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魁上上簽求解鄉試生員會試(媽祖靈簽亞魁上上簽解義)
一:天後宮解簽
就是好簽,特別好的簽。
上上簽 求事事成
略解:多做孝順之事,天必疇謝,所以gaoguan後路可求,但不可脫離孝道。
二:貴州的歷史上的名人
趙旭:
(1812-1866),字石知,號曉峰,清朝貴州桐梓縣人。幼年喪父,青年時代隨其叔至山東騰縣祖父官署居住。先後遊學吳楚,閱歷學識極富。回桐梓後,曾九次鄉試不第。長期居傢課讀,與"西南世儒"鄭珍、莫友芝情誼深邃。曾任桐梓、荔波教諭。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任荔波縣教諭時,以實績加翰林院孔目銜兼署都勻府教授。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農民起義軍攻破荔波縣城,旭受重傷後投江死。趙旭博學多才,關心桑梓的文化事業,曾采訪桐梓掌故,編成《桐鑒》6卷、《被桐鑒》1卷、又編成《桐梓耆舊詩抄》1卷、《桐梓藝文志》4卷、《文學爾雅註》1卷、《琴鶴堂先澤拾遺》1卷、《蜀碧補遺》6卷。趙旭畢生的主要成就是詩歌創作。著有《播川詩抄》8卷,選詩500餘首。又有《播川全集》50集。畢生坎坷,長期居住在農村,對貧苦農民的活法較瞭解。他寫的詩,多反映貧苦老百姓的疾苦,同情勞動人民的苦難,大膽揭露清軍的腐敗的社會的黑暗。語言樸質無華,通暢明快,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
范興榮
(1786-1848),字仲華,號三一溪漁人。貴州普安州(今盤縣)人。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舉人。道光初年,大挑一等,授知縣。歷官山東文登,湖北黃岡等知縣,後升武昌府同知兼權江夏縣事(治今武昌)。任未滿,以"江堤誤"去職歸裡。著有《環溪草堂詩文集》、《望益文課》、《僻字便覽》、《啖影集》等。
龔德敏,字紹武,貴州盤縣水塘人。參加過民國史上具有劃時代相同的護國、靖國、北伐、抗日諸次戰爭。在唐繼堯將軍麾下,他先後擔任營長效命前驅。抗戰中,先後擔任國民剪掉鞭子軍58軍新十一師師副官長、三十一團團長、新十一師師附、軍務處處長、三十團團長。錦江冬季攻勢中,他創下瞭在抗戰中的初步功勛,得到瞭上峰傳令嘉獎,民國三二年國慶又因戰功獲得甲等乙種獎章。長衡會戰中,瀏陽文傢市一役,他沉重指揮,穩定瞭戰局。克泗汾的壯舉,更為長衡會戰生色不少,上峰特給四等雲摩勛章乙座。他畢業於雲南講武堂第十一期,資格很老。58軍整編為58師時任新十一旅少將副旅長;後任少將師長、副軍長職務。解放後,因病在貴陽病逝。
中國剪掉鞭子先烈貴州“鐵嘴”王若飛
王若飛,1896年生,貴州省安順縣人,中國早期的剪掉鞭子傢、傢。1919年5月,參加“五·四”運動,10月赴法國勤工儉學。1992年,在法國加入中國。1923年,到蘇聯莫斯科東方勞動大學學習。1925年春回國,參加第2次勞動大會之後,便到河南從事黨的領導工作。
1925年5月下旬,zhong gong中间位置依據李大釗與國民二軍軍長胡景翼商定的計劃,派王若飛到河南幫助國民二軍開辦軍官學校。6月初,王若飛到達開封,後又到鄭州,住在那個時候京漢、隴海鐵路總工會南邊的小巷裡。6月7日,鄭州召開群眾大會,聲援滬案,王若飛以全國總工會代表的身份參增大會並發表瞭演講,後因為胡景翼病故,繼任國民二軍軍長的嶽維峻丟棄瞭開辦軍校的計劃,因此,王若飛即以中间位置特派員的身份留在河南,做地方黨的工作。不久,黨中间位置為加速河南黨的建設和發展,又派來一批骨幹。王若飛團結各地來的同志,把建立和發展各級黨團組織作為首要任務。為瞭實現全省黨組織的統一領導,他first of all把鄭州原黨支部改造建設為“zhong gong鄭州地方執行委員會”,管轄開封、洛陽、焦作、彰德、衛輝、信陽以及京漢鐵路和豫豐紗廠八個黨支部,並很快建立起瞭中原地區最早的三個地委。王若飛對共青團的建設也極其關註,並很快建起瞭鄭州等六個支部。後因為王若飛等人認真貫徹瞭黨的四次代表大會精神,使河南的黨、團組織得到較快發展。幾個月之內,黨團員人數增添瞭10倍。
