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後半部易經月亮太陽(看完易經後的體驗感覺)
易經之後為啥呢無易經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講究一脈相承,以後的著作都是前面著作的延續。
易經涵蓋宇宙萬千,後來的隻能完善,隻想完善,而無法取代,且不是取代。
這也和中國文化受易經思想作用與影響不可分離,和西方文化迥異。
西方主張: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因此經常出現弟子推翻老師言論,青出於藍,而取代藍。
也其實就是一分為二,二分為四的思想。
中國主張:畢生二,二合為一。不管怎樣生衍,到 底是一。尊師重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問題,並不是站在肩膀瞭解問題後,過河拆橋。中國將傳統,文化傳承,所以以前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如今仍舊是泱泱大國。
因此連山易,歸藏易,周易,易傳,等等皆為易經大傢庭的成員,而後百傢齊鳴,也是一個老師的眾多弟子而已。
《易經》六個階段是什麼?
《易經》的六個階段分別如下:
1。潛龍勿用
潛龍指隱藏之義,由於這一爻在最下方,稱為“初九”,龍潛於淵,陽之深藏,應忍時待機,不適宜施展才好利於下一步行動。
對於廣大剛步入社會的青年,大多數屬於潛龍階段,這一時刻大都的能力皆有限,至少匹配不上本人的野心,因此這個時候需要潛伏,需要積蓄本人的力量,不要過早的表現自己。
2。見龍在田
龍已出此刻田野之上,能夠起到好作用的有才有德的“大人”出頭露面,高人一等。(亦有人解說為要主動去接近顯貴偉人,必有所為。)
步入社會的青年在過瞭一段時間的工作後,大多數熟悉瞭本人的業務,許多人甚至已經積蓄到一定的能量,這一時刻就需要浮此刻水面。亦即要抓住機遇脫穎而出,使他人知道你的能力。
3。終日乾坤
君子的德才已經顯現,會引人註目,但要奮發持之以恒,日日夜夜警惕戒備,以防災禍,這樣縱處危境,也可無咎。
在經歷自強不息、勤奮努力後,同時在這一時刻,你需要提高本人的警惕,一定不要由於自己做出一點成績而得意和自滿,應時時刻刻檢討、檢討自己的言行。
4。或躍在淵
龍要麼躍而上,要麼退於淵中,隨機應變即可無咎。關鍵在於把握時機。這時,更要抓住機會,在努力和拼搏中,將我們的事業和人生推向更高處。
5。飛龍在天
龍已飛騰在天上瞭,有無拘無束之義,居高臨下,可以大展鴻圖。前面已經做瞭許多的鋪墊、堅持、反省等等,這一時刻又趕上好機會,可以達到自己事業的巔峰瞭。
6。亢龍有悔
“亢”字有窮盡至極之寓意。龍到瞭極高之處,其趨勢必然下降,知進忘退會後悔的。這裡是說,人要曉得進退,這樣保身、保富貴,以及保持本人的事業通達和不斷發展,這是一種功名成就後的境界。
《易經》簡單介紹:
《易經》是一部積累筮占之辭的辯證法哲學書,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
該書闡述瞭天地世間關於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現存於世的隻有《周易》。該書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其內容涉及哲學、、生活、文學、藝術等諸多范疇,是儒道兩傢共同的經典。
易經哲學原理 為啥半部易經可以行天下/錢鳳儀
內容提要
《易經》在守舊的中國文化中,被看作是“大道之源”“群經之首”。((易經》從宇宙產生的本源入手,並且也自然是從哲學的本原出發,一步步跟隨宇宙的演化階段,研究怎樣表象大自然的必然或偶然現象。《易經哲學原理 為啥半部易經可以行天下》介紹瞭《易經》用其隱含的現代數理邏輯的方式,亦即用(古時候數學)模型的方式,描述宇宙、自然以及人類社會的變化狀態、變化過程和變化趨勢。通過《易經》揭示的卦象之間、爻象與卦象之間、爻象與爻象之間的關聯,就能夠順理成章地理解《易經》的卦辭和爻辭所表象的確切含義。
目錄
