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的正大直(易經中正所謂啥意思)
文言·《周易》原文註解解讀與鑒賞
文言 《周易》
乾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初九曰:“潛龍勿用”,什麼是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什麼是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什麼是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言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九四曰:“或躍在淵,無咎”,什麼是也?子曰:“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退無恒,非離群也。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51〕也,故‘無咎’。”
九五曰:“飛龍〔52〕在天,利見大人”,什麼是也?子曰:“同聲相應〔53〕,同氣相求〔54〕;水流濕〔55〕,火就燥〔56〕;雲從〔57〕龍,風從虎。聖人作〔58〕而萬物覩〔59〕;本〔60〕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上九曰:“亢龍有悔〔61〕”,什麼是也?子曰:“貴〔62〕而無位〔63〕,高而無民〔64〕,賢人在下位而無輔〔65〕,是以動而‘有悔’也。”
“潛龍勿用”,下〔66〕也。“見龍在田”,時舍〔67〕也。“終日乾乾”,行事也。“或躍在淵”,自試〔68〕也。“飛龍在天”,上治〔69〕也。“亢龍有悔”,窮之災〔70〕也。乾元“用九〔71〕”,天下治〔72〕也。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73〕。“見龍在田”,天下文明〔74〕。“終日乾乾”,與時偕行〔75〕。“或躍在淵”,乾道乃革〔76〕。“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77〕。“亢龍有悔”,與時偕極〔78〕。乾元“用九”,乃見天則〔79〕。
《乾》“元”者,始而亨〔80〕者也。“利、貞”者,性情〔81〕也。乾〔82〕始能以美利利〔83〕天下,不言所利〔84〕,大矣哉!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85〕也;六爻發揮〔86〕,旁通〔87〕情〔88〕也;時〔89〕乘六龍〔90〕,以禦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91〕。君子以成德〔92〕為行〔93〕,日可見之行〔94〕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95〕,行而未成〔96〕,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學以聚〔97〕之,問以辯〔98〕之,寬〔99〕以居〔100〕之,仁以行之。《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九三重剛〔101〕而不中〔102〕,上不在天〔103〕,下不在田〔104〕,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105〕,故“或〔106〕”之。“或”之者,疑之也,故“無咎”。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107〕,與日月合其明〔108〕,與四時合其序〔109〕,與鬼神合其吉兇〔110〕。先天〔111〕而天弗違〔112〕,後天而奉〔113〕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114〕聖人〔115〕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116〕者,其唯聖人乎!
坤
《文言》曰:《坤》至柔〔117〕而動〔118〕也剛〔119〕,至靜而德方〔120〕。後得主〔121〕而有常〔122〕,含萬物而化光〔123〕。坤道其順〔1二十四〕乎!承〔125〕天而時行〔126〕。
積善之傢,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傢,必有餘殃〔127〕。臣弒〔128〕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129〕辯之不早辯也。《易》曰:“履霜,堅冰至〔130〕”,蓋言順〔131〕也。
“直〔132〕”其正〔133〕也,“方”其義〔134〕也。君子敬〔135〕以直內〔136〕,義以方外〔137〕,敬義立而德不孤〔138〕。“直、方、大〔139〕,不習〔140〕,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陰雖有美,“含”之〔141〕以“從王事〔142〕”,弗敢成〔143〕也。地道〔144〕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145〕“有終”〔146〕也。
天地變化,草木蕃〔147〕;天地閉,賢人隱。《易》曰:“括囊〔148〕,無咎無譽〔149〕”,蓋言謹也。
君子“黃”〔150〕中通理〔151〕,正位〔152〕居體〔153〕,美在其中而暢〔154〕於四支〔155〕,發〔156〕於事業,美之至也!
