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風水命理

中醫理論陰陽五行(中醫金木水火土理論)

风水大全 風水命理 01-06

中醫的陰陽五行包括哪五行?

陰陽源於我國古代的哲學思想,認為萬物皆有陰陽兩個對立面,以陰陽來解釋大自然的各種現象,例如天是陽,地是陰;日是陽,月是陰。陰陽的對立和統一,是萬物發展的源泉。凡是旺盛、萌動、強壯、外向、功能性的,均屬陽;相反,凡是寧靜、寒冷、抑制、內在、物質性的,均屬陰。

陰陽學說亦應用於中醫學上,用來解釋人體生理現象及病理變化的規律。 簡單來說,陰是指人體實質的物質,即體液,包括血液、津液、淚水、鼻水、內分泌,甚至男性的精液。至於陽,則指人體非實質的物質,即身體的機能和氣。 陰陽協調,則健健康康;陰陽失調,則百病叢生。

中醫的五行學說,很多人認為十分抽象,難以清楚明白。其實也就是說,五行學說是一套和西方醫學截然不同的論理,用的是另一種語言,另一套代號。就如代數用XYZ,化學將水解釋為H2O,都是一種代號,我們必須first of all要瞭解那套語言,才能清楚明白背後的理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中醫古時候哲學認為宇宙的誕生,是由這五種元素組成的。

中醫學利用這五種元素的特性來形容各臟腑器官的生理功能,相互之間的聯系、生理現象以及病理變化。實際應用上,調理身體/治病時,某些器官若有病,可能需要針對另一器官。五行屬性臟腑特性木肝膽肝的特性是怕鬱結,要像樹木般得到舒展火心小腸心推動氣血溫暖整個人土脾胃脾主消化吸收,滋潤身體,如大地孕育萬物金肺大腸肺主聲,肺氣宜清,如金屬般鏗鏘有聲水腎膀胱生命的本源來自水,而腎屬先天的本源

提到中醫,很多人都會想到陰陽、五行,但五行究竟是什麼?

當我們提起中醫的時刻,許多人都會想到陰陽、五行,但是五行對於我們而言固然看起來十分簡單,但是其中之寓意我們往往都不是很清楚。許多人都會想瞭解五行究竟對治病有什麼幫助呢?五行學說是中醫中最重要的傳承部分,其實也就是說不但僅是醫學中使用五行、陰陽。

著名的歷史學傢龐先生曾經說過,“陰陽五行彌漫於意識的各個范疇,深嵌到生活的一切方面。假如不理解陰陽五行圖式,幾乎就無法理解咱們國傢的文化。”正如龐樸的話,五行不但僅指的是醫學方面,隻是醫學方面把它發揚光大瞭。

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最傑出的哲學思想文化,隨著我們對世界認識的不斷升級,才看清它反倒是現代思想哲學的集大成者。

就拿木來說,在春天草木開始發芽,整個世界都出現瞭欣欣向榮的景象。但是從人體上來看,我們的肝臟就與這些草木一樣,也比較喜歡條達舒暢,在當今社會臨床醫學裡面我們認為肝膽的疾病往往會作用與影響到我們的眼睛。假如把這幾個思想結合在一起不難發現,就是把肝、膽、目等器官比喻成瞭春、風、木等景象,從而形成一個體系。

在中醫的五行學說裡面,除瞭將我們人體進行瞭五行劃分以外,還對我們這幾個器官之間的相互之關聯聯系進行瞭簡單容易的描述。在日常工作中,假如出現上火等情形狀況,非常可能就是火元素的問題。五行文化博大精深,我們還need繼續學習。

中醫學基礎陰陽五行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著重是以五行的特性來分析研究機體的臟腑、經絡、生理功能的五行屬性和相互之關聯聯系,以及闡釋它們在病理情況下的相互作用與影響。我在此整理瞭kkk,供大傢參閱,希望大傢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

簡單介紹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類物質的運動。它是用來闡釋事物之間相互之關聯聯系的抽象概念,具有廣泛的涵義,並非僅指五種具體物質本身。五行學說是以五種物質的功能屬性來歸納事物或現象的屬性,並以五者之間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約來論述和推演事物或現象之間的相互之關聯聯系及運動變化規律。

凡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於木;

具有溫熱、升騰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於火;

