從頭算起,循環往復,循環不息。由甲子開始,滿六十年稱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稱為幹支紀年法。月:正月是由寅開始,每一個月的地支永恒不變,緊接著依次與天幹組合;由第1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從甲子月到癸亥月,共60甲子,剛好五年。日:由甲子日開始,按順序先後排列,六十日剛好是一個幹支的周期。時:由甲子時開始,但記時的地支永恒不變,每一天十二個時辰。1、甲子2、乙醜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醜15、戊寅16、己卯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21、甲申22、乙酉23、丙戌二十四。丁亥25、戊子26、己醜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醜39、任寅40。癸卯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醜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己55、戊午56、己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幹支紀年法如甲子為第1年,乙醜為第2年,丙寅為第3年……六十年為一周。一周完瞭,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始,循環下去。例如1929年是陰歷己巳年,1930年是陰歷庚午年……到1989年又是陰歷己巳年。我們在日歷上看見的。。。。。。餘下全文>>
如何用十天幹十二地支預示年份,知道月份,日,和時的最好瞭。十二地支之生肖――
子屬相為鼠醜屬相為牛寅屬相為虎卯屬相為兔辰屬相為龍巳屬相為蛇
午屬相為馬未屬相為羊申屬相為猴酉屬丁戌屬相為狗亥屬相為豬
一鼠,二牛,三虎,四兔,五龍,六蛇,
七馬,八羊,九猴,十雞,十一狗,十二豬。
寅為正月――立春~~驚蟄。
卯為二月――驚蟄~~清明。
辰為三月――清明~~立夏。
巳為四月――立夏~~芒種。
午為五月――芒種~~小暑。
未為六月――小暑~~立秋。
申為七月――立秋~~白露。
酉為八月――白露~~寒露。
戍為九月――寒露~~立冬。
亥為十月――立冬~~大雪。
子為十一月――大雪~~小寒。
醜為十二月――小寒~~立春。
日:
由天幹和地支組合而成,具體的日子則需要查詢萬年歷,舉例如下:
陰歷2012年2月12日為甲子,13日為乙醜,14日為丙寅,15日為丁卯,16日為戊辰,17日為己巳,18日為庚午,19日為辛未,20日為壬申,21日為癸酉,22日為甲戌,23日為乙亥……依次排列。由天幹和地支組合而成,具體的日子則需要查詢萬年歷。
命理十二時辰
子1――23半夜11點~~次日凌晨l點
醜1――3凌晨1點~~3點
寅3――5早晨3點~~5點
卯5――7早晨5點~~7點
辰7――9上午7點~~9點
巳9――11上午9點~~1l點
午11――13中午11點~~13點
未13――15下午13點~~3點
申15――17下午15點~~5點
酉17――19傍晚5點~~7點
戌19――21夜晚7點~~9點
亥21――23夜晚9點~~11點
月的幹支如何算精密推算年幹支、月幹支、日元支的方式方法
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總稱為“十天幹”。又分為5陽幹,5陰幹
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總稱為“十二地支,又分為6陽支,6陰支
甲為天幹的始,子為地支的始,天幹在上,地支在下,甲子相合,乙醜相合,其餘順次相合,就叫“甲子”。古時候就是以甲子來紀年、紀月、紀日。
天幹數為十,陰陽相合是五,地支數為十二,陰陽相合是六,天幹周轉六次,地支周轉五次,合為60甲子之數,所以又叫“60甲子”。
甲子周期表:
甲子乙醜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醜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醜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醜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醜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算法思想:
甲子組合的規律是按幹支原有的順序,五個陽幹與六個陽支相配,五個陰幹與六個陰支配,結果便構成瞭六十個幹支(或叫甲子)組合,為甲子一周。觀測上表可以發現,天幹與地支之結合是順序向下進行的,形成一個循環,直到天幹周轉六次,地支周轉五次。
有瞭甲子周期表,用天幹地支紀年、紀月、紀日就方便多瞭。
年幹支精密推算法
中國很早就用幹支紀年,並且沿用到現在。有人把第1個甲子年定在公元前2696年,與公元相比較,公元4年的天幹地支正所謂陰歷甲子年,因而將公元數減去3,再除以60(六十花甲子周期數),剩下的餘數,可以 使用60甲子表序數表查出公元該年的天幹地支。其公式為:
(所求年數-3)/60=商。。。餘數(年幹支序數)
假如餘數等於0,則幹支序數加上60。
比如:求公元1983年的陰歷幹支年紀:(1983-3)/60=30。。。0,則0+60=60(幹支序數),查表為癸亥年。
月幹支精密推算法:
年的天幹為甲或已時,則正月的天幹為丙;
年的天幹為乙或庚時,則正月的天幹為戊;
年的天幹為丙或辛時,則正月的天幹為庚;
年的天幹為丁或壬時,則正月的天幹為壬;
年的天幹為戊或癸時,則正月的天幹為甲。
first of all精密推算出該年陰歷正月的天幹,其餘月份可按天幹順序號類推。該年正月的天幹序號的計算為:取公元年份除以5的餘數減2後乘以2再減一、當該數為負數時加10
例:求公元1991年(陰歷辛未年)正月的天幹:1991/5=398餘1,正月的天幹序號數(1-2)X2-1=-3,因該數是負數則加10得7,即天幹序號7總結出陰歷辛未年正月天幹為庚,正月幹支為庚寅。二月為辛卯,三月為壬辰,餘類推
日元支精密推算法
因為陰歷月的大小沒有一定的規律可循,這就使精密推算陰歷日期的紀日元支不能用一個簡單容易的方法來實現。於是,陰歷日期的紀日元支相對較好的精密推算辦法是借助於歷表
。。。。。。餘下全文>>
每一年的十二地支從那個月開始數?寅月開始數
幹支紀月法
