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五行勝復(中醫五行相應的五臟)
一:中醫一氣,陰陽,五行三種學說的關系
一、氣、陰陽、五行的關系氣、陰陽、五行都是我國傳統哲學的重要領域。氣在與陰陽、五行的縱橫聯結中,構成廠氣——陰陽——五行的邏輯結構系統,形成瞭我國傳統哲學自己一身的特征。(1)氣與陰陽氣是物質實體,是構成宇宙天體以及世間萬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氣領域肯定瞭物質世界的統一性。陰陽是氣的兩種固有屬性。按陰陽分,則全地球的氣可分為陰氣和陽氣兩類。陰陽又是氣本身內在的矛盾要素。陰氣和陽氣又各具陰陽對立要素,相互滲透,相互作用,構成瞭氣的矛盾統一體。一氣分為陰陽,陰陽統一於氣。“氣有陰陽”(《正蒙·神化》),“一物兩體,氣也”(《正蒙·參兩》),“氣有陰陽,屈伸相感之無窮,故神之應也無窮”(《正蒙·乾稱》)。氣是一,萬物本原為一氣,但一氣分陰陽,氣有陰陽為兩,兩存在於一之中,表現為對立的兩個方面,“一”指對立雙方的統一。作為宇宙本原的氣是陰陽對立的統一物,物質世界在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下,不斷地運動變化。“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兩體者,虛實也,動靜也,聚散也,清濁也,其究一而已”(《橫渠易說·說卦》)。虛實、動靜、聚散、清濁等是對立兩方面的具體表現,也是一氣之陰陽的具體內涵。這種陰陽對立的雙方,共同組成氣的統一體,它們是一切運動變化的源泉,從而建立起對立統一的氣一元的物質概念。(2)氣與五行氣是世界的本原,“天地間一氣耳。氣之清而強者為火,清而弱者為水;濁而沉者為土,濁而浮者為木,濁而實者為金,皆一氣之清濁而流派為五也。一氣分五行,而五行又各有五行’’,“五可還一,一可攝五,譬之一樹……各不同形,實總一根菱”(《百子全書·叔苴子內篇·卷一》)。五行同一氣,一氣合五行。《雲笈七箋》吸收瞭陰陽五行思想,依據“元氣本一,化生有萬”的論理,闡述瞭氣與五行的關系,謂:“一含五氣,為水、為火、為木、為金、為土”,“元氣分而為五行,五行歸於一氣”。《白虎通·卷二》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言行者,欲言為天行氣的意思也”,意即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元素是由氣的運動變化而成的。如是,將五行多元物質結構概念統一於氣一元論的單一的物質概念之中。(3)陰陽與五行我國古代哲學認為:“天降陽,地出陰,陰陽合而生五行”(《李覯《刪定易圖序論一》》。即五行本原於陰陽之氣,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五行。“陰變陽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佈,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禦纂性理精義·卷一》)。“陰陽之為五行,有分來講之者,如木火陽而金水陰也;有合來講之者,如木之甲,火之丙,土之戊,金之庚,水之壬皆陽,而乙丁己辛癸皆陰也。以此推之健順,五常之理可見”(《禦纂情理精義·卷十》)。即太極生陰陽,陰陽化五行。就五行之陰陽言,木火屬陽而金水土屬陰,而五行之中又各具陰陽,木之甲、火之丙、土之戊、金之庚、水之壬為陽,而木之乙、火之丁、土之己、金之辛、水之癸為陰。世界本原一氣,氣之動靜而為陰陽,氣為陰陽之體,陰陽為氣之用。陰陽合和化生五行。所謂“有太極則一動一靜而兩儀分,有陰陽則一變一合而五行具”(《禦纂性理精義·卷一》)。也就是說,“本是一氣,分來講之曰陰陽,又就陰陽中細分之則為五行。五氣即二氣,二氣即一氣”(吳澄《吳文正公集·答人問性理》)。一氣分陰陽,陰陽生五行,陰陽五行均為氣之消息變化。二、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的關系氣、五行和陰陽,均為我國古代唯物主義哲學關於世界的物質構成的哲學領域,屬於世界本原的物質概念。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是中國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是我國傳統文化認識世界的本質看法和方法,展現瞭中國人民專有的智慧和才能。氣一元論、陰陽五行學說滲透到醫學范疇後,促進瞭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並貫徹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其中,氣一元論作為一種自然觀,奠定瞭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石,假如說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全部學說都是建立在氣一元論基礎之上的,也並不為過。而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作為方法論,則構築瞭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既各有所指和特點,又相互關聯。(1)氣一元論氣一元論認為,氣是不斷地運動著的物質實體,是世界萬事萬物的本原(或本體),為宇宙天體和世間萬物統一的物質基礎。運動是氣的本質特性,陰陽是氣的固有屬性,氣是陰陽的矛盾統一體,氣的勝復作用即陰陽的矛盾運動是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源泉,氣聚而成形,散而為氣,形(有形)與氣(無形)及其相互轉化是物質世界存在和運動的基本形式。物質世界是一個不斷地發生著氣的升降出入的氣化運動的world世界。氣分而為陰陽,陰陽合而生五行,而五行之中復有陰陽。就世界的本原來講,作為一種自然觀,氣一元論是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基礎。“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是天地自然之氣合乎規律的產物。人體就是一個不斷地發生著升降出入的氣化運動的機體。人體的氣可分為陰氣和陽氣兩類。陰陽勻平,命日平人。生命過程就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運動的結果。人體的臟腑形體官竅等各個部分,又可按五行分為心、肺、脾、肝、腎等五個系統。五行之中復有五行和陰陽。機體就是這樣聯系密切、錯綜復雜的巨系統。(2)陰陽學說陰陽是在氣一元論的物質概念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具有深刻辯證性質的氣本體論的概念。陰陽學說對世界本原的認識從屬於氣一元論,不但具有自然觀的特點,而且更具有方法論的性質。氣一元論註重分析世界萬物產生的本原,認為氣是世間萬物的無限多樣性的統一的物質基礎,以氣之聚散來說明有形與無形之間的內在聯系,強調事物的產生和消滅隻是氣的存在形式的轉化,堅持瞭宇宙萬物的形態多樣性和物質統一性,著重回答哲學“本體論”的問題。而陰陽學說則註重研究氣自己一身運動的源泉和規律,認為氣,一物兩體,是陰陽矛盾的統一體。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是氣自己一身運動的源泉和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本質原因。用“一分為二”的辯證看法闡述相關事物或事物內部兩個方面存在著的相互對立互根、消長轉化和協調平衡。在氣一元論基礎上,展現瞭樸素的對立統一觀念。認為整個宇宙是一個陰陽相反相成的對立統一體,陰陽的對立統一是世間萬物運動變化的總規律。人體內部以及人與自然也是一個陰陽對立統一體。陰陽對立理論用來分析人體健康和疾病的矛盾,闡明生命運動的本質規律。陰陽學說在本體論上雖根於氣一元論,但在方法論上更具辯證法思想,進一步發展瞭我國傳統哲學。氣的觀念和陰陽矛盾的觀念有機地結合,從而建立起對立統一的氣一元論物質概念。(3)五行學說五行學說對世界本原的認識也從屬於氣一元論,不但具有自然觀的特點,更具有樸素的普遍系統論性質。五行學說對宇宙本原的認識側重於世界的物質構成,認為木、火、土、金、水是構成世界萬物的物質元素,與氣一元論主要說明世界的物質本原不同。五行學說用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勝復規律,來說明自然界萬事萬物整體動態平衡性,視五行為宇宙的普遍規律,以五行為基礎闡述事物之間生克制化、乘侮勝復的相互之關聯聯系。由氣而生成的世間萬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行結構系統所組成的整體,賴五行結構系統之間的生克制化、乘侮勝復機制,維持大自然的整體動態平衡。人體是一個以五臟為中心的五行結構系統所組成的有機整體。人與環境也是一個有機整體。中醫學應用五行學說,從系統結構看法分析瞭人體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之間的有機聯系,以及人體與外界的統一,論證瞭人體是一個統一整體的整體觀念。五行生克乘侮勝復的調節機制,是人體臟腑經絡結構系統保持相對穩定和動態平衡的緣故。故曰:“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類經圖翼·運氣》),必須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運行不息,相反相成。“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素問·五運行大論》)。“有勝之氣,其必來復也”(《素問·至真要大論》)。“微者復微,甚者復甚,氣之常也”(《素問·五常政大論》)。氣有陰陽,陰陽合而生五行,陰陽和五行結合而化生萬物。五行系統結構的矛盾運動是宇宙的普遍規律,也是生命運動的普遍規律。陰陽五行的矛盾運動是人體之氣運動的具體表現,是人體臟腑經絡的運動規律,是生命���動的普遍規律。也就是說,氣一元論與陰陽五行學說相比較,更具“本體論”性質,旨在說明世間萬物的物質統一性,人之生死,全在乎氣。陰陽五行學說更具方法論特征。
二:我想瞭解關於中華傳統中醫五行的資料!大傢幫幫忙瞭!