具有承載、生化、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土;

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金;

具有寒涼、滋潤、向下執行的事物,均歸屬於水。

五行學說用五行之間的生克關系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之關聯聯系。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克的運動中維持協調平衡的。

這一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著重是以五行的特性來分析研究肌體的臟腑、經絡、生理功能的五行屬性和相互之關聯聯系,以及闡釋它們在病理情況下的相互作用與影響。

中國醫學中,將五行與人臟腑、五官、形體、和情志相配合。就臟腑來講,其分配為: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腎;木膽、火小腸、土胃、金大腸、水膀胱。肺臟,就好像一間小房子,藏在人體之中,能接納儲藏五氣,所以稱它為臟肺。五行與臟肺是相相應的,,肝喜條達,木生有發,故以肝屬木,心陽溫馨,火有陽熱,所以心也屬火;脾為生化之源,土化生萬物,故以脾屬土;肺有肅降,金有清肅,故以肺屬金;腎主水藏精,按納音五行有水有澗下水,故腎屬水。五行還與人體其它器官相互聯絡,並且有又與天幹相配,形成一個以五行為中心的人體構造系統,而中醫在進行人體病機辯證時,常常將系統內諸多因數聯絡起來思索。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天造地化而造木生焉。剛交於柔而成根荄,柔交於剛而成枝幹,葉萼屬陽,華實屬陰,由是草中有木,木中有草,得氣之粹為良,得氣之軀,得氣之忌者為毒。所以有五行焉,金木水火土”。這短短兩個話,反映瞭陰陽五行之間的“生、克、之變化”,也就是陰陽五行“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世界是由陰陽五行組成的,它們之間相互聯絡、相互依存、相互排斥、相互滲透、相互蘊含、相互扶補、他們相互制約,相互作用並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他們之間辯證的關系“對立統一”,就是五行哲學。五行哲學是一種運動,是一種規律,它們之間密切配合,使之平衡,無限回圈,有規律地運動,才能讓人類在這地球上,生生不息地生存下來。

物質世界=氣=陰+陽=五行陰陽兩性=+木+火+土+金+水陰陽兩性

五行=十神=官+印+比+食+財+七殺+傷五行陰陽兩性=人生陰陽兩性

此處的“氣”不是空氣也不是四柱之中流通的氣,而是一種規律,一種無形的精微的物質打比方說原子。

中醫上呢認為,人生百病,皆因於風木、寒水、暑君火,溼土、燥金、火相火六氣,病的外部征候皆根於臟肺,六氣祲入賬肺而病,都可以 使用五行生克的原理來醫病。《黃帝內經》說:“目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這裡講的是五行相克的一面。那相生的一面是什麼呢?據《黃帝內經》上說:“五臟受氣於其所生,肝受氣於心木生火;心受氣於脾火生土;脾受氣於肺土生金;肺受氣於腎金生水;腎受氣於肝水生木。經常提到的五臟受氣於其所生,也就是病氣按五行相生的關系由”子“臟轉化到”母“臟。不過假如媽媽病瞭,也也許會殃及到”子“臟這便是母病及子。在五行系統中,每一個系統都與其它四個發生聯絡,任何兩行之間總有相生或相克的關系,所以,是還是不是平衡所以的?關系很重要。古時候著名的大思想傢朱熹說: ”陰陽是氣,五行是質。有瞭質,所以做得物事出來“;天地生物,五行獨先,何事而非五行,七者袞合,便是生物地財料”。

陰陽五行,不但揭示瞭世界是物質的,也證明瞭萬事萬物它們皆有陰陽、正反、順逆、樂悲、苦甜、快慢、進出等兩面性。而兩面性也就是“矛盾”,而“矛盾”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對立統一”,他們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聯絡、相互滲透、相互貫通,這是“矛盾的統一性”;他們相互排斥,相互對立,這是“矛盾的對立性”;他們相互制約、相互作用與影響,於是就產生瞭“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而“矛盾”之間又相互作用,並通過一定條件下他們相互轉化,量積累到一定的時刻,通過相互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通過相互貫通,這時就產生瞭“量變到質變”:“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是一個”質“的飛要,這也揭示瞭運動產生矛盾,矛盾之間通過運動,就產生瞭”質變這個新生事物“;而新生事的”質“,就是這一生的”果“;而以前的”量“就是前世的因;而”原因“及”結果“的辯證關系,也就是”對立統一“;就這樣有規律地運動,無限回圈,不斷地產生新生事物,新生事物變成舊事物,最後消失,從有形的元素變成的無行原子,再從無形的原子變成有形的元素,最後組成,千奇百怪的,五顏六色的花花世界。

