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天幹地支(十二時辰對應表)
十天幹與十二地支分別指的是哪十個?
甲乙丙丁後面是戊、己、庚、辛、壬、癸。
在中國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之為“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瞭幹支紀法。
《辭源》裡說,幹支取義於樹木的“幹枝”。天幹地支形成瞭中國專有的歷法,用來紀年月日時。在《易經》與中醫體系中天幹對應諸多有關信息,如地理方位,五臟六腑等。
十天幹,十二地支分別為什麼?
天幹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窺探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幹,及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為紀歷之符號。
我國歷法以月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29、5306天)為一月,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
365、2419
天)為一年,為使一年的平均天數與回歸年的天數相符,設置閏月。據記錄載入,西元前六世紀中國開始采用十九年七閏月法協調陰歷和陽歷。
天幹地支,是過去人建歷法時,為瞭方便做60進位而設出的符號。對古時候的中國人來講,天幹地支之存在,就好像阿拉伯數字般的單純,而且後來更開始把這幾個符號運用在地圖、方位及時間(時間軸與空間軸)上,所以這幾個數字被賦於之義就愈來愈多瞭。
古代人們(一說黃帝)觀測朔望月,發現兩個朔望月約是59天的概念。12個朔望月大致上是354天多(與一個回歸年的長度相近似),古代人們所以就獲得瞭一年有12個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記法(十天幹),產生陰陽合歷,發展出如今的天幹地支;較為成熟時應該是在夏商周這些朝代。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是夏歷中用來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
歷法用天幹、地支編排年號和日期,天幹共十個字,因此又稱為「十幹」,其排列順序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個字,排列順序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幹,乙、丁、己、辛、癸為陰幹。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以一個幹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幹在前,地支在後,天幹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幹對陽支,陰幹對陰支(陽幹不配陰支,陰幹不配陽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稱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環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天幹地支這共二十二個的符號錯綜有序,充滿圓融性與規律性。它顯示瞭大自然運行的規律,即時(時間)空(方位)互動,和「陰」與「陽」的效果結果。中國歷法蘊含瞭陰陽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運化的規律。
年:每個幹支為一年,六十個幹後,又從頭算起,循環往復,循環不息。由甲子開始,滿六十年稱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稱為幹支紀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開始,每一個月的地支固定不變,緊接著依次與天幹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從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剛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開始,按順序先後排列,六十日剛好是一個幹支的周期。
時:由甲子時開始,但記時的地支固定不變,每一天十二個時辰。
補充典故:
相傳黃帝時代,因有蚩尤神擾亂,黃帝憂民之若,遂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之野,流血百裡不能治之,黃帝於是齋戒沐浴、築壇祀天、方丘禮地。天乃降十幹(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帝乃將十幹圓佈像天形,十二支方佈像地形,始以幹為天,支為地,緊接著乃能治之。後有大撓氏將十天幹、十二地支分配成六十甲子,並以黃來開國日定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此乃天幹地支的由來。
十天幹十二地支
十天幹,十二地支是如何搭配完成一個輪回 天幹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窺探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幹,及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為紀歷之符號。
我國歷法以月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29、5306天)為一月,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 365、2419 天)為一年,為使一年的平均天數與回歸年的天數相符,設置閏月。據記錄載入,西元前六世紀中國開始采用十九年七閏月法協調陰歷和陽歷。
天幹地支,是過去人建歷法時,為瞭方便做60進位而設出的符號。對古時候的中國人來講,天幹地支之存在,就好像 *** 數字般的單純,而且後來更開始把這幾個符號運用在地圖、方位及時間(時間軸與空間軸)上,所以這幾個數字被賦於之義就愈來愈多瞭。
古代人們(一說黃帝)觀測朔望月,發現兩個朔望月約是59天的概念。12個朔望月大致上是354天多(與一個回歸年的長度相近似),古代人們所以就獲得瞭一年有12個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記法(十天幹),產生陰陽合歷,發展出如今的天幹地支;較為成熟時應該是在夏商周這些朝代。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是夏歷中用來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
