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八種人(易經的幾個境界)
易經是講什麼?
文章引讀:古時候中國人民曾長期遙遙領先於世界,發達程度遠超同期的歐洲。為此,他經久苦思,仰天長問,究竟為啥,當代科技沒產生於古文明如此發達的中華,卻產生在17世紀的西方,尤其是文藝復興後來的歐洲。
文/ 首席科學傢 田園
01
我們是“炎黃”子孫還是“伏羲”兒女?
佇立長江,靜坐黃河,舉目蒼穹,神遊宇宙。智慧先哲,瑰麗自然,激蕩胸襟。感嘆個人之渺小,伏羲創易之偉大,自然力量之偉大、民族精神之偉大。澎湃激情,揮之不去!
在伏羲數千年以後的春秋時代,有位聖人嘗道:必也正名乎!對伏羲易來講,正本清源是個不可不察的大事。
研究伏羲易不能脫離我們對祖先伏羲的正確認識,不能無視這位中國人民人文始祖在我們中國文明中的奠基作用,不能不探究他浩瀚思想的深厚內涵。
長期以來,每每談起伏羲女媧,人們總會聯想起美麗的神話與似有似無的神奇傳說。每每談起中華兒女,必稱自己是炎黃子孫。那麼,在近代文明史上,為啥伏羲之名反而不如黃帝、炎帝之盛呢?
隨手拈來人民網上的一篇文章,是曾聯合全球百餘位史學傢倡議重寫中華古史的史式老的訪談錄,這位85歲的“不老”學者,有這麼一段話,算給我們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做瞭些正名工作。他談道:
“中國最早的古史框架,是由司馬遷構建的。”“自從有瞭‘正史’,歷代讀書人談古史,都以‘正史’《史記》為依據。《史記》以黃帝為中國人民人文初祖,把很多古聖先王都編派為黃帝子孫。這便是傳統說法的來歷起源。”
“司馬遷記錄載入的古史不夠真實,最要緊的緣故是囿於見聞。其次,他寫《史記》受到漢武帝壓制,不敢暢所欲言”“漢武帝的歷史知識極其有限,但好談神仙”“《史記·封禪書》中有記錄載入,他自比黃帝”“務必要以黃帝作為人文初祖,而置時間更早的伏羲、神農於不顧”“司馬遷屈從於漢武帝,並非貪生怕死,而是怕毀掉他的《史記》。如讓司馬遷秉筆直書,他一定能夠寫出伏羲、神農及南方百越部落的傳說,使《史記》更為豐富”種種跡象表明,伏羲“正名”工作終於有瞭盼頭。我不是考古專業人士,但,即使有所爭議,我也願意相信伏羲這位偉大智者的存在。從古至今,文化傳承就有口傳、筆錄之分,不外乎是記錄形式、記錄載體的差別。口傳假如堅決不信,那筆錄也就大可不必理睬。畢竟,筆錄之前的歷史,first of all要靠口傳。沒有口傳,筆錄就失去瞭根據。口傳有誤,筆錄亦然。就長期來講,形式不是決定內容的關鍵。
神話,first of all就得是“人話”。傳說,總要先得有人這麼說。伏羲女媧的傳說恐怕不是僅僅“有人這麼說的”問題瞭,是整個中國人民都這麼說。我想其間必有道理。這不但是人之常情,也是簡明之至的合理推斷。
02
“易”是科學還是謬誤?道之不存久矣!
許多朋友曾問我一系列問題,易學到底是不是科學?從哲學角度來看,易學究竟屬於唯心主義還是辯證唯物主義?普及易學智慧是否會產生一些消極作用呢?為啥古代人們對“易”推崇備至,而當代卻未聞所謂易學大傢取當令人信服的現實成就呢?易學造就瞭中華文明的璀璨智慧,為啥沒能造就中國人民近代的科技文明與經濟強盛呢?易學與當代自然科學之間究竟存在怎樣的關系呢?
憑心而論,如此問題不僅現實,而且尖銳,也未必僅是少數朋友的疑問。我雖勉為其難,但在這裡做點交代也還是必要的。
那麼“易”到底是不是科學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確定,究竟何謂科學。這裡,不妨先看兩個假設。
其一,假設科學被定義為近幾百年來,甚至是近百年源出西方,由西方傳入咱們國傢的“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出自《辭海》),那麼,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易學根本就不是“科學”。易學的源頭與發展要比西方現代科學早得多,不但兩者起源時間不同、萌發地點相異,而且發展路徑、思維思考方式更是迥然不同,差之千裡。
其二,假設科學被定義為經過實踐檢驗,人類認識宇宙萬物規律的看法與方法,那麼我的觀點是,易學不但是科學,而且是迄今為止超出一般認識水平的尖端科學,是科學中的科學。其獨一無二的宇宙觀與方法論在指點人類認識創新上,具有超出想象的效果。
我想,這個說法會有許多朋友並不同意,真可謂“道之不存久矣”!學院派註重義理考據,江湖派看中的是相術占卜,無論是哪一種,無論是高深艱澀,還是神秘難測,都不是“易”名符其實的面目,更不是“易”的價值所在。
要搞清易學到底是不是科學這個問題,回顧中華古時候文明史,恐怕是個必經之路。在此范疇,我們不能不提及一位偉大西方智者,他高瞻遠矚,極富造詣、舉世矚目。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瞭一本傳記,名字叫《20世紀的文藝復興人》,盛贊一位科學傢為“文藝復興人”。對文藝復興,恩格斯曾有名言:“文藝復興是一個確實產生瞭“巨人”的時代”。
稍對文藝復興有所瞭解的friend都明白知道,18世紀以後,在世界范圍內,再出現象達芬奇那樣的“科學多面手巨人”已不可能。那麼,到底是誰獲得瞭“文藝復興人”這個舉世殊榮呢?
