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日夜勞累(諸葛亮操心)
三顧茅廬請孔明?
劉備三顧茅廬請孔明
諸葛亮每一天食用一斤米,為啥呢司馬懿判定諸葛亮陽壽已盡?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失敗後,休兵勸農、練兵講武、秣馬厲兵,經過三年的籌備,於公元234年二月親率數萬大軍進行第五次北伐,出斜谷道,在渭水南岸的武功五丈原紮下營寨。
這一次,他的對手依然是司馬懿。
前幾次北伐,蜀軍暴露出運糧不繼、後勤供應不及時的問題,司馬懿認為這次也如此,因而率領魏軍渡過渭水,背水築營,想再次以持久戰消耗蜀軍糧草,令蜀軍自行撤退。
但諸葛亮吸取經驗教訓,一方面制作木牛流馬用於運輸糧草,另一方面在渭水、濱水附近屯田種糧,做好瞭長期交戰的準備。
諸葛亮的戰略意圖是先拿下北原,再據此進軍,為瞭迷惑魏軍,作出想攻西圍的假象。
但司馬懿和另一名曹魏將領郭淮看破瞭他的心思,司馬懿派郭淮搶先在北原駐防,沒多長時間蜀軍果然來瞭,被早有防備的郭淮擊敗。
之後雙方進行瞭一系列小型戰事,諸葛亮的總體戰略思維是進攻,司馬懿的則是防守。
某次,諸葛亮派虎步監孟琰駐武功水北,忽然水漲,阻斷瞭孟琰和大本營的聯系,司馬懿趁機攻孟琰,諸葛亮則命工兵架橋,同時派弩兵向司馬懿的部隊射箭。
眼見橋快架好,司馬懿竟然不做更加的多安排,趕緊撤軍瞭,之後堅壁拒守,絕不出戰。看起來是還是不是很慫?但就是這種慫戰術,阻住瞭諸葛亮數萬大軍。
兩軍對峙三個多月,期間不管諸葛亮怎樣挑釁,司馬懿硬是將烏龜精神發揮到極致,說不出,就不出。
為瞭讓司馬懿出戰,諸葛亮真是什麼辦法都想盡瞭,派嗓門洪亮的士兵破口大罵?司馬懿裝聽不到;親自叫陣,司馬懿還是不出。
後來諸葛亮派人給司馬懿送去瞭一套女人的衣裙和頭巾,嘲笑他膽子太小,不是個男人。主將受辱,同行的魏將們火冒三丈,紛紛要求出戰,給蜀軍一點顏色看看。
司馬懿打定主意不戰,但為瞭安撫手下大將們,他假心上表向魏明帝曹睿請戰。估計君臣二人事先已經溝通過,曹睿派大臣辛毗持節來做司馬懿的軍師,以節制他的行動。
緊接著他們演瞭一出好戲,司馬懿假裝要帶兵出擊,辛毗就持節站在營門口以天子使者的身份攔住。
那麼,司馬懿是怕瞭諸葛亮嗎?倒也不是。他不出戰,是看出諸葛亮已在兩軍之間佈置和佈局好陣勢,魏軍要是去瞭,那就是中計。這也是諸葛亮千裡來攻,卻不去打別的魏國城池,非要激司馬懿出戰的主要原因。
陷阱已設下,司馬懿卻不跳,諸葛亮很著急。正在這時,傳來一個很不好的消息,曹睿禦駕親征,打敗瞭孫權的進攻。
早在出兵之前,諸葛亮就派遣使者前往東吳,動員孫權共同攻魏。曹魏對東吳也是非常大的威脅,因而多數時候東吳和蜀漢是一條線的,孫權積極響應,趁勢提十萬精兵進攻曹魏所占的合肥,這是他北上的阻礙,甚至已經成為他的執念。
前面已經打過3次,沒一次拿下合肥。這次也沒成功,才聽說曹睿親征,孫權立刻就退瞭,十萬大軍如同出來旅瞭一次遊。
孫權一退,蜀漢這邊的壓力無疑更重。固然曹睿認為司馬懿完全可以擋住諸葛亮,沒很有必要增兵,但若是出現意外,他立刻就能調動大批兵力進行增援。
反觀蜀漢,精銳盡出,又路途遙遠,援兵沒指望。
諸葛亮的設想中,本就是讓孫權牽制住一部分曹軍主力,誰知孫權不頂用,諸葛亮就更急著與司馬懿分出勝負。蜀軍來此等於客場作戰,不可能長久對恃下去。
某天,諸葛亮又遣使求戰,司馬懿與使者拉起瞭傢常,像關心老朋友一樣問起諸葛亮的飲食起居,使者很老實地說諸葛公早起晚睡,凡二十軍棍以上的責罰都親自過問,每一天吃一斤米。
使者走後,司馬懿很興高地對周圍的人說諸葛亮快要死瞭。
他因何能做出如此的判斷?說穿瞭就不奇怪。劉備死後,蜀漢人才不濟,幾乎是諸葛亮一個人撐起這個政權,耗費精力無數。用腦過度的人,壽命本就不長。
再加上使者所言,諸葛亮吃得少又事務煩多,一天兩天還行,時間久瞭怎麼受得瞭!三國時所說的米是粟米,不是我們此刻吃的大米,一斤的份量不足以供應一個成年男子一天所需。
但蜀軍這次糧草比較充分,不存在省糧的可能,再說瞭就算缺糧也不會缺到諸葛亮頭上,隻能說明他的身體很差,消化不瞭更加的多的糧食。
因而司馬懿判定諸葛亮陽壽已盡。