歷法用天幹、地支編排年號和日期,天幹共十個字,因此又稱為「十幹」,其排列順序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個字,排列順序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幹,乙、丁、己、辛、癸為陰幹。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以一個幹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幹在前,地支在後,天幹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幹對陽支,陰幹對陰支(陽幹不配陰支,陰幹不配陽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稱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環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天幹地支這共二十二個的符號錯綜有序,充滿圓融性與規律性。它顯示瞭大自然運行的規律,即時(時間)空(方位)互動,和「陰」與「陽」的效果結果。中國歷法蘊含瞭陰陽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運化的規律。
年:每個幹支為一年,六十個幹後,又從頭算起,循環往復,循環不息。由甲子開始,滿六十年稱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稱為幹支紀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開始,每一個月的地支固定不變,緊接著依次與天幹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從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剛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開始,按順序先後排列,六十日剛好是一個幹支的周期。
時:由甲子時開始,但記時的地支固定不變,每一天十二個時辰。
補充典故:
相傳黃帝時代,因有蚩尤神擾亂,黃帝憂民之若,遂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之野,流血百裡不能治之,黃帝於是齋戒沐浴、築壇祀天、方丘禮地。天乃降十幹(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帝乃將十幹圓佈像天形,十二支方佈像地形,始以幹為天,支為地,緊接著乃能治之。後有大撓氏將十天幹、十二地支分配成六十甲子,並以黃來開國日定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此乃天幹地支的由來。
十天幹和十二地支之順序誰知道?? 】“幹支”,即“天幹地支”的簡稱。在我國古代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之為“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瞭幹支紀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幹地支在我鄲古時候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
天幹地支tiān'gāndìzhī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辭源”裡說,“幹支”取義於樹木的“幹枝”。
十天幹: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十二地支: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註:十二地支對應12生肖⓵――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 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十幹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代人們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幹支紀法”。
何謂十二天幹,十地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幹”
子、醜、寅、卯、辰、巳、午、未、、酉、戌、亥稱之為“十二地支”。
望采納!謝謝
十二天幹地支如何來讀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十天幹:甲(jiǎ)、耽(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十二地支: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n)、亥(hài)(註:十二地支對應12生肖――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 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十幹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代人們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幹支紀法”。
天幹地支計年,十天幹十二地支應該有120種組法呀,為啥卻是60年一輪回? 呵呵你很會思考不茫從書本難得!假如不考慮別的,十天幹與十二地支確實有1二十個組合。但幹支記數有個原則:單與單配,偶與偶合,單不與偶組合。舉個例子,天幹中第5個是戊,那麼在十二地支中可以與戊組合的隻有6個,單數的6個。清楚明白瞭嗎?呵呵歡迎追問
十天幹與十二地支如何記日 天幹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亦稱天幹;地支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稱十二地支。
以一個天幹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幹在前,地支在後,天幹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幹配陽支,陰幹配陰支(陽幹不配陰支,陰幹不配陽支),共有六十個組合,稱為“六十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環起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1、甲子 2、乙醜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醜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醜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醜 39、任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醜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己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幹支紀年法
