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有八變而成卦而成根源規律(卦變的源泉與規律)
成卦法的哲理
古時候把易卦的成卦過程叫揲(shé音同‘舌’)蓍(shī音同‘濕’),就是用手數蓍草,用其所數的結果畫出卦來。易經沒有記錄易卦的成卦法。後來人們所用的揲著成卦法,其根據出自《易傳·系辭》中《大衍之數》這一章: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上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叻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在後持。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大衍筮法:古代人們是如何起卦的?
周易,一般認為周就是周朝的周(另有他說),周易亦即成於周朝的易經。
在周易之外,還有兩種易,《周禮·春官》載: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日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
寓意講的是,除瞭周易,還有連山易,歸藏易,三種易的卦數都一樣,分為八卦及六十四卦。
有說連山是夏朝之易,歸藏是商朝之易,還有說連山傳於伏羲,歸藏傳於黃帝(杜預《左傳註》)。可惜連山易和歸藏易久已失傳,是否分傳於夏商或羲黃,又或者周朝時雜用三易,莫衷一是。
連山、歸藏見於《周禮》,而《周禮》一書後世多有人懷疑是漢代劉歆造的偽書,如郭沫若就認為:“原來《歸藏》之名,僅見於《周禮》的《春官大卜》,與《連山》、《周易》共合為所謂三易,但《漢書·藝文志》中並沒有《連山》和《歸藏》的著錄,我疑是和《周禮》一樣,乃劉歆所偽托的東西,但是那偽托品沒有流傳便化為瞭烏有。”
1993年於湖北出土瞭王傢臺秦簡(15號秦墓),其中有《歸藏》出世,偽造一說自不然就沒瞭根腳。
三易之法掌於大卜,毫無疑問,易經是卜筮之書,固然後世義理學傢不想承認,但很明顯,否認的理據抹不掉傳佈千年的歷史存在(是否卜筮之書的爭論直到現代仍然還在繼續,更甚者會有人認為既非占卜亦非哲學,而是歷史書)。
如周禮所載,大卜不但掌管三易,另外還有三兆、三夢,都是占卜之術,“以八命者贊三兆、三易、三夢之占,以觀國傢之吉兇,以詔救政。”
所謂易占,欲占則先要有卦,但怪異的是,易占之術雖已傳承千年,在操作層面最為基礎的怎樣起卦卻並不瞭然。
大傢都清楚,此刻所說的周易,由經傳兩部分組成,易經載六十四卦及卦辭爻辭;易傳有十篇,又稱十翼,是對易經的闡釋發揮,傳說源於孔子,其內容自然有儒傢倫理寓於其中,同時陰陽傢道傢等學說也多有雜鞣。
假如隻看易經部分,其中並無一言講說怎樣起卦怎樣解卦,實際上,易經原生的起卦之法一向都是一個謎,有據可查的,隻有易傳《系辭》篇中語蔫不詳的一段話。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上一以象三,揲(shé)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lè)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
易傳《系辭》中的這段話就是記錄載入古時候占筮起卦之法的唯一根據,世稱大衍筮法。
看不懂?沒關系,歷朝歷代的大傢們為這段話嘴炮不斷,各執一詞地爭瞭上千年,他們也沒法完全看懂,由於這段話說得確實太含糊,怎麼個操作法並不明確。