他就是享譽世界的生物化學傢、我國古代科學史專業人士、英國劍橋大學名譽校長李約瑟博士。李約瑟自31歲,陸續出版《化學胚胎學》、《生物化學形態學》和《胚胎學史》,被譽為“化學胚胎學之父”。於1941年當選為英國皇傢學會會員,其1954年所著《中國科學技術史》被譽為“20世紀最佳西方漢學巨著”。
不過,令人深感遺憾,在獲此殊榮之前,李約瑟已於1995年3月24日駕鶴西去瞭。一顆巨星,就此隕落,斯人雖去,光輝永存。
李約瑟平生最令舉世矚目的工作,就是研究中華古時候科技史,提出瞭著名的李約瑟問題。他發現,在公元前1世紀到公元16世紀,在長達近2000年的歷史裡,中國人民比西方更有效地掌握瞭自然知識,就是說,在科學技術方面,古時候中國人民曾長期遙遙領先於世界,發達程度遠超同期的歐洲。為此,他經久苦思,仰天長問,究竟為啥,當代科技沒產生於古文明如此發達的中華,卻產生在17世紀的西方,尤其是文藝復興後來的歐洲。
03
註意和提防!一列火車會遮擋視線中的一列火車!
實際上,提出此一問題,李約瑟並非開天辟第一人。追溯歷史,在近代中國傳播西方科學的更早先驅是意大利人利瑪竇。1583年,他經澳門到大陸,中華高度發達的文明使其震驚,親眼所見的繁榮與文明使他發自內心感到震撼,在他眼中,很多事情簡直匪夷所思。
由於,那個時候西方人認定,整個東方都是蠻荒之地,居住著“不信上帝的野蠻人”。但利瑪竇發現,中國人竟如此博學,有本民族單獨的認識自然的知識體系,並且發達程度絕不亞於西方。1584年秋,在肇慶,他用西班牙文給友人寫瞭一封信,信中感嘆:“中國人極度博學。對自然科學、醫學、數學和天文學都十分精通,用完全不相同於西洋的方式方法正確推算出瞭日食、月食。”
這一現象不但挑起瞭西方人的註意和關註,也同樣使中國20世紀上半葉最優秀的一批知識分子陷入深思,其中不缺今人難望項背的泰鬥大傢。從時序上講,較早的如任鴻雋,他是那個時候中國科學運動的強力推動者和科學活動的優秀組織傢,他1915年所著《說中國無科學之原因》一文,開啟瞭中國學者對此問題的討論思潮。從此以後,大思想傢梁啟超、胡適、馮友蘭等紛紛涉足其間;科學傢如化學傢王璡、數學傢錢寶琮、氣象學傢竺可楨、心理學傢陳立,經濟學傢冀朝鼎、王亞南、吳大琨等等也紛紛傾註其中。一時之間,風雲際會,宏論激昂,百傢爭鳴。在20世紀30至40年代,形成瞭討論這一學術問題的高峰。凡此種種,均在李約瑟出版《中國科學技術史》之前。但不可否認,最為系統研究中國科技史的巨匠還是李約瑟。
實際上,自2500年前,乃至更久遠以前,人類存在兩大單獨文明體系。一是源於古時候咱們國傢的東方文明,一是源於古希臘的西方文明。前者是整體論思想,方法是實用化研究方法。後者屬還原論思想,方法是公理化研究方法。
顯然,科學由文明孕育而生,必後生於文明,東西方文明有異,所孕育的“科學”也當會有所差別。雖是有異,但我從不懷疑我國古代存在“科學”。文明古國早有“科學”應不用多說。
畢竟,事實勝於雄辯,歷史早已證明,我國古代不但有科學,而且還取得過頗多科學奇跡,尤其在天文學、數學和醫學、預測推算學等范疇。時至今日,許多極富價值的天文數據仍源於我國古代。大運河和都江堰的修建都達到瞭極高的工程水平。對這幾個,每個人都無法視而不見。
大概在1964年,李約瑟寫瞭一篇題為《東西方科學與社會》的文章,部分闡述瞭東西方文明在近代的表現,開篇說:“大概在1938年,我醞釀寫一部系統、客觀、權威性專著,以論述中國科學史、科學思想史、技術史及醫學史。那個時候,我註意和提防到:近代科學隻在歐洲文明中發展,而未在中國或印度文明中成長。”接著他比喻,“在陽光明媚的法國,大傢常講:‘註意和提防!一列火車可能會遮擋視線中的另一列火車!’”。
在李約瑟看來,源於古時候咱們國傢的東方科學與源於古希臘的西方科學是兩列火車,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6世紀,前者遠超後者,不過呢在近四百年中,後者蓬勃呼嘯,暫時遮擋瞭前者。
怎樣的人適合學易經
1。具體地講,甲午、乙巳、丙辰、丙戌、丁醜、丁未、戊申、己酉、庚子、辛亥、壬寅、癸卯之日出生人和甲乙日出生月時幹見丙丁、丙丁日出生月時幹見戊己、戊己日出生月時幹見庚辛、庚辛日出生月時幹見壬癸、壬癸日出生月時幹見甲乙之命局者在學習周易方面領悟能力較強,更加容易學好學精易經。