沒多長時間諸葛亮果然去世,臨終留下的計謀還嚇退瞭多疑的司馬懿,不敢追擊蜀軍,這便是“死諸葛嚇走活司馬”。
所以,司馬懿沒那麼神,他隻是依據已知的條件推斷出諸葛亮的健康的狀態情況,並不能確定諸葛亮一定會死在五丈原。隻因正巧被他說中,這事兒才越傳越玄乎。
正史上,諸葛亮數次北伐,為啥呢沒有成功?
說起三國,大傢最喜歡討論的人物必然是諸葛亮瞭,沒辦法,諸葛亮的才能確實是閃耀古今。在演義中,他多智近妖,計謀過人,許多事情都在他的預判之中。而在正史中,他也非常厲害,不管是治國理政還是戰場較量,他都表現得非常出色,但是自劉備死後,諸葛亮數次北伐為啥呢沒有成功,這是為啥呢?
諸葛亮
劉備死後,留給諸葛亮一個搖搖欲墜的蜀漢,不過諸葛亮治國能力確實出眾,僅用瞭數年便讓蜀漢起死回生,重新走回瞭正軌,而且他還在這幾年中大力發展民生、經濟、軍隊,為蜀漢重新打造瞭一支強悍的軍隊,使得蜀漢有能力再次對外出征。不過在之後的北伐戰爭中,諸葛亮卻是損兵折將,屢戰屢敗,令人遺憾。
第一次北伐時期,原本蜀漢形勢特別好,隴右共5個郡,但其中3個郡已經宣佈投降瞭蜀漢。眼看諸葛亮可以完成占據涼州的戰略規劃瞭,馬謖這邊卻出瞭問題。諸葛亮力排眾議讓馬謖去守衛街亭,結果馬謖丟棄城上山,被張郃切斷水源,快速擊敗,諸葛亮的後路暴露在張郃兵鋒之下,於是諸葛亮隻能無奈撤退,第一次北伐宣告失敗。
第二次北伐時期,曹魏大將曹真早就做好瞭防備,就等著諸葛亮揮師前來。於是魏蜀兩軍在陳倉爆發激戰,不管諸葛亮使出何種手段,始終究是無法攻破陳倉。最終魏國援軍到來,諸葛亮撤退,第二次北伐失敗。
曹真去世之後,諸葛亮再次兵出祁山,他不但深入敵後,收割瞭敵人的麥田,使得魏軍軍糧短缺,還在鹵城之戰中大敗司馬懿,斬首三千,大挫魏軍。依照這樣的狀況打下去,司馬懿那邊是抵擋不住瞭,諸葛亮完全可以趁機進攻,徹底擊潰魏軍,但這一時刻,卻傳來瞭劉禪的聖旨,要求諸葛亮撤軍,於是北伐再一次宣告失敗。
原來這次劉禪之所以下旨讓諸葛亮回來,是由於李嚴欺騙劉禪,說軍糧不夠瞭。而諸葛亮回來發現軍糧充足,和李嚴對峙,才發現是李嚴在從中作梗,最終李嚴被罷免,諸葛亮再一次發動北伐。不過因為諸葛亮日夜勞累,身體扛不住瞭,最終星落五丈原。
縱觀諸葛亮的北伐征程,我們可以看到,他基本是屢戰屢敗,那麼為啥呢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事實上我們從薑維臨死的一句話可以發現端倪。
公元263年,司馬昭派出三路大軍攻伐蜀漢,鐘會、諸葛緒大軍被薑維死死擋在瞭劍閣,但鄧艾這一路大軍卻從陰平小道殺入瞭蜀漢腹地。面對鄧艾大軍,劉禪一開始還想著抵抗一下,但當諸葛瞻戰死後,劉禪就失去瞭抵抗意志,盡管成都城池堅固,蜀漢各地還有大量援軍,但劉禪仍然是毫不猶豫選擇瞭打開城門,投降魏國,最終蜀漢滅亡,出乎眾人意料。
不過當蜀漢投降的消息傳到薑維這裡後,薑維還一心想著復國,他先是假裝投降鐘會,緊接著利用鐘會和魏軍眾將的矛盾,挑起他們的內部爭鬥,緊接著借此誅殺鐘會及魏軍諸將,重新起兵,光復蜀漢。不過薑維的計劃最終還是失敗瞭,而在他臨死之前,喊出瞭這麼一句話。
原文:維仰天大叫曰:“吾計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而死。
薑維臨死前所說的“吾計不成,乃天命也!”這句話,事實上是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魏國實力確實強於蜀漢,蜀漢這邊不是對手,這是天意啊。另一層意思則是責怪劉禪瞭,古時候的天指的就是天子,所以薑維這裡所說的天命就是指的劉禪,由於正所謂劉禪不堅持抵抗,貿然投降,才能夠使得局勢到達如此程度,無法回轉。可以說正所謂劉禪的不抵抗,才致使瞭蜀漢的快速滅亡。
薑維這句話事實上也是對諸葛亮為啥呢屢戰屢敗的最好解釋。first of all蜀漢的國力確實比不上魏國,而且魏國精兵猛將並不少,甚至比蜀漢還多,所以說蜀漢是很難打贏魏國的。其次劉禪這個皇帝做得也非常不合格,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眼看就要大功告成、擊敗魏軍瞭,結果劉禪卻接受讒言,命諸葛亮回師,功虧一簣,諸葛亮之所以戰敗,劉禪要負不小的責任!
