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与太极五步(五行太极拳口诀)
太极拳八法五步口诀诀窍
太极拳八法五步口诀诀窍如下:八种方法是推、推、压、挑、推、肘和倾斜。这五个步骤是向左看、向右看、前进、后退和居中。
八法是“动、平、挤、压、挑、动、肘、靠”,五步是“左看、右看、进、退、中定”。八法五步相结合是太极拳的十三种形式。不管是陈式还是杨式,里面不同招式的基本元素都是从十三式衍生出来的。
八法五步是“太极十三式”的组成部分。有十三种方法,我们通常来讲叫作甩、划、挤、按、摘、抱、肘、靠、进、退、看、望、修。前八字为八法,后五字为五步法,俗称八步五步、八卦五行、太极精髓、太极十三式,均指这十三法。
太极拳五步窍门
太极拳五步窍门
太极五步是太极十三总势中的五种步法,即指进、退、顾、盼、定。这五种步法同样也对应着人体经络脏腑的有关窍位,并且也与五行对应,即金木水火土。现将其相呼应之关系分述如下:
(1)前进:五行之中属水,方位正北。人体对应穴位是会阴穴,此穴属肾经。此劲的`劲源在会阴穴,如欲前进,只要意在会阴穴,眼神向前上方看,身体即自然前进。从外表看,此劲只表此刻步法上。蕴于内者,即粘劲。
粘劲,主前进。粘劲带有主动性,系用本人的手、腕、臂来粘对方的手、腕、臂,把对方粘起,使对方引进落空,达到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意图,为太极拳推手里最要紧之基本内劲。粘劲要求轻灵,周身放松,手上绝对不可用力。粘劲似乎钓鱼,身体好似鱼竿,尤其是脊柱部分,要中正安舒,胳臂似乎鱼竿上的软线,手和腕部可比做鱼钩。如果想用粘劲把对方粘起,此劲务必要由它的劲源会阴穴发动,通过臂达于手或腕部,胳臂必须松软无力,手和腕部要轻灵。此时主动粘或被动粘对方,皆能达到理想效果。要不然,胳臂有力,臂部僵硬,好比用棍子钓鱼,棍子一动就会将鱼惊跑。
(2)后退:五行之中属火。火能化万物。方位正南。人体对应窍位为印堂穴,此穴属心经。劲源在印堂穴,如欲后退,只要意想印堂穴,眼神向前下看,身体便会自紧接着退。从外形上看,只表此刻步法上。蕴于内者,即连劲。
连劲,即连贯也。连绵不断,不脱离,无停无止,无声无息。太极推手,实应有进有退,有化有发,退如得势,则发亦自随矣。其上身看起来往后退,而意气已前迸矣,此乃以退作进之法。进则要有粘,退则要有连。诚玄妙无穷焉。反之,刚入门的人在对方用力推来时,没有连劲,身体单纯后退,形成兵败如山倒之势,被迫跌出,乃不懂连劲也。真真正正懂连劲之后,即能得屈、伸、动、静之妙,开、合、升、降之效。见进则退,遇出则合,看来则让,就去即升。果能到此地步,即人懂劲境界也。
(3)左顾:五行之中属木。木属直性。方位正东。人体对应窍位为夹脊穴,此穴属肝经。此劲的劲源在夹脊,如欲侧转前进,只要意想夹脊穴往实脚之涌泉穴上落,身体便会自然地侧旋着前进。从外形上看,表此刻步法上。蕴于内者,即黏劲。
黏劲,如粘如贴,不丢不顶,彼进我退,彼退我进,彼浮我随,彼沉我松,丢之不开,投之不脱,黏劲在太极推手里可破解棚、挤、按等进攻手法。当对方进攻时,我周身放松,特别要放松本人的手和臂,不与来力抗拒。要不然手用力反抗,即暴露了腰部劲源,反抗之手或臂即成给自己之劲端,易被另一方通过劲端,击中劲源。应在对方来力末接触自己身体之前,即浑身放松,立即意念夹脊穴,对准来力接触我之部位,轻轻黏住往侧面移动,使对方发力落空。注意和提防黏劲在对方来力落空未跌出前,不可离开。
(4)右盼:五行之中属金。方位正西。人体对应窍位是膻中穴,此穴属肺经。此劲的劲源在膻中穴。如欲侧转后退,只要右手抬至与乳平(即以拇指与膻中穴相平),同时左手抬起至肚脐与心窝之间,而左右手心均向下,意想膻中穴微收,眼神顺左手食指往下看,身体便会自然地侧转后退。上述为左虚右实,反之亦然。从外表看,表此刻步法上。蕴于内者,即随劲。
随劲,随即顺从,跟随之意,缓急相随,不即不离,进退相依,不先不后,舍己从人。对方主动我为被动,随其后而行。所谓亦步亦趋也。太极拳有舍己从人之术,对方接触自己身体何处,该处即应相随而灵活,假使接触手,手不单要放松而是要保持灵活;接触肘,肘放松仍要灵活;接触胸部,胸要放松灵活,周身处处都应如此。但应注意和提防,接触手时,意念集中于劲源的膻中穴上,膻中穴对正手轻轻相随,如此类推,对方接触我何部位,膻中即与该部位微微相合,随其动而动。如意念集中于接触部位,即为意之双重。但应注意和提防不丢不顶;对方进一尺,我退九寸,少退一寸即为顶;对方进一尺,我退一尺零一分,多退一分为丢。只有不丢不顶,才能引进落空,借力发人皆此意也。
