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與五行觀念的產生(陰陽五行的源頭與發展)
陰陽五行是中國人的思想律出自哪裡
起源時代不詳,其相關概念在《周易》《老子》中皆有論述。陰陽是“炁”的屬性,陰陽二氣具有化生萬物的力量;而有關“金木水火土”是五種物質及屬性的五行概念,則最早可見於《尚書洪范》中的記錄載入。以此,鄒衍早在戰國時就將“陰陽”與“五行”結合創立瞭“陰陽五行學說(即陰陽傢)”,借以闡釋“道傢的天道”和“儒傢的人道”,以給五行付與社會屬性來說明王朝更替的緣故和趨勢。在鄒衍的思想被方士吸取後,作為神仙方術的論理基礎,充滿瞭神秘色彩的陰陽五行又成為道教修煉法術理論的重要來源。
陰陽五行說的五行起源
在百傢爭鳴的形勢下,各傢學說都力求從總體上說明和理解自然,在自然的根本或宇宙萬物本原的問題上,就顯現瞭各式不同的講法。探討、認識這一問題,是自然科學的本質任務,但在科學還沒有進步到足以解答這個問題的時刻,隻能先由哲學提出某些猜測和作出一定的解釋。春秋戰國時代寬松活躍的學術氣氛,為這幾個學說的提出創造瞭良好的條件。那個時候的中國哲學傢們對自然本質的各式觀點,與古希臘自然哲學的內容大致上是類似的。關於宇宙論和時空觀的內容,將分別在天文學和物理學部分介紹。
殷周時期已經產生的五行和陰陽學說,仍然是這一時期關於宇宙萬物本原的重要學說。五行學說是從西周的五材演變而來的。漢初伏勝所著的《尚書大傳》記錄載入,武王伐紂至於商郊,士卒歡樂歌舞以待旦,歌曰: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也,是為人用。把水、火、金、木、土看作是人們生存的五種基本材料的觀點,當是有古老淵源的。《國語·鄭語》記錄載入,周幽王九年(公元前773年)太史伯回答鄭桓公之問時說: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這個回答表明,那個時候還隻是把土與金木水火看作是以成百物的基本材料,還沒有把它們上升為宇宙萬物的本原。《左傳》中記錄載入的關於柳下惠(展禽,生活於公元前7 世紀後半期)的一段話中有:及地之五行,因此生殖也。這是最早出現的五行二字。《國語·周語下》記錄載入公元前572 年的一段話說:天六地五,數之常也。天六指陰、陽、風、雨、晦、明六氣;地五即指五行,並把它們上升為正常的自然規律(數之常也),這就具有一定的哲學意義瞭。到公元前6 世紀末,五行即被推廣到各個方面(五味、五色、五聲等),並被認為是禮所根據的基本原則之一。在或許是戰國時人偽作的《尚書·洪范》中則進一步概括說: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這裡把五行提升為構成宇宙萬物的五種基本元素,並對它們的性質和作用作瞭規定。
西周末年,還產生瞭物質為氣的講法,用對立的陽氣和陰氣的相互作用以解釋天地分離、四季變化、萬物盛衰等各式自然現象。天氣為陽,性質是上升的;地氣為陰,性質是沉滯的。兩種氣的協調交感作用,生成萬物和天地的秩序;二氣不和,就會引起大自然的災異變化。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 年)西周三川(今陜西中部)皆震,周大夫伯陽父說這是由於陽失其所而鎮陰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升),①於是便發生地震。
到瞭戰國時代,幾乎各傢都把陰陽看作自然界兩種對立的力量。《老子》中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即陰陽蘊涵於萬事萬物之內,在看不到的氣中得到統一。這裡把陰陽看作是萬物的基本屬性。《荀子·天論》稱:四時代禦,陰陽大化;並用天地之變,陰陽之化來解釋星墜之類的自然現象。
在孔子及其弟子所編的《易經·系辭傳》中提出瞭一陰一陽之謂道;並稱: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這是說一陰一陽,一剛一柔,相互推移,即生變化,在這種對立統一的效果之下,就發生瞭萬物的演化。這可以看作是對先秦陰陽學說的匯總與提高。
戰國時代,從不同角度反映自然界面貌的陰陽說與五行說開始被結合在一直,形成瞭陰陽五行說。陰陽五行說和元氣論的結合,又構成瞭中國古代元氣一元論的自然觀。
先秦學者亦有將宇宙萬物的本原歸結於一種具體物質的。《管子·水地》篇稱:集於天地,而藏於萬物,產於金石,集於諸生。。。萬物莫不以生。。。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這是水一行說。《莊子·在宥》篇假借黃帝時代的廣成子之口說:今夫百昌皆生於土,而返於土。這是土一行說。盡管中國古代的五行說、陰陽說、水一行說、土一行說還比較粗糙,但皆在試圖把自然界無限多樣的物質存在形態統一於幾種或一種物質本原,用統一的看法去解釋宇宙萬物,其中蘊含著一些合理的見解和天才的猜測。
陰陽五行出現於何時及發展、成熟於何時?