結語
薑維臨死的一句話,即是說的他計謀之所以不能成功,蜀漢之所以亡國,即是由於魏蜀兩國實力不對等,且皇帝劉禪不作為。而這也正所謂諸葛亮數次北伐失敗的緣故,假如蜀漢實力和魏國差距不大,諸葛亮必定能打出更好的戰績,假如沒有劉禪在背後掣肘,諸葛亮說不定真能擊敗魏軍!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演義》
征求有關諸葛亮的重要典型事跡和展現他對國忠誠。日夜勞累的精彩語段
第一篇:
諸葛亮,字孔明,人稱臥龍,漢末徐州瑯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人,父諸葛珪曾為泰山郡丞,叔父諸葛玄為那個時候名士。諸葛亮兄諸葛不共戴天瑾仕於吳孫權,拜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亮從弟諸葛誕仕於魏,為吏部郎,累遷揚州刺吏、鎮東將軍、司空。兄弟三人“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說新語.品藻》註雲:狗乃“功狗”之狗,雖非龍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並有盛名。)。
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為志向所屈,故結廬於襄陽城西隆中山中隱居待時。公元207年,思賢若渴的劉備三顧茅廬,請計於諸葛亮,諸葛亮精辟地分析瞭天下形勢,提出瞭統一天下應走鼎足三分,聯吳抗曹的道路,也稱“隆中對策”。這是諸葛亮為劉備提出來的一條正確的路線相軍事路線,也是諸葛亮畢生的行動綱領。從此,劉備的事業才出現瞭轉機。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萬大軍南下荊州,諸葛亮用其大智勇出使東吳,說服東吳抗擊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為劉備取得立足之地。劉備稱帝後,諳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他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並改善西南各族與蜀漢的關系,能夠起到好作用的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葬於定軍山(今陜西勉縣東南)。
諸葛亮的畢生共兩個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養性立志用世的準備階段。他學有所成後沒有北走曹操,也沒有南歸孫權,而是輔佐瞭“名微眾寡”的劉備,這雖然有客觀原田,但也並非出於偶然。他之所以要選擇興復漢室的道路,說明他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崇拜儒傢忠義道德的正統思想傢。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諳葛亮盡忠蜀漢的階段。不管先主、後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沒有恪守儒傢教條,他尊王而不攘夷,進兵南中,和撫夷越,在三國中執行瞭最有利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吳、治軍,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無私奉獻精神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他的忠公體國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愛戴,死後更長期受到後人的敬仰,已成為中國人民傳統文化的一份遺產。