2。命局地支中一般見兩個或兩個以上土,並且最少有年支或日支見土者,尤其是有相同的兩個土時,命主學習周易較有特長。
3。由於first of all“土”性主中正,正所謂學易之人所需要的一種相對公平、公證、正直的心理;其次地支土多土旺者,常常具有學易之人所需要的一種博愛包容、愛好廣泛、善於實踐的品德性格特征。具體地講,醜年或醜日生者命局中見醜、辰年或辰日生者命局中見辰、未年或未日生者命局中見未、戌年或戌日生者命局中見戌者在學習周易方面較有悟性,容易較快較好地掌握易經。
哪種人最適合學易經?
適合學易經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1。出生月支帶著戌土八字的人適合學易經。
一般出生於農歷9月,戌土得令,全局氣息皆處於收藏的狀態。所以這種人悟性會有些高,心情比較冷淡,不善交際,喜歡到寺廟道觀參觀,跟佛道很有緣。
對於八字天賦略低於日支的,也會很親近佛道,平時也很勤奮好學,悟性也不錯。若是日支辰土交錯,天門地戶打開,這種人大多天資聰穎,屬於學習易經的天才。
2。命帶太極貴人八字的人適合學易經。
太極貴人不但代表瞭玄學、易學、傳統文化,並且也代表聰明好學、有鉆勁。八字命帶太極貴人,對鉆研玄學、易學非常非常有利。
3。生下來時辰帶著戌土八字的人適合學易經。
生在戌時的人,屬於一日之中的天門。固然悟性也有些高,也很喜歡佛學禪學,並且也對易經算命很有興趣。不過這需要年月日配合辰土,形成天門地戶對沖,如此的話才會打開天賦靈性。不過終究差瞭點層次,有些難有大成。
4。八字裡面帶偏印,並且為用神八字的人適合學易經。
偏印代表玄學天賦以及悟性,所以適合學習易學。比較合得來能夠偏印與日元通根於同一地支,或者貼身(月幹、日支、時幹近日)相生。
八大人覺經淺述【更新中】
上隆下謙法師《佛說八大人覺經》開示(三)
2023-08-07於西昌
佛教研究第二層的目的是為瞭第三層,佛教研究佛心,佛心就是我們這個覺悟的心,我們有還是沒有迷惑?有迷惑的請舉手。有迷惑的少嘛,多數都沒有迷惑,(師父大笑)。我再換個問法,你們有煩惱嗎?
同學答:有。
師父:有煩惱就預示沒覺悟,覺悟的人就不可能有煩惱。這麼說大傢就理解瞭,你隻要有煩惱就沒有覺悟,隻要有貪嗔癡慢疑,隻要有這個“我”,你就沒覺悟,你沒有“我”瞭,無我瞭,就覺悟瞭,我們就是要覺悟這個心,這就叫佛。覺悟瞭我們這個煩惱的心,你不煩惱瞭,這樣的人,就叫佛,所以釋加牟尼佛是佛。將來哪一天你把煩惱覺悟瞭,你也成佛瞭,張三佛,李四佛都可以成佛,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八大人覺經》,八是數量,就是八種,大是大人,大人是跟小人相比較的,不是君子小人,大人是指準備要成佛的,發心想成佛的。成佛要先成為菩薩,緊接著慢慢成佛,有個過程的,發心成佛的人就稱為大人,你說我不想成佛,那你就是小人,長不大。小人指長不大,你有煩惱就長不大,這人很不成熟,這麼大瞭還那麼多煩惱、這麼大瞭還那麼多情緒,這麼大瞭還控制不好本人的情緒,這就不是大人,就還是小孩,就這個意思。我們想成熟,想控制好本人的情緒,不想跟著情緒走,想成為一個很理性的人,很冷靜的人,這種就叫大人。我們中國本土的一部經典叫《大學》,《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之中的一部,《大學》就是大人之學,其實也就是說跟它有一定的相同之處的,我們上學有大學小學,傳統教育中是沒有中學的,中學是民國以後才有的,中華民國建立之後,才開始設幼稚園,設小學,設中學,設大學,新中國成立後還是沿用小學、中學、大學這種模式,在過去就是兩種:小學和大學,大學就是大人之學,小學就是小人之學。小人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小孩子,從年齡上講,六七歲,像《周禮》上講的,“七歲發蒙”,小孩子長到七歲瞭,父母就帶他拜一個私塾先生學習,進入小學,緊接著他逐漸長大,長到二十歲是成人瞭,就進入大學,讓他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男子漢,這是從年齡講;另一個是從成熟度講,他固然都三十歲瞭,或者都五十歲瞭,依然都控制不好本人的情緒,那還是小孩,還不叫大人,他不是一個完整意義上成熟的人。