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關鍵是什麼易經太陽傳統文化(易經的基本知識詳細解讀)
《易經》主要講的是什麼?
整部《易經》,無非講一個“道”字。
為啥這樣講?大傢看一個“易”字,上面一個“日”,屬陽,下面一個“月”,屬陰。古代人們講,“一陰一陽叫作道。”
陰陽合一,天人合一,守一,其實就是“易”。
所以整部《易經》,就是一部“道”學。《易經》為啥能夠被運用到現實中的各行各業?正所謂由於“即易即道”,“即道即易。”“易”“道”合而為一。“易”的能量是無限的。古代人們說,“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易”
,也具備同樣的“功能”。
如果想真真正正看懂《易經》,讀明白《易經》,運用好《易經》,必須親自去“悟道”,去“證道”。必須尋訪眀師,用功“辦道”。因 此,真真正正懂“易”之人,是少之又少。
啥是“道”?
《道德經》有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法自然。致虛極守靜篤。
儒傢的“一以貫之”即為“道”。
道傢的“守一歸一”,其實就是“道”。
佛傢的“本自具足”即同“道”。其實就是“易”。三傢是一傢。站在最高點,你我皆是共同體。
“道”,無處不在。
“易”,無處不在。
整個傳統文化體系,無非一個“易”字,無非一個“道”字,無非一個“仁”字,無非一個“悟”字。
我們平常時候在市面上看見的樣式不一的六爻,八卦,四柱,奇門遁甲…………,皆是“術”,這幾個“術”隻是披著《易經》的皮,在運作(在這兒沒有對“術”進行批判,隻是客觀論述事實。“術”,亦有很大的現實運用價值。這個以後有機會詳細說。)。
“術”,隻是枝葉。
“道”,才是根本。
先“證道”,後“用術”,才是“正道”。
如何才能“證道”呢?
從古至今,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鳳毛麟角。
“證道”的方式方法,有八萬四千種之多,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筆者看來,生活之中的一切萬物,無一不是道,無一不是易。風雲雨霧,泥巴瓦塊,山河大地…………當下皆是“道”的化身,皆是“道”的本身,皆是“易”的本身。
學“易”者,first of all要進入“道”中,first of all要進入“太極”中。
古代人們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也是重點闡述瞭“易”的內涵。
學“易”者,first of all要深刻領悟“陰陽”之妙理,要深刻領悟“一物一太極”之奧義,要瞭解“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還要知道“生生不息”之奧密義。
歸根到底,“易”者,博大精深,一言難盡,無所不包。學“易”者,必須全面深入儒釋道文化,方可悟得“真髓”。
以上文章信息量太大,各位老師,見諒。
謝謝。
易經主要講的是什麼?
易經yì jīng 《易經》是我國一部最古老而深厚的經典,是華夏5000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時候是帝王之學,傢、軍事傢、商傢的必修之術。 假如從根本上而言,《易經》是一本關於“卜筮”之書。“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推算,而《易經》便是匯總這幾個預測推算的規律理論的書。 1。《易經》名字的解釋: 《易經》一般又稱為《周易》。 <一>、 關於《 周易 》的“周”字,歷來有許多種說法: 1。有人認為:“周”是“易道周普無所不備”之義。由於易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籠罩萬事萬物,所以卦爻之寓意,自然是周延普遍的。 2。有人認為:《周易》是指周朝。周朝為普通人所接受,由於許多人一致認為《周易》的“周”字就是朝代的名稱。 <二>、 關於“易”字的解釋有許多,但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1。上日下月為易。“易之為字,從月從日陰陽具矣。”、“易者,日月也。”、“日月為易,剛柔相當。” 2。金鳥,大日,生命。“易,飛鳥形象也。” 3。蜥蜴變化為易。“易,即蜴。蜥蜴因壞境而改變自己一身顏色,曰之易,取其變化的意思。” 4。化繁就簡則為易。《簡易道德經》:“簡則簡,易則易。簡則簡之易,易則易之簡,萬物都在一簡一易中矣。" 5。《系辭》則說:“生生之謂易”。 6。清代的陳震著《周易淺述》則將“易”的定義分為兩種: ⑴、交易:陰陽寒暑,上下四方之對待是也。 ⑵、變易:春夏秋冬,循環往來是也。 7。此外,“易”歷來有一名含三義的講法: ⑴、簡易,即“易”雖包羅萬象,但有一個最簡化的公式或“模式”,一切事物和現象皆可以裝進這個“模式”裡,皆可以用這個“模式”來說明。即“大道至簡是也”。 ⑵、變易,即“易”是講變化之道的,亦即講“辨證法”的。 ⑶、不易,即“易”雖講變化,但這變化之“道”卻是固定不變的,亦即可以“以不變應萬變”。 究竟“易”為啥呢義,接下來由我們不妨從“易”字的來歷、及其形體的發展變化,來作較為深入的剖析、探討。 <三>、 關於“易”字在我國文字的發展變化過程中,對其形體變化和其字義的理解基本有以下兩種意見和看法: 1 、第1種看法認為: “易”字是個象形字。 ⑴、“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體,就好像頭朝上的一條“蜥蜴”。 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體,就更像“蜥蜴”的模樣瞭。 ⑶、“易”字在小篆中的形體,與金文相似。 ⑷、“易”字是現代楷書的寫法和形體。 此種看法認為:“易”字原指“蜥蜴”之“蜴”,其本義為“變化”。當“易”字被假借為“交換”、由“交換”又引申為“改變”的意思之後,那麼當“蜥蜴”講的“易”就寫作“蜴”瞭。“易”字還不錯當“容易”講。 這便是認為《易經》中的“易”,是“蜥蜴變化為易”看法的論理根據。 2 、另外一種看法認為: “易”字是個會意字。 ⑴、“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體,最開始是左邊三點,中間一條長弧線,右是半個圓圈。或左邊是半個圓圈,中間一條長弧線,右邊三點。(在古文中,同一個字,不少是正反互寫的。) 其形義解釋為: ①、半個圓圈是半個太陽; ②、中間的長弧線是一條擋住太陽的浮雲; ③、旁邊的三點是從雲縫裡透射下來的陽光。(也可謂是預示多雲的“多”,由於古代人們以“三為數之眾,九為數之極。”) 是故,“易”字的原義是“乍晴乍陰”之意。 甲骨卜辭裡常有“易日”、“不其易日”。“易日”是“好天氣”,“不其易日”就是“天氣不好”瞭。 “易”由其本義“乍晴乍陰”,後又引申出“變換”、“交換”、“更易”、“交易”等義。 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體,是以甲骨文中的形體為基形發展過來的。半邊的太陽、散射的陽光都沒有變,隻是把蔽日的浮雲的長弧線、變為先向左拐、後向右彎的弧線罷瞭。而太陽裡像“鳥的眼睛”的那一點,即是我們所見的日中的“黑子”。(此形乍看也像飛鳥之形,這亦即認為《易經》中的“易”,是金鳥,大日,生命。“易,飛鳥形象也。”看法的論理根據和由來。) ⑶、在秦代的小篆中,“易”字的上部已經變成方形的“日”,弧線的下部和三點陽光已訛變為“易”下的“勿”瞭。 ⑷、於是“易”這個會意字,沿循小篆中“易”字的形體、發展壯大成為漢代的隸書之“易”和現代楷書的“易”瞭。 總的來說,我本人比較贊成“上日下月為易”、“易之為字,從月從日陰陽具矣。”的講法。這是由於: 1。《易經》是揭示、論述、反映自然(天地)之大道發展、變化規律的經典書籍。 2。日月即代表天地,也就是代表陰陽,此種說法比較吻合《易經》八卦構成和排列的規律金科玉律,及其內涵的核心思想。 3。不管哪種說法、看法,都不能不能認“易”的“變化”的寓意。日月象數包含交替、變化的意思。 但不管是怎樣的解釋,說《周易》是講陰陽兩種互相作用、產生萬物、“剛柔相推,變在其中”,都是很好的。 到瞭西漢,儒傢學派將《周易》與《詩》、《書》、《禮》、《樂》、《春秋》等奉為經典,並稱“六經”。於是《周易》又被叫作《易經》。 <四>、 關於“經”字的解釋: 1 、、 “ 經 ” 字的來歷及發展變化: “經”字原是個象形字,沒有“纟”旁,隻有“巠”。 ⑴、在金文中,“巠”字的下部是織佈時撐線時用的“工”,上部的三條曲線就是織佈的“經線”之形。 ⑵、在小篆中,為瞭使其“經線”的詞義更為明確,故而又在其左增添瞭表意部分“纟”,這樣“經”字就成為瞭左形右聲的形聲字瞭。 註意和提防: “纟”同“糸”,不能讀作( sī )而應讀(mì),因為人們誤認為“纟”同“絲”,已經習慣地將“纟”也讀成( sī )瞭。 “纟”字是個象形字。 a、“纟”字在甲骨文中,就好像一小把絲檸在一起之形。 b、“纟”字在金文中,其形體和在甲骨文中的形體大致相同。 c、在小篆中,其形體和甲骨文、金文中的形體也大致相同。 d、“糸”是楷書的寫法。 e、“纟”是簡化字的形體。 宋朝研究《說文解字》的學者徐鍇說:“一蠶所吐為‘忽’,十忽為“絲”;‘糸’,五忽也。” 可見“纟”(糸)是極細小的絲(二分之一絲)。 “纟”(糸)字的本義就是“細絲”。 《說文》:“纟,細絲也。象束絲之形。” ⑶、“經”是楷書的寫法。 ⑷、“經”是簡化字。 2 、 “ 經 ” 字的詞義解釋: ⑴、“經”字的本義是指織佈的縱線,跟“緯”相對。 《文心雕龍﹒情采》:“經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其大意是:經線正,緯線才能成;文章的內容定好瞭,文辭才能流暢。 ⑵、後來從“經緯”的意思又引申為南北東西的意思,南北謂之“經”;東西謂之“緯”。 《考工記﹒匠人》:“國中九經九緯。” ⑶、由於沒有“經”正,也就沒有“緯”成。所以“經”是主要的。人體氣血通路的主幹也就稱為“經”,如:“經脈”、“經絡”等。 ⑷、同理,也正由於“經”的重要,所以記錄載入一定階級最高思想道德標準的書籍、守舊的具有權威性的著作、或宣揚教義的書籍,就稱為“經典”、“經書”等。 