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幹地支一年起點(天幹地支是從哪一年開始計算的)
天幹地支紀年是以哪一天作為一年的開始的
自周朝建立到漢朝初葉,帝王是沒有年號的,隻稱某王、某帝之某年,如周宣王九年、始皇帝三十年、漢惠帝五年等。換句話說,漢朝以前,用天幹地支紀年,以立春作為一年的開始,並不是以農歷的正月初一
皇帝正式啟用年號,始於漢武帝劉徹,有清人趙翼《陔餘叢考•年號重襲》為證:“年號紀年自漢武始。”漢武帝登位的
天幹地支紀年始於漢代,這種紀年是以哪一天為起點的?
天幹地支紀年始於漢代,這種紀年是以正月初一為起點。天幹地支在我過古時候有著不同尋常的地位,其關系到生活的各個方面,所包含的文化不是一時半會可以說的清的,不如我們而言講它的源頭。
東漢初期,光武帝劉秀時期,民間已使用幹支紀年。延長到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幹支紀年,以命令的形式在全國范圍內頒佈。除瞭年代之外,還實行瞭年代之外,並以幹支法為紀年,沿行不廢。先秦素有改正朔的傳統,即皇帝以頒令的形式決定年齡。據《禮記·大傳》雲:立權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別衣服,這幾個都是和民變革者一樣的。孔穎達疏曰:正謂年初,朔謂月初,言王得政,示從我開始,改故用新,隨寅,醜,子也建。周子,殷醜,夏寅,正也;周夜半,殷雞鳴,夏平旦,易朔也是這樣。傳說中,先秦三代有改正朔的傳統,生意人以建醜為主,秦統一世界,繼承這個傳統,從建亥開始。
漢初沿襲秦朝正朔,自傢正朔建於武帝時期。元年時,漢朝改為《太初歷》,以建寅為正,即以夏歷正月為年首。同一年,武帝建立瞭年號制度,以年代代替帝王在位,以年代代替帝王在位,改變瞭我國古代的年代方式。年度制度運行後,前代改正朔制度發生瞭變化,後代統治者很少改變年度或月度,新帝即位,但改變年度成為中國文化守舊的慣例。
到目前為止,我國傳統歷-漢歷(農歷)采用的幹支紀年方法,與皇帝年號一樣,始於新年正月朔(元旦)。幹支紀年法一般指幹支紀年。幹支紀年法是中國歷史上一直使用的紀年法。幹支是幹支和地支之總稱。幹支順序恰巧是60周,循環往復,循環記錄,俗稱幹支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個符號稱為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個符號稱為地支。
天幹地支怎麼算出是哪年,天幹地支紀年是以什麼為起點
天幹地支怎麼算出是哪年
“年、月、日、時”到底怎樣用天幹地支推算?我也很是好奇。
在查閱瞭一些資料之後,我發現要用天幹地支推算時間first of all要明白“幹支歷”這個概念。
“幹支歷”又稱星辰歷、節氣歷、甲子歷、中國陽歷,主要由四部分構成,分別是幹支紀年、幹支紀月、幹支紀日、幹支紀時。
幹支歷是把十天幹和十二地支相結合構成六十個組合,以24節氣和十二月建為基本內容。
十天幹、十二地支具體內容在之前的 有寫,這裡不再贅述,有興趣的可以去翻閱。
60個組合詳見圖片
幹支60個組合
二十四節氣如下: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 、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大傢對於60組合以及二十四節氣應該比較不陌生,那12月建是什麼呢?