戰 國 時 , 以 鄒 衍 為 代 表 的 陰 陽 五 行 說 廣 為 流 行 , 被 秦 漢 道 傢 、 儒 傢 和 神 仙 方 士 以 及 後 世 道 教 所 吸 取 。 調 陰 陽 、 順 四 時 、 序 五 行 、 以 政 令 配 月 令 的 思 想 , 成 為 漢 代 人 普 遍 的 看 法 。 早 期 道 教 經 典 中 也 充 滿 瞭 陰 陽 五 行 思 想 。 《 太 平 經 》 之 言 「 以 陰 陽 五 行 為 傢 」 , 以 奉 天 地 、 順 五 行 為 本 , 認 為 天 地 之 性 是 由 陰 陽 所 構 成 的 。 《 老 子 想 爾 註 》 講 陰 陽 之 道 , 主 張 「 和 五 行 , 令 各 安 其 位 」 。 《 參 同 契 》 以 《 周 易 》 卦 爻 配 陰 陽 五 行 , 用 以 說 明 修 仙 煉 丹 。 《 黃 庭 經 》 以 五 臟 配 五 行 , 用 陰 陽 之 氣 煉 形 養 身 。 陰 陽 五 行 學 說 成 為 道 教 內 外 丹 學 的 重 要 理 論 依 據 。 道 教 教 義 也 吸 收 瞭 陰 陽 五 行 學 說 的 義 理 並 大 量 采 用 陰 陽 五 行 學 的 名 詞 術 語 。
陰陽概念追溯於夏朝,其根據是成書於夏朝的《連山》一書。《連山》書中已出現陰爻“−−”和陽爻“—―”。《山海經》稱:“伏羲得河圖,夏人因之,說《連山》;黃帝得河圖,生意人因之,曰《歸藏》,烈山氏得河圖,周人因之,曰《周易》。”
陽陽學說將宇宙天地萬物分為陰與陽兩大類,認為一切事物的形成發展與變化,全在於陰陽兩氣的運動與轉換。陰陽概念,最早時,來自陽光的向背,物體向陽的一面叫陽,背陰的一面叫陰。繼而不斷引申,進一步廣泛解釋自然界與社會界所有現象。陰陽概念成為陰陽學說是周朝以後,尤其是《易經》對陰陽進行瞭全面概括,成為系統、完整的陰陽學說。
1)陰陽屬性 世間任何事物均能分為相反的兩個方面,即陰與陽。陰陽現象無所不在。陰陽的劃分規律是:凡類似明亮的、上面的、外面的、熱的、動的、快的、雄性的、剛強的以及單數的屬陽;凡類似:黑暗的、下面的、裡面的、寒的、靜的、慢的,雌性的、柔弱的以及雙數的都屬陰。
2)陰陽規律 陰陽互根,其實就是指事物或現象中對立著的兩個方面,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為用的特征,處在一個統一體內。陰與陽的每一個側面都以另一個側面作給自己存在的前提,即沒有陰,陽不能存在;沒有陽,陰也不存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在內,陽守之,陽在外,陰之使也。”陰陽對立,其實就是指自然的萬物萬象,其內部同時存在著相反的兩種屬性,即存在著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諸如:電有正負極,磁場有陰陽極(南北極),原子由“正”電子核和“負”電子構成,建築物有陰面,陽面,山南為陽,水南為陰等等。陰陽轉化,其實就是指事物或現象的陰、陽兩種屬性,處於動態平衡之中,此消彼長,彼進彼退,且在一定條件下向其對立面轉化。《易經•系辭》曰:“日往月則來,月往日則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住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成歲月焉。”俗稱“風水輪流轉”其實就是陰陽轉化運動中的結果。
中國人對陰陽依存、對立、轉化的論述,具有瞭現代唯物辨證法的world世界觀與認識論。陰陽始終處在動態平衡中,假如這種變化出現反常,其實就是陰陽消長的異常反應。《易經•系辭》曰“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中國風水學是人類在居住地址、規劃、建築活動中,尋求陰陽平衡的具體科學技術。
五 行 學 說
五行學說的產生,學術界到現在處於爭議之中。
史學界認為:“五行學說的創始人是孟子。孟子是五行學說的創始者,孟子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馀歲……由文王至孔子五百馀歲……等近乎五行推運的講法。比孟子稍後的鄒衍,擴大五行學說,成為陰陽五行傢。”哲學界認為:“五行的明文見於《尚書•洪范》(相傳為西周初年文字,據考證或許是戰國時期所作)。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墻。”易學界認為:“五形學說是與陰陽學說同步產生的。”
1)五行屬性 漢董仲舒在《尚書•洪疇》中將五行抽象為五種物質屬性,不但僅是五種物質。五行學說歸納客觀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最基本“元”構成的,自然界各式事物和現象(包括人在內)的發展和變化都是這五種“元”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金、木、水、火、土之間的相互對立、依存和轉化是宇宙間萬事萬物生生滅滅的規律和原因。這個觀念是樸素而雙唯物的,與近代科學“元素周期表”和“物質不滅”規律極其相似,有異曲同工之妙。
五行特性:木—具有生發、發達的特性;
火—具有熾熱、向上的特性;
土—具有長養、化育的特性;
金—具有清凈、收殺的特性;
水—具有寒冷、白下的特性。
五 行 歸 類
五行 水 木 火 土 金
五臟 腎 肝 心 胃脾 肺
五竅 耳 目 舌 口 鼻
五體 骨 筋 脈 肌 皮
五志 恐 怒 喜 思 憂
五音 羽 角 徵 宮 商
五色 黑 青 赤 黃 白
五味 咸 酸 苦 甘 辛
五氣 塞 風 暑 濕 燥
季節 冬 春 夏 長夏 秋
方位 北 東 南 中 西
2)五行的規律 五行學說認為:五行之間具有相生相克的規律。
相生:含有互相滋生、促進、助長之義。相生的關系中,具有它生、生它,即順生、逆生兩方面的關系。逆生,又叫亢乘,即五行亢乘。
相克:含有互相制約、克制、抑制之義。同樣,相克的關系中,也具有克它、它克,即順克、逆克兩個方面的關系。逆克,又叫反悔,即五行反悔。依其排列,規律為“順次相生,隔一相克”。古稱“比相生,間相勝。”順時針為順生、順克;逆時針為逆生、逆克。即:水木火土金五者,相近的依次生成,水生木,木生火……依此類推;五者又間隔一個相克,如水克火,木克土,直至金克木……循環往復。這種生克關系固定的,“逆之則亂,順之則治。”
為啥五行會“順次相生”呢?古代人們認為:水能滋潤樹木;木能燃燒產生為火;火能使燃燒後的東西變成灰土;土裡面可以找到金屬、礦物;寒冷的金屬表面潤澤,能產生露水,而且五形中唯有金屬遇熱溶化後變成液體狀態——這樣形成一個促進性的循環。
