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有哪几种(易经周易孔子)
易经有三种…
易经作为中华文化早熟的经典代表,包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他的作者亦不是一个人二个人,从上古伏羲氏创八卦、周文王演绎六十四卦到孔子作易传,后来历朝历代皆有学者继续完善她,这也展现了易经是全中华民族的智力结晶。
易,是《易经》的简称(八卦和六十四卦也叫为易),因 此,学《易经》first of all要明白"易"的义理和《易经》创作成书的过程。
三古、三圣、三易
古代人们有三古、三圣、三义的美妙传说,可是,什么是三古、三圣、三义呢?
三古,即指《易经》产生、创作、传承和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和近古三个历史时期。此处的上古指的是伏羲、女娲生活的新石器时期;中古是指夏、商、周(西周)三个时期;近古是指春秋战国(东周)以降,距今约二千500多年。
三圣,指伏羲、周文王和孔子。
伏羲和女娲是华胥氏的儿女,华胥氏是中国人民的始祖母;"华夏"一词其实就是依据这位祖母的姓(华,原义为花),和第1个王朝之名字(夏)的合称而来的。华胥氏时期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那时已经有了陶和网罟(guo)、结绳记事等文明初萌。后来她的儿子伏羲发明了八卦,以另一种更为简单方便的符号代替了结绳记事的符号。有学者称"八卦"为中国文字的源头,郭沫若就主张咱们国家的文字时代应当从"易"的源头时算起。可见"伏羲始作八卦"对华夏文明起源的伟大贡献,因 此,称其为上古之圣。
中古之圣为周文王。周文王被商纣忘囚禁之时,悉心演绎上古的八卦和《连山易》、《归藏易》,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出新的六十四卦,并为每一卦撰写了卦辞。其后,他的儿子周公又为三百八十四爻(yao)和孔子撰写了爻辞。自此,卦形便有了文字,图文兼得,象义参照,为《易经》的成书奠定了基础。
当周文王的《周易》传至孔子时,孔子已有得之悔晚之感,他从50岁开始,便虔心研习《周易》,并使串联竹简的牛皮绳三次磨断。孔子对卦辞和爻辞做了进一步的诠释和发挥,撰写了几万言的解读文字。于是《周易》就有了新的内容,卦辞和爻辞被叫作"易经",空子的文字被叫作"易传",合称为《周易》,或名《易经》。因 此,孔子是《易经》承前起后的近古圣人。
三易,指的是《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
传说《连山易》是神农氏所创,神农氏就是炎帝。神农氏将八卦每两卦一重,首次演绎为六十四卦。由于炎帝又号连山氏,取义为"山之出云,连绵不绝",又由于夏代所流行,故曰"夏道连连"。
《归藏易》为轩辕氏所创,轩辕氏即黄帝,又号归藏氏。黄帝演绎的六十四卦以"坤卦"为首卦,因坤象征地,是万物的载体和归宿,故名《归藏易》。又由于在殷商时期所流行,故曰"殷道亲亲"(坤为母)。
《周易》为周文王在被囚禁时所演绎的六十四卦,以"乾卦"为首,表明天地初开,万物始生,又以末济卦为末卦,表明一事的终末又是另一事的开始,循环往复,周行不止,故名《周易》。又因乾卦为天,天尊地卑,故曰"周道尊尊"。
因年代久远,《连山易》、《归藏易》已佚。
啥是易经?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并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上古三大奇书:《黄帝内经》、《易经》、《山海经》。《易经》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简易、变易、不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的交替变化描述天地万物。
《易经》最初用於占卜,但它的作用与影响遍及咱们国家的哲学、、医学、天文、算术、文学、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等各方面。自从十七世纪开始,《易经》也被介绍到西方。