所以一個人能不可以成為大人,無關年齡,有人可能活到八十歲,他依然控制不好本人的情緒,依然長不大,所以我們可以成為大人是很困難的。應該這麼說,其實也就是說可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人,很少,大傢同意一說嗎?同意。確實非常難的,你們可以觀察自己,還不錯從你認識的親戚、朋友當中觀察,就剛才說的類型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能很理性的、能冷靜地面對生活的人沒幾個,真的找不出幾個人來,所以說我們需要學習,不管任何年齡段的人都需要學習,小孩子需要學習,我們成年人也需要學習。在這部經裡面就講瞭怎樣成為大人,怎樣成為一個成熟的人,講瞭八種方法,八種成為大人的覺悟的方式方法,合起來叫《佛說八大人覺經》,這個經就是方法,經就是方法、道路,過去我們解釋經就是道路,引申為方法,就是讓我們覺悟這個心,讓我們沒有煩惱,讓我們成為大人的八種方法。
錄音整理:能利
校對:慧瑞 慧仁 儲韋倩
上隆下謙法師《佛說八大人覺經》開示(四)
2023-08-07於西昌
第二個介紹一下翻譯者,“後漢沙門”,後漢是東漢,中國歷史上出現瞭兩個漢朝,一個是西漢,一個是東漢,西漢是劉邦,東漢是劉秀,佛教是何時傳入的?有確切記錄載入的是西漢,哀帝元年,公元前二年,這是有確切記錄載入的,到(距離)此刻就是兩千零二十年瞭,有確切文字記錄載入的。但在史書上一些記錄載入還要早,漢武帝時期,與匈奴打仗,征戰匈奴,那個時候衛青、霍去病兩個大將軍,去征戰匈奴的時刻,在匈奴住的地方,就發現瞭佛像,那個時候他們不認識這是什麼,就把佛像帶回長安,由於有認識的“哦!這便是佛像。”漢武帝時期就更早瞭。所以總得而言佛教傳入中國有兩千多年瞭,在歷史上東漢明帝劉莊,他夜夢金人,做夢就夢到一個佛像,由於他不認識這是什麼?他醒瞭就問大臣,大臣說西方有金人叫佛。漢明帝就論:那好,咱們去迎請吧。於是派使臣前往西域,由於西域那個時候都是佛教國傢,迎請高僧,就把竺法蘭、攝摩騰(迦葉摩騰)兩位高僧迎請到洛陽,東漢的首都是洛陽。就在洛陽白馬寺,如今的白馬寺就是當年接待這兩位高僧的。這兩位高僧就翻譯瞭一部經典叫《四十二章經》,這是中國歷史上翻譯最早的一部經典。再後來,較為出名的就到他瞭,第二位從印度到咱們國傢的高僧就是這一位瞭,叫安士高。他從哪來的?就是如今的伊朗,過去叫波斯,此刻還叫波斯灣,伊朗那個時候叫安息國,過去印度叫天竺。他從安息國來的,前面加個安就是指安息國的士高,士高是他的法名,安是國傢之名字,此刻有一種香叫安息香,就是產於伊朗的一種很名貴的香。安士高本來是安息國的一位王子,他從小時候就信奉佛法,就想出傢,但他爸爸身體不好,經常患病,他不忍心傷爸爸的心,就伺候他爸爸,等爸爸走瞭之後,他當瞭國王,但他當瞭幾年以後發現確實是不想當,不喜歡這種生活,他就把王位讓給瞭他的叔叔,“叔叔,你來當國王,我去出傢。”他叔叔沒辦法就同意瞭,他就出傢瞭。後來到瞭中國,到瞭中國之後他翻譯瞭許多經典,他畢生精通30多種語言,這是很瞭不起的。“沙門”怎麼理解啊?“沙門”在那個時候的印度,指出傢的修行人。沙門是古印度梵文的音譯,翻譯成漢語叫息慈。息是休息的息,休息什麼?熄滅貪嗔癡。
休息就是讓你貪嗔癡別起瞭,貪嗔癡不起瞭,讓貪嗔癡休息,那你不就理性瞭嗎?你不就有智慧嗎?你整天不讓貪嗔癡休息,整天起貪嗔癡,你不有煩惱啊?你整天讓貪嗔癡休息,你不就沒煩惱瞭嗎?這個息就是熄滅貪嗔癡。慈呢?慈悲的慈,就是慈悲度化眾生,慈悲教化眾生,所以合起來就叫息慈,這便是沙門之義。這便是對安士高的解釋簡單就是這幾個。你們詳細地看的話,就看《高僧傳》上面有的,《高僧傳》裡面就有安士高的傳記,你們想知道的,可以去看,具體我就不再講瞭。我們重點學習它的經文,下面看它的經文。
錄音整理:能利
校對:慧瑞 慧仁 儲韋倩
上隆下謙法師《佛說八大人覺經》開示(五)
