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風水命理

五行學說和陰陽之間的聯系(五行和陰陽之間的聯系)

风水大全 風水命理 02-02

陰陽五行學說的關系

陰陽學說主要說明事物對立雙方的互相依存、互相消長和互相轉化的關系;五行學說是用事物屬性的五行歸類及生克乘侮規律,以說明事物的屬性和事物之間的相互之關聯聯系。在中醫學裡,二者皆以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為其物質基礎;都是從宏觀自然現象(包括)人體的變化規律,用取象比類的方式方法,來分析、研究、解釋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及人體內外的各種關系,並指導臨床辨證與治療。

陰陽五行學說的互補展現在哪?

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哲學中的一種重要思想,認為宇宙萬物都由陰陽兩種對立但相互依存、互為補充的力量所構成,而五行則是陰陽相互轉化的前提和基礎。以下是陰陽五行學說的互補展現:

1、 陰陽互補:陰陽相互依存、互為補充。陰和陽是兩個對立的極端,但彼此之間卻具有互補的特征。例如,陰陽之間相互制約、相互促進,這種相互作用可以使事物達到相對的平衡和穩定。

2、 五行互補:五行之間互相依存、互相轉化。在五行學說中,金、木、水、火、土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構成瞭萬物的生生不息的循環。例如,水能生木、木能制土,土能生金、金能制水,互相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制約,保持著大自然的平衡。

總的來說,陰陽五行學說的互補展現在裡邊 的五行和陰陽之間,他們都由相互對立的兩個元素所構成,並且相互依存、互為補充。這種相互依存和互補的關系,使得宇宙萬物得以發展和進化。

