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背圖第4十五卦象太陽地球火星(推背圖第四5卦象)
天機算講的是一個什麼事?
一本奇書.兩傢恩仇
中國奇書《推背圖》是唐初司天監李淳風與術數大師袁天罡奉唐太宗之命合撰,預言歷代變革之事,其準確與靈驗,簡直是匪夷所思。唐太宗翻看此書後,大為贊賞,重賞司天監李淳風,袁天罡因妒忌李淳風奪其功,對他懷恨在心。唐太宗死後,兩人更將《推背圖》圖、文分傢,李、袁兩傢成為世仇。而《推背圖》亦從此絕跡民間。
數百年後,兩傢後人李承天﹝元華飾﹞和袁紫昕﹝陳秀珠飾﹞陰差陽錯下結成夫婦。天因不忍戰禍頻生,趁機將袁傢所保留的第十六象讖文偷走,向那個時候手握兵權的趙匡胤﹝郭鋒飾﹞展示《推背圖》的預言,促使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昕深感被天所出賣,一氣下帶同年幼女兒遠走他方,天一夜間失去妻女,晴天霹靂,悔不當初。
同人不同命
葉楊﹝陳浩民飾﹞是富甲一方的香燭商傢葉俊﹝於洋飾﹞之子,楊喜歡鉆研風水學說之外,又喜以作弄別人為樂,是城中出名的二世祖。與楊同年同月同日生的袁喜﹝馬浚偉飾﹞,卻生成一副黑仔命,喜出身寒微,爸媽早逝,過著顛沛流離的窮苦日子,兩人正所謂同人不同命的寫照。
喜誤打誤撞之下,認識瞭術數大師雲中鶴,原來他就是當年的李承天,為求改命,決拜天為師。從此,喜與楊隨天學習風水術數絕學。
成親擋煞.姻緣錯配
一場蹴鞠比賽上,楊、喜與太尉蕭行衍之子蕭覺樺﹝陳山聰飾﹞對壘,樺為求勝出比賽,著風水師南方先生﹝劉江飾﹞佈下玄學陣法,楊因此遇意外昏倒。
楊母張淑嫻﹝馬海倫飾﹞為救愛子,聽從坊間術士之言,為楊娶命很硬的霍依娜﹝楊思琦飾﹞為妻沖喜。喜得知娜與楊成親,隻好將對娜的愛意埋藏心底。
豈料當楊蘇醒後,斷然不肯承認這頭婚事。原來楊早已邂逅心怡﹝李詩韻飾﹞。表面上,心怡是千裡香的臨時女工,其實也就是說她真真正正身份是公主趙菲﹝羅敏莊飾﹞周邊的官女。刁蠻任性的趙菲因與父王趙匡胤鬧翻,一氣下帶同心怡一同流浪到此。菲對楊一見傾心,故決定與心怡一同假扮平民女工到千裡香工作,借故親近,可惜神女有心,襄王無夢。心怡和菲情同姊妹的主仆亦差點為楊反目成仇。
推背圖重現民間
這時宮中傳出趙匡胤病重,南方先生見時機成熟向楊表露身份,原來南方先生就是趙匡胤派到民間找尋《推背圖》下落的南方問。南方問亦是當年蜀國後人,所以對後周皇室及趙匡胤一直懷恨在心,伺機報復。
問向楊道出其身世秘密,原來楊是後周皇裔,當年後周被宋所滅,葉傢才被貶成庶民。楊受問一再唆擺,燃起野心,決心推翻趙匡胤,為後周復國,登上皇位。
於是楊主動追求菲,成為駙馬。楊得知《推背圖》表示瞭宋太祖滅亡卦象,楊與問參詳圖讖,發現隻要將爸爸生葬於皇陵,就可應驗卦象,成為真命天子。楊狠心要生葬親生父於皇陵內,他是否真的可登上帝位? 袁喜最終得到《推背圖》,他從中得到甚麼啟示?
黑兔走入青龍2023年是什麼情況?
近日在網上有看見這樣一則比較受人關註的事情,那麼這樣就是有的人講這個黑兔走入青龍會在2023年發生,那麼這種呢要咋樣說呢?又預言瞭什麼呢?接下來就著這個提問一起來剖析看看!
