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壬遁出真天干(天干甲子丙子)
六壬解析
这位朋友,下面是详细的换算方法,你本人试着算一下吧。
算不出来你再问。
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干支是天干与地支之合称,由两者经一定的组合方式搭配成六十对,为一个周期,周而复始,称为60甲子或六十花甲子。 我国古代用来记录年、月、日。
考古发现,在商朝后期帝王帝乙时的一块甲骨上,刻有完整的60甲子,或许是那个时候的日历。这也说明在商朝时已经开始使用干支纪日了。依据考证,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曾发生一次日食。这是中国使用干支纪日的比较确切的证据。而使用皇帝年号纪年那么是汉武帝时期建元年号。
干支法在咱们国家古时候一直使用,从未间断。因此对研究历史非常有用处,十分容易精密推算历史时间。
干支的一个轮回
干与支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萌芽於西汉,始行於王莽,通行於东汉后期。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已用干支纪年。那么,其实也就是说是类似的太岁纪年,用太岁所在位置来纪年,干支只是用来预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木星(太岁)11、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太岁约86年会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而东汉的历学者没用超辰法。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从太始二年表面一样。
干支纪年,一个周期的第1年为「甲子」(如黄巾起义口号为「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第2年为「乙丑」,依此类推,60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循环往复,循环下去。如1864年为阴历甲子年,60年后的19二十四年同为阴历甲子年;1865年为阴历乙丑年,1925年同为阴历乙丑年,依次类推。
必须特别注意和提防的是干支纪年是以立春作为一年即岁次的开始,是为岁首,不是以阴历正月初一作为一年的开始。例如,1984年大体是岁次甲子年,但严格而言,那个时候的甲子年是自1984年立春起,至1985年立春止。
干支纪年与西历的近似换算
从已知的公历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为天干,除以12的余数为地支。(公元前的年份则用58-「年份数除以60的余数」后计算)
干支纪月
干支纪月时,每个地支对应24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至下次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不是阴历某月初一至月底。很多历书注明某阴历月对应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对应。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大体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大体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大体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月大体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大体为甲寅。按照正月之干支,其余月份按干支精密推算。60个月合5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循环往复,循环下去。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九年癸丑年(公元53年)冬至月(大雪至小寒的月份,近似阴历十一月)就是「甲子月」。有歌诀为证: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丙辛必定寻庚起,丁壬壬位顺行流;更有戊癸何方觅,甲寅之上好追求。 下表是地支纪月时相应的节气时间段、中气、近似阴历月份、近似阳历月份、以及年天干和月地支构成的月干支:
