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風水命理

五運六氣治未病(五運六氣診病)

风水大全 風水命理 02-06

一:何謂測病法?五運六氣測病法要怎麼測

“五運六氣”出於《黃帝內經》,內容記錄載入得非常清楚,是學習中醫的必修課程。“五運六氣”不僅能預測推算人生疾病,而且能預測推算怎樣的年關流年易出現哪些疾病,此法應驗率很高。“五運”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的運行情況,“六氣”就是指風、寒、暑、濕、燥、火六氣的變化情況。“五運六氣”是以每年的天幹配合以五行合化來測定天象變化,甲與己合化土,乙與庚合化金,丙與辛合化水,丁與壬合化木,戊與癸合化火,以陽幹代表某種五行過盛,用陰幹代表某種五行的不足,說明每年氣候變化,對人的身體健康產生的作用與影響,應提前預防。

1。甲年:土運太過,濕氣流行,腎水受克,要註意和提防生殖、肝膽、泌尿系統疾病。

2。己年:土運不足,風氣流行,脾土受克,要註意和提防肝膽、脾胃,神經方面疾病。

3。庚年:金運太過,燥氣流行,肝木受克,要註意和提防肝膽,心臟循環系統疾病。

4。乙年:金運不足,火氣流行,肺金受克,要註意和提防心肺,呼吸道系統疾病。

5。丙年:水運太過,寒氣流行,心火受克,要註意和提防血液通暢,脾胃方面疾病。

6。辛年:水運不足,濕氣流行,腎水受克,要註意和提防腎和脾胃功能疾病。

7。壬年:木運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克,要註意和提防腸胃、呼吸道系統疾病。

8。丁年:木運不足,燥氣流行,肝木受克,要註意和提防肝膽、呼吸及神經系統疾病。

9。戊年:火運太過,暑氣流行,肺金受克,要註意和提防呼吸泌尿,生殖方面疾病。

10。癸年:火運不足,寒氣流行,心火受克,要註意和提防心臟及泌尿方面疾病。

關於“五運六氣”的測病方法,是按各年歲運的氣候變化規律來推定的。為啥運用五運六氣理論便可以推算疾病呢?依據中醫“天人相應”的論理,人在成胎之時,就已經不自覺地受到瞭自然界的某種感化作用與影響。由於“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地大宇宙,人體小宇宙,人在成胎十月中,小到自然氣候的變化、環境的好賴,大到天體星辰的運行,都在對孕體進行著或大或小的作用與影響。同時,不可避開地對胎兒也造成瞭作用與影響。因此講任何人的孕地、生地環境不同,各自個的稟氣也有所不同,易患疾病也有一定的不同,也可謂是出生年的大運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人們的某些疾病的生發情況。

《黃帝內經》曰:“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人生最美好、最幸福的第1件大事就是健健康康,有健康的身體,才能創造一番事業,才能有美好的傢庭,才能長壽。人有旦夕禍福,馬有轉韁之病,每個人也不能保證永久健康無病,每個人都不一定在什麼時間遭受疾病的侵襲和痛苦,所以防治疾病是人生的首要大事。八字預測推算正所謂給人們提供預防疾病的信息指南,它可表示人的身體在什麼時間,什麼部位,容易產生什麼疾病,病因在哪裡,以便積極防治,強身健體。

四柱八字測命與方面疾病。

關於“五運六氣”的測病方法,是按各年歲運的氣候變化規律來推定的,並非三言兩語能說清楚,最好能將《黃帝內經》和張介賓著的《類經圖翼》等書共同參考,自能清楚明白。假如能在這幾個書上下一番苦功,能和易理配合起來使用,那你一定會成為一個有作為的人才。

依據以上諸節所述,人生最美好、最幸福的第1件大事就是健健康康,有健康的身體,才能創造一番事業,才能有美滿傢庭,才能長壽。人有旦夕禍福,馬有改綱之癥,每個人也不能保證永久健康無病,每個人都不一定在什麼時間遭受疾病的侵襲和痛苦,所以防治疾病是人生的首要大事。八字預渕正所謂給人們提供預防疾病的信息指南,它可表示人們,人身在什麼時間,什麼部位,容易產生什麼疾病,病因在哪裡,於是如何去預防疾病,如何才能保護健健康康長壽。

二:黃帝內經酒和《黃帝內經》有啥聯系嗎?為啥能叫這個名字?

黃帝內經是什麼?

《黃帝內經》,相傳為黃帝所作,因此而得名。但事實上它不是一時一人之作,而是融合瞭幾代人的心血。《黃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的典籍之一;是中醫學理論的奠基之作,使中醫學首次形成瞭較為清晰的體系。

《黃帝內經》不但僅是一部醫學著作,更是一部關於生命的百科全書。《黃帝內經》圍繞生命的問題而展開瞭關於醫學、天文學、地理學、心理學、社會學,還有哲學、歷史等多方面的看法。

黃帝內經的文化?

《黃帝內經》闡述瞭陰陽五行,四時氣候,五運六氣等一些理念。認為人體和自然界是一個整體,同時人的身體的各個部分也都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即“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黃帝內經》提出瞭“治未病”的重要理念,在《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記錄載入有:“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總之高明的醫生不會等到人已經得瞭病再去治療,而是要在沒有得病之前,就使人不得病。指導瞭人要通過順應自然來達到健康和諧的狀態,所以也被公認為中醫養生學之源。

黃帝內經酒業品牌服務商

《黃帝內經》是一本書,也是一瓶好酒。

《黃帝內經》告知大傢“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要從容地對待生活。不過在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的當代,許多人難以心態平和地對人對事。黃帝內經酒業繼承《黃帝內經》的理念,秉承“酒養身心,豐盛人生”的企業使命,倡導一種健康的活法方式,讓消費者在品酒的過程中凝神靜氣,體悟滋味。

為貫徹《黃帝內經》順應自然,身心協調的觀念,黃帝內經酒業堅持酒體純糧固態自然發酵,以地道原料搭配古法工藝,讓風味回歸本真的醇厚;旗下的五種酒讓消費者有自由選擇的空間,喝自己想喝的酒,尊重“食飲有節”的需求

養生,養在平時;治病,治於“未病”。使人學會溝通自我。

 

2023年,讓您愛上黃帝內經!

