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原著書(易經原著版本)
《易經》共有幾本書?
易經就分兩部分:《易經》和《易傳》。
推薦一下看《易經》那本書相對較好 很容易懂?
《易經》一直就是一本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看不懂的書。你要看就看原著,靠自己的理解去分析。我也看過一些譯文,解釋的都夾雜瞭許多主觀思想。 去書店看看,比較便宜的就買吧。
強烈推薦楊鴻儒先生的《易經引讀》,這是易經入門的好讀本。
供參考。
《易經》究竟是本什麼書?主要講瞭什麼內容?
易是變化,經為方法(或說經典)。即闡述變化的經書(易之經),易經是一部嚴謹的哲學著作,並能在科學的范疇內用作術數占卜。隻是非常深奧難懂,才會有眾多牽強附會之說。
《易經》是中國文化最古老的典籍,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首要代表作。歷代正統派的學者,用很多不同的文字贊揚它,大體說來,推崇它為“群經之首”,致予無上的敬意,相反的,認為僅是古時候的一部卜筮之書,近於巫祝的誣詞,卑不足道。隻是經過孔子的傳述《周易》以後,又加上歷代很多學者穿鑿附會,才有瞭後世的盲從和崇敬。甚之,近代以來,還有很多類似輕薄的譏刺無可否認的,《易經》原是上古卜筮的學術,但到瞭商、周之際,經過文王的整理和註述,把它由卜筮的范疇,進入“天人之際”的學術范疇,由此《周易》一書,便成為中國人文文化的基礎。自東周以來,再經過孔子的研究和傳述,並且還散為諸子百傢學術思想的根源,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於是,如要研究中國文化,不管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儒、道、墨和諸子百傢,乃至唐、宋以後的儒、佛、道等諸傢之學,不從《易經》探研,便有數典忘祖之概瞭。
後世有人從《易經》內容所舉例的動物,如龍啊、馬啊、象啊、彖啊、鹿啊等等著眼,並且采用《系辭傳》所說,我們的先人伏羲開始畫卦時有“遠取諸物”的說明,認為原始的“易”字,便是取其象形飛鳥的觀念。然而,此說並未引起註重和重視。
到瞭近代,有人認為‘易便是蜥蜴的簡化。蜥蜴這種生物,它的本身顏色隨時隨地變化多端,當它依附在某種物體時,它的顏色,便會變成某種物體的色相相同。《易經》是說明天地間事物的必然變化之理,所以便取蜥蜴作象征,猶如經書中的龍、象等一樣。但總不能叫它是蜴經,因此便取名為“易”。主張此說的,以日本的學者中最為強調。這等於在第2次大戰前,說“堯”是香爐,“舜”為蠟燭臺,“禹”是爬蟲,同樣的都含有輕薄的惡意誣蔑,不值得有識者的一笑,不足道也。
那麼,《易經》的“易”字,到底是什麼意義呢?依據道傢易學者的傳統,經東漢魏伯陽著《參同契》所標出,認為“日月之謂易”的定義,最為合理。“易”字,因此更足以證明道傢傳統和魏伯陽之說“日月之謂易”的定義之準確性。目前《易經》的學術思想,在西方歐、美各國逐漸增大流行,我們自己對國傢民族祖先文化準確的定名和解釋絕對不能跟著人雲亦雲,含糊混淆,自損文化道統的尊嚴。
“易更三聖”,這是秦、漢以後的作者,對於上古形成易學傳統者公眾承認的定說,也是我們此刻開始研究易學者必須先得瞭解的問題。