為啥五行會“隔一相克”呢?古代人們認為:水能夠滅火;火能夠熔化金屬;金屬制品能夠砍伐樹木;樹木的根能夠穿透土壤;土能夠吸收水使之消失——這樣開成一個抑制性循環。
五行相生相克,構成一個輪回鏈,循環往復。現代科學發現的元素周期規律證實瞭我國古代五行周期變化的合理性。五行與陰陽結合產生瞭“陰陽五行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風水學,乃至我國古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諸如:中醫、天文、地理、軍事、、經濟等科目的總原則。有瞭陰陽五行的平衡與協調,才能推動和維持一切正常生長、發展、變化與消亡。
【覺悟傳統文化《周易》(17)】——陰陽五行
【覺悟傳統文化《周易》(17)】——陰陽五行
一、概述
陰陽五行,是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合稱。是上古認識自然和解釋自然的world世界觀和方法論。
陰陽學說認為俺們生活的這個地球是在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下孳生著、發展著和變化著的。
五行是一種文化。五行學說認為金木水火土是構成物質世界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質,是因為這五種最基本物質之間的相互資生、相互制約的運動變化而構成瞭物質世界。這個行,不是走路之義。是代表運動。用眼下的解釋有動能之義。
金,不是黃金,是堅固和凝固之義;木,代表生的功能和根源;水,代表流動,具有循環和周流之義;火,代表熱能;土,代表地球本身,所以土在五行的方位上居中。
五行是說這五種物質是相互變化的,相互作用與影響的。這種變化和作用與影響就是生和克。
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傳統哲學思想的結晶,它不僅沒隨歲月的流逝和科學的突飛猛進淡出人們的視線,相反它不曾被人們完全理解的深奧哲理,隨著認識的升華愈來愈彰顯在我們面前,使俺們意識到它是現代思維哲學的大成。
陰陽五行,可分為“陰陽”與“五行”,然而兩者互為輔成,五行必合陰陽,陰陽說必兼五行。陰陽五行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核心,為古時候樸素的唯物哲學。
陰陽,指全地球一切事物中都擁有的兩種既互相對立又互相聯系的力量;五行即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陰陽與五行兩大學說的合流形成瞭我國傳統思維的框架。
陰陽學說產生於夏朝,它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源流和基礎。唯物辯證法中的對立統一看法,與陰陽學說相一致。陰陽學說原理普遍應用於社會生活的每個范疇,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應用。
陰陽屬於陰陽五行學說立論的基礎。陰陽與五行屬於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就是指不管陰的內部或陽的內部包括陰陽之間都具備著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象表達的類型生克利害的基本關系。換句話來說,即陰陽的內容是通過木火土金水物象體現出來的,五行屬於陰陽內容的存在形式。如宇宙固然無邊無際,但在地球這個視角其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就是天和地,天地的空間就是通過東南中西北顯示出來的。
二、內涵
(1)陰陽
陰陽學說早在夏朝就已形成,它認為陰陽兩種相反對的氣是世間萬物泉源。陰陽相合,萬物生長,在天形成風、雲、雷、雨各式自然氣象,在地形成河海、山川等大地形體,在方位則是東、西、南、北四方,在氣候則為春、夏、秋、冬四季。
任何事情都可以一分為二,這便是陰陽。道生一,畢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陰陽是古代人們對宇宙萬物兩種相反相成的性質的一種抽象,是宇宙的對立統一,也是思維金科玉律的哲學領域。中國賢哲拈出"陰陽"二字,來預示萬物兩兩對應、相反相成的對立統一,即《老子》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易傳》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經》便是講"陰陽"變化的數理和哲理。
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擇吉術中的重要理論。關於陰陽觀念的產生,有人認為最早是在夏朝就已形成,由於《易經》八卦中陰爻和陽爻出現再夏朝的占書《連山》中。
陰陽可以互相轉化,同時二者又是相互依存的。就是說,陰與陽的每一個側面都以另一個側面作給自己存在的前提。沒有陰,陽就不能存在;沒有陽,陰也不能存在。正如沒有乾,就沒有坤,沒有天,也就沒有地一樣。陰陽互相依存,互相為用。
陰陽依存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一動態過程伴隨事物終身,決定事物發展的進程。
要把陰陽概念解釋清楚我們必將要明 白認識的基本方法,假如我們把感性認識層面、理性認識層面、理性具體認識層面-------這幾個不同邏輯領域的概念混淆在一起,如一時上為陽、下為陰。外為陽、內為陰,一時又熱為陽、寒為陰,氣為陽,血為陰,從表面上看仿佛都是對的,實質上在本人的意識中依然是一個模糊不清的概念,此亦為傳統上把陰陽五行理論引向樸素認識論誤區的本質原因所在。因此在這裡我們first of all要確定,陰陽五行學說中的陰陽概念屬於理性認識領域的概念,是陰陽五行學說立論的基礎。在這個確定的認識層面簡單地說,陰陽就是一種定性的矛盾分類方法。如天為陽、地為陰,男為陽、女為陰,氣為陽、血為陰等等就屬於對陰陽的具體定性表達(即理性具體認識領域的哪方為陽,哪方為陰的具體表達,且在具體運用中雙方的屬性不能任意的顛倒或混淆。否則就將帶來認識的失誤)。所以,理性認識領域的陰陽概念與矛盾概念一樣,自己一身沒有具體之寓意,隻有利用它剖析和認識具體事物時,它的意義才有可能隨著我們對事物在實踐中的認識而彰顯出來-----這個過程亦即理論又回到實踐的過程。