中醫古典基礎理論

中醫理論源出對醫療經驗的匯總及我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專著《黃帝內經》問世,奠定瞭中醫學的基礎。時至今日,我國傳統醫學相關的論理、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

中醫具有完整的論理體系,其獨一無二之處,在於“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及辨證論治。主要特征有:

認為人是大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由陰陽兩大類物質構成,陰陽二氣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依存,並時刻都在運動與變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狀態下,兩者處於一種動態的平衡之中,一旦這種動態平衡受到破壞,即呈現為病理狀態。而在治療疾病,糾正陰陽失衡時並非采取孤立靜止的看問題方法,多從動態的角度出發,即強調“恒動觀”。認為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即“天人合一”、“天人相應”。人的生命活動規律以及疾病的發生等都與大自然的各種變化如季節氣候、地區方域、晝夜晨昏等密切相關,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不同及人對自然環境的適應程度不同,其體質特征和發病規律亦有所區別。所以在診斷、治療同一種疾病時,多註重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並非千篇一律。認為人體各個組織、器官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不論在生理上還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聯絡、互相作用與影響的。因而從不孤立地看待某畢生理或病理現象,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多從整體的角度來對待疾病的治療與預防,特別強調“整體觀”。

何謂陰陽五行?

中醫學中的陰陽五行說,貫徹於整個醫學的各個方面,是中醫學的思想體系,也是中醫的思想方法。中醫的自然觀和對人的身體的生理、病理的認識,以及對診斷、治療、藥物等的理解,均以對立統一的陰陽說和相生相克的五行說來加以說明和述理。陰陽五行學說是幾千年來中醫學傢在醫療實踐的經驗上,創立的中醫學的基本理論之一,它是古時候樸素的唯物看法和自發的辨證法的結合,依據陰陽五行學說匯總出許多合乎客觀實際的醫療規律,至今還在指導著中醫的醫療實踐。

陰陽五行之說究竟有沒有科學根據?

肯定有,不過呢如今的科學無法系統的解釋。

古代人們死得太早瞭啊!

五行學說有科學根據嗎?

五行學說是咱們國傢一個重要的傳統文化不假,而科學也是近幾百年來發展出來的文化學說也不假,但為啥務必要用科學的方法來解釋五行學說呢?

咱們國傢的五行學說講求陰陽相合相生,都是源於混沌、太極陰陽魚演化而來,其他方面暫且不提,就論中醫理論。許多理論都是無法用科學解釋得通的,打比方說安宮牛黃丸、雲南白藥、片仔癀等,這幾個藥物都是基於陰陽、五行學說理論而被創造出來的。可能如今的科學也能對這幾個藥物進行分析和研究,但那又如何?

要知道中國古代的一些先輩們,在研究出這幾個藥方時,就是針對病患的病癥施藥,他們可是不懂科學的,他們創造藥方時參考的也當然不是什麼科學道理或原理。而且中醫是經驗學科,是靠日積月累,是靠傳承積攢下來的經驗給人治病,固然這點與科學實踐有些類似,但還是那句話,先有五行學說,後有科學研究。用科學來驗證五行,這是不正確的。反過來用五行去論述科學,這也是不正確的。這就好比,我們站在陸地上認為陸地是平地,站在太空上認為地球是圓的,但事實上呢?地球是還是不是平的,也不是圓的。

許多人動不動就論,這沒有科學依據,那沒有科學根據,緊接著引經據典的說瞭一大通,目的就是證明這幾個事情不科學。可科學就真的對麼?以物理為例,許多學科都是理論知識,而實踐過的物理理論固然也有,但少之又少,那我是還是不是可以認定為經常提到的科學根據“都追溯於瞎掰”?假如我說的是成立的,那麼五行學說理論為啥就務必要有科學根據才能成立呢?本身就是與科學研究不同的體系,發展過程也是不一樣的,為啥要強關聯去解釋?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