第二篇
諸葛亮是三國時間著名的傢、軍事傢和外交傢。字孔明,人稱臥龍,東[漢末]年徐州瑯邪郡陽都縣(在今山東沂南縣)人。諸葛亮生於漢靈帝光和四年。他出生的第四年,即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就爆發瞭黃巾大起義。軍閥割據,戰亂不休,諸葛亮又失去瞭雙親,依隨叔父諸葛玄生活。諸葛亮十五歲跟隨叔父到荊州襄陽去依附劉表。他看到劉表昏庸無能,不是命世之主,於是結廬襄陽城西二十裡的隆中山中,隱居待時,這是公元197年的事。諸葛亮在隆中已隱居瞭十年,他廣交江南名士,“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愛唱《梁父吟》,結交龐德公、龐統、司馬徽、黃承彥、石廣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謀為大傢所公認,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註意和提防時局的發展,所以對天下形勢瞭如指掌。人稱“臥龍”。娶黃承彥之女為妻。
公元207年在徐庶的舉薦下,劉備三顧草廬,請計於諸葛亮。諸葛亮精辟地分析瞭天下的形勢,提出瞭統一天下,應走鼎足三分,聯孫抗曹的道路。這便是著名的“隆中對策”。公元208年,曹操大舉南下,敗劉備於長阪。諸葛亮“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出使江東,聯結孫權。諸葛亮以隆中路線的堅定原則與孫權談判,訂立雙邊同盟,並不是附庸順從。孫權認識到“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不得不作出讓步,同意鼎足三分,發兵拒操。赤壁戰後,孫權履行諾言,將荊州借給劉備。佐定益州,使蜀與魏、吳成鼎足之勢。曹丕代漢為帝後,劉備也稱帝,諸葛亮出任丞相,總理國傢大事,關羽鎮守荊州。
章武三年(223)春,劉備在永安病危,召諸葛亮矚托後事說:“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助,便給以輔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盡力相輔,效忠貞之節,死而後已!”後主即位,諸葛亮受封武鄉侯,建立丞相府以處理日常事務,又兼任益州牧。那個時候,全國的軍、政、財,事無大小,皆由諸葛亮決定。
諸葛亮執政後,first of all要辦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復與東吳的外交關系。劉備死後,東吳一方面繼續向魏稱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如何對蜀,仍陳大軍於蜀的邊境。諸葛亮派尚書鄧芝出使東吳,說服孫權與蜀聯合,與魏斷絕關系。
那個時候,南中諸郡在劉備東伐之時,受東吳策動而叛亂,嚴重威脅[蜀漢]後庭。諸葛亮執政後,與東吳恢復邦交,切斷瞭南中的外援。經過兩年調養,諸葛亮上書後主,決心平定南中叛亂。建興三年(225)春,諸葛亮率大軍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在此次戰爭中,諸葛亮對叛軍首領孟獲采用攻心戰術,七擒七縱,使其心悅誠服。平叛戰鬥結束後,諸葛亮吸取“眾建諸侯分其力”的經驗,將南中四郡分為六郡,叛亂中心建寧郡被分得最細,起用大量土著大姓為官吏,達到不留軍隊、不運糧草,又能治理該地的目的;征調南中“青羌”萬馀傢入蜀,用其青壯組成騎兵五部,號稱“飛軍”:設立降都督,掌管南中軍政。該年十二月,諸葛亮率軍回到成都。