《易經》概述上經乾卦第1坤卦第2屯卦第3蒙卦第4需卦第5訟卦第6師卦第七比卦第八小畜卦第九履卦第十泰卦第十一否卦第十二同人卦第十三大有卦第十四謙卦第十五豫卦第十六隨卦第十七蠱卦第十八臨卦第十九觀卦第2十噬嗑卦第2十一賁卦第2十二剝卦第2十三復卦第2十四無妄卦第2十五大畜卦第2十六頤卦第2十七大過卦第2十八坎卦第2十九離卦第3十上經說明下經咸卦第3十一恒卦第3十二遁卦第3十三大壯卦第3十四晉卦第3十五明夷卦第3十六傢人卦第3十七睽卦第3十八蹇卦第3十九解卦第4十損卦第4十一益卦第4十二央卦第4十三娠卦第4十四萃卦第4十五升卦第4十六困卦第4十七井卦第4十八革卦第4十九鼎卦第5十震卦第5十一艮卦第5十二漸卦第5十三歸妹卦第5十四豐卦第5十五旅卦第5十六巽卦第5十七兌卦第5十八渙卦第5十九節卦第6十中孚卦第6十一小過卦第6十二既濟卦第6十三未濟卦第6十四下經說明《易經》與《道德經》銜接系辭·卜系辭·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
易經系辭下傳原文及譯文
(1)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焉;系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吉兇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吉兇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譯文】 八卦畫成排列好後,宇宙萬象也就蘊含在其中瞭。又將八卦重疊成六十四卦,六爻的微妙奧妙秘訣也就蘊含在其中瞭。陽剛陰柔相互推變,變化之道也就蘊含在其中瞭。將文辭附在後面來作出判斷,那麼變動趨向也就蘊含在其中瞭。《易經》中經常提到的吉兇悔吝,是事物變動產生的結果。陰陽剛柔,是推動宇宙萬物變動的本質。變化通達是指因勢利導以適應不同的時空。天地經常提到的吉兇禍福是人心正則吉,心不正則兇,天地之道是正大顯現的,日月之道是正大光明的,天下萬物的變化是端正而統一的。
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確然示人簡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動乎內,吉兇見乎外,功業見乎變,聖人之情見乎辭。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譯文】 《易經》中的“乾”明確地昭示出平易的道理。“坤”柔順地昭示出簡易的金科玉律。經常提到的“爻”,就是效法天地易簡的金科玉律。經常提到的“象”就是模擬世間萬物的形態。爻與象顯現出事物內部的變動,吉兇是對事物變動結果的判斷,功業是對事物變化機遇的把握利用,聖人之情則通過卦辭來顯現。天地最偉大的德行是生養萬物,聖人最大的寶物是崇高的地位。那麼怎樣守住地位呢?就要靠仁愛。如何才能把民眾聚集起來呢?那麼這樣就要靠財富,所以,治理財富,讓人民端正言行,禁止民眾為非作歹,這就叫道義。
(2)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譯文】 太古時代,包犧氏君臨天下,向上觀察天上的星象;向下觀察地上的萬物,觀察鳥獸的皮毛紋理,以及大地的各式物產,近處取法人體的形象,遠處取法萬物的形象,於是制作出瞭八卦,以此溝通神明的德行,比類天下萬物的變化情形。包犧氏用繩索纏繞捕獸的網、的罟,教育人們用以捕獸捉魚,也許就是取法於離卦的卦象而來的。
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譯文】 包犧氏過世之後,神農氏共推為主,他砍下木頭削制成犁,把木棒揉彎做成犁柄,耕田種地就很便利瞭,再教會天下人使用,這大約就是取法於益卦的卦象而來的。規定正中午是買賣的時間,招來天下民眾,聚集天下貨物,人們相互交換、互通有無。緊接著各自散去,各自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個可能亦即取法噬嗑卦的卦象而來的。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斷木為杵,掘地為臼,杵臼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譯文】 神農氏過世之後,黃帝、炎帝、舜帝前後共推為主。