1925年下半年,黨提出瞭凡有條件的地區要開辦黨校,培訓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骨幹分子的要求。那個時候,河南雖不具備辦黨校的條件,但王若飛等同志,仍積極籌劃,開辦黨訓班,宣傳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他不顧工作操勞,親自撰寫講義,給學員授課。這類黨訓班,他先後在開封、鄭州、杞縣等地辦過多期,為我黨造就瞭一大批人才。
王若飛在鄭期間,積極領導瞭工人的反帝愛國運動。那個時候,鄭州是河南產業工人比較集中的地方之一,王若飛尤其對鄭州青年工人的組織工作十分註重和重視,相繼派出得力骨幹到鐵路、紗廠做組織工作,並大力發展青年工作入團,1925年8月7日,豫豐紗廠在黨團組織的領導下,組織全廠4000多人集會,反對資本傢的殘酷剝削,要求增添工資。他們在京漢鐵路總工會的大力支援下,堅持罷工鬥爭,取得瞭鬥爭的勝利。1925年下半年,已是豫陜區黨委書記的王若飛,在積極組織鄭州地區工人反帝鬥爭的並 且,還有力地組織領導瞭焦作煤礦工人的罷工鬥爭,使這次罷工鬥爭長達八個月之久,最終工人提出來的條件全部實現,罷工取得瞭勝利。王若飛同志審時度勢,抓住工人運動高漲的有利時機,於1925年9月18日,在鄭州成立瞭河南省總工會,從而把整個河南的工人隊伍組織起來瞭,使中原地區工人階級的反帝愛國運動有瞭可靠的組織保證。
積極組織農民反對封建軍閥的鬥爭,是王若飛同志在鄭期間的又一突出貢獻。1925年夏,王若飛一到河南,便積極沉浸於農運之中。他把滎陽、信陽、杞縣作為全省農運的試點,先後派出員肖人鵠、戴培源、唐士奎等赴滎陽加強領導,很快成立瞭黨團組織,使滎陽的農運得到勇猛的發展。不久,滎陽縣農民協會成立,由八戶農民增添到兩千多戶。隨後王若飛又派人到滎陽匯總經驗、組建農民自衛軍、辦農民夜校,並且將其經驗推廣到其他各地,為後來配合北伐軍進入河南,消滅封建軍閥奠定瞭有力的基礎。
1926年初,吳佩孚聯合張作霖,向國民軍發動進攻,駐河南的國民二軍被迫退出河南,使河南再次陷入吳佩孚的統治之下。剪掉鞭子形勢急轉直下,黨、團組織又轉入地下狀態。1926年3月,王若飛離豫赴滬,擔任zhong gong中间位置秘書長。王若飛在豫工作9個多月,歷盡艱難,從宣傳馬列、組建黨團組織到開展工運、農運,都作出瞭顯著的成績,那個時候黨中间位置認為,王若飛在河南所主持的工作,“都已達到相當的成功。”
1927年7月,王若飛任江蘇省委書記。不久,赴莫斯科參加zhong gong駐共產國際代表團。1931年7月奉命回國,10月到達包頭,被國民黨抓捕入獄。1937年4月,由黨組織營救出獄。後任ba路軍總部聯絡部長、副參謀長,zhong gong中间位置秘書長,zhong gong中间位置黨務研究室主任等職。1945年8月,隨悟 真 網006、悟 真 網016赴重慶談判。《雙十協定》簽定後,留在重慶繼續談判。1946年4月8日,乘飛機回延安,途中飛機失事,不幸殉職,時年五十歲。
貴州歷史上的名人:水族人民的好兒子——鄧恩銘