2023-08-07於西昌
這部經文大傢手裡皆有,這部經很短,就這麼幾百個字。它一共分瞭三段,第一段:“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八,大人覺,就是八種覺悟我們這顆心,斷除煩惱,讓我們成就大人的方式方法,八大人覺,這是第一段。第一段在佛經裡面就叫序分,序就是流程的序,序分就是講這部經的緣起,就是說佛為啥講這部經?給大眾解釋這部經的來歷起源,這經是怎麼來的?佛為啥講這部經啊?這是原因。第一段就講這個,佛為啥講這部經?講這部經的目的是什麼?這是序分它要講得內容。第二部分就是叫正宗分,正宗分就是中間那一塊,講八種覺悟,第一覺悟,第二覺知一直到第八覺知,從第一到第八這個叫正宗分。正確的正,宗就是宗旨的宗,正宗分就是這部經的正文,這部經的正文著重是講八種覺悟的方式方法,這個是正宗分。最後一段,就叫流通分,就是結尾,流通就是代表瞭像水一樣,大傢看河裡的那些水,它是還是不是源遠流長?它不會斷的,隻要源頭有水,這個水就是一直不會斷的,這便是流通之義。我們佛說的這部經,我們懂瞭,我們開瞭智慧瞭,我們覺悟瞭沒有煩惱瞭,還要讓別人去學習,讓別人也沒有煩惱,這不叫流通嗎?流通就跟商品流通是一樣的。
這是佛經分的三個部分,我們此刻就看第一部分,第一段:“為佛弟子”就是釋迦牟尼佛他為這幾個弟子們,佛的弟子,你看我們都是佛的弟子。何謂佛的弟子?就是說你隻如果想覺悟,想覺悟的人,追求覺悟的人,就是佛的弟子。你說我不想覺悟,當然你就不是佛的弟子,我想覺悟就是佛的弟子,佛的弟子它的意義是很寬廣的,它不是很狹隘的,當然這裡面水平不一樣,由於覺悟的水平不一樣,覺悟的程度不一樣,但無論是什麼程度,假使你想覺悟就是佛的弟子。所以佛就為他的這幾個弟子,宣講八大人覺。“常於晝夜”,這個常就是經常,這部經我們想弄清楚明白就要天天讀,“至心誦念”,晝夜,晝就是白天,夜就是黑夜,晝夜六時,在印度這個時刻概念和我們中國是不同的,咱們國傢的時間概念在過去使用的幹支紀年法,幹支計時,就是天幹地支,打比方說說此刻九點多瞭,我們此刻已經進入巳時瞭,十二個時辰二十四小時。那麼在印度,它是講晝三時、夜三時,每個時辰是四個小時,所以晝三時,三乘以四,十二個小時,夜三時,三乘以四十二個小時,它合起來不是二十四個小時嘛。印度的計時方法,這(跟我國)不一樣,它跟我們的二十四小時也對不起來,你打比方說像此刻,我們叫巳時,那麼在印度屬於晝三時裡面的初晝分,初晝中晝後晝,初晝分就是第一晝分,就是上午的六點到十點,那麼十點到下午兩點是中晝分,下午兩點到下午六點是後晝分,它叫初中後,這三時,這是白天。晚上也分初中後,那是夜三時,這麼而定的。我們講中午午時就是中晝分,十點到下午的兩點,它四個小時,我們是一個時辰兩個小時,它這樣錯開瞭,它之義就是一天到晚往往至心誦念。至心就是一顆至誠的心,一個恭敬的心。
錄音整理:慧修
校對:慧瑞 慧仁 儲韋倩
上隆下謙法師《佛說八大人覺經》開示(六)
2023-08-07於西昌
為啥要至誠?為啥要恭敬啊?這個好理解,由於過去一句話叫“學問從恭敬中求”,你無論學什麼手藝,你學木匠,你對老師不恭敬,你學不到真東西的。尤其是老木匠,傳統木匠,它裡面有許多細節與關鍵的,有許多小技巧的,你不好好學他不教你的,所以說“學問從恭敬中求”,所以說我們如果想覺悟,斷煩惱,就是恭敬,就要至誠恭敬。因此要“至心誦念”,誦就是誦讀,它是如此的:“對文曰讀”,我們咱們國傢的解釋是“對文曰讀,背文曰誦”,就是我們對著念“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我對著書念這叫讀,我不看書這叫誦,背過瞭讀叫誦,所以,誦就是讓我們背過,當然你背不過,讀也可以,其實也就是說你能讀就不錯。你讀的多瞭,自不然就背過,像這個很短,就幾百字,比《心經》要長一點,就幾百字,其實也就是說你讀個幾百遍,自不然就背過瞭,這就叫誦,就是背過。這個念呢?念指的是你要去理解它,不僅能夠理解它,還要進一步,從實際生活之中要去運用它,把它學以致用。大傢看這個念,下面是心,上面是個今,今就是指的此刻當下,當下這顆心,就是把這部經文,上面講的這幾個內容,要好好的把它學會,理解瞭,把它運用到生活當中去,能夠更好的把握我們這顆心。