在哲學和邏輯中與陰陽概念聯系比較密切,並且最為接近的就是"對立統一關系"或"矛盾"。
對立統一是兩事物或一事物內部對立著的相互依賴又相互排斥的關系;矛盾關系是在同一個屬概念下兩個種概念之間的一種不相容關系。這兩個種概念就是陰和陽。
陰陽是"對立統一或矛盾關系"的一種劃分或細分,兩者是種屬關系。對立統一規律是"陰陽"的上位屬概念,陰陽則是對立統一的兩個下位種概念。
陰陽是互不相容又緊密聯系的兩個對立面的一對性態或屬性。陰陽的內涵互相否定,一個概念"陰"肯定對象陰的屬性,另一個概念"陽"則以否定陰概念所肯定的屬性,作為陽對象的屬性。陰陽的外延互相排斥,又相互補充,�其總和等於它們最鄰近的屬概念的外延,即兩個種概念外延的和或並。
陰陽是對立統一或矛盾關系中兩個不同性態屬性的一對哲學或邏輯領域的概括,就是兩事物或一事物即相互依賴,相互聯系,又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反相承的一對並列的種概念。
陰陽是屬性,是性態,是事物特性相對或相反性態的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是一對事物或同一事物兩個方面,兩種性態的表現。
我們中國人民祖先在陰陽五行學說中采用的邏輯物化思維藝術,不但在人類的認識史上空前絕後,具有無可復加接近絕對真理的水準,而且所借用的物化也相當貼切,幾乎可以以假亂真。之所以如此,對數千年來人們為啥一直隻是在她的物化之物上做文章也就不難理解瞭。
(2)五行
五行學說也是中國古代人民創造的一種哲學思想。它以平時生活的五種物質:金、木、水、火、土元素,作為構成宇宙萬物及各式自然現象變化的基礎。這五類物質各有不同屬性,如木有生長發育之性;火有熾熱、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實之性;金有肅殺、收斂之性;水有寒涼、滋潤之性。五行說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質納入這五大類的范圍。
五行相生相克。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象表達的相生相克關系就簡稱為五行。五行的基本意思為指不管是事物內部或不同事物之間,都可歸納成一種“對俺有害、對俺有利及其我對其有利、我對其有害”的矛盾利害關系的基本模式。把這個模式中的我抽提出來,並用土的物象來表達,那麼對土有害的物象就是木,對土有益的物象就是火,土對其有益的物象就是金,土對其有害的物象就是水。不難得知,有利或有害即是相生相克的同義語。從實際中與這種矛盾利害關系模式無關的利害關系都是不存在的,因此五行所表達的生克制化模式屬於萬事萬物內部及其不同事物之間矛盾利害關系的基本模式。據此我們不難理解傳統上所謂五行是一種分類方法,或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一類的解讀為啥是一種樸素的認識方法的所以然瞭。
不過,事物的發展變化存在著反常現象,這就有瞭“相乘”和“相侮”。相乘就是過度的相克,其次序與相克是一致的,打比方說,木氣偏亢,太過的木便去乘土,使土氣虛弱。相侮又叫反克,即原本是自己可以克勝的一方,卻反而被它克勝,其次序正好和相克相反。打比方說,正常的相克關系是木克土,然而土氣偏亢,土就會反過來侮木。
五行在我國傳統觀念中和所有事物都分不開的,人的長相、身材、性格等方面也和五行密切相關。金形之人。金形之人,從體形上看多較削瘦,骨態較露,節突出。頭,肩,腹,手,腳都較小。從五官看,臉形偏方,膚色較白。金形之人,較強悍,多心急,能英明果斷。但也能沉穩歡察事態發展。金主肅殺,嚴而有威。於是,金形人多官將之材。金耐寒,畏火,不耐暖熱,所以,要分外小心提防春;木形之人。木形之人,從體形上看如樹型,身材多挺直瘦長,頭較小,身背較寬。手足也小,皮膚略青。木形之人屆於勞碌型,命裡多勞累,有任勞任怨之佳行。木喜春夏,畏秋冬。所以,木形之人如感風邪極易傷肝,而且多在秋冬季。由於肝屬木,故木形之人在秋冬時,務必要加強肝的保護,註意和提防營養,不要過於疲勞,以防染上肝疾;水形之人,適合於秋冬,秋冬之季,金水相生。春時,木泄水氣顯枯;夏時,火蒸水氣呈涸。所以,春夏時,水形之人容易染病,而且多屬腰腎,不可不防;火形之人。從體型上看,火形人面尖頭小,肩背寬,身體強壯,手足也較小。火形之人膚色偏紅。火形之人,脾氣易暴躁,不註重和重視錢財,變化無常,信用較差,能從全面考慮問題,但缺乏做的勇氣,耐力較差。火喜春夏,不耐秋冬。夏火懼冬水,一旦秋冬感子外邪,容易生心臟方面的病癥。心臟病的人不少怠於秋冬,與此有關;土形之人肉飽滿,四肢勻稱。土形人臉圓頭大,膚色較黃。土形人,心地溫和,不喜歡趨炎附勢,也不弄權玩勢,適合於做慈善事業。土性不而春夏,得時於秋冬。所以,當春夏之時,土形人感染疾病,容易傷脾,致使消化吸收方面的疾病。
(3)幹支陰陽
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陰天幹:乙、丁、己、辛、癸;陽天幹:甲、丙、戊、庚、壬;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陽地支:子、寅、辰、午、申、戌;陰地支:醜、卯、巳、未、酉、亥。
(4)幹支五行
天幹五行:甲、乙為木;丙、丁為火;戊、己為土;庚、辛為金;壬、癸為水。
地支五行:寅、卯為木;午、巳為火;戌、辰、未、醜為土;申、酉為金;子、亥為水。
(5)廿四節氣
正月寅月:立春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雨水到驚蟄止。
二月卯月:驚蟄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春分到清明止。
三月辰月:清明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谷雨到立夏止。
四月巳月:立夏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小滿到芒種止。
五月午月:芒種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夏至到小暑止。
六月未月:小暑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大暑到立秋止。
七月申月:立秋入潔之時刻,經過中氣處暑到白露止。