三:《黃帝內經》五運六氣之第七篇《至真要大論》4-2

【原文】

帝曰:善

【註解解讀】

(48)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辛散之

以下是談風、熱、火、濕、燥、寒六氣內淫而病的治療原則。“風淫於內”,指人體顯現瞭風病的臨床表現。臨床上診斷風病,依據有二:

其一,臨床證具備風的特征,風的特征,依據中醫學的認識,著重是“善行而數變”(《素問·風論》)“風以動之”(《素問·五運行大論》)。於是,凡患者在臨床上表現為來勢迅速,變化較快,來去不定,遊走竄動,顫動掏急、麻木、癱瘓、搔癢例如急性發熱,陣發性頭痛,遊走性關節肌肉痛,皮膚搔癢,驚癇抽搐,半身不遂,口眼?斜等,均能診為風病。

其二,病因及發病季節上具備風病的特征風病的病因及發病的季節特點,依據中醫理論,“春主風”,於是,凡發病在春季或發病時間正屬風氣偏勝之時,或明顯與受風有關的,都可考慮診斷風病。“治以辛涼”,“辛涼”,是指藥物的性味,即味辛、性涼。味辛的藥物有疏風的效果,性涼的藥物有清熱的效果。外感風邪臨床上表現為風熱者,治療上應該是疏風清熱,使風熱之邪,一從外解,一從內清。因此在用藥上應該first of all采用辛涼藥物。

“佐以苦甘”句中的“佐”即輔佐。“苦甘”,即苦味和甘味的藥物。此句意即在“風淫於內”時,除瞭采用辛涼藥物以疏風清熱以外,還應輔以苦味甘味的藥物。由於苦味的藥物多屬寒涼藥物用它真的可以增強對風熱疾患的清熱作用。並且也可以對辛味藥物產生監制作用。甘味的藥物,多具緩中補虛的效果,也就是具有緩和和補益作用。用它真的可以緩和疏風藥物的付作用,使疏風藥物不致疏散過甚。原文“以甘緩之,以辛散之”,就是對在使用辛涼藥物的同時還要使用甘味藥物的說明。

“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這一治療原則,用五行概念來說,風在五行屬性上屬於木,辛涼在五行屬性上屬於金。“風淫於內治以辛涼”,即以金制木,也就是前文以“所勝平之”,“所勝治之”之意。“苦”在五行屬性上屬於火,“甘”在五行屬性上屬於土。佐以“苦”,即以火制金,使辛味藥物不致辛散過甚。佐以“甘”,即以甘補使土不致因為木氣偏勝而受損。這裡除瞭前述以“所勝平之”,“所勝治之”還有“治未病”的意思。張介賓註此雲:“風為木氣,金能勝之,故治以辛涼,過於辛,恐反傷其氣,故佐以苦甘,苦勝辛,甘益氣也木性急,故以甘緩之,風邪甚,故以辛散之。藏氣法時論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此之謂也。”即屬此義。

(49)熱淫於內,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熱淫於內”,指人體顯現瞭熱病的臨床表現臨床上診斷熱病依據有二:

其一,臨床證候上具備熱(火)的特征。熱(火)的特征主要有:溫熱、炎上、紅亮、化物等因此凡患者在臨床表現上以興奮、亢進為特點者,比如:發熱、躁狂、紅腫熱痛、瘡瘍疔癤、消谷善饑、煩渴引飲、便結、溲赤等等,均能診斷為熱病或火病。

其二,病因及發病季節上具備熱(火)病的特征。熱()病的病因及發病季節特點依據中醫理論,夏主火、主熱。因此凡發病在夏季熾熱酷暑時間,或發病時間正屬火氣偏盛之時,或發病明顯與受熱有關,如在酷暑或高溫環境中得病等等,都可考慮診斷熱病或火病。

“治以咸寒”,“咸寒”,是指藥物的性味,即味咸、性寒味咸的藥物可以降火,性寒的藥物可以清熱。外感熱邪臨床上表現為火病熱病者,治療上應該是清熱降火,因此在用藥上亦應當first of all采用寒藥物。“佐以甘苦”句中的“苦”,是指苦味藥物。前已述及,苦味藥物多屬寒涼藥物,有清熱作用“熱淫於內”的疾患,在治療上除使用咸寒藥物,再佐以苦寒藥物,這樣可以大大增強對於熱(火)病的清熱降火作用。“佐以甘苦”句中的“甘”,是指甘味藥物。前已述及,甘味藥物多具緩和和補益作用。熱淫於內”的患者,因為熱可以傷氣,也可以傷陰因而熱病患者常可同時出現氣陰兩虛的癥狀。所以在對熱病的治療方面,在使用咸寒及苦寒藥物的同時,如能佐以甘潤藥物,就能夠增強人體的正氣,使攻邪而不傷正能夠起到好作用的對熱(火病的治療。“以酸收之”句中的“酸”字,是指酸味藥物。“收”字是指酸味藥物具有收斂作用。這裡是指熱(火)病患者因為“熱淫於內”的緣故可以因發熱汗出而傷氣傷陰,也可以因熱邪太盛而陽浮於上。由此在治療上除瞭前述“治以咸寒”清熱降火以祛其邪、甘潤補虛以扶其正以外,還應同時配合使用酸味藥物收斂其陽以補甘潤藥物之不足。“以苦發之”的“發”字,有發泄的意思。此處是解釋使用苦味藥物的目的是清泄裡熱。

“熱淫於內,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這一治療原則,用五行概念來說,即:“熱”在五行屬性上屬火,“咸”在五行屬性上屬水,熱淫於內,泊以咸寒”,也就是以水制火,治以所勝之意。“甘”在五行屬性上屬於土“苦”為火之味。“酸”在五行屬性上屬於木。佐以“甘”,即以土制水,使咸寒藥物的效果不致過甚。佐以“苦”,是使熱邪能從裡發泄。佐以“酸”,是使木火不致因熱盛而過於上亢由於酸味對肝來說具有瀉的效果,這也就如《素問藏氣法時論》中經常提到的:“肝病者…用辛補之,酸瀉之。”張介賓註此雲:“熱為火氣,水能制之,故宜治以寒,佐以甘苦,甘勝咸,所以防威之過也。苦能泄,所以去熱之實也。熱盛於經而不斂者,以酸收之,熱鬱於內而不解者以苦發之。”即屬此義。