鄧恩銘,也叫作恩明,字仲堯,貴州荔波人,1901年生,水族。五四運動爆發後,鄧恩銘積極響應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組織學生參加罷課運動。1920年11月,他與王盡美等組織勵新學會,介紹俄國十月剪掉鞭子,抨擊社會現狀。1921年春,鄧恩銘參與發起建立濟南的早期組織。同年7月,鄧恩銘與王盡美代表山東早期組織,赴上海出席中國第1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後回濟南建立zhong gong山東區支部,任支部委員。1928年12月,鄧恩銘在濟南被捕。反動派殘酷地將他殺死
三:求解簽文
感覺這個簽文有一些地方不太合理有拼湊的痕跡,非常晦澀。我來試著從字面上解釋一下吧:
取得營謀誰可知,通行天地些人無
投身巖下銅烏居,須是還他大老公
誰又知道應該怎麼樣謀劃(這一世的)營生之道呢?能順風順水通行天地之間人本就少有。
若要投身在那巖下銅烏的所在,還須是環繞在真君子大老公的周圍吧。
第1句中“營”“謀”在古文中皆有謀略之意,故取瞭今義來解釋。
第2句中“些”取瞭古文中“少”之義,“無”作為句末語氣詞不譯。
第3句開始,就覺得按字面譯頗為困惑瞭,由於“銅烏”本是東漢時期著名科學工作者張衡發明的測定風向的器具--相風烏。據《三輔黃圖》記錄載入:“長安宮南有靈臺……上有渾儀,張衡所制。又有相風銅烏,遇風乃動。”《觀象玩占》一書說:“凡候風必於高平遠暢之地,立五大竿。於竿首作盤,上作三足烏,兩足連上外立,一足系下內轉,風來則轉,回首向之,烏口銜花,花施則占之。”,由這幾個可知“銅烏”是應安裝在高平遠暢之處的,而簽文中的“巖下”就頗使人費解瞭。
第4句:坦白說我拿捏不準“還”在這裡的解釋是因該取古意的“返回”還是“環繞”。是說我們應該返回大老公的坦蕩胸襟呢,還是說應該環繞在真君子大老公的周圍借助他
簽詩講的是唐朝“仁貴遇主”的典故。唐朝李世民皇帝時的征東大將薛仁貴,神武勇敢。初年不得志,三次投軍不被重用,隻任火頭軍(廚師),打仗有功勞也是由張土貴女婿何忠憲冒領。後李世民在夢中得見薛仁貴,及至世民被蓋蘇文追殺,仁貴及時出現救瞭世民(唐太宗)。後幾經磨難,仁貴才看到太宗皇帝。
投身巖下銅鳥居,須是還他大老公;取得營謀誰可知,通行天地此人無
解簽人告知這是上上簽 是求平安的
希望對你有用
希望能解決您的問題。
四:清朝時考生如果想進士及第必須通過幾級考試?
清代士人在應科舉以求功名的路上,要經過考取生員、考取舉人和考取進士這三個步驟。在這一過程中,要經過數次考試。確言之,清代各式科舉考試可以歸入生員考試、舉人考試和進士考試等三個系列。在這三個系列中,秀才系列和舉人系列的考試均與“學政”這一官職有關。
清代的學政是中间位置派往各省管理教導和科舉事務的官員,其制源於宋代。宋代曾置提舉學事司,掌一路州縣之學政,並巡察所部儒師之優劣、士子之勤惰。明代除在各省設置佈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之外,還分設各式道員,其中有一種以按察司僉事提督學校的道員,稱提學道,一般由京朝官簡任。這種制度在清代繼續沿用,雍正後統稱 “欽命提督某省學政”,一般稱“學政”。學政多由朝廷在翰林院、詹事府官員中選任,由其他京官選任者也帶翰林院編修或檢討銜;因為學政還兼有在派往省份考試武生的職責,因而又加提督銜。清代的學政三年一任,逢子、卯、午、酉鄉試之年的八月簡放,其基本任務有三個:第1是主持“院試”(詳下文),錄取各府、州、縣學的生員;第2是主持各地檢驗生員學業的“歲考”;第3是主持作為鄉試預備考試的“科考”。學政系朝廷使節,不受督撫節制,地位很高。下面將科舉制度中生員、舉人和進士三個系列的考試流程做一個大體的敘述:
(1)生員(秀才)系列的考試。
童生考取生員須經本縣、本府(或本直隸州、廳)和學政的三級考試:
1、縣試。縣試由州縣官主持,日期多在二月。其流程,童生向本縣衙署的禮房報名,填寫爸媽、祖爸媽、曾祖爸媽三代存、歿、已仕、未仕之履歷;或出具同考五人相互保結,或出具本縣廩生的保結,保其身傢清白,不屬於優倡隸皂之子孫,以及沒有冒籍、匿喪、頂替、假捏姓名等情,緊接著方準應考。縣試一般共考五場,每日一場,黎明前點名入場,即日交卷。第1場為正場,試《四書》文兩篇,五言六韻試貼詩一首;題目、詩、文的寫法都有一定格式和字數限制。第1場錄取者準應府試,其餘各場是否參考聽考生自便。縣試第1者稱縣案首,院試時慣例錄取入學。