黑兔走入青龍這個是推背圖裡面的一句話,原話是:“黑兔走入青龍穴, 欲盡不盡不可說, 惟有外邊根樹上,三十年中子孫結。”那麼此句話是意思呢?俺也不懂啊,因此給大傢轉載一篇文章各位可以看看,願傢人們能看懂瞭。
推背圖43象,黑兔與青龍
眾所周知,《推背圖》是中華預言第1奇書,傳說它是唐太宗李世民為精密推算大唐國運,下令那個時候兩位著名的道士李淳風和袁天罡創作的。融合瞭易學、天文、詩詞、謎語、圖畫為一體。
推背圖構建瞭一個中國和世界歷史是依照:“帝制時代—共和時代—大同時代”這一歷史觀而命定式發展的論理體系。
《推背圖》共有六十象,每象以幹支為序號,主要包涵:一個卦象、一幅圖像、讖語和“頌曰”律詩一首,共四個部分。
預言瞭從唐開始之後數千年,一直到未來世界大同,即將發生在重大社會歷史事件,現在咱們來看一下推背圖第4十三象:
推背圖第4十三象 丙午
讖 曰(這裡不寫瞭)
頌 曰
黑兔走入青龍穴
欲盡不盡不可說
惟有外邊根樹上
三十年中子孫結
金聖嘆註解解讀:此象疑前象女子亂國未終此象應鼎卦。鼎,即鼎革。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意思是:君子應端正穩重,以完成天賦使命。表示改革會成功。
頌辭講兔:“黑兔走入青龍穴,欲盡不盡不可說。”於此句解釋說法不一,究竟說什麼得看全局。“黑兔走入青龍穴”有兩層意思。1,預示年份,由兔年到龍年。2,走入不是誤入,走入是意進入,誤入是無意迷入。黑兔吃瞭豹子膽走入龍穴,意在何為?所以此句揭示黑兔有篡位之意,是自不量力之舉。“欲盡不盡不可說”一句預示此兔遭到囚禁,生死不由己,然而拒不交代,由於有不可說的秘密。
讖辭講君:“主非主(原文為君,避開銘感),客非客(原文為臣,避開銘感)。”此句講本來主客有別,然而實際上卻顛倒瞭。主人大權旁落,客人弄權,凌駕於主人之上,脅迫主人;主人無力,反而為客。“始艱危,後克定。”開始之時,掛名主人無實權,政令不通,正道難行,奸人橫行,民眾怨聲載道,遂成危局。後來終於鼓起勇氣,擊敗奸臣賊子,才穩定瞭朝廷。李淳風用詞潛字非常講究,這裡用瞭個“克”字,克比鬥更進一層,是以力壓倒、制服之義。
個人見解:同時黑可能代表一個明顯的事物,兔子代表生育繁殖速度特別快,走入青龍穴,有明顯的侵略跡象。
依據個人見解,隻要大傢團結一致,鼓起勇氣,一定能夠讓主人(君)重新在本人的傢園幸福快樂的活法下去!青龍終究會趕走黑兔!!!
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站看法,請大傢酌情觀看。
推背圖怎麼樣?
但凡過去都被稱作為歷史,兒時教科書的歷史那些仿佛隻講每個朝代的開始和結局。不過現在的我習慣把過去的事分作條條來看待。打比方說說文化、學術、哲學、信仰等等。原來歷史就是由無數個序列緊密相連組成的。我以前隻會把它們用框框裝起來。以前聽人傢說推背圖多麼的神奇,一直沒有研讀過,近來時間過得真寬餘。一看嚇我一跳。與其說是一部禁書記,不如說是一本人類歷史的推演說。偉大而奇妙的預言。
虎頭人遇虎頭年是指誰 虎頭人遇虎頭年描寫的人物是
1。虎頭人遇虎頭年是指甲寅年生之人,出自《推背圖》,《推背圖》是唐代李淳風、袁天罡撰道教典籍。
2。《推背圖》是中華預言第1奇書,傳說它是唐太宗李世民為精密推算大唐國運,下令那個時候兩位著名的道士李淳風和袁天罡創作的。融合瞭易經學、天文學、詩詞、謎語、圖畫為一體。《推背圖》構建瞭一個中國和世界歷史是依照“帝制時代—共和時代—大同時代”這一歷史觀而命定式發展的論理體系。《推背圖》共有六十象,每象以幹支為序號,主要包涵:一個卦象、一幅圖像、讖語和“頌曰”律詩一首,共四個部分。預言瞭從唐木運開始、至明火運世程近2000年,一直到社會共和的world世界大同,即將發生在重大社會歷史事件。
紫薇聖人存在嗎?請大傢說出想法。
太陽,太陽系的中心天體,是行星的光和熱的根源。它是銀河系中的一顆普通恒星,位於距銀心約10千秒差距,銀道面的北邊約8秒差距處,並和其它恒星一起繞銀心轉動。太陽是一個直徑約1、4×106公裡的氣體球,因為引力的效果,太陽的密度和溫度是向內增添的。表面溫度約6000K,密度極為稀薄。在這樣高的溫度下沒有可能存在固體和液體,在太陽表面溫度最低的區域有少量的分子,但絕大都物質以原子的形式存在。在太陽中心,溫度超過1、5×107K,壓力約3、4×1012牛頓/厘米2,密度達160克/厘米3,在這種高溫、高壓、高密度的環境中,發生著氫變為氦的熱核反應,釋放出大量的能量,這幾個能量主要以輻射的形式穩定地向空間發射,其中約22億分之一的能量到達地球,是地球上的生物需要的光和熱的主要來源。太陽是除地球以外與人類關系最親密的天體,並且是唯一的可以詳細考查其表面結構的恒星,所以對太陽的研究人們歷來十分註重和重視。下表列出瞭有關太陽的一些基本數據。