他們通達事物的變化,使民眾快樂而不勞倦,用高明神奇的方式方法教化瞭萬民,使民眾得到更加的多更大的便宜。《易經》的道理是:事物進展到瞭極點就要發生變化,變化就能通達,通達就能保持長時間。黃帝、堯帝、舜能遵循這一原理,所以自會獲得天的保祐,吉祥而無不利。他們不必辛勞奔波,垂衣拱手無為無作便天下大治,這大約是取法乾坤兩卦的卦理而來的。將樹木挖空做成船,削木制成槳,船槳的便利在於渡過原本無法通行的河流而到達遠方,使天下得到利益,這一發明大約是取法渙卦而來的。穿牛鼻而將牛馴服就能牽引重物,騎上馬就能夠到達遠方,從而使天下人得到便利,這大約是取法隨卦而來的。設置多重的門並敲擊木鐸巡夜,以防備盜賊侵入,這便是取法於豫卦而來的。切斷木頭,制成杵,在地挖洞做成臼,臼杵的便利,天下萬民都獲得瞭益處,這大約是取法小過卦而來的。將弦索裝到木條上制成弓,把木頭削成箭,用弓箭的威勢,來威懾天下的惡人,這是取法睽卦。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譯文】 上古朝代人們的冬天住在洞穴中,夏天露宿在野外,後來聖人教人民建築房屋居住,上有棟梁,下有椽簷,以遮風避雨。這是取法於大壯卦。遠古時候埋葬過世的人,隻用木柴厚厚地覆蓋,葬在荒野中,不建造墳墓,也不植樹,服喪也沒有一定的期限。後世的聖人教人民用內外雙重棺槨來代替,這是取法於大過卦。上古沒有文字,先民們靠繞繩來記事。不過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後世的聖人發明文字,用文書契據來替代結繩,官吏用以處理政務,民眾也用它來查考的根據。這是取法於夬卦。
(3)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是故吉兇生而悔吝著也。
【譯文】 因此而知,《易經》的內容在於象征。所謂象征是指模擬宇宙萬物的形象。彖辭說明全卦的意義。六爻的變化是效法天下萬物的變動情形。所以,事物一旦有變動,就會生出吉兇,就有顯著的後悔憂慮。
(4)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其故何也?陽卦奇,陰卦耦。其德行何也?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譯文】 《易經》八卦中,陽卦多陰爻,陰卦多陽爻,這又是什麼緣故呢?由於在每個人事集團中,無不是由少數支配大部分。陽卦有一個陽爻兩個陰爻,故以一陽當主;陰卦中有一個陰爻兩個陽爻,故以一陰為主。陽卦陰卦所象征的德性怎樣呢?陽卦中陽爻一陰爻二,象征一君二民,一君而使萬民歸心,這是君子應當選擇的途徑。陰卦則不然,陰卦是一陰二陽,象征一民二君,二君爭奪一民,相互傾軋,陷於混亂,這是無德的小人所走的道路。
(5)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瞭這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譯文】 《易經》咸卦“九四”的爻辭說:“心思不定地走來走去,隻有少數的friend順從你的念頭”。孔子引申說:“天下的人究竟在思考什麼憂慮什麼?天下人最後都回到同一個地方隻是各人所走的路不同,天下的道理原本是一致的,人們皆有上百種不一樣的念頭。天下之人究竟在想什麼憂慮什麼?太陽走瞭而月亮來瞭,月亮走瞭而太陽又來瞭。日月如此交替推移就產生瞭光明。冬天去瞭而夏天來,夏天去則冬天來,寒與暑交替推移就形成春夏秋冬四季的時序。經常提到的“往”,並 不是是一去不返,隻是暫時退縮;經常提到的“來”,亦不是永遠的存在,不過呢是暫時的伸長。退縮與伸長交互感應就產生瞭利益。尺蠖將身體彎曲收縮,是為瞭求得下一步的伸張。龍蛇冬天蟄伏起來,是為瞭保全生命。精研義理達到神妙的境界,是為瞭致用。利用知識來讓自己安身於大道之中,是為瞭完善本人的德行。超過這幾個繼續向前,那麼這樣就不是我們普通人所能知道的瞭。窮究神妙而知天地變化,這是聖人才具備的最崇高的德行。”
《易》曰:“困於石,據於蒺藜,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兇。”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耶!!!”