(50)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濕淫於內”,指人體顯現瞭濕病的表現。臨床上診斷濕病,依據有二:

其一,臨床表現為濕的特征。濕的主要特征是“濕勝則腫”“濕勝則濡瀉”,“濕流關節”等,但凡人體在病因作用下所產生的一切液態病理生理產物,中醫均認為是濕。因此凡患者在臨床表現上以上述物質偏多或瀦留為特點者例如,浮腫、多痰、泄痢、白帶多、黃疸、水臌、排泄不暢如小便不利、無汗等等,均能診斷為濕類疾病。

其二,病因及發病季節上具備濕的特征。依據中醫理論,長夏主濕,因此凡發病在長夏季節雨水較多時期,或正屬濕氣偏勝之時,或患者發病明顯與受濕,如冒雨,居住或工作環境潮濕較重等等,均能考慮診斷濕病。

“治以苦熱”,“苦熱”,此處指味苦性熱的藥物,也可分別單指苦味藥物及溫熱藥物。味苦性溫熱的藥物,例如蒼術、蛇床子、補骨脂等等,一般均有燥濕作用。味苦性寒的藥物,例如黃連、黃柏、白頭翁等等,一般也有燥濕作用。

其它像味雖不苦,但藥性屬於溫熱者,例如藿香、砂仁、草蔻等等,因為濕為陰邪,這幾個藥物氣味芳香,也有燥濕作用。

因為如此,因此對於“濕淫於內”的患者,在治療上應該first of all考慮“治以苦熱”或“治以苦溫”“佐以酸淡”的“酸”,是指酸味藥物。

前已述及,酸味藥物具有收斂作用,也有緩肝瀉肝的效果。“濕淫於內”如系因為肝勝乘脾致病或表現為裡急後重、腹痛下痢者,在治療上則除瞭使用苦寒燥濕藥物以外,有時還要配合使用酸味藥物,例如對痢疾的治療除瞭用黃連、黃芩之類苦寒燥濕藥物以外,恒多配合使用芍藥等酸味藥物即其例證。

“佐以酸淡”中之“淡”字,即淡味藥物。淡味藥物多有淡滲利濕的效果。“濕淫於內的患者,除瞭予以燥濕以外,還要使此內淫的濕邪有出路,使它能從小便排出體外淡滲利濕藥物有利尿作用可以使小便增多。因此對於濕病的治療還必須配合使用淡味藥物“以苦燥之”,是解釋“濕淫於內”時,為啥要使用苦味藥物,由於苦能燥濕。“以淡泄之”,是解釋“濕淫於內”時,為啥要使用淡味藥物,由於淡能滲濕。一燥一滲,這是治療濕病的大法。

“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這一治療原則,用五行概念來說:即:濕在五行屬性上屬於土,苦為火之味熱與火同類,酸在五行屬性上屬於木,木與火同氣。“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也就是以木制土,治以所勝之意。張介賓註此雲:“濕為土氣,燥能除之,故治以苦熱,酸從木化,制土者也故佐以酸淡,以苦燥之者,苦從滅化也,以淡泄之者,淡能利竅也。《藏氣法時論》曰: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即此之謂。”即屬此義。

(51)火淫於內,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火淫於內”,指人體顯現瞭火病的表現。因為火與熱同屬於一類,隻是程度上的不不同,所以火病的臨床特點,基本與熱病相似,凡符合前述熱病臨床特點而診斷為熱病者,亦可診斷為火病。“治以咸冷”的意思與前述之“治以咸寒”相同。“以酸收之”“以苦發之”的意思亦與前同。可參看前述,此處從略。不過值得提出來的是,“熱淫於內”條下是“治以咸寒,佐以甘苦”,“火淫於內”條不是“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佐之以苦,二者相同,一甘一辛則有所不同。為啥“火淫於內”要佐以“辛”?竊以為此可能與辛味藥物具發散作用有關。由於火為熱之極,“火淫於內”時,人體體內火熱熾盛。為瞭要使熱邪迅速得到制止,在治療上務 必要使體內熱邪得到出路。尤其是在肌表作用失調,開闔不利,汗出減少或無汗的情形下,更必須在咸寒清熱、苦寒泄熱的同時使用辛味藥物發汗解表以求表裡兩解。這亦即《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正是:“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張介賓註此雲“相火畏火也,故宜治以冷,苦能泄火,辛能散火,故用以為佐,以酸收之,以苦發之,義與上文熱淫治同。”即屬此義。

(52)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燥淫於內”,指人體顯現瞭燥病的表現,臨床上診斷燥病,依據有二:

其一,臨床表現具備燥病的特征。燥的特征,依據中醫理論,“燥勝則千”,“諸澀枯涸,幹勁皺揭,皆屬於燥”。於是,凡屬患者在臨床表現上以幹燥枯涸為特點者,比如:口燥、咽幹、皮膚幹涸失潤、大便幹燥等等,均可以考慮診斷燥病。

其二,在病因及發病季節上具備燥的特征。在病因及發病季節上的特征,中醫上呢認為:“秋主燥”因此凡屬發病在秋天氣候轉涼、降雨量減少時期,或值燥氣偏勝之時,或患者發病明顯與幹燥有關,例如,因高熱消耗,汗、吐、下等體內津液丟失過多,或飲水不足等等,均可以考慮診斷燥病“治以苦溫”中的“苦溫”,此處應作為苦寒藥和溫熱藥兩類藥物、兩種治法來理解。

由於燥病的發生,可以因為涼,也就是因為陽氣不足、陽不化陰繼發陰虛而出現燥象。如此的燥病在治療上應該用溫熱藥。燥病的發生,還不錯因為熱,也就是因為火熱太盛,熱盛傷陰,繼發陰虛而出現燥象。如此的燥病治療上則應該用清熱藥或甘潤藥。這便是說,“燥淫於內”,必須區別對待。