彗星,在扁長軌道上繞太陽運行的一種質量較小的天體。外貌隨著與太陽距離的變化不斷改變,當遠離太陽時,呈現為朦朧的點狀,當離太陽較近時,體積急劇變大,太陽風和太陽的輻射壓力把慧星內的氣體和塵埃向後推開形成一條長長的尾巴。因為慧星的這種獨一無二外貌,中國民間又稱它為“掃帚星”。
彗星的命名法有三種。剛發現時,先給一個臨時名稱,按發現的順序在年號後面加上一個小寫字母,如1990b就是指1990年發現的第2顆彗星。通過最近點以後,就給它以永遠命名,即在過最近點的年號後加上一個羅馬數字,這個羅馬數字預示彗星在當年通過最近點的次序,如1990Ⅲ預示1990年第三顆過最近點的彗星。另外,通常來講還以發現者來命名,當有多個發現者時最多可取前三個,如池谷—關彗星,多胡—佐藤—小坂彗星。彗星的軌道可分為橢圓(離心率e<1) 、拋物線(e=1)和雙曲線(e>1)三類。在橢圓軌道上運行的彗星稱周期彗星,它們周期地繞太陽公轉。周期彗星又可分為短周期彗星(周期小於200年)和長周期慧星。前者的軌道傾角不大,多為順行,即繞太陽運動的方向與行星相同。後者的軌道平面在太陽系空間內是隨機分佈的,順行的與逆行的各占一半。在雙曲線或拋物線軌道上運動的彗星稱非周期慧星,它們經過最近點後便一去不復返瞭。彗星經過行星附近時,會受行星的攝動而改變軌道。假如將觀測到的雙曲線和拋物線的軌道往前例推,大都非周期彗星的軌道都曾是離心率較大的橢圓,這說明可能隻有很少的彗星是來自太陽系以外的。彗星一般由彗頭和彗尾兩部分組成。彗頭包括彗核和彗發,有的彗星在彗發外還包著厚厚的一層氫原子雲,稱為“彗雲”。彗核的直徑很小,隻有幾百米到上百公裡,但集中瞭彗星的絕多數的質量,大彗星的質量為103-108億噸,小彗星的質量隻有幾十億噸,彗核的平均密度約為1克/厘米3,和水的密度差不多。彗發的體積隨彗星與太陽的距離變化,其直徑比彗核大得多,一般為幾萬公裡,有的甚至比太陽還大,但因為彗發內物質很稀薄,故它的質量很小。通常情況下,當彗星走到距太陽兩個天文單位附近時,開始產生彗尾。隨著與太陽的接近,彗星顯著變大變長。彗星的體積很大,可達上億公裡,寬度從幾千公裡到2000多萬公裡,但物質極稀薄,密度隻有地面附近空氣的10億億分之一。彗尾的形狀多種多樣,一般總是向背離太陽的方向延伸,彗尾可分為兩類,一類彗尾較直,由離子氣體組成,呈藍色,稱“離子彗尾”或“氣體彗尾”,它呢其實是由太陽風的斥力作用於彗星中的離子形成的。另一類是彎曲的,稱“塵埃彗尾”,這類彗尾是太陽光子的輻射壓力推斥微塵而形成的。
小行星,主要分佈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圍繞太陽旋轉的為數眾多的小天體。按提丟斯—波得定則,在火星和木星之間,距太陽2、8天文單位處應該有一顆大行星。1801年,意大利天文學傢皮亞齊發現瞭一個新行星,命名為谷神星,它距太陽2、77天文單位,但因它的體積和質量太小,不能與大行星為伍,故稱為“小行星”。以後的幾年裡,又發現瞭另外三顆較大的小行星,它們是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隨著19世紀後期照相技術在天文學上的普遍應用,使發現的小行星的數目急速增添。從1925年起,新發現的小行星算出軌道後,要過瞭兩次以上的沖日觀測,才能賦與永遠編號和專用名稱,有的小行星用古時候西方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命名,有的則由發現者給和其它名稱。目前有永遠編號的小行星已達3000多顆。照相巡天觀測發現亮度大於照相星等21、2等的小行星有50萬顆,小行星的總質量約2、1×10二十四克,等同於地球質量的0。04%。小行星中最大的是谷神星,它的直徑為1000公裡,質量為(11、7±0。6)×1023克。除瞭谷神星等幾顆較大的小行星外,其他小行星的直徑和質量都很小。小行星的亮度有周期性變化,這是因為它們表面各部分的反照率不同及它們的自轉引起的。小行星典型的自轉周期為8-九個鐘頭,小行星的自轉軸取向毫無規律,呈隨機分佈。少數較大的小行星或許是球狀的,但大都的形狀是不規則的。有的小行星還有本人的衛星。按表面照率的區別,小行星可分為C類(碳質,反照率較小)和S類(石質,反照率較大),另外還有少數小行星的金屬含量很高,稱M類。絕大都小行星位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內,軌道半長徑界於2、2-3、2天文單位之間,平均為2、77天文單位,少數小行星的軌道半長徑比火星小或比木星大。它們的偏心率和軌道傾角多界於大行星和慧星之間,平均為0。15和9、4°。小行星靠反射太陽光而發亮,它們的視亮度跟它們同太陽和地球的距離有關,也跟它們的表面反照率有關。最亮的小行星是灶神星,目視星等為6、5等。由中國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小行星,到1992年為止,已獲得正式編號的共有55顆 。