建興五年(227)三月,諸葛亮上《出師表》於後主,率軍至漢中,準備北伐。他先在漢中練兵約一年,緊接著北攻。魏南安(治甘肅隴西)、天水、安定(治甘肅濟川)三郡當即降蜀。魏明帝親赴長安督戰,以曹真督關右諸軍,采用以防守為主的戰略。蜀軍先揚言要由斜谷道攻取縣,並使趙雲、鄧芝率一軍據箕谷(今陜西褒城西北)為疑軍,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參軍馬謖領一軍為先鋒,駐街亭。馬謖指揮不當,大敗於魏軍,丟失街亭。蜀軍失去前進的據點,隻好退回漢中(正史並無“空城計”退司馬懿軍之說)。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上書自貶三級,以右將軍身分行丞相之職。
建興六年(228)冬,魏軍三路攻吳,關中空虛。諸葛亮再次率軍北伐。蜀軍此次出大散關,圍攻陳倉二十馀日不下,糧盡而退。建興七年(229),諸葛亮第三次率軍北伐。蜀軍西向,取魏武都、陰平二郡而回。諸葛亮復任丞相。
在這一時期,諸葛亮與李嚴的矛盾為引人關註的焦點。本來,他們兩人同受劉備托孤,共為輔臣。直到建興四年(226),兩人關系還相對較好,諸葛亮在與孟達的信中還稱贊李嚴。但不久,李嚴寫信給諸葛亮,建議利用掌握朝政大權的便利,像曹操那樣進爵封王,接受“九錫”,這樣他也能撈到若幹好處。諸葛亮對此非常生氣,在回信中批評瞭李嚴一通。不久,諸葛亮在即將伐魏前,調李嚴帶他所轄的二萬軍隊來鎮守漢中。李嚴卻討價還價,要諸葛亮從益州東部劃出五郡設立江州,讓他當江州刺史,導致調動未成。諸葛亮以大局為重,也就認輸瞭;建興七年,陳震在出使東吳前,專門找諸葛亮匯報李嚴的巧詐問題,特別談到李嚴早年在傢鄉為官時的一些劣跡,但沒引起諸葛亮的足夠註重和重視。建興八年(230),曹軍欲三路攻蜀,諸葛亮再次要李嚴帶二萬軍隊到漢中坐鎮,李嚴又討價還價。諸葛亮即做讓步,任命其子為江州都督督軍,接替李嚴調走後的工作,李嚴這才執行調動命令。建興九年(231),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嚴在漢中負責後勤供應,李嚴未及時籌集到糧草,便寫信給諸葛亮說皇上命令退兵。諸葛亮退軍後,他又欺騙朝廷說此次退兵是為瞭誘敵。當諸葛亮回來後,他又故作驚問:“軍糧已經夠用,為啥呢突然退兵?”於是,諸葛亮在上朝時拿出李嚴的書信為據,與很多將士一道簽名上表,彈劾李嚴,將他免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興十二年(234)二月,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軍出斜谷,據五丈原(今陜西岐山縣南四十裡)。此次出兵,事先與東吳約好同時攻魏。但東吳遲遲不發兵,迄至五月,孫權才派陸遜、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漢囗),進攻襄陽,孫權自己則率大軍圍合肥新城。對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敗東吳。他親率水軍東征,讓西守的司馬懿堅守不戰,讓蜀軍糧盡自退。但當孫權得知魏主的意圖後,認為己方成瞭主戰場,吃瞭虧,即令全線撤軍。在西線。諸葛亮鑒於以往的教訓,分兵屯田,打算久駐。這年八月,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於前線,時年五十四歲。蜀軍全線撤軍。諸葛亮在生前留下遺囑:“葬於漢中定軍山,就在山坡中挖一個墳,墳坑可裝下棺材便行瞭。穿平常的衣服,不隨葬器物。”
諸葛亮選擇的道路充分說明他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和崇拜儒傢忠義道德的正統思想傢。但是諸葛亮並不墨守儒傢教條,他尊王而不攘夷,進兵南中,和撫夷越,在三國中執行瞭最有利的民族政策。諸葛亮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息。
諸葛亮的著述,在《三國志》本傳中載有《諸葛氏集目錄》,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後人所編,以[清代]張澍輯本《諸葛忠武侯文集》較為完備。
誰知道諸葛亮的生卒年?