八月酉月:白露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秋分到寒露止。
九月戌月:寒露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霜降到立冬止。
十月亥月:立冬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小雪到大雪止。
十一月子月:大雪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冬至到小寒止。
十二月醜月:小寒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大寒到立春止。
(6)六十甲子
甲子 乙醜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醜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醜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醜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醜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7)甲子納音
甲子乙醜海中金白。此年生人,是海中金命,屬相是白鼠和白牛;
丙寅丁卯爐中火紅。此年生人,是爐中火命,屬相是紅虎和紅兔;
戊辰己巳大林木青。此年生人,是大林木命,屬相是青龍和青蛇;
庚午辛未路旁土黃。此年生人,是路旁土命,屬相是黃馬和黃羊;
壬申癸酉劍鋒金白。此年生人,是劍鋒金命,屬相是白猴和白雞;
甲戌乙亥山頭火紅。此年生人,是山頭火命,屬相是紅狗和紅豬;
丙子丁醜澗下水黑。此年生人,是澗下水命,屬相是黑鼠和黑牛;
戊寅已卯城墻土黃。此年生人,是城墻土命,屬相是黃虎和黃兔;
庚辰辛巳白蠟金白。此年生人,是白蠟金命,屬相是白龍和白蛇;
壬午癸未楊柳木青。此年生人,是楊柳木命,屬相是青馬和青羊;
甲申乙酉泉中水黑。此年生人,是泉中水命,屬相是黑猴和黑雞;
丙戌丁亥屋上土黃。此年生人,是屋上土命,屬相是黃狗和黃豬;
戊子已醜霹雷火紅。此年生人,是霹靂火命,屬相是紅鼠和紅牛;
庚寅辛卯松柏木青。此年生人,是松柏木命,屬相是青虎和青兔;
壬辰癸巳長流水黑。此年生人,是長流水命,屬相是黑龍和黑蛇;
甲午乙未沙中金。白此年生人,是沙中金命,屬相是白馬和白羊;
丙申丁酉山下火紅。此年生人,是山下火命,屬相是紅猴和紅雞;
戊戌已亥平地木青。此年生人,是平地木命,屬相是青狗和青豬;
庚子辛醜壁上土黃。此年生人,是壁上土命,屬相是黃鼠和黃牛;
壬寅癸卯金箔金白。此年生人,是金箔金命,屬相是白虎和白兔;
甲辰乙巳佛燈火紅。此年生人,是佛燈火命,屬相是紅龍和紅蛇;
丙午丁未天河水黑。此年生人,是天河水命,屬相是黑馬和黑羊;
戊申已酉大驛土黃。此年生人,是大驛土命,屬相是黃猴和黃雞;
庚戌辛亥釵釧金白。此年生人,是釵釧金命,屬相是白狗和白豬;
壬子癸醜桑松木青。此年生人,是桑松木命,屬相是青鼠和青牛;
甲寅乙卯大溪水黑。此年生人,是大溪水命,屬相是黑虎和黑兔;
丙辰丁巳沙中土黃。此年生人,是沙中土命,屬相是黃龍和黃蛇;
戊午已未天上火紅。此年生人,是天上火命,屬相是紅馬和紅羊;
庚申辛酉石榴木青。此年生人,是石榴木命,屬相是青猴和青雞;
壬戌癸亥大海水黑。此年生人,是大海水命,屬相是黑狗和黑豬。
三、傳承
陰陽包括五行,五行含有陰陽,宇宙間的一切事物依據其屬性可分為兩類,陰類和陽類。“陽類”具有剛健,向上,生發,展示,外向,伸展,明朗,積極,好動等特性;“陰類”具有柔弱,向下,收斂,隱蔽,內向,收縮,儲蓄,消極,安靜等特征。任何一個具體的事物都具有陰陽的兩重性。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任何龐大的事物都逃不出陰陽的范圍,任何微小的事物又具有陰陽的兩方面,陰陽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物極必反的現象就是陰陽轉化的一種表現形式。
宇宙間的萬事萬物,依據其特征,可以系統的分成五大類“金”“木”“水”“火”“土”。這五類事物統稱五行。金,木,水,火,土,並 不是指具體的五種單一的事物,而是對宇宙間萬事萬物的五種不一樣屬性的抽象概括。
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克的關系,生克是矛盾的兩個方面,亦即陰陽的兩個方面。相生相克是事物的普遍規律,是事物內部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生克是相對的,沒有生,就無所謂克;沒有克,也就無所謂生。有生無克,事物就會無休止的發展而走向極端,造成物極必反,由好變壞;有克無生,事物就會因被壓制過分而喪元氣走向衰敗。
在生克這個對立與統一的矛盾中,不管是生的過分還是克的過分都會因對立而打破相對平衡或統一,事物就會向一方傾斜發展。為瞭維護相對平衡,生與克要相互牽制。當不能相互牽制時,平衡被打破,這時事物就會顯現瞭新的變化。很多學者認為我國古代自然觀尤其是陰陽五行學說妨礙科學的進步。中國自然哲學傢在解釋現象時,常常求助這種自然哲學,比如:電被解釋為,“陰陽相激為電”;地震被看作是“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經驗主義和神秘主義的極端形式,貫穿整個古時候中國科學理論體系。
嚴格的說,五行學和《易經》沒有根本的聯系。隻有在運用《易經》的金科玉律和占卜的時刻,《易經》才和五行學產生聯系。
五行學說的確立,一般認為是戰國時期。亦有人傾向五行學說產生在商代或比商更早。