五行學說,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規律,並用以闡釋宇宙萬物的發生、發展、變化及相互之關聯聯系的一種古時候哲學思想,屬於我國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法領域。五行學說認為,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所構成的,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物質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
一、五行的概念
(1)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及其運動變化。五行中的“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氣分化的構成宇宙萬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行”,指這五種物質的運動變化。如《尚書正義》說:“言五者,各有材幹也。謂之行者,若在天,則為五氣流註;在地,世所行用也。”但若從其方法論的角度來看,五行已超越瞭其物質性的概念,衍化為歸納宇宙萬物並闡釋其相互之關聯聯系的五種基本屬性。
五行最初的涵義與“五材”有關,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或基本元素。《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說:“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木、火、土、金、水這五種物質是人類日常生產和生活之中最為常見和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質,如《尚書正義》說:“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是為人用。”因為人類在生產和生活之中,經常接觸這五種物質,而且認識到這五種物質相互作用,還不錯產生出新的事物,如《國語·鄭語》說:“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
五行一詞,最早見於《尚書》。《尚書·周書·洪范》說:“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並對五行的特性從哲學高度作瞭抽象概括,指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此時的五行,已從木、火、土、金、水五種具體物質中抽象出來,上升為哲學的理性概念。古代人們運用抽象出來的五行特性,采用取類比象和推演絡繹的方法,將自然界中的各種事物和現象分歸為五類,並以五行“相生”、“相克”的關系來解釋各種事物和現象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因此,五行學說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規律來認識世界、解釋世界和探求宇宙變化規律的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
中醫學把五行學說使用於醫學范疇,以五行學說來闡釋人體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體表與內臟的有機聯系以及人體與外在環境的統一。五行學說作為一種思維方法貫穿於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用以說明人體的生理病理,並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成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2)五行特性
五行的特性,是古代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對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直觀觀察和樸素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抽象而逐漸形成的理性概念,是用以識別各種事物的五行屬性的基本根據。一般認為,《尚書·洪范》所說的“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是對五行特性的經典性概括。現分述如下:
“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曲直,是指樹木的枝條具有生長、柔和,能屈又能伸的特性,引申為凡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歸屬於木。
“火曰炎上”:“炎”,是焚燒、熾熱、光明的意思;“上”,是上升。炎上,是指火具有熾熱、上升、光明的特性。引申為凡具有溫熱、上升、光明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歸屬於火。
“土爰稼穡”:“爰”,通“曰”;“稼”,即種植谷物;“穡”,即收獲谷物。稼穡,泛指人類種植和收獲谷物的農事活動。引申為凡具有生化、承載、受納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歸屬於土。所以有“土載四行”、“萬物土中生”、“萬物土中滅”和“土為萬物之母”說。
“金曰從革”:“從”,順也;“革”,即變革。是指金有剛柔相濟之性:金之質地雖剛硬,可作兵器以殺戮,但有隨人意而更改的柔和之性。引申為凡具有沉降、肅殺、收斂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歸屬於金。
“水曰潤下”:“潤”,即滋潤、濡潤;“下”即向下、下行。潤下,是指水具有滋潤、下行的特性。引申為凡具有滋潤、下行、寒涼、閉藏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歸屬於水。
從上述五行的特性可以看出,五行學說中的木、火、土、金、水,已經不是這五種具體物質本身,而是五種物質不同屬性的概括。
(3)事物和現象的五行歸類
五行學說根據五行各自的特性,對大自然的各種事物和現象進行歸類,從而構建瞭五行系統。事物和現象五行歸類的方法,主要有取象比類法和推演絡繹法兩種。
取象比類法:“取象”,其實就是從事物的形象(形態、作用、性質)中找出能反映本質的特有征象;“比類”,其實就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屬性為標準,與某種事物所專有的征象相比較,以確定其五行歸屬。事物或現象的某征與木的特性相類似,則將其歸屬於木;與水的特性相類似,則將其歸屬於水;其他以此類推。例如:以方位配五行:日出東方,與木升發特性相似,故東方歸屬於木;南方熾熱,與火特性相類似,故南方歸屬於火;日落於西方,與金之沉降相類似,故西方歸屬於金;北方寒冷,與水之特性相類似,故北方歸屬於水;中原地帶土地肥沃,萬物繁茂,與土之特性相類似,故中间位置歸屬於土。
推演絡繹法:即依據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歸屬,推演歸納其他有關的事物,從而確定這幾個事物的五行歸屬。例如:已知肝屬木(大前提),因為肝合膽、主筋、其華在爪、開竅於目(小前提),因此可推演絡繹膽、筋、爪、目皆屬於木;同理,心屬火,則小腸、脈、面、舌與心相關,故亦屬於火;脾屬土,胃、肌肉、唇、口與脾相關,故亦屬於土;肺屬金,大腸、皮膚、毛發、鼻與肺相關,故亦屬於金;腎屬水,膀胱、骨、發、耳、二陰與腎相關,故亦屬於水。
五行學說以五行特性為根據,運用取象比類和推演絡繹的方法,將自然界千姿百態、千變萬化的各種事物和現象分別歸屬於木、火、土、金、水五大類,而每一類事物和現象之間皆有著相同的或相似的特定屬性,彼此構成瞭一定的聯系。
中醫學在天人相應思想指導下,以五行為中心,以空間結構的五方,時間結構的五季,人體結構的五臟為基本框架,將大自然的各種事物和現象以及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按其屬性進行歸納,從而將人體的生命活動與大自然的事物或現象聯系起來,形成瞭聯系人體內外環境的五行結構系統,用以說明人體以及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表1-3)。
表1-3 事物屬性的五行歸類表
自 然 界
人 體
五音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氣 五方 五季 五臟 五腑 五官 形體 情志 五聲 變動
角 酸 青 生 風 東 春 木 肝 膽 目 筋 怒 呼 握
徵 苦 赤 長 暑 南 夏 火 心 小腸 舌 脈 喜 笑 憂
宮 甘 黃 化 濕 中 長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歌 噦
商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腸 鼻 皮 悲 哭 咳
羽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腎 膀胱 耳 骨 恐 呻 栗
二、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括五行相生與相克、五行制化與勝復、五行相乘與相侮和五行的母子相及四個方面。其中五行的相生相克是指五行間存在著動態有序的相互資生和相互制約的關系;五行的制化和勝復,是指五行系統中具有的自我調節機制。因為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克與制化勝復的關系,從而維持五行結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促進事物的生生不息。五行的相乘相侮與母子相及是五行之間異常的生克變化,主要用於闡釋某些異常的氣候變化和人體的病理變化。
(1)五行相生與相克