【譯文】 《易經》困卦“六三”的爻辭說:“前進有大石擋道,後退是蒺藜遍地,以致進退兩難。返回傢裡,又看不見老婆,這是兇險的預兆。”孔子解釋說:“不該被困卻陷於困境,名譽定會被辱;不該占據卻去占據,性命完全有危險。既受侮辱又危險,死期就要到瞭,他的妻子哪裡還能見到呢? ”
《易》曰:“公用射隼於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
【譯文】 《易經》解釋“上九”的爻辭說:“王公射鷹站在高墻之上,必然會得到獵物,不可能有不利。”孔子解釋說:“鷹是飛禽,弓箭是利器,射獵是人。君子將利器藏在身上,等待時機行動,又怎麼不利呢?行動起來毫不遲疑,因此出手就有收獲。就是告知人們要有成全的準備方能采取行動。”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不誡,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滅趾,無咎。’此之謂也。”“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滅耳,兇。’”
【譯文】 孔子說:“小人不讓他蒙羞便不會心生仁愛,沒有讓他生畏的東西就不會明 白道義,不看見有利可圖便不會進取,不受威懾就不知懲戒。如果受到小的懲戒而避開闖下大禍,這正所謂小人的福相啊!!!《易經》噬嗑卦“上九”的爻辭說:“帶上腳鐐刑具,固然腳趾滅掉瞭,受到瞭懲罰,但以後望就不可能有災禍瞭。”說的就是這個規律裡積善行,不足以成名,不積累罪惡,便不會毀滅自己一身。小人認為小的善行是無益的,就不會去做;認為小的惡行不會造成大的傷害就不肯去掉惡行,所以惡行逐漸積累從而到瞭無法掩蓋的地步,罪惡大到瞭無法消解程度。故《易經》筮嗑卦上九爻的爻辭說:'肩上扛著枷鎖,磨掉瞭耳朵罪不可赦,兇'。”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傢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於苞桑。’”
【譯文】 孔子說:“危險,是因為 認給自己所處的地位很安全才發生的;滅亡,是因為認為可以長時間地保持地位而發生的;動亂,是因為自認為天下大治而發生的。所以,君子在安定時不會忘記危險;在位時不會忘記滅亡的教訓,天下大治時不會忘記會有動亂發生。所以,自己一身安穩無事而國傢才能保全。《易經》否卦九五爻的爻辭說:'將要掉下來瞭將要掉下來瞭,那個系在桑樹上的鳥巢!!!'就是告知俺們這個道理。”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少而任重,鮮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言不勝其任也。”
【譯文】 孔子說:“德行淺薄落卻地位高貴,智慧低下卻圖謀大事,力氣微小卻擔負重擔,很少有人不能招致災禍。《易經》鼎卦九四爻的爻辭說:‘鼎的腳折斷瞭,打翻瞭君王賜給的美食,弄得臉上身上濕淋淋的,兇’。這是說才智不足以勝任,當然會出亂子。”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易》曰:‘介於石,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譯文】 孔子說:“瞭解事物微妙的就是大智慧神明瞭吧!!!君子對上不獻媚討好,對下不輕慢猥瀆,這個可能算是瞭解事物微妙的瞭吧!!!所謂,就是事物變化最細微的、最先顯現事物變化吉兇後果的那些預兆。君子假如察見瞭事物變化的微妙的,就應采取應對的措施不要整天消極等待。《易經》豫卦六二爻的爻辭說:‘被巨石擋住瞭去路,就不必整天在那裡等待,應當另謀出路,隻要心中正就吉’。既然被巨石擋在瞭那裡,哪裡用得著在那兒幹等!!!情況已經可以判斷出來瞭。君子通過察知細微的預兆就能夠預知未來顯著的最終,處理事情知道怎麼回事下要陰柔,怎麼回事下要陽剛,如此便可以成為萬人尊敬的人瞭。”