陰疑於陽〔157〕必“戰”,為其嫌於無陽〔158〕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159〕也,故稱“血”〔160〕焉。夫“玄黃”〔161〕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註釋〕 《文言》曰:《文言》解釋的是《易》中諸卦爻辭的論理意義,與《易》中諸卦爻辭原來占卜含義不同。如《易·乾》:“元亨,利貞。”元,大;亨,即“享”字,是供物祭祀神靈;利,利於;貞,即占,占卜。《文言》解釋元為“善之長”,亨為“嘉之會”;利為“義之和”;貞為“事之幹”。長,成長;嘉,美、善;會,會合、聚合;和,相應;貞,正;幹,古為“幹”字,軀體,即主體。體仁:實行仁德。利物:對人、物有利。貞固:正而堅定,即堅持正道。初九:《周易》每卦六爻,爻分陰陽,陽爻為“—”,稱“九”;陰爻為“--”,稱“六”。從爻所處位置來說,最底下為初,依次為二、三、四、五、上。其中初、二象征“地”,三、四象征人,五、上象征“天”。從爻位來說,初、三、五是奇數,屬於陽位,二、四、六(或上)是偶數,屬於陰位。乾卦“初”是陽爻,故為“初九”。《彖傳》、《象傳》、《文言》、《系辭》等皆為解釋諸卦中爻位(即爻象)、爻辭中之寓意。潛龍:潛伏之龍。按馬融解釋:“物莫大於龍,故借龍以喻天之陽氣也。初九建子之月(即陰歷十一月),陽氣始動於黃泉,既未萌芽,就是潛伏,故曰潛龍也。”子:孔子。德而隱者:有德而隱居不仕者。不易乎世:不為世俗而改易品行。易,改易、轉移。不成乎名:不求成名。成,求。遁世:避世隱居。悶:苦悶。樂:興高、喜歡。指自己熱愛之事。憂:憂患。指有憂患之事。違:避開。確:堅定不移。拔:改變、移動。潛龍:指隱居的君子。見:同“現”。大人:貴族、有地位者。正中:正,正直。中,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庸言:日常之言。庸行:日常之行。謹:謹慎。閑邪:閑,防止。邪,邪僻。善世:使世風變善。善,使……善。伐:誇耀本人的功勞。德博:德澤廣博。博,廣大、博大。化:感化。君德:人君之德。乾乾:勤勉努力。夕惕:夜裡也保持警惕。厲:危險。咎:害。進德:提高品德。修業:研習學問,發展事業。忠信:指君子講忠信。修辭:修飾言辭。居業:保有功業。知至:適可而止。至之:達到這種程度。幾:預兆。終:結果。終之:達到這一結果。義:通“宜”,指合宜。驕:驕橫、驕傲。憂:憂慮。上下:或上或下。進退:或進或退。群:族群。〔51〕及時:指及時作事業。〔52〕飛龍:此爻在九五之位,五為天位,故稱飛龍。〔53〕應:應和。〔54〕求:求取。〔55〕濕:低濕處。〔56〕燥:幹燥處。〔57〕從:隨從。〔58〕作:興起。〔59〕覩:同“睹”,看到。〔60〕本:紮根。〔61〕亢龍有悔:意思是居高位者須戒驕傲自滿,否則便有敗亡之危。亢,至高。〔62〕貴:尊貴。〔63〕無位:沒有地位,上九陽爻居陰位是無位。〔64〕無民:喪失民心。〔65〕無輔:沒有得到(賢人)的輔佐。賢人即君子,處九三之位。〔66〕下:指龍潛在下,比喻隱居潛伏,以待時而進用。從此以後數語從人事來解釋。〔67〕時舍:適時而止。指做事恰到好處。時,適時。舍,止。一說是“暫時住在老百姓中”,恐誤。由於從上文解釋來看,“見龍在田”是“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都是指一種合宜的行為,故僅說居於民間則不準確。〔68〕自試:自試才能。〔69〕上治:在上位治理國事。〔70〕窮之災:指陽爻達到頂點,物極必反而有危險。窮,頂點、極點。〔71〕用九:即通九,指六爻皆來自數九,則九爻辭斷事。〔72〕治:太平。〔73〕潛藏:潛藏於地下。初九為地、為陰歷十一月至十二月,故天寒地凍,陽氣乃藏於地下。從此以後數語從天道變化來解釋。〔74〕文明:文,文采。明,鮮明。九二為陽氣出土,故萬物始生。〔75〕行:進。九三為陰歷三、四月,草木始為繁盛,君子與時俱進。〔76〕革:變革、變易。九四為陰歷五、六月,天氣漸熱,相對冬春來講,天氣變易較大。〔77〕天德:九五為陰歷七、八月,萬物成熟,是為天所成就。〔78〕極:達到極點。上九為陰歷九、十月,天氣由熱趨寒,萬物由盛而衰,故為極。〔79〕天則:天的金科玉律。〔80〕始而亨:開始通順。〔81〕性情:即乾元使萬物得性情之正。〔82〕乾:天。〔83〕利:使……利。〔84〕所利:所利之物。〔85〕精:精美。〔86〕六爻發揮:指乾卦的六爻發出作用。〔87〕旁通:即廣通、廣泛通達。〔88〕情:指天道、人道之情狀。〔89〕時:適時。〔90〕六龍:卦象指六爻。〔91〕平:太平。〔92〕成德:成就德業。