據後人(著重是唐宋時期)研究,依據《系辭》的記錄載入,推導出瞭古時候占筮的起卦法,一種稱為“過揲法”,另一種稱為“掛扐法”。
過揲法和掛扐法操作過程基本一致,但在細節與關鍵上有差別,老實說,古代人們們的嘴炮實在有略嫌無聊之處。
先來看看占筮起卦所用的道具。
所謂卜筮,卜是龜卜,是一種使用龜甲獸骨的方式,大傢熟知的甲骨文就有不少是龜卜的產物;筮是竹字頭,可見使用的是木質的道具,從字形看最初可能用的應當是竹子,而後來一般認為是用蓍(shī)草,因此這種起卦法又稱為揲蓍法。
《左傳》中有“筮短龜長”之說,商周之際的古代人們們或許是卜和筮並舉的,同一件事假如卜和筮的結論不一致,則優先考慮卜的結果。
所謂蓍草,還有傳說要用生長在伏羲陵和孔廟的蓍草來占筮才最為靈驗,這個也就當故事聽吧。
王傢臺秦墓出土的隨葬品,與竹簡《歸藏》放在一起的,還有算籌60支,較細長,斷面呈圓形,一端為骨制,另一端為竹制。竹制的一端均用絲線纏繞,外塗紅漆。長62、5厘米、直徑0。4厘米。出土時置於一竹筒內,竹筒長67厘米,直徑5、6厘米。發掘簡報判定為占卜用具。
除瞭算籌,還發現瞭骰子23件,且大小不同。大的9件,邊長2、9厘米,小的14件,邊長2、4厘米。(《清華簡〈筮法〉筮占法探微》,作者林忠軍,《周易研究》(濟南)年2期)
王傢臺秦簡《歸藏》的年代,發掘簡報稱“該墓的相對年代上限不早於公元前278年‘白起拔郢’,下限不晚於秦代。”即戰國晚期到秦代之間。
由此可見,除瞭蓍草這一種所講的的正宗道具,至少在戰國晚期已經開始使用算籌(竹簽),甚至還可能用骰子。後世有謂非蓍草不靈,實在是故作神秘故弄玄虛。
大衍筮法怎樣操作的呢?其過程稱為四營十八變。
四營,即《系辭》中說的“分二以象兩”、“掛上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一般認為這四個步驟就是四營,不過還有不同說法,下面會說到。
這四營做下來,稱為一變,又做一次,為二變,再做一次,為三變。要三變才能總結出一個卦爻。
卦有六個爻,所以求得一個卦也就需要做六次三變,亦即十八變,所以稱為四營十八變。
我們來做一遍。
“大衍之數五十”,亦即占筮用的蓍草一共是五十根。
“其用四十有九”,五十根中抽出一根放在一邊,總之,在實際的演算求卦當中,用的蓍草是四十九根,抽出那一根始終是不用的。
大衍之數為啥是五十?為啥有一根不用?
如此問題另文專門討論吧,說起來更是一筆糊塗賬。
此刻是四十九根蓍草,下面開始四營十八變。
1。分而為二以象兩
將四十九根蓍草隨機分成兩把,左一把象征天,右一把象征地。象兩,即象征兩儀,兩儀即陰陽、天地。
2。掛上一以象三
從右邊那一把中抽出一根放在一邊,象征人,三就是三才,三才即天地人。
所謂無聊嘴炮,這裡就有分歧瞭,宋儒朱熹認為是從右邊取一根出來,而同時代的郭雍則師承孔穎達(唐)、程頤(宋)的看法,認為應該從左邊取一根,《郭氏傳傢易說》載:“與天數之中分掛其一,而配兩儀以象三才。”左邊為天,右邊為地,天數即左邊之數。
當然瞭,不論左右,對最終的演算結果並沒有作用與影響。
3。揲之以四以象四時
左右兩把蓍草,分別以四根為一組地數。揲之以四,即四根一組地數。象四時,即象征四時,四季。
左右兩把分別數到最後,分別會餘下1-4根(假如四根一組正好數完,就算餘四根)。
由於左右兩把一共是48根,所以,左邊餘1,右邊必餘3;左邊餘2,右邊也必餘2;左邊餘3,右邊必餘1;左邊餘4,右邊也必餘四、
4。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
