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幹地支紀年法始於什麼朝代天幹甲子丙寅(天幹地支紀年始於哪個朝代)
天幹地支紀年法開始是哪一年
依據現有的考古材料,古代人們早在殷商時代就開始用天幹地支紀日,大約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天幹之漢字數目依次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之漢字數目依次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關於天幹地支之起源,有人認為是巴比倫文化作用與影響的最終,有人認為是古代人們對太陽和月亮運行周期的刻畫,有人認為是古時候人農業經驗的反映。
天幹地支二者的組合,產生瞭60甲子,在咱們國傢采用公歷之前,人們長期用它記年、月、日,如甲子年、丙寅年、戊辰年等。例如,公元2001年,是中國陰歷的辛巳年;下一個辛巳年那麼是在60年之後,即公元2061年。
天幹地支之主要序數功能被一二三四等數字取代之後,人們仍然用它們作為普通的序數字。特別是甲乙丙丁,不但用於羅列分類的文章材料,還不錯用於平時生活中對事物的評級與分類。
在陰陽五行理論中,幹支按其順序分為陰陽,逢單數屬陽,逢雙數屬陰。天幹之甲、丙、戊、庚、壬,地支之子、寅、辰、午、申、戌為陽;天幹之乙、丁、己、辛、癸,地支之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數。在這個基礎上,依據相生相克的論理,精密推算人事的平穩安定、興衰、沖突及其生滅。
天幹地支這樣一些符號被付與瞭富饒的神秘的文化內容,是瞭解古時候中國人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材料。
天幹地支紀年的最早記錄載入是何時?
從甲骨文的記錄載入來看,商朝五丁開始就以幹支記日,由此來看,最晚大概公元前1三百多年我國就開始幹支計日。但連續不斷,沒有錯亂的記錄,是從《春秋》所記錄載入的第1次日食開始的。那個時候是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日食。從這天開始,自春秋至今2七百多年,幹支記日從未間斷,從未錯亂。這在世界文明中是個奇跡,是獨特的。至於天幹地支紀年,也能夠確定在秦代就已使用,隻是那個時候稱為太歲紀年法,打比方說,史書上記錄載入的始皇八年,歲在涒灘,就是指的申年。而形成與此刻一致的幹支紀年法就是西漢的太初歷。
天幹地支紀紀年始於漢代,這種紀年是以哪一天為起點的
誰說是起始於漢代啊,從發掘出來的甲骨文碎片中得到的考證,天幹地支紀年法至少始於商代。
我知道的一種說法是,它起始於公元前2697年,以黃帝建國哪天起開始計算,這一天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開始計算。
至於漢代,年是以年號來計算的,月那麼是以農歷計算,日子是用天幹地支紀年法,時辰不詳。據《史記 孝武本紀》中記錄載入,原文為:夏,漢改歷,以正月為歲首,而色上黃
你說的起始年份,應該就是源出此,漢武帝的時刻更改過一次歷法,以正月為一年中的第1個月,以黃色為黃帝專用顏色,而之前那麼是上黑和上紅,
漢代及魏晉紀年法舉例:
《三國志 魏書 武帝紀》中記錄載入原文:
夏四月,司徒王允與呂佈共殺卓。卓將李傕、郭汜等殺允攻佈,佈敗,東出武關。傕等擅朝政。
漢獻帝三年,農歷四月,王允與呂佈殺董卓。
《三國志 蜀書 先主傳》中記錄載入原文:
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三月,黃元進兵攻臨邛縣。遣將軍陳曶音笏。討元,元軍敗,順流下江,為其親兵所縛,生致成都,斬之。先主病篤,讬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夏四月癸巳,先主殂於永安宮,時年六十三。
劉備稱帝年號章武,章武三年 夏四月 癸巳日 劉備死在永安宮,享年63歲。
年是年號章武三年,月是農歷夏四月,日是按天幹地支計算癸巳日。
天幹地支紀年始於漢代,這種紀年是以哪一天為起點的?
天幹地支紀年始於漢代,這種紀年是以正月初一為起點。天幹地支在我過古時候有著不同尋常的地位,其關系到生活的各個方面,所包含的文化不是一時半會可以說的清的,不如我們而言講它的源頭。
東漢初期,光武帝劉秀時期,民間已使用幹支紀年。延長到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幹支紀年,以命令的形式在全國范圍內頒佈。除瞭年代之外,還實行瞭年代之外,並以幹支法為紀年,沿行不廢。先秦素有改正朔的傳統,即皇帝以頒令的形式決定年齡。據《禮記·大傳》雲:立權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別衣服,這幾個都是和民變革者相同的。孔穎達疏曰:正謂年初,朔謂月初,言王得政,示從我開始,改故用新,隨寅,醜,子也建。周子,殷醜,夏寅,正也;周夜半,殷雞鳴,夏平旦,易朔也是這樣。傳說中,先秦三代有改正朔的傳統,生意人以建醜為主,秦統一世界,繼承這個傳統,從建亥開始。
漢初沿襲秦朝正朔,自傢正朔建於武帝時期。元年時,漢朝改為《太初歷》,以建寅為正,即以夏歷正月為年首。同一年,武帝建立瞭年號制度,以年代代替帝王在位,以年代代替帝王在位,改變瞭我國古代的年代方式。年度制度運行後,前代改正朔制度發生瞭變化,後代統治者很少改變年度或月度,新帝即位,但改變年度成為中國文化守舊的慣例。
到目前為止,我國傳統歷-漢歷(陰歷)采用的天幹地支紀年方法,與皇帝年號一樣,始於新年正月朔(元旦)。幹支紀年法一般指幹支紀年。幹支紀年法是中國歷史上一直使用的紀年法。幹支是幹支和地支之總稱。幹支順序恰巧是60周,循環往復,循環記錄,俗稱幹支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個符號稱為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個符號稱為地支。
天幹地支講的是什麼呢?
