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輪回是什麼主體在輪回(輪回是佛教還是道教)
“輪回”到底是啥意思?佛教的“六道輪回”指什麼?
1。輪回又稱流轉、輪轉、是指生死輪回。
2。 “六道輪回”是指眾生輪回的六大去處,即在這六道中輪回生死。
佛教有"四道輪回"之說嗎?都指的是什麼輪回啊?
修行者因其佛性免於墮入地獄、餓鬼、阿修羅、畜生四道
1、【六道輪回】
輪回,梵語Samsara,又譯為輪轉、流轉。
輪回的原始思想產生於古印度婆羅門教,奧義書中有之
但並不完備
輪回:
“輪回”的主體是虛妄的“執持識”,“輪回”的動力是“業感”,“輪回”的結束是“解脫”。
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即在“六道”中輪回,周而復始,如車輪旋轉不息,
造善業得樂報,如天、人二道,
造惡業得苦報,如地獄、餓鬼、畜生等“惡道”。
《觀佛三昧經》卷六所說:“輪回六趣,如旋火輪。”
“六趣”即“六道”,是生死輪回的六個去處:地獄、餓鬼、畜生、天、人、修羅。
俗語中常用“六道輪回”。
如元·李壽卿《度抑翠》第一折:“我著你脫離生死,免卻六道輪回。”
又如元·無名氏《藍采和》第一折:“則你那六道輪回怎脫免,使不的你九伯風顛。”
佛教所說的輪回究竟是指的是什麼
是六道輪回:
天人
天人道又分為欲界、色界及無色界。越後面的天人煩惱越輕,福報越大。
共3張
六道輪回圖
欲界天根據所居天人福報,行善之人福報大小分為六重:一、四大王眾天(夜叉天),二、忉利天,三、善時天(時分天、夜摩天),四、兜率天(知足天),五、樂化天(化自在天),六、他化自在天。越往上的天,其天人福報越大,同時對欲的貪著也越輕,後者為前者的因,前者為後者的果。
色界天、無色界天描述的事實上是小乘四禪八定的各種心的境界。《佛說阿那律八念經》中說:“什麼是四禪。惟棄欲惡不善之法意以歡喜,為一禪行;以舍惡念專心守一不用歡喜,為二禪行;歡喜以止,惟如法觀覺見苦樂,為三禪行;又棄苦樂憂喜悉斷而住清凈,為四禪行。”
修四種禪定的前提是已經確立“色身散我不滅,色身非我;諸受皆為苦;心無常;諸法無我;我因造作善不善業而有善惡果報生死輪回“之正見,也稱正智心。並在此基礎上修心,減輕貪嗔癡三大煩惱。否則很難入定。
色界天有四大重,每重代表斷除瞭一種念。分別是欲惡不善念;覺觀外塵念;輕安喜念;苦樂憂喜觀念。
無色界天也有四大重,每重代表斷除一種想。分別是包括色想、識想、想想、非想想。
註明:道教仙道不屬於佛教天人道,不同宗教體系、不同文化背景,不可混淆對比。
佛教中所說的輪回有什麼含義
有生就有死,不斷生生死死。
輪回是佛教第一個提出的嗎?