上一步中數餘下的那幾根蓍草就是奇,由於這幾個蓍草是四根一組數餘下的,四根一組代表四時,因此這些餘下的就象征閏月。
五歲再閏,再是二,即五年中有兩閏。再扐即兩扐,亦即左右兩把分別數餘下的那幾根蓍草。
PS:關於奇、扐,又是分歧很大。宋代張載、程頤、郭雍等認為第2步中掛上一以象三”抽出那一根為“奇”,左右兩把四根一組數餘下的那幾根蓍草為“扐”。而唐宋以來的主流看法是左右兩把四根一組數餘下的蓍草為奇;至於扐,那麼是把餘下的蓍草夾在手指之間的動作,扐即勒(夾在手指間的做法本文省略,一是其真實性存疑,二是並不作用與影響起卦的結果)。
再扐而後掛,就是把左右兩把蓍草四根一組地數數剩下的那幾根放到一邊,和第2步中“掛上一以象三”抽出那一根放在一起。為瞭敘述方便,我們叫作“一變之餘”。
來這裡就完成瞭一次四營,即一變。
把少瞭“一變之餘”的左右兩把蓍草合而為一,從“分而為二以象兩”開始,再做一遍上述四個步驟,這是二變。
二變中“掛上一以象三”抽出那一根和四根一組數剩下的那幾根,我們叫作“二變之餘”。
同理,再做三變,又得“三變之餘”。
PS:二變和三變的操作亦有分歧,朱熹認為都和一變一樣,要經過“分2。掛上一、揲4。歸奇合扐”這四個步驟,而郭雍認為隻有第1變需要完整的四個步驟,二變三變不需要“掛上一以象三”。
三變之後,左右兩把蓍草合在一起,其數隻有四種可能,36根、32根、28根,二十四根。
來這裡,俺們是可以算出一個爻瞭。
過揲法,即把最後這四種可能的蓍草仍四根一組地數(即除以四),數得組數為9。8。7或六、
為9。7時,預示占得陽爻( — ),為9則為老陽,即同時是動爻。
為6。8時,預示占得陰爻( -- ),為6則為老陰,即同時是動爻。
掛扐法,即便用上面的一變之餘、二變之餘和三變之餘這三個數。
這三個“之餘”,隻有4。5。8。9四種可能。其中4。5為小數,8。9為大數。小數為陽,大數為陰。
另外呢還有一種說法,4。5。8。9四個數,揲之以四(即除以四),則4。5各揲一次(即商數為1),8。9各揲兩次(即商數為2),商數決定其陰陽,1為奇數為陽,2為偶數為陰,所以,4。5為陽,8。9為陰。
第2種說法與大數小數之說理據不同,結論是相同的。
假如三個“之餘”中三個都是小數(4或5),則得陽爻且為動爻(即老陽);三個都是大數(8或9),則得陰爻且為動爻(即老陰)。三個不相同的時候看少的那個(和三枚銅錢或硬幣搖卦法一樣),有兩個大數一個小數,則得陽爻;有兩個小數一個大數,則得陰爻。
上述過程可求得一個爻,用一樣的步驟一共做六遍,就分別求得六個爻,按先後順序分別是一個卦的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占筮起卦要經過這樣繁復的過程才能完成。
前面提到關於四營還有分歧。一般認為四營就是指“分2。掛上一、揲4。歸奇合扐”這四步,另外呢還有一種說法是,過揲法中最後求得的數字是9。8。7。6,不管怎麼操作,最後一定是這四種可能,這四個數就是四營。如近代國學大師高亨在《周易筮法新考》中所說:每卦六爻,每爻或九或八,或七或六,是謂四營,即不出於此四種營數也。
四營十八變,演算求卦的確不容易,與後世的銅錢搖卦或者梅花易以象數起卦這兩種方式比起來,其繁復不用多說。
不但如此,就好像茶道一樣,喝茶但是茶湯下肚,但沒有瞭儀式也就不成其為茶道。占筮演算的過程同樣是充滿儀式感的,筮前沐浴焚香敬禮靜心,筮後蓍草入櫝焚香致敬,如此的占筮法,不要說現在的人猴急不待,隻怕古代人們也煩得很。
具體的儀式,朱熹《周易本義》中有《筮儀》一篇,講解得很詳細,有興趣的friend可以參看。
女大十八變,18指什麼?