諸葛亮,字孔明,生於公元181年,卒於公元234年,瑯琊陽都(今山東沂南縣南)人,是中國三國時期蜀漢傢和軍事傢。著作有《諸葛亮集》。
諸葛亮生長於一個官僚地主傢庭。爸爸諸葛矽曾做過太山郡郡丞(郡守的助手)。諸葛亮幼小時,媽媽章氏病故,7歲時爸爸猝然離世。從此,諸葛亮兄弟成瞭孤兒,全靠叔父諸葛玄撫養長大。叔父去世後諸葛亮帶著諸葛均遷居到襄陽附近的隆中隱居下來,過著邊耕邊讀的生活。他愛讀兵法和先秦法傢著作,反復閱讀《申子》、《韓非子》等著作,用心研究各種學派的看法和主張。
在隆中時,諸葛亮已極有才幹。他自比春秋時期著名傢管仲和戰國時代著名軍事傢樂毅,這反映瞭他的志向。
諸葛亮經常和石廣元、徐庶、孟公威、崔州平、龐統等有才華的年青人交往,切磋學問,議論國事,成瞭摯友。他還經常找那個時候頗有聲望的大名士龐德公、司馬徽、黃承彥等請教。龐德公稱他為“臥龍”。諸葛亮在隆中度過瞭10個春秋(公元197年至公元207年)。這一時期,那個時候割據荊州的劉表,幾次請他出來做官,他認為劉表是個庸碌之輩,便謝絕瞭。
諸葛亮在隆中期間,東漢形勢發生瞭很大變化。各地的割據連年征戰,擁地稱雄,經過十來年的混戰,曹操先後削平董卓、袁術、袁紹、呂佈之流,占據瞭北方;孫權繼承父兄的基業占據瞭江東;劉表占據瞭荊州地區。那個時候劉備(漢景帝兒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涿都汲縣人)勢單力薄,先後投靠過曹操、袁紹、劉表,一直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但是,他並不甘心做別人的附庸,一心想單獨發展本人的。為此,他到處禮賢下士,廣攬人才。
劉備在襄陽時,當地的名士司馬徽向他舉薦過諸葛亮。後來又從自己器重的謀士徐庶那裡知道諸葛亮是個傑出的人才,決定到隆中拜訪諸葛亮。207年冬天,劉備兩次去隆中拜訪諸葛亮,但都沒遇上他。可是劉備為瞭找理想的助手,第三次去茅廬拜訪諸葛亮。諸葛亮被劉備的真誠所感動,在本人的茅廬接待瞭他,並且把自己長期慎重考慮的統一天下的謀略說瞭出來。
諸葛亮精辟地分析瞭那個時候的形勢,並向劉備提出占據荊、益兩州,謀取西南各陣統治者的支持,後取孫權,對抗曹操,進而統一全國的隆中對策。劉備為有如此理想的助手而深感欣慰,他懇請諸葛亮出山,幫自己打天下。諸葛亮慨然應允。
諸葛亮跟隨劉備來到新野,幫助清理遊戶,擴充軍隊,他的各方面才能,很快在實踐中顯示瞭出來,劉備器重諸葛亮,對一切軍國機密大事,都和他商量決斷,兩人“情好如密”。
公元208年7月,曹操統帥20萬大軍南征劉表。劉表病卒,劉琮搶先自立為荊州牧。劉琮被曹操的聲勢嚇破瞭膽,驚惶之餘,遣使投降。
劉備慌忙南撤,曹軍在當陽長坂追上劉軍,劉備軍隊被打敗。當此之時,諸葛亮出使東吳,促成孫、劉聯盟,扭轉瞭局勢。
公元208年11日,孫、劉聯軍(共5萬多人)會師後,統歸周瑜指揮,接著沿江而下,迎擊敵人,與曹軍在赤壁相遇。發生瞭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赤壁之戰以孫、劉聯軍的勝利和曹軍的失敗而告終。赤壁之戰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一戰役為三國鼎立奠定瞭基礎。赤壁之戰勝利的基礎是“孫劉聯盟”。諸葛亮在成敗的關鍵時刻,出使柴桑,正確分析形勢,把握有利時機,說服孫權,促成孫劉聯盟,為赤壁大戰的勝利立下瞭頭功。