不是。在吠陀書已經有說明瞭。
詳細請看沃德爾的印度佛教史。
婆羅門教
依據吠陀文獻,早期雅利安人崇尚自然神,認為宇宙萬物,一切自然現象皆受神靈支配,以為祖先神靈不滅,英雄人物死後進身為神祗,崇尚泛神論,有天神(生主,後稱梵天)、雷電神(因陀羅,為戰神)、司法神(婆樓那)、日神(計有蘇裡耶、薩毗陀羅、普善等)、火神(阿耆尼)、風神(伐由)、雨神(帕阇尼耶)、酒神(蘇摩)、祖先神(阇摩)等等。
雅利安人的原始宗教,在吠陀本集後面附有《梵書》、《森林書》、《奧義書》,一部分為祭祀、用具、等的規定和解釋,也有一部分充滿哲學,探討宇宙和人的根本,人與自然關系,提出「梵天」創造世界和人類及萬有,一切社會現象。婆羅門壟斷講授、解釋吠陀經典,主持祭祀,掌握天文、地理、歷數,祭司為世襲。
認為吠陀經典傳承天意,是一切知識本源,社會金科玉律根據,借仙人之口傳到人間,約在公元前二世紀至公元二世紀的《摩奴法論》,按,指梵天從火神、風神、日神擠出以〈梨俱〉、〈夜柔〉、〈沙摩〉為特征的永恒三吠陀,還說:法(按此處相當於行為規范)的根是全部吠陀。
祭祀獻供,祈求現世及來世利益,吠陀文獻中有不少關於王室獻祭儀式,舉行力欽祭,每年連續十七天,認為這種儀式可增添中年國王的力量,而且可成為有權勢的大王。國王加冕時舉行灌頂。舉行馬祭,為期三天,預備儀式則持續一年以上至二年,參加儀式有四個祭司,國王的四個老婆,四百名侍衛及大批觀眾,每次獻祭殺大量牛羊牲畜為祭品,還須向祭司獻巨額酬金。《摩奴法論》列舉祭詞有梵祭、祖先、天神、精靈、人祭(供養客人),天神祭是把供品投入火中,稱「燒供」,傳說獻給太陽,可使太陽生雨,此外,還有谷祭、季末祭、冬至夏祭,蘇摩祭等。在早期佛教經典《阿含經》中,可看到佛陀對婆羅門教獻祭宰牲的批評。
吠陀文獻以神的名義對社會的種姓制度作肯定,宣稱梵天(或由梵天創造原人補魯灑)用口創造婆羅門,用手創造剎帝利,用雙腿創造吠舍,用雙腳創造首陀羅。婆羅門從事教授吠陀,主持祭祀,接受財物佈施,剎帝利進行統治,作戰和懲罰罪犯,吠舍從事畜牧業、農業、商業、放債,首陀羅從事工業及作奴隸。《摩奴法論》關於四種姓的地位和職業說法,婆羅門至上,有理智,人最優秀,世上任何東西全是婆羅門的財產,有資格享有一切。原始佛教經典《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多處提及佛與弟子反對婆羅門(梵志)種姓至上的看法,針對那個時候婆羅門到處宣揚自有「清凈」、「第一」、「最尊」、「他人卑劣」而提出批評。
在吠陀本集的附屬文獻中,《梵書》多說祭儀,《森林書》註重祈禱,唯《奧義書》最富有哲理,但種類多,據說有二百餘種,現已匯為總集或為百零八書,或百二十書,自古認為最有價值的不過十餘種,中國近年所出版的由徐梵澄譯的《五十奧義書》收有五十種奧義書,其中有些古奧義書認為在佛教產生之前已經存在。我們可從一些重要篇章括出以下的宗教看法。
宇宙萬物有統一本質「性靈」,就是「自我」,因它清凈無染,稱為「梵」,是世界萬有、動物、人,一切自然的社會現象為根據,本原,在時間是永恒,范圍是無邊際,稱「大梵」,任何人都有著自己本質「靈性」,也是「自我」稱「小我」,任何人的「自我」與「宇宙自我」並無二致,是合一的,此即「梵我一如」,對一個人來說「生命氣息」為重要,看成是人的本質,「自我」的本來意思為「氣息」、「呼吸」,然而表述「自我」以「生命氣息」預示「性靈」、「靈魂」本質。