陰陽在中醫中應用廣泛,辨癥施治。人體的體質依據陰陽劃分為陰虛體質、陽虛體質、陰陽兩虛體質,從《黃帝內經》陰陽應像論中可以看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爸媽,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又曰:“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其實就是以天地雲雨的生成過程為例,論述天地陰陽升降,從而交相感應的規律,正所謂因為陰陽的交感,才有天地陰陽之氣的交流、結合,才有天地萬物的化生。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對人作用與影響最大者,莫如春夏秋冬四季氣候的變遷與一日白晝黑夜的變化,而古代人們也認為這是陰陽運動變化的反映,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雲:“故陽之動,始於溫,盛於暑;陰之動,始於清,盛於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陰陽易辨,比較容易辨別陰陽,劃分很明確,所以陰陽易辨派的宗旨就是辨別陰陽,依據體質,辨證施治,解決陰陽不協調引起的各種急慢病,陰陽易辨派深入研究《黃帝內經》和《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的陰陽理論知識,融合中醫學理論知識,提出來的陰陽易辨和中醫體質辨證施治相結合,在中醫理論中起著重要的效果,陰陽易辨派也顯得與中醫不可分離,是中醫鉆石的關鍵部分,值得深入研究。
丁俊貴
2023年5月11日
列舉自然界、生活、歷史、典故的陰陽五行現象
陰陽五行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認為大自然由金、木、水、火、土五種要素循環生克轉化構成;但若把五行看成是五種物質,卻是不明其物理本意而差之毫厘失之千裡。
欲明五行本意須先明陰陽。牛頓著有《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可見自然哲學可用平方反比之類數學語言來表述,打比方說‘對立統一’隻屬於哲學,但‘陰陽的對立統一變易’則可表述為Xy²守恒。(陰陽關系的最簡數學表述隻能是平方反比)可見陰陽理論實是屬於自然哲學領域。
而五行就是付與X\y²具體的物理意義——可名之名:“假《易》柄燈悟道,幾度更新輪回”;可道之道:十幹按五行相生順序,分為陰陽循環相克的五對,它們是五組反映宇宙能態循環轉化的平方反比守恒方程。
如丙辛合水:以把柄之形寓圓規丙火,以庚辛之音示更新周期,由於周期必然象征著旋轉(庚金)運動(辛金)。丙辛合水直譯就是Rv²守恒(為開普勒和諧定律的陰陽表述,R為軌道半徑,v為公轉速率,我名之陽儀方程)。對於自然球體來講,沒有絕對永久的勻速直線運動(酉金為速度v),它必然受共振招引而作圓周向心運動(兌澤-公轉,周行而不殆),故丙辛合癸水。(癸乃取葵花向日回歸之意,子水為向心加速度)
如庚乙合金:庚即乾天-自旋,單獨而不改;乙如巽風變易不定,為振蕩波幅。庚乙合金直譯就是ωr²=N守恒(為開普勒面積定律的陰陽表述,ω為瞬時角速度,r為瞬時位矢,r 的平方反映面積,名之太極方程)
而水與火同出而異名,分別對應光子的冷熱兩端--頻率和波長,“壬丁合木”直譯有——νλ²≡h/m,(我名之陰儀方程;陽顯於外,陰制於內) 將光子質量m= hν/c²代入νλ²=h/m 即得νλ≡c,可見光速守恒的根本仍然是能態的平方反比守恒。
顯然,Xy²守恒正所謂易理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的統一數學表達。一次方量為陽,二次方量為陰。隻有簡化為平方反比方程,才能抓住矛盾的對立面,進而認清事物的內在本質。由Rv²≡S守恒看,R反映軌道勢能,v²反映軌道動能,可見陰陽的根本反映的是能量形態的轉化,陽為勢態能,陰為展態能。而五行的根本正所謂宇宙能量循環的五種根本態勢: 木 tree--電能 、 火 fire--熱能 、 土 dust--物質、 金 metal--動能 、水 water--功率。五行實是統一物理,古代人們謂之通化物理。別世富:洛書天人合一脈絡圖
而地支預示相應能態之物質存在或運動的狀態,天幹和地支之關系好比動能與動量的關系。
陰陽五行關系
都說陰陽五行,那麼陰陽與五行究竟是啥關系呢? 陰陽五行
陰陽,指全地球一切事物中都擁有的兩種既互相對立又互相聯系的力量。從前面的 敘述中已經可以清楚明白,陰陽本來就包含於氣之中。一氣流行,無極而太極,太極的動靜產生陰陽,陰陽又推動著世界和其中每一事物的運動變化。五行,是用以概括全地球幾類基本要素的范圍。它們以木火土金水命名,但並 不是僅僅指這幾個具體事物的本身,而是以它們為基本框架,或者說以之為思維模型,將一切現象分成基本的五大類。五行是世界的基要素 。
陰陽學說產生於夏朝,它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源流和基礎。今天的唯物辯證法中的對立統一看法,與陰陽學說相一致。陰陽學說原理普遍應用於社會生活的每個范疇,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應用。
陰陽包括五行,五行含有陰陽,宇宙間的一切事物,依據其屬性,可分為兩類,陰類和陽類。“陽類”具有剛健,向上,生發,展示,外向,伸展,明朗,積極,好動等特性:“陰類”具有柔弱,向下,收斂,隱蔽,內向,收縮,儲蓄,消極,安靜等特征。任何一個具體的事我都具有陰陽的兩重性。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任何龐大的事物都逃不出陰陽的范圍,任何微小的事物又具有陰陽的兩方面,陰陽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物極必反的現象就是陰陽轉化的一種表現形式。
宇宙間的萬事萬物,依據其特征,可以系統的分成五大類“金”“木”“水”“火”“土”。這五類事物統稱五行。金,木,水,火,土,並 不是指具體的五種單一的事物,而是對宇宙間萬事萬物的五種不一樣屬性的抽象概括,應全面領會五行的真真正正內涵。
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克的關系,生克是矛盾的兩個方面,亦即陰陽的兩個方面。相生相克是事物的普遍規律,是事物內部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生克是相對的,沒有生,就無所謂克;沒有克,也就無所謂生。有生無克,事物就會無休止的發展而走向極端,造成物極必反,由好變壞;有克無生,事物就會因被壓制過分而喪元氣走向衰敗。
在生克這個對立與統一的矛盾中,不管是生的過分還是克的過分都會因對立而打破相對平衡或統一,事物就會向一方傾斜發展。為瞭維護相對平衡,生與克要相互牽制。當不能相互牽制時,平衡被打破,這時事物就會顯現瞭新的變化。
五行相生、相克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天幹地支與陰陽
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陰天幹:乙、丁、己、辛、癸
陽天幹:甲、丙、戊、庚、壬