如甲子為第一年,乙醜為第二年,丙寅為第三年……六十年為一周。一周完瞭,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始,循環下去。例如1929年是農歷己巳年,1930年是農歷庚午年……到1989年又是農歷己巳年。我們在日歷上看到的己巳年、庚午年,就是按幹支紀年這一個方法排列下來的。陽歷年份除以60的餘數減3便得該年農歷幹支序號數,再查上面的幹支便是幹支年紀。假如序號數小於、等於零則於支序號數加60。例如,求1991年幹支;1991÷60=33餘11,年幹支序號數=11-3=8。查幹支表知該年為辛未年。又如求1983年幹支:1983÷60=33餘3,幹支序號=3-3=0,加上60,查幹支表知該年為癸亥。
幹支紀月法
幹支紀月法未普遍實行,主要為星相傢推算八字用。其方法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為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為甲寅。正月之幹支知道瞭,其餘月可按六十甲子的序推知。
幹支紀日法
甲炎瞭第一日,乙醜為第二日,丙寅為第三日……60日為一周。一周完瞭再由甲子日起,循環往復,循環下去。例如農歷己巳年(1989年)正月初一是丁酉日,初二是戊戌日……到三月初七恰巧是60天,因此三月初二又是丁酉日。
幹支紀時法
一天中時辰的地支也是確定的,所以二十四小時配十二地支,由夜間十一點至一點為子時,一點至三點為醜時,其餘照推。時的天由該日所對天幹推求,其歌戾如下:
甲己還生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發,壬子是真途。
即若該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時上配上甲為甲子;日是乙或庚的,在子時上配上丙為丙子;丙辛日子時配上戊為戊子;丁任日為庚子;戊癸日為壬子。知道瞭子時的幹支,便可推知其餘。
十天幹十二地支如何對照時間 十天幹和十二地支兩兩相配(陽幹配陽支,陰幹配陰支)一輪下來恰巧是六十,也就相當於鐘表的時針,分針,秒針轉一圈,用天幹地支預示某一個特別規定的時間就是從甲子開始到癸亥結束每六十一循環循環往復,記年六十年一輪,記日六十日一輪,記時每十二一輪,這樣下來年月日時就一目瞭然瞭
每月天數用十天幹十二地支怎麼預示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在我國古代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之為“十二地支”。十幹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瞭幹支紀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幹地支在中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
天幹地支紀日
幹支紀日,60日大體合2個月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瞭重復使用,循環往復,循環下去。確定的文獻指出幹支紀日始於魯隱公三年夏歷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 由於儒略歷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4整除,閏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5日,所以4年1461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數是29220日,合80年。這便是說,每80年,幹支紀日相應的儒略歷月日日期會反復一次循環。(公元4年本來應為閏年,但由於公元前45年開始實施儒略歷後,“每隔3年”加一次閏日被誤為“每3年”加一次閏日,所以羅馬皇帝屋大維下令前5年、前1年、4年停閏以修正錯誤置閏。) 由於格裡歷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閏年,但是假如遇上整百年,公元年能被400整除才能認定為閏年(這是由於依照此刻立法計算,四年一閏的規定使每年多出0。0078天,經過400年大概會多出3天,假如在能被400整除年份的前面3個百年不算閏年,則正好平衡),閏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425日,所以400年146097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數是2921940日,合8000年。這便是說,每80年,幹支紀日相應的格裡歷月日日期要是沒有遇見能被100但非400整除的公元年,會反復一次循環,但整體來講,假設未來從不改格裡歷,每8000年,幹支紀日相應的格裡歷月日日期才會反復一次完整的循環。1912年2月18日,合農歷壬子年正月初一,以及9912年2月18日,都是“甲子日”。 幹支記日比起記錄載入某月某日,其優勢是十分容易計算歷史事件的日期間隔,以及是不是有閏月存在。由於農歷每一個月29或30日不定(而且有還是沒有閏月也不知道),故假如日期跨月,則計算將則非常困難。至於某月某日和幹支的對應,那麼可以查萬年歷。 例:《史記・秦始皇本紀》記錄載入,“(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醜,始皇出遊。……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秦朝歷法,每年的第一個月為十月,緊接著是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九月。也就是出遊後過瞭9個多月(不算閏月),駕崩瞭。計算此次出遊的總日期數。 解:從癸醜(第50天)到丙寅(第3天)總共是13天。所以總出遊日期數一定是60n+13。9個月大概是270天,但270天而不是60的倍數,因此可以判斷有一個閏月;從而,n=5,總共出行10個多月,日期數為313天。 用日期記日的失敗例子:從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廿九日到六月初一日,一共多少天? 答: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有29天,所以隻有1天。(錯誤) 原因:洪武三十一年有閏五月(共29天)。《明史》記錄載入,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朱元璋駕崩。所以該問題答案應是1+29=30天。
十大天幹
十大天幹:在我國傳統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大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之為“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瞭幹支紀法。
在我國傳統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大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之為“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瞭幹支紀法。
在一些古典書籍當中,經常會看到什麼天幹地支話語,或者盜墓筆記中以天幹地支為原理而設置的機關。仿佛給這天幹地支蒙上一層神秘面紗,那何謂天幹地支呢?
