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能起名

怎样计算24节气的天数(太阳节气天文)

太阳 智能起名 04-14

24节气的具体时间是如何算出来的?

节气指24时节和气候,是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用以指导农事的历法。我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一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夏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冬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进展到了八个,直到西汉时才变成了如今的24节气。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就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24节气的概念。

24节气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24节气又分为12个中气和12个节气,一一相间。24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因此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基本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

将一回归年的长度等分成二十四份,从冬至开始,等间隔地依次相同安排各个中气和节气。这一个方法叫做平气。因为太阳周年视运动不均衡,按太阳黄经每移行15°的节气是非等间距的,此法称为定气。定气应用于历法计算中。由于两个节气的时间长于一个朔望月(见月)的时间,所以可能出现一个月内仅有一个节气或一个中气的情形。从西汉的《太初历》起,规定遇见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上月的闰月。这种置闰原则沿用到现在。

24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侯现象、气侯变化三种。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 反应气侯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反应气侯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现在的人依据太阳在黄道上的具体位置,准确地确定了24节气的具体时间

二十四节气的准确时间(精确到0。001秒)怎样计算?要数学计算方法,

二十四节气的准确计算时间公式:

通式寿星公式——[Y×D+C]-L

Y=年代数的后2位、D=0。二十四22。L=闰年数、C取决于节气和年份。

现行的24节气是采用“定气法”划分。“定气法”与上古“斗柄指向法”在确定方法上不同。虽确定方法不同,但两者所标示的天象是吻合的。“定气法”以太阳运行至黄经90°时为夏至,交节时也一样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它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循环。

“定气法”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份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有三个候。古代人们称节气为“气”,24节气就是二十四个“气”,有“节气”和“中气”之分:每月第1个即月首的“气”,称为“节气”;第2个即月中的“气”称为“中气”。这样,全年共有12个节气、12个中气,合起来恰巧是“24节气”。

24节气如何算的啊?

一月:立春、雨水

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冬月:大雪、冬至

腊月:小寒、大寒

正常是15天一个节气、一个月30天,两个节(注:都是按阴历算得);九天一九;十天一伏!!!

立春:立是开始之义,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之义。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之义。春分预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炽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炽热之义。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炽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刻。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之义。处暑是预示炽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刻。

每个节气有多少天

每个节气持续多少天 15天。一年二十四个节气

一年有多少个节气 每个节气是几天 阴历平年全年354天或355天闰年383天或384,阴历节气有二十四个, 每个节间隔天数不大一样 。阴历因为每一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因此在十九年里设置七个闰月 ,夏至后第3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二伏), 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三伏), 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 冬至进九,每九有九天,当然冬至后18天进入三九。

二十四节气 都是那些?每个节气有几天? 24节气的名称为: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立春(2月3-5日交节) 雨水(2月18-20日交节)

惊蛰(3月5-7日交节) 春分(3月20-22日交节)

清明(顶月4-6日交节) 谷雨(4月19-21日交节)

立夏(5月5-7日交节) 小满(5月20-22日交节)

芒种(6月5-7日交节) 夏至(6月21-22日交节)

小暑(7月6-8日交节) 大暑(7月22-二十四日交节)

立秋(8月7-9日交节) 处暑(8月22-二十四日交节)

白露(9月7-9日交节) 秋分(9月22-二十四日交节)

寒露(10月8-9日交节)霜降(10月23-二十四日交节)

立冬(11月7-8日交节)小雪(11月22-23日交节)

大雪(12月6-8日交节)冬至(12月21-23日交节)

小寒(1月5-7日交节) 大寒(1月20-21日交节)

24节气 有多少天/ 24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4节气完全依照地球公转与太阳的角度而定。每个15度一个节气。此处的节气是一个统称,其他节气包括“节气”和“中气”,节气简称为节,中气简称为气。

目前最常用的历法有公历和阴历,公历亦即我们常说的阳历,这个16世纪产生于西方的历法,此刻使用于几乎全球性。阴历最容易被人称呼为“农历”,其实也就是说这是错误的。农历就是太农历,与太阳历(阳历)相对,就是完全按照月亮的运行周期制定的。 *** 教的回历就是农历的一种。

阴历可以被成为阴阳历,说明其为月亮、月亮双轨制历法,其他它的制定还参照了其他行星的运行,可谓是多轨制历法。对于农历,大约原理就是利用朔望月周期为29多天,定了大月和小月之分,紧接着交替进行,最终使每月平均时间尽最大力量接近朔望月月长度。对于阳历,大约原理是利用回归年周期为365多天,定了闰年和平年之分,紧接着交替进行,最终使每一年平均时间尽最大力量接近回归年长度。对于阴历,定义月利用了农历的大月小月,使得每月的天数是二十九天或者30天,又利用了阳历的闰月概念,使得每一年的时间接近回归年长度。

阴历为啥呢能做到这么准确?