水星,距離太陽近日的行星。我國古代稱為辰星。最亮時目視星等為-1、9等,與太陽角距最大不超過28°,因為它離太陽很近,經常淹沒在太陽的光輝裡,隻有在大距前後才能觀測到。到現在尚未發現有衛星。水星的軌道傾角為7°,是除冥王星外軌道傾角最大的行星。公轉的平均速度為47、89公裡/秒,是太陽系中運動速度最快的行星,軌道半長徑約5790萬公裡,離心率較大,為0。206,僅次於冥王星。公轉周期為87、969日,會合周期為115、86日,自轉周期為58、646日,恰為公轉周期2/三、19世紀中葉發現水星的最近點進動每百年為5601〃,用經典力學隻能解釋5558〃,其餘43〃無法解釋,即“水星最近點進動問題”。有人提出是由尚未發現的“水內行星”引起的,並計算出“水內行星”的軌道,但數次利用日全食進行觀測都未發現。直至1915年,愛因斯坦建立瞭廣義相對論後,才得以解決。水星的赤道半徑約二十四40公裡,是地球的38、3%,體積是地球的5、6%,質量為3、33×1026克,也是地球的5、6%,平均密度為5、46克/厘米3,僅次於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為373厘米/秒二、反率為0。06,色指數為+0。91,都比月球的略小。水星的表面很象月球,有許多大小不一的環形山及平原、裂谷、盆地等。水星有極稀薄的大氣,氣壓小於2×10-9百帕,由氦、氫、氧、碳、氬、氖、氙等元素組成。因為大氣非常稀薄,所以晝夜溫差很大,白天溫度高達700K,而夜間可降到100K。水星有偶極磁場,赤道上磁場強度為4×10-7特斯拉,兩極其7×10-7特斯拉。
金星,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按距離太陽由遠到近的順序排列第2。我國古代稱“太白星”,為除日、月之外全天最亮的星,最亮時達-4、4等。因為金星位於地球軌道內側,所以總是出此刻太陽附近,它與太陽的角距不大於48°,當位於太陽西方時為晨星,位於太陽東方時為昏星,古時候的人為它們分別命名,稱晨星為“啟明”,稱昏星為“長庚”。到現在尚未發星有衛星。金星的公轉軌道是一個很接近正圓的橢圓,其離心率僅0。007,軌道傾角為3、4°。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為0。723天文單位,平均軌道速度約35公裡/秒,公轉周期2二十四。7日。金星與地球間的距離變化相當大,近日時僅4×107公裡,此時視直徑為61〃;最遠時可達2、57×108公裡,視直徑僅10〃。金星是太陽系內唯一逆向自轉的大行星,總之,在金星上太陽是西升東落的。金星的自轉非常緩慢,周期為二十四3日,比它的公轉周期還要長。金星上的一晝夜等同於117個地球日。金星的大小、質量、密度與地球都很接近,其半徑約6050公裡,是地球赤道半徑的95%;質量為4、87×1027克,是地球的81、5%;平均密度約為地球的95%。金星有一層非常濃密的大氣,表面氣壓等同於地球的90倍,主要由二氧化碳組成,占97%以上,此外還有少量的氮、氬、一氧化碳、水蒸氣,氯化氫和氟化氫等。金星大氣中還存在著頻繁的放電現象。因為有濃密的大氣保護,金星表面較為平坦,環形山的數目很少,有一些不太高的山或山脈。金星表面不存在任何液態水,因為嚴酷的自然條件,是不會有生命存在的。金星沒有磁場和輻射帶,太陽風、紫外線和X射線可以長趨直入,直達大氣深處,在離表面附近的地方形成薄薄的電離層。
因為行星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氣能夠讓可見光和紫外線順利通過,對於紅外線卻等同於不透明。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和紫外線可以穿過它們加熱行星表面,行星向外輻射的熱能(著重是紅外線)卻被吸收和阻擋,最終又返回到行星表面,這樣,行星的表面溫度會不斷升高,要在較高的溫度下才能達到熱平衡。金星大氣非常濃厚,而且97%以上是二氧化碳,因此溫室效應相當強烈,表面溫度達480℃左右,而且大體上無地區、晝夜季節的差異。
地球,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為第3顆。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地球大概有46億年的歷史。
1。自轉和公轉