12月建是根據二十四節氣劃分的“節氣月”。
二十四節氣中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分別對應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子月、醜月。
依照這種幹支歷法,寅月才是正月,才是新一年的開始。
註意和提防:
此處的正月和我們此刻用到的農歷正月算法不同。
農歷以幹支歷為基礎,但不完全等於幹支歷,農歷中正月初一為正月的之一天,幹支歷中立春那天為正月的之一天,農歷中的正月初一並不一定是立春。
說完這幾個就要說一說怎樣用天幹地支推算年、月、日、時瞭。
這裡所有的推算與此刻所用農歷時間相關,以農歷正月初一為新年的開始,以立春節氣為新月的開始。
幹支組合排序參考上圖(幹支60個組合)。
幹支紀年法不管年、月、日、時都是天幹+地支,參考上圖可以得出甲子年60年出現一次,甲子月60月出現(5年)一次,甲子時60時辰(5天)出現一次的規律。
其實也就是說推算時間有許多公式,內容有些復雜,就不在這兒展示瞭,如想知道,直接去 上查找即可。
我本人認為口訣訣竅推算更加容易理解一些,因此就以口訣訣竅推算來舉例。
行事歷
月幹支(年上起月)推算口訣訣竅: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歲戊為頭,
丙辛之歲尋庚上,丁壬壬寅順水順,
若問戊癸何處起,甲寅之上好追求。
這個口訣訣竅之義是:
遇見年份帶“甲”和“己”的,該年立春的那一天是“丙寅月”的開始;
遇見年份帶“乙”和“庚”的,該年立春的那一天是“戊寅月”的開始;
遇見年份帶“丙”和“辛”的,該年立春的那一天是“庚寅月”的開始;
遇見年份帶“丁”和“壬”的,該年立春的那一天是“壬寅月”的開始;
遇見年份帶“戊”和“癸”的,該年立春的那一天是“甲寅月”的開始。
時幹支(日上起時)推算口訣訣竅:
甲己還加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發,壬子是真途。
這個口訣訣竅之義是:
假如這天帶“甲”和“己”,子時為“甲子時”;
假如這天帶“乙”和“庚”,子時為“丙子時”;
假如這天帶“丙”和“辛”,子時為“戊子時”;
假如這天帶“丁”和“壬”,子時為“庚子時”;
假如這天帶“戊”和“癸”,子時為“壬子時”。
年、月、時的幹支相對較好理解,日幹支多少有些復雜。
在推算日幹支的時刻,先給幹支編序號。
幹支排序
日幹支推算需要和陽歷相結合,推算哪一年的日幹支就需要知道哪一陽歷年的1月1日的日幹支。
每年的元旦幹支其實就是當年一月的月元幹支,每月的月元為當月的之一天。
月元口訣訣竅:
二六加一七,三月雙減一,
四月加零六,五上零零加,
七月雙加一,八加二八齊,
九月雙加三,十一雙加四,
十月加三九,十二加四十,
閏從三月起,每月多加一。
每句口訣訣竅前面的數字是指要推算的日幹支所在的月份,加或減後面的數字是指幹支的加減數。
這個口訣訣竅之義是:
推算日幹支所在的月份是二月和六月,天幹加一,地支加七。
推算日幹支所在的月份是三月,天幹、地支都減一。
推算日幹支所在的月份是四月,天幹加零,地支加六。
推算日幹支所在的月份是五月,天幹、地支都加零。
推算日幹支所在的月份是七月,天幹、地支都加一。
推算日幹支所在的月份是八月,天幹加二,地支加八。
推算日幹支所在的月份是九月,天幹、地支都加三。
推算日幹支所在的月份是十一月,天幹、地支都加四。
推算日幹支所在的月份是十月,天幹加三,地支加九。
推算日幹支所在的月份是十二月,天幹加四,地支加十。
每逢閏年,三月至十二月間的任一月,其月元幹支在上述加減數的基礎上多加一。
知道瞭年份中的之一個月的幹支,其餘月幹支依照規律推算就能夠瞭。
知道瞭一天中子時的幹支,其餘時幹支也可以依照規律推算。
知道瞭每月的之一天的幹支,其餘日幹支也同樣可以依照規律推算。
以2023 年2月1日0時為例,推算如下:
年幹支,這天為農歷十二月二十,還沒到農歷的新年。上一個甲子年是1984年,依照規律推算此刻年份為“庚子年”;
月幹支,依據口訣訣竅,庚子年立春(2023 年2月4日,農歷正月初十)的那天是戊寅月的開始,依照規律推算,此刻屬於小寒節氣,對應“己醜月”;
日幹支,2023 年1月1日是己酉日,己酉編號為6。10,此刻是2月1日,6+1=7(庚),10+7=17=12+5(辰),此刻為庚辰日。
時幹支,依據已知日期,可以知道時間為“丙子時”;
所以“2023 年2月1日0時”為“庚子年,己醜月,庚辰日,丙子時”。
上面便是“年、月、日、時”的幹支推算。
不曉得大夥有還是沒有和我一樣的問題。究竟有沒有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呢?