《唐書﹒經籍志上》:“四部者,甲乙丙丁之次也,甲部為經。”總之,古時候在圖書目錄中,以甲乙丙丁為次序,甲部的書籍均為經典。 ⑸、古通“徑”。 ……等等。 3 、所以 “ 經 ” 字在《易經》中所包含的意義應該包括: ⑴、通“徑”字,路徑、途徑、門徑。即辨別、反映、揭示、掌握事物發展變化之軌跡、規律的方式方法。 ⑵、事物發展變化的軌跡、規律。 ⑶、對事物發展變化之軌跡、規律的認識、心得體會、心經。 ⑷、論述事物發展變化之軌跡、規律的主要、重要的思想理論、經典。 2。《易經》的產生: 1。《易經》產生的年代: 關於《易經》的產生年代,目前眾說紛紜,據學者們考證,或許應該是5000年前,亦有人說是7000年前,而成書的年代那麼是在商末周初。 2。《易經》的源頭: 而關於《易經》的源頭,傳統上則一般認為《易經》起源自“河圖、洛書”。 傳說在遠古時代,黃河顯現瞭背上畫有圖形的龍馬,洛水顯現瞭背上有文字的靈龜,聖人伏羲因此畫出瞭“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裡【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湯陰縣北】,又依據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繹出瞭“後天八卦”,亦即“文王八卦”,並進一步推演出瞭六十四卦,並作卦辭和爻辭。《易傳》是春秋時期的孔子所作。 所以《易經》又有“人更三聖,世歷三古”的講法。寓意講的是:《易經》的成書,經歷瞭上古、中古、下古三個時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個聖人完成。 3。歷史上的《易經》,據說有三種,即經常提到的“三易”: ⑴、一曰《連山》,產生於神農時代的《連山易》,是first of all從“艮卦”開始的,象征“山之出雲,連綿不絕”。 ⑵、二曰《歸藏》,產生於黃帝時代的《歸藏易》,那麼是從“坤卦”開始的,象征“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預示萬物皆生於地,終又歸藏於地,一切以大地為主。 ⑶、三曰《周易》,產生於殷商末年的《周易》,是從“乾、坤”兩卦開始,預示天地之間,以及“天人之際”的學問不同。 《連山易》和《歸藏易》已經失傳,我們看見的易經也就隻有《周易》一種瞭。 3。《易經》的成書時代: 1。成書於春秋時期:郭沫若說:天地對立觀念,在咱們國傢思想史上出現很晚;周金文中無八卦的痕跡,甚至無“地”字;乾坤等字古書中很晚才出現。。。。。。。足見《易經》不能早於春秋時期。 2。成書於西周初年:張岱年底據卦爻辭中的故事,如“喪牛於易”,“喪羊於易”,“高宗討鬼方”,和“帝乙歸妹”,箕子之明夷”等,都是商和西周的故事,周成王以後的故事,沒有引用,推論《易經》成書不能晚於成王時代。 3。成書於殷周之際:金靜芳等認為,《易經》是殷周之際的作品。他們肯定“卦出於筮”。古之巫史逐年匯總占筮活動的大量記錄,經過篩選整理,寫成《易經》。有的學者還從中國思想發展的邏輯進程和殷商之際社會矛盾中考察《易經》的成書時代,也認為是殷周之際。 4。《易經》的內容: 《易經》包括《經》和《傳》兩多數: 1。《經》分為《上經》和《下經》。《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離、坤、兌這八卦重疊演變而來的。每一卦由掛畫、標題、卦辭、爻辭組成。 每個卦畫皆有六爻,爻又分為陽爻和陰爻。陽性稱為“九”,陰性稱為“六”。從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2。3。4。5。上。六十四個卦畫共有三百八十四爻。 標題與卦辭、爻辭的內容有關。卦辭在爻辭之前,一般起說明題義的效果;爻辭是每卦內容的主要部分,依據有關內容按六爻的先後層次安排。 2。《傳》一共七種十篇,分別為:《彖(tuà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辭》、上下篇、《說掛》、《雜掛》和《序掛》。 【古代人們把這十篇“傳”叫做“十翼”,寓意講的是“傳”是附屬於“經”的羽翼,即用以解說“經”的內容的。】 ⑴、《彖》是專門對《易經》卦名和卦辭的闡解。 ⑵、《象》是對《易經》卦名及爻辭的闡解。 ⑶、《文言》則專門對乾、坤二卦作瞭進一步的解釋。 ⑷、《系辭》與《彖》、《象》不同,它不是對《易經》的卦辭、爻辭的逐項註釋,而是對《易經》的整體評說。它是中國古代第1部對《易》的產生、原理、意義、及易卦占法等等方面,全面、系統的說明。它闡發瞭很多從《易經》本義中看不見的思想,是《易經》的哲學綱領。其內容博大精深,是學《易》的必讀之篇。 ⑸、《說掛》是對八卦卦象的具體說明,是研究術數的論理基礎之一。 ⑹、《雜掛》那麼是將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錯的形態、兩兩相對的綜卦和錯卦,從卦形中來看卦與卦之間的關系。 ⑺、《序掛》則講述瞭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 5。《易經》的宇宙思維模式: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種宇宙思維模式,它是《易經》哲學思想體系中最要緊的一個概念,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易經》的最高理想,就是實現“天人合一”的境界。 《易經》中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著自然界。在《易經》看來,天地間的萬物均“統”之於天,地與天相輔相成,不可缺一。不過地總歸是“順從天”的,因 此,天可以代表整個自然界。 盡管人作為天地之所“生”、隻是萬物中的一個自然成員,但人畢竟不同於萬物。由於人有“仁義”之性、有“性命”之理,因此這就決定瞭人在世間萬物之中,負有一種神聖的使命。 用《易經》的話來說,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自然界提供瞭人類生存所所需的一切,人在獲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條件的並 且,更要“裁成”、“輔相”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義,從而達到人之生命目的。 《易經》的這種“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維模式,充分註重瞭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相互感應的有機整體。 6。《易經》的總體哲學思想:“陰陽”。 《系詞》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經》的總體哲學思想,是《易經》內涵的核心所在。 1。《易經》卦象的核心: 《易經》的卦象就是建立在陰、陽二爻兩個符號的基礎上的,這兩個符號依照陰陽二氣消長的規律,經過排列組合而成八卦。 八卦的構成和排列,就展現瞭陰陽互動、統一對立的思想。八卦又經過重疊排列組合而成六十四卦,陰陽就是其核心。 2。事物的兩個方面: 除瞭“卦”本義上的一陰一陽,《易經》還將“陰陽”當成事物的性質及其變化的金科玉律,把很多具體的(自然的和社會的)事物都付與瞭“陰陽”的涵義。 ⑴、從自然現象來看:“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暑為陽、寒為陰,明為陽、暗為陰,晝為陽、夜為陰,……”。 ⑵、從社會現象來看:“男為陽,女為陰,君為陽,民為陰,君子為陽,小人為陰,……”。 除上邊兩個方面的現象外,《易經》對自然和社會zhong gong有的現象也以“陰陽”來解釋,並付與其“陰陽”的涵義。如:剛、柔,健、順,進、退,伸、屈,貴、賤,高、低,等等。 依上述,《易經》認為:不管是社會生活,還是自然現象,都存在著對立面,而這個對立面就是“陰陽”。 七、《易經》的本質精神:“生生之謂易”。 《系辭》中的“生生之謂易”,是對“易是什麼”的最好回答,也是對“易”的本質精神的最透徹的說明。 1。“易”以“生生”為根本的存在方式。 “易”就是“生”,而“生生”那麼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生成過程,沒有一刻停息。它其實沒有由一個“主宰者”來創造生命,而是由自然界本身來不斷地生成、不斷地創造。天地一直就是這個樣子,以“生生”為根本的存在方式。 2。“易”表現著宇宙的生化過程。 “易”的這個生成過程,表現的就是宇宙的生生化化。 宇宙是從混沌未分的“太極”發生出來的,而後有“陰”、“陽”,再由陰陽兩種性質分化出“太陰”、“太陽”、“少陰”、“少陽”等四象,四象又分化為八卦。 八卦的八組符號代表瞭萬物不同的性質,據《說卦》的解釋:“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 這八種性質又能夠用“天、地、風、山、水、火、雷、澤”的特點來預示。 由八卦又分出六十四卦,但並 不是說到瞭六十四卦,這個宇宙的生成過程就結束瞭,事實上仍然可以展開。所以六十四卦最後兩卦為“既濟”和“未濟”,這說明事物進展到最後必然有一個終結,不過此一終結卻又是另一新的開始。 八、《易經》的辨證金科玉律:“通變致久”。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是《系辭》中說的,也是《易經》中的一個重要的辨證金科玉律:“通變致久”。 《易經》自古就有“變經”的講法,但變與不變卻又是統一聯系在一起的。 1。 天道運行的規律:“唯變所適”。 《系辭》說:“《易經》之為書也,不可遠,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事物有變就有常,有常就有變。《易經》就在這種“變動不居”中、顯示瞭“恒常通久”的不變金科玉律,又在這種“恒常通久”中、表現瞭“唯變所適”的可變規律。