遠古時代古代人們以天幹地支來作為載體。天幹承載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載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運;天道與地道決定著人道,故設天幹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運。天地定位,幹支以定時空,時空以定世界。幹象天而支象地,萬物雖長於地上,但是萬物的榮盛興衰卻離不開天。
十天幹與十二地支之組合,形成瞭六十甲子,用以闡述天地人之間的相互之關聯聯系。從文獻記錄載入來看,太古時代就已有天幹地支,其中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分別代表瞭每年十二個不同的月令、節令。
殷商時期出現瞭十個計算和記錄載入數目的文字,稱為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十天幹),並與地支結合運用(如甲子、乙醜等),用於紀年、月、日、時。天幹地支,是應用易學在實踐方面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之一,許多事物的發展規律都是通過它來認知。
地支藏幹
轉自———文其才3kww922p
正宗地支藏幹口訣訣竅
子中癸水在其中,
子:癸水(本氣100)
醜癸辛金己土同;
醜:己土(本氣60),癸水(中氣30),辛金(餘氣10)
寅藏甲木與丙戊,
寅:甲木(本氣60),丙火(中氣30),戊土(餘氣10)
卯中乙木獨相逢;
卯:乙木(本氣100)
辰中乙木兼戊癸,
辰:戊土(本氣60),乙木(中氣30),癸水(餘氣10)
巳藏庚金丙戊從;
巳:丙火(本氣60),戊土(中氣30),庚金(餘氣10)
午中丁火並己土,
午:丁火(本氣70),己土(中氣30)
未中乙木加己丁;
未:己土(本氣60),丁火(中氣30),乙木(餘氣10)
申藏庚金壬與戊,
申:庚金(本氣60),壬水(中氣30),戊土(餘氣10)
酉中辛金獨豐隆;
酉:辛金(本氣100)
戌含辛金及丁戊,
戌:戊土(本氣60),辛金(中氣30),丁火(餘氣10)
亥中壬甲在其中。
亥:壬水(本氣70),甲木(中氣30)
地支中有一個藏幹的,則隻有本氣;有兩個藏幹的,則隻有本氣,中氣。本氣,中氣,餘氣代表著其在地支中力量的大小,以100分為準,進行打分。
此地支藏幹在命理八字中應用很重要,需熟記。
正宗地支藏幹口訣訣竅:
“子宮壬癸在其中,醜癸辛金己土同;
寅宮甲木兼丙戊,卯宮甲乙木相逢;
辰藏乙戊三分癸,巳中庚金丙戊叢;
午宮丙丁火己土;未宮乙己丁共宗;
申位庚金壬水戊,酉宮庚辛金豐隆;
戌宮辛金及丁戊,亥藏壬甲戊真蹤。”
在命理預測中,天幹代表空間的量度,地支代表時間的量度。時間和空間分別按各自的方式通過“五氣”對其“場態”下的事物施加作用,由五行構成的萬事萬物則展現出形形色色的反映。十天幹在一年的十二個月中的狀態是不同的,主要表此刻它“出現”與“伏藏”上。出現則當值而管事,伏藏則蟄伏而待時。
十天幹在十二月中的具體情況如下:
子月:壬水管事十天,癸水管事二十天;
醜月:癸水管事九天,辛金管事三天,己土管事十八天;
寅月:戊土管事七天,丙火管事七天,甲木管事十六天;
卯月:甲木管事十天,乙木管事二十天;
辰月:乙木管事九天,癸水管事三天,戊土管事十八天;
巳月:戊土管事五天,庚金管事九天,丙火管事十六天;
午月:丙火管事十一天,己土管事九天,丁火管事十天;
未月:丁火管事九天,乙木管事三天,己土管事十八天;
申月:己土管事七天,戊土管事三天,壬水管事三天,庚金管事十七天;
酉月:庚金管事十天,辛金管事二十天;
戌月:辛金管事九天,丁火管事三天,戊土管事十八天;
亥月:戊土管事七天,甲木管事五天,壬水管事十八天。寅(戊丙甲)卯(甲乙)辰(乙癸戊)巳(戊庚丙)午(丙己丁)未(丁乙己)申(己戊壬庚)酉(庚辛) 戌(辛丁戊)亥(戊甲壬)子(壬癸) 醜(癸辛己)地支藏幹是有規律的。原則上,分餘氣、中氣、正氣。“餘氣”乃上一支的“正氣”五行的延伸。如,“醜”之“餘氣”癸水,乃上一支“子”的正氣的延伸;“中氣”乃該支三合合化之五行。如,“醜”的中氣為“巳、酉、醜”三合化出的五行——辛(金);“正氣”又稱“本氣”,乃該支相同之五行。如,“醜”的五行屬土,所以“正氣”為“己”。
地支藏幹在命理預測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八字的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徐子平以來,歷代命書無有不載,而且把它放在命理“三元”的地位,註重和重視程度,可見一斑。但在它千餘年的發展過程中,因為流派紛呈,密技自珍,以致枝節漸生,特別是到瞭現代,由於一些“大師”級的人物不知是哪些原因的錯誤引導,地支藏幹已經失去瞭它的本來面目,打比方說:午火中本來應該藏“丙、己、丁”三幹,在命書中和排八字的軟件中卻被寫成瞭“己、丁”,而“丙”就這樣被丟掉瞭!剛入門的人一定不要盲從!!人身一小宇宙,乃應天道。天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經絡,天人合一,絲絲入扣;天幹在十二月中有伏藏和出現的規律,人體有氣血子午流註,地支藏幹是絕對不能割裂和歪曲的。否則,勢必將命理預測引入歧途,最終將祖先的前年文化遺產葬送。
關於天幹地支、藏幹等