《易》原有三种版本:《连山》、《归藏》和《周易》⓵,但《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於是一般所称《易经》即指《周易》。
《周易》相传为周文王主编,成书大概在西周时期,可分为《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由於随时代演变,《周易》的文字含义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业已不便读明白,为了注解解读《周易》,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史记记录载入为孔子)⓶撰写了〈彖上传〉、〈彖下传〉、〈象上传〉(大象)、〈象下传〉(小象)、〈系辞上传〉、〈系辞下传〉、〈文言传〉、〈序卦传〉、〈说卦传〉、〈杂卦传〉等著作,统称《十翼》,後世又称为《易传》。广义的《易经》包括《易传》在内。
《易经》或「周易」,在几种较早期的文献(例如《论语》、《庄子》、《左传》等)称为《易》。
「易」有几种解释:
必须指出,理解西周之“易”,理当的西边周礼乐制度的变革为条件。礼指“从容之节”,易即雅乐,都是统治阶级驾驭黎民百姓,维护宗法制度的手段和工具。《周易》保存了西周钟鼓“交响乐”的框架规制,钟鸣鼎食在西周的底层社会是难以想象的。
日月为易,象徵阴阳。取自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
日出为易。陈鼓应认为这个意思,也是「乾」的本义。
易是占卜之名。
变易、变化之义,指天下万物是常变的,故此《周易》是教育人面对变易的书。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的,思维反映存在,所以思维也应当是不断变化的,与时俱进的,即天人合一。
交易,也就是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互相变化。如普通的太极图所显示的一样。
『易』其实就是「道」,恒常的真理,即便事物随著时空变幻,恒常的道不变。
《系辞传》:「生生之谓易」。(生生不息,义似「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体会生命之美、日新又新。)
《易经》的「经」是指经典的著作。儒家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为《五经》。如同前文所说,「经」是後来为了尊称这几个书,而加上的称呼,原来《五经》只称为《易》、《诗》、《书》、《礼》、《春秋》。
易经的内容以「卦」组成,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六层组成,每一层称为「爻」(yao2)。每一爻以一条长的横线「—」代表阳,称为「阳爻」;或以两条断开的横线「--」代表阴,称为「阴爻」。从最底层数起,总共有六爻,而六爻以不同的阴、阳配搭,形成六十四种不一样的组合。
六爻可以分为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而每一部分的三个「爻」以不同的阴、阳配搭,形成多种不一样的组合,称为卦。六爻由下而上解最下为:《初、2。3。4。五及上》,由三爻所生的卦「由上而下」为之(上卦)或「外卦」、在下方为之「下卦」或「内卦」。
每一卦作为一种状态或过程。
也有一个说法为伏羲氏所创先划出三画的爻出来再推出(乾)、(坤)、(震)、(离)、(巽)、(坎)、(艮)、(兑)的卦。
後人以「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来解释的卦的构成。太极(☯)代表一,守旧的太极图代表着阴阳互补;一分为二,分开了阴和阳,其实就是两仪;二分为四,其实就是四象:太阳、少阳、少阴、太阴;四分为八,其实就是八卦;两个八卦相叠,即成八八六十四卦。但也有学者指出历史资料显示,占筮的卦象,最早出现时便业已是六十四卦,反而八卦是後人的诠释。
易经的三易是指哪三易?