這種規律就是經常提到的“天行”,即天道運行的規律。 2。事物變化遵循天道運行的規律。 古代人們認為天地萬物都是變化著的,隻有天道規律本身不變,所以事物變化必須遵循天道運行的規律。 《易經﹒說卦傳》:“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易經》每卦六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之道,三才之道又各有陰陽、柔剛、仁義之分。六位的陰陽與六爻的柔剛,亦即“道”的常變,彼此交錯,相互迭用,才構成瞭易卦的本質演變規律。 3。所以《易經》認為既然天地萬物都是變化著的,隻有天道規律本身不變,那麼人就應該效法天道,不違天逆常,順時適變,如此才可以保持長時間。 九、《易經》的兩個指點人行為的概念:“時”與“中”。 在道德修養上,《易經》要求人們的行為符合“時”與“中”這兩個概念。這種時中概念是一種相當高的生存智慧,它要求人“時行時止”,要求人的行為與天地人萬物的運動變化產生協動、發生共振,在順應性的相通相協的一致性中,順暢地實現人的存在。 1。“中”指中庸之道:在天地自然之道正中運行,既不太過,又不不及。 2。“時”指與時勢一致: 識時的意思:察覺時機的來臨,註重和重視來到周邊的機會。 知時之行:知道時機來臨時,怎樣抓住機會。 用時之機:把握、利用以到周邊的機會,不要錯過而後悔。 待時而動:一旦時機到來,立即作為、行動。 觀時之變:能夠看見時機的變化,並隨著它的變化對本人的行為做出調整。 時行時止:在恰當的時機開始,恰當的時機停止,在與世間萬物相通相協中,順暢地實現人的存在。 《易經》的這種主動性適應、創造性順應的“時中”生存智慧,是和那些守舊的、奴隸的、閉鎖的、內省的、平庸的生存方式的根本截然不同的,它構成瞭中國人積極進取和待時而動的品格。 參考資料:百度詞典、祖行編著《圖解易經》。 易經之傳播與學派 據中國君友會文獻記錄載入:相傳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時,李斯將《周易》列入醫術占卜之書而得以幸免。之後各個朝代皆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漢代的京房、鄭玄,魏晉時代的王弼,唐代的陸德明、李鼎祚、孔穎達,宋代的邵雍、程頤、朱熹等等。 宋代興起瞭易圖的研究,像廣為人知的河圖、洛書、先天圖、後天圖、太極圖(含陰陽魚的餅圖案)等,都是《易經》原著中所無、後人依據對《易經》的理解添加進去的。 歷代研究周易的大體可分為兩個學派:義理派和象數派。義理派強調從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的涵義來解釋卦爻象和卦辭、爻辭。象數派註重從八卦所象征的物象來解釋卦爻象和卦辭、爻辭。也有人認為義理派發掘周易的哲學價值,象數派則著重將周易用於占卜。前者如王弼、程頤,後者如京房、邵雍。 明代末年,《易經》被傳教士翻譯並傳播到西方。十七世紀末,德國哲學傢及數學傢萊佈尼茨因漢學大師佈維(Joachim Bouvet,漢名白晉,1662年-1732年)的介紹、更將《易經》以二進制解釋。此刻不管中國大陸、和西方各國都有很多人研究《易經》。 依據江弘遠《京房易學流變考》一書,自從《京氏易傳》出現後,受朱熹、惠棟,以及《四庫總目提要》的推波助瀾,均認為此書及其條例是出自京房本人之手。本書以沈延國論點加以延伸,確定京房是以十二辟卦所統領的六十卦反復配六十鐘律,八宮卦、納甲、納音那麼是由荀爽、虞翻、幹寶等另一非京氏《易》學流派演變而來,從《京氏易傳》出現後,遂取代京房原有的模式。 [編輯本段]八卦符號 (1)八卦歌訣 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2)八卦代數 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3)八卦方位 乾:西北。坎:北。艮:東北。震:東。巽:東南。離:南。坤:西南。兌:西。 (4)八卦五行 乾、兌(金);震、巽(木);坤、艮(土);離(火);坎(水)。 (5)八卦生克 乾、兌(金)生坎(水),坎(水)生震、巽(木),震、巽(木)生離(火),離(火)生坤、艮(土),坤、艮(土)生乾、兌(金)。 乾、兌(金)克震、巽(木),震、巽(木)克坤、艮(土),坤、艮(土)克坎(水),坎(水)克離(火),離(火)克乾、兌(金)。 (6)八卦旺衰 乾、兌旺於秋,衰於冬;震、巽旺於春,衰於夏; 坤、艮旺於四季,衰於秋;離旺於夏,衰於四季; 坎旺於冬,衰於春.(四季是指每個季節的後一個月) [編輯本段]六十四卦 上下經卦名次序歌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 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 咸恒遁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傢人睽。 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 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至。 