秦、漢以後,儒傢學者的共同認定,開始畫八卦的,是我們的先人伏羲氏;演繹八卦的,肯定是周文王;發揚易學精義的,便是孔子。因此說“易更三聖”,就是指畫卦者伏羲,演卦者文王,傳述者孔子。實際上,文王演卦而作“卦辭”,他的獨生子周公又祖述文王的思想,而發揚擴充之,便著瞭“爻辭”。為啥三聖之中卻不提到周公呢?據漢儒的解適應癥,依據古時候宗法的觀念,父子相從,因此三聖之中便不另外提到周公瞭。關於這個問題,如此結案,是否公允而有理,還是很難認定。
開始畫卦的,肯定是伏羲,這是毫無疑問的事。經過文王演卦,周公祖述,孔子發揚以後,硬要賴掉周公在文體學術上的功勞,恐怕孔子夢對周公時,於心難安。同時,又輕易地溜掉“更三聖”的這個“更”字,也不應該。古文更字又有曾經之義,所謂“易更三聖”才,是指易學經過三位聖人學者的整理,才得發揚光大。
由伏羲畫八卦開始,到瞭商、周之際,再經過文王、周公、孔子三聖的研究和著述,才建立瞭《周易》學術思想的系統。於是,可知“易更三聖”一語,嚴格的說,應該是對《周易》一書來講。假如說對所有易學系統來說,硬拉下伏羲來湊合三聖,好像有點牽強。連帶這個問題而來的,便是“文王演易”和重復演繹為六十四卦的問題瞭。
伏羲畫卦,這是古今公眾承認的事實,由八卦演繹成六十四卦,卻有四種說法:(1)認為六十四卦也是伏羲所排列的。(2)有的認為六十四卦也是文王的演繹。(3)認為由八卦重復排演成六十四卦的是神農氏。(4)認為重復演卦的人是夏禹。主張第1說的,以王弼(輔嗣)等為最有力,主張第2說的是司馬遷等,主張第3說的是鄭玄等,主張第4說的是孫盛等。
要把這四種說法加漢考據確定,的確不容易,而且幾乎是絕不可能的事。至於認定重復卦象的人是周文王,大約是從“文王演易”這個“演”字,不能硬說就是演繹六十四卦的涵義,隻能說是對《周易》一書六十四卦排列的次序和方式,以及《周易》書中對卦爻辭的演義來講,這是無可否認的,都是文王的傑作,至於伏羲畫出的卦象,它的原來次序程式到底是怎樣排演的,為啥《連山易》的排列以艮卦為首,《歸藏易》的排列為啥以坤卦為首等問題,都是值得鉆石的,王輔嗣的主張,認為重復排演六十四卦者,仍為伏羲的創作,這是最為有理的。
易經原著作者是誰
《易經》原著作者是姬昌,《易經》是闡述天地世間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是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其中《連山》《歸藏》已經失傳,現存於世的隻有《周易》。
《易經》蘊涵著樸素深刻的自然金科玉律和諧辯證思想,是中國人民5000年智慧的結晶。其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即“天人合一”。
《易經》長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推算,而《易經》便是匯總這幾個預測推算的規律理論的書。
《易經》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其內容涉及哲學、、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范疇,是各傢共同的經典。
學周易要看什麼書,請大傢介紹下好嗎
漢代:
鄭玄《周易鄭康成註》、《乾坤鑿度》、《周易乾鑿度》、《易緯稽覽圖》、《易緯辨終備》、《易緯通卦驗》、《易緯乾元序制記》、《易緯是類謀》、《易緯坤靈圖》。
楊雄《太玄》。
焦延壽《易林》。
東方朔《靈棋經》。
京房《京氏易傳》。
魏伯陽《周易參同契》。
魏晉:
陸績《陸氏易解》。
王弼《周易註》。
郭璞《葬書》。
唐代:
孔穎達《周易正義》。
李鼎祚《周易集解》。
史徵《周易口訣訣竅義》。
郭京《周易舉正》。
李通玄《新華嚴經論》。
