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裡的天人合一天人傳統文化易經(易經裡最有利的一卦)
一:天人合一最簡單容易的解釋
“天人合一”為中國哲學思想,儒、道、釋等諸傢各有闡述。
天人合一,多指人與道合而“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也指天人相合相應。
中國哲學中關於天人關系的一種看法。與“天人之分”說相對立,認為“天”有意志,人事是天意的展現;天意能支配人事,人事能感動天意,由此兩者合為一體。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對應的。
《易經》中強調三才之道,將天、地、人並立起來,並且將人放在中心地位,這就論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於“始萬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於“生萬物”;人不但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效果就在於“成萬物”。
《易經》進一步說:“立天道曰陰陽,立地道曰柔剛,立人道曰仁義。”天地人三者雖各有其道,但又是互相對應、互相聯系的,這不但是一種“同與應”的關系,並且是一種內在的生成關系和實現原則,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則,人之道是實現原則,二者缺一不可。
二:易經即是算是天人合一的學術、
我們學《易經》,first of all要搞清楚、弄清楚明白,《易經》究竟是什麼?它是如何的一門學問?這樣,我們才能走進《易經》的大門,探索《易經》的奧妙秘訣,把握樂天知命的無憂人生。
可是,《易經》到底是如何的一門學問呢?請大傢牢牢記住這6句話,易經確實非常容易!!!
1。易經是天人合一的學問;
2。也是精確定位的學問;
3。可謂是未來變化的學問;
4。是大傢追求趨吉避兇的學問;
5。它是一門以德為本的學問;
6。易經是一門永續經營的學問。
1。易經是天人合一的學問,促讓人類與自然的平穩安定共存。
大自然的變化,並 不是因為外在的動因所造成,而是一陰、一陽的互動、交感,產生的結果。我們是本人的主宰,必須給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起全部的責任。
天那麼高,人這樣渺小,就算有瞭人造衛星,也非常難天人合一。由於,天人合一不是在外部合一,而是將外在的world世界,納入人的內心,用道德精神,來點化理想人格。透過“人”合“天”的方式,把人事問題與自然現象合起來看。從自然天道尋找人類行為的合理途徑,用模擬萬物的形態和事理來輔導眾人。天人在我們的內心合一。人的心中敬天、順天,自然天人合一。
三:《周易》中“天人合一,物我相通”的思想的解釋
“天人合一”是命理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傳統文化之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這幾個年來,學界談論甚多,在一定范圍內,它已經確定被作為易學甚至整個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概念。因此,弄清這個概念的本來含義,對於易學研究和傳統文化研究,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然而,要弄清這個概念的意義,不能依據我們當代學者對它的望文生義的理解,而應該求助於古代人們本人的言論。看一看,在古代人們的觀念中,這個概念究竟是什麼含義。而是要弄清“天人合一”之寓意,關鍵又是弄清“天人合一”中的“天”是什麼意義。
本人從《四庫全書》zhong gong找到二百餘條明確表述“天人合一”的材料。發現“天人合一”中的“天”蘊含著如下內容:1,天是可以與人發生感應關系的存在;2,天是付與人以吉兇禍福的存在;3,天是人們敬畏、事奉的對象;4,天是主宰人、尤其是主宰王朝命運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付與人仁義禮智本性的存在。今天很多人把“天”理解為自然界,因而認為“天人合一”就是“人與自然合一”的內容,則一條也沒有找到。
本人此刻把這幾個材料公佈出來。供關心此事者研究、討論。需要說明的是:1,這幾個材料本人隻是粗略加瞭一些標點,未及推敲,也不想推敲。由於研究者皆有相當的古文水平,也用不著我去推敲;2,略去瞭一些。所略去的,是那些重復的,或是看法已經明確、無須再重復引證的。好在《四庫全書》此刻不是難找的書,如對這個資料不相信,可以自己去查。