天幹地支是古時候勞動人民用來記錄載入、計算年、月、日、時及方位的標示,它代表時間、空間和物質變化的最基本概念之一。相傳黃帝時,創立瞭以甲、乙、丙、丁、戊、已、庚、卒、壬、癸為十天幹。以子、醜、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為十二地支,用這兩組文字進行相配,組成瞭甲子、已醜、丙寅、丁卯、戊辰、己已等代號來記年,形成瞭六十年為一周期,即六十年一個甲子。從黃帝紀元起,到現在已歷時七十八個花甲,亦即大傢常講的上下5000年的由來。
在時間、空間、物質之間,它們有著一系列的關聯、轉化和制約,並在關聯、轉化、制約當中體現出一定的規律性。
陽陰幹支五陽幹、六陽支五陽幹、六陰支天幹甲、丙、戊、瘐、壬乙、丁、已、辛、癸地支子、寅、辰、午、申、戍醜、卯、已、未、酉、亥十天幹和十二地支組成一個“甲子”的排列順序:
甲子乙醜丙寅丁卯戊辰己已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戍乙亥丙子丁醜戊寅已卯瘐辰辛已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戍丁亥戊子已醜瘐寅辛卯壬辰癸已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戍已亥瘐子辛醜壬寅癸卯甲辰乙己丙午丁未戊申已酉瘐戊辛亥壬子癸醜甲寅乙卯丙辰丁已戊午已未瘐申辛酉壬戍癸亥如:1984年為甲子年,1985年就是乙醜年,1980年為丙寅年以次推知。六十個數用完後,又從頭開始。
天幹地支之基本概念
遠古時代古代人們以天幹地支來作為載體。天幹承載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載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運;天道與地道決定著人道,故設天幹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運。天地定位,幹支以定時空,時空以定世界。幹象天而支象地,萬物雖長於地上,不過萬物的榮盛興衰卻離不開天。十天幹與十二地支之組合,形成瞭60甲子,60甲子用來闡述天地人之學。
《世本》曰:容成造歷,大橈作甲子。從文獻記錄載入來看,黃帝時期就有十二地支,都代表瞭每一年十二個不同的月令、節令;殷商時期顯現瞭甲乙丙丁等十個計算和記錄載入數目的文字,稱為天幹,並與地支結合運用(如甲子、乙醜等),用於紀年、月、日、時。天幹地支,是應用易學在實踐方面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之一,許多事物的發展規律都是通過它來認知。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辭源》裡說,“幹支”取義於樹木的“幹枝”。
十天幹: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幹,乙、丁、己、辛、癸為陰幹。
十二地支: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其中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十二地支對應12生肖——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 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前人有雲:“天幹,猶木之幹,強而為陽;支,猶木之枝,弱而為陰。”可見稱為幹支的原始用意。 因為天幹地支之意義均來自於樹木,因此他們的原始字義也被人們付與瞭生動的講法。
幹者猶樹之幹也。
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陽在內而被陰包裹。
乙:草木初生,枝葉柔軟屈曲。。
丙:炳也,如赫赫太陽,炎炎火光,萬物皆炳燃著,見而光明。
丁:草木成長壯實,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盛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繁榮。
己:起也,紀也,萬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紀。
庚:更也,秋收而待來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後有味,辛者,新也,萬物肅然更改,秀實新成。
壬:妊也,陽氣潛伏地中,萬物懷妊。
癸:揆也,萬物閉藏,懷妊地下,揆然萌芽。
支者猶樹之枝也。
子:孳也,陽氣始萌,孳生於下也。
醜:紐也,寒氣自屈曲也。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著春陽從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東方,萬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萬物震起而生,陽氣生發已經過半。
巳:巳也,陽氣畢佈已矣。
午:仵也,萬物豐滿長大,陰陽交相愕而仵,陽氣充盛,陰氣開始萌生。
未:眛也,日中則昃,陽向幽也。
申:伸束以成,萬物之體皆成也。
酉:就也,萬物成熟。
戌:滅也,萬物滅盡。
亥:核也,萬物收藏,皆堅核也。 從幹支的甲骨文字形上剖析,十二地支字形源於十天幹衍生。
癸孕甲,稱子 己孕庚,稱醜
乙孕丁,稱寅 乙孕丙,稱卯
己孕辛,稱辰 丁孕己,稱巳
丁孕戊,稱午 戊孕庚,稱未
辛孕癸,稱申 辛孕壬,稱酉
戊孕辛,稱戌 癸孕乙,稱亥 規律為——陽幹配陽支,陰幹配陰支: 天幹▶
▼地支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子甲子 丙子 戊子 庚子 壬子 醜 乙醜 丁醜 己醜 辛醜 癸醜 寅 甲寅 丙寅 戊寅 庚寅 壬寅 卯 乙卯 丁卯 己卯 辛卯 癸卯 辰 甲辰 丙辰 戊辰 庚辰 壬辰 巳 乙巳 丁巳 己巳 辛巳 癸巳 午 甲午 丙午 戊午 庚午 壬午 未 乙未 丁未 己未 辛未 癸未 申 甲申 丙申 戊申 庚申 壬申 酉 乙酉 丁酉 己酉 辛酉 癸酉 戌 甲戌 丙戌 戊戌 庚戌 壬戌 亥 乙亥 丁亥 己亥 辛亥 癸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