〔93〕行:名詞,(本人的)行為。〔94〕行:動詞,行動。〔95〕見:顯現。〔96〕未成:沒有成就。〔97〕聚:積聚、積累。〔98〕辯:通“辨”,辨別。〔99〕寬:寬容。〔100〕居:原指居住,此指君子存心。〔101〕重剛:九二陽爻,九三又為陽爻,是為重剛。〔102〕不中:沒有處在中位。前三爻的中位為九二,後三爻的中位是九五,故九三處位不中。〔103〕上不在天:指九五之位。〔104〕下不在田:指九二之位。〔105〕中不在人:九三是人位,九四不在人位。〔106〕或:同“惑”,疑惑。〔107〕合其德:合天地之德。指大人之德與天地好生之德相合。〔108〕合其明:指大人明察與日月光輝相合。〔109〕合其序:指大人的恩威與四時順序相合。〔110〕合其吉兇:大人的賞罰與鬼神的福禍相合。〔111〕先天:先於天時而行事。〔112〕天弗違:天不會違反他。〔113〕奉:尊奉。〔114〕唯:是。〔115〕聖人:王肅本作“愚人”。依據上下文,此二字應為“愚人”。〔116〕正:正確。指聖人對進退存亡處置正確。〔117〕至柔:極為柔順。〔118〕動:變動,即陰陽交感而化生。〔119〕剛:指外柔內剛。〔120〕方:方正。坤為陰,屬地,天圓地方,故地“德方”。〔121〕主:指天道。〔122〕常:常道。〔123〕化光:化,化生、化育。光,“廣”字假借,即廣大。〔1二十四〕順:即柔順。〔125〕承:承奉。〔126〕時行:依時而行。即春生夏長秋獲冬藏之時序。〔127〕殃:災殃。〔128〕弒:按那個時候倫理觀念,臣殺君、子殺父,均為弒。〔129〕由:原由、緣故、原因。〔130〕履霜,堅冰至:踩著霜,堅硬的冰就要來臨。〔131〕順:順著時令。指履霜而堅冰至。〔132〕直:地道順天道而行,故為直。〔133〕正:正確。〔134〕義:合宜。〔135〕敬:主敬。〔136〕直內:使內心正直。直,使……正直。〔137〕義以方外:行事合宜讓自己對外事方正不偏。〔138〕孤:孤獨無援。〔139〕直、方、大:三者均為坤道。〔140〕不習:不熟悉(之事)。〔141〕含之:含,含蓄。之,指坤道之德。〔142〕從王事:從事王事。〔143〕成:有所成。〔144〕地道:坤為地,故為地之道。下面“妻道”、“臣道”均為坤卦的意思。〔145〕代:代替(天道)。〔146〕有終:有最終,指化育萬物。〔147〕蕃:繁盛。〔148〕括囊:紮住口袋。〔149〕無咎無譽:沒有災殃也沒有贊譽。〔150〕黃中:黃,黃色衣裳。中,指在內。《象》“黃裳元吉,文在中也。”〔151〕通理:通達道理。〔152〕正位:端居其位。〔153〕居體:符合禮制。〔154〕暢:暢發。〔155〕支:同“肢”。〔156〕發:表現。〔157〕陰疑於陽:疑,同“擬”,即勢均力敵。陰陽勢均力敵。則陰不從陽,故兩者必戰。〔158〕嫌:當讀為“疑”,同“擬”。“無”為衍文。“嫌於無陽”即擬於陽,指上六陰達到於極盛,其等於陽,龍:剛健之象,為陽物。〔159〕未離其類:並未離開它的本類(陰類)。坤為陰,雖占陽位,但仍為陰類。〔160〕血:釋上六爻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161〕玄黃:天玄地黃,原指天地顏色,但陰陽相戰,兩龍相鬥,兩敗俱傷,故流血,其色玄黃。
(施忠連)
〔鑒賞〕 《文言》為“十翼”之一,相傳為孔子所作,對《周易》乾坤二卦的微言大義,作瞭精湛闡發,言簡意賅,發人深思。中心思想在論述儒傢處世哲學。教人樹立“進德修業”的人生理想,堅持“剛健中正”的單獨人格;主之以陽剛,輔之以陰柔,譜寫“剛柔相濟”的人生進行曲。
志士仁人立足社會,經邦濟世,當頂天立地,至大至剛。以“進德修業”為人生追求,完善優良道德,建樹宏偉功業,開拓進取,自強不息,努力實現崇高的人生價值。處世接物,忠信篤實,“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待人誠懇,做事謹慎,言必信,行必果。學習先賢教誨,以積累知識,增長才幹;多問多聞,廣開言路,明察是非,是謂“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心地至誠,奠定立業之根基。“寬以居之,仁以行之”,寬厚居心,仁惠處事,氣量恢宏,心胸坦蕩,不圖名,不貪利。治理人民寬惠博愛,團結群體合乎禮儀,掌管財物剛直不阿,處理政務堅守正道,這便是“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合義,貞固足以幹事”。謹遵元亨利貞“四德”,牢樹做人的基本準則。為社會立功建業,切忌居功驕傲,妄自矜誇,“善世而不伐”,民眾自會“風從虎,雲從龍”,油然望風傾慕。