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易》曰:‘不遠復,無祗悔,元吉。’”
【譯文】 孔子贊揚他的學生顏回說:“顏傢的這個年青人,他可能差不多瞭吧!!!有瞭過失,從不會不曉得;一旦知道本人的過失,再不會犯同樣的過失。《易經》復卦初九爻的爻辭說:‘迷路不遠就能返回來,就不可能有後悔,原本就吉利。’”
天地絪溫,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
【譯文】 天地間陰陽氣交互作用,萬物化成。男女雌雄交合,萬物化生。《易經》損卦六三爻的爻辭說:“三個人一起行動,主張不同,有一個人就必須丟棄成見。一人獨立行動,相反的會得到志同道合的友伴。”這是說天下的道理務 必要達到一致。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兇。’”
【譯文】 孔子說:“君子先要在世上立其身才能有所行動,與人相交要能以心換心才能進一步談論世事,先要明確誰是自己名符其實的知交才能向對方有所希求。君子能有此三方面的修養,才稱得上是一個完美全面的人。不考慮現實就采取行動,那不如就民眾就不會支持參與;用威脅的話對待人,那麼民眾就不會順應服從。平時與民眾沒有交情卻對於他們有所期求,那麼民眾絕對不會支持。無人支持擁護,那麼傷害他的人就會到來瞭。《易經》益卦上九爻的爻辭說:“沒有誰幫助同情,有的人甚至還要趁機攻擊,所立定的志向又不長時間,結果肯定是兇瞭。”
(6)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耶?”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稱名也,雜而不越。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
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譯文】 孔子說:“乾坤兩卦,大約是進入《易經》的門戶吧!!!”“乾”指陽性的物,“坤”指陰性的物。陰與陽相互配合,從而產生陽剛陰柔交錯的形象,以現出天地間的一切造化,以神明之德相溝通。卦象的名稱固然非常繁雜,卻不超越天地之道。然而考察卦的具體類型,其中所說的大約是殷末周初衰敗時代的現象吧!!!
《易經》的主旨,在於通過顯現過去的事而察知未來的趨勢,使細微顯著,將隱秘闡明。擴大來說,就是恰當的給事物命名,並且將事物辯明類別,至於說用準確的言辭對事物的變化作出判斷那麼這樣就更是非常完備瞭。所用的名稱固然微小,但象征的事物類別卻十分廣大,旨意也很深遠,文辭也很典雅,裡邊 的言論委婉曲折卻無不中肯恰當,敘事開門見山卻隱藏深意,根據吉兇的道理來輔助民眾行動,從而顯明失與得是相互依存的,吉兇禍福各有報應。
(7)
《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謙》,尊而光,《復》,小而辨於物,《恒》,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後易,《益》,長裕而不設,《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巽》,稱而隱。《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恒》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辨義,《巽》以行權。
