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風水命理

易經與天文(周易和易經是一個東西嗎)

风水大全 風水命理 02-21

一:為啥讀明白《易經》,就能上隻天文,下隻地理,還能預知未來

這不過呢是人們的理想罷瞭!無人能上隻天文,下隻地理,還能預知未來

二:為啥讀明白《易經》,就能上隻天文,還能預知未來

易經是中華古代人們的智力結晶。蘊含古時候文明最精華的東西,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本哲學領域的書,講的內容包括社會科學范疇中的哲學、歷史、文學、玄學、醫學等科目。它深刻闡釋瞭古時候對宇宙、人文、事件的根本思考。話說回來,易經的東西和我們如今的宇宙、時空觀念在某些方面有驚人的相似或者相通的。可見古代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深多不比我們差多少。它依靠五行、八卦、陰陽結合為基礎,來解釋宇宙中已發生的事件,推測未發生的事件也許會是一個怎樣的結果。就好比掌握加法運算竅門瞭,你什麼數字的相加皆能知道最終,是相同的道理,不過易經作為古時候的一種數術更為復雜、深奧。明白這些,再回到樓主的原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其實也就是說隻是對易經厲害的地方的一個誇張描述而已。要讀明白,熟練運用易經,那天文地理知識,歷史事件、科學、醫學、心理學等絕多數知識的瞭解掌握是必須的,是基礎。而而不是讀瞭易經,俺就知道銀河系是什麼構造以及銀河系外有個室女星系等等。至於預測推算未來,易經也是依據上面所說的基礎學科,推測出未來大約率會怎麼發生一個最終,對於易經深刻研究通曉的,的確能夠做到比較接近於真相結果的推測。它而不是,而是掌握瞭宇宙部分真理和金科玉律,接近於天道,所以它才真的會有這麼厲害。又做個比喻,在五十萬年前,假如你運用加減乘除金科玉律,原始人會驚你為天人。厲害的易經研究者確實可以經過卦象、八字的推斷到這個人畢生會經歷什麼大事件,是否過世,什麼時間過世。它作出的論斷什麼大不吉、命隕之類的話而已(我知道的可以精確到一天當中的上下午,其實也就是說他們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開始是幾年,後來是一年,再後來幾個星期,再後來可以精確到一個星期,再後來就是我說的那樣瞭),這一點是還是不是和我們此刻說的依據基因圖譜推斷一自個的生老病死有很大相通之處啊?呵呵,其實也就是說我們如今的科學連4%的可見宇宙都還不可以完全解釋清楚,不過拋棄科學是愚蠢的。打比方說如今的天氣預報,依據氣象衛星以及大氣運動等同樣算是可以很精確地預測推算未來一個道理,科學象易經發展個好幾千年再來看看,就和此刻完全不一樣瞭。而易經就是古時候文明的璀璨明珠。

三:易經源自觀天測地?還是 易經是星象學(天文地理)的鼻祖?

源自於大自然:天地日月風雷山澤,在中間的是人。天地日月風雷山澤的存在是為瞭培育名符其實的人,因此每個擁有人身的人皆有“易經”,八種自然形象和人的組合便形成九宮。因此任何人都應該做本人的主人,終其畢生,踏實如一,正直無私,光明坦蕩的做人,有一天才可以成為名符其實的“九宮之主”。

四:易經講是什麼呢?

若從天文、史學角度看:易經刻畫瞭自宇宙大爆炸以來的過程,以及人類發展的歷史進程;

若從角度看:易經闡述瞭活動的原則、規律,勸誡傢們應該怎麼樣從政;

若從哲學、社會學角度看:易經解釋瞭宇宙以及社會發展的哲學道理;

若從自然科學角度看:易經揭示瞭事物的自然規律,以及事物發展過程。警示人們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處理辦法;