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陽地支:子、寅、辰、午、申、戌
陰地支:醜、卯、巳、未、酉、亥
陰陽五行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行四方:東方屬木,南方屬火,西方屬金,北方屬水,中间位置屬土。
五行生克
五行相生: 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五行相克: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五行生克制化宜忌:
金: 金旺得火, 方成器皿。
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 強金得水, 方挫其鋒。
金能克木, 木多金缺; 木弱逢金, 必為砍折。
金賴土生, 土多金埋; 土能生金, 金多土變。
火: 火旺得水, 方成相濟。
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 強火得土, 方止其焰。
火能克金, 金多火熄; 金弱遇火, 必見銷熔。
火賴木生, 木多火熾; 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
水: 水旺得土, 方成池沼。
水能生木, 木多水縮; 強水得木, 方泄其勢。
水能克火, 火多水幹; 火弱遇水, 必不熄滅。
水賴金生, 金多水濁; 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
土: 土旺得水, 方能疏通。
土能生。。。。。。>>
十二地支與陰陽及五行的關系 子---陽水 醜---陰土 寅---陽木 卯----陰木 辰----陽土 巳----陰火
午---陽火 未---陰土 申---陽金 酉---陰金 戌----陽土 亥---陰水
子含癸頂支含幹,幹支非常辯證法、博大精深。
陰陽五行,怎樣相生相克 五行學說也是中國古代人民創造的一種哲學思想。它以平時生活的五種物質:金、木、水、火、土元素,作為構成宇宙萬物及各式自然現象變化的基礎。這五類物質各有不同屬性,如木有生長發育之性;火有熾熱、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實之性;金有肅殺、收斂之性;水有寒涼、滋潤之性。五行說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質別人納人這五大類的范圍。五種元素在天上形成五星,即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種神物質,在人就是仁、義、禮、智、信五種德性。古時候人認為這五類物質在天地之間形成串聯,假如天上的木星有瞭變化、志上的木類和人的仁心都隨之產生變異,迷這色彩十分濃厚的占星術就是以這種天、地、人三界相互作用與影響為厘論基礎衍生而來的。五行相生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 :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天幹地支與陰陽五行的關系 中國古代人們采用幹支紀年法,直至今,我們還經常提到某某年的天幹地支是什麼,打比方說今年是戊子年,去年是丁亥年,其中子和亥分別預示瞭這兩年的屬相鼠和豬。因此很少有些人不清楚天幹地支是什麼,但很少有人瞭解幹支與陰陽五行之間的密切聯系。事實上,每個天幹每個地支皆有它本人的陰陽五行屬性。正由於幹支自己具有獨一無二的五行屬性,人們用幹支預示的生辰八字才得以跟五行聯系起來,由命理學者依據五行生克來推理出人的命數。
既然講命理,那我們就從最基礎的東西講起,先來認識一下十天幹和十二地支。
幹支,顧名思義,是主幹和枝丫之義。有幹有支,這才是一棵完整的樹,因此天幹在上地支在下,這樣組合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古代人們最初對天幹地支之命名確實有這層含義,不過在命理八字學中,地支倒更像是植物在地下生長的根須。為瞭方便進行下一步學習,我們不如這樣理解,天幹地支之組合就好像一棵樹,天幹是樹木在地面之上的枝幹部分,而地支則是樹木在地下蜿蜒生長的根部。如此的比喻,在命理學上是有其重要意義的,人們會慢慢體會獲得。
幹支誕生的年代已經相當久遠瞭,具體不詳,但能夠確定,在商之前一定已經存在瞭,由於俺們是可以看見,商朝的帝王們都鐘意取一些與幹支有關之名字,打比方說太甲,天乙等等。一年十二個月,恰好有十二地支,由此我們容易想到,古代人們最開始是用地支來記月的,不過後來就開始用天幹地支組合起來的六十甲子記年、月、日、時,也就有瞭完整的幹支紀年法。年月日時各取一天幹一地支也就有瞭我們平常時候所說的“生辰八字”。
天幹是十個,五行是五個,但金木水火土又分陰陽,於是二五一十,正好配上瞭十天幹。打比方說甲是陽木,乙是陰木,丙是陽火,丁是陰火。具體有歌訣寫道:“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间位置戊己土。”
十天幹在單數位次上的屬性為陽,在雙數位次上的屬性為陰,一陰一陽相互交替,鄰接的天幹又是五行屬性上相生的關系。打比方說甲乙木生丙丁火,丙丁火生戊己土,等等。
這樣一來,十天幹之五行屬性甚至方位含義都一目瞭然,特別容易明瞭。不過十二地支就遠比天幹要復雜。大傢都清楚,地面之上的東西都清晰清楚明白,比較容易看得一清二楚,地面之下的東西卻隱藏得很深入,根須嘛,容易交錯糾纏難以分辨,這樣,地支之屬性也就隨之變得復雜難辨起來。
我們把十二地支分成三組,每四個為一組,分別為四旺,四生,四庫。
四旺,這是最簡單容易的一組,它們是子、午、卯、酉,它們的五行屬性十分“單純”,即,子是陰水,午是陰火,卯是陰木,酉是陰金。因為在十天幹中癸預示陰水,因此我們又說,子中藏癸,同樣的,我們說午中藏丁,卯中藏乙,酉中藏辛。這個“藏”字,稍微有些蘊藏儲備之寓意,地支在地下嘛,自然是藏起來的部分。換一個角度,我們也可以認為子是癸水的根,午是丁火的根,卯是乙木的根,而酉是辛金的根。地支,一直就是天幹遺留在地下的根須,不過呢子午卯酉這四條根並未經過糾纏,十分單純而容易分辨。
四生,這一組也相對簡單,分別為寅、巳、申、亥。寅,這條根是由三段根須纏起來的,它們分別為陽木,陽火和陽土,亦即甲丙戊,其中甲木的根要粗一些,我們稱甲木是寅的地支本氣;巳,也是由三條根纏起來的,分別為陽火,陽土和陽金,亦即丙戊庚,其中丙火是巳的地支本氣;申,同樣是三條根互相纏繞而成,分別為陽土,陽金和陽水,亦即戊庚壬,其中庚金是申的地支本氣;亥,這個比較個別,是兩條根纏繞起來的,它們是陽水和陽木,也即壬甲,其中壬水是亥的地支本氣。