月地支 节气时间段 中气 近似阴历月份 近似阳历月份 甲或己年 乙或庚年 丙或辛年 丁或壬年 戊或癸年
寅月 立春—惊蛰 雨水 正月 2月 丙寅月 戊寅月 庚寅月 壬寅月 甲寅月
卯月 惊蛰—清明 春分 二月 3月 丁卯月 己卯月 辛卯月 癸卯月 乙卯月
辰月 清明—立夏 谷雨 三月 4月 戊辰月 庚辰月 壬辰月 甲辰月 丙辰月
巳月 立夏—芒种 小满 四月 5月 己巳月 辛巳月 癸巳月 乙巳月 丁巳月
午月 芒种—小暑 夏至 五月 6月 庚午月 壬午月 甲午月 丙午月 戊午月
未月 小暑—立秋 大暑 六月 7月 辛未月 癸未月 乙未月 丁未月 己未月
申月 立秋—白露 处暑 七月 8月 壬申月 甲申月 丙申月 戊申月 庚申月
酉月 白露—寒露 秋分 八月 9月 癸酉月 乙酉月 丁酉月 己酉月 辛酉月
戌月 寒露—立冬 霜降 九月 10月 甲戌月 丙戌月 戊戌月 庚戌月 壬戌月
亥月 立冬—大雪 小雪 十月 11月 乙亥月 丁亥月 己亥月 辛亥月 癸亥月
子月 大雪—小寒 冬至 十一月 12月 丙子月 戊子月 庚子月 壬子月 甲子月
丑月
小寒—立春 大寒 十二月 1月 丁丑月 己丑月 辛丑月 癸丑月 乙丑月
干支纪月法未普遍实行,主要为星相家精密推算八字用。
精密推算实际案例:2004年大体是阴历甲申年。那次甲申年自2004年2月4日19时56分立春起,至2005年2月4日1时43分立春止。此处的时刻是东经120度标准时。资料来源是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和时间科普网站制作的日梭万年历网路版。
丙寅月,2004年2月4日19时56分立春~2004年3月5日13时56分惊蛰
丁卯月,2004年3月5日13时56分惊蛰~2004年4月4日18时43分清明
戊辰月,2004年4月4日18时43分清明~2004年5月5日12时2分立夏
己巳月,2004年5月5日12时2分立夏~2004年6月5日16时14分芒种
庚午月,2004年6月5日16时14分芒种~2004年7月7日2时31分小暑
辛未月,2004年7月7日2时31分小暑~2004年8月7日12时20分立秋
壬申月,2004年8月7日12时20分立秋~2004年9月7日15时13分白露
癸酉月,2004年9月7日15时13分白露~2004年10月8日6时49分寒露
甲戌月,2004年10月8日6时49分寒露~2004年11月7日9时59分立冬
乙亥月,2004年11月7日9时59分立冬~2004年12月7日2时49分大雪
丙子月,2004年12月7日2时49分大雪~2005年1月5日14时3分小寒
丁丑月,2005年1月5日14时3分小寒~2005年2月4日1时43分大寒
干支纪日
干支纪日,60日大体合2个月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循环往复,循环下去。确定的文献指出干支纪日始於鲁隐公三年夏历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
由于儒略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4整除,闰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5日,所以4年1461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数是29220日,合80年。这便是说,每80年,干支纪日相应的儒略历月日日期会反复一次循环。(公元4年本来应为闰年,但由于公元前45年开始实施儒略历后,「每隔3年」加一次闰日被误为「每3年」加一次闰日,所以罗马皇帝屋大维下令前5年、前1年、4年停闰以修正错误置闰。)
由于格里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100但非400整除,闰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二十四25日,所以400年146097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数是2921940日,合八千年。这便是说,每80年,干支纪日相应的格里历月日日期要是没有遇见能被100但非400整除的公元年,会反复一次循环,但整体来讲,假设未来从不改格里历,每八千年,干支纪日相应的格里历月日日期才会反复一次完整的循环。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2月18日,合阴历壬子年正月初一,以及9912年2月18日,都是是「甲子日」。
干支纪日与格里历的换算