此外,還不錯從各式角度來理解易經,自古易經被譽為“博大精深”、“百科全書”。那種視易經為“”的看法是完全錯誤的,是幼稚的。

回答您的問題,很難一言以蔽之。自己慢慢琢磨吧。

五:納甲的月體納甲

京房納甲法的根據,是謎,《周易參同契》解釋瞭納幹。 《周易。系辭》中有言“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指出瞭八卦的來歷起源,也正因於此,在傳統易學中,從十翼中的《彖》、《象》、《說卦傳》到後世無數人的開發探索,大多數用八卦取象的辦法解釋經文的,在許多情況下這種辦法是行之有效的,但有時也會出現前後矛盾,展現出有牽強附會之嫌疑。事實上包犧氏“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在後來周易經文的形成中不但僅是為瞭做成八卦,而且是以天象、地象直接指導周易經文的創造。於是,用傳統易學的方式方法解釋周易經文有一些地方必定是解釋不通的,而且致使周易中某些重要的論理在解釋經文時不能合理利用。例如,《系辭》中“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此句話無疑是周易中十分重要的描述,但用傳統易學中的方式方法解釋周易經文是根本用不上的。運用“月體納甲”就可以把《周易。系辭》中的重要原理用於對周易經文的闡釋,可以彌補補充八卦取象辦法解釋周易經文的不足,並避開含混不清的現象出現。

一.“月體納甲”說內容及其原理

“月體納甲”說是在《周易參同契》中表述的以月相消息盈虛來說明“納甲”的學說,《周易參同契》有雲:“三日出為爽,震受庚西方。八日兌受丁,上弦平如繩。十五乾體就,盛滿甲東方。蟾蜍與兔魄,日月無雙明。蟾蜍視卦節,兔者吐生光。七八道已訖,屈折低下降。十六轉受統,巽辛見平明。艮直於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東北喪其明。節盡相禪與,繼體復生龍。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終。七八數十五,九六亦相應,四者合三十,陽氣索滅藏,八卦佈列曜,運移不失中”(《周易參同契·上卷》)。 “月體納甲”說是把八卦卦象與一月中的月相相配的象數體例。初三,月亮微明,入夜時出此刻西方庚位,震納庚,此時月亮為上弦月之初,正象震卦一陽生於下。每月朔日後三日,月亮才開始有,而且隻在剛入夜時出此刻西天空,隨著夜深而消失。《周易參同契》認為:由前一月之晦暗而下一月之生明,是由於陰極而陽生,就是“三日出為爽,震受庚西方”;至初八日,月象上缺一半,呈現為滿弓之象的上弦月,它的上面平如繩,入夜的時刻出此刻南方丁位,半夜之後消失,用兌納丁表述(此時月象如同兌卦之象,陽由震初進至二為兌,為月明之半),就是“八日兌受丁,上弦平如繩”;到瞭十五日,月滿圓,入夜時出此刻東方甲位,黎明時才消失在西方,用乾納甲表述(乾三爻均為陽,指的是月滿圓極明之象,如同乾卦三爻陽極之象),亦即 “十五乾體就,盛滿甲東方”;“七八”就是指十五日,十五日月形象乾卦,陽道已經達到極點,陽極則生陰,此即其所謂“七八道已訖,屈折低下降”。到瞭十六日,陽開始消退,而被陰統制,即陰進陽退。展現在月象上,就是十六日月亮退此刻西方辛位,總之十五之日,天亮之時月亮已西落消失,而到瞭十六天明之後,月亮還在西天邊沒有落,要略微遲一些時日後才落到地平線下。巽納辛,指月象由十五滿明出現虧虛,此象好比巽卦一陰初生於下。這亦即所謂“十六轉受統,巽辛見平明”。到瞭二十三日月缺下半為下弦,就象拉開的滿弓,當與初八朝向正好相反,並且出此刻南方丙位。艮納丙,這時月象如同艮卦二陰生於一陽之下。這便是所謂“艮直於丙南,下弦二十三”。到瞭三十日,月完全整夜看不到,因為十五之後,月亮每一天在夜空出現的時間愈來愈晚,從十五的剛入夜,到深夜,漸次到快天亮才出現,三十日就絕對不會顯現瞭,因此喪明於東方乙位。坤納乙,預示月喪明之象,如同坤三爻均為陰,陰極之象。這便是所謂“坤乙三十日,東方喪其明”。