(5)中定:五行之中属土。方位正申央。人体对应窍位是丹田穴,此穴属脾经。劲源在丹田,如欲立稳重心,只要意想命门和肚脐,立刻会身稳如山岳。因此讲五步应五行,五行在人体中又对应五窍。从外表看,表此刻步法上。蕴于内者,即不丢顶劲也。
不丢顶劲要练于内,形于外,只有内外合才能灵活奏效。中定不离位,含胸把腰松。对方来势,或高或低,或横或直,或左或右,或长或短,不能肯定。或先得能定步走化,当走化对方来力,意念要集中于丹田,前方来力,意想肚脐贴命门;后方来力,意想命门贴肚脐。不要与之相抗,当松开其来力后,劲源反之则为发,必便对方弹跳跌出。手或臂一觉着力,随即放松变为虚,如遇偏重则松之,遇双重则偏沉之,随彼之来力方向而去,泻去其力,不稍抵抗,让人处处落空,毫不得力,所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意念守住丹田,变化在肚脐命门之间,浑身松静,保持我顺人背,若能达此境界,对方虽有千斤之力,亦无法施用。轻灵奥妙,能收四两拨千斤之效。
粘连黏随,即不丢不顶之劲。主进退,为太极推手里最需要之基本内劲。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八法,可以 使用姿势展现出来,可以比做阳劲。粘、连、黏、随,没有固定姿势可以标榜,可以比做阴劲。此劲由推手而来。初练时两手不知所觉,犹如木棍;逐渐由手而臂、而胸、而背,乃至周身皮肤,逐渐生有感觉,有感觉如可粘黏,有粘黏始可将敌吸住,为我所制。此种粘黏,须由高明教师引领之。打比方说蓄电池充电,教师为一发电机,学习者为一无电蓄电池,老师教学生如同蓄电池充电。功练成如发电机已将电充入蓄电池中,以后蓄电池才能独立发电,俗称喂劲。故练习此劲至相当程度后,皮肤上有似云似雾之气,如漆似胶。一遍对手,即不丢不离。非但两手如此,周身皆然。其技艺愈高,气愈厚,而面积愈大。不过此气不能目睹,仅能感觉,故艺高之人,于推手时,一搭手即知对方程度。其理即在彼此粘黏圆圈之大小也。此劲为太极推手里最要紧者。初步必须练习,要不然不能研究其他。
;
太极拳八法五步口诀诀窍
太极拳八法五步的口令如下:
起势;左棚势;右捋势;左挤势;双按势;右采势;左挒势左肘势;右靠势;右棚势;左捋势;右挤势;双按势;左采势;右挒势;右肘势;左靠势;进步左右棚势;退步左右捋势;左移步左挤势;左移步双按势;
右移步右挤势;右移步双按势;退步左右采势;进步左右挒势;右移步右肘势;右移步右靠势;左移步左肘势;左移步左靠势;中定左右单独势;十字手;收势。
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以我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时候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我国传统拳术。
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为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表演、体育比赛用途。中国改革开放后,部分还原本来面貌;从而再分为比武用的太极拳、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太极推手。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常见到的太极拳流派有陈氏、杨氏、武氏、吴氏、孙氏、和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互相借鉴,也各有本人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因为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太极功法的阴阳哲理
大家都知道,太极拳的创编结合了道家哲学思想中的阴阳变化,阴阳也成为了太极拳的特征之一。想要练好太极拳就要了解太极拳的阴阳相济论,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瞧一瞧 太极功法的阴阳哲理 吧!