1543年,哥白尼在《天體運行論》一書中first of all完整地提出瞭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概念。從此以後,大量的觀測和實驗都印證瞭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圍繞太陽公轉。1851年,法國物理學傢傅科在巴黎成功地進行瞭一次著名的實驗(傅科擺試驗),證明地球的自轉。地球自轉周期約為23時56分4秒平太陽時,地球公轉的軌道是橢圓的。公轉軌道的半長徑為149597870公裡,軌道的偏心率為0。0167,公轉周期為一恒星年,公轉平均速度為每秒29、79公裡,黃道與赤道交角(黃赤交角)為23°27′。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結合產生瞭地球上的晝夜交替、四季變化和五帶(熱帶、南北溫帶和南北寒帶)的區分。地球白轉的速度是不均衡的,有長期變化、季節性變化和不規則變化。並 且,因為日、月、行星的引力作用來及大氣、海洋和地球內部物質的各式作用,使地球自轉軸在空間和地球本體內的方向都要產生變化,即歲差和章動、極移和黃赤交角變化。
2。形狀和大小
地球是球形這個概念的出現,可上溯到公元前5。六世紀。那個時候,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哲學傢隻是從球形最美的觀念出發產生這一概念的。亞裡士多德依據月食時月球上地影是一個圓,第1次科學地論證瞭地球是個球體。中國早在戰國時代,哲學傢惠施已提出地球是球形的觀點。
公元前三世紀,古希臘的地理學傢埃拉托斯特尼成功地用三角測量法測量瞭阿斯旺和亞歷山大城之間的子午線長。中國唐朝時期,在一行的指導下,由南宮說率領的測量隊在河南省黃河南北的平原地帶進行瞭最早的弧度測量,算出瞭北極的地平高度差一度,等同於南北地面距離相差約351裡80步(唐朝的長度單位5尺=1步,300步=1裡),從而可算出地球的半徑。這項工作比阿拉伯人的類似工作約早100年。在當今社會,除用大地測量方法外;還可用重力測量確定地球的均衡形狀。人造地球衛星上天後,地球動力學測地方法得到很大發展。各式方法的聯合使用,使得地球形狀和大小的測定精度大大提高。197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天文常數系統中,地球赤道半徑α為6378140米,地球扁率因子1/f為298、257。地球不是正球體,而是扁球體,也可以這樣說,更象個梨狀的旋轉體。人造地球衛星的觀測結果表明、地球的赤道也是個橢圓,據此可認為地球是個三軸橢球體。地球自轉產主的慣性離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兩極向赤道逐漸膨脹,成為當前的略扁的旋轉橢球體形狀,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約短21公裡。地球內部物質分佈的不均衡性,進一步造成地球表面形狀的不規則性。在大地測量學中,經常提到的地球形狀是指大地水準面的形狀,在這個面上重力位各處相同,是個等位面。日、月對地球的引力作用使地球上的海洋、大氣產生潮汐現象,也使固體地球(在一定程度上是個彈性體)發生彈性形變,這便是所謂“固體潮”。
3。質量和重力加速度
地球的質量為5、976×l027克,這是依據萬有引力定律測定的。地球質量的確定提供瞭測定其他天體質量的根據。從地球的質量可總結出地球的平均密度為5.52克/厘米三、地球上任何質點都受到地球引力和慣性離心力的效果,二者的合力就是重力。重力隨高度遞增而減小,也隨緯度而變化。赤道上的重力加速度為978、伽(厘米/秒2),兩極處為983、2伽。有些地方還會出現重力異常現象,這體現出地球內部物質分佈的不均衡性。重力異常同地質構造和礦床有關。地球因受到日、月引潮力的效果,它的重力加速度亦有微小的周期變化,最大的可達十分之幾毫伽。
4。構造
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層組成。地球內部,有核、幔、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氣圈,還有磁層,形成瞭圍繞固態地球的外套。磁層和大氣圈阻擋著來自空間的紫外線、X射線、高能粒子和眾多的流星對地面的直接轟擊。