2、府試。府試由知府、直隸州知州、直隸廳同知主持,日期多在四月。因故未參加縣試者,可於府試前補試一場,亦可參加府試。其他報名、具保、場次、考試內容等與縣試相同。第1場錄取者即準應院試,其餘各場是否參考聽考生自便。府試第1名稱府案首,院試時慣例錄取入學。
3、院試由學政主持。各省學政在三年任期內兩次巡回各地,稱按臨,主持生員的歲考和科考;與此並 且,進行童生的院試。因故未參加府試以及縣試、府試均未參加者,均可經補考後參加院試。院試報名、結保、考試內容等與縣、府試同,惟正場之前加試經古一場,考試解經、史論、詩賦等。院試場規較嚴。入場由學政親自點名,認保、派保的廩生排立學政座旁,如有冒考、頂替者,查出究辦;此外互保的五名童生還須相互洞察,如有容隱包庇,五人連坐。考生入場攜帶考籃,內裝筆墨食物。為防止夾帶,要進行嚴格的搜檢,甚至要解發、袒衣,連鞋襪、文具也要檢查,不許攜帶片紙隻字進入考場。點名入場後,考場即封門,禁止出入。為防止考官徇情,試卷彌封糊名。院試錄取的新生須填寫親供,書年齡、籍貫、三代以及身高相貌特點,由各州縣學官出具印結,匯報學政。學政於大堂召集新生行簪花禮,緊接著分撥縣、州、府學學習。留縣者稱縣學生員,撥府者稱府學生員。各府、州、縣奉到學政發下的新生名單後,即通知新生定期穿戴雀頂藍袍,齊集官署大堂設宴簪花;緊接著在府、州、縣官的帶領下,前往孔廟謁聖,再至學宮拜謁本學學官。從此以後即開始入學學習。
學政按臨各地,除主持童生入學考試外,還負有整頓學風、檢察生員品行和考察生員學業等責任。為此,他還須主持以下活動: 科舉考生雕像
1、觀風、謁廟和放告。學政按臨一地後,常常first of all擬出經解、策、論、詩、賦等題目,令生員和童生選作,有時也就近到書院考試生童。這幾個活動旨在考察各地文化習俗,稱觀風。院試進行之前一日,學政著朝服謁文廟,在大成殿階下行三跪九叩禮;禮畢升明倫堂,由學官宣讀朝廷頒佈的旨在規范士子品行的《臥碑文》和《聖諭廣訓》,諸生肅立環聽;從此以後,由生員掣簽講書,各講《四書》一章。講書結束後,依據察訪結果對品行學業優劣生員當眾予以獎罰;緊接著查看文廟圍墻,倘有破損,即令修理。謁文廟後學政回府州縣官署放告,即準人民申訴冤屈,控告不法文武生員、貢生、監生。控狀無關學校者不予受理,交當地知府處理。貢生、監生和文武生員犯法,其情節輕者懲戒,重者斥革。
2、歲考。學政到任後第1年按臨各地,在主持院試之前對生員進行考試,旨在檢查其學習情況,府、州、縣學的附生、增生、廩生均須參加,稱歲考。歲考實行“六等黜陟法”,即將考試成績評定為六等,依據成績對生員的身份進行黜陟,如增生、附生補為廩生,廩生降為增生、附生等。此外,對成績考列5。六等者,還有青衣和發社兩種懲黜。著藍衫本為生員身份的代表象征,“青衣”處分即便被懲生員改著青杉,曰“青衣”;“發社”即由縣學降入鄉社學;最嚴重的處分是革黜為民。
3、科考。科考是鄉試的預選考試,學政到任後第2年進行。成績分三等,其一二等及三等大省前十名、中小省前五名準應鄉試。除科考外,旨在選送參加鄉試人員的考試還有生員、貢生、監生的“錄科”和“錄遺”。所謂錄科,即科考成績三等未獲得參加鄉試資格者、因故未參加科考者以及在籍監生、蔭生、官生、貢生因名不列於本地學宮而不參加科試者,皆須於鄉試之年七月由學政考試錄科,方能送考;錄科各省有定額。所謂錄遺,即經錄科考試仍未能獲取參加鄉試資格者以及未參加錄科考試者,可以再參加一次考試,錄取者也準其鄉試。有一部分人員,可以不經科考、錄科、錄遺而直接取得參加鄉試的資格。在這麼多人當中,現任學官準由學政直接送考;在國子監肄業的貢生和監生,由本監官直接送考;正印官胞兄、弟、子、侄中隨官員在任讀書的貢生、監生,準許本官申送參考;學官、州縣佐貳由本任地方官申送參考。