【譯文】 《易經》興旺流行起來,大概是在中古殷代的末期吧!!!註解解讀《易經》的聖人們,大概是有憂慮患難意識的人吧?所以,《易經》有如此的代表象征:履卦尊禮而行,是德行的基礎;謙卦勤勞謙遜,是德行的把柄;復卦教育返歸本性,是德行的本質;恒卦教育恒的堅固,是使德行穩固;損卦教育克制欲望,是修養德行,是怎樣辯明德行;井卦教育人們要有標準,是德行流佈天下。“履”是禮節,可在祥和中三室兩廳極致。“謙”是謙遜,使人尊敬而品格光輝。“復”,固然微小卻能明辨事物;“恒”是在雜亂的環境仍能專心一致而不心生煩厭。“損”先碰到困難會受點磨難,不過經過本人的德行,今後的事也就容易應對瞭。“益”是不斷本人的德行卻不人為造作。“困”是處困境而後通達勝境。“井”是有一一定的規范卻要明 白善於遷移以適應不同的變化。“巽”是要善於衡量時勢,功名成就時善於隱藏自己而不居功做大。“履”,以祥和與人共同行動。“謙”,以禮節來克制本人的非念;“復”是自我反省而自知。“恒”,以始終如一的德行支持到底,“損”,受小的磨難而遠離瞭大的禍害。“益”,以增長本人的德行。“困”,歷經磨練而減少對他人的埋怨。“井”,以風范而讓人明辨道義。“翼”,因地制宜而善於權衡處置。
(8)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故。無有師保,如臨爸媽。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茍非其人,道不虛行。
【譯文】 《易經》是與人類息息相關不可疏遠的一部書,它闡述的金科玉律要靈活運用。《周易》之道是變動而不固定,在六爻產周流,或上或下沒有常規,陽剛陰柔相互變化。不能拘泥於固定的法式,隻有適應不同的變化,才能發揮它的功能。《易經》教育人們出入進退要有節度,對內對外要曉得謹慎恐懼,又要明察憂患的事實因,沒有啥人能保護你,你隻有象面對爸媽那樣恭敬謹慎。學易者,開放要根據卦辭爻辭來推斷事物的變化的方向,往後就能發現事物的變化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的。但是《易經》之道也因人而異,並 不是人人皆能領會,如果不是那一個人,易之道斷然不會憑空起用的。
(9)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若夫雜物撰德,辯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噫!!!亦要存亡吉兇,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兇,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耶?
【譯文】 《易經》這本書的意圖,是由始知終,明因識果,以瞭解事物的根本。六爻的變動縱橫交錯,隻有把它們放到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裡才能知曉把握。卜卦時,開初卜出來的一個爻之寓意是難於瞭解的,等到六爻都出來瞭,那麼最上爻的意義就比較容易知道瞭。這是由於初爻是事物變化的本質,上爻是事物發展的末端。初爻的文辭是比喻事物的開始,由上而下,最後到上爻,表明事物已進展到極終。天有不測風雲,中間的2。3。4。五爻就沒有可能具備如此的功能瞭。唉!!!也許存亡吉兇的趨勢,即便是居住在傢也是可以知道的吧!!!一個真有智慧的人,隻要看一看卦的爻辭上說點什麼,那樣多半就能知曉整個變化的情況瞭。一般說,“二”與“四”爻都是陰位,作用功能相同但位置不同,因而境遇也就均不相同,二爻通常多贊美,四爻則多畏懼。為啥會這樣呢?原因是“二爻”在下卦的中间位置,遠離“五”君位,牽制較少,容易見效,所以多贊美。而“四”爻接近“五”爻君位,容易冒犯得咎,必然經常處在畏懼中。陰柔的本性,有害於攻擊遠處的事物,主要的功用在於避開災禍,其運用的原那麼是柔順中庸。三爻與五爻都是陽爻,同樣的功用都處於不同的具體位置。一般情況下,三爻多兇險,五爻多功績,由於“三爻”在下卦頂端,剛強過度,又處於臣下的地位,所以多兇險;“五”在上卦中间位置的君位,剛毅中庸,又居君王的地位,所以多功績,這完全是由於各自所處的地位有貴賤等級的區別。然而,柔弱就一危險,剛強就一定殊勝嗎?