若我们把天干之甲、乙、。。。、壬、癸编上 0, 。。。。。。, 8, 9 等序号;地支之子、丑、。。。、戌、亥亦编上 0, 1, 。。。。。。, 10, 11 等序号,那麼:
从已知的格里历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年份数减4,除以10的余数为天干,除以12的余数为地支。比如:
(1972 - 4) mod 10 ≡ 8,所以天干是「壬」;
(1972 - 4) mod 12 ≡ 0,所以地支是「子」。
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为:
其中奇数月i=0,偶数月i=6,C是世纪数减一,y是年份后两位,M是月份,d是日数。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 ]预示取整。g除以10的余数为天干,z除以12的余数为地支。
干支纪时
干支纪时,60时辰合5日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循环往复,循环下去。必须注意和提防的是子时分为0时到1时的早子时和23时到二十四时的晚子时,所以遇见甲或己之日,0时到1时是甲子时,但23时到二十四时是丙子时。晚子时又称子夜或夜子。日上起时也有歌诀: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戊起, 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发, 壬子是真途。下表列出日天干和时辰地支构成的时辰干支,的北边京时间(UTC+8)为准:
时辰地支 北京时间 (UTC+8) 甲或己日 乙或庚日 丙或辛日 丁或壬日 戊或癸日
早子时 0时—1时 甲子时 丙子时 戊子时 庚子时 壬子时
丑时
1时—3时 乙丑时 丁丑时 己丑时 辛丑时 癸丑时
寅时 3时—5时 丙寅时 戊寅时 庚寅时 壬寅时 甲寅时
卯时 5时—7时 丁卯时 己卯时 辛卯时 癸卯时 乙卯时
辰时 7时—9时 戊辰时 庚辰时 壬辰时 甲辰时 丙辰时
巳时 9时—11时 己巳时 辛巳时 癸巳时 乙巳时 丁巳时
午时 11时—13时 庚午时 壬午时 甲午时 丙午时 戊午时
未时 13时—15时 辛未时 癸未时 乙未时 丁未时 己未时
申时 15时—17时 壬申时 甲申时 丙申时 戊申时 庚申时
酉时 17时—19时 癸酉时 乙酉时 丁酉时 己酉时 辛酉时
戌时 19时—21时 甲戌时 丙戌时 戊戌时 庚戌时 壬戌时
亥时 21时—23时 乙亥时 丁亥时 己亥时 辛亥时 癸亥时
晚子时 23时—二十四时 丙子时 戊子时 庚子时 壬子时 甲子时
金口诀诀窍遁法怎样应用,何时用何遁法
六壬金口诀诀窍五遁法
遁法应用分五种:
(1)天干再遁
(2)干合遁
(3)支合遁
(4)天干顺遁
(5)地支顺遁
(1)天干再遁
地支不变,按五于元遁口诀诀窍再遁一遍,寻地支落处,所得天干即为所求。
例:倘若干支为丁丑(干方、贵神、将神均可),以“丁壬庚子居”之法,遁
至丑处得天干为辛,则辛即为所求。
(2)干合遁(与干合再遁)
取所用天干之相合之处,以遁法遁至相合天干落处,所得地支即为所求。
例:倘若干支为甲子。甲与己合,以“甲己还加甲”之法遁至己天干落处,所
见地支为已,即己巳,则巳地支为所求也。
(3)支合遁
取所用地支之相合之处(必须是),以遁法遁相互合支处的天干所
见,所得天干即为所求。例:倘若干支为甲子;中子与丑合,以“甲己还
加甲”遁至丑处所落天干为乙,则天干乙为所求。
(4)天干顺逅
天干顺遁即为地支不变,天干再依序数至下一个本地支时,所见天干即为
所求。例:倘若干支为甲子。将甲子依序顺数,甲子、乙丑、丙寅……甲戌、
乙亥、丙子。顺至地支子时,天干为丙,则丙天干即为所求。
(5)地支顺遁
地支顺遁即为天干不变,依60甲子轮回之法,数至下一个天干所在时,
对应地支为啥呢,所得地支即为所求。例:倘若干支为甲子。天干甲不变,依序
顺数至下一个甲所在干支,甲子、乙丑、丙寅……壬申、癸酉、甲戌。则甲戌
干支中、戌地支即为所求。
大六壬中遁干实际是怎样运用的
遁干是说支下藏干吗?
传说中的“六壬”是什么情况?
1。
传授六壬起局方法;道家大六壬与世上流传的六壬迥然不同。月将永久不变,时刻变化多端。使盘局变化许多,打破一时一局,预测推算雷同的局面。
2。
传统六壬格局繁多,不容易记忆。道家大六壬不记格局。依据将神组合,联想判断事物的来龙去脉,细致入微,拍案叫绝。
3。
传统六壬吉凶严重,道家大六壬淡化吉凶。
4。
传授月将的用法,与时俱进,启迪思维,图文并茂,弓虽女干眼球,妙趣横生,刺激记忆,寓教于乐。
5。
传授贵神的应用原则,神助大于一切。脑袋风暴,反向思维,图文启发,灵活掌握。
6。
传授八煞,万事的祸根,罪恶之源。换位思考,阳光心态,图像剖析,趣味易记。