《文言》思想,首重舒張陽剛之氣,為人奮發向上,自立自強,“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其實就是說為人處世,泛愛民眾,若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光明正直,若日月經天,無不照臨;信賞必罰,如四時之刻期不爽;懲惡揚善,如鬼神之靈威應驗。剛健自雄,一身正氣,“雲行雨施,天下平”,體乎仁,合乎義,披肝瀝膽,心昭日月。
《文言》倡導陰柔之道,予人生以深層啟迪。教人順從時勢,靈活應變。“在上不驕,在下不憂”。出處進退,豁達大度。“知至至之”,“知終終之”。時機來臨,當進取則勇於進取;時不我利,該罷休則毅然罷休。切忌一意孤行,“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貪功冒進,無所節制,走向事物的反面,致使“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而無輔”,淪為孤傢寡人。此之謂“亢龍有悔,窮之災也”。
人生旅途中,難免遭遇逆境。謀略遠大而不受重用,學富五車而無從施展。當此之時,應及時退隱,“遁世無悶”。韜光養晦,以待時機,是謂“天地閉,賢人隱”,“陰柔有美,含之”。雖有才華而含蓄不露,大智若愚,深藏若虛,外雖至柔,實則至剛,故雲:“陰至柔而動也剛。”當柔不柔,該隱不隱,執拗獨行,難免“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不管進取或退遁,均當“敬以直內,義以方外”,保持剛健中正的單獨人格,不隨風偏倒,不喪失原則,不出賣靈魂,兢兢業業,“閑邪,存其誠”。閑邪,即抑制利欲之心的沖動;存誠,即永葆赤誠之心。蒼天在上,日月鑒臨,光明磊落,無咎無悔。《文言》闡揚的處世哲理,切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
周易中的中正所謂指的是什麼
從下往上數,第2爻為下卦中位,第5爻為上卦中位,兩者象征事物守持中道,行為不偏,《易》例稱為“中”。凡陽爻居中位,象征“剛中”之德;陰爻居中位,象征“柔中”之德。若陰爻居二位,陽爻居五位,則是既“中”且“正”,稱為“中正”,在《易》爻中尤具美善的代表象征。
周易裡的“中正”有什麼含義
《周易》裡的中正,側重的是適得其所,恰如其分的概念
周易“直,方,大,不習無不利怎解?
這是《坤》卦的六二爻辭:“直,方,大;不習,無不利。”白譯:“大地給人的直覺是厚重的、四方的、遼闊的,固然人們不熟習大地形體的構造,但不會碰到什麼問題。”
直,直覺,聲假為質,訓厚重。方,四方形。古時候有天圓地方的傳說,那個時候人對地的一種直覺。大,訓遼闊。習,熟悉。無不,雙重否定,預示肯定。
這《坤》卦六二爻辭,主要講人們對大地的直觀感受和初步認識。
上止正成出自哪裡
出自《易經》。
上止正意思是一個人要不斷地超越自己,努力向上,人生奮鬥要懂得什麼時間止,不要使自己的人生走到頂點後下滑,要避開到頂點。行正道,行王道。是易經中所講的內容。
《易經》是闡述天地世間關於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是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其中《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現存於世的隻有《周易》。《易經》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蘊涵著樸素深刻的自然金科玉律和和諧辨證思想,是中國人民5000年智慧的結晶。
人間的“上、止、正”
曾公說《易經》就講瞭3個字:上、止、正。
人生在世需要上進,朝著向上的方向不斷努力。我們通過自身的努力學更加的多的知識、做更加的多的事情、掙更加的多的錢、上更高的具體位置等等。
知識是無限的、事情是無盡的、錢是無窮的、位置是相對的 …… 可是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生命是有限的。過猶而不及時就得知道 “ 止 ” ,亦即適可而止。
那適可而止的 “ 適 ” 在哪裡?那麼這樣就在一個 “ 正 ” 字。上天入地處中間,守正道,做對事,做好人。
固然隻是簡單容易的3個字,卻說盡瞭人生道路的本質。這裡也不得不感嘆漢字的博大精深。
願我們皆能敢上、知止、守正。
墨柚先生/2023年4月4日 寫於伊斯蘭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