你能把握好這顆心瞭,就不會隨便發脾氣瞭,你就成熟瞭,你能夠管好本人的情緒瞭,能夠打理好本人的情緒瞭,你就是大人瞭,就是成熟的人瞭,這就叫念,中國漢字的念就這個意思。一個誦,一個是念,運用到生活當中去,在生活當中非常好的把握好這顆心,這就叫念,所以說上面說一念覺就是佛,一念迷就是凡夫,念念覺就是念念就是佛,你念念迷,你念念就是凡夫。那為啥我們念念都是凡夫?由於你念念都被情緒帶走瞭,你迷瞭,迷瞭這便是凡夫,那麼你一念覺,你能夠把握好這顆心,這便是佛啊,這就叫“至心誦念”,誦念什麼?就是八大人覺,八種覺悟,讓我們成就大人的方式方法。
哪八種呢?下面看,就是我們這個第一段就完瞭。第一段就是佛說這部經的目的,就是讓我們成為大人,這麼大瞭你還不成為大人,你都三十瞭你都四十瞭你都五十瞭你還不長大?你什麼時間長大?你這輩子還想長大不?佛就告知我們長大的方式方法,八種:“第一覺悟”,這一段就是有點長,這一段主要講的佛教的world世界觀,那麼從這個“第二覺知”到“第八覺知”,就是下面的七段,是講佛教的人生觀。那麼這一段著重是給大眾講的小乘佛法的主要內容,那麼第二段到八段,就是第二覺知到第八覺知,主要講大乘佛法的內容。其實也就是說這部經固然短,但是它事實上涵蓋瞭佛法的大小乘。
錄音整理:慧修
校對:慧瑞 慧仁 儲韋倩
上隆下謙法師《佛說八大人覺經》開示(七)
2023-08-07於西昌
核心提示佛法分大乘小乘,何謂大乘啊?大乘都是發瞭菩提心的、度化眾生的,這樣的人就叫大乘,就稱菩薩。像觀音菩薩、地藏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由於他都是發心度眾生的,所以叫大乘;什麼叫小乘?小乘就是他不願度眾生的,自己解脫就完瞭,你解不解脫,你受苦不受苦,你自己看著辦吧,我無論,這就叫小乘。大乘就是不忍心:哎呀你這麼苦,我就想辦法。這就叫菩薩。這一段著重是講小乘佛法的內容,這裡是講瞭四種基本的觀念,這叫佛教的world世界觀。通過這段你就能夠瞭解佛教的world世界觀是什麼,就能夠清楚明白瞭,我們此刻看,“第一覺悟”,覺悟什麼呢?就是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這一段就是講無常觀。觀就是觀念的觀。什麼叫無常呢?無常就是變異、變化。大傢知道中國有部經叫《易經》,那個易,就是變易、不易、簡易,它有幾層含義,這裡就是變易之義,就是變化,就是說我們天地萬物都是變化的。大傢認可這句話吧?(弟子答:認可。)這個屬於常識,常識性的東西。包括我們這個身體是還是不是也要變化?要變化,我們的身體要生要死的,有生就有死,從生至死中間天天都在變化,每時每刻都在變化,包括我們這個地球也在變化,宇宙也在變化,所以說大到整個的宇宙、世界、萬物,小到分子原子,都在變化,這個就是講的無常。那麼為啥需要觀修呢?無常觀的觀修,固然說大傢能夠認識、接受這個理,由於這是個常識,一說大傢也都明白知道這個道理,但是它沒有在我們內心中形成一種觀念,假如你形成一種觀念的話,由於一切都是變化的,都是無常變化的,沒有一樣是不變的,沒有一樣是常一不變的,那麼你想:我們這個人,假如你真有這個觀念的話,你還有執著嗎?你就沒那麼執著瞭。所以這個無常觀假如你真正觀修起來的話,它自不然就可以斷除掉我們許多執著,把我們許多執著自然可以破除掉。
我今天給大眾簡單容易的介紹一下無常觀的觀修的方式方法,無常觀的觀修的方式方法,大體上從兩個角度:一個角度是觀察我們的身體,大傢看我們這個身體,依照佛教而言的話,它是地水火風四大組成的,這叫四大元素,這是印度的一個概念,它把地球上的萬事萬物分成四種:地水火風。地,就是土地的地,代表瞭堅硬的東西,凡是堅硬的就稱為地。打比方說說我們人身上哪裡堅硬啊?弟子答:骨頭。骨頭就是地,就是地大。假如地球而言的話,就好像石頭、泥土,這都屬於地大。就我們人體而言的話,就是骨頭、指甲蓋也是屬於地大,它代表的是堅硬的那一部分;水大代表的是濕的,水是濕的,我們人身上什麼濕啊?血液、汗水、包括鼻涕、大小便這都屬於水大,它是濕的;第三個火大是什麼呢?它是暖的,溫暖的。像我們的體溫,我們成年人的體溫,是36、5℃左右,小孩子的體溫是37℃左右,這個體溫就屬於火大;第四種就是風大,風大代表它是動的,風是流動的。我們身體當中那些是流動的?呼吸。呼吸是流動的,我們的血液是還是不是流動的啊?也是流動的。我們細胞更新、新陳代謝、血液的流動、呼吸、一呼一吸這都屬於風大的效果。地水火風跟我們這個身體對應起來,一對應起來之後就容易清楚明白瞭。