太极功法的阴阳哲理介绍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瑰宝,练太极拳务必要体会拳论中的阴阳变化,在阴阳变化中找到练拳的意。
拳谱上常见太极十三势之说,在理解中,有人把十三势说解成十三个姿势,这是不正确的。
事实上太极十三势是十三种方法,这便是我们平常时候所讲的掤、捋、挤、按、采、捌、肘、靠,进、退、顾、盼、定。其中前八字是八种手法,后五字是五种步法,即俗称八门五步,或称八卦五行,都是指这十三法。
太极拳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太极拳中的拳理拳法如同平时生活中为人处事之道,太极拳具有教导意义。
怀抱八法,亦即指八种手法,而这八种手法又与文王八卦方位图有严格的四正四隅相呼应之关系。
太极拳理属内家拳种。于是,八卦方位与人体对应各有其窍,而每窍在人体经络脏腑中又各有其位。
这样在太极拳运行中,以意引气,按窍运身,意到气到,气到劲到,这便是太极拳内练要义的本质所在。实践证明,太极拳久练得道者,不仅在技击上可出奇效,在保健上也会起到祛病延年的作用。
太极拳的阴阳变化能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具有养肝护肝的效果。老年人练习太极拳还能防治骨质疏松,降低摔跌风险。
为了使大家确切了解太极八法所属经络脏腑窍位,与八卦的相呼应之关系,现按八法顺序详述如下。
1、掤在八卦中是坎,中满
方位正北,五行中属水,人体对应窍位是会阴穴,此穴属肾经。八法中此字主掤劲。
2、捋在八卦中是离,中虚
方位正南,五行中属火,人体对应窍位是祖窍穴,此穴属心经。八法中此字是捋劲。
3、挤在八卦中是震,仰盂
方位正东,五行中属木,人体对应窍位是夹脊穴。此穴属肝经。八法中此字主挤劲。
4、按在八卦中是兑,上缺
方位正西,五行中属金,人体对应窍位是膻中穴,此穴属肺经。八法中此字主按劲。
5、采在八卦中是乾,三连
方位隅西北,五行中属金,人体对应窍位是性宫和肺俞两穴,该穴属大肠经。八法中此字主采劲。
6、挒在八卦中是坤,六段
方位隅西南,五行中属土,人体对应窍位是丹田穴,此穴属脾经。八法中此字主挒劲。
7、肘在八卦中是艮,覆碗
方位隅东北,五行中属土,人体对应窍位是肩井穴,此穴属胃经。八法中此字主肘劲。
8、靠在八卦中是巽,下断
方位隅东南,五行中属木,人体对应窍位是玉枕穴,此穴属胆经。八法中 此字主靠劲。
太极五步是太极十三总势中的五种步法,前文中提到脚踩五行,就是指进、退、顾、盼、定五种步法。这五种步法同样也对应着人体经络脏腑的有关窍位,并且也对应着天之五行,即金木水火土。现将其相呼应之关系分述如下。
1。前进五行之中属水,方位正北,人体对应窍位是会阴穴。此穴属肾经。
2、后退五行之中属火,方位正南,人体对应窍位是祖窍穴。此穴属心肝。
3、左顾五行之中属木,方位正东,人体对应窍位是夹脊穴。此穴属肝经。
4、右盼五行之中属金,方位正西,人体对应窍位是膻中穴。此穴属肺脾经。
阴阳相济论是学习太极拳42式的核心之一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现在的人练习太极拳不但能强身,还能防病,太极拳集合了多种功效。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动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相济。知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这一段话,出自明朝王宗岳之《太极拳42式论》。