(2)舉人系列的考試,即鄉試。
清代通過鄉試選拔舉人,是取古時候“鄉舉”的意思。“鄉舉”一語見於《周禮》,言鄉大夫向朝廷推舉賢能。漢代察舉制度舉孝廉、舉文學、舉明經有道等,就是鄉舉,無需經過考試。科舉制度建立後,鄉舉須通過考試,因而發展壯大成為鄉試制度。明清士子通過鄉試後,即取得一種永遠性功名 ———舉人,可按科無限期參加禮部會試。
1、鄉試的時間和考試內容。清代鄉試三年一科,逢子、午、卯、酉舉行,稱正科;遇皇帝萬壽、登基等慶典,增添一次,稱恩科。如過慶典之年適逢正科之年,則改是年正科為恩科,原正科改在此前或從此以後一年舉行。《周禮》有三年大比之制,故鄉試之年也叫大比之年。鄉試於八月舉行,亦曰秋闈。鄉試分三場進行。以初九、十2。十五日為正場,考生於每場正場前一日入場,後一日出場。考試內容,順治初年規定第1場考《四書》《五經》,用八股文,謂之制義,也叫制藝、時藝、時文;第2場考論一篇,判五道,詔、誥、表擇作一道;第3場考經、史、時務策五道。乾隆五十二年後,改第1場考《四書》文三篇,五言八韻詩一首;第2場考經文五篇;第3場考策問五道,題問內容為經史、時務、。順天鄉試的《四書》題和貼試詩題由皇帝欽命,其餘考試內容由主考、同考官員命題;各省鄉試均由主考命題。
2、鄉試的參考人員。清代鄉試考場設於順天府和各省。順天鄉試也叫北闈,參考者有兩部分人:一為直隸、奉天、熱河等省區以及滿蒙漢軍的生員和貢生、監生;二為各省的貢生、監生。各省鄉試地點在省城,參考者為本省的生員。
3、鄉試的考場。清代鄉試考場稱貢院。對於貢院的建築結構,清末甲辰(1904年)科進士出身的商衍鎏先生在《清代科舉考試述錄》中有過記述:順天貢院建在京師崇文門內東南角,大門前有一座“天開文運”的牌坊,其他與各省貢院大致相同。各省貢院均建於省城東南,貢院大門上正中懸“貢院”墨字匾額,大門東、西建立兩坊,分別書“明經取士”和“為國求賢”。貢院大門外為東、西兩座轅門,大門分中、左、右三門。進大門後為龍門,門內又平開四門,取《尚書?虞書》 “辟四門”以招賢俊的意思。龍門直進為至公堂,是監臨和外簾官的辦公處所。在龍門和至公堂中間,有一樓高聳,名曰明遠樓,居高臨下,全闈內外形勢一覽無餘。監臨等官員可登樓眺望,稽察士子有無私相往來、執役人員有無代為傳遞之弊。至公堂再往後有一座飛虹橋,過橋即為內簾門。內簾的後部是正副主考和房官辦公閱卷的場所。龍門、明遠樓兩側是士子考試的號舍,號舍自南而北若幹排,每排數十間乃至近百間,順天和某些大省貢院的號舍總數可達萬餘間,中小省亦有數千間。貢院四面圍墻遍插荊棘,四角各有一樓,以為望。考試期間,貢院四周派軍隊分段駐守巡邏。
4、鄉試的場規。清代鄉試場規極嚴,對試前、試後、場內、場外,皆嚴立禁令。對士子夾帶防范尤嚴,進場時進行嚴格搜檢。為防止夾帶,規定士子必須穿拆縫衣服,單層鞋襪,皮衣不得有面,氈毯不得有裡;禁止攜帶木櫃木盒、雙層板凳、裝棉被褥;硯臺不許過厚,筆管須鏤空,蠟臺須空心通底,糕餅餑餑都要切開。嚴禁考官交通囑托,賄賣關節,嚴禁士子與員役協同作弊,違禁者嚴處。1858年,順天鄉試發生舞弊案,主考官、協辦大學士柏被問斬,數十名官員、士子受到包括死刑在內的嚴重處罰。
5、鄉試的考官和閱卷、錄取。