源自于其的基础――24节气,因为24节气是严格依照天文现象,依照地球与太阳的夹角来定义的,所用其符合客观,也就自然准确。大家都清楚,地球公转有近地点和远地点,在近地点时快,远地点时慢。近地点时地球处于冬季,远地点时处于夏季。以上讲到的,回归年为每一年365多天,除以二十四平均每个节气为15多天,而因为近地点和远地点的存在,使得每个节气间的时间并不总相等,在远地点即夏季时,节气(此处的节气是为了反应客观情况来定义的,而不是平均的,节气始终是客观的)的长度甚至会达到16天。如此便有个问题,因为阴历月的时间长度是基本固定的,而地球公转致使节气有的时候会向后拖延1到两天,这样日复一日,也许会致使中气推迟到下一月,即当月没有中气只有节气。阴历将这样的月定义为闰月。俺们这样想,既然24节气是严格依照地球公转定义的,那么闰月的产生刚好使阴历年的长度与真实的回归年长度接近。如此的闰月是自然的。节气也是自然的。

这使俺们想到了阳历的润年只是简单容易的依照“非世纪年能被4整除即为闰年,世纪年能被400整除即为闰年”这样人为定义的规律产生显得有点随便。不过 也是因为如此的简单规律,使得人类统计年的天数变得简单,只有365和366两种,也使统计月数变得简单,由于有闰月的年份皆可以简单算出来,而阴历算闰月是不容易的。可以这么说,阳历是闰年的概念,而阴历是闰月的概念。

因为24节气是针对地球公转,亦即太阳制定的,而阳历也是针对太阳回归年制定的,因此用阳历来预示24节气的日期要相对准确些,不过 也不总是一天,由于记得要慎重考虑近地点和远地点的作用与影响。所以前后会相差1到2天。

听了以上讲到的,看来长辈说阴历准还是有些道理的。当然最好还是采用

24节气每个节气是多少天 我们此刻普遍知道的是太阳和地球每时每刻皆在进行着不停地公转和自转,通常来讲把地球绕太阳的轨道称为黄道,而24节气正所谓依照太阳在黄道上的具体位置来划分的。first of all,当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时定为“黄经零度”,即春分点。从这里出发,每前进15度就为一个节气,从春分往下依次顺延,清明、谷雨、立夏等等。待运行一周后就又回到春分点,此乃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二十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其实也就是说是一个「时刻」,而非「一日」。在地球的公转与自转中,因为地球自转轴相比于公转轴有23、5度的倾角,使得夏季正午时太阳仰角高度较高,冬季时较低,作用与影响春夏秋冬四季气温与季候。为了让先民们能得知寒暑气候变化而决定农事进展或作为生活起居的参考,古时候历法学家于是规定:将每一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回归年时间平分为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将二个中气等分称为节气,此乃二十四节气的来历起源,这种节气的制订法称为「平气法」。 然而因为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为椭圆形。离太阳较近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较远时则较慢,对那个时候制订此历法的中原地区来讲,某些节气无法体现出真实的气候状况。所以从清代开始,才另定以春分点为0度,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订为一个节气或中气,如今的中气和节气统一叫作“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建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它追溯于咱们国的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且通过长短来核实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24节气已完全确立。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24节气记录载入了。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24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24节气的天文位置。 依据季节的区别变化,二十四节气又能够分为几类。 预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反映降水量的那么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另外,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因为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别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亦有很大差别。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体现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特别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表示春天的回归。

一个24节气多少天 节气 太阳黄经度数 所在公历日期 所在苗历日期* 所分三个气候

立春 315° 2月3――5日 苗历偏月十六日 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

雨水 330° 2月18――20日 苗历一月一日 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

惊蛰 345° 3月5――7日 苗历一月十六日 桃始花、仓庚鸣、鹰化为鸠

春分 0° 3月20――21日 苗历二月一日 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

清明 15° 4月4――6日 苗历二月十六日 桐始华、鼠化为、虹始见

谷雨 30° 4月19――21日 苗历三月一日 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

立夏 45° 5月5――7日 苗历三月十六日 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小满 60° 5月20――22日 苗历四月一日 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