“月體納甲”說在納甲方法上與京房八卦納甲一致,表明月相變化與八卦納甲是一致的。“月體納甲”說源於月相,它確定八卦方位完全依據月相所指示進行的,在納甲方位確定上,與《呂氏春秋》、《黃帝內經》相一致。《呂氏春秋·十二紀》有雲:“孟春之月,……其日甲乙,……其音角,……盛德在木;……孟夏之月,……其日丙丁,……其音徵,……盛德在火;孟秋之月,……其日庚辛,……其音商,……盛德在金;……孟冬之月,……其日壬癸,……其音羽,……盛德在水”。描述瞭瞭天幹與五行中除土之外,五音除宮之外和五方除中之外的對應原則。《黃帝內經·四時五臟陰陽》中完整描述瞭五方配五音,雲:“東方生風……在音為角;南方生熱……在音為徵;中间位置生濕……在音為宮;西方生躁……在音為商;北方生寒……在音為羽”。另外 “月體納甲”說,在納幹上與河圖之數一致並直達易理之精要;在方位上與五行所確定方位相一致,天幹納音與戰國時代納音配天幹之方式相同。於是,作者本人是這樣想的《周易參同契》中把《周易》中“易”解釋為“日月為易”是有物象與易理依據的,這種對“易”的理解通過“月體納甲”說而得以彰顯內在含義。“月體納甲”說在以“日月為易”來解釋“易”的基礎上,準確詮釋瞭《周易》古經的本源含義,它以完整的系統的月相變化配以天幹、標以方位,與五行納音法一致,與五行方位規則符合。“月體納甲”本於自然界並合於陰陽易理,它不但揭示瞭《周易》易理來自於自然界,而且闡明《周易》卦爻辭與自然界內在的規律融通。於是,“月體納甲”能為準確理解《周易》經文含義提供手段,為正確把握天人相與之際開辟新的路徑。作者本人是這樣想的《周易》中某些有關方位卦爻辭的確立與月亮密切相關,用“月體納甲”說能夠準確解釋這幾個《周易》卦爻辭。