赤壁大戰以後,劉備大增,領兵進擊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今湖南境內)。江南四郡紛紛不戰而降,劉備乘機占據瞭荊州南部的大片土地。郡下諸臣推舉劉備為荊州牧。劉備領兵屯駐油口(今湖北公安南),封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類似總參謀長),並委派他督理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諸葛亮註意和提防安定三郡的社會秩序,“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公元214年,劉備占領益州。劉備自稱益州牧,任命諸葛亮為軍師將軍,協攬軍政事務。諸葛亮全力以赴協助劉備治理巴蜀。諸葛亮完全發揮卓越的治國才能,發展經濟,訓練軍隊,使劉備的大增。
公元217年,劉備占據漢中而結束戰事,自立漢中王。
公元221年4月,諸葛亮勸說劉備即位,建蜀漢國,以爭取上的主動。劉備在成都稱帝,立劉禪為皇太子,以諸葛亮為丞相。稱帝三個月後,即領兵伐吳,為襄樊之戰中被吳軍擒殺的關羽報仇,諸葛亮、趙雲苦諫卻無濟於事。
公元222年,吳蜀交戰,吳軍連破蜀軍40餘營,劉備大敗,率殘兵敗將逃回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公元223年2月,劉備病危,便派人赴成都,詔諸葛亮到白帝城,“苦嗣子劉禪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預示竭盡全力,忠心輔佐幼主。同年四月,劉備病死,劉禪即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兼任益州牧。從此,諸葛亮全面擔負瞭治理蜀漢的重任。
諸葛亮縱觀天下風雲變化,依據蜀漢的國力與兵力,制定瞭正確的外交路線和治國方針,來確保主動,共禦強敵。對外采取和東吳恢復吳蜀聯盟的關系。依據那個時候的國力,諸葛亮暫時對南中叛亂采取撫而不討的政策,發展生產,休養生息,恢復國力。
公元225年3月,諸葛亮親率大軍南征平叛。諸葛亮采取瞭“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策略平定瞭南中之亂。諸葛亮恩威並施,七擒孟獲,使孟獲心悅誠服地率眾投降,並且也贏得瞭西南少數民族的心。
諸葛亮南征,不但取得瞭平叛南夷的勝利,而且較好地解決瞭蜀漢中间位置與地方、統一與分裂之間的矛盾和蜀漢政權與少數民族的關系。從此以後,諸葛亮采取“以夷制夷”的政策,鞏固瞭南中的安定。
平定南中叛亂後,諸葛亮加緊訓練兵馬,準備北伐。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病死,曹睿即位。諸葛亮抓住這個有利時機,第二年春,親自率兵,北駐漢中,乘機進擊曹魏。
北伐臨行前,諸葛亮給劉禪上瞭《出師表》,闡明瞭本人的主張,並希望蜀漢政權能夠貫徹執行。
公元228年,諸葛亮出兵北伐。街亭失守,箕谷失利,戰局對蜀軍不利。諸葛亮感到蜀軍不適宜再打下去,便率餘部退回漢中。
第一次北伐失敗以後,諸葛亮認真匯總經驗教訓。為瞭古板法紀,做到賞罰分明,他忍痛處死瞭違犯軍令、致使戰爭失敗的馬謖。
公元228年冬諸葛亮進行第二次北伐,公元229年,公元231年二月,三、四次北伐相繼失利。