(10)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兇生焉。
【譯文】 《易經》這部書,內容廣大,無不悉備,有天道在裡頭,有人道在裡頭,有地道在裡頭。卦有三畫,象征天、地、人三才,再將兩個三畫的卦重疊成六畫卦,故有六爻。卦六畫並 不是另有含義,隻是以此來代表天、地、人三才的變動。各道兩兩交互而有變動,所以叫“爻”,爻就是交之義。爻有上下不同的等級,用以象征等級地位不同的東西,所以叫做“物”。萬物相互雜處,陳列在天地之間,猶如縱橫交錯的文采,所以叫做“文”。萬物各有各的地位等級,各有各的變化規律,呈此刻天地間的文采之象有恰當與不恰當,因此就產生瞭吉與兇。
(十一)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當文王與紂之事耶?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譯文】 《易經》的興旺,大概是殷代末期,周文王德業興旺的時期吧!!!是正當周文王與殷紂王之間發生事端的時期吧!!!所以才在《易經》的言辭中隱含著危機危難。惟有有危機危難感的人才能讓自己平安,反之,那些認為容易得到的人會讓自己陷於失敗。裡邊 的道理非常廣大,所有的事物無不蘊含。立身處世至始至終戒懼謹慎,其主要目的在求得沒有過失災禍, 這便是《易經》這部書要告知後人的道理。
(十二)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恒簡以知阻。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變化雲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來。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剛柔雜居,而吉兇可見矣。變動以利言,吉兇以情遷。
【譯文】 所謂乾也就是天的功能是天下最剛健的,其德行恒常容易卻知道艱險所在。所謂坤也就是地的功能是天下最柔順的,其德行恒常簡易卻清楚明白阻礙所在。《易經》的道理能讓人口服心服,能知道外人的心中想的是什麼,能斷定天下事物發展的吉兇,能成就天下偉大的事業。因此在天地間的一切變化及人的言行舉動中,吉事將會有吉祥之兆,由事物展現出兵各式現象就能知道事態的結局,占斷事情就能夠知道未來。天地設定瞭地位,聖人們成就天下事業,人用智慧謀劃,天道於無形,百姓不知卻能參與其中成其大功。八卦用象征的方式來告訴,爻辭%辭以真相來明言,陽剛陰柔雜居於六位之中而吉兇就顯現出來瞭。各卦由變動說明利害,是吉是兇隨著時空不同而變遷。因而喜愛與厭惡相攻就產生瞭吉兇,遠近取舍不同就產生瞭後悔與煩憂,真真假假相互感應就產生瞭利下害。
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兇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兇,或害之,悔且吝。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遊,失其守者其辭屈。
【譯文】 大致上說,《易經》所提示的人生真相是,相互靠近卻又不能和睦相處那麼這樣就會有兇險,有時不會相互傷害對方,這樣的結果必緊接著悔與羞辱。“爻辭”的表達依各爻說的變化而變化,猶如人的言語隨情意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將要背叛你的人,他所說的話有慚愧的含意,心中有疑慮的人所說的話雜亂枝蔓,有修養的人所說的話很少。性子急躁的人所說的話就多,誣陷好人的人所說的話遊移不定,瞭自己操守的人說話含混不清不能開門見山。
《易經》總共多少篇?
嚴格說,周易和易經並非一個概念。周易包括易經,易傳等共十篇,稱為十傳。其中易經包括上經和下經的。
《周易》是中華文明史上一部內涵精深、作用與影響廣泛、流傳久遠的典籍,有“群經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稱。幾千年來,《周易》用其外在的魅力(奇特的結構形式和抽象的符號顯示),以及博大精深的內涵(千古永輝的義理和復雜神奇的運算機制),招引著人們在各個范疇對其進行研究和應用,形成瞭龐大的易學研究體系。
《周易》一書有《易經》和易傳兩部分所構成,從總體上看它是一部指點人們和利用自然規律及社會發展規律的哲學著作。其中,《易經》是中國古代先哲經過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長期觀察,以及對各式社會實踐活動及這樣的結果進行高度匯總概括後而形成的。它集中反映瞭宇宙萬事萬物的現象和發展變化的餓規律。《易傳》那麼是對《易經》進行解說,用以闡發義理的哲學典籍。
《周易》歷經數千年之滄桑,已成為中華文化之根,《周易》的品格和精神深藏於中國人民的民族性格中。易道講究陰陽相濟、剛柔有應,提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5000年文明史上,中國人民之所以能夠久歷眾劫而不覆,多逢畏難而不傾,獨能遇衰而復振,不斷地發展壯大,根源一脈傳到現在,是與我們民族對易道精神的時代把握密切相關的。