1.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間存在著有序的遞相資生、助長和促進的關系。
五行相生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行相生關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和“我生”兩方面的關系。《難經》將此關系比喻為母子關系:“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因此,五行相生,事實上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對其子行的資生、促進和助長。如以火為例,因為木生火,故“生我”者為木,木為火之“母”;因為火生土,故“我生”者為土,土為火之“子”。木與火是母子關系,火與土也是母子關系(圖1-3)。
2.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間存在著有序的遞相克制、制約的關系。
五行相克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行相克關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和“我克”兩方面的關系。《內經》把相克關系稱為“所勝”、“所不勝”關系:“克我”者為“所不勝”,“我克”者為“所勝”。因此,五行相克,實為五行中的某一行對其所勝行的克制和制約。如以木為例,因為木克土,故“我克”者為土,土為木之“所勝”;因為金克木,故“克我”者為金,金為木之“所不勝”(圖1-3)。
(2)五行制化與勝復
1.五行制化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間既相互資生,又相互制約,維持平衡協調,推動事物間穩定有序的變化與發展。
五行制化,源於《素問·六微旨大論》“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之論,屬五行相生與相克相結合的自我調節。五行的相生和相克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生,就沒有事物的發生和成長;沒有克,就不能維持事物間的正常協調關系。因此,必須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才能維持事物間的平衡協調,促進穩定有序的變化與發展。故明·張介賓《類經圖翼·運氣上》說:“蓋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
五行制化的規律是:五行中一行亢盛時,必然隨之有制約,以防止亢而為害。即在相生中有克制,在克制中求發展。具體地說,即木生火,火生土,而木又克土;火生土,土生金,而火又克金;土生金,金生水,而土又克水;金生水,水生木,而金又克木;水生木,木生火,而水又克火。如此周而復始(圖1-3)。
2.五行勝復
五行勝復,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即勝氣),則引起其所不勝(即復氣)的報復性制約,從而使五行之間復歸於協調和穩定。
五行勝復,屬五行之間按相克規律的自我調節。勝氣的出現,有兩種情況:一是因為五行中一行的太過,即絕對亢盛;二是因為五行中一行的不足而致其所不勝的相對偏盛。復氣則是由於勝氣的出現而產生,即先出現勝氣,而後有復氣產生,以對勝氣進行“報復”,使勝氣復平。復氣即勝氣的所不勝:若勝氣為木,則復氣為金;勝氣為火,則復氣為水;勝氣為土,則復氣為木;勝氣為金,則復氣為火;勝氣為水,則復氣為土。
五行勝復的規律是:“有勝則復”。五行中一行亢盛(包括絕對亢盛或相對亢盛),則按相克次序克制,引起其所不勝(即復氣)旺盛,以制約該行的亢盛,使之復歸於常。如以木行亢盛為例:木旺克土引起土衰,土衰則制水不及而致水盛,水盛克火而使火衰,火衰則制金不及而致金旺,金旺則克木,使木行亢盛得以平復。此處木行偏亢為勝氣,而金行旺盛為復氣,金行旺盛是對木行亢盛的報復。餘四行的勝復依此類推(圖1-4)。
圖1-4 五行勝復示意圖
五行勝復,又稱“子復母仇”。因五行中的一行亢盛,即為勝氣;其所不勝,是為復氣,又恰為其所勝之子。復氣之母受勝氣所害,復氣制約勝氣,為母復仇,故稱“子復母仇”。如上述的木行亢盛為勝氣,金行旺盛為復氣;土為木之所勝,而土之子金能克木,使木行亢盛得以平復,則為子復母仇。通過勝復調節機制,五行系統在局部出現不平衡的情況下,自行調節以維持其整體的協調平衡。
(3)五行相乘與相侮
1.五行相乘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對其所勝的過度制約或克制。又稱“倍克”。
五行相乘的次序與相克相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圖1-5)。
致使五行相乘的緣故有“太過”和“不及”兩種情況。
太過致使的相乘,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過於亢盛,對其所勝行進行超過正常限度的克制,引起其所勝行的虛弱,從而致使五行之間的協調關系失常。如以木克土為例:多數情況下,木能克土,土為木之所勝。若木氣過於亢盛,對土克制太過,可致土的不足。這種因為木的亢盛而引起的相乘,稱為“木旺乘土”。
不及所致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過於虛弱,難以抵禦其所不勝行正常限度的克制,使其本身更顯虛弱。仍以木克土為例,多數情況下,木能制約土,若土氣不足,木固然處於正常水平,土仍難以承受木的克制,因而造成木乘虛侵襲,使土更加虛弱。這種因為土的不足而引起的相乘,稱為“土虛木乘”。
相乘與相克固然在次序上相同,但根本上是有區別的。相克是多數情況下五行之間的制約關系,相乘則是五行之間的異常制約現象。在人體,相克預示生理現象,相乘預示病理變化。
2.五行相侮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對其所不勝的反向制約和克制。又稱“反克”。
五行相侮的次序是: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圖1-5)。
致使五行相侮的緣故,亦有“太過”和“不及”兩種情況。
太過所致的相侮,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過於強盛,使原來克制它的一行不但不能克制它,反而受到它的反向克制。例如木氣過於亢盛,其所不勝行金不但不能克木,反而受到木的欺侮,出現“木反侮金”的逆向克制現象,這種現象稱為“木亢侮金”。
不及所致的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過於虛弱,不但不能制約其所勝的一行,反而受到其所勝行的“反克”。如多數情況下,金克木,木克土,但當木過度虛弱時,則不但金來乘木,而且土也會因木的衰弱而“反克”之。這種現象,稱為“木虛土侮”。
也就是說,五行的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現象,兩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相乘與相侮的主要區別是:前者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發生過度的克制,後者是與五行相克次序發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現象。兩者之間聯系是:在發生相乘時,也可同時發生相侮;發生相侮時,也可同時發生相乘。例如:木過強時,木既可以乘土,又能夠侮金;金虛時,既可受到木侮,又可受到火乘。因而相乘與相侮之間存在著親密的聯系。《素問·五運行大論》說:“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這是對五行相乘與相侮產生的緣故及其相互之關聯聯系所作的很好說明。
(4)五行的母子相及
五行的母子相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兩種情況,皆屬於五行之間相生關系異常的變化。
1.母病及子
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異常,累及其子行,致使母子兩行皆異常。母病及子的一般規律是:母行虛弱,引起子行亦不足,終致母子兩行皆不足。例如:水生木,水為母,木為子。若水不足,不能生木,致使木亦虛弱,終致水竭木枯,母子俱衰。
2.子病及母
子病及母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異常,作用與影響到其母行,終致子母兩行皆異常。子病及母的一般規律有兩種:一是子行亢盛,引起母行亦亢盛,結果是子母兩行皆亢盛,一般稱為“子病犯母”。如火旺致使木亢,終至木火皆亢。二是子行虛弱,上累母行,引起母行亦不足,終致子母俱不足,一般稱為“子盜母氣”。如木不足致使水枯,終至木水皆不足。
三、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著重是以五行的特性來分析歸納人體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等組織器官和精神情志等各種功能活動,構建以五臟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統,進而與自然環境相聯系,建立天人一體的五臟系統,並以五行的生克制化規律來分析五臟之間的生理聯系,以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規律來闡釋五臟病變的相互作用與影響,指導疾病的診斷和防治。因此,五行學說作為中醫學主要的思維方法在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建立中起著重要作用,而且還對中醫臨床實踐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之關聯聯系
五行學說在生理方面的應用,主要包括以五行特性類比五臟的生理特點,構建天人一體的五臟系統,以生克制化說明五臟之間的生理聯系等幾個方面。