7。
传授九宝,世之福源,希望之光,成事之神。趣图拭眼,迥异世间。
8。
传授诸神,不同世门(不同于世间的一切传统方法),与时俱进,精亦求新。
9。
传授六壬风水理论,比奇门更加细致,更加周到。
10。
传授六壬遁甲因果学,你推事物因缘。
11。
传授大六壬风水预测推算法。
12。
传授环境对功名利禄、爱情婚姻家庭、事业健康的巨大作用与影响——风水决定一切。
六壬是用阴阳五行占卜吉凶的一种术数。六壬与遁甲、太乙合称三式。五行以水为首,十天干中,壬、癸分别是阳水、阴水。舍阴取阳,60甲子中壬有六个(壬申、壬午、壬辰、壬寅、壬子、壬戌),称为六壬。六壬有六十四课,以刻有干支的天盘、地盘相叠,转动天盘后总结出所值的天干地支及时辰,判明吉凶。
六壬术起源很早,汉代《吴越春秋》、《越绝书》已有记录载入,《隋书·经籍志》载有《六壬式经杂古》《六壬释兆》。唐《王建诗·贫居》云:“近来身不健,时就六壬古。”说明在唐代时已经很流行六壬术。
《四库未收书提要》载录了宋代祝泌的《六壬大古》,并介绍云:“是编《宋志》不著录,郑樵《通志略》所列六壬,多至八十二家。焦宏《经籍志》凡八十九家,钱遵王《述古堂书目》凡一十八家,皆无是册,盖佚已久矣。此从宋刻本依样影抄,卷首有泌边书序及六壬起例。案泌云六壬立名,古今不宣其旨,惟《周礼·哲蔟氏》掌覆夭鸟之巢以方书十日、十二辰、十二月、十二岁、二十八星之号,即壬盘之体,三代之壬书,惟此一证,与术家以五行始于水,水生于一,成于六之说异。”
明代无名氏撰《六壬大全》,此书总汇六壬术诸家遗文,颇为详细,在社会上很有作用与影响。
六壬是我国古典数术之一,与奇门、太乙并称为三式,因土为万物之母,水为万物之源,五行以水为一,且六十花甲子中六个壬故称为六壬。
其法以月将加时辰,立四课,排三传,观阴阳,辩生克,以决吉凶成败。
六壬以占卜人事著称,其法历史悠久,具体年代,已无法确定,到了东汉已经盛行,由此已知定是始于汉朝以前
六壬如何算
1。何谓六壬
六壬,又称六壬神课,是用阴阳五行占卜吉凶的一种古老的术数门类,与奇门遁甲、太乙神数合称三式,天干有十,而六壬神课独取壬者,由于壬水属阳,天毕生水,为数之始,壬又寄宫於亥,亥属乾宫,乾是易卦之首,因此取壬。六壬是指干支相配成六十花甲,每干配六支,以壬配六支则为「壬子、壬寅、壬辰、壬午、壬申、壬戌」故称六壬;另说壬有王形,为诸易之王,故称壬学。
2。六壬相关古籍
在隋志、唐志中己颇有记录,至郑樵《通志》所载六壬书目并八十二部,计一百九十一卷、明焦雄的《国史经籍志》所列多至八十二家。
清代编修《古今图书集成》,于六壬主要收《大六壬类聚》,编修《四库全书》,于六壬唯取《六壬大全》,但官书之外,清代新的六壬著述仍有许多。迄于民国,大六壬的研究与著述相续不绝。
历史上精于六壬者,或在壬学上有重要谱述与研究成果者,不但有一些著名的家、军事
家、经济活动家,还有著名的学者和自然科学工作者。如《通志》所列、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僧一行便撰有《六壬明鉴连珠歌》和《六壬髓径》。
又如宋代自然科学工作者沈括的《梦溪笔谈》、明代王肯堂的《郁冈斋笔尘》、明代茅之仪的《武备志》均有六壬内容的研究与阐述
3。如何才能自学好六壬
第1步,入门必学。含九宗门、八煞论、神将释。掌握正确起课、发传方法。这阶段中,只要是合适的入门书,皆可以读。
笫二步,基础学习。含毕法赋、课经、类象。
掌握课格关系与理气象类论,学会断课,形成根本的断课思路,并能断一些简单容易的课。这阶段中《大全》和《壬归》是必须读的。
第3步,进阶学习。学习分类占,掌握分类占法,并借分类学习之机,不断地、随时地返去复习、深化以前学过的各项基础知识。这一阶段有点长,《指南》自然是首选的,且是必读的好书。
第4步,升华阶段。上面三步踏实、有效地完成后,自学者已很具功底。此时,除应不断温习已学知识并加以融会贯通外,应更进一步地逐个研究72O课,并大量研究古今课例,去印证与验证所学知识,在不断的思、疑、证、悟、思的过程中,逐级提高大六壬的水平与对加深对壬学的理解!!!这阶段中《壬占汇选》与《集应钤》是相对较好的参考书。
六壬初建啥意思
在大六壬中,遁干有两种,一种是依据日旬所配。打比方说今天乙亥日,属甲戌旬,那么可以顺推配干,分别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到申酉空亡,则无干可配。另一种以前非常守旧。称为初建法与复建法,所谓初建法,就是用日柱天干为准,使用五鼠遁配出天干,如今天乙亥日,乙庚丙作初,丙子开始遁干。丙子丁丑类推。所谓复建法,就是用占时之时干推导遁干,打比方说今天乙亥日,此刻癸未时,依据五鼠遁口诀诀窍:戊癸何从起,壬子起,壬子癸丑甲寅…类。遁干能够起到丰富和缩小取象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