因寒者,治以溫;因熱者,治以苦。所以原文謂:“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的意思與“治以苦溫”的意思大致相同。“甘”者,即甘寒或甘潤藥物。“辛”者,即辛溫或辛熱藥物。這便是說,“燥淫於內”如系因寒涼生燥者,要用辛溫藥或辛熱藥;如系因熱生燥者,不僅要用苦寒藥而且還必須合用甘寒或甘潤藥。“以苦下之”,在此是解釋為啥在用苦寒清熱藥的同時還要用甘寒或甘藥,由於苦寒藥有清泄的效果。結合前文所述苦寒可以化燥,可以傷陰,因此對因熱生燥的患者,在治療上除瞭用苦寒清熱藥物以外,還必須配合甘寒或甘潤的藥物來作治療。

“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這一治療原則,用五行概念來說,即涼燥屬金,溫熱屬火,熱燥火,寒涼屬水。“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也就是以火克金或以水制火,治以所勝、平以所勝的意思。“燥淫所勝,治以苦溫”這一段經文,歷代註傢均從“涼燥”來加以註解解讀,竊以為未免局限。從臨床角度來看,“燥淫於內”,確有涼燥、溫燥之不同,治亦不同。因此對此段經文的理解也是從這一認識出發來加以解釋,不敢言是,姑試言之,以俟明傢予以指點。

(53)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咸瀉之,以辛潤之,以苦堅之

“寒淫於內”,指人體顯現瞭寒病的表現。臨床上診斷寒病,依據有二:

其一臨床表現具備寒的特征。寒的特征,依據中醫理論寒性凝滯、澄沏清冷因此凡患者的臨床表現為凝滯不通、癥狀部位固定不移,患者外觀或排泄物表現澄清冷者,例如疼痛部位固定,小便清徹,四肢厥冷,完谷不化,人體生理調節代償功能衰退或衰竭等等,都可考慮診斷寒病。

其二,在病因及發病季節上具備寒的特征。在病因及發病季節的特征方面,中醫學認為,“冬主寒”,因此凡發病季節在冬季或正值寒氣偏勝之時,或低溫環境,或患者發病明顯與受寒有關等,都可考慮診斷寒病“治以甘熱”句中的“甘熱”,是指味甘性熱的藥物。熱可勝寒,所以“寒淫於內”者,在治療上要first of all考慮甘熱藥物。

“佐以苦辛”中的“苦”,是指苦味藥物“辛”,是指辛味藥物。前已述及,苦味藥物有燥濕的效果,辛味藥物有散寒的效果。為啥對“寒淫於內”的患者,在“治以甘熱”的同時,還要合並使用苦味和辛味的藥物呢?這要從寒病的病機來思索。寒病在疾病定位上主要在腎,這亦即本篇後文病機十幾條中所述的:“諸寒收引,皆屬於腎。”寒病在疾病定性上主要要慎重考慮陽虛。這亦即後文病機十九條中所述的:“諸病水液,澄沏清冷,皆屬於寒。”因為寒病主要慎重考慮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所以在治療寒病時,要“治以甘熱”。因為腎陽不足,腎虛不能治水,容易出現水濕泛濫現象,因此在“治以甘熱”的同時還要用辛味藥物以散寒,用苦味藥物以燥濕。“以瀉之”的“咸”字,是指咸味藥物。“咸入腎,此處是指在用甘熱藥物的同時配合咸味藥物,可以增強溫腎利水的效果。“以辛潤之”中的“潤”字,此處不能簡單容易的作滋潤解,應作“補”字來理解。《素問藏氣法時論》謂“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內經》中的“燥”字一般多指秋,指涼。“腎苦燥”,即腎苦寒涼,“開理,致律液,通氣”,是指衛氣的效果,而“衛出於下焦”《靈樞·營衛生會篇》,所以這裡經常提到的“急食辛以潤之”,明明是指溫補腎氣來講“以苦堅之”中的“堅”字,是指腎的閉藏作用。腎陽不足,水濕泛濫,腎的閉藏作用必然會受到損害。苦味藥物有燥濕作用。濕邪去則腎的效果自然恢復。因為如此,因此在“寒淫於內”時,在“治以甘熱”的同時,還要“佐以苦辛”。

原文中“以咸瀉之,以辛潤之,以苦堅之”等句,都是對“寒淫於內”為啥要“佐以苦辛”的解釋。

“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咸瀉之,以辛潤之,以苦堅之”這一治療原則,用五行概念來說,即:寒屬水,甘屬土;“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也就是以土制水,以熱勝寒,治以所勝之意。張介賓註此雲:“寒為水氣,土能勝水,熱能勝寒,故治以甘熱,甘從士化,熱從火化也佐以苦辛等義,如藏氣法時論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也。”即屬此義。

四:“治未病”與亞健康有著哪些個不同?

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瞭,對健康的要求也提高瞭,故“治未病”獲得瞭前所未有的註重和重視。西方醫學亞健康的概念也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出現的。二者有共同之處 世界衛生組織將機體無器質性病變,但是有一些功能改變的狀態稱為“第3狀態”,我國稱為“亞健康狀態”。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的防病養生謀略,是至今為止我國衛生界所遵守的“預防為主”戰略的最早思想,它告誡人們治病在後,防病在前,不僅要防病,同時要註意和提防阻擋疾病發生的趨勢,並在病變未發生之前就要有預防措施,如此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動權,達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術”。 中醫沒有現代醫學那些先進的檢測手段,但是隻要能抓住“辨證施治”這個中醫的本質就能很好地解決問題。中醫“治未病”與西醫亞健康難以截然分開。但是專業人士認為亞健康與“治未病”不能混為一談,亞健康多不需要藥物治療,而更註重和重視休息及心理調適。而中醫“治未病”有更深更廣的內涵,蘊含多個層面的內容:其中健康宣教、緩解生活和工作壓力、改變社會不良嗜好著重是層面的工作;“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等具體疾病的防治是醫院、醫生的工作,醫生要做到“先安未受邪之地”,即治療未病之臟腑。要宣傳和註重和重視治未病,更要註重和重視治已病,否則已病治不好,談何治未病。但是治已病也要有“治未病”的思想,即既病防變、防加重、防復發。 亞健康是西醫的概念,“治未病”是中醫的概念。要讓病人及市民瞭解“治未病”的思想。中醫與西醫相比有更加的多、更系統的預防手段,可以貫穿疾病的各個階段,所以中西醫的長處要結合在一直,重點是能為我所用。 當然不管是亞健康還是“治未病”,都需要獲得廣大市民的註重和重視,將疾病控制在未發之時。