1.說明五臟的生理特點
五行學說將人體的五臟分別歸屬於五行,並以五行的特性來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如木有生長、升發、舒暢、條達的特性,肝喜條達而惡抑鬱,有疏通氣血,調暢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屬木。火有溫熱、向上、光明的特性,心主血脈以維持體溫恒定,心主神明以為臟腑之主,故以心屬火。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的特性,脾主運化水谷、化生精微以營養臟腑形體,為氣血生化之源,故以脾屬土。金性清肅、收斂,肺具有清肅之性,以清肅下降為順,故以肺屬金。水具有滋潤、下行、閉藏的特性,腎有藏精、主水功能,故以腎屬水。
2、 構建天人一體的五臟系統
五行學說除以五行特性類比五臟的生理特點,確定五臟的五行屬性外,還以五臟為中心,推演絡繹整個人體的各種組織結構與功能,將人體的形體、官竅、精神、情志等分歸於五臟,構建以五臟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統。並且還將大自然的五方、五氣、五色、五味等與人體的五臟聯系起來,建立瞭以五臟為中心的天人一體的五臟系統,將人體內外環境聯結成一個密切聯系的整體。如以肝為例:“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肝主目”(《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其病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是以知病之在筋也”(《素問·金匱真言論》),這樣把大自然的東方、春季、青色、風氣、酸味等,通過五行的木與人體的肝、筋、目聯系起來,構築瞭聯系人體內外的肝木系統,展現瞭天人對應的整體觀念。
3.說明五臟之間的生理聯系
五臟的功能活動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系的。五行學說不但用五行特性說明五臟的功能特點,而且還運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論來說明臟腑生理功能的內在聯系,即五臟之間存在著既相互資生又相互制約的關系。
(一)以五行相生說明五臟之間的資生關系:肝生心即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濟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心生脾即火生土,如心陽溫煦脾土,助脾運化;脾生肺即土生金,如脾氣運化,化氣以充肺;肺生腎即金生水,如肺之精津下行以滋腎精,肺氣肅降以助腎納氣;腎生肝即水生木,如腎藏精以滋養肝血,腎陰資助肝陰以防肝陽上亢。
(二)以五行相克說明五臟之間的制約關系:腎制約心即水克火,如腎水上濟於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心制約肺即火克金,如心火之陽熱,可以抑制肺氣清肅太過;肺制約肝即金克木,如肺氣清肅,可以抑制肝陽的上亢;肝制約脾即木克土,如肝氣條達,可疏泄脾氣之壅滯;脾制約腎即土克水,如脾氣之運化水液,可防腎水泛濫。
(三)以五行制化說明五臟之間的協調平衡:根據五行學說,五臟中的每一臟都具有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的生理聯系。五臟之間的生克制化,說明每一臟在功能上因有他臟的資助而不能夠虛損,又因有他臟的制約和克制,而不致於過亢;本臟之氣太盛,則有他臟之氣制約;本臟之氣虛損,則又可由他臟之氣補之。如脾(土)之氣,其虛,則有心(火)生之,其亢,則有肝(木)克之;肺(金)氣不足,脾(土)可生之;腎(水)氣過亢,脾(土)可克之。這種制化關系把五臟緊緊聯系成一個整體,從而保證瞭人體內環境的統一。
應當指出的是,五臟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資生、相互制約的關系,是以五行的特性及其生克規律來論述的。然而,五臟的功能是多樣的,其相互間的關系也是復雜的。五行的特性並不能說明五臟的所有功能,而五行的生克關系也難以完全闡釋五臟間復雜的生理聯系。因此,在研究臟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間的內在聯系時,不能囿於五行之間相生相克的論理。
(2)說明五臟病變的相互作用與影響
五行學說,不但可用以說明在生理情況下臟腑間的相互聯系,而且也可以說明在病理情況下臟腑間的相互作用與影響。某臟有病可以傳至他臟,他臟疾病也可以傳至本臟,這種病理上的相互作用與影響叫作傳變。以五行學說闡釋五臟病變的相互傳變,可分為相生關系的傳變和相克關系的傳變兩類。
1.相生關系的傳變
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兩個方面。
母病及子,即母臟之病傳及子臟。如腎屬水,肝屬木,水能生木,故腎為母臟,肝為子臟。腎病及肝,即屬母病及子。臨床常見的因腎精不足不能資助肝血而致的肝腎精血虧虛證,腎陰不足不能涵養肝木而致的肝陽上亢證,腎陽不足不能資助肝陽而致的少腹冷痛證,皆屬母病及子的傳變。他臟之間的母病及子傳變,可以此類推。母病及子,多見母臟不足累及子臟虧虛的母子兩臟皆虛的病證。
子病及母,是指疾病的傳變,從子臟傳及母臟。如肝屬木,心屬火,木能生火,故肝為母臟,心為子臟。心病及肝,其實就是子病及母。臨床常見的因心血不足累及肝血虧虛而致的心肝血虛證,因心火旺盛引動肝火而形成心肝火旺證,皆屬子病及母。子病及母,既有子臟虛引起母臟也虛的虛證,又有子臟盛致使母臟也盛的實證。另外還有子臟盛致使母臟虛的虛實摻雜病變,即所謂“子盜母氣”,如肝火亢盛,下劫腎陰,以致腎陰虧虛的病變其實就是。
2.相克關系的傳變
包括“相乘”和“相侮”兩個方面。
相乘,是相克太過致病。引起五臟相乘的緣故有二:一是某臟過盛,而致其所勝之臟受到過分克伐;二是某臟過弱,不能耐受其所不勝之臟的正常克制,從而出現相對克伐太過。如以肝木和脾土之間的相克關系來講,相乘傳變就有“木旺乘土”(即肝氣乘脾)和“土虛木乘”(即脾虛肝乘)兩種情況。因為肝氣鬱結或肝氣上逆,作用與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而出現胸脅苦滿、脘腹脹痛、泛酸、泄瀉等表現時,稱為“木旺乘土”。反之,先有脾胃虛弱,不能耐受肝氣的克伐,而出現頭暈乏力、納呆噯氣、胸脅脹滿、腹痛泄瀉等表現時,稱為“土虛木乘”。
相侮,是反向克制致病。形成五臟相侮亦有兩種情況,即太過相侮和不及相侮。太過相侮,是指因為某臟過於亢盛,致使其所不勝無力克制而反遭克的病理現象。例如:肺金本能克制肝木,因為暴怒而致肝火亢盛,肺金不但無力制約肝木,反被肝火之反向克制,而出現急躁易怒,面紅目赤,甚則咳逆上氣,咯血等肝木反侮肺金的癥狀,稱為“木火刑金”。 不及相侮,是指因為某臟虛損,致使其所勝之臟出現反克的病理現象。如脾土虛衰不能制約腎水,出現渾身水腫,稱為“土虛水侮”。
也就是說,五臟病變的相互作用與影響,可用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規律來闡釋。如肝臟有病,病傳至心,為母病及子;病傳至腎,為子病及母;病傳至脾,為乘;病傳至肺,為侮(圖1-6)。其他四臟,以此類推。
圖1-6 五臟傳變規律示意圖(以肝為例)
五行學說認為,按相生規律傳變時,母病及子病況輕淺,子病及母病況較重,如清·徐大椿《難經經釋》說:“邪挾生氣而來,則雖進而易退”;“受我之氣者,其力方旺,還而相克,來勢必甚。”依照相克規律傳變時,相乘傳變病況較深重,而相侮傳變病況較輕淺。如《難經經釋》說:“所不勝,克我者也。臟氣本已相制,而邪氣挾其力而來,殘削必甚,故為賊邪”;“所勝,我所克也。臟氣既受制於我,則邪氣亦不能深入,故為微邪。”
此外,運用五行學說還不錯闡釋五臟發病與季節的關系。五臟外應五時,因此五臟發病的一般規律,是在其所主之時受邪而發病,即春天多發肝病,夏天多發心病,長夏多發脾病,秋天多發肺病,冬天多發腎病。故《素問·咳論》說:“五臟各用其時受病……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
因為五行生克規律不能完全闡釋五臟間復雜的生理關系,因而五臟間病變的相互作用與影響也難完全以五行乘侮和母子相及規律來說明。《素問·玉機真藏論》已有“然其卒發者,不必治於傳,或其傳化有不以次”的論述。故對於疾病的五臟傳變,不能完全受五行生克乘侮規律的束縛,而應在現實情況出發去把握疾病的傳變。
(3)指導疾病的診斷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當內臟有病時,其功能活動及其相互之關聯聯系的異常變化,可以反映到體表對應的組織器官,出現色澤、聲音、形態、脈象等諸方面的異常變化,即所謂“有諸內者,必形諸外”(《孟子·告子下》)。五行學說將人體五臟與大自然的五色、五音、五味等都作瞭相應聯系,構成瞭天人一體的五臟系統,因而觀察分析望、聞、問、切四診所搜集的外在表現,根據事物屬性的五行歸類和五行生克乘侮規律,可確定五臟病變的部位,推斷病況進展和判斷疾病的預後。即所謂“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靈樞·本藏》)。
1.確定五臟病變部位
五行學說以事物五行屬性歸類和生克乘侮規律確定五臟病變的部位,包括以本臟所主之色、味、脈來診斷本臟之病和以他臟所主之色、味、脈來核實確定五臟相兼病變。如面見青色,喜食酸味,脈見弦象,可以診斷為肝病;面見赤色,口味苦,脈象洪,是心火亢盛之病。若脾虛病人,而面見青色,為木來乘土,是肝氣犯脾;心臟病人,而面見黑色,為水來乘火,多見於腎水上凌於心等等。故《難經·六十一難》說:“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臟腑也。”
2.推斷病況的輕重順逆
五行學說依據五色之間的生克關系來推測病況的輕重順逆。因為內臟疾病及其相互之關聯聯系的異常變化,皆可從面部色澤的變化中展現出來。因此,我們可以依據“主色”和“客色”
三:五行_中醫的五行指什麼
五行 即木、火、土、金、水,是古時候思想傢用平時生活中習見的上述五類事物來說明 自然 萬物的起源和多樣性的統一,是 中國哲學 思想基礎之一,而 中醫 的五行具體指的是什麼呢?下面是我給大眾整理的中醫的五行,供大傢閱讀!