,《周易》有一个规则亦称之为“三易”,寓意讲的是《易经》包括了三个大原则:就是1。变易;2。简易;3。不易。
(一)变易
第1,所谓变易,是《易经》告知我们,全地球的事,全地球的人,乃至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在时、空当中,没有一事、没有一物、没有一情况、没有一思想是不变的,没有可能不变,务必要变的。譬如我们坐在这儿,第1秒钟坐下来的时刻,已经在变了,立即第2秒钟的情形又不同了。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情感感情亦不同,精神亦不同,万事万物,随时随地,皆在变中,非变不可,没有不变的事物。所以学《易》先要晓得“变”,高等智慧的人,不仅知变而且能适应这个变,这便是为啥不学易不能为将相的道理了。
从这点,我们同时亦获悉到印度佛学中的一个名词“无常”。这个名词被一些佛教徒把它慢慢地变成的色,城隍庙里塑一个鬼,高高瘦瘦,穿白袍,戴高帽,舌头吐得很长,名“白无常”,而说这个“无常鬼”来了,人就要死亡,这是。事实上“无常”这名词,是一种佛理,意思是全地球没有一种东西能永恒存在的,所以名为“无常”,这便是《易经》中变易的道理。我们中国文化中的《易经》,是讲原则,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没有不变的,非变不可,这是原则。印度人那么是就现象来讲,譬如看到一幢房子盖起来,这房子将来一定会倒,看到人生下来,也一定会病、会老、会死,这是看现象而名之为“无常”。
(二)简易
第2简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有很多是我们的智力知识没有办法了解的。在这儿产生了一个问题,这可谓是哲学上的一个对比,天地间“有其理无其事”的现象,那是我们的经验还不够,科学的实验还没有出现,“有其事不知其理”的,那是我们的智力不够。换句话说,宇宙间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如此一件事,就肯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们的智力不够、经验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而《易经》的简易也是最高的原则,宇宙间不管怎样玄妙的事物,当我们的智力够了,了解它以后,就变成为平凡,最平凡而且特别容易。我们看京剧里的诸葛亮,伸出几个手指,那么轮流一掐,就知道过去、未来。有还是没有这个规律?有,有这一个办法。古代人们懂了《易经》的金科玉律以后,懂了宇宙事物之后,把八卦的图案,排在指节上面,再加上时间的关系,空间的关系,把数学的公式排上去,就能够精密推算出事情来。这便是把那么复杂的道理,变得非常简化,因此叫作简易。可是,《易经》first of all告知我们宇宙间的事物随时皆在变,尽管变的金科玉律很复杂,宇宙万事万物再纵横交错的现象,在我们懂了原理、原则以后,就特别容易了。
(三)不易
第3不易,万事万物随时随地皆在变的,可是却有一项永久不变的东西存在,就是能变出来万象的那个东西是不变的,那是永恒存在的。那个东西是什么呢?家叫它是“上帝”、是“神”、是“主宰”、是“佛”、是“菩萨”。哲学家叫它是“本体”,科学工作者叫它是“功能”。管它是什么名称,反正有如此一个东西,这东西是不变的,这个能变万有、万物、万事的“它”是不变的。
周易包括那几门
此刻通行的周易包括两个部分。第1部分称为易经, 即易的本身, 包括六十四卦、卦形、卦名、卦辞、爻题、及爻辞。第2部分称为易传, 包括彖、象、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七个题目十篇文章。
《易经》的源头
近日对玄学很有兴趣,无意间电话读书推了《张其成讲易经》这本书,这算不算招引力金科玉律,于是一拍即合,先看懂最本源的才是最快的学习方式。
先来说说《易经》的文化地位,书中用三个唯一来概括。
《易经》是人类轴心时代唯一由符号和文字系统共同构成的书。轴心时代是指公元前500年左右,那个时候正值咱们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全地球最牛的思想和几乎都是在那个时代诞生的。释加牟尼、孔子、老子、毕达哥拉斯几乎同时登场,之后墨子、苏格拉底、柏拉图,再紧接着孟子、庄子、亚里士多德。这一时期,世界的四大文化的经典出了其三,印度文化的《吠陀经》,西方文化的《圣经》,中国乃至亚洲文化的《易经》。最后一个是伊斯兰文化的《古兰经》
《易经》是中国文化史上第1个儒、道、佛都共同信奉的书。《易经》在儒家被叫作五经之首,《易》、《诗》、《书》、《礼》、《春秋》。道家信奉的三玄《道德经》、《庄子》、《易经》。明代大师王阳明也在易学里玩出了心学的思想。《易经》里亦有讲因果报应,所以佛教也信奉《易经》。
《易经》是中国科学史上唯一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都产生重要作用与影响的书。
接着来说说《易经》的作者。
传说三皇的伏羲创造了八卦,神农氏作《连山易》,轩辕黄帝作《归藏易》,最后是周文王作《周易》,因此也称“三易”。但前两部已经失传,我们此刻看见的《易经》是《周易》,那《周易》是怎样诞生的呢?