答案是此刻沒有。
由於此刻使用的固定歷,正月都是從寅月開始數起,子月對應農歷的十一月。
甲子年隻能對應甲寅月、丙子月,所以甲子年中是不可能出現甲子月,那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也就不可能同時顯現瞭。
本篇 共享來這裡。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在歷史長河中沉淀下來的精粹數不勝數。我想一點一點去瞭解本人的文化。
面對這幾個內容,我是一個剛入門的人。我隻能在有限的能力內把自己獲悉到的內容共享給大眾。
更新的內容不盡完善,還望各位見諒。
歡迎大傢在留言區對本篇內容進行糾錯完善。
上面便是與天幹地支怎麼算出是哪年有關的內容,是關於天幹地支之共享。看完天幹地支紀年是以什麼為起點後,希望這幫助到大傢!
天幹地支紀年始於漢代這種紀年是以哪一天為一年的起點
立春。幹支紀年是以立春作為一年的開始。農歷最根本蘊含兩部分,即農歷歷月和節氣,其它的部分是由這兩部分派生出來的,是為農業服務的。所以是以立春作為一年的起點。
天幹地支何時出現的?這樣算的根據是什麼?
在我國古代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之為“十二地支”。古代人們用天幹地支來預示年、月、日、時。年月日時就象四個柱子一樣撐起“時間”的大廈,所以稱為四柱。
大概在戰國末年,根據各國史官長期沉淀出來的材料編成的史書《世本》說:“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來幹支是大撓創制的,大撓“采五行之情,占鬥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醜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所以有枝幹名也。”
假如天幹地支要追朔歷史由來,那麼這樣就得要從軒轅黃帝開始,軒轅黃帝時期顯現瞭天幹地支文化,緊接著在堯舜時期顯現瞭天幹地支結合,也就是六十甲子文化,到瞭殷商時期,天幹地支就有瞭計算的方式。
一。天幹地支之概念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源自於中國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天幹地支組成形成瞭古時候紀年歷法,十幹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相互配合,組成瞭幹支紀元法。
二。十二地支與12生肖
12生肖,又叫屬相,是中國與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種動物,包括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與12生肖一一對應,分別為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三。十二地支與時辰
古時用十二地支來預示十二個時辰,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點至三點為醜時,依此類推。
子時,夜半,也叫作子夜、中夜,十二個時辰的第1個時辰(23時到1時)。
醜時,雞鳴,也叫作荒雞,十二個時辰的第2個時辰(1時到3時)。
寅時,平旦,也叫作黎明,早晨,十二個時辰的第3個時辰(3時到5時)。
卯時,日出,也叫作日始,破曉,十二個時辰的第4個時辰(5時到7時)。
辰時,食時,也叫作早食,十二個時辰的第5個時辰(7時到9時)。
巳時,隅中,也叫作日禹。接近中午的時刻(9時到11時)。
午時,日中,也叫作正午,中午(11時到13時)。
未時,日昳,也叫作日央,日跌(13時到15時)。
申時,晡時,也叫作日鋪,夕時(15時到17時)。
酉時,日入,也叫作日落,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刻(17時到19時)。
戌時,黃昏,也叫作日夕,日暮,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19時到21時)。
亥時,人定,也叫作定昏,此時夜色已深,人們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瞭。人定其實是人靜之義(21時到23時)。
四。幹支紀年
幹支紀年法是中國歷法上從古至今就一直使用的紀年方法,把幹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周,循環往復,循環記錄。