此處的“十八”而不是指的年齡,而是一種變化之數,而有關這樣一個數字說法的由來,還有一段傳說,記錄載入於很多佛教經典之上。佛教有“法華會”,據說在一次在法華會上一位龍女現身,釋迦摩尼的大弟子舍利弗見到龍女之後說女身污穢,不能成佛,龍女聽瞭立馬向釋迦摩尼獻上一顆寶珠,又忽然間變成一名男子,出現莊嚴微妙的形相,最終到南方無垢世界成瞭佛。
從此以後十八變就時長出此刻佛教的典籍中,預示佛、菩薩、羅漢等按照本人的定力神通產生的十八中變化。誠然,這隻不過是一個傳說,若想追究此句話中“十八”的本質還得說說《易經》中的變化之數,其實也就是說指的就是多變。“易經”中說“十有八變而成卦”,不曉得意思的也沒關系,我們再來看一個故事。
相傳周文王被商紂王囚禁的時刻苦心鉆研,將八卦中的兩卦重疊再組合排列,結果成為瞭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他利用此法精密推算出自然和社會的變化,從而說明萬物的源泉在於陰陽,誠然,到底怎樣精密推算的或許沒人會懂,也就是說就是這檔子事。那麼巧合的事情來瞭,各式爻卦之間相互組合,變化多端,因此六十四卦中每一卦皆有十八次的變化,後來又有言之:“凡事物之多變者,俗並以十八言之”,因此十八這樣一個數字正式變成瞭“多變”的代名詞。
知道瞭女大多變,那我們再來看看變的是什麼,清朝的小說中經常會看見“女大十八變”,有“這蓮女漸漸長得堪描堪畫,從來道,女大十八變”,由此可以看出此句話多是形容女子的相貌,不過也有性格變化之義,畢竟在成長過程中人切記不可能一直保持著以前的認知和性格,外物的作用與影響無比的巨大。匯總一下可以看出,僅僅是一句俚語中的一個“數字”,竟然蘊含瞭佛道兩傢的內容傳說,而中國自古以來的俚語千千萬,幾乎每一句俚語皆有一段說法,沒有可能全部瞭解。
不過像一些特別規定的詞或者數字卻是通用的,特別是數字來說,咱們國傢的數字完全與現在咱們學的阿拉伯數字是兩個概念,由於阿拉伯數字僅僅是代表數量的數字,而咱們國傢的數字幾乎每一個皆有說法。打比方說說畢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變有瞭萬物之始,三有瞭萬物之寓意,九五之尊,三陽開泰,五湖四海等等皆不是單純的代表瞭數量,九乃數之極,代表的也是“極”,五和七在道教中含義特殊,很多道教名詞中皆能見到這兩個數字。
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這話最早出自哪啊?原文是?
[原文]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上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故再扐而後掛。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
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譯文](數一下)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奇數)五個,地數(偶數)五個,五個方位擁有這幾個數字並且和特別規定的數字吻合(構成河圖)。天數累加起來是二十五,地數累加起來是三十,天地之數總和是五十五,據此形成的變動和轉化可以施展鬼神莫測的運算。
計算大衍的數字用(蓍草)五十,以其中的四十九,分成兩份憑此取象兩儀,再掛出一個取象三才,把這兩部分四個四個的數取象四季,假如有不夠四個的剩餘用手指夾起來取象閏月,因此要重新用手掛起來。(這樣兩部分如有剩餘,在手指所夾的和就是四)。
計算乾卦的數字用二百一十六,坤卦的數字用百四十四,兩項一共三百六十,正所謂一年的日子。
計算《易》上下兩篇的數字用一萬一千五百二十,正所謂世間萬物的數字。
於是,用四來衡量就形成易數,天地之數(10)的存在和八個方位的變化就形成瞭卦象,八卦成為天地之道的縮小版。把八卦用來拓展,遇見類似的問題就延伸八卦的效果,天下具有生機活力的事情皆可以精密推算瞭。
成卦法的哲理
古時候把易卦的成卦過程叫揲(shé音同‘舌’)蓍(shī音同‘濕’),就是用手數蓍草,用其所數的結果畫出卦來。易經沒有記錄易卦的成卦法。後來人們所用的揲著成卦法,其根據出自《易傳·系辭》中《大衍之數》這一章: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上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叻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在後持。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八卦推演
關於八卦的推演,歷來流傳這一幅圖,稱之為“伏羲八卦次序圖”,出自朱熹《周易本義》。這幅圖在蔡元定的《纂圖指要》裡叫做“衍易圖”。據說此圖是依據邵雍的思想畫出來的,不過邵雍的著作裡沒有如此的圖。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假如把文始道文化裡關於太極到四象再到八卦的推演過程由上到下來展示的話,情況是如此的:
第1層:太極向下分出兩儀。老陰和老陽都是個單爻象。兩儀的陰陽之變,是一種本質的突變。陽一下就變為瞭陰,陰一下就變為瞭陽。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第2層:兩儀變四象。此時的老陰老陽成為瞭二爻象,並且通過下爻變,而成瞭四象。這種變也延續瞭原來那種突變特性。老陽的初爻發生變化後,他的根本突變為瞭陰,這便是少陰;老陰的初爻發生變化後,他的根本突變為陽,就是少陽。舉個不恰當的比喻,做一次漢奸就永久是漢奸瞭,你逃跑一步也是逃跑。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那位說,為什麼要初爻變呢?由於初爻代表著事物發展的初始階段,上爻代表著事物發展的後來階段。這就像那句話:人的第1步,常常決定瞭之後的走勢與走向。
當少陰要變為少陽、少陽變為少陰的時刻,就需要上下兩爻都變,這就好比第1步走錯,到後來如果想再改天換地,那麼這樣就無比的不容易瞭。
四象變八卦,也是依照下爻變的規則。從左到右是這樣一種結果。這便是咱們文始道文化裡的“三爻八卦變”從乾到坤的一個變化圖。那麼這個圖與朱熹這幅“伏羲八卦次序圖”有啥異同呢?