地球表面十分之七以上為藍色的海洋所覆蓋,湖泊、江河隻占地球表面水域很少的部分。地球表面的液態水層,叫做水圈,從形成到現在至少已有30億年。地球的表層由各式巖石和土壤組成,地面崎嶇不平,低窪部分被水淹沒成為海洋、湖泊;高出水面的陸地則有平原、高山。地球固體表面總垂直起伏約為20公裡,它是珠穆朗瑪峰頂(據中國登山隊1975年測定,珠穆朗瑪峰海拔高度為8848、13米)和最深的海洋深度(馬裡亞納海溝深度約11公裡)之間的高差,它超過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的一半。洋底象陸地一樣不平坦,也不平靜。洋底巖石年齡要比陸地年輕得多。陸地上大都巖石的年齡小於二十幾億年。陸地上到處能找到沉積巖,說明在遠古時期這幾個地方或許是海洋。地表雖有少量的環形山,但難以找到類似月球、火星和水星那麼多的環形山,這是由於地球表面受到外力(水和大氣)和內力(地震和火山)的效果,不斷風化、侵蝕和瓦解的結果。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地殼構造運動主要表現為地面的隆起和沉降,以垂直運動為主,水平運動是次要的。近十來年來,越來越多的科學工作者認為,地球上部不但有垂直運動,而且還有更大的水平運動,海洋和大陸的相對位置在地質時期也是變化著的。1912年偉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假說。從此以後,有的地質學傢認為,地球早先存在兩塊古大陸——南半球的岡瓦納古陸和北半球的勞亞古陸。但在很長時期裡很多科學工作者拒絕承認大陸漂移假說,由於那個時候人們非常難相信有這麼大的力量把原先的大陸塊撕開,使各碎塊分別逐漸漂移到今天的具體位置。六十年代初,黑斯和迪茨提出瞭洋底擴張假說,認為全球大地構造是洋底不斷擴張的直接結果。正所謂因為洋底擴張假說和板塊運動理論的發展,又使大陸漂移學說重新受到註重和重視。
地球最上層約幾十公裡厚的一圈是強度很大的巖石圈,其下幾百公裡厚的一層是軟流層,強度較小,在長期的應力作用下這一層的物質具有可塑性。巖石圈漂浮在軟流圈上。在地球內部能量(原始熱量和發射性熱)釋放時,地內溫度和密度的不均衡分佈,引起地幔物質的對流運動。地幔對流物質沿著洋底的洋中脊的裂隙向兩側方向運動,不斷形成新的洋底。此外,老的洋底不斷向外擴張,當它們接近大陸邊緣時,在地幔對流向下拖曳力的效果下,插入大陸地殼下面,導致巖石圈發生一系列的構造運動。這種對流作用可使整個洋底在三億年左右更新一次。巖石圈被一些活動構造帶所割裂,分成幾個不連續的單元,稱為大陸板塊。勒比雄把全球巖石圈分成六大板塊:歐亞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澳洲板塊和南極板塊。海底的擴張致使大陸板塊發生運動。板塊的互相擠壓造成瞭巨大無比的山系,自阿爾卑斯山經過土耳其和高加索,最後到喜馬拉雅山的山系正所謂屬於這樣的狀況;亦有的地方,兩個板塊的巖石同時下沉,造成洋底的深淵,此外,板塊的運動還造成瞭火山和地震。關於板塊運動的論理,目前還在不斷發展之中,並且也存在很多有爭論的問題。
5。起源和演化
對地球起源和演化問題進行系統的科學研究始於十八世紀中葉,到現在已經提出多種學說。此刻流行的觀點是:地球作為一個行星,遠在46億年以前追溯於原始太陽星雲。它同其他行星一樣,經歷瞭吸積、碰撞這樣一些共同的物理演變過程。地球胎形成伊始,溫度較低,並無分層結構,隻是因為隕石物質的轟擊,放射性衰變致熱和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縮,才使地球溫度逐漸增添。隨著溫度的升高,地球內部物質也就具有愈來愈大的可塑性,且有局部熔融現象。這時,在重力作用下物質分異開始,地球外部較重的物質逐漸下沉,地球內部較輕的物質逐漸上升,一些重的元素(如液態鐵)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一個密度較大的地核(地震波的觀測表明,地球外核是液態的)。物質的對流伴隨著大規模的化學分離,最後地球就逐漸形成現今的地殼、地幔和地核等層次。
在地球演化早期,原始大氣逃逸殆盡。伴隨著物質的重新組合和分化,原先在地球內部的各式氣體上升到地表成為第2代大氣,之後的日子,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進一步發展壯大成為現代大氣。另一邊,地球內部溫度升高,使內部結晶水汽化。隨著地表溫度逐漸下降,氣態水經過凝結、降雨落到地面形成水圈。約在3。四十億年前,地球上開始出現單細胞生命,緊接著一步步進化為樣式不一的生物,直到人類如此的高檔生物,構成瞭一個生物圈。