五:怎樣運用天地氣化之理診斷疾病

中國中醫研究院 高思華運氣學說揭示瞭人與天地氣化相應和人體疾病與天地氣化對應的一般規律,明確瞭隨天地氣化之理而診斷疾病的基本看法。歸納所論,運用天地氣化之理診斷疾病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隨天地氣化之理定病位病性(一) 以四時感邪定病位定性《素問·風論》、《素問·痹論》等編,依據五臟應四時,各用其時感邪受病的氣化學說理論,明確提出瞭以四時感邪定病位定性的看法,指出:“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以季夏戊己傷於邪者為脾風,以秋庚辛中於邪者為肺風,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為腎風。”“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脈要精微論》、《平人氣象論》、《玉機真臟論》、《三部九侯論》等篇,從脈應四時的角度,反復論述瞭怎樣據四時的區別脈傢定臟腑病位。如《平人氣象論》所說的“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夏胃微鉤曰平,鉤多胃少曰心病,但鉤無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長夏胃微軟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無胃曰死,軟弱而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無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石而有鉤為夏病,構甚曰今病。”就是指出瞭四時五臟的平脈、病脈、死脈的區別和怎樣據四時五臟的區別病脈而確定病位、病時,展示瞭氣化學說依時診病的思想,提示人們臨床診斷疾病時勿忘隨四時五行定病位病性。為啥要以四門五行定臟腑病位呢?讓我們看一看運氣學說揭示的四時陰陽不同,為病亦各有不同的一般規律就不難理解瞭。運氣學說認為:四時之氣,春溫、夏熱、長夏濕、秋涼、冬寒,春夏陽盛陰衰,秋冬陰盛陽衰,為病亦具有春多溫病、肝病;更加的多熱病、心病;長夏多濕病、脾病;秋多燥病、肺病;冬多寒病、腎病,春夏病多傷陰、秋冬病多傷陽的規律。之所以如此,是由於五臟通四時,“五臟各用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臟各於其治時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則為泄為痛。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素問·咳論》)“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鑒於此,依據五臟與四時五行的收受關系及人體陰陽之氣與天地陰陽之氣的相應關系來核實確定病位病性,自然是不用多說的瞭。凡病發於春、感受風邪所致的疾病,可定位於肝、定性為風,凡病發於夏、感受熱(暑)邪所致的疾病,可定位於心、定性為熱(暑),見病發於長夏、感受濕邪所致的疾病,可定位於腫、定性為溫,見病發於秋、感受燥邪所致的疾病,可定位於肺、定性為燥,凡病發於各、感受寒邪所致的疾病,可定位於腎、定性為寒。凡慢性病至春季定時發作,或於春季減輕者,可定位於肝;凡慢性病至夏季定時發作,或於夏季減輕者,可定位於心;凡慢性病於長夏之時發作,成於長度減輕者,可定位於胸;凡慢性病王秋季之時發作,戲於秋季減輕者,可定位於肺;凡慢性病於冬季定時發作,或於冬季減輕者,可定位於腎。此外,依據四時五行相勝的道理,凡慢性病主秋李加重者,也可定位於肝;凡慢性病至冬季加重者,也可定位於心;凡慢性病至春季加重者,也可定位於脾;凡慢性病至長夏加重者,也可定位於腎。見病發於春夏、感受陽邪,或病於春夏加上、秋冬減輕者,可定位為陽盛或陰虛;凡病發於秋冬、感受陰邪,或病於秋冬加重、春夏減輕者,可定性為陰盛或陽虛。再者,因為一日通於四時五行,晝日屬陽,夜間屬陰;平旦為春、日中為夏、日哺為長夏、下哺為秋、夜半為冬,故凡病於平旦之時定時發作,或每於下哺之時加重者,可定位於肝;凡病於日中之時定時發作,或每於夜半之時加重者,可定位於心,凡病於日哺之時定時發作,或每於平旦之時加重者,可定位於脾;凡病於下之時定時發作,或每於日中之時加重者,可定位於肺;凡病於夜半之時定時發作,或每於回哺時加重者,可定位於腎。凡病於晝日減輕夜間加重者,可定性屬陽虛或陰盛;凡病於夜間減輕晝日加重者,可定性屬陰虛或陽盛。但亦有陽虛病人卻夜間安靜而晝日反應較劇,或陰虛病人卻晝日安靜而夜間反應較劇者,則是因其挾有外邪,虛弱之正氣得同氣之助起而抗邪的原因,臨床亦當詳辨。(2)隨五方高下定病位病性運氣學說揭示瞭疾病的發生隨地理之五分高下不同而不同的一般規律,如《素問·異法方宜論》就詳細論述瞭五方地理環境不同,氣候條件各異,為病亦各有特點的情形,認為“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病皆為癰瘍。”“南方者,天地之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病攣痹。”“西方者,金石之玉,沙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也……其病生於內”“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其地高陵後,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滿病。”“中间位置者,其地平以濕……其病多痿厥寒熱。”