有其他书籍转载此文,多了几句:“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其实就是走,走其实就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此文中间的“粘其实就是走阳不离阴”十六个字,对“阴阳相济”这四个字加了一番解释,意思就更加清楚了。
阴阳是太极拳的练习要领,也是太极拳的核心,不管是练习拳脚还是练习掌,都离不开阴阳,要不然失去了练拳的意义。
太极精髓,首分阴阳
阴阳展现于拳,就是明内外,分虚实、辨开合、析柔刚。阴阳相济,或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时时刻刻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渐变而互换,就是太极的圆象。
圆象乃太极本相,本相始终有阴阳并存、共生,有二者之相济相长;其变,就是太极之旋转。这种旋转,如环如球,无原由无隙,节节贯串,周流不断,正是:“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即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这便是周身一家,处处都有阴阳在。
常有的人讲,太极拳处处皆阴阳,太极拳之因此能养生,就是由于练习太极拳能调和身体阴阳,提高身体的稳定性。
太极拳42式盘架子、推手、散手、技击概无直线动作,更无缝隙间断。整套拳,始终以腰为轴,头、手、臂、肩、身、腿、脚的动作,皆走或圆或扁的弧线;其转折处,还是走大大区区、正正斜斜的圆形弧线。所谓走弧线,就是身手永久阴阳相依,互生互变之谓。
足掌与地自然相接为根基,并无动作,为静,属阴,周身如太极旋转,为动,属阳。进身退步,虚脚渐实,实脚渐虚,就是以阴生阳,以阳引阴。
不管由实而虚,或由虚到实,都无骤变、突变,而是缓慢而均匀的虚实转换,此虚一分,彼实一分,身躯重心,随腰轴之螺旋形旋转运动而前移或后退,始终在虚实分明、并且还虚实交替的腿、脚之旋转活动范围内。如此为能稳定整个身躯,并蕴蓄无尽无休的圆转柔和之意、气、劲。
一脚实、一脚虚,容易做到;不过此一脚由实缓慢均匀变虚,另一脚反之,时时处处如此,却颇为艰难。如此的动作,必须松软轻灵。而其虚实阴阳始终似有似无,就更是难上难矣。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乃由内而外,用意不用力而练就的“周身一家”。此“周身一家”,还是“一处有一处虚实”。譬如左脚为实,右脚为虚,则右手为实,左手为虚。
此实为意,而不是力。左手为虚,与左脚之实相配合,左侧为上虚下实,而右侧则为上实下虚;于进步、退步之间,进而柔和、缓慢、逐渐转化为右脚实,左脚虚。
同时随腰之旋转,上下进退,左手转为实,注以七分意念,而右手则转为虚,只留一分意念。此时那么是右侧为上虚下实,左侧为上实下虚。
明乎此意、此变,才能算是略窥“阴阳相济,方为懂劲”之门墙。
左右掌、拳、指之旋转上下进退,也是虚实分明、阴阳分明。
常人练拳比较不陌生的双手如抱球,进退旋转而交换双手位置,就是比较形象的阴阳合一,虚实互换的动作。
在盘架子或推手过程中,骨节伸展为阳,其自然回缩则为阴;浑身躯伸展开放为阳,缩卷阖收则为阴;习练拳架,上起为阳,下沉为阴;自然呼吸,吸气为阳,呼气为阴阴阳交替,无所不在。
《十三势行功行解》曰:“极柔软,紧接着极坚刚”,亦是阴阳相依存,相生发,相转化的规律表现。然而,习练太极拳42式者须以正确的方法,经多年苦练,才可得到这种转化。
“阴阳相济”,是太极拳42式最要紧的规律之一,非人力所能强求,也非教条所能制约者也。《十三势行功心解》曰:“气宜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气宜直养,本意其实就是“鼓荡”。以最小的力盘架子,意引气行,由阳而阴,由阴而阳,就是“直养”和“鼓荡”。没有意引气行,仅仅意守丹田,四肢就极易用上拙力,亦无阴阳、虚实、开阖之分别、之转化。