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 乾(乾上.乾下) 元.亨.利.貞.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禦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合,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象》曰:見龍在田,得普施也。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象》曰: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象》曰:或躍在淵,進無咎也。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象》曰: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上九.亢龍有悔.《象》曰: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象》曰: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 (因詞條字數限制沒有乾卦的象辭跟彖辭!) 坤 ﹝坤上.坤下﹞ 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無疆. 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初六.履霜堅冰至.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無不利.地道光也.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六四.括囊.無咎無譽.象曰.括囊無咎.慎不害也. 六五.黃裳元吉.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象曰.龍戰於野.其道窮也. 用六.利永貞.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屯 ﹝坎上.震下﹞. 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彖》曰:屯.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大亨貞.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 《象》曰.雲雷屯.君子以經綸. 蒙 ﹝艮上.坎下﹞ 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彖》曰: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時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初筮告.以剛中也.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蒙以養正.聖功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需 ﹝坎上.乾下﹞ 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彖》曰:需.須也.險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需有孚.光亨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 訟﹝乾上.坎下﹞. 有孚.窒惕.中吉.終兇.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 《彖》曰:訟.上剛下險.險而健.訟.訟有孚窒惕中吉.剛來而得中也.終兇.訟不可成也.利見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於淵也. 《象》曰:天與水違行.訟.君子以作事謀始 師﹝坤上.坎下﹞ 貞.丈人.吉.無咎. 《彖》曰: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 《象》曰: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 比﹝坎上.坤下﹞ 吉.原筮.元永貞.無咎.不寧方來.後夫兇. 《彖》曰.比吉也.比.輔也.下順從也.原筮元永貞無咎.以剛中也.不寧方來.上下應也.後夫兇.其道窮也.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
《易經》主要思想是什麼?