瞿壇悉達《開元占經》。
楊筠松《青囊奧語》。
李虛中《李虛中命書》。
袁天罡、李淳風《推背圖》。
宋代:
劉牧《易數鉤隱圖》。
倪天隱《周易口義》。
歐陽修《易童子問》。
張載《橫渠易說》。
邵雍《皇極經世》、《梅花易數》。
程頤《易傳》。
邵伯溫《易學辨感》。
陳瓘《瞭翁易說》。
周敦頤《太極圖說》。
耿南仲《周易新講義》。
張浚《紫巖易傳》。
李光《讀易詳細解說》。
朱震《漢上易傳》。
鄭剛中《周易窺餘》。
吳沆《易璇璣》。
都絜《易變體義》。
林栗《周易經傳集解》。
程大昌《易原》。
程迥《周易古占法》。
朱熹《周易本義》。
郭雍《郭氏傳傢易說》。
李衡《周易義海撮要》。
張栻《南軒易說》。
趙彥肅《復齋易說》。
楊簡《楊氏易傳》。
項安世《周易玩辭》。
楊萬裡《誠齋易傳》。
方聞一《大易粹言》。
吳仁傑《易圖說》。
呂祖謙《古周易》。
林至《易裨傳》。
王宗傳《童溪易傳》。
李過《西溪易說》。
李心傳《丙子易學編》。
蔡淵《周易經傳訓解》。
魏瞭翁《周易要義》。
李杞《用易詳細解讀》。
董楷《周易傳義附錄》。
胡方平《易學啟蒙通釋》。
司馬光《潛虛》。
徐子平《徐氏珞琭子賦註》。
元代:
俞琰《周易集說》。
胡一桂《易本義附錄纂疏》。
吳澄《易纂言》。
黃澤《易學濫觴》。
王申子《大易輯說》。
胡炳文《周易本義通釋》。
董真卿《周易會通》。
陳應潤《周易爻變義蘊》。
明代:
來知德《周易集註》。
黃道周《易象正》。
何楷《古周易訂詁》。
魏濬《易義古象通》。
焦竑《易筌》。
智旭《周易禪解》。
萬民英《三命通會》、《星學大成》。
《燒餅歌》、《奇門遁甲秘籍大全》、《奇門遁甲金鏡寶鑒》。
耶律純《星命總括》。
清代:
張惠言《周易虞氏義》。
李光地《周易折衷》。
孫奇逢《讀易大旨》。
王夫之《周易稗疏》、《周易內傳》、《周易外傳》。
黃宗羲《易學象數論》。
毛奇齡《春秋占筮書》、《仲氏易》。
胡渭《易圖明辨》。
惠棟《易漢學》、《易例》、《周易述》。
趙繼序《周易圖書質疑》。
焦循《雕菰樓易學》。
朱駿聲《六十四卦經解》。
杭辛齋《學易筆談》。
江永《河洛精蘊》。
丁壽昌《讀易會通》。
永瑢、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易類》
張爾岐《風角書》。
胡煦《卜法詳考》。
民國:
熊十力《乾坤衍》。
聞一多《周易義證類纂》。
尚秉和《周易尚氏學》。
郭沫若《周易時代的社會生活》。
金景芳《易通》。
丁超五《科學的易》。
蘇淵雷《易通》。
皮錫瑞《經學歷史》。
江紹原《易卦怎樣得名》。
李鏡池《周易探源》。
顧頡剛《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
丁省吾《雙劍誃易經新證》。
黃壽祺《易學群書平議》。
現代:
劉大鈞《周易概論》。
劉正《推卦易知錄》、《大易象學解析》。
沈宜甲《科學無玄的周易》。
鄒學熹《中國醫易學》。
楊力《周易與中醫學》。
屈萬裡《漢魏兩晉南北朝易例》。
朱伯昆《易學哲學史》。
嚴靈峰《馬王堆帛書易經斠理》。
陳立夫《易學應用之研究》。
杜而未《易經以月神為基礎》。
唐力權《周易與懷德海之間:場有哲學的時代意義》。
鄭衍通《周易探原》。
於豪亮《於豪亮學術文存》。
怎樣的《易經》才是正宗的,原版的?
就是沒有翻譯的
!!!!!!此刻隻有《周易》可看瞭,這便是正宗
。。
易經本開就不能翻譯
本來易有一種意思就是“變”
既然所有的都在變化當中,那麼怎麼能給他下一個定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