六十甲子就是由天幹與地支順序組合,規則是陽對陽,陰對陰,打比方說甲隻能與子組合,但不能與醜組合。六十甲子分為五組。
每一組帶頭的分別為天幹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中的甲、丙、戊、庚、壬這樣五個組合,這幾個都是陽,每一組中帶頭的一組都會重復再次使用。估計有些人聽暈瞭,看圖比較清晰。
如1984年為甲子年,那麼下一年,也就是1985年就是乙醜年,1986年就是丙寅年。簡單來說就是,後一年就是天幹和地支各往後推一個,這樣循環一周就是60年,打比方說1984是甲子年,那六十年以後,2044年又循環到甲子年。
天幹之含義: 《群書考異》中說:
甲是拆之義, 指萬物剖符而出。
乙是軋之義, 指萬物出生, 抽軋而出。
丙是炳之義, 指萬物炳然著見。
丁是強之義, 指萬物丁壯。
戊是茂之義, 指萬物茂盛。
己是紀之義, 指萬物有形可紀識。
庚是更之義, 指萬物收斂有實。
辛是新之義, 指萬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之義, 指陽氣任養萬物之下。
癸是揆之義, 指萬物可揆度。
按我本人的白話解釋就是說萬物由生到死周而復始的過程(大意瞭解一下就行,這個不用記)。
•十天幹順序(記的時刻順序不能亂):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陽幹:甲,丙,戊,庚,壬。
•陰幹:乙,丁,己,辛,癸。
單數為陽,雙數為陰。(天幹有時也簡稱幹)
此圖為天幹掌中訣(恰巧是一圈十個天幹。),大傢記十個天幹之時候可以邊記邊用大指母掐對應的位置(在指關節的空白處)來加強記憶,後期掐指會用到,感興趣的friend請掐指時熟練的知道某個天幹在哪個手指的哪個位置,這特別重要,後面會用到。
天幹常用的基礎口訣訣竅,請盡最大力量記憶下來:
甲乙東方木,丙丁南方火,戊己中间位置土,庚辛西方金,壬癸北方水。
(每句的:前兩個字為天幹、中間說的是這句天幹代表的方位、最後一個字為天幹之五行屬行),可以邊記口訣訣竅邊掐指加深印像。
二、地支
地支一共隻有十二個字,拼音如下:
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十二地支之含義:
子是茲之義, 指萬物茲萌於既動之陽氣下。
醜是紐, 系之義, 既萌而系長。
寅是移, 引之義, 指萬物至此已畢盡而起。
卯是冒之義, 指萬物冒地而出。
辰是震之義, 物經震動而長。
巳是起, 巳之義, 指萬物至此已畢盡而起。
午是仵之義, 指萬物盛大枝柯密佈。
未是昧之義, 指陰氣已長。 萬物稍衰, 體暖昧。
申是身之義, 指萬物的身體都已成就。
酉是老之義, 指萬物老極而成熟。
戌是滅之義, 指萬物老極而成熟。
亥是核之義, 指萬物收藏皆堅核。
按我本人的白話解釋和天幹類似,也是說萬物由生到死周而復始的過程(大意瞭解一下就行,這個不用記)。
•十二地支順序(記的時刻順序不能亂):
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陽支:子,寅,辰,午,申,戌。
•陰支:醜,卯,巳,未,酉,亥。
•單數為陽,雙數為陰。
此圖為地支掌中訣(恰巧是一圈十二個地支。),大傢記十二個地支之時候可以邊記邊用大指母掐對應的位置(在指關節處)來加強記憶,後期掐指會用到,感興趣的friend請掐指時熟練的知道某個地支在哪個手指的哪個位置,這特別重要,後面會用到。
地支常用的基礎口訣訣竅,請盡最大力量記憶下來:
子水鼠,醜土牛,寅木虎,卯木兔,辰土龍,巳火蛇,午火馬,未土羊,申金猴,酉金雞,戌土犬,亥水豬。
(每句的:第1個字為地支、中間為地支之五行屬性、最後一個字為地支生肖屬相),可以邊記口訣訣竅邊掐指加深印像。
【我們天朝常用的12生肖即是相應的十二地支,是可以互相轉換代表的,所以說要說生肖就不得不談地支】
此圖即是地支掌中訣轉換成的地盤圖(大六壬術數學中稱掌中訣的方位為地盤),其實也就是說不用說的復雜啦,就是說掌中訣和右邊地盤圖都是一回事,一個是用手掌,一個是用表格,兩者都一樣啦!有可能後面我會用地盤圖來代表掌中訣,這樣不容易眼花。(看過我前面的文章的friend應該還記得,我在篇二中說過看星星知道農歷月份的方式方法用的即是此圖)
三、地支相應的月份季節顏色
反正記住農歷的正月(一月)是寅月,二月是卯月,順著掐指數就知道哪個地支代表某月瞭。
天幹地支,除瞭運用 於歷法范疇之外,在序數、評級、分類以及理學、醫學、風水學等各個范疇都被普遍運用,天幹地支這樣一些符號被付與瞭神秘的文化內容,是瞭解古代人們思維習慣與生活方式的重要材料。天幹地支之發明作用與影響深遠,至今依舊在使用天幹地支,用於歷法、術數、計算、命名等各方面。
天幹地支之紀年法最早是何時開始的?