“劲以曲蓄而有余”者,要点亦在阴阳相济之道和阴阳互易之理。
李雅轩论“劲”,有五种硬劲、僵柔劲、松软劲、轻灵劲、虚无劲。后三种劲,都须贯串阴阳并存、阴阳转化之拳理,才能清除硬劲而臻其松软、轻灵、虚无。
得轻灵劲,才可入神明之门;得虚无劲,方能阶及神明。曲蓄二字中,曲为动,属阳,蓄为静,属阴,阴消阳长,阳消阴生,曲蓄交替如车轮转动,进而积蓄能量而为内功;外形动作皆柔性曲线,行而为拳。功和拳,也有阴阳相生、阴阳并存的基本道理在。
道家的《阴符经》下篇有两句话:“自然之道静,故世间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自然之道”,即自然天成的动态系统平衡震荡态是也。凡动态系统平衡,不管大小,其能量场必定最大,效益亦最大。
所谓之“世间万物生”,当然亦包括内功与外拳之生。陆潜虚注释上述之文曰:“浸者,渐渍不骤之意夫阴之胜阳与阳之胜阴,皆自渐进。”如此无断续的渐进状态之阴阳转化,乃是动态系统平衡的自然之道。
学练太极拳42式,阴阳相依相生,其过程就是“浸”与“渐”,即“运劲如抽丝”之谓也。不松、不软、不轻、不灵、不匀,就不能体会阴阳之道,然而也就不可能练得什么内劲、内功。
中医古论曰:“阴阳离决,其人乃绝。”太极拳42式亦如是有阴无阳,就不是太极拳42式;有阳无阴,有外而无内,有动而无静,有形而无神,僵硬挂帅,拙力当家,学上十年八年,然而也不能算是是太极拳42式。
拳理是道,为虚,拳架是形,为实。偏于练拳架而舍拳理于十万八千里外,就叫做有阳无阴。此拳然而也不是名符其实的太极拳42式。
举一个很小的实际案例来说:学拳者大抵十分熟悉的揽雀尾式中的按,为双臂由曲而直,双掌向前推出,右腿逐渐弯曲,成为实步,左腿渐直,变为虚步。
如以阴阳界分,自左腿弯曲为实的后坐式,向前推掌时,乃以自右向左的极轻微的转腰,带动右肩、臂、肘、掌前行、上行、意气鼓荡在右上肢,偏实为阳,左上肢则虚随为阴,除小臂有转动外,左右两掌尚须微微外分,为开,属阳。
只此一瞬间,右上肢由虚变实,即阴消阳长,左下肢则由实转虚,即阳尽阴生。此时双掌再内移,则由开转向合,意引气行,由右掌收敛,经过丹田及腰脊,而转向左掌,腰部即改为自左而右轻微转动,带动意气所注之左掌向前,右掌虚随之。
凡此种种动作,皆为弧形,皆以最小之力为之。从力角度来讲,左右上肢皆因最轻微之力而动,不同者,惟在意气始终在浑身、四肢圆转运动,自左而右,又自右而左,似有似无,鼓荡不息,从而分阴阳,并匀静轻灵地交互转化耳。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三才,三才生四象,下面皆有什么
无极生太极,
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三才,
三才生四象,
四象生五行,
五行生,
生七星,
七星生八卦,
八卦生九宫,
一切归十方。
一元、二仪、三才、四象、五行、、七星、八卦、九星、具体指的是什么。。。
一元 太极两仪,阴阳三才,天 人 地 四象,老阴老阳少阴少阳五行,木火土金水,指的是地支之关系吧。另有六仪,是七门遁甲里的,分别为戍、已、庚、辛、壬和癸六天干七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八卦,乾 坤 震 巽 坎 离 艮 兑九宫 一宫坎(北),二宫坤(西南),三宫震(东),四宫巽(东南),五宫中(寄于坤),六宫乾(西北),七宫兑(西北),八宫艮(东北),九宫离(南)。另有8门,9星。八门就是:休门、生门、伤门、杜门、景门、死门、惊门、开门九星就是:天蓬星、天任星、天冲星、天辅星、天英星、天芮星、天柱星、天心星、天禽星。八门九星这几个全是<奇门遁甲>里的术语。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