我們容易發現兩條規律:第1,這組地支之藏幹全是陽性的。沒錯,甲丙戊庚壬正好全是陽性五行,並且計算起來,除。。。。。。>>
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間的聯系是什麼??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陰陽五行與“精”,“氣”,“神”三者有何關系 精神氣,是指精、氣、神,道教內丹學術語。
哲學前提:全地球的一切,從微觀上講,都是由精微物質構成的,打比方說基本粒子。
關於有形與無形、與主觀關註點相關:當人們關註形態結構時所觀察到的即為物質的有形狀態;當人們關註機能變化時所觀察到的即為物質的無形狀態。
精,泛指有形狀態之精微物質,打比方說粒子狀態的基本粒子。在人,則指構成人體生命活動的各層次的有形元素,常呈固體或液體狀態。
氣,泛指無形狀態之精微物質,打比方說波動狀態的基本粒子。在人,則指構成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無形元素,常呈氣體狀態。
神,泛指精氣之活力,打比方說基本粒子的形態功能變化。在人,則指構成人體生命活動的各層次的形態功能變化活力,打比方說:新陳代謝、吐故納新的過程,顯然是由渾然天成、生下來就帶著的的一套自組織自穩定的自動控制系統在運作。
道教內丹學稱精、氣、神為人的三寶。精指的是構成人體生命組織的精華,這種精華可以從先天與後天兩個層面來理解。先天之精,是生下來就帶著的的,故又稱做元精,它是本原性的精華,後天之精指的是人在 *** 時所射出的 *** 。與精相對應,氣亦有先天與後天的區分。先天之氣是人體原發性的氣,故而有元氣之稱,它展現瞭先天原火的推動,所以,寫作擰4幼中紊峽矗拋值紫濾牡悖預示火在下燃燒,這種火是生命的原動力。至於後天之氣指的是呼吸之氣,亦即宇宙空間外在之氣,對於人的生存來說,呼吸之氣也是必不可少的,但這必須通過神火的溫養才可以成為內丹修煉的能源。
陰陽與五行之間的聯系是什麼?能簡單通俗的解釋一下嗎? 五行各分陰陽
甲木少陽膽經為陽
乙木厥陰肝經為陰
丙火太陽小腸為陽
丁火少陰心經為陰
。
。。
八卦裡面蘊含的有陰陽五行 陰陽傢和道傢有啥關系? 陰陽傢是早年從到傢裡分離出來的。
陰陽五行的具體意思是什麼 陰陽五行 大綱
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刻畫瞭事物的結構關系和運動形式。假如說陰陽是一種古時候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可謂是一種原始的普通系統論。
《內經》把五行學說使用於醫學,這對研究和整理古時候人民積累的大量臨床經驗,形成中醫專有的理論體系,起瞭重要的推動作用。
陰陽五行
陰陽,指全地球一切事物中都擁有的兩種既互相對立又互相聯系的力量。從前面的 敘述中已經可以清楚明白,陰陽本來就包含於氣之中。一氣流行,無極而太極,太極的動靜產生陰陽,陰陽又推動著世界和其中每一事物的運動變化。五行,是用以概括全地球幾類基本要素的范圍。它們以木火土金水命名,但並 不是僅僅指這幾個具體事物的本身,而是以它們為基本框架,或者說以之為思維模型,將一切現象分成基本的五大類。五行是世界的基要素 。
陰陽學說產生於夏朝,它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源流和基礎。今天的唯物辯證法中的對立統一看法,與陰陽學說相一致。陰陽學說原理普遍應用於社會生活的每個范疇,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應用。
陰陽包括五行,五行含有陰陽,宇宙間的一切事物,依據其屬性,可分為兩類,陰類和陽類。“陽類”具有剛健,向上,生發,展示,外向,伸展,明朗,積極,好動等特性:“陰類”具有柔弱,向下,收斂,隱蔽,內向,收縮,儲蓄,消極,安靜等特征。任何一個具體的事我都具有陰陽的兩重性。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任何龐大的事物都逃不出陰陽的范圍,任何微小的事物又具有陰陽的兩方面,陰陽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物極必反的現象就是陰陽轉化的一種表現形式。
宇宙間的萬事萬物,依據其特征,可以系統的分成五大類“金”“木”“水”“火”“土”。這五類事物統稱五行。金,木,水,火,土,並 不是指具體的五種單一的事物,而是對宇宙間萬事萬物的五種不一樣屬性的抽象概括,應全面領會五行的真真正正內涵。
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克的關系,生克是矛盾的兩個方面,亦即陰陽的兩個方面。相生相克是事物的普遍規律,是事物內部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生克是相對的,沒有生,就無所謂克;沒有克,也就無所謂生。有生無克,事物就會無休止的發展而走向極端,造成物極必反,由好變壞;有克無生,事物就會因被壓制過分而喪元氣走向衰敗。
在生克這個對立與統一的矛盾中,不管是生的過分還是克的過分都會因對立而打破相對平衡或統一,事物就會向一方傾斜發展。為瞭維護相對平衡,生與克要相互牽制。當不能相互牽制時,平衡被打破,這時事物就會顯現瞭新的變化。
五行相生、相克
水生木,木生耽,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天幹地支與陰陽
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陰天幹:乙、丁、己、辛、癸
陽天幹:甲、丙、戊、庚、壬
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陽地支:子、寅、辰、午、申、戌
陰地支:醜、卯、巳、未、酉、亥
陰陽五行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行四方:東方屬木,南方屬火,西方屬金,北方屬水,中间位置屬土。
五行生克
五行相生: 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五行相克: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