中國古代是用天幹地支來紀年的,當今社會已很少使用。一來現今社會已經離不開國際化,沿用老的歷法已經不實際;二來天幹地支在老百姓中多用於算命測字,帶用濃烈厚重的色彩,實在與科技當今社會格格不入。但一個優秀的民族是不會拋棄她的歷史和文化的。歷史事件、詩詞、字畫等中,又出現大量天幹地支紀年法,對他的瞭解、熟悉還是有必要的。以下,讓我們稍微瞭解下:
天幹地支的由來
天幹地支簡稱為“幹支”
天幹地支相當於樹幹和樹葉。它們是一個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整體。我國古代以天為“主”,以地為“從”。“天”和“幹”互聯叫做“天幹”;“地”和“支”互聯叫做“地支”,合起來就是“天幹地支”。
天幹有十個字,
總稱為“十天幹”。
地支有十二個字,
總稱為“十二地支”。
天幹地支原始意義,有這樣有趣的講法:
1。天幹
(甲)象草林破土而萌,陽在內而被陰包裹。又有認為,甲者鎧甲也,把萬物沖破其甲而突出瞭。
(乙)草木初生,枝葉柔軟屈曲伸長。乙者軋也。
(丙)丙,炳也,如赫赫太陽,炎炎火光,萬物皆炳然著見而明。
(丁)壯也,草木成長壯實,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
(己)起也,紀也,萬物仰屈而起,有形可紀。
(庚)更也,秋收而待來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後有味。又有認為,辛者新也,萬物肅然更改,秀實新成。
(壬)妊也,陽氣潛伏地中,萬物懷妊。
(癸)揆也,萬物閉藏,懷妊地下,揆然明芽。
2。地支
(子)孽也,草木生子,吸土中水分而出,為一陽萌的開始。
(醜)紐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著將要冒出地面。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著春陽從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東方,萬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萬物震起而生,陽氣生發已經過半。
(巳)起也,萬物盛長而起,陰氣消盡,純陽無陰。
(午)仵也,萬物豐滿長大,陽起充盛,陰起開始萌生。
(未)味也,果實成熟而有滋味。
(申)身也,物體都已長成。
(酉)老也,猶也,萬物到這時都猶縮收斂。
(戌)滅也,草木凋零,生氣滅絕。
(亥)劾也,陰氣劾殺萬物,到此已達極點。
天幹地支據說其發明者是四五千年前上古時期的大撓氏。例如唐代劉恕在《通鑒外紀》中就引古書說:“(黃帝)其師大撓。。。。。。始作甲子。”大撓作甲子雖是傳說,但從殷商的帝王名字叫天乙(即成湯),外丙,仲壬,太甲等來看,幹支的由來必早於殷代,即在三千五百年之前便已出現瞭。
起先,我們祖先僅是用天幹來記日,由於每月天數是以日進位的;用地支來記月,由於一年十位個月,正好用十位地支來相配。可是隨之不久,人們感到單用天幹記日,每一個月裡仍然會有三天同一幹,所以,便用一個天幹和一個地支分別依次搭配起來的辦法來記日期,如《尚書。顧命》就有“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擇。甲子,王乃洮頌水,相被冕服,憑玉幾”的記錄載入,意思是說,四月初,王的身體很不舒服。甲子這一天,王才沐發洗臉,太仆為王穿上禮服,王依在玉幾上坐著。後來,幹支記日的辦法就被漸漸引進瞭記年,記月和記時瞭。
六十花甲子
中國農歷采取天幹地支作為計算年,月,日,時的方式方法,就是把每一個天幹和地支依照一定的順序而不重復地搭配起來,用來作為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代號。把“天幹”中的一個字擺放在前面,後面配上“地支”中的一個字,如此便構成一對幹支。假如“天幹”以“甲”字開始,“地支”以“子”字開始順序組合,就能夠得到:
1.甲子 2.乙醜 3.丙寅 4.丁卯 5、 戊辰 6.已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 甲戍 12.乙亥
13.丙子 14.丁醜 15.戊寅 16.已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戍 24.丁亥
25.戊子 26.已醜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已亥
37.庚子 38.辛醜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已酉 47.庚戍 48.辛亥
49.壬子 50.癸醜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已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戍 60.癸亥
這六十對幹支,天幹經六個循環,地支經五個循環恰巧是六十,就叫做“六十幹支”。依照如此的順序每年用一對幹支預示,六十年一循環,叫做“六十花甲子”。如1989年是已巳年,1990是庚午年;從1984年的甲子年,到2044年又是甲子年。這種紀年方法就叫做“幹支紀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