在我國古代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之為“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瞭幹支紀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幹地支在中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那麼,幹支紀法的發明者到底是誰呢?
固然有以下一些說法來考證幹支的源頭,但是到底是誰發明?最早出現於何時?始終都是一個謎。
大概在戰國末年,根據各國史官長期沉淀出來的材料編成的史書《世本》說:“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來幹支是大撓創制的,大撓“采五行之情,占鬥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醜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所以有枝幹名也。”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釋幹支》中認為,以往人們對幹支的解釋,都是望文生義的臆測,“十天幹”純屬十進位記數法的自然發生,其中多半是殷人所創制。至於“十二地支”,追溯於古巴比倫,在比較我國古代的十二時辰和古巴比倫的十二宮後,指出我國古代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從古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宮演變而來。其傳入咱們國傢的途徑,可作大膽推測,也許商民族“本自西北遠來,來時即挾有由巴比倫所傳授之星歷知識,入中土後而沿用之”,或許“商室本發源於東方,其星歷知識乃由西來之商賈或牧民所輸入”。
一些學者從我國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湯王以下所有帝王之名字中,探究十天幹中的字已被用於名號這有現象。為駁幹支外來說,陳遵媯在《中國天文學史》中指出,“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幹支產生瞭”。鄭文光在所著《中國天文學源流》一書中認為,十天幹追溯於中國古代伏羲和“生十日”的神話傳說,是十進位法概念在紀時中的反映,應當產生於漁獵時代的原始社會;“十二地支”則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話傳說演變而來,產生於殷商之前,後逐漸演變為十二辰。所以,鄭文光推斷:“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創作。”杜石然等則在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稿》一書中,主張夏代已有十天幹紀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幹紀日的基礎上,進一步使用幹支紀法,從而把十天幹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環的紀日法。
十天幹之含義
天幹地支之含義,在《史記》、《漢書》中均有部分記錄載入,大致意思為:
甲是拆之義,指萬物剖符甲而出也。
乙是軋之義,指萬物出生,抽軋而出。
丙是炳之義,指萬物炳然著見。
丁是強之義,指萬物丁壯。
戊是茂之義,指萬物茂盛。
己是紀之義,指萬物有形可紀識。
庚是更之義,指萬物收斂有實。
辛是新之義,指萬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之義,指陽氣任養萬物之下。
癸是揆之義,指萬物可揆度。
由此可見,十天幹與太陽出沒有關,而太陽的周而復始周期,對萬物產生著直接的作用與影響。
十二地支之含義
子是茲之義,指萬物茲萌於既動之陽氣下。
醜是紐,陽氣在上未降。
寅是移,引之義,指萬物始生寅然也。
卯是茂,言萬物茂也。
辰是震之義,物經震動而長。
巳是起,指陽氣之盛。
午是仵之義,指萬物盛大枝柯密佈。
未是味,萬物皆成有滋味也。
申是身之義,指萬物的身體都已成就。
酉是老之義,萬物之老也。
戌是滅之義,萬物盡滅。
亥是核之義,萬物收藏。
相傳黃帝時代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因有蚩尤神擾亂,黃帝憂民之若,遂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之野,流血百裡不能治之,黃帝於是齋戒沐浴、築壇祀天、方丘禮地。天乃降十幹(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帝乃將十幹圓佈像天形,十二支方佈像地形,始以幹為天,支為地,緊接著乃能治之。後有大撓氏將十天幹、十二地支分配成六十甲子,並以黃來開國日定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此乃天幹地支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