第1點,朱熹這幅圖的八卦推演原那麼是搭積木式兒的往上添加爻。而咱們這幅圖呢?是下爻變。而爻變法,才是八卦推演正確方法。
第2點,朱熹這幅圖許多朋友可能一下看不懂,咱們變換成大傢能夠看懂的樣式。如圖。緊接著咱們再把這個圖旋轉180度來看,總之倒過來看。咱們把下面標註的卦名隱去,不要被他誤導。在這兒咱們順手插一句,那麼這樣就是陳摶傳出的那些圖上也是沒有文字標註的。
這一時刻我們再看這兩幅圖的差別,隻有這麼兩卦位置顛倒瞭,可是他們卻依然屬於四象裡的同一個象。
如果我們把朱熹的這幅圖與文始道文化裡的這個“三爻八卦變”圖相對照的話,就會發現與乾坤二變的後半段完全相同。
我在這兒有一個猜想,那麼這樣就是古代人們會不會把一個沒有文字標註的圖給看反瞭呢?古代人們的這幅圖是還是不是要表述三爻八卦變的乾坤逆變呢?由於終究有那麼一句“易者、逆數也”的話。
也可以這樣說,這個圖也要表達從乾到坤的順變過程,不過某一代傳承人不懂這個爻變規則,覺得這兩卦次序有問題,顛倒一下兩邊就對稱瞭。
或許以上的兩個猜測,都有可能吧。
關於這個問題咱就不再糾結瞭。咱們下面來看看文始道文化裡所傳的八卦的象數理是咋樣說的。
first of all咱們得聯系上節課從河圖推演出的卦數圖,如圖。再聯系文始道文化裡的四象定義圖,如圖。再來看這個表格。如圖。
先來說乾卦:乾卦他屬於兩儀的陽儀、四象的太陽象、乾坤六子裡的父陽象、數字對應陽數9。
巽卦:屬於兩儀的陽儀、四象的太陽象、乾坤六子裡的長女陰象、數字對應陰數四、
艮卦:屬於兩儀的陽儀、四象的少陰象、乾坤六子裡的少男陽象、數字對應陰數六、
離卦:屬於兩儀的陽儀、四象的少陰象、乾坤六子裡的中女陰象、數字對應陽數一、
兌卦:屬於兩儀的陰儀、四象的少陽象、乾坤六子裡的少女陰象、數字對應陽數7。
坎卦:屬於兩儀的陰儀、四象的少陽象、乾坤六子裡的中男陽象、數字對應陰數二、
震卦:屬於兩儀的陰儀、四象的老陰象、乾坤六子裡的長男陽象、數字對應陽數三、
坤卦:屬於兩儀的陰儀、四象的老陰象、乾坤六子裡的母陰象、數字對應陰數8。
通過這個表格俺們是可以看出來,除瞭乾坤二卦全陰全陽外,其他六卦在不同層面都各有陰陽屬性。這便是文始道文化裡的陰八卦和陽八卦定義的論理根據。
咱們再把這個圖整理成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兩個表格,以方便論述。
文始道文化裡把先天八卦定義為陰八卦,八個卦為一陽七陰;把後天八卦定義為陽八卦,八個卦為一陰七陽。陰八卦在堪輿風水學裡的陰宅,以及涉及神仙鬼怪方面的事情要重點參考;而陽八卦嘞,在堪輿風水學裡的陽宅和人體疾病或謀事預測推算等方面重點參考。
這樣一個話題今天先不展開,以後關系到咱們具體再聊。大傢要先把這三幅圖理解一下,不要死記硬背,要理解他之寓意。這個圖在文始道文化裡稱作“八卦陰陽譜”,不明白也可以記下來,將來隨時查對也行。