中醫一氣,陰陽,五行三種學說的關系

一、氣、陰陽、五行的關系氣、陰陽、五行都是我國傳統哲學的重要領域。氣在與陰陽、五行的縱橫聯結中,構成廠氣——陰陽——五行的邏輯結構系統,形成瞭我國傳統哲學自己一身的特征。(1)氣與陰陽氣是物質實體,是構成宇宙天體以及世間萬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氣領域肯定瞭物質世界的統一性。陰陽是氣的兩種固有屬性。按陰陽分,則全地球的氣可分為陰氣和陽氣兩類。陰陽又是氣本身內在的矛盾要素。陰氣和陽氣又各具陰陽對立要素,相互滲透,相互作用,構成瞭氣的矛盾統一體。一氣分為陰陽,陰陽統一於氣。“氣有陰陽”(《正蒙·神化》),“一物兩體,氣也”(《正蒙·參兩》),“氣有陰陽,屈伸相感之無窮,故神之應也無窮”(《正蒙·乾稱》)。氣是一,萬物本原為一氣,但一氣分陰陽,氣有陰陽為兩,兩存在於一之中,表現為對立的兩個方面,“一”指對立雙方的統一。作為宇宙本原的氣是陰陽對立的統一物,物質世界在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下,不斷地運動變化。“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兩體者,虛實也,動靜也,聚散也,清濁也,其究一而已”(《橫渠易說·說卦》)。虛實、動靜、聚散、清濁等是對立兩方面的具體表現,也是一氣之陰陽的具體內涵。這種陰陽對立的雙方,共同組成氣的統一體,它們是一切運動變化的源泉,從而建立起對立統一的氣一元的物質概念。(2)氣與五行氣是世界的本原,“天地間一氣耳。氣之清而強者為火,清而弱者為水;濁而沉者為土,濁而浮者為木,濁而實者為金,皆一氣之清濁而流派為五也。一氣分五行,而五行又各有五行’’,“五可還一,一可攝五,譬之一樹……各不同形,實總一根菱”(《百子全書·叔苴子內篇·卷一》)。五行同一氣,一氣合五行。《雲笈七箋》吸收瞭陰陽五行思想,依據“元氣本一,化生有萬”的論理,闡述瞭氣與五行的關系,謂:“一含五氣,為水、為火、為木、為金、為土”,“元氣分而為五行,五行歸於一氣”。《白虎通·卷二》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言行者,欲言為天行氣的意思也”,意即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元素是由氣的運動變化而成的。如是,將五行多元物質結構概念統一於氣一元論的單一的物質概念之中。(3)陰陽與五行我國古代哲學認為:“天降陽,地出陰,陰陽合而生五行”(《李覯《刪定易圖序論一》》。即五行本原於陰陽之氣,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五行。“陰變陽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佈,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禦纂性理精義·卷一》)。“陰陽之為五行,有分來講之者,如木火陽而金水陰也;有合來講之者,如木之甲,火之丙,土之戊,金之庚,水之壬皆陽,而乙丁己辛癸皆陰也。以此推之健順,五常之理可見”(《禦纂情理精義·卷十》)。即太極生陰陽,陰陽化五行。就五行之陰陽言,木火屬陽而金水土屬陰,而在五行中又各具陰陽,木之甲、火之丙、土之戊、金之庚、水之壬為陽,而木之乙、火之丁、土之己、金之辛、水之癸為陰。世界本原一氣,氣之動靜而為陰陽,氣為陰陽之體,陰陽為氣之用。陰陽合和化生五行。所謂“有太極則一動一靜而兩儀分,有陰陽則一變一合而五行具”(《禦纂性理精義·卷一》)。也就是說,“本是一氣,分來講之曰陰陽,又就陰陽中細分之則為五行。五氣即二氣,二氣即一氣”(吳澄《吳文正公集·答人問性理》)。一氣分陰陽,陰陽生五行,陰陽五行均為氣之消息變化。二、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的關系氣、五行和陰陽,均為我國古代唯物主義哲學關於世界的物質構成的哲學領域,屬於世界本原的物質概念。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是中國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是我國傳統文化認識世界的本質看法和方法,展現瞭中國人民專有的智慧和才能。氣一元論、陰陽五行學說滲透到醫學范疇後,促進瞭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並貫徹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其中,氣一元論作為一種自然觀,奠定瞭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石,假如說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全部學說都是建立在氣一元論基礎之上的,也並不為過。而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作為方法論,則構築瞭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既各有所指和特點,又相互關聯。(1)氣一元論氣一元論認為,氣是不斷地運動著的物質實體,是世界萬事萬物的本原(或本體),為宇宙天體和世間萬物統一的物質基礎。運動是氣的本質特性,陰陽是氣的固有屬性,氣是陰陽的矛盾統一體,氣的勝復作用即陰陽的矛盾運動是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源泉,氣聚而成形,散而為氣,形(有形)與氣(無形)及其相互轉化是物質世界存在和運動的基本形式。物質世界是一個不斷地發生著氣的升降出入的氣化運動的world世界。氣分而為陰陽,陰陽合而生五行,而在五行中復有陰陽。就世界的本原來講,作為一種自然觀,氣一元論是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基礎。“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是天地自然之氣合乎規律的產物。人體就是一個不斷地發生著升降出入的氣化運動的機體。人體的氣可分為陰氣和陽氣兩類。陰陽勻平,命日平人。生命過程就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運動的結果。人體的臟腑形體官竅等各個部分,又可按五行分為心、肺、脾、肝、腎等五個系統。在五行中復有五行和陰陽。機體就是這樣聯系密切、錯綜復雜的巨系統。(2)陰陽學說陰陽是在氣一元論的物質概念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具有深刻辯證性質的氣本體論的概念。陰陽學說對世界本原的認識從屬於氣一元論,不但具有自然觀的特點,而且更具有方法論的性質。氣一元論註重分析世界萬物產生的本原,認為氣是世間萬物的無限多樣性的統一的物質基礎,以氣之聚散來說明有形與無形之間的內在聯系,強調事物的產生和消滅隻是氣的存在形式的轉化,堅持瞭宇宙萬物的形態多樣性和物質統一性,著重回答哲學“本體論”的問題。而陰陽學說則註重研究氣自己一身運動的源泉和規律,認為氣,一物兩體,是陰陽矛盾的統一體。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是氣自己一身運動的源泉和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本質原因。用“一分為二”的辯證看法闡述相關事物或事物內部兩個方面存在著的相互對立互根、消長轉化和協調平衡。在氣一元論基礎上,展現瞭樸素的對立統一觀念。認為整個宇宙是一個陰陽相反相成的對立統一體,陰陽的對立統一是世間萬物運動變化的總規律。人體內部以及人與自然也是一個陰陽對立統一體。陰陽對立理論用來分析人體健康和疾病的矛盾,闡明生命運動的本質規律。陰陽學說在本體論上雖根於氣一元論,但在方法論上更具辯證法思想,進一步發展瞭我國傳統哲學。氣的觀念和陰陽矛盾的觀念有機地結合,從而建立起對立統一的氣一元論物質概念。(3)五行學說五行學說對世界本原的認識也從屬於氣一元論,不但具有自然觀的特點,更具有樸素的普遍系統論性質。五行學說對宇宙本原的認識側重於世界的物質構成,認為木、火、土、金、水是構成世界萬物的物質元素,與氣一元論主要說明世界的物質本原不同。五行學說用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勝復規律,來說明自然界萬事萬物整體動態平衡性,視五行為宇宙的普遍規律,以五行為基礎闡述事物之間生克制化、乘侮勝復的相互之關聯聯系。由氣而生成的世間萬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行結構系統所組成的整體,賴五行結構系統之間的生克制化、乘侮勝復機制,維持大自然的整體動態平衡。人體是一個以五臟為中心的五行結構系統所組成的有機整體。人與環境也是一個有機整體。中醫學應用五行學說,從系統結構看法分析瞭人體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之間的有機聯系,以及人體與外界的統一,論證瞭人體是一個統一整體的整體觀念。五行生克乘侮勝復的調節機制,是人體臟腑經絡結構系統保持相對穩定和動態平衡的緣故。故曰:“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類經圖翼·運氣》),必須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運行不息,相反相成。“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素問·五運行大論》)。“有勝之氣,其必來復也”(《素問·至真要大論》)。“微者復微,甚者復甚,氣之常也”(《素問·五常政大論》)。氣有陰陽,陰陽合而生五行,陰陽和五行結合而化生萬物。五行系統結構的矛盾運動是宇宙的普遍規律,也是生命運動的普遍規律。陰陽五行的矛盾運動是人體之氣運動的具體表現,是人體臟腑經絡的運動規律,是生命���動的普遍規律。也就是說,氣一元論與陰陽五行學說相比較,更具“本體論”性質,旨在說明世間萬物的物質統一性,人之生死,全在乎氣。陰陽五行學說更具方法論特征。