火星,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按距離太陽由近到遠的順序排列第4。我國古代稱熒惑。火星外觀呈火紅色,亮度變化明顯,視星等在+1、5等到-2、9等之間。衛星兩顆,由霍耳在1877年火星大沖時發現。火星公轉軌道橢圓形,軌道面與黃道面的交角為1、9°,軌道半長徑約為1、5二十四天文單位,軌道離心率為0。09三、因為離心率較大,火星的最近距和遠日距相差4200萬公裡,所以火星沖日時與地球的距離有較大的變化。火星的公轉周期為686、980日,平均軌道速度為二十四。13公裡/秒。火星自轉周期為二十四小時37分22、6秒,赤道面與公轉軌道面的交角為23°59′(比地球稍大),所以火星上亦有明顯的四季變化。火星赤道半徑為3395公裡,是地球的53%,體積為地球的15%,質量為6、42×1026克,為地球的10、8%,平均密度為3、96克/厘米3,表面重力加速度為地球的38%。火星大氣比地球大氣稀薄得多,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95%)、氮(3%)、氬(1-2%),水汽和氧的含量極少。火星表面大氣壓為7、5毫巴,等同於地球上30-40公裡高空的大氣壓。塵暴是火星大氣中獨一無二的現象,小規模的塵暴經常出現。每個火星年還會發生一次席卷全球的大塵暴。火星表面的多數地區被紅色的矽酸鹽、赤鐵礦等鐵的氧化物及其他金屬化合物覆蓋,因而顯出明亮的橙紅色。火星表面的溫度比地球低30℃以上,晝夜溫差常超過100℃。在火星赤道附近,最高溫度為20℃左右,兩極地區的最低溫度可達-139℃。火星表面有眾多的環形山、火山和峽谷。北半球主要為巨大無比的火山溶巖平原和一些死火山;南半球到處崎嶇不平,環形山星羅棋佈。火星上不存在液態水,但有幾千條幹涸的河床,最長的約1500公裡,寬60公裡,這說明以前火星上也許有過大量的液態水。火星兩極地區被白色極冠覆蓋。極冠是火星表面最顯著的標志,它的大小隨季節變化,處於夏天的半球極冠的范疇不大,而處於冬天的半球極冠可延伸到緯度60 °處。極冠由冰和固態二氧化碳(幹冰)組成,溫度在-70℃到-139℃之間,因為二氧化碳隨溫度的變化不斷的氣化和凝結,使得極冠的大小不斷變化。極冠中大概保存有大氣中20%的二氧化碳,水的含量比大氣中多得多,假如極冠中的冰全部融化成液態水,能在火星表面形成一個10米厚的水層。極冠於17世紀由荷蘭物理學傢惠更斯發現。火星在很多方面都與地球相近,有被大氣包圍著的固體表面,有四季的交和季節的變化,它的極冠夏天縮小,冬天擴大,像是冰雪的消融和凍結,火星表面的顏色也隨季節發生變化,像是植物的生長和凋零,19世紀末,觀測到火星上面有“運河”。所以火星上是不是有生命,甚至是不是有象人相同的高檔生命成瞭人們非常有興趣的問題。20世紀60年代,火星探測器發回的資料證明所謂“火星運河”是人眼的錯覺造成的,它們實際並不存在。火星表面顏色隨季節的變化是一種純粹的氣象現象,火星表面是一個極其荒涼的world世界,沒有液態水,大氣極其稀薄,而且十分寒冷,是不適於生命存在的。1976年,“海盜”1號、2號探測器在事先選定的火星上最有希望存在生命的地區軟著陸,采集瞭土樣,土樣在實驗過程中發生瞭某種變化,但無法確定這種變化是由微生物的新陳代謝引起的,還是土壤中某種化學過程的結果。於是,此刻還不可以完全排除火星上存在低級生物的可能性。
木星,太陽系九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顆,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為第5顆。我國古代就認識到木星約12年運行一周天,而把周天分成十二份,稱十二次,木星每一年行經一次,用木星所在的星次可以紀年,所以木星被叫作歲星。是天空中的第3亮星,最亮時達-2、4等,隻有金星和沖日時的火星比它亮。木星有眾多的衛星,截止到1990年,已發現16顆。1979年,行星際探測器“旅行者”1號還發現木星有一個很黑的光環。木星在橢圓軌道上繞太陽運行,軌道半長徑為5、205天文單位,離心率為0。048,它在最近點同太陽的距離比遠日點近約0。5天文單位。木星的軌道面與黃道面的交角很小,隻有1、3°。木星繞太陽公轉的周期為4332、589天,約合11、86年,平均軌道速度為13、06公裡/秒。木星是太陽系內自轉最快的行星,赤道上自轉周期僅9小時50分30秒,兩極地區的自轉稍慢。因為高速自轉,使得它的扁率相當大,達0。0648。木星的自轉軸幾乎是垂直於公轉軌道道的,二者的交角達86°55′。木星的赤道半徑為71400公裡,是地球的11、2倍,體積是地球的1316倍;質量為1、9×1030克,比地球的質量大300多倍,是其他八大行星總質量的2、5倍,平均密度隻有1、33克/厘米3,赤道上的重力加速度為27、07米/秒2,兩極其23、22米/秒二、木星有著濃密的大氣,主要成份是氫和氦,還含有少量的氨、甲烷和水。用望遠鏡觀測木星,可以看見大氣中有一系列與赤道平行的明暗交替的雲帶,雲帶的形狀隨時間不斷變化。這表明木星大氣中存在著激烈的運動。