《周易》是中國古代—部指點人們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的哲學典藉,由《易經》和《易傳》兩部分構成。對其書名含義,歷代有多種各有一定道理的解說,其中東漢易學傢鄭玄說:“《周易》者,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是講“日月之道普照周天。”
1。陰陽:《易傳·系辭·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觀念指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萬物萬象,在其內部同時存兩種相反的屬性,它們互相依存、互相為用,處個不斷的變化之中;其運動是以彼此消長的形式進行的。並始終處於彼消此長,此進彼退的動態平衡狀態之中。保持著事物的正常發展變化態勢。陰陽觀念是一種樸素的唯物思想和辯證法思想,《周易》的主旨,就在於指導我們在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關系上保持陰陽的動態平衡。
2。爻:在《易經》中,爻是組成卦的基本單位,其中“—”稱作陽爻。“--’稱作陰爻。
3。卦:由陽爻和陰爻依照一定規律分別組合,進而說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變化規律的排列符號,就叫做“卦”,卦是為特定目的《占筮》而組成的符號排列,是《易經》的基本組成單位。
4。八卦:八卦是“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個卦的統稱:是由陽爻和陰爻按不同的組合規律.以三個爻為一組分別組成的八種符號排列,《易傳·系辭·上》說:“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八個由三個爻組成的卦,亦稱經卦或單卦。
5。六十四卦:由八個單卦以不同的次序兩兩重合、就產生瞭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分別由六個爻組成,亦稱別卦或重卦,其中由八個單卦自己一身相重所成的六爻之卦,亦稱做純卦,其卦名同單卦。
《易經》的構成:《易經》有其特殊的文字體裁,即不分篇章節次,而是由六十四卦組成。而每個卦又由內外卦,卦畫,卦名。卦辭、爻題、爻辭幾部分構成。《易經》分為上、下經兩部分,上經計三十卦,起於乾卦,止於離卦;下經計三十四卦:起子咸卦;止於未濟卦。宋代大儒來熹所著《周易本義》載有《上下經卦名次序歌,內容如下:
乾坤屯蒙需訟師 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 蠱臨觀兮噬嗑賁
剝復無妄大畜頤 大過坎離三十備
咸恒遯兮及大壯 晉與明夷傢人睽
蹇解損益夬姤萃 升困井革鼎震繼
艮漸歸妹兼未濟 是為下經三十四
易經一共多少部?
、《易經》的內容:
《易經》包括《經》和《傳》兩多數:
1。《經》分為《上經》和《下經》。《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離、坤、兌這八卦重疊演變而來的。每一卦由掛畫、標題、卦辭、爻辭組成。
每個卦畫皆有六爻,爻又分為陽爻和陰爻。陽性稱為“九”,陰性稱為“六”。從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2。3。4。5。上。六十四個卦畫共有三百八十四爻。
標題與卦辭、爻辭的內容有關。卦辭在爻辭之前,一般起說明題義的效果;爻辭是每卦內容的主要部分,依據有關內容按六爻的先後層次安排。
2。《傳》一共七種十篇,分別為:《彖(tuà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辭》、上下篇、《說掛》、《雜掛》和《序掛》。
【古代人們把這十篇“傳”叫做“十翼”,寓意講的是“傳”是附屬於“經”的羽翼,即用以解說“經”的內容的。】
⑴、《彖》是專門對《易經》卦名和卦辭的註釋。
⑵、《象》是對《易經》卦名及爻辭的註釋。
⑶、《文言》則專門對乾、坤二卦作瞭進一步的解釋。
⑷、《系辭》與《彖》、《象》不同,它不是對《易經》的卦辭、爻辭的逐項註釋,而是對《易經》的整體評說。它是中國古代第1部對《易》的產生、原理、意義、及易卦占法等等方面,全面、系統的說明。它闡發瞭很多從《易經》本義中看不見的思想,是《易經》的哲學綱領。其內容博大精深,是學《易》的必讀之篇。
⑸、《說掛》是對八卦卦象的具體說明,是研究術數的論理基礎之一。
⑹、《雜掛》那麼是將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錯的形態、兩兩相對的綜卦和錯卦,從卦形中來看卦與卦之間的關系。
⑺、《序掛》則講述瞭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