看过《封神演义》的都明白知道,商纣王暴虐无道,姬昌是商朝末年一个叫周的诸侯国的首领,亦称西伯侯,由于实行仁政被商纣王嫉妒,就为一些小事被囚禁在了一个高台之上。关进去的时刻82岁,到89岁才放出来。
西伯侯百无聊赖,就天天观天象地理,用草棍排列图案,在八卦的基础上,推演出了六十四卦。西伯侯推演出六十四后,惊叹它卦包含着宇宙万事万物的大规律,便记录了下来。《周易》一部分是经文,叫卦爻辞,一部分是传文,解释经文,其中一部分文字也是周文王的儿子周公写的,成书西周初期,距今有三千年了。
在西伯侯演绎这六十四卦的时刻还发生了一件事。商纣王得知姬昌在推演,想试探他测的准与不准,就派人把他的长子伯邑考杀了做成肉汤送过去,西伯侯知道那是他的儿子,但为了保住性命,还是忍痛吃了下去。商纣王一看西伯侯这都算不出来,就放松了警惕,把他给放了,最后商朝覆灭。
除了《易经》本作,孔子也曾经为《易经》著书。有一个成语叫韦编三绝,讲的就是孔子喜欢读《易经》。有一天孔老夫子突然看懂了,感触着说:“原来《易经》不是讲算命的,而是讲天命的。”此一年孔子50岁,于是有五十而知天命的讲法。孔子对《易经》进行了注解解读,便有了《易传》一书。
至此,《易经》这本书经过三皇的创作,又经由周文王推演了经文,孔子作传文,最终变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经典悠久的著作之一。
经典常谈周易中的源头与发展
经典常谈周易中的源头与发展具体内容如下:
八卦相传是伏羲画的,另一个传说确实天派龙马背着八卦图送给伏羲,伏羲照着画下来了,这就称为“河图”。《洪范》中也记录载入了大禹治水时在洛水中从一个神龟的背上得天而赐,叫作洛书。又有说法伏羲只是秦汉间儒家假托的圣王。八卦大概是有筮法以后才出现的。商民族用龟的腹甲或牛的胛骨卜凶吉。
这就是卜辞,卜辞里没有阴阳的观念,也没有八卦的痕迹。人法用牛骨最多,甲骨很少,商贷农业刚起的候有木和畜牧业还是主要方式,那是牛骨比较易得。周代进入了农业社会,牛股不太容易得到,便采用蓍草,叫做长寿草,古代人们觉得这种草和老年人的阅历一样多,因此用它来占卜凶吉。
方法是取一把蓍草,数一下有是什么数目,看是奇数还是偶数来断定他的吉凶。这其中也包含着一定的哲学道理,人生有数,世界亦有数数,是算好的的一笔账,用如今的话来说,给是机械的书,又是宇宙的夹子,有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就是毕生二二生四之义。筮法可谓是一种必术,是靠数目来判定吉凶的。
蓍草用于民间,而八卦用于卜官,有一般的八卦依照算学的错列和组合,演变成64卦。筮法比卜法简单。到了春秋时期。大约小事才用筮大事还得用卜。卜筮官将这几个卦、爻辞依照挂脖的顺序编辑起来,成为了《周易》这本书。在那个时候卜筮官熟识那个时候的背景,又明 白卦、爻辞,因此他们觉得简易,而今筮法失传《周易》对后人来讲就不简单了。
战国末年,《周易》才变成儒家经典。当时,阴阳家的学说盛行,儒家受到了他们的作用与影响,才研究起这本书来。并给周易的。了卦和爻辞做了新的解释。这几个新的解释并 不是忠实切切的解释卦和爻辞。其实也就是说是借着卦和爻辞发扬他们的哲学,这就是经常提到的《易传》。到了汉代《周易》已经位居六经之首,八卦与五行结合还本来面目。
《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原名《古典常谈》,于民国三十一年二月(1942年2月)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编著完成,1942年8月由国民图书出版社首次出版,实际见书时间是1943年5月。该书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一共十三篇,每一篇都是专题钻石的成果。
它依照守旧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我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真正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叶圣陶先生在为1980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重印本书写的序里说,全书字里行间展现出作者那种嚼饭哺人的刻苦不懈的精神。从建设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来说,当代该书无疑仍能起非常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