二.“月體納甲”說對《周易·坤》經文中月亮相關文字的解釋

《周易·坤》卦卦辭曰:“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此句話在易學史上爭議頗多,理解此句話最為重要的是對“朋”字的理解。“朋”本義為頸飾,甲文、金文,“朋”皆象串貝相連,懸掛之形;“朋”是賏的省形,賏是串貝相連的頭飾;初為頸飾,後為貨幣⓵。《詩·小雅·菁菁者莪》:“既見君子,錫我百朋”,箋雲:“古者貨貝,五貝為朋⓶”。孔穎達疏雲:“五貝者,《漢書·食貨志》以為大貝、壯貝、麼貝、小貝、不成貝為五也。言為朋者,為小貝以上四種,各二貝為一朋⓷”。因此而知朋即為貝,是古時候的寶貝或者交易用的貨幣,這種解釋是符合甲骨文的原意。易學史上其他別的解釋都很難講得通,本文於此不再贅述。依照甲骨文的原意,俺們是可以把此句話解釋為:“到西南方向就會獲得寶貝,到東北方向就會喪失這種得到寶貝的機會”。這樣解釋就和這句話的前句遙相呼應,前句經文為:“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攸”字在《說文》中解釋為“攸,行水也”,就是指人引導水平安穩定地流過,可理解為“有所作為、有所成就”之義。總之在處於坤的態勢下,行君子之道的人是能夠有所作為的、有所成就的,在做事之初會有所迷惑,但最終會大有所獲得,是有益的,假如你去東南方向做事就會大有所獲,去東北方向,就也許有損失”。可見撰寫周易文字時代的古代人們,把獲得貴重的寶貝看成象治水相同的成就。為啥能準確的確定瞭這段文字的字面含義?為啥“西南得朋,東北喪朋”,並不是“西南喪朋,東北得朋”或者其他什麼方向“得朋”呢?理解此句話背後之寓意,我們必須引用魏伯陽的“月體納甲”說才能得到準確而又合理的解釋。在周易文字形成的時代,人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活法,當他們每做一件重大的事情之時,例如治水、狩獵、遷徙等都要以一定方式觀測天地,或者進行卜蓍以決定是否該做或者怎樣做。自從庖犧氏觀天察地以來,遠古時代的中國聖賢就以此方式確定天人之際的關系,《周易》文字的撰寫也自然采用這種觀天察地的聯想模式。正如庖犧氏所能觀測的天象一樣,殷周之際的《周易》文字的撰寫者們,所能觀測的天象最為大的就是日月。而《周易》坤卦“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就是以月象確定吉兇方位的一個例證。“月體納甲”說中有雲:“三日出為爽,震受庚西方。八日兌受丁,上弦平如繩”。就是指陰歷月每月初三,月亮剛入夜時,成震出庚;到瞭初八日,月亮剛入夜時成兌見丁。庚西丁南,因而“西南得朋”。《周易參同契》雲:“坤乙三十日,東北喪其明”(《周易參同契·上卷》)。恰合坤卦“東北喪朋”。古代人們堅持效法天地的原則,觀天象變化最大的不是太陽,而是月亮周期性盈虧的變化,那麼他們就會必然以為在月亮的變化之中展現著上天的指示,也其實就是天意。莫非吉兇方為都是用月相來核實確定嗎?不是如此的,依據《周易·坤》“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可以得知,同得到寶貝有關的吉兇方為的確定就要用“月體納甲”說。為啥如此規定?古代人們在觀天象、考察地上萬物時發現自然界中生物的變化同月亮圓缺變化息息相關。《呂氏春秋·季秋紀·精通》有雲:“月也者,群陰之本也,月望則蚌蛤實,群陰盈,月晦則蚌蛤虛,群陰虧;夫月形乎天,而群陰化乎淵”。《淮南子·墬形訓》:“蛤蟹珠龜,與月盛衰。”蛤蟹珠龜,都是貝殼類水生動物,而與月同盛衰,古代人們觀察到此種情況,便聯想到找寶貝必到東南方。《說文》有雲:“月,缺也。大陰之精。凡月之屬皆從月”。朱熹《周易本義》卷首附《伏羲八卦次序圖》中,“四象”之一的“太陰”生艮、坤兩卦。總之依據伏羲八卦推演,艮和坤都屬於太陰,而月亮又屬於太陰之精,貝類又同月亮密切相關,因此以“月體納甲”來指導尋求貝類寶物就順理成章瞭。