中醫的五行
五行在中 醫學 中的應用稱其為五行學說,為中醫基礎理論之一。用來理解人與自然界如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氣於人體五臟、五官、五體、五志、五聲等之間的相互之關聯聯系。
五行是中國古代哲學理論,屬於古代人們對物質的屬性及其相互之關聯聯系的認識領域。醫學中的五行學說則是古時候的樸素唯物,自發辨證的思想方法與醫學實驗的相結合。“五”指木、火、土、金、水五類事物,“行”是運動。這個學說是以五行的屬性,聯系人體的臟腑器官,並通過五臟為中心,運用“相生”,“相克”,“相乘”,“相悔”的論理來說明一些生理現象和病理變化,用以匯總臨床 經驗 。基本內容:以五行的屬性分別臟腑器官的特點。如肝、筋、目 屬木 ;心、脈、舌 屬火 ;脾、肉、口 屬土 ;肺、皮毛、鼻 屬金 ;腎、骨、耳 屬水 等。以生克的關系說明臟腑器官相互資生和制約的生理現象,如肝能制約脾(木克土),但脾能資生肺(土生金),而肺又能制約肝(金克木)等等,以此來說明臟腑間有著彼此維系,彼此協調生理活動的關系。以乘侮關系闡述病理變化及 治療方法 。如肝病犯脾,是木乘土,治療應采取抑木扶土法;治療肺氣虛弱,采用健脾補肺,叫培土生金法。由此可見,五行學說貫串於醫學的各個方面,並蘊含著古代人們的一些寶貴臨床經驗,也是中國醫學的基礎理論。它強調事物間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的看法。對古時候醫學的發展起瞭一定作用。
中醫的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木生火:由於火以木料作燃料的材料,木燒盡,則火會自動熄滅
火生土:由於火燃燒物體後,物體化為灰燼而灰燼便是土;
土生金:由於金蘊藏於泥土石塊之中,經冶煉後才提取黃金
金生水:由於金若被烈火燃燒,便溶為液體,液體屬水;水要依靠鐵器來開導疏通
水生木:由於水灌溉樹木,樹木便能欣欣向榮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眾勝寡,故水勝火也;由於火遇水便熄滅
精勝堅,故火勝金;由於烈火能溶解金屬
剛勝柔,故金勝木;由於金屬鑄造的割切工具可鋸毀樹木
專勝散,故木勝土;由於樹根苗的力量強大,能突破土的障礙
實勝虛,故土勝水也。由於土能防水
五行數理: 金為七, 木為八, 水為六, 火為九, 土為五。
中醫五行所蘊含的內容
火不生土:火指腎陽,即命門火;土即脾胃。當腎陽虛弱,命門火不足,脾胃不能得到這種陽氣的溫煦,作用與影響胃氣腐熟水谷和脾氣運化 營養 精微,運化水濕的功能,出現腎脾陽虛的綜合病癥,均屬火不生土。臨床表現為腰酸膝冷,畏寒,飲食不化,小便不利,浮腫或天亮前 腹瀉 等。
火盛刑金(火旺刑金):火指肝火,與“木火刑金”同義。火指心火或熱邪,心火熾盛可藉傷肺陰,引起喘咳痰血;熱邪熾盛,會傷害於肺,引起熱咳或“痰熱阻肺”,病況嚴重的,可出現高熱,呼及急促,鼻翼煽動,甚則咳血,咯血等癥狀,又稱“火熱迫肺”。
火性炎上:用火焰上燃的現象比喻火邪致病的病變向上的特征。火有虛實之分;實火多屬外邪陽熱,主升主散,火熱傷肺,則見喘咳,咯血或鼻衄等癥;火迫心神,則見頭痛、嘔吐、昏迷,譫妄等癥。虛火多由精血虧耗,陰虛陽亢而起,癥見煩燥、咽痛、聲嘶、齒齦出血, 耳鳴 等。均屬火性炎上的病變。
節氣 :是農歷推算四季氣候的單位。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節氣,故一個節氣又稱為“三候”。節氣預示四季氣候變更的每一階段。一年共有“24節氣”,按順序為; 立春 、 雨水 、 驚蟄 、 春分 、 清明 、 谷雨 、 立夏 、 小滿 、 芒種 、 夏至 、 小暑 、 大暑 、 立秋 、 處暑 、 白露 、 秋分 、 寒露 、 霜降 、 立冬 、 小雪 、 大雪 、 冬至 、 小寒 、 大寒 。
金寒水冷:指肺 腎虛 寒。肺屬金,腎屬水。肺金與腎水在生理上相互資生,病理上也可相互作用與影響。當肺氣虛而累及腎,或腎陽虛而作用與影響肺,都會出現肺腎虛寒的綜合病癥。臨床表現有 咳嗽 、吐痰稀白、氣喘、畏寒、腰膝冷、水腫等。
金氣肅降:用以說明肺的生理特點。金代表肺,肺主氣的活動,肺氣宣清而下降,氣化活動就順利,三焦水道也能通調;反之,若肺氣不能清肅下降,就會使氣上逆,發生咳嗽,氣喘或小便不利等病癥。
亢害承制:見《素問、六征旨大論》:「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亢,即亢盛。承,作抵禦解。制,即壓抑或節制。五行學說認為,事物有生化的一面,也有克制的另一面。若有生無克,勢必亢盛之極而為害,因此必須抵禦這種亢盛之氣,令其節制,方能維持事物的正常生發。例如實熱內結的病,因內熱熾盛,損耗津液而 便秘 ,又會火氣上沖而 諺語 ,治療就須用承氣湯苦寒瀉下,才能抵禦這種亢盛的熱邪。
母病及子:用五行說明五臟間相生的母子關系中,因為母病累子而稱。例如木生火,肝木為母,心火為子,當肝陽上亢發展至一定程度,就可能使心火亢盛而致病。
母氣:在五行相生關系中“生我”者為母氣。如木生火,則木為火的母氣。
木火刑金:木火,指“肝火”;金指肺。肝火過旺,可以耗傷肺金,引起肺病的加重,出現幹咳,胸脅疼痛,心煩,口苦,目赤,甚或咯血等。
木克土:五行中,五種相克關系之一。按五行學說的看法,相克本屬正常范圍內的約制,但近人已習慣於把木克土與木乘土混同,其義與“肝氣犯脾”,“肝氣犯胃”類同。
木喜條達:木是肝的代詞,條達即調和暢達。用樹木生發的現象比喻肝的生理特點。肝主疏泄,一方面疏泄膽汁,幫助脾胃 消化 ;另一方面,肝膽又有升發透泄的效果,使渾身氣機舒暢。因此,肝氣的特征是喜調和暢達,既不能過亢,又不能抑鬱。
木鬱化風:五行歸類中,肝主風,屬木,木鬱即肝鬱。因為肝鬱致使肝血虧損,或素體血虧而出現肝風癥狀,故稱。臨床表現有眩暈、舌麻、震顫、痙厥等。
木鬱化火:五行歸類中,肝屬木,木鬱即肝鬱。因為肝鬱引起肝陰虧損或素有內熱而出現肝火癥狀,故稱。臨床表現有頭痛,眩暈、面赤、嘔血,咳血,甚或發狂等。
三伏:指初伏,中伏,末伏來講。是一年中最熾熱的時刻。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初“庚”為末伏。指末伏。即以初伏、二伏、三伏為序。
勝復:勝復,是指“五運六氣”在一年當中的相勝相制,先勝後復的相互之關聯聯系。勝即“勝氣”,復即“復氣”。勝是主動的,有強勝之義;復是被動的,有報復之義。勝復之氣,即一年中之上半年若有太過的勝氣,下半年當有與之相反的復氣。如上半年熱氣偏盛,下半年當有寒氣以報復之。又如木運不及,金氣勝木,木鬱而生火,火能克金,稱為復。勝復的一般規律是,凡先有勝,後必有所報復,以報其勝。勝復之氣並非每年皆有。
勝氣:勝復之氣在時序上被看作是有規律的,上半年假如發生瞭超常的氣候叫做勝氣。參見“勝復”條。
十二時:即子、醜、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時辰。時辰是古時候的計時單位,每一時辰相當於二小時,子時相當於晚上十一時至次日一時,醜時相當於一至三時。其餘按十二時辰序類推。此外,又有把子時稱為“夜半”或“午夜”;醜時稱“雞鳴”;寅時稱“平旦”;卯時稱“日出”;辰時稱“食時”;已時稱“隅中”,午時稱“日中”;未時稱“日昳(音跌)”;申時稱“晡時”,或稱為“日晡所”;酉時稱“日入”;戌時稱“黃昏”;亥時稱“人定”等(《左氏傳》昭公五年註)。這幾個命名與中國古代人民的生活習性有關,且較符合黃河流域地區晝夜推移的特征。
時令:指每一季節的主要氣候。指按季節制定的關於農事,醫事等的政令。
水不涵木:涵,滋潤之意。腎屬水,肝屬木。當腎陰虛不能滋養肝木,則肝陰不足,虛風內動,故稱。臨床表現有低熱、眩暈、耳鳴、耳聾、腰酸、遺精、口幹咽燥,手足蠕動,甚則抽掣等。
四:中醫的五行學說是什麼?