; 01
《易經》主要思想講的是樸素深刻的自然金科玉律和和諧辨證思想。《易經》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相互感應的有機整體,即“天人合一”。
《易經》是中國文化的元典,就是說《易經》是中國5000年文明的一個載體。易經的核心就是著名的“三易說”,即簡易、變易、不易。《易經》可以看作是匯總這幾個預測推算的規律理論的書。《易經》內容涉及哲學、、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范疇。 《易經》本身有三個層面在演繹。當今社會和西方文化所認識的“變”的部份,所謂“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這種認識論,隻是《易經》的一個過程,不是《易經》要表達的主題。我們看《易經》都是從變的角度去看,事實上《易經》的本懷到底給我們解釋瞭一種什麼狀態?到底《易經》要帶領我們去到一個什麼去處?這便是《易經》的“學”和“用”的一個關聯。 《易經》的效果在於指點人們深入觀察大自然的各式現象,認識天地、陰陽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科學奧妙秘訣,充分把握天時、地利、人和之際遇,在相對較好的環境中實現人生的最大價值。
易經的核心是什麼,
《易經》的核心有幾點:
1。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2。一陰一陽之謂道
3。太極分二儀、二儀分四象、四象分八卦、……(《易經》原文是用“生”的,並不是用“分”的)
4。象、辭等對應
易經十大必背10句話
易經十大必背的10句話: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2。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3。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4。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5。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6。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
七、君子以反身修德。
八、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九、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十、積善之傢,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傢,必有餘殃。
易經簡單介紹
易經是我最古老的一部哲學著作,被後人尊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對俺們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教導、生活等各個方面,都產生瞭深刻的作用與影響。易經的內容最早隻是記錄載入大自然、天文和氣象等的變化,古時候帝王作為施政之用,百姓用為占卜事象。至孔子作傳,始為哲理的書,是儒傢的重要典籍。
易是變化,經為方法,即闡述變化的經書,易經是一部嚴謹的哲學著作,並可以在科學的范疇內用作術數占卜。隻是特別深奧難懂,才會有眾多牽強附會之說。歷代正統派的學者,用很多不同的文字贊揚它,大體說來,推崇它為群經之首,致予無上的崇敬之意。
易經16個必背口訣訣竅
易經16口訣訣竅是辭由象生,象是根本,辭象相成,不可偏廢。相傳,周文王被殷紂王關在羑裡,囚禁7年的這段時間裡,潛心研究八卦,把“三畫卦”兩兩相疊,組成八八六十四卦,來演繹天地萬物。
這64卦原本是沒有卦辭、爻辭的,就是64個符號,他自己固然能看懂,但他怕後人不曉得這64卦之寓意,就為這64卦、384爻註釋上瞭卦辭、爻辭,來幫助後人弄懂這64卦。
易經的特征
《易經》是闡述天地世間關於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是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其中《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現存於世的隻有《周易》,《易經》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蘊涵著樸素深刻的自然金科玉律和和諧辨證思想,是中國人民5000年智慧的結晶。
《易經》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相互感應的有機整體,即“天人合一”,《易經》長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推算,而《易經》便是匯總這幾個預測推算的規律理論的書。
《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其內容涉及哲學、、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范疇,是群經之首,儒傢、道傢共同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