芒种 75° 6月5――7日 苗历四月十六日 螳螂生、V始鸣、反舌无声

夏至 90° 6月21日――22日 苗历五月一日 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

小暑 105° 7月6――8日 苗历五月十六日 温风至、蟋蟀居辟、鹰乃学习

大暑 120° 7月22――二十四日 苗历六月一日 腐草化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立秋 135°8月7―钉9日 苗历六月十六日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处暑 150° 8月22――二十四日 苗历七月一日 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

白露 165° 9月7――9日 苗历七月十六日 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秋分 180° 9月22――二十四日 苗历八月一日 雷始收声、蛰虫培户、水始涸

寒露 195° 10月8――9日 苗历八月十六日 鸿雁来宾、雀攻大水为蛤、菊有黄花

霜降 210° 10月23――二十四日 苗历九月一日 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立冬 225° 11月7――8日 苗历九月十六日 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

小雪 二十四0° 11月22――23日 苗历十月一日 虹藏不见、天气上腾、闭塞而成冬

大雪 255° 12月6――8日 苗历十月十六日 }鸟不鸣、虎始交、荔挺生

冬至 270° 12月21――23日 苗历动月一日(苗历新年) 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

小寒 285° 1月5――7日 苗历动月十六日 雁北向、鹊始巢、雉始g

大寒 300° 1月20――21日 苗历偏月一日 鸡始乳、鸷鸟厉疾、水泽腹坚

一年中二十四节气是怎么分配每个节气有多少天啊 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只是在某一天的某一时辰,民间流传的黄书上便有。 具体哪个节气在哪天基本是有规律可循的,大约如下: 立春: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加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一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一年4月5日前后,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5月20日或21日交“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预示着我国多数地区进入炽热季节。 大暑: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炽热的时期,不过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最终,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8月23日或二十四日,“处”为结束之义,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舒服了。因为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9月8日前后,因为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10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10月23日前后为“寒露”,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一年11月7日前后。 小雪: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北方冷空气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不过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12月7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1月5日前后,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刻。 附赠节气歌: (1)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2) 西园梅放立春先, 云镇霄光雨水连。 惊蛰初交河跃鲤, 春分蝴蝶梦花间。 清明时放风筝好, 谷雨西厢宜养蚕。 牡丹立夏花零落, 玉簪小满布庭前。 隔溪芒种渔家乐, 农田耕耘夏至间。 小暑白罗衫着体, 望河大暑对风眠。 立秋向日葵花放, 处暑西楼听晚蝉。 翡翠园中沾白露, 秋分折桂月华天。 枯山寒露惊鸿雁, 霜降芦花红蓼滩。 立冬畅饮麒麟阁, 绣襦小雪咏诗篇。 幽阖大雪红炉暖, 冬至琵琶懒去弹。 小寒高卧邯郸梦, 捧雪飘空交大寒。 (3)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

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有几天 24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立是开始之义,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之义。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之义。春分预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炽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炽热之义。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炽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刻。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之义。处暑是预示炽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刻。

请问:一个节气有几天? 一年有四季,每季六个节气,福个节气15天。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忙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准确时间(精确到0。001秒)怎样计算?要数学计算方法,

二十四节气的准确计算时间公式:

通式寿星公式——[Y×D+C]-L

Y=年代数的后2位、D=0。二十四22。L=闰年数、C取决于节气和年份。

现行的24节气是采用“定气法”划分。“定气法”与上古“斗柄指向法”在确定方法上不同。虽确定方法不同,但两者所标示的天象是吻合的。“定气法”以太阳运行至黄经90°时为夏至,交节时也一样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它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循环。

“定气法”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份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有三个候。古代人们称节气为“气”,24节气就是二十四个“气”,有“节气”和“中气”之分:每月第1个即月首的“气”,称为“节气”;第2个即月中的“气”称为“中气”。这样,全年共有12个节气、12个中气,合起来恰巧是“24节气”。

24节气的时段怎么计算?

24节气追溯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24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24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24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一年运行360度,共经历二十四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1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2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此刻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一叫作“节气”。

24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24节气歌诀:

24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4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24节紧相连。

依照公历来精密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6。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几个就是交节日,有差但是一两天。

24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诀窍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赶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24节气已流传到世界很多地方。

立春:立是开始之义,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之义。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之义。春分预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炽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炽热之义。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炽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刻。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之义。处暑是预示炽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刻。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