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成就,五行學說 其實就是用木、火、土、金、水五個哲學領域來概括客觀世界中的區別事物屬性,並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動態模式來說明事物間的相互聯系和轉化規律。五行學說中以五臟配五行即:肝與木、心與火、脾與土、金與肺、水與腎。五臟與五行相生相克應保持相對平衡和穩定,和諧相處。假如五臟與五行發生失調,出現太過、不及或反侮,也會致疾病的發生,這對於推斷疾病的好轉和惡變,治療方法,提供瞭充足根據。中醫主要運用五行學說闡述五臟六腑間的功能聯系以及臟腑失衡時疾病發生的機理,也用以指導臟腑疾病的治療。
五行於中醫則展現瞭具備這五種屬性的人體五大系統的相互之關聯聯系。木火土金水這五個符號分別代表肝心脾肺腎所統領的五大系統。中醫不是研究微觀的病毒細菌怎樣作用於人體的論理而是研究人體整體的各個系統之間的聯系,並且通過中藥,按摩,針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調節各個系統之間的平衡,以此保持健健康康。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勝復、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五:五行相克規律
五行相生相克規律是什麼 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好比母生子,有相親相愛之情,象征著暢順、吉祥。如:
木生火:火要依靠柴薪來維持燃燒
火生土:土要依靠太陽來普照
土生金:金要依靠山巖來儲存
金生水:水要依靠鐵器來開導疏通
水生木:木要依靠雨露來灌溉
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好比戰爭,彼此敵對。據《白虎通義》載:五行所以相害相克者,天地之性。眾勝寡,故水勝火也;精勝堅,故火勝金;剛勝柔,故金勝木;專勝散,故木勝土;實勝虛,故土勝水也。
木克土:樹木可以入土
火克金:烈火可以溶金
土克水:土可以覆水
金工木:金可以伐木
水克火:水可以滅火
誰知道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規律?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元素的運行、變化)。中國古代思想傢企圖用這五種物質來說明世界萬物的起源。中醫用五行來說明生理病理上的種種現象。的人用五行相生相克來推算人的命運。
五行學說最早在道傢學說中出現。它強調整體概念,刻畫瞭事物的結構關系和運動形式。假如說陰陽是一種古時候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可謂是一種原始的普通系統論。 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的物質組成學說,與西方的水、火、土、氣四元素學說類似,不過伴隨著近代化學的發展,這兩種學說的物質構成理論都被否定。
中國西周末年,已經有瞭一種樸素唯物主義看法的“五材說”。從《國語・鄭語》“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萬物”和《左傳》“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到《尚書・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的記錄載入,開始把五行屬性抽象出來,推演到其他事物,構成一個固定的組合形式。在戰國晚期提出瞭五行相勝(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勝(克)、生的次序固定下來,形成瞭事物之間相互關聯的模式,自發地展現瞭事物內部的結構關系及其整體把握的思想。就在這個時期,《內經》把五行學說使用於醫學,這對研究和整理古時候人民積累的大量臨床經驗,形成中醫專有的理論體系,起瞭重要的推動作用。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木生火:由於火以木料作燃料的材料,木燒盡,則火會自動熄滅
火生土:由於火燃燒物體後,物體化為灰燼而灰燼便是土;
土生金:由於金蘊藏於泥土石塊之中,經冶煉後才提取黃金
金生水:由於金若被烈火燃燒,便溶為液體,液體屬水;水要依靠鐵器來開導疏通
水生木:由於水灌溉樹木,樹木便能欣欣向榮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眾勝寡,故水勝火也;由於火遇水便熄滅
精勝堅,故火勝金;由於烈火能溶解金屬
剛勝柔,故金勝木;由於金屬鑄造的割切工具可鋸毀樹木
專勝散,故木勝土;由於樹根苗的力量強大,能突破土的障礙
實勝虛,故土勝水也。由於土能防水
五行數理: 金為七, 木為八, 水為六, 火為九, 土為五。
古時候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的接觸和觀察,認識到五行中的每一行皆有不同的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長、升發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發熱、向上的特性;“土爰稼墻”,是指土具有種植莊稼,生化萬物的特性;“金曰從革”,是金具有肅殺、變革的特性;“水曰潤下”,是水具有滋潤、向下的特性。古代人們基於這種認識,把宇宙間各種事物分別歸屬於五行,所以在概念上,已經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類在特性上可相比擬的各種事物、現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
五行的規律 你好,以下是我對五行的理解,希望能幫你瞭解五行的哲學系統。
五行的順序是:木,火,土,金,水。五行代表五種空間狀態,用漢字的五個符號來表述,同樣的可以 使用英文字母,希臘字母等等來預示。地球系統裡的物質都處於這五種狀態裡的一種。
這五種狀態可以轉換,當轉化之後,“木”狀態到瞭生“火”狀態,火“狀態到瞭“土”狀態,“土”狀態到瞭“金”狀態,以此類推。
故而五行相生的規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完成一次循環。
五行相克的規律是為瞭保證五行的平等,即保證五行系統存在穩態,這和化學平衡有點像。舉個例子,以木火土三種狀態為例:木生火,火生土,木克土;或寫成字母預示:A生B,B生C,A克C。以化學反應來看,B為中間產物,A會阻礙C的量增添,即阻礙B轉化為C。 這樣才會平橫。否則,B就基本不會存在,全變成C瞭。
故五行相克的規律,是隔一個相克: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
至於為啥會劃分為五行,而不是六行,我也沒太想通。我本人認為可能跟五種階段有關:“起點,上升,峰值,下降,終點”。這也是五種空間狀態。
哲學體系一直就是源自於假設,假設的好,整個體系處理起來就符合現實,而且體系不復雜。五行的體系,與六行等等相比的區別,大概就是好的假設與不好的假設的區別。
五行相生相克的順序? 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行學說認為 五行是構成宇宙的基本物質元素 宇宙間各種物質都可以依照這五種基本物質的屬性來歸類 五行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 祖國醫學借用五行學說來說明人體內部以及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相互之關聯聯系 用以補充陰陽學說
(1) 五行相生相克 相 ,有相互滋生 促進 助長之義;
相克 有相互制約 抑制 克服之義。
五行相生的規律是: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
相克的規律是: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金克木
巳午 火
申酉 金
醜辰未戌 土
方位\五行\四季\地支(分別相互對應)
東 南 中 西 北
木 火 土 金 水
春 夏 秋 冬
寅卯辰 巳午未 申酉戌 亥子醜
五行相克,怎麼個克法, 天下萬物分為五類:金、木、水、火、土,彼此之間存在相生相克的關系: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上述是多數情況下的相生相克關系。
五行生克規律確立的治療原則和方法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范疇中的應用,著重是運用五行的特性來分析和歸納人體的形體結構及其功能,以及外界環境各種要素的五行屬性;運用五行的生克制化規律來闡述人體五臟系統之間的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以及人與外界環境的相互之關聯聯系;用五行乘侮勝復規律來說明疾病的發生發展的規律和自然界五運六氣的變化規律,五行勝復規律示意圖不但具有理論意義,而且還有指導臨床診斷、治療和養生康復的實際意義。
五行學說,將人體的內臟分別歸屬於五行,以五行的特性來說明五臟的部分生理功能。如:木性可曲可直,條順暢達,有生發的特性,故肝喜條達而惡抑鬱,有疏泄的功能;火性溫熱,其性炎上,心屬火,故心陽有溫煦之功;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的特性,脾屬土,脾有消化水谷,運送精微,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之功,為氣血生化之源;金性清肅,收斂,肺屬金,故肺具清肅之性,肺氣有肅降之能;水性潤下,有寒潤、下行、閉藏的特性,腎屬水,故腎主閉藏,有藏精、主水等功能。