先確定地支:以冬至所在月份為子月,以此類推。遇見閏月則采用上個月份的地支。亥定地支後,下來核實確定天幹: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二月是丁卯,三月是戊辰,類推;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為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為甲寅。正月之幹支知道瞭,其餘月可按60甲子的序推知。目前,中國民間對幹支紀月起始日的確定存在分歧,共有兩種觀念。一種是以24節氣中的單數節氣(即“非中氣”)作為每月的起點;另一種是以朔日(即數字紀月每月的初一日)作為起點,遇閏月則與上月用同一幹支紀月。以2001年(辛巳年)為例,公歷2月4日立春,3月5日驚蟄;1月二十四日是正月初一,2月23日是二月初一。按第1種觀念,則庚寅月從2001年2月4日開始,辛卯月從2001年3月5日開始;按第2種觀念,則庚寅月從2001年1月二十四日開始,辛卯月從2001年2月23日開始。
五:明朝年號的天幹地支紀年對照
關於明朝前期的劃分,有學者認為是從洪武時期至正統六年(1368年——1441年),亦有學者習慣以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做為前中期的界限。
1。洪武年間 洪武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公元13681369137013711372137313741375幹支戊申 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醜甲寅乙卯洪武九年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公元13761377137813791380138113821383幹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洪武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二十三年24年公元13841385138613871388138913901391幹支甲子乙醜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洪武二十五年二十六年二十七年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三十年三十一年 公元1392139313941395139613971398 幹支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醜戊寅 2。建文年間 建文 元年二年三年四年公元1399140014011402幹支己卯庚辰辛巳壬午3。永樂年間 永樂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公元14031404140514061407140814091410幹支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醜庚寅永樂九年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公元14111412141314141415141614171418幹支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永樂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公元141914211422142314二十四幹支己亥庚子辛醜壬寅癸卯甲辰4。洪熙年間
洪熙元年,乙巳年,公元1425年。
5。宣德年間 宣德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九年十年公元1426142714281429143014311432143314341435幹支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醜甲寅乙卯6。正統年間 正統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公元14361437143814391440144114421443幹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正統九年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公元144414451446144714481449幹支甲子乙醜丙寅丁卯戊辰己巳 安宗弘光朝:
崇禎十七年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繼位,次年改為弘光元年。弘光元年五月為清軍所俘。《明史 神宗諸子傳》記錄載入:(崇禎十六年)秋七月,由崧襲封,帝親擇宮中寶玉帶賜之。明年三月,京師失守,由崧與潞王常淓俱避賊至淮安。四月鳳陽總督馬士英等迎崧入南京。五月庚寅,稱監國。壬寅自立於南京,號弘光 。
紹宗隆武朝:
弘光元年閏六月二十七日,朱聿鍵於福州稱帝,宣佈從七月初一起改弘光元年為隆武元年。改福建佈政司稱福京,改福州行在為天興府。隆武二年八月,南明重臣鄭芝龍拒不發兵,以致清軍長驅直入福京,不久帝於汀州被俘,旋即絕食殉國。《明史 太祖諸子傳》記錄載入:(弘光元年五月)南安伯鄭芝龍、巡撫都禦使張肯堂與禮部尚書黃道周等定議,奉王監國。閏六月丁未,遂立於福州,號隆武,改福州為天興府 。
文宗紹武朝:
隆武帝殉國後,時為唐王的朱聿
六:天幹地支與年份的換算,天幹地支之年份
天幹地支與年份的換算
幹支紀法是誰發明的? 這始終都是一個謎,據考古發現,在商朝後期已有60甲子的使用,這也說明在商朝時已經開始使用幹支紀日瞭。古代人們用天幹地支來預示年、月、日、時,天幹地支之組成形成瞭古時候紀年歷法。
天幹共有十個(十天幹)
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地支共有十二個(十二地支)
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稱為十二地支
天幹地支計算
1。年幹支計算公元後年份的口訣訣竅是:
“公元年數先減三,除10餘數為天幹,基數改用12除,餘數便是地支年”。
以2010年為例,年份減3得基數2007,除以10得餘數7,對查天幹次序(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得”庚“,
再將基數2007除以12得餘數是3,再循環對查地支次序(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得”寅“,
故2010年為庚寅年。(若得0可理解為1之前即12)
心愛的可以加 ,每一天皆有精彩。
上面便是與天幹地支與年份的換算有關的內容,是關於天幹地支之共享。看完天幹地支之年份後,希望這幫助到大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