錄音整理:能智
校對:慧瑞 慧仁 儲韋倩
上隆下謙法師《佛說八大人覺經》開示(八)
2023-08-07於西昌
下面我們就能夠依據這個來分析,我們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組成的,組成之後,這四大是還是不是要緊密的團結在一起啊?任何一樣都不能缺,缺瞭一樣就壞瞭,你說我不要骨頭瞭,我不要地大瞭,行不行啊?不行。所以說這四大任何一個東西都不能少,任何一個零部件都不能少,這叫和合,四大和合。四大調和、四大和合我們身心就健康,身體就好,假如四大不和合瞭就患病,四大完全不和合就會死亡,就是如此的。所以說第一個特征是:四大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依賴而存在。假如把它分開,這個人就不存在瞭。就是你找不到一個單獨存在的一個東西,任何一個東西它都不能自己單獨存在,大傢對這句話能理解吧?你像骨頭它能單獨存在嗎?骨頭不能單獨存在,假如它能單獨存在,那叫骷髏。所以說四大當中任何一個東西都不能單獨存在,必須是相互依賴的、必須是和合緊密團結在一起,才能構成我們完整意義上的這麼一個人,這麼一個身體,這是第一個特點,必須是相互依賴的、相互依存的,你找不到一個單獨存在的。
大傢知道這個“我”,怎麼認識這個“我”呢?“我”又是怎麼來的呢?既然你找不到一個單獨存在的事物,那麼“我”又在哪裡呢?大傢想一下這個問題:“我”是什麼?“我”在那裡呢?大傢想一下,想一想,大傢對這個問題有想法嗎?這個問題是最難的。順治皇帝有一首出傢偈“未生我前誰是我,即生之後我是誰”這可是人生的大問題“我是誰?誰是我?”這是大問題。其實也就是說佛法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覺悟這個問題的:我是誰。不是覺悟這個心嘛?讓大傢認識到“我是誰?”
剛才給大眾分析的這一段,在地水火風四大當中,沒有一個單獨存在的“我”,沒有一個單獨存在的東西,四大多數不能單獨存在,都是相互依賴而存在的,這叫相互依存。所以這一點就是:你找一個單獨存在的“我”,單獨存在的一個東西,是找不到的。同樣的道理,經常提到的這個“我”,我們一般認識的這個“我”是什麼?我們通常認為就是我們這個身體,有骨頭、有血液這幾個構成的,有頭、有四肢構成的,這個就叫“我”瞭。其實也就是說經過剛才我們的分析,這個“我”在哪裡啊?這個手指頭是“我”嗎?這個頭是“我”嗎?當然不是。這個頭是還是不是“我”?它不叫“我”,它叫我的頭、我的身體,你不能說這個身體就是“我”,對吧?是還是不是啊?各位好好理解一下:身體就是“我”嗎?不是。我的身體,這個身體本身不是你,也不是我,隻是我們錯誤理解瞭:這個就是我。把這個身體錯誤理解成瞭:這個就是我,這是我們人類社會最大的錯覺,開瞭一個很大的玩笑,把身體當成“我”,其實也就是說哪是“我”啊?什麼地方有啊?沒有一個“我”,你找一下,這個手是“我”嗎?不是。可見都是由於我們不理解,緊接著造成瞭這麼一個假象,錯誤的認為這便是“我”,其實也就是說通過分析不是。
錄音整理:能智
校對:慧瑞 慧仁 儲韋倩
上隆下謙法師《佛說八大人覺經》開示(九)
2023-08-07於西昌
正所謂由於有這種錯誤的認識,因此就造成瞭我們種種的煩惱,種種的執著,由於有種種的執著就造成瞭種種的煩惱,所以佛陀給我們講“世間無常”,剛才講瞭我們這個身體是無常的,這是一個方面,這是第一個角度。我們這個心就是有許多妄念,許多私心雜念,有各種各樣的想法。大傢想:這個念頭它能停住嗎?不能停住,是無常的,變化的,是念念無常、念念變化。沒有一個念頭你可以把它留住,留不住的,前念過去瞭後念又來,又來又過去瞭,念頭就是如此的生滅起伏,起伏變化,一刻都不停留的,我們這個念頭也是無常的。沒有一樣是可以停住的,這就叫念念不停留、念念無常變化,這是講我們這個念,心念。