木生火,即肝木濟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脈,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於心主血脈功能的正常發揮。火生土,即心火溫脾土,心主血脈、主神志,脾主運化、主生血統血,心主血脈功能正常,血能營脾;脾才能發揮主運化、生血、統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氣,化生氣血,轉輸精微以充肺,促進肺主氣的功能,使之宣肅正常。金生水,即肺金養腎水,肺主清肅,腎主藏精,肺氣肅降有助於腎藏精、納氣、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腎水滋肝木,腎藏精,肝藏血,腎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發揮。這種五臟相互滋生的關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論來闡明的。
心屬火,腎屬水,水克火,即腎水能制約心火,如腎水上濟於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肺屬金,心屬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約肺金,如心火之 陽熱,可抑制肺氣清肅之太過。肝屬木,肺屬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約肝木,如肺氣清肅太過,可抑制肝陽的上亢。脾屬土,肝屬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約脾土。如肝氣條達,可疏泄脾氣之壅滯。腎屬水,脾屬土,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約腎水,如脾土的運化,能防止腎水的泛濫。這種五臟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就是用五行相克理論來說明的。
五臟中每一臟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關系。五臟之間的生克制化,說明每一臟在功能上有他臟的資助,不致於虛 損,又能克制另外的臟器,使其不致過亢。本臟之氣太盛,則有他臟之氣制約;本臟之氣虛損,則又可由他臟之氣補之。如脾(土)之氣,其虛,則有心(火)生 之;其亢,則有肝木克之;肺(金)氣不足,土可生之;腎(水)氣過亢,土可克之。這種生克關系把五臟緊緊聯系成一個整體,從而保證瞭人體內環境的對立統一。
五行學說指導疾病的防治:
1. 控制疾病傳變:
運用五行子母相及和乘侮規律,可以判斷五臟疾病的發展趨勢。一臟受病,可以波及其他四臟,如肝臟有病可以作用與影響到心、肺、脾、腎等臟。他臟有病亦可傳給本臟,如心、肺、脾、腎之病變,也可以作用與影響到肝:因此,在治療時,除對所病本臟進行處理外,還應考慮到其他相關臟腑的傳變關系。依據五行的生克乘侮規律,來調整其太過與不及,控制其傳變,使其恢復正常的功能活動。如肝氣太過,木旺必克土,此時應先健脾胃以防其傳變。脾胃不傷,則病不傳,易於痊愈。這是用五行生克乘侮理論闡述疾病傳變規律和確定預防性治療措施。至於能否傳變,則取決於臟腑的機能狀態,即五臟虛則傳,實則不傳。
在臨床工作中,我們既要掌握疾病在發展傳變過程中的生克乘侮關系,藉以依據這種規律及早控制傳變和指導治療,防患於未然,又要依據具體病況而辨證施治,切勿把它當作刻板的公式而機械地套用。
2.確定治則治法:
五行學說不但用以說明人體的生。。。。。。>>
誰能告知我五行相生相克規律? 誰能告知我五行相生相克規律?tgs
五行相克五行相生 求順序 五行學說
一、五行學說的概念
五行學說同“陰陽學說”一樣,它也屬於一種哲學概念,是一種認識和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
“五行”,就是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這五類物質的運動。
“五行學說”是指這五類物質的運動變化,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之關聯聯系,以相生、相克作為解釋事物之間相互關聯及運動變化規律的說理工具。
祖國醫學中,first of all以歸類的方法,說明人體各部位之間,與外在環境之間的相互之關聯聯系,其次是在五行歸類的基礎上,以五臟為中心,以五行的相生、相克關系,說明人體各部之間在生理過程中的關系。在病理情況下,也以這種關系推測辨別病況。
五行的屬性:
木-代表生氣旺盛的-“木曰曲直”。
火-代表熾熱的、向上的-“火曰炎上”。
土-代表具有營養作用的-“土曰稼穡”。
金-代表具有摧殘殺傷作用的-“金曰從革”。
水-代表寒冷的、向下的-“水曰潤下”。
二、五行學說的內容
(1)五行學說的基本規律
1、相生規律:生,含有資生、助長、促進的意義。五行之間,都具有互相資生、互相助長的關系。這種關系簡稱為“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行相生的關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兩方面的關系,也就是母子關系。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以水為例,生我者為金,則金為水之母;我生者是木,則木為水之子。其它四行,以此類推。因為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結合五臟而言,就是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腎,腎生肝起資生和促進作用。
2、相克規律:克,含有制約、阻抑、克服的意義。五行之間,都具有相互制約、相互克服,相互阻抑的關系,簡稱“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行相克的關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我克兩方面的關系,也就是“所勝”、“所不勝”的關系。克我者為“所不勝”,我克者為“所勝”。以木為例,克我者為金,則金為木之“所不勝”,我克者為土,則土為木之“所勝”。其它四行,以此類推。結合五臟而言,就是肝克脾,脾克腎,腎克心,心克肺、肺克肝,起著制約和阻抑的效果。
3.五行制化:在五行相生之中,同時寓有相克,在相克之中,並且也寓有相生。這是自然界運動變化的一般規律。假如隻有相生而無相克,就不能保持正常的平衡發展;有相克而無相生,則萬物不可能有生化。所以相生,相克是一切事物維持相對平衡的兩個不可缺少的條件。隻有在相互作用,相互協調的基礎上,才能促進事物的生化不息。例如,木能克土,但土卻能生金制木。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土雖被克,但並不會發生偏衰。其它火、土、金、水皆如此。古代人們把五行相生寓有相克和五行相克寓有相生的這種內在聯系,名之曰“五行制化”。制化規律的具體情況如下:
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
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
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
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
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
4.相乘規律:乘,是乘襲之義。從五行生克規律來看,是一種病理的反常現象。相乘與相克意義相似,隻是超出瞭正常范圍,達到瞭病理的程度。相乘與相克的次序也是一致的。其實就是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如木克土,當木氣太過,金就不可以對木加以正常的制約,因此,太過無制的木乘土,即過強的木克土,土被乘更虛,而不能生金,故金虛弱,無力制木。
。。。。。。>>
六:五行的生克乘侮
怎樣依據五行生克乘侮規律來推斷疾病的轉歸 癥是判斷疾病、辨識證候的主要根據,但因其僅是。。。發展變化趨向,即辨明疾病從發生到轉歸的總體病機。。。《內經》是用五行的生克乘侮規律來表述的,此刻。。。
論述五行的生克,乘侮,子母相及的規律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相生前者太盛作用與影響後者為乘,例木盛火旺,
相克後者太盛反壓前者為侮,例木盛侮金。
相生前者為母,後者為子。
前者多少變化作用與影響後者為母及子,
後者多少變化作用與影響前者為子及母。
乘侮和子母相及的先後作用與影響順序判斷則較為復雜
生勝乘悔有什麼含義 五行的生克乘侮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行四方:東方屬木,南方屬火,西方屬金,北方屬水,中间位置屬土。
五行生克
五行相生: 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五行相克: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五行生克制化宜忌:
金: 金旺得火, 方成器皿。
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 強金得水, 方挫其鋒。
金能克木, 木多金缺; 木弱逢金, 必為砍折。
金賴土生, 土多金埋; 土能生金, 金多土變。
火: 火旺得水, 方成相濟。
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 強火得土, 方止其焰。
火能克金, 金多火熄; 金弱遇火, 必見銷熔。
火賴木生, 木多火熾; 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
水: 水旺得土, 方成池沼。
水能生木, 木多水縮; 強水得木, 方泄其勢。
水能克火, 火多水幹; 火弱遇水, 必不熄滅。
水賴金生, 金多水濁; 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
土: 土旺得水, 方能疏通。
土能生金, 金多土變; 強土得金, 方制其壅。
土能克水, 水多土流; 水弱逢土, 必為淤塞。
土賴火生, 火多土焦; 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
木: 木旺得金, 方成棟梁。
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 強木得火, 方化其頑。
木能克土, 土多木折; 土弱逢木, 必為傾陷。
木賴水生, 水多木漂; 水能生木, 木多水縮。