把「宇宙自我」人格化,稱「梵天」、「自在天」,說梵天造就瞭日月水火,天地萬物及人類,甚至說眾天神、鬼怪都是梵天造的,從「萬事萬物」,皆出乎自我。「大梵」就是因陀羅神,就是諸天,也創造「十大仙」、「眾天神和天神的住處」。認為「大梵世界」至真、清凈,是「永生」的所在,眾生之所以不能到達這一境界,受到「虛偽迷誤」,想回歸「大梵世界」,就應修持「貞行」,即祭祀、玄默(禪定)、齋戒、隱居林間修行等,唱贊《奧義書》。
六 業報輪回
業(羯磨)指人的行為,婆羅門教宣傳人的善惡業為將來帶來不同果報,有殺生者,死後轉為下等種姓或畜牲、植物。如習吠陀、苦行、行善,死後轉生為上等種姓,以至成為天神,與「大梵」合一,從「梵我一如」自個的靈魂(我、自我)與宇宙靈魂同等,自然自我清凈無染。對於業與靈魂的關系沒有詳細解說,以種種理論來表顯婆羅門至上的種姓等級制度作辯據,廣大下層民眾不為滿意,到公元前六至五世紀,婆羅門教面臨各種新思潮挑戰。
七 沙門思潮
公元前六至五世紀,恒河流域農業、工業,商業很大發展,的增長,舊有的階級制度發生變化。在佛教的原始經典(如《阿含經》)中關於那個時候的階級或身份,舉出六種:「王族、婆羅門、庶民、隸民、屠夫、清道夫。」並且記錄載入,即便是出身為隸民的擁有財寶、米谷、金銀的工商業主,也得到來自王族、婆羅門、庶民的敬意。相對在婆羅門種姓當中有亦醫生、傭人、樵夫、商人、牧人、屠夫、獵人、商隊的向導,婆羅門種姓的敗落由此略見一班。
這種社會環境促成瞭自由革新思潮產生,守舊的權威衰落,社會上形成新的統治階級領導集團。佛教文獻中提到作為新統治階級的組成包括:受過灌頂的剎帝利國王、地方豪族、將軍、村長、行會首領、氏族首長。
據佛教的原始經典、阿育王碑文和希臘的拉丁文獻等推論,在初期佛教時代(公元前五至三世紀),與婆羅門教對立的新的精神指導者「沙門」,處有強力的地位。
沙門是這個時代革新思想傢的總稱。他們遊歷各地或在森林修行,或在村落說教,作為說法的報酬,人們佈施他們食物,他們依此維持(乞食)生活。他們因生活表現不同而被稱遊行者、遁世者,苦行者、行乞者(比丘)等,作為團體的指導也尊稱為沙門。沙門是僧伽,宗教的共同體之主,教團之主。古時候的婆羅門社會主張血統的純粹,婆羅門種姓自認為諸種姓中地位最高,而沙門共同體卻不問階級和身份,都允許出傢,佛教和耆那教的創始人都出身剎帝利種姓。這時代,農村社會姑且不論,在城市中,剎帝利取代婆羅門提高瞭地位,國王雖被看作是社會上最高統治者,但不被看作是神聖的。他們對宣說人人皆應尊奉之法的沙門,親自拜訪受教。
在沙門之中,有些圍繞著世界和人生的重大哲學、果報、生死輪回、精神解脫等宗教理論、思考、辯論,提出各種的宗教理論和實踐方式。佛教經典把婆羅門教及以外的沙門學派,稱為「外學」或「外道」。在佛教創立時有許多外道,有的佛經說有九十五種外道,有講九十六種,甚至有四十九千邪命外道,四十九千外道出傢。其中有六人的學說作用與影響較大,在佛經稱為「六師外道」。
參考資料:略述印度佛教史
。。。是中國自古就存在的還是伴隨佛教而來的?道教有輪回嗎
1)道傢也信輪回,道傢的代表莊子就有輪回說,人死之後,靠的是什麼回復於未生之前呢?在《莊子》書中似有兩種解釋可以回答這個疑問。一是靈魂,一是氣。《知北遊》篇關於魂魄不死的觀點或可同佛傢神不滅論相溝通: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郤,忽然而已。註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類悲之。解其天弢,墮其天 ,紛乎宛乎,魂魄將往,乃身從之,乃大歸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