這是第一個角度講身體和心,第二是講的“國土危脆”,這是從我們身心之外的而言的,我們身心之外都叫國土: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這都叫國土。國土是還是不是也在變化啊?過去有句話叫“滄海桑田”,都在變化,也沒有停留的。包括地球,它的存在也是有壽命也是有時間的,過瞭多久地球也會不存在瞭,也會毀滅的,不光是地球,我們整個宇宙,也會毀滅的,無論是恒星、行星,地球是行星,皆有毀滅的時刻,太陽是恒星,一樣是有存在的時間的,所以說叫“國土危脆”就是指的(身心之外)也是變化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危就是危險,脆就是脆弱。我給大眾舉個脆弱的例子:像地震,尤其是零八年5、12地震,脆弱吧?脆弱。你說樓房堅固吧?堅固。但是地震一來就不堅固瞭,脆弱。還有海嘯一來,不管什麼樣都要墻倒屋塌,脆弱。還有我們這個身體看著很棒很棒的,疾病一來就倒瞭。房子很結實,地震一來就倒瞭。脆弱。危,危險,什麼危險啊?戰爭、疾病、瘟疫,我們都要經歷,我們整個地球上那些戰爭,瘟疫。眾所周知零三年SARS病毒,瘟疫;包括饑餓,有些年齡的經歷過,六七十歲的都經歷過饑餓,像三年自然災害,就是六零年左右的時刻,挨過餓,那時死瞭許多人的。因此在我們地球上存在戰爭、存在瘟疫、存在饑餓,哪一場來瞭都會死許多人的,所以說危險、脆弱,這都是無常的啊。你看戰爭來瞭,好好的這個人就沒有瞭;瘟疫來瞭,這個人好好的就沒有瞭。所以說危險、脆弱,(是)表現的一個無常(之相)。我們從無常的角度,是從身心、身體,心理,還有從身心之外的國土、山河大地這幾個,這些角度來分析,沒有一樣是能夠留住的、能夠常駐的,都是生生不息,變化多端的,那麼從而我們認識到:既然它是無常變化的,沒有一樣東西是留住的。沒有一樣東西能留的住,你們可以認真地觀察一下:看哪樣東西能留的住?沒有一樣東西能留得住,這便是講的無常觀。那麼樹立無常觀的有益之處是什麼?就是說既然一樣東西都留不住,故此我們就不要過分地執著這個身體,執著你所有的這一切,不用過分地執著。由於過分地執著就叫貪,當一個人不知滿足的時刻,他就愈來愈煩惱瞭,由於越貪越煩惱。為啥呢?由於你總有貪不到的時刻,就是你貪到瞭,其實也就是說就快樂那一會,過後就是痛苦。所以我們在人世間許多執著,像執著你的傢庭、你的房屋、你的名聲、你的兒女等等這幾個,凡是你越執著越煩惱,你把它看得越重你越煩惱,你把它看得輕一點,煩惱就減輕瞭。所以說正確樹立無常觀,是給我們松綁的,正所謂由於我們把它看得太緊瞭,所以我們就煩惱。通過這個可以給我們松綁,可以給我們減壓,減負。我們世間財色名食睡,這五樣東西,你隻要把它看得重瞭,你就煩惱,所以無常觀就幫我們減壓減負,你看得淡一點,固然一時舍不得、看不破,但是你可以慢慢地看得淡一點,隻要看得一淡,馬上就減負,馬上就減壓,由於減壓減負而不是說讓你啥都不幹瞭,而是為瞭更好地做某一件事情 。適當地減壓減負是為瞭更好地做某一件事情 ,讓我們的身心能得到更好地休息,更好地修養。
(整理:慧瑞60-73分鐘)
本講校對:慧瑞 慧仁 儲韋倩
易經的五行階段劃分探討
第畢生:乾、坤、屯三卦,其中屯卦為主。
第二長:接著下面蒙、需、訟、師、比、小畜、履、泰、否共九卦。從蒙到否卦是生長的最好時段,到否卦之,事物的生長就進入瞭多變的階段。不會一帆風順。
第三化:從同人到大壯共22卦,是事物的壯年時段,其中經歷大過之後又在大壯。所以以大壯卦為“化”的臨界點。
這裡面的卦有二十二個,22+9=31, 31+1=32+2=34, 64-2=62 在這裡面“生長”站比超過50%。
第四收:從晉卦到歸妹卦共20卦,這是一個收縮、衰敗的過程。悲劇阻止不瞭嗎??????
第五藏:從豐卦到未濟卦共10卦
在《序卦傳》裡面說的還是很實在的,不過呢這隻不過是一個比喻。為瞭更好的理解而已,真是之義還need多多尋找。
易經人生的六個階段是什麼?
孔子把人生分成六個階段。其中最要緊的是第一個階段,立志是關鍵,才能達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