五行者,往來乎天地之間而不窮者也,是故謂之行。北方陰極而生寒,寒生水;南方陽極而生熱,熱生火;東方陽散以泄而生風,風生木;西方陰止以收而生燥,燥生金;中间位置陰陽交而生濕,濕生土。其相生也,所以相維,其相克也,所以相制,此之謂有倫。火為太陽,性炎上;水為太陰,性潤下;木為少陽,性騰上而無所止;金為少陰,性沉下而有所止;土無常性,視四時所乘,欲使相濟得所,勿令太過弗及。
五行生克規律確立的治療原則和方法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范疇中的應用,著重是運用五行的特性來分析和歸納人體的形體結構及其功能,以及外界環境各種要素的五行屬性;運用五行的生克制化規律來闡述人體五臟系統之間的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以及人與外界環境的相互之關聯聯系;用五行乘侮勝復規律來說明疾病的發生發展的規律和自然界五運六氣的變化規律,五行勝復規律示意圖不但具有理論意義,而且還有指導臨床診斷、治療和養生康復的實際意義。
五行學說,將人體的內臟分別歸屬於五行,以五行的特性來說明五臟的部分生理功能。如:木性可曲可直,條順暢達,有生發的特性,故肝喜條達而惡抑鬱,有疏泄的功能;火性溫熱,其性炎上,心屬火,故心陽有溫煦之功;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的特性,脾屬土,脾有消化水谷,運送精微,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之功,為氣血生化之源;金性清肅,收斂,肺屬金,故肺具清肅之性,肺氣有肅降之能;水性潤下,有寒潤、下行、閉藏的特性,腎屬水,故腎主閉藏,有藏精、主水等功能。
木生火,即肝木濟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脈,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於心主血脈功能的正常發揮。火生土,即心火溫脾土,心主血脈、主神志,脾主運化、主生血統血,心主血脈功能正常,血能營脾;脾才能發揮主運化、生血、統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氣,化生氣血,轉輸精微以充肺,促進肺主氣的功能,使之宣肅正常。金生水,即肺金養腎水,肺主清肅,腎主藏精,肺氣肅降有助於腎藏精、納氣、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腎水滋肝木,腎藏精,肝藏血,腎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發揮。這種五臟相互滋生的關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論來闡明的。
心屬火,腎屬水,水克火,即腎水能制約心火,如腎水上濟於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肺屬金,心屬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約肺金,如心火之 陽熱,可抑制肺氣清肅之太過。肝屬木,肺屬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約肝木,如肺氣清肅太過,可抑制肝陽的上亢。脾屬土,肝屬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約脾土。如肝氣條達,可疏泄脾氣之壅滯。腎屬水,脾屬土,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約腎水,如脾土的運化,能防止腎水的泛濫。這種五臟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就是用五行相克理論來說明的。
五臟中每一臟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關系。五臟之間的生克制化,說明每一臟在功能上有他臟的資助,不致於虛 損,又能克制另外的臟器,使其不致過亢。本臟之氣太盛,則有他臟之氣制約;本臟之氣虛損,則又可由他臟之氣補之。如脾(土)之氣,其虛,則有心(火)生 之;其亢,則有肝木克之;肺(金)氣不足,土可生之;腎(水)氣過亢,土可克之。這種生克關系把五臟緊緊聯系成一個整體,從而保證瞭人體內環境的對立統一。
五行學說指導疾病的防治:
1. 控制疾病傳變:
運用五行子母相及和乘侮規律,可以判斷五臟疾病的發展趨勢。一臟受病,可以波及其他四臟,如肝臟有病可以作用與影響到心、肺、脾、腎等臟。他臟有病亦可傳給本臟,如心、肺、脾、腎之病變,也可以作用與影響到肝:因此,在治療時,除對所病本臟進行處理外,還應考慮到其他相關臟腑的傳變關系。依據五行的生克乘侮規律,來調整其太過與不及,控制其傳變,使其恢復正常的功能活動。如肝氣太過,木旺必克土,此時應先健脾胃以防其傳變。脾胃不傷,則病不傳,易於痊愈。這是用五行生克乘侮理論闡述疾病傳變規律和確定預防性治療措施。至於能否傳變,則取決於臟腑的機能狀態,即五臟虛則傳,實則不傳。
在臨床工作中,我們既要掌握疾病在發展傳變過程中的生克乘侮關系,藉以依據這種規律及早控制傳變和指導治療,防患於未然,又要依據具體病況而辨證施治,切勿把它當作刻板的公式而機械地套用。
2.確定治則治法:
五行學說不但用以說明人體的生。。。。。。>>
誰能論述一下中醫理論與陰陽五行生克乘侮的關系? 中醫中的五行著重是指五臟,心、肝、脾、肺、腎。心屬火,肝屬木,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五臟功能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影響對應五行之間的生克乘侮。一臟損必然會牽連其他,並且此消彼長相互依存。
五行相克五行相生 求順序 五行學說
一、五行學說的概念
五行學說同“陰陽學說”一樣,它也屬於一種哲學概念,是一種認識和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
“五行”,就是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這五類物質的運動。
“五行學說”是指這五類物質的運動變化,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之關聯聯系,以相生、相克作為解釋事物之間相互關聯及運動變化規律的說理工具。
祖國醫學中,first of all以歸類的方法,說明人體各部位之間,與外在環境之間的相互之關聯聯系,其次是在五行歸類的基礎上,以五臟為中心,以五行的相生、相克關系,說明人體各部之間在生理過程中的關系。在病理情況下,也以這種關系推測辨別病況。
五行的屬性:
木-代表生氣旺盛的-“木曰曲直”。
火-代表熾熱的、向上的-“火曰炎上”。
土-代表具有營養作用的-“土曰稼穡”。
金-代表具有摧殘殺傷作用的-“金曰從革”。
水-代表寒冷的、向下的-“水曰潤下”。
二、五行學說的內容
(1)五行學說的基本規律
1、相生規律:生,含有資生、助長、促進的意義。五行之間,都具有互相資生、互相助長的關系。這種關系簡稱為“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行相生的關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兩方面的關系,也就是母子關系。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以水為例,生我者為金,則金為水之母;我生者是木,則木為水之子。其它四行,以此類推。因為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結合五臟而言,就是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腎,腎生肝起資生和促進作用。
2、相克規律:克,含有制約、阻抑、克服的意義。五行之間,都具有相互制約、相互克服,相互阻抑的關系,簡稱“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行相克的關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我克兩方面的關系,也就是“所勝”、“所不勝”的關系。克我者為“所不勝”,我克者為“所勝”。以木為例,克我者為金,則金為木之“所不勝”,我克者為土,則土為木之“所勝”。其它四行,以此類推。結合五臟而言,就是肝克脾,脾克腎,腎克心,心克肺、肺克肝,起著制約和阻抑的效果。
3.五行制化:在五行相生之中,同時寓有相克,在相克之中,並且也寓有相生。這是自然界運動變化的一般規律。假如隻有相生而無相克,就不能保持正常的平衡發展;有相克而無相生,則萬物不可能有生化。所以相生,相克是一切事物維持相對平衡的兩個不可缺少的條件。隻有在相互作用,相互協調的基礎上,才能促進事物的生化不息。例如,木能克土,但土卻能生金制木。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土雖被克,但並不會發生偏衰。其它火、土、金、水皆如此。古代人們把五行相生寓有相克和五行相克寓有相生的這種內在聯系,名之曰“五行制化”。制化規律的具體情況如下:
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
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
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
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
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
4.相乘規律:乘,是乘襲之義。從五行生克規律來看,是一種病理的反常現象。相乘與相克意義相似,隻是超出瞭正常范圍,達到瞭病理的程度。相乘與相克的次序也是一致的。其實就是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如木克土,當木氣太過,金就不可以對木加以正常的制約,因此,太過無制的木乘土,即過強的木克土,土被乘更虛,而不能生金,故金虛弱,無力制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