簡述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之間的聯系

這三個學說是一種層層遞進的關系

所謂氣,指一切無形的,不斷運動的物質。所謂神,即人的活力之源,氣中之粹。

氣周流運轉,乃化陰陽。凡是運動著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於陽;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屬於陰。

陰陽相互作用,乃生五行,北水,南火,東木,西金,中土,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所構成的,在解釋人的生命活動時,以五行特性歸類五臟、五體、五志等,來闡述五行間的相生相克、制化與勝復的關系,從而對五臟的生理功能與相互之關聯聯系、病理變化有瞭更進一步的瞭解,並進一步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陰陽五行說指什麼?

陰陽五行說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對我國古代的學術和平時生活都產生瞭一定的作用與影響。例如,古代人們起名都要註意和提防五行協調齊全。

實際上,陰陽五行說可分為陰陽說與五行說,兩者相輔相成,五行說必合陰陽,陰陽說必兼五行。

陰陽學說早在夏朝就已形成,它認為陰陽兩種相反之氣是世間萬物的根源。陰陽相合,萬物生長,在天形成風、雲、雷、雨各種自然氣象,在地形成河海、山川等大地形體,在方位則是東、西、南、北四方,在氣候則為春、夏、秋、冬四季。

五行學說也是中國古代人民創造的一種哲學思想,它以平時生活的五種物質:金、木、水、火、土作為構成宇宙萬物及各種自然現象變化的基礎。這五類物質各有不同屬性,如木有生長發育之性;火有熾熱、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實之性;金有肅殺、收斂之性;水有寒涼、滋潤之性。五行學說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質納入這五大類的范圍。

陰陽五行理論是什麼?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哲學思想。陰陽源於我國古代的哲學思想,認為萬物皆有陰陽兩個對立面,以陰陽來解釋大自然的各種現象,例如天是陽,地是陰;日是陽,月是陰。陰陽的對立和統一,是萬物發展的源泉。凡是旺盛、運動、強壯、外向、功能性的,均屬陽;相反,凡是寧靜、寒冷、抑制、內在、物質性的,均屬陰。“陽”代表積極進取的一面,“陰”代表消極退守的一面。陰和陽之間的矛盾作用,推動瞭萬事萬物的形成和發展,從而產生瞭幹變萬化的world世界。而且任何事物進展到一定程度,會“物極必反”,向相反的方向轉化。醫學傢運用這種思想。借以分析、歸納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尋求戰勝疾病的診斷、治療途徑,就逐漸發展壯大成瞭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它作為一種指導思想,滲透在中醫理論體系裡,是中醫學最精粹的部分之一,用來解釋人體生理現象及病理變化的規律。

簡單來說,陰是指人體實質的物質,即體液,包括血液、津液、淚水、鼻水、內分泌液,甚至男性的精液。至於陽,則指人體非實質的物質,即身體的機能和氣。

陰陽協調,則健健康康;陰陽失調,則百病叢生。

正如《內經·陰陽應象大論》所說:陰陽金科玉律是貫通天地自然的普遍規律。是一切運動變化的源泉,是生長衰亡的緣故,是人們認識和把握萬事萬物的本質方法和準繩。所以治病也就必須抓住這個根本。