清代鄉試的考官為正副主考,每省各一人(道光後順天鄉試的副主考為三人),負責命題、閱卷、錄取。正副主考均由皇帝欽命簡放,專用翰林進士出身的官員。其中順天鄉試用1。二品大員,其他省用侍郎、內閣學士、翰林院、詹事府和都察院的官員。除正副主考外,各省鄉試還任用同考官幫助閱卷,同考官也稱“房官”,各省8~18人不等。順天鄉試的同考官由禮部會同吏部選用科甲出身的官員擔任,各省鄉試的同考官由擔任鄉試“監臨”的督撫考選,專用鄰省接界三百裡以外的在籍進士、舉人。“監臨”負責監察、總攝考場事務。順天鄉試以順天府尹為漢監臨,任用二三品滿官為滿監臨;各省鄉試以巡撫、總督為監臨。此外,鄉試還設監試、提調、簾官等人員負責管理考場。士子用墨筆作答的原卷稱墨卷,出場交卷後由彌封人員將卷上姓名籍貫彌封。為防考官辨認考生筆跡之弊,將彌封後的墨卷編號交謄錄人員用朱砂謄錄,稱朱卷。朱卷謄畢後,經對讀人員與墨卷校對無誤,分別套封,墨卷存於外簾,將朱卷交內簾閱卷。正副主考批閱各房薦卷,以頭場為主,閱後結合第2三場的情形,互閱商酌,取定中額。放榜之日,按中式朱卷紅號調取墨卷,當眾開封,填寫榜名,放榜公佈。鄉試放榜後各省試卷調禮部復查,稱磨勘。房官未薦之卷和主考未取之卷,皆曰落卷,也須略加批語,試後發給考生。乾隆間,有時令督撫、學政對中式舉人進行復試,嘉慶後成為定制,道光後定赴京復試。
6、鄉試的中額。
清代鄉試中額各省多寡不一,依文風之高下、人口之多寡、丁賦之輕重來定。如乾隆年間共取1200餘名。鄉試正榜取中者稱舉人,此外每正榜五名取副榜一名,也叫副貢。放榜之期在九月,第1名稱解元,順天鄉試的解元例為直隸人。
7、鄉試的放榜。
清代鄉試於九月放榜,多選寅、辰日支,以辰屬相為龍,寅屬相為虎,取龍虎榜之意;又因時值秋季,桂花盛開,因此也稱桂花榜。放榜時,正副主考、監臨、房官、提調、監試等齊集公堂,拆墨卷彌封核實中式者姓名、籍貫;核實後交書吏唱名,唱畢填寫正榜。榜由第6名寫起,末名寫完後再提寫前五名,由第5名倒寫至第1名,謂之“五經魁”。填榜至此,時已入夜,公堂上下燃起巨紅花燭,經魁出於哪一房官即將紅燭一對置於該房官案前,以表榮譽。經魁唱名聲音特高,曰鬧五魁。五經魁填寫完畢後填寫副榜。全榜填寫完畢,將榜文加蓋順天府尹或本省督撫關防,載以黃綢彩廳,在鼓樂儀仗兵丁的護衛下,送到順天府尹署或各省佈政使司署、巡撫署前張掛。發榜第2天,在各省巡撫衙門舉行“鹿鳴宴”,由主考、監臨、學政內外簾官和新科舉人參加。新科舉人謁見主考、監臨、學政、房官,緊接著依次入座開宴,演奏《詩經》中的《鹿鳴》之章,作魁星舞。新科舉人第1名稱解元,第2名稱亞元,第3、4。五名稱經魁,第6名稱亞魁,其餘稱文魁,均由國傢頒給20兩牌坊銀和頂戴衣帽匾額。匾額懸掛傢宅大門之上,門前可以樹立牌坊。新科舉人第2年即可赴京參加禮部會試;會試一科或三科不中,也可以經過吏部的“揀選”或“大挑”就任低級官員。
(3)進士系列的考試,包括會試、復試和殿試。
“進士”一詞,始見於《禮記?王制》,指可以進授爵祿之人,至隋朝開始成為取士科目,後為歷代沿用。清代舉人中式後即取得參加會試的資格,經會試、復試和殿試取中者,稱進士。
1、會試。
清代會試於春季在京師貢院舉行,試期多在三月,因此也稱春試(春闈);因由禮部主持,也稱禮闈。會試每三年一科,逢醜、未、辰、戌年舉行;遇鄉試恩科,翌年之會試即為會試恩科,是年正科或提前或延後一年舉行。會試考試、閱卷、場規和考試內容等基本同於鄉試,惟第1場《四書》三題由皇帝欽命。會試考官於三月簡放,初用內閣六部大員4~7人;咸豐後定制4人,一正總裁,三副總裁,以大學士及翰林進士出身的一二品官員者充任;同考官18人,與主考官同時簡放,用翰林進士出身的實缺京官。清代會試中額各科多寡不同,一般為百餘名或二三百名,最多一科為406名,最少一科為96名。會試四月放榜,中式者稱貢士,其第1名稱會元。
2、復試。
經會試取中的貢士,接著要參加復試。清初貢士本不進行復試,康熙五十一年因發生科場案,會試後進行瞭復試。雍正、乾隆兩朝,復試間行之,至嘉慶初始成為定制,地點在皇宮保和殿。復試考《四書》文一篇,五言八韻詩一首,當天交卷。第2天派閱卷大臣評定成績,分1。2。三等,列等者即準參加殿試。
3、殿試。