經過幾年的戰爭,蜀漢的人力、物力損失很大,諸葛亮推行“休士勸農”“教兵講武”整頓內政,準備條件。經過三年的準備,公元234年2月,諸葛亮率10萬大軍殺出斜谷口,占據武功,在五丈原紮營,進行第五次北伐。諸葛亮與司馬懿在渭水南岸相持。諸葛亮派人給司馬懿送一套女服,想激怒他迎戰,但未能奏效。兩軍在渭水相峙瞭100多天。八月間,諸葛亮因積勞成疾,一病不起,病逝於五丈原軍中。
諸葛亮的五次北伐,把戰爭引向敵區,掌握戰役的主動權,改變被動挨打的局面,取得瞭“以攻為守”的作用。
諸葛亮病逝時年方54歲,依據其遺囑,他的遺體被安葬在沔水定軍山。安葬他時,後主派大臣吊唁贈他“忠武侯”的稱號,後人又稱他為“諸葛武侯”。
諸葛亮在短暫而不平凡的畢生中,輔佐劉備父子治蜀顯示瞭非凡的治國才能。
諸葛亮把選拔人才看作是國傢興亡的大事。他反復強調“治國之道,務在舉賢”。諸葛亮的“賢”的標準一是有才能,能治軍治國;二是忠於蜀漢政權,能夠貫徹蜀漢的方針政策。
諸葛亮“用人不限其方”,廣攬人才,使蜀漢朝中官員來自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割據集團。
諸葛亮十分註重和重視發展教育,他勸張爽、尹默、譙周等人從事教育。蜀漢建立瞭國傢最高學府太學,主要學習儒傢經典,培養封建階級的各方面人才。
諸葛亮執政過程中,深感民亂始於政亂,即始於豪強官僚的專橫自恣。諸葛亮親自主持制定瞭《法檢》、《科令》、《軍令》、《蜀科》等法令條例,並頒佈執行。
諸葛亮執法的特征是,不避權貴,不徇私情,而且刑罰有準,輕重適當。在執法過程中,諸葛亮還註意和提防把“威之以法”和“服罪輸情”結合在一直,給人以出路和希望。
諸葛亮還註意和提防把行法和教化結合在一直,三令五申各種法律條令,努力做到人人皆知。諸葛亮歷行法治,科教嚴明,賞罰必信,使蜀漢清明,一步步穩定蜀漢秩序。
為瞭維護蜀漢的統治,增強國力,諸葛亮推行“務農植谷,閉關息民”的政策,促進農業的發展。
為瞭解決軍糧,諸葛亮在漢中分兵屯田,為久駐之計。
諾葛亮註重和重視水利建設。組織人力,在成都市西北郊的柏河上修瞭一條九裡長堤,人們稱它“諸葛堤”。
諸葛亮實行鹽鐵官營政策,還鼓勵種桑養蠶織錦,使蜀錦生產有瞭很大的發展。
諸葛亮反對奢侈浪費,提倡節儉,主張豐收之年不浪費,平時註意和提防儲備,以防災荒。
諸葛亮生活在割據爭雄的年代,他十分註重和重視軍隊建設。他認為,治理軍隊是保護國傢,鞏固政權的大計。
諸葛亮註重和重視士兵在戰爭中的效果。
諸葛亮不但嚴格訓練和教化士卒,還註意和提防對將領的教育。他寫瞭《將苑》一文,人們稱它是將之道。
諸葛亮還十分註重和重視軍隊訓練。經過諸葛亮嚴格訓練的軍隊,“戎陣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
諸葛亮在治國、治軍過程中提出來的原則和方針,對後世也產生瞭深遠的作用與影響。
縱觀諸葛亮的畢生,他的運籌帷幄的風采,寧靜淡泊的氣度,謙虛務實的作風,“鞠躬盡瘁”的獻身精神,百折不撓的意志,展現瞭中國人民優秀的精神和品格。難怪歷代“端推諸葛亮是全人”,說他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忠貞的典型。
諸葛亮的生日是哪天?
無從可考。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傢、軍事傢、散文傢、書法傢、發明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