木星表面的溫度很低,依據理論計算,它表面的有效溫度應為105K,不過地面觀測和行星際探測器測得的結果均高於理論值,對木星的紅外觀測也表明,木星輻射的熱能為它接收到的太陽熱能的兩倍,這說明木星內部存在著熱源。木星還帶著比地球更大更強的磁層和輻射帶。木星磁層比地球磁層大100倍。它可分為三個區域。內區(離木星表面二十個木星半徑的范疇內)具有與地球輻射帶相近的強輻射帶;中介區(從二十個木星半徑到100個木星半徑)的磁力線被離心力歪曲。內區和中介區都按約10小時的自轉周期轉動。外區(60-90個木星半徑范圍內)的磁場很弱,到磁層邊界處已趨於零。除很靠近木星表面的部分外,木星的磁場是偶極場,但場的方向與地磁場相反,即地球上指北的羅盤到木星上變為指南。木星的磁軸與自轉軸間的交角為10、8°。離木星3個木星半徑以內的磁場是4極或8極的,場強為3-11×10-4特斯拉。木星表面大紅斑,位於赤道南側,長達2萬多公裡,寬約1、1萬公裡,略呈蛋形。發現於1660年,三百多年來盡管它的顏色和亮度不斷變化,但形狀和大小幾乎沒有變,大紅斑沿逆時針方向繞中心轉動,並且在經度方向上有漂移運動,因而當然不是固體的表面特征。此刻認為它非常可能是一個大旋渦,也可以這樣說它是一團激烈上升的氣流。旋渦或氣流中含有紅磷化合物,大紅斑的顏色或許是因此產生的。至於大紅斑能長期存在的緣故,目前尚不瞭解。
土星,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為第6顆。我國古代稱填星或鎮星。1871年發現天王星之前,土星一直被看作是離太陽最遠的行星。土星有較多的衛星,截止1990年已發現瞭23顆,它還有易見的光環。土星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離心率為0。055的橢圓,軌道半長徑為9、576天文單位,即約為14億公裡,它同太陽的距離在最近點時和在遠日點時相差約1天文單位。公轉軌道面與黃道面的交角為2、5°。公轉周期為10759、2天,即約29、5年。平均軌道速度為每秒9、64公裡,自轉很快,自轉角速度隨緯度變化,赤道上自轉周期是10小時14分,緯度60°處為10小時40分,高速的自轉使土星呈明顯的扁球形,極半徑隻有赤道半徑的91、2%,土星的赤道面與軌道面的交角為26°44′。土星的赤道半徑為60000公裡,是地球的9、41倍,體積是地球的745倍。質量為5、688×1029克,是地球的95、18倍。在九大行星中,土星的大小和質量僅次於木星,居第2位。平均密度隻有0。70克/厘米3,比水還低。因為土星的大半徑和低密度,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與地球表面相近。土星的大氣以氫、氦為主,並含有甲烷和別的氣體。大氣中飄浮著由稠密的氨晶體組成的雲,有彩色的亮帶和暗紋,但比木星大氣中的雲帶規則。土星表面溫度約為-140℃,雲頂溫度為-170℃。行星探測器“先驅者”11號發現土星上有一個由電離氫構成的電離層,電離層溫度約為977℃。土星亦有磁?br>參考資料:《神秘的宇宙》
你曉得有哪些重要的、有名的失傳的古書(咱們國傢的)嗎?
在唐朝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有師徒二人,被叫作中國歷史上6大神人之二,他們就是袁天罡和李淳風師徒。這師徒二人,曾給後世留下一本被後人稱為“中國預言第1奇書”的《推背圖》
推背圖的開篇就論“茫茫天地不知所止。日月循環循環往復”
從第2卦開始,李淳風便開始預測推算大唐的國運。
萬物土中生,二九先成實,一統定中原,陰盛陽先竭。這其中說出瞭一盤果子21個,應大唐21主,二百八十九年的江山。陰盛陽衰,李唐由於女人差點兒兩度亡國。
從此以後的幾十卦,不斷的預測推算著李唐以後宋元明清,近千年的大事。而且無一偏差。
到瞭第3十七卦,已經講到瞭民國。
水清終有竭,倒戈逢八月,海內竟無王,半兇還半吉。此時說清朝終於亦有崩塌的一天,國傢沒有瞭王,固然有元首出現,不過並不能平定中國。吉兇參半。
而到瞭第4十四卦,我們則看見瞭中國人民的偉大復興。
中華而今有聖人,雖非豪傑也周成,四夷重譯稱天子,否極泰來九國春。此句話之義已經非常明顯瞭。不用過多的解釋。
到第6十卦,就是袁天罡推李淳風的那一卦,也是推背圖的結束。
茫茫天數此中求,世道興衰不自由,千千萬萬說不盡,不如推背去歸休。李淳風也說這天數使然,世間的興衰都是天命這樣,是說不盡的。
如今推背圖最少有六個版本,最常常見到的版本就是流行本,聽聞是八國聯軍進北京時從故宮裡流出來的。最貼近真實版本的是明朝的彩繪明抄本,目前藏於臺北。
古代人們才能皆在書中,有許多此刻都沒辦法說明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