《五運行大論》、《陰陽應象大論》則主從五方地域不同,氣候特點不同,為病多傷及相通之臟的看法出發,指出瞭五臟之病隨五方而有異的特征,認為“東方生風……風傷肝”、“南方生熱……熱傷氣”、“中间位置生濕……濕傷肉”、“西方生燥……燥傷皮毛”、“北方生寒……寒傷血。”《金匱真言論》亦將五方、五臟、五味、五蓄、五谷、五音、五星等各自歸類,指出五方不同,病位有五臟相偏的特征。其雲:“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是以知病之在脈也”“中间位置黃色,人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牌……是以知病之面肉也。”“西方白色,人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北方黑色,人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是以知病之在骨也。”《五常政人論》更從東西南北地勢有高下,氣候有溫涼,從而作用與影響人體的腠理開閉,為病有偏表偏裡的區別,指出“東南方陽也,陽者其精降於下,故右熱而左溫。西北方陰也,陰者其精奉於上,故左寒而右涼。是以地有高下,氣有溫涼,高者氣寒,下者氣熱。故適寒涼者脹,之溫熱者瘡。下之則脹已,汗之則瘡已,此腠理開閉之常,太少之異耳。”凡此均是從不同的角度歸納瞭不同的地理環境下的發病特點和規律,論證瞭地理環境與疾病發生的密切關系,為因地制宜原則的提出奠定瞭深邃的論理基礎。顯然,臨證之時充分考慮到病人所處的地理因素對病生的作用與影響來參考疾病的定位定性是診斷過程中不容忽略的環節。一般說來,居處東北高寒之地者,定位應多考慮肝腎,定性多考慮風寒;居處西北高原之地者,定性應多考慮涼燥,定位應多考慮肺腎;居處沿海潮濕之地表,定位應多考慮肝脾腎,定性應多考慮風寒濕;南方氣熱之地者,病多傷陰,定性應多考慮陰虛;北方氣寒之地者,病多傷陽,定性應多考慮陽虛;久居濕地者,多脾濕之疾;地高寒涼之地者,多腠理閉而外寒裡熱;地下溫熱之地者,多腠理疏而外熱裡寒,凡此種種,在定位定性診斷疾病時都必須認真參考。(3)隨運氣之變定病位病性從《素問》七篇大論的內容可以看出,運氣學說不但討論瞭幹支推算所揭示的氣候變化之常和運氣的勝復、鬱發、至而不至、不至而至以及發無常會的卒熱之變等氣候變化之變,並且在討論氣候的常與變時無一不同時討論瞭對應的病候,不厭其煩地提示人們隨時的運氣之變皆可作用與影響人體而變生對應的疾病,於是,臨床在隨四時主氣定病位病性的同時,還必須參以隨時的六氣之變而定病位病性。一般說來,不論何時何地,凡因為氣候變化,明顯因感受風邪所致的疾病應定性為風,並或可定位於肝;明顯因感受熱(暑)邪所致的疾病應定性為熱(暑),並或可定位於心;明顯因感受濕邪所致的疾病應定性為濕,並或可定位於脾;明顯因感受燥邪所致的疾病應定性為燥,並或可定位於肺,明顯因感受寒邪所致的疾病應定性為寒,並或可定位於腎。慢性疾病,每於厥陰風氣偏勝時病即發作或見加重者,可定位於肝,或同時定位於肝脾或肝肺;每於天氣熾熱,少陽火氣偏勝時病即發作或見加重者,可定位於心,或同時定位於心肺或心腎,每於陰雨霧露太明顯陰濕氣偏勝時病即發作或見加重者,可定位於脾,或同時定位於脾腎或脾肝;每於天氣涼燥陽明金氣偏勝時病即發作或見加重者,可定位於肺,或同時定位於肺肝或肺心;每於天氣寒冷太陽寒氣偏勝時病即發作或見加重者,可定位於腎,或同時定位於腎心或腎脾。(4)參體質之異定病位病性運氣學說不但強調瞭隨天地五運六氣之變而診病辨證,而且沒有忽略人的體質因素在疾病的發病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強調瞭當隨體質之異來辨析疾病特點。如《異法方宜論》專門論述瞭東西南北中五方不同,氣候環境不同,生活習性不同,從而體質特點不同,造成瞭為病亦各有特點的大體情況,提示人們當防體質之異而辨證診病;《靈樞·陰陽二十五人》更將人因體質分為木、火、士、金、水等不同類型,以司天之氣生於上可作用與影響全年的氣候變化這點相比喻,指出瞭不同類型的人與不同季節氣候的相應情況和感而病生的特征,認為“木形之人,比於上角……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足厥阻佗佗然。火形之人,比於上征……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手少陰核核然。土形之人,比於上宮……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太陰敦敦然。金形之人,比於上商……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手太陰敦教然。水形之人,比於上羽……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主,足少陰汗汗然。”亦是指出瞭人的體質不同,與四時六氣的收受關系均不相同,為病各有特點,提示人們臨證時當考慮體質因素因人而診。一般說來,小兒腎氣未充,臟腑未壯,尤易傷食及外感風寒,故小兒患者定位應多考慮腎、脾、肺,定性應多考慮風寒、食積;青壯年陽氣旺盛,且每喜恃強爭勝,易於耗傷精氣,故青壯年患者定性應多考慮陰虛,定位應多考慮胃;年老之人精氣已耗,肝腎已衰。故老年患者定位應多考慮肝腎,定性應多考慮陰虛;婦女因為月經及孕育的關系每易傷精耗血,且因為心理因素易於氣鬱傷肝,故婦女患者定位應多考慮肝、腎、脾,定性應多考慮精血虧虛、氣滯血瘀;形體偏胖者,定位應多考點脾、腎;定性應多考慮氣虛、痰濕,形體消瘦者,定位應多考慮肝腎,定性應多考慮陰虛;嗜食酒肉肥甘之人,定位應多考慮脾、肝,定性應多考慮濕熱。(5)據癥候體征定病位病性運氣學說強調瞭當隨四時、五方、運氣變化,體質不同而診斷疾病,同時更強調瞭絕不能機械地依四時五方運氣變化和體質不同來推斷疾病,《至真要大論》不但提出病機十九條,舉例論證怎樣據疾病的癥候表現和體征所見來審證求因,更強調指出診病辨癥當“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告誡人們當依據不同病機所應該出現的癥狀和體征,臨證詳辨其病候表現而求其病機之屬,有其癥者,求其為啥呢而有;無其癥者,求其為啥呢而無。