《內經》依據陰陽矛盾金科玉律,結合那個時候我國天文、歷法、氣象、地理、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的最高成就。對醫學范疇中的很多問題都作瞭充分的論述,打比方說:

從解剖的角度認為:男是陽,女是陰;背是陽,腹是陰;外是陽,內是陰;腑是陽,臟是陰等等。

從生理的角度認為:氣是陽,血是陰;動是陽。靜是陰等等。

在病理上認為:一旦陰陽失去平衡,就會產生疾病。無論疾病如何復雜,歸納起來不外是陰陽偏勝偏衰兩種傾向,就是說陰勝就陽病,陽盛就陰病,陽氣勝就熱,陰氣勝就寒。而且這種偏勝偏衰進展到一定程度,還會出現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的反常現象。也就是說,陰陽平衡是人體健康的必要條件。所以《內經·生氣通天論》說:陰平陽秘,精氣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在診斷上提出瞭根本原則,就是“察色按脈,先別陰陽”。意思是務必要全面地瞭解人體各方面的情形,緊接著抓住陰陽這個綱進行分析,以便判斷疾病是表證、熱證、實證(陽證),還是裡證、寒證、虛證(陰證)。

在治療上也提出瞭陽病治陰,陰病治陽的基本金科玉律。謹慎地診察病證的陰陽偏勝偏衰,而後加以治療,讓人體達到陰陽平衡。

也就是說,陰陽學說講的不是具體的生理、病理知識,而是用以指點人們碩士理、病理的一種思想方法。

五行學說和陰陽學說一樣,本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樸素唯物主義的哲學思想。古時候的五行學說著重是用來說明宇宙間各種事物之間的相互關聯以及運動變化規律。醫學上一直繼承這一學說的合理因素,主要用來說明人體生理和病理現象跟外在環境各種因素的相互聯系,以及人體內部各器官之間相互資生和相互制約的關系。

要弄懂五行,first of all要明 白“五行歸類”。所謂“五行”,原指的是水、木、金、火、土五種平時生活中常見的物質。因為這五種物質各具有不同屬性,後來人們就把凡具有相同屬性的事物歸於一類。打比方說,木行的特性是生發、柔和。春季草木萌生,出現瞭一種生發條暢的氣象。因而春五行之中就屬木行。同樣,因為肝臟性喜條達舒暢,意味著春和木的特性,於是肝五行之中也屬於木湖天春色行。又因為中醫學上認為肝和膽是表裡關系。而肝又開竅於目,所以膽和目五行之中也屬於木行。所以,凡是和木的特點相關的春、肝、膽、目等等就都歸在本行裡。這樣擴展開去,萬事萬物就都可以按五行歸為五大類。這裡隻是舉出瞭五行歸類的一小部分,繁衍開去還不錯舉出很多。五行歸類表明,人體各部分之間以及人體和自然之間有復雜的內在聯系。

其次還要明 白五行生克關系。“生”,含有滋生助長之義,“克”,含有制約、阻抑之義。以五臟為例,依照五行歸類,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相生的關系:火是土之母,土是金之母,金是水之母,水是木之母,木是火之母。相克的關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在多數情況下,相生中寓有相克,同時相克中又寓有相生。為此,生和克的相互作用、相互協調,就保證瞭人體內部器官運動的相對平衡。一旦這種正常的生克關系遭到破壞,一臟有病,就會牽連其他臟器受害。

應該指出,中醫的五行學說是古時候醫學傢在科學技術十分落後的條件下,對於人體和自然環境以及人體內部器官相互之關聯聯系的一種概括性理解,這種在五行生克思想指導下提出來的五臟疾病轉變的論理,對後來中醫的發展起瞭很大的推動作用。漢代張仲景就依據這種思想提出瞭“上工治未病”(上工,高明醫生之義)的重要看法,他說:“肝臟有瞭病變,就如果想到肝病可以作用與影響到脾臟,就應當先治脾。”後世的很多醫傢又在張仲景的基礎上充分應用五行生克的道理,創造瞭很多治療經驗。如此刻我們往往學到的“滋腎水以涵肝木”、“壯腎水以制陽光”、“扶土抑木”等治療原則,這幾個經驗幫助我們解決瞭不少疑難病癥。從這個意義上說,五行學說的運籌使用是我國醫學史上的一個重要成就。

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最主要的內容是:啟示人們從整體方面去把握整個大自然的運動規律,並從這個高度上去認識人的生命運動規律和它跟自然界運動規律的具體聯系,這正所謂整個中醫理論的精髓。中醫陰陽五行學說得對和合理性(這是主要的方面),不但為幾千年中醫發展所證明,而且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隨著現代思維科學的發展,愈來愈顯得深刻和豐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