另一需要說明的是:最早使用“天人合一”概念的,此刻所能查到的出處,是張載的《正蒙》。然而和張載同時的程頤就不認可,他說:“天人本無二,不必言合”。(《二程遺書?卷六》)依本人理解,張的“合一”,程的“無二”,其內容是說,天人同此一氣,或同此一理,人的仁義禮智本性乃是天的付與。在他們的著作中,這個付與人以善良本性的天也是一個人們必須敬事的天,是一個可以和人感應的天,是能夠給人以吉兇禍福的天。
繼續向前追溯,則此一思想的發明者可以歸於董仲舒。董仲舒的名言是:“天也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陰陽義》)在董仲舒那裡,天是一個有喜怒哀樂的天,當然,也是一個主宰世界,可以和人感應、可以給人以吉兇禍福的天。
在董仲舒那裡,“天人一”的“一”,是“一類”之義。由於在董仲舒那個時候,因為自然科學新的發現,人們知道,物與物在不接觸的情形下是可以發生感應的。打比方說磁石可以吸鐵,琴弦可以共振等等。人們認為,感應的發生,是由“氣”在做著它們的中介。同時人們還發現,以氣為中介的感應,是有條件的。打比方說磁石可以吸鐵,但不能吸銅;琴弦的共振,也是宮弦和宮弦共振,商弦和商弦共振。如同牛鳴牛應、馬鳴馬應一樣。於是總結出結論:隻有同類的事物可以相互感應。董仲舒為瞭論證天人可以感應,first of all需要論證天與人同類。這是天人合一的現實背景。
董仲舒論證天人同類的方式方法,叫做“天人相副”。即,人是天的副本,“拷貝”。打比方說,天是圓的,所以人的頭圓;地是方的,所以人的腳方。人為啥有兩隻眼睛?由於天有日月;人為啥有四肢?由於天有四季;人為啥有喜怒哀樂?由於天有陰有晴。天有三百六十日,人的骨頭有三百六十節。如此等等。類似的思想進展到宋代,就顯現瞭明確的“天人合一”說。周敦頤的《太極圖》,邵雍的先天圖,都被看作是講述天人合一思想的代表作。那裡講的也是,人的仁義禮智本性是天所付與的,人世的秩序是天的秩序的副本。
四:天人合一怎麼解釋
天人合一,多指人與道合而“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也指天人相合相應。。 中文名。 天人合一。 提出者。 莊子。 來源於學派。 道傢。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因此莊子說:“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對應的。《莊子·達生》曰:“天地者,萬物之爸媽也。”《易經》中強調三才之道,將天、地、人並立起來,並且將人放在中心地位,這就論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於“始萬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於“生萬物”。人不但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效果就在於“成萬物”。《易經》進一步說:“立天道曰陰陽,立地道曰柔剛,立人道曰仁義。”天地人三者雖各有其道,但又是互相對應、互相聯系的。這不但是一種“同與應”的關系,並且是一種內在的生成關系和實現原則。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則,人之道是實現原則,二者缺一不可。
五:易經中最吉利的一卦
泰卦-乾坤交泰,最吉一卦。
泰卦是下乾上坤。因為乾卦代表的陽氣(清氣)永久是向上升的,坤卦代表的陰氣(污穢之氣)永久是向下降的,所以天地交一定是天在下、地在上,這樣陰陽二氣才有交集,才會交合,才能交融。天地交則泰,上下通則久。《易經》看重溝通,認為天地交泰則活,天地相悖則死。
所有機體內部都需要溝通循環,人與人之間、組織與組織之間、國傢與國傢之間都需要必要的溝通對話,要不然就無法交流合作,就會陷入雍塞僵死的境地。君王從泰卦卦象領悟到“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就是要依據天地運行的金科玉律來設計制度,配合天地運行的條件來助成效益,借此引導百姓。
地天泰(泰卦)應時而變 中中卦:
運勢與運氣:諸事吉祥順利,凡事宜內求,不適宜外求,防樂極生悲。
事業:堅持由小而大,循序漸進的原則,事業已達到順利的境地,更應小心從事,居安思危,積極尋求、開拓新的事業,方可繼續前進,若因循保守,不求上進,必遭失敗。
經商:順利。務必註意和提防市場動向,開拓新的范疇,展開新的競爭角逐。為此,要密切與他人進行合作,爭取各方面的幫忙,但需謙虛謹慎,警惕巧言令色的小人。
求名:具有成功的條件,但一定得更加努力,刻苦追求,最為忌聰明反遭聰明誤。
六:周易最有利的一卦
普遍認為周易64卦中最有利的一卦是第一5卦—謙卦
由於謙卦六爻皆吉,沒有不利
現實中一個謙虛低調的人斷然不會有啥災禍的,而且謙虛讓人進步
但過分的謙虛就不太好瞭,有點懦弱和不敢承擔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