病候多者求其何屬;病候少者亦求其何屬。皆要隨癥求證,審察病機而診其病。總之,病人的癥狀和體征是臨床定位定性診斷疾病的主要根據。一般說來,就定位來講,患者的癥狀和體征反映為啥呢臟的生理機能異常,就應該走其病位於何臟。打比方說說:肝之流泄,藏血、主筋、開竅於目、其華在爪,與膽相表裡,故凡見反映肝膽之疏泄失職,肝藏血不能,筋、目、爪甲及肝膽經脈循行部位的病變的癥狀與體征,均應定位於肝(膽)。他臟類推。就定性來講,患者的癥狀和體行反映為六氣中何氣偏勝、人體氣血陰陽何氣之虛、氣血痰食水火何氣之鬱(瘀),就應定性為啥呢。有關怎樣依病人的癥狀和體征來審證求因,確定病位病性這方面的內容,各種中醫教科書及很多中醫書籍中均有論述,此不復贅。 二、隨天地氣化之理判標本病傳(1)、隨天地氣化之理判病之標本疾病是一個不斷變化的異常的生命過程,其表現錯綜復雜,幾臟同病、虛實錯雜、數邪並見的情形屢見不鮮,於是,在病位病性確定之後,正確判斷何為原發、何為繼發以及二者之間的根本聯系,也就是是正確判斷何為本病、何為標病以及本標同病的區別性質,是正確診斷疾病,進而正確立法施治的主要環節,而是要正確辨析標本,就必須依據運氣學說揭示的陰陽更勝和五行生克制化原理,來辨析不同病候所反映的既病臟腑內部的陰陽失調的病機,以及同病臟腑之間的五行生克制化紊亂的病機,從而抓住本標病傳的實質。具體說來,臨證之時first of all應詳細詢問病史,依據證候出現的先後辨清何為本病,何為林病,繼而依據陰陽對立互根和五行生克乘侮之理,認真分析本病與標病的病侯,把握本病、標病極為相互之間的病機所在。舉同是肝病及脾的四個患者為例:甲病人為壯年男性,因於生氣而先見急躁易怒,頭痛頭脹,脅肋脹滿竄痛,繼而出現胃脘疼痛脹滿,納差食減,苔薄白,脈弦有力。乙病人年逾花甲,患眠差多夢、兩目幹澀、視物昏花多年,近來又見頭暈耳鳴、心煩易急,偶有頭痛頭脹,繼而又有脘悶納差,時有惡心,四明乏力,大便偏幹,舌瘦質稍紅,苔薄白稍膩,脈中取弦大,沉取弦細。丙病人性格內向,因戀愛受挫而長期情志不暢;精神抑鬱,自覺胸脅悶滿,心煩易怒,漸至脘悶腹脹,納食減少,肢體倦怠乏力,舌淡苔薄白,脈沉弦細。丁病人為中年知識分子,終日伏案,每每工作至深夜,漸至視物昏花,目幹目澀,失眠多夢,口幹口苦,近一月來又有食欲減退,脅滿脘痞,每日日落前後腹脹如鼓,至夜半減輕,大便幹,小便稍黃,舌體瘦,質暗紅,苔薄白,脈沉弦細。分析病史,此四例患者均是先見肝病之候,繼兼脾病之證,同屬肝病及脾,肝病為本,脾病為標。甲乙二者於標病之先均現肝氣偏亢之證,屬肝旺乘脾,然甲病人病程較短,其肝旺表現為頭痛頭脹、脅肋脹滿竄痛、急噪易怒,脈弦有力,且正值壯年,其病明顯因於生氣,顯然證其本病為暴怒傷肝,肝氣上沖橫逆之實證;乙病人病程較長,年近八八,在頭暈、耳鳴、心煩、頭痛頭脹之肝旺癥候出現之前已有多年納差多夢、兩目幹澀、視物昏花病史,且舌瘦質稍紅,脈雖中取弦大而沉取反弦細,顯然證其本病又為肝陰不足,肝陽偏亢之本虛標實證。故二者雖同為肝旺乘脾,但其本病卻一虛一實,就治病求本來講,前者應急以疏肝行氣而瀉肝氣之實,後者當主以養肝平肝而制肝陽之亢。丙丁二者於標病之先均現肝氣不及之癥,屬肝虛脾侮,然丙病人同情志不暢致肝氣抑鬱,疏泄不及,水不疏十而脾來侮之,其本為肝氣上虛;丁病人為過勞耗傷肝陰,在出現脅滿脘痞、食欲減退、每日日落前後腹脹如鼓等肝氣虛,木不疏土而脾來侮之的癥候之前,先有視物昏花、目幹目澀、失眠多夢、舌瘦脈弦細等肝陰不足的征候表現,證其本例之肝氣虛實為陰不化氣依然,其木乃是肝陰虧虛。故就治病求本來講,前者當以補肝氣為主而調其肝用,後者當以養陰為主佐以補氣而調其肝用。同時,就甲、乙、丙、丁四者的標病來講,雖同為脾胃之病,但有以胃氣不和為主者,有以脾不健運為主者,有挾濕者,有不挾濕者,在癥候表現上各有不同,臨癥均應認真辨析,以使立法施治時不致有誤。(2)隨天地氣化之理判疾病轉歸隨天地氣化之理判疾病轉歸中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隨四時更替判疾病轉歸first of all,應依據病位的區別,註意和提防隨五臟與四時五行的生克制化關系而判斷疾病的輕重轉歸。一般說來,病在肝者,常常至春好轉,至夏痊愈,若夏時未愈,則常常至秋加重,至冬則相對穩定;病在心者,常常至夏好轉,至長夏痊愈,若長夏未愈,則常常至冬加重,於春則相對穩定;病在脾者,常常至長夏好轉,至秋痊愈,若秋未愈,則常常於春時加重,於夏則相對穩定;病在肺者,常常至秋好轉,至冬痊愈,若冬時未愈,則常常於夏時加重,於長夏處於相對穩定,病在腎者,常常於冬時好轉,於春時痊愈,若春時未愈,則常常於長夏加重,於秋時相對穩定。之所以如此,依據氣化學說的看法,是由於五臟之病的轉歸具有隨四時所主而“以勝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勝而甚,至於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的規律。舉肝為例:病之在肝,必是肝之正氣不足,即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而春氣通於肝,肝之正氣得春氣之助,即可逐漸恢復,而奮起抗邪,使病有起色,隨著正氣的不斷充實,即可抗邪外出,故病在肝者常常於春時向愈,於正氣回復後來的夏季而邪去正安,春屬目,為肝之本位,夏屬火,為木之所生,故雲“自得其位而起”,“至其所生而愈”。秋氣通於肺,肺得其時而氣勝,勝則克木,故肝病常常於秋時而加重,因為秋屬金,為木之所不勝,故雲“至其所不勝而甚”。冬時雖陰氣盛極,然亦孕少陽之生機,肝氣將復,但又不足以抗邪外出,正邪相持,故肝病於此時常常處於相對穩定階段。因為冬屬水,為木之母,故雲“至於所生而持”。餘臟類排。