殿試於會試放榜一月後舉行,乾隆二十六年定四月廿一日舉行,廿五日傳臚(公佈名次),著為定制。殿試最初在天安門外,順治十四年改在皇宮太和殿東西閣階下,遇風雨時,在太和殿東西兩廡。乾隆五十四年,又改太和殿在保和殿。殿試的內容為時務策一道,由讀卷大臣擬出若幹題,送皇帝欽定圈出,作為試題。殿試試卷的評閱,由皇帝任命讀卷大臣進行(因為殿試在名義上是皇帝作主考,所以稱讀卷而不稱閱卷)。讀卷大臣共8名,first of all由禮部開列大學士及進士出身的尚書、侍郎、左都禦史、左副都禦史、內閣學士的名單,奏請皇帝從中簡派。殿試翌日,讀卷大臣集於文華殿閱卷。其閱卷的推進,將全部試卷平均分給八名讀卷大臣,各自先閱自己所分之卷,緊接著相互輪看,稱轉桌。最終成績的核定一般推首席讀卷大臣進行,外人參加意見。成績評定後,於廿四日向皇帝進呈前十本,欽定名次並公佈引見,稱小傳臚。廿五日在太和殿公佈全部名次,稱傳臚。殿試名次的排列分為三甲,一甲共三名,第1名稱狀元,第2名稱榜眼,第3名稱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幹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幹名,賜同進士出身。殿試傳臚後頒發上諭,一甲第1名授翰林院修撰,第2名、第3名授翰林院編修。 狀元服殿試傳臚典禮十分隆重。清晨,由鑾儀衛在太和殿前設鹵簿法駕,在簷下設中和韶樂,在太和門內設丹陛大樂;由禮部和鴻臚寺在太和殿內東楹和丹陛之上正中設黃案,丹陛之下設雲盤,在午門外設彩亭禦仗鼓樂。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各著朝服在丹陛之下左右序立,新科進士身著朝服,頭戴三枝九葉頂冠,按名次奇偶序立東西丹墀之末。典禮時到,禮部堂官詣乾清門奏請皇帝禮服乘輿,引入太和殿升座。此時,中和韶樂奏隆平樂章;階下鳴鞭三響。鞭用皮制,長一丈餘,司禮者執鞭柄由下飛舞,回旋而上,鞭聲清脆悅耳,響徹雲霄。鳴鞭畢,丹陛大樂奏慶平樂章,讀卷大臣等官員向皇帝行三跪九叩禮。大學士進殿從東楹的黃案上取出黃榜,授給禮部尚書,陳於丹陛正中的黃案之上。這時,丹陛大樂又起奏,鴻臚寺官員引新進士就位,宣讀制誥:“某年某月某日策試天下貢士,第1甲賜進士及第,第2甲賜進士出身,第3甲賜同進士出身。”傳臚官唱第1甲第1名某人,引出班跪於禦道左側;唱第1甲第2名某人,引出班跪於禦道右側稍後;唱第1甲第3名某人,引出班跪於禦道左側再稍後處。緊接著唱第2甲某人等若幹名,第3甲某人等若幹名,不引出班。唱名畢,鼓樂大作,大學士至三品以上各官及新進士均行三跪九叩禮,中和韶樂奏顯平樂章。典禮完畢,皇帝乘輿還宮。禮部尚書用雲盤奉黃榜,置於彩亭之中,在禮樂儀仗下出太和中門至東長安門外,在長安街張掛三日。新進士左出昭德門,右出貞度門,一甲三人隨榜亭由午門正中出。因為丹陛中石隻有皇帝才可以踩踐,所以午門的中路除非皇帝出行從不開啟,殿試傳臚後準許文武一甲進士由此門出,這是連親王宰相也不能享有的隆遇。4、朝考。殿試傳臚後五日,在保和殿舉行進士朝考,以選拔翰林院庶吉士,稱館選。朝考內容為詔、論、疏、詩、賦等形式,前後不一;成績分為1。2。三等。庶吉士的錄取要綜合復試、殿試和朝考三次考試的成績等第,而以朝考成績為主。一般說來,考四數者(即殿試二甲、復試、朝考一等)肯定可以錄取;朝考成績並且也是進士授官的根據。復試、殿試、朝考均註重和重視楷法,書法不好者難取優等。
(4)武科考試。
清代科舉考試除文科外,還有武科,在紫禁城箭樓前廣場舉行。武科中童生考取生員的童試,其縣試、府試略同於文科;其院試每三年舉行一次,於歲試文童考試時舉行武童考試,科試之年不考試武童。武科的童試分內外場,第1、二場為外場,考試馬射、步射、硬弓刀石;第3場為內場,考默寫《武經》,如《孫子》《吳子》《司馬法》《尉繚子》《李靖問對》《黃石公三略》和《薑子牙六韜》等。其中額,府學20名,小州縣7~8名,中等州縣12名,大州縣15名。武科的鄉試和會試俱分為三場。頭場考試馬箭,第2場考試步箭,再考試開硬弓、舞刀、掇石等,此乃外場;第3場考試策、論,嘉慶後改為默寫《武經》,此乃內場。武科鄉試的試期為十月,各省中額較文科為少。武舉人會試落第者,可赴兵部揀選,任用為綠營兵的千總等低級武官。武科會試的試期在九月,中額一百名至二百名不等。會試後經復試、殿試,一甲一名授一等侍衛,二名、三名授二等侍衛;二甲選十名授三等侍衛,三甲選十六名授藍翎侍衛,其餘以守備(綠營官職)在兵部註冊選用。