既然依據伏羲八卦可知艮、坤為太陰所化生,隸屬於太陰,又依據魏伯陽“月體納甲”說以及“月為太陰之精”的理念,我們應該能在《周易》經文中找到與此有關的其他卦爻辭。

三.“月體納甲”說對其它《周易》經文中月亮相關文字的解釋

查閱《周易》經文,除《坤》卦卦辭:“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外,《蹇》卦卦辭曰:“利西南,不利東北。”《解》卦卦辭曰:“利西南。”三卦都是“利西南,不利東北”的意思,於是,“利西南,不利東北”是《周易》古經一個基本原則,它的來歷起源就是“月體納甲”說所含指的本意,就是到西南方可以有所作為,可以得寶之義。《蹇》卦上坎下艮,上卦坎在《周易參同契》中指月亮,下卦艮又為太陰,因此蹇卦所象就是山上一輪月亮,那麼當人筮得此卦之時,就應該就應依照“月體納甲”所顯指的吉兇方位來決定行動,這是中國古代人們在天人之際關系上所專有的思維思考方式。大概是出於偶然或者真的具有天人感應,在中國歷史上確實有蹇卦的記錄載入。《三國志·卷二十八(魏書二十八)·鄧艾》記錄載入:初,艾當伐蜀,夢坐山上而有流水,以問殄虜護軍爰邵。邵曰:“按《易》卦,山上有水曰蹇。蹇繇曰:‘蹇利西南,不利東北。’孔子曰:‘蹇利西南,往有功也;不利東北,其道窮也。’往必克蜀,殆不還乎!”艾憮然不樂。這明顯是以“月體納甲”指導吉兇方位,在《周易·坤》卦中明確指出到西方能夠得到寶貝,在《周易·坤》卦中也含指瞭“有攸往”,即為有所作為之意,孔子的解釋“蹇利西南,往有功也;不利東北,其道窮也。”事實上就是源自《周易·坤》卦,並采取瞭“月體納甲”的解釋方式。《周易·蹇》上體為坎,代表月,艮為止,整體來看,《周易·蹇》就是月止於某處之象。艮又與坤同出於太陰,因而與坤卦有內在相通之寓意。陰歷月每月初三,入夜時月亮止於庚;到瞭初八日,月亮剛入夜止於丁,庚丁方位西南。《周易·蹇》****為艮,為東北,卦之寓意月亮最終消於乙滅於癸,亦即止於東北,此象是月亮最終消失殆盡最後時刻,從易理上解釋就自然是“其道窮也”。使人感到驚奇的是歷史上的鄧艾確實獲得瞭如蹇卦所昭示的結局,不知是巧合還是《周易》的靈驗。《周易·蹇》:“大蹇,朋來。象曰,大蹇朋來,以中節也。”這是“月體納甲”的又一個運用,所謂“大蹇朋來”,就是指大的停滯,停止到瞭極點,大的收獲就會到來,(這裡把朋理解為“寶貝”的引申含義“收獲”),象的解釋是“大蹇朋來”是由於符合瞭月節,即“以中節也”。整體理解,就是依據《周易參同契》“月體納甲”說所示原則,依照月節變化的指示,就會獲得同月亮一樣是精華的寶貝,月亮是太陰之精,彰顯於天空,寶貝是太陰之精在地上的顯現,月亮所到方為,即為寶貝所在,亦即可建功立業的地方。

《周易·解》卦是上水下澤之象,它表征瞭月亮在大澤之上,“解”字《說文》解釋為:“解,判也。從刀判牛角”。我理解這是古代人們用刀切割牛角,目的是為瞭制作號角之類的東西,用來號召民眾之義。因此“解利西南,往得眾也”。因而“解”就有瞭解決問題之寓意,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就是以“月體納甲”說確定吉兇方位。

《周易·震》六二爻辭曰:“震來厲,億喪貝,躋於九陵,勿逐,七日得” 。“貝”的來歷起源是水中的“蛤蟹珠龜”,因為“蛤蟹珠龜,與月盛衰”,因此采“貝”的規律要遵循月亮的變化,要參考月的規律來進行。依據“月體納甲”說,“坤乙三十日,東北喪其明”到“八日兌受丁,上弦平如繩”,間隔整整七天。我覺得“貝”因為隨月盛衰,為避免貝之衰,古代人們在初八之後才開始采“貝”。當然也有另一種原因,“貝”在白天無法采到,隻有到夜間才能采“貝”,而隻有到初八後月明之夜,才能借月光順利采“貝”。“喪貝”而“七日得”事實上就就是丟失瞭采集到的“貝”,要等到七日後月亮光足夠亮時才能夠從新采集。對於這句在易學史上易學傢們眾說紛紜的爻辭,不妨用“月體納甲”之法大膽解釋如下:“(漆黑的夜晚)雷聲很大,暴雨漂潑,我們采集到的‘貝’隨著水流大量丟失瞭,站在高陵之上,不要隨水追逐這幾個‘貝’,七天之後初八那天我們再去捕撈。”

六:古時候紅月亮預示什麼

我國古代傳說:紅色月亮為極寒極陰之相,兆示人間正氣弱,邪氣旺,怨氣盛,戾氣強;風雲劇變,山河悲鳴;天下動蕩,火光四起;故稱:血月!

血月在古時候是不吉利的代表象征。代表有冤案。也有表示這災難的。有“血月見、妖魔現”的講法。歷史雜記曾有記錄載入,血月現,國之將衰,氣盡,如墮獄!伴隨的是禍亂,打比方說:荒,戰,冤,邪等。

但是這個真實性無從考證,隻是書中有記錄載入,在月圓之夜出現紅色,屬大不吉之兆! 在此段時間內,可以說,即便是中國國學院裡邊養的一些易經解研高手他們的卦象都會算錯瞭!

從易經八卦中說,天象是直接涉及到觀察氣運,脈象等的正確性的一個指示!屬大不吉之兆!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