值得一提的是,這種五臟之病的四時轉歸規律是依據五行生克制化原理提出的,因為臟腑相關,疾病計往不限於單一臟腑,其性質又有虛有實,且病邪門質又有木火土金水五行屬性的區別,故臨床以五行生克制化原理判斷疾病轉歸時應綜合分析,屍體情況具體對待,切記不能拘泥於一般。其次,應依據病性的區別,註意和提防隨疾病的陰陽虛實與四時陰陽盛衰的相互之關聯聯系而切斷疾病的輕重轉歸。一般說來,病性為陽盛或陰虛者,常常至夏加重而至冬緩解,病性為陰盛或陽虛者,常常至冬加重而至夏緩解。這是由於春夏陽長陰消,夏時陽氣盛極;秋冬陰長陽消,冬時盛氣盛極,陰盛則更加助陽而伐陰,陰盛則更加助陰而伐陽。2。隨晝夜更替判疾病轉歸隨晝夜更替判疾病轉歸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進行分析:一是應註意和提防一日應四時,人體陽氣亦隨晝夜的陽氣盛衰而盛衰,故疾病多於平旦至日中漸趨減輕,下午至夜半漸趨加重,即如《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所說:“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何也?歧伯日:四時之氣使然也……春生夏生,秋收冬藏,是氣之常化,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歸入為秋,夜半為冬。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臟,邪氣獨居於身,故甚也。”二是應註意和提防疾病性質與晝夜陰陽之氣的盛衰關系,依據病性的陰陽偏頗,隨晝夜的陰陽更勝來推測辨別其輕重轉歸。病性為陰盛及陽虛者,多是晝輕夜重,病性為陽盛及陰虛者,又多是晝重夜輕,即如《素問·三部九峰論》所說:“九侯之脈,旨沉細弦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數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熱中及熱病者,以日中死……病水者,以夜半死。”王是應註意和提防一日分五行,因為病位在五臟的區別,常常因五行制勝而在不同的時辰有不同的輕重轉歸。即如《素問·玉機真臟論》和《素問·臟氣法時論》所說:“一日一夜五分之,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靜。”“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脾病者,日晡慧,日出甚,下晡靜。”“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靜”。“腎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靜”3。隨運氣盛衰判疾病轉歸隨運氣盛衰判疾病轉歸主要有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是依運氣盛衰的乘侮及勝復之理判疾病轉歸,一是隨實際氣候的變化判疾病轉歸。運氣學說認為,天地氣候的變化,具有一個自穩調節的規律,一方面,氣有餘則制其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已所不勝侮而乘之,已所勝輕而侮之。另一邊,運氣之變又猶如權衡,有勝氣,必有復氣,風氣太勝,則燥氣來復;暑氣太盛,則寒氣來復;燥氣太勝,則火氣來復。濕氣太勝則風氣來復,寒氣太勝則濕氣來復。勝甚則復甚,勝微則復微。這就提示我們在臨證時一方面應依據病位的區別隨運氣盛衰的乘侮之理來分析病勢進退判斷疾病轉歸,另一邊應依據病性的區別隨運氣的勝復之理來分析病勢的進退判斷疾病的轉歸。打比方說,暴怒傷肝之疾,每每先見脅肋脹滿竄痛、心煩易怒,或頭痛頭脹,為肝氣有餘而上逆之證;此時就應想到繼而可能制其所勝而見胃脘脹悶疼痛、納呆呃氣之肝氣犯胃之證,若繼續發展,還可能侮所不勝而兼見幹咳胸痛、口苦目赤,甚或咳血之木火刑金之證;相反,若臨床見有因長期情志抑鬱或過勞等其他原因耗傷肝氣而致的癥見兩脅悶脹不舒、噯氣、鬱悶不樂、舌暗淡、苔薄白、脈沉弦細之肝氣不足證,就應考慮到繼而可能脾氣來侮而見納呆脘痞、腹脹腹瀉、甚或腹水腫脹之證,亦可致肺氣來乘而兼見胸悶短氣、咳嗽氣喘之證。其他如心氣盛則常常乘肺侮腎,心氣虛又常常腎乘肺侮;脾氣盛則可乘腎侮肝,脾氣虛則可肝乘腎侮等,均可類推。就病性來講,病邪盛極常常可兼見所不勝之氣來復的病候,還可出現與本質相反的假象,如風邪太盛可致燥氣來復而兼傷陰化燥之象,寒邪太盛可致濕氣來復而兼身重浮腫的挾濕之證,熱邪盛極可致寒氣來復而現惡寒戰慄的假寒之象等等,這就要求我們臨證時除掌握六淫病傳的一般規律外,還應隨六氣的勝復之理考慮不同病性可能出現的特殊的病傳現象。運氣學說還十分強調以那個時候當地的實際氣候變化為根據,看疾病性質及臟腑虛實與氣候變化相得與否來予測疾病的發展轉歸。凡病性與六氣變化不相適應,即所謂“不相得”,如病性為風寒而又值氣候為風寒偏性;病性為濕而又遇陰雨連綿;病性為熱(火)偏遇連日酷暑;病性為寒卻逢冰雪天氣;或陰虛之病忽通高溫氣候;陽虛之疾突然氣溫下降之類,病況常常趨於加重。凡病性與實際氣候變化正相適應,即所謂“相得”,如病屬陰盛或陽衰而遇溫熱天氣,病屬陽盛或陰虛而逢低溫氣候之類,反而可望得天氣陰陽之助而讓人體陰陽自和,病趨好轉。綜上述可見,確定病位病性,辨析標本,把握病機和正確判斷疾病的傳變及予後,是疾病診斷的兩個基本內容。前者是指導求本施治的中心所在,後者又是因勢利導,未病早治,防微杜漸的必要前提。不難看出,隨天地氣化之理,因時因地因人而審癥求因、辨證診病,就是運氣學說對疾病診斷認識的基本看法,離乎此,診斷疾病也就無從談起瞭。

六:聽說中醫看病講究先要“六定”不知是哪六定?

眼耳口鼻身意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