(5)制科。上述生員、舉人、進士系列的考試,均為科舉制度中的常科考試。除常科外,清代科舉亦有制科,或稱制舉,舉行的次數很少。制科由皇帝在殿廷親自進行。康熙十七年、乾隆元年兩次開博學鴻詞科,令中间位置和地方的官員舉薦學行兼優、文詞卓越之人,不論已仕未仕,均可應考。其試題為詩、賦、判等,成績列在1。二等者俱授翰林官。除瞭這些以外,每逢皇帝登基之年令各地舉孝廉方正、皇帝巡幸召試,也屬於制科。
4。清代科舉制度的廢除
明清兩代,不斷有人抨擊八股取士不能選拔人才。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東來,中國面臨“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另一邊,太平天國等國內人民的反抗鬥爭此起彼伏。因此,清王朝處於“內憂外患”之中,迫切需要經世應變之才以維持其統治。不過,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卻不能適應這種時代的要求,那個時候西方的科學技術以及內政外交需要的其他很多知識,均出於科舉士人的舊學視野之外。在這樣的狀況下,科舉制度的改革就被提上瞭議事日程。科舉制度的改革最初始於註重時務。 1862年(同治元年),清認識到國子監“專課文藝,無裨實學”,下令“兼課論、策”,“獎勵留心時務者”。1871年(同治十年),下令考取生員的童試加試算學;1895年(光緒廿一年),又下令加試時務,與算學任選一門。在戊戌維新運動中,廢除八股是維新派的一項基本主張。百日維新中光緒帝發佈上諭,指出八股文不能“勵實學而拔真才”,下令“自下科為始,鄉會試及生童歲科各試,向用《四書》文者,一律改試策論”。不久,又依據張之洞、陳寶箴的意見發佈上諭,詳細規定瞭考試改革的具體內容:“鄉會試仍定為三場。第1場試中國史事、國朝論五道;第2場試時務策五道,專問五洲各國之政、專門之藝;第3場試《四書》義兩篇,《五經》義一篇。”又規定:“嗣後一切考試,均以講究的是實學實政為主,不得憑楷法之優劣為高下,以勵碩學而黜浮華。”然而不久戊戌政變發生,慈禧下令廢除各項新政,上述有關科舉考試內容的改革也被廢除。八國聯軍之役後,清開始實行“新政”,最初計劃對科舉制度進行所謂“變通”,但很快就決定徹底廢除。其大體過程是:1901年,宣佈廢除武科科舉考試;同年,下詔舉行經濟特科。
1903年,經中间位置和地方官員保舉,選拔“志慮忠純,規模閎遠,學問淹通,洞達中外時務者”186人,在皇宮保和殿舉行瞭經濟特科考試。這次考試主試、復試各一場,考試內容為論一篇、策一道;現任官員取中者略予升敘,舉人貢生取中者任用為知縣、州佐等官。對於文科常科考試,清於1901年8月頒佈上諭,命自第2年起在鄉試會試中廢止八股文,首場改試中國史事論五篇,第2場改試各國藝學策五道,第3場改試《四書》義二篇,《五經》義一篇;其他考試均依此例。1903年3月,袁世凱、張之洞聯銜上奏,說科舉阻礙新教導制度的實行,請求將科舉中額按年遞減。
五:上上簽圭有什麼含義?
上上簽有什麼含義?上上簽就是最有利的鉛,最有利的謙謙歸最有利的簽,最有利的簽
六:周歲抓周抓的上上簽有什麼含義
你好。孩子周歲抓周是咱們國的民間風俗,通過孩子抓的物品來寓意